明朝兩京制度,兩個朝廷不亂嗎?

一個愛玩史的靚仔


兩京制在明代以前就已經存在,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經歷了漢、隋唐和宋等朝代的發展。但是明朝的兩京制和之前的相比是有所創新的,這就是它在南京和北京各設有一套中央行政機構,也就是題主所說的兩個朝廷。那麼兩京兩個朝廷是否會造成朝廷的混亂呢?

明朝兩京制是如何確立的

明朝建國之初,即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下詔將金陵定為南京,大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定為北京。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又出於私心,將自己的家鄉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鳳陽定為中都,這樣就形成了兩京一都的格局

可是,南京雖然地勢形勝,但畢竟偏安一隅。在明朝建國之前尚可作為指揮中心,進能征伐四方,奪取天下,退能據守長江天險,是符合當時戰爭的形勢的。可統一全國以後,金陵的位置無法統籌全國佈局,所以朱元璋並不能完全滿意。所以,他又將大梁和鳳陽定為北京和中都,彌補南京的不足,作為都城的備選項。

鳳陽完全是因為太祖的家鄉才被納入考慮範圍內的,它地域封閉、資源匱乏、災害頻發,顯然不適合作為都城。大梁作為宋代的古都,在位置上相比偏北,只是期望作為控制北方的一種權宜之策,當時四面受敵,也不適合作為都城。相比之下還是南京更適合作為都城,所以最終兩京一都的格局瓦解,南京的都城地位正式確立的下來。

後來也考察過西安、洛陽、北平這些地方,但是這個時候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也老了,對此事力不從心。何況當時的南京佔據著人口和經濟優勢,北方又有藩王鎮守,一切都很安定,朱元璋不想折騰了,定都之事也就告一段落。

之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並未關注都城之事,兩京制開始形成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從封王的燕地起兵,從朱允炆手中奪取了帝位。他即位以後,便著手遷都北京。

一是因為他自己的興王之地是北京,畢竟是奪來的皇位,與正統觀念不符,遷都北京能夠削弱建文帝的影響,穩固自己的統治。二是北方由於朱棣的大力削藩,造成邊防空虛,蒙古殘餘勢力侵擾,邊境不寧,定都北京可以親自鎮守邊關。三是作為元朝的大都,能夠繼承元朝版圖,建立一個以北京為中心的天下秩序。

遷都北京後,因為考慮到江南地區的財富,所以還把南京保留著。後來仁宗、宣宗繼位時,又對都城的選擇造成了反覆。這與當時的經濟原因還有皇帝的個人情感不無關係。但是最終在英宗繼位以後,以北京為首都、南京為留都的兩京制才最終確立下來。

兩京制下南京和北京關係是怎樣的

明代兩京和以前的朝代不同的是,南京留都是保留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的,也就意味這存在兩個朝廷。要弄清楚會不會造成混亂,就需要我們瞭解這個制度是怎麼運行的,尤其是南京的“朝廷”和北京的朝廷的管轄範圍。

南京也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表面上看,他們和北京的機構一樣都是中央的,官員也可以叫做京官,但是其實沒有實權,還是受到北京的管制和監督的。

留都南京的機構事實上行使的權力只能管南京還有南直隸地區,一般來說其他的地區它是管不到的。他的六部只管南京的事務,實際上相當於地方機構。北京就不一樣了,北京的六部掌管著天下各個地方(包括南京和南直隸地區)的事務,所以在機構管轄上南京就受到北京的制約。

再者,南京機構是沒有決策權的,他的奏章要先給北京的相關機構看了,然後才能給皇帝,皇帝審核通過才下詔讓南京的機構去執行。所以南京事實上權力很有限,政令主要是由北京來出。

另外,南京和北京的地位也存在差別。從兩京制確立開始,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就已經被北京取代了。南京的官員沒有什麼職權,整日比較清閒。所以明朝官吏都把南京官看作是閒職,誰要是調任了南京,那就是被貶官了。南京也成了明朝中後期權力鬥爭中被排擠的官員的去處。

但是南京也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之所以保留南京,也是因為它還有一定的地位和價值。最顯著的就是它經濟中心的地位,因為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方的經濟發展遠高於北方。

南京作為留都承擔著發展江南的經濟、徵收賦稅的重任。但這些都不足以威脅經過長期建設的都城北京的地位。

作為備選都城,或可在北京城受到入侵時作為臨時都城,可以作為抗擊倭寇的指揮中心,接納移民以及外放的北京官員等等。起到對北京都城功能的補充作用。

總結

總之,明代的兩京的設置並不會造成朝政上的混亂。概括起來原因如下:

1、南京和北京的行政機構管轄範圍不同。北京的機構管轄全國範圍的事務,包括南京在內,而南京則只能管南京以及南直隸地區,二者類似於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2、南京和北京的權力大小不同,是一種上下隸屬關係。南京的奏摺需要北京機構以及皇帝的批准方可執行,很大程度上相當於政策的執行者而非決策者。

3、南京的象徵性意義更大,但也承擔著一定的職責。相比於北京官員,南京官員更加清閒;北京作為主要的行政中心,而南京只是輔助作用,對北京的地位構不成威脅。

但兩京制卻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南京的建設和機構設置以及官員供養造成了財政負擔,留都官員違法亂紀、結黨營私也給明朝統治帶來隱患。這些都是當初明朝統治者建立兩京制度所未預料到的。


青衫隱逸


明朝原本只有一個京師,就是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靖難成功,將自己原來的封地北平改為北京,在北京設立行在六部,成為明朝兩京制度的雛形,但是整個永樂年間,京師一直是南京,北京稱為行在。到正統六年(1441年),明英宗朱祁鎮正式下令北京為京師,南京保留,明朝正式形成南北兩京制度,南北兩京都設立六部等中央機構,但最高決策權在北京的皇帝手裡,以確保政令統一。

通常人們認為,此後的南京六部是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的,其實不然。南京六部等機構雖然不如北京六部那麼繁忙,但是也有不少工作可做。主要有這麼幾項工作:

1.南京周遭的南直隸15個府和3個州,沒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這些地區直接歸南京的六部管轄。

2.南京地區的官員考核由南京吏部負責,報皇帝裁決,無需經過北京的吏部。

3.南京地區的司法工作由南京的刑部負責,北京的刑部不得干涉。

4.南京的工部負責南京地區的公共工程建設。

5.南京的戶部負責南京地區的錢糧稅收,戶口管理,南糧北運的漕運有關工作,等等。

6.南京的禮部相對弱化,因為明英宗以後,明朝皇帝只有正德皇帝來過南京,南京禮部平常事情不多,不過明孝陵、朱元璋的祖陵還是由南京禮部負責。

總的來說,南京六部管理南直隸的15個府和3個州的行政、司法、軍事等事務,直接對皇帝負責,相當於是一個小朝廷。南京六部和北京六部分工明確,倒也相安無事。別看南直隸那些地方不大,但是都是膏腴之地,魚米之鄉,加上南京氣候比北京好,所以在南京的官員也樂得自在。


坐看東南了


明朝確實是兩京制度,因為明朝的時候朱棣拿了江山以後,雖然從朱允炆的手上把這皇帝的位置給奪回來,但事實上南京還是朱元璋稱帝的地方,也相當於是整個大明王朝的龍脈之地,所以對於朱棣來講,他不至於放著大不為的風險,把南京的京直接給廢掉,所以他在遷都北京之後依然保留了南京作為整個大明王朝首府這樣一個地位。

這也是歷史上面第一次出現南京和北京並立的這樣一個情況,日前要麼南京叫做南京的時候,北京市有其他的名字,要麼北京叫做北京的時候,南京有其他的名字。

但事實上大家也都清楚,雖然朱棣保留了南京是大明王朝首府這樣的地位,不是我們要明白的,就是作為整個大明王朝真正的首腦。皇帝就在北京城,講一句實話,皇帝住在哪裡?哪個地方就是首都,(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為什麼這麼講?皇帝是整個大明王朝的中心,所有人都圍繞著一個皇帝轉,而整個明朝的中央機構也必須得待在皇帝的身邊,所以皇帝無論住在哪裡,哪個地方就是明朝的首輔。

至於說在南京設立另外一套中央系統,那豬弟除非嫌自己腦袋不夠大,否則兩個朝廷兩套行政班底他皇帝就只有一個,難不成天天在南京和北京之間飛奔啊?那這對於明成祖朱棣來講這錢都還不如不籤呢!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就是你就不要知道明成祖朱棣承認明朝兩京制度,知道了也沒什麼實際意義,這種歷史知識如果知道多了,反倒有一些混淆正經的知識,看法多了,那問題也就多了,那問題多什麼亂七八糟的思想也就有了。

大明王朝的時候,你看皇帝就算多少年不上朝,是隻要一出深宮大院往朝堂上面一坐,哪個大臣敢造次?哪個宦官敢擺眼色?皇帝就是整個大明王朝的真正實權擁有著,而且是唯一的那種,朱元璋做到了公正的中央集權,杜玲在中央唯一一個可以制衡皇帝權力,宰相都被朱元璋給搞定了,那誰還敢另立中央啊?這簡直就是找死啊!

明成祖朱棣除了在南京城的這個南京城的皇宮設置了一批管理機構以外,其他的所有機構全部簽到了北京城,而南京設立的並不是一箇中央政府,是一個管理這個地區地方政府,二者之間雖然名義上面評級,但事實上南京還是必須要聽北京的命令。


漩渦鳴人yy


南京雖有各部衙門,但無實權。其實只要崇禎南遷,南京有現成的統治機構,皇帝一到馬上可以廢掉北京各部,將職權轉到南京去。

崇禎非要與北京共存亡也是他的性格缺陷所致


周方851


明朝兩京制度不是獨創,在明之前已有過多次。在遼,金,乃至元都有雙京制服乃至多處。

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開創大明王朝基業。而後朱棣奪位,遷都北京,南京變成副都。

朱棣選擇定都北京是很有戰略眼光的,

1)當時大明雖有天下幾十年餘,然元殘餘勢力仍然強大,北部作為殘元攻擊的首衝地帶,天子坐鎮勢必士氣慢慢,且離作戰區域進,糧草輜重轉運也比較方便。

2)當時南京作為帝都經營多年,朱棣蕃地開始在南京,把首都搬到自己熟悉的地區,保證了安全。同時也帶動了北方地區經濟發展。

3)雖說南京也是副都,但實際政令皆出自北京,南京更多的只是象徵意義,因為是太祖開創的基業。


莫名山


明朝建國初期朱元璋定都南京,


兩京制的起因。

明成祖朱棣時期,當時的北元在北方的殘餘勢力還很強大,為了更好的掃除北方元軍,鞏固國防,朱棣當政後期決定遷都北京,決定天子守國門,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由此形成了明朝特有的兩京制,南京是兩京制度下的陪都,
南京城留守官員職能轉變

南京在作為陪都,其保留了一整套與北京朝廷完全相符的官僚政府體系機構,《宗人府,都察院,大理寺,國子監,翰林院,五府,六部》,南京由太子監國,

這些機構雖然完備,卻沒有實權,只做備用,太子也只能處理一些南京的日常政務,【意在北京若有不測,南京政府可隨時接管全國】,

為了不使兩京之間發生衝突,還分別設立了兩個直隸機構【順天府和應天府】來管轄,

明宣化年間在【順天府和應天府】的基礎上,又分別設立巡撫制度,由巡撫處理日常事務,南京的一套政府機構權利在次被削弱,巡撫制度的形成,加強和維護了北京中央集權的政治體系,



經過明朝幾代皇帝的發展,南京陪都的實權重心全部轉移到了北京,因受到北京方面的制約,南京朝廷有的職權部門常年不滿編滿員,都是一些散人,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使得明朝的兩個朝廷不會因權利和政策的不同而發生矛盾,

明朝末年,
崇禎皇帝在北京自縊,南京朝廷迅速接管全國,【史稱南明小朝廷】同李自成,滿清八旗形成對抗之勢,


縱橫中國通史


明朝的兩京制度,其實跟以前的王朝沒有什麼區別。因為作為陪都的南京,雖然保留六部,但是沒有權力,就是擺在看。


小小書生說史


唐朝還長安和洛陽,一個政治中心,一個經濟中心。

南京感覺更重要的還是象徵意義,畢竟老朱在哪呢!

皇帝在哪哪就是政治中心,南京那些官員鬱郁不得志或鬥爭失敗養老地,名義上和北京官員平級,實際上權利不對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