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明宣宗做成“瓦罐燜雞”的朱高煦是怎樣一個人?真的那麼不堪嗎?

尋根拜祖


沒什麼不堪的,朱高煦就是一個可憐人罷了。

朱高煦對於永樂朝的功勞是不言而喻的,可以這麼說若沒有朱高煦,就沒有後來的永樂帝。

“靖難之役”時,朱高煦曾三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間,讓他逃過一死,也就是這數次捨生忘死的拯救,才讓朱棣有了後來登基稱帝,開創不世之功業的機會。



建文二年(1400年)4月,建文帝軍大將軍李景隆率軍60萬進抵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容城、定興一帶),欲圖謀朱棣大本營北平,朱棣聞詢,急率20萬前往白溝河禦敵。24日,朱棣軍沿蘇家橋(今河北保定東北)循河而進時,建文軍先鋒官平安部萬餘人突然發難,朱棣軍驚慌失措,一時死傷慘重,朱棣只得引軍而退。25日,朱棣再次率軍渡河求戰,建文軍在大都督瞿能父子的督戰下奮勇向前,朱棣軍再次大敗,燕後軍將領房寬部、陳亨中傷而逃。與此同時,建文軍統帥李景隆突然揮師繞至朱棣軍背後,與先鋒官平安部前後夾擊,朱棣陷入重重圍困之中,三易其馬,慌亂逃竄,幾被瞿能所獲。

就是在這危急關頭,朱高煦始終是寸步不移的保護著朱棣,而後更是親率精騎衝陣,斬殺建文軍大都督瞿能父子,之後隨著瞿能的被殺,建文大軍陣腳大亂,朱棣軍乘勢反攻,建文軍大敗,死傷10餘萬人,最終朱棣贏得了勝利。



建文二年(1400年)12月25日,建文軍與朱棣軍在東昌發生大戰。東昌之戰初,建文軍將領盛庸利用朱棣驕傲自滿的心思將其誘入到預先設下的埋伏圈中,而後將其團團圍困。此後燕軍眼見朱棣被圍,燕軍張玉、朱高煦遂引兵來救,朱高煦負責殺入重圍援救朱棣,張玉則負責吸引分散敵軍,如此在朱高煦的力戰下,朱棣終於逃出生天。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建文軍擊敗,再一次陷入重圍,此時朱高煦又再一次如神兵天降般率軍來到朱棣的面前。而本已絕望的朱棣,看到朱高煦的到來是欣喜萬分,他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兒應當奮勇再戰”,並又撫摸著朱高煦的背說道:“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如此在朱棣十分含蓄的說道以後這天下終究是你的的話語中,朱高煦是親率大軍捨生忘死的與建文軍血戰,最終擊建文軍大敗,朱棣再一次死裡逃生。



可以說若不是朱高煦一次又一次拿自己的命去與建文軍奮戰,朱棣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回,又哪裡有後來的霸業呢?因此,朱棣能成就日後的霸業,朱高煦絕對是功不可沒的。

但就是這麼一位有再造永樂社稷之功的皇子,在朱棣登基稱帝后,卻是遭遇到了一連串沉重的打擊,而之所以會如此,主要是因為他的父親朱棣給了他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就是這個虛幻的夢想讓朱高煦的後半生最終變的是窮途末路。

那這個夢想是什麼呢?就是建文四年,朱棣被圍困在浦子口時候,他對朱高煦所許下的一個諾言,那就是日後繼承天下的會是你。就是這個承諾,讓日後的朱高煦燃起了爭奪儲君之位的夢想,而為了這個夢,他是捨生忘死,為了讓父親朱棣奪得天下,他每戰都是衝鋒在前,英勇無敵,因此身上是傷痕累累,往往是舊傷未好,新傷又現。



可就是這樣努力,更是替朱棣打下半壁天下的朱高煦,他做儲君的夢想卻是被自己的父親朱棣給親手捏碎了。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正式昭告天下立朱高熾為皇太子,而朱高煦則是被冊封為漢王,藩國雲南。

就這樣,在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夢想被徹底擊碎,朱高煦開始徹底的變得瘋狂了起來。為了讓儲君之位回到自己的手上,他開始變得喪心病狂,先是為了陷害太子,致使解縉冤死、黃淮入獄,後眼見陷害太子無望,更是欲圖謀反,在南京他私自招募精兵三千人,又擊殺兵馬指揮徐野驢,僭用御用車馬器物,欲圖兵變。而後,他的意圖遂被朱棣發現,並被嚴懲,但朱高煦依舊是死性不改。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此時朱高煦就再次欲圖造反,他派親信入京,伺機叛亂,可始終是沒有機會。而朱高熾雖明知朱高煦有反心,可仁慈的他顧念親情,並未懲罰於他,反而是將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祿,賞賜寶物數以萬計,仍命他返回樂安,還將他的長子封為世子,其餘兒子均封為郡王。

不過朱高熾這般仁義的舉動並未讓朱高煦有什麼悔意,反而是讓他變本加厲。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就在這時,死性不改的朱高煦居然想殺掉自己的親侄子,不過因行動倉猝,最終並沒有成功。

當然朱瞻基同他的父親朱高熾一樣,他對朱高煦也是十分厚待,給予他的待遇要遠勝於諸王。可就是這樣,朱高煦不但不領情,反而是認為朱瞻基軟弱無能,時懼怕他,也就是這個心思,讓朱高煦最終走上了謀反之路。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但不久即被朱瞻基平定,朱高煦被俘。而後百官皆建議朱瞻基殺掉朱高煦,但他卻始終下定不了這個決心,他還是想著留下自己這位勞苦功高的叔叔的性命,因此最初朱高煦只是被貶為庶人,囚禁於皇城西安門內,朱瞻基還是希望他能幡然悔悟,迷途知返。

可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卻讓朱瞻基下定決心要殺掉朱高煦。某一日,朱瞻基去探視朱高煦,卻被朱高煦故意絆倒,這時他才徹底明白自己這位叔叔是不可能醒悟的,無論自己如何對待他,他都不會把自己當成親人,如此留他又有何用。最後朱瞻基就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希望憋死他,可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缸頂起,於是朱瞻基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將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



只得說,朱高煦有這般下場,這一切都是他的咎由自取,如果朱高煦在後來能夠擺正心態,安安心心的當他的藩王,他的結局絕不會是如此悲慘的,只會是享盡榮華富貴,然後安享晚年,只是朱高煦自己作死,這真是沒有辦法。


澳古說歷史


說朱高煦被做成“瓦罐燜雞”當然是搞笑,朱高煦確實是被燜在一口大缸裡,被活活烤死了,死狀十分悽慘,他確實是一個軍事上的猛將,卻是一個蹩腳的野心家。

朱棣和原配夫人共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如果不是老爹朱棣造反靖難,哥倆會是一輩子的好兄弟,長子朱高煦會襲燕王之位,次子朱高煦只能當郡王,這是朱元璋立下的規矩,誰也改不了,朱高煦也就認命了。

但朱棣後來還是造反了,並且成功了,這下就麻煩了。

靖難之役中,朱高熾和朱高煦發揮的作用並不一樣。

朱高熾形象不佳,身體不好,是個大胖子,而且腿有點瘸,不便外出活動,他本人也不好打打殺殺,所以朱棣主要是讓留守燕京,負責保衛自己的老巢,曾以少數兵力困守北京,成功抵擋了大量南軍的圍攻,為朱棣爭取救援贏得寶貴時間。

朱高煦人高馬大,能打能殺,經常親自上陣砍人,無論相貌和形象還是愛好特長,都和朱棣很相似,而且追隨朱棣南征北戰,一路打到南京,還多次在危險關頭不顧性命,以命相搏,救下朱棣的性命,在武將群體中威望很高。

朱高熾和朱高煦各有功勳,原本不相上下,但父親總喜歡和自己相似的兒子,這是古今一致的道理,朱棣也不例外,他明顯偏愛次子朱高煦。

嫡長子繼位,這是古往今來的普遍原則,和長子世襲王位一樣,但朱棣無意中的一言一行卻讓次子朱高煦有了更加美好的想法——只要努力,我也可以做皇帝。

靖難之役中,在攻打到南京附近時的浦子口時,朱棣被南軍擊敗,關鍵時刻朱高煦率軍趕到,朱棣喜出望外,對朱高煦說“老爹已精疲力竭了,我兒應奮勇再戰”。

為鼓勵朱高煦,朱棣還拍著兒子的肩膀說:“努力吧兒子!你哥常常生病。”

朱棣說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很值得琢磨。

也許是說你哥哥身體不好,沒法打仗,你做弟弟的得努力幫我;也許是說,你哥哥身體不好,他如果死得早,皇位肯定給你;也許是說,你哥哥身體不好,我直接把皇位傳給你。

朱棣到底是哪層意思誰都不知道,但朱高煦卻認為這是老爹許諾傳位給自己的信號,他倍感振奮,親自率軍隊力戰,終於把南軍擊退,為入主南京立下大功。

事實證明,面對兩個兒子更偏愛次子的現實,即便立朱棣後來還真是動過立朱高煦為太子的相反,但他最終還是堅定決心,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朱高煦很失望,使出各種招數,就是賴在朱棣旁邊,朱棣讓他去外地就藩,他也找出各種藉口不去,就像一個賴在父母身邊的“啃老族”,後來朱棣看透了朱高煦想要謀奪太子之位的想法,加上朱高煦私自招募精兵,野心暴露,朱棣實在忍無可忍,差點把朱高煦廢為庶人,在朱高熾的講情下,才把朱高煦的封地從繁華的青州貶到偏僻的樂安(今屬山東)。

朱高煦不得已,只得乖乖到樂安就藩,但他仍然沒有放棄皇儲的夢想。

朱棣北伐回軍途中病逝後,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煦想趁亂伺機叛亂,但明仁宗受到朝廷高官的一致支持,朱高煦根本找不到機會,便沒有動手。

過了沒幾年,明仁宗因病去世,當時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準備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卻在樂安,距離京城比太子朱瞻基近得多,朱高煦認為這是一個千載良機,便打算在半路設伏,截殺朱瞻基,然後自己搶得皇位,但不知道什麼原因,朱高煦半路撲了空,朱瞻基躲過他的埋伏,順利進入北京繼承了皇位,是為明宣宗。

明宣宗對自己這個野心極大的叔叔十分敬重,多次厚賞拉攏,對朱高煦的上書也一一照辦,但朱高煦一看自己這個侄子是個軟蛋,自己完全可以向老爹學習,也搞一出靖難之役,奪取親侄子的皇位——老爹可以成功,自己沒理由不成功。

可朱高煦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他還沒完全準備好造反,明宣宗已經御駕親征,兵臨城下,朱高煦一看沒得打,居然乖乖投降了,群臣紛紛要求把朱高煦明正典刑,但明宣宗念及叔侄之情,決定放朱高煦一馬,他把朱高煦父子帶回北京,廢為庶人,關押起來。

有一天,明宣宗過去探視叔叔,朱高煦不知哪根筋不對,在自己侄子從旁邊走過時,居然突然伸出腳把朱瞻基絆了一個狗啃泥。

這下朱瞻基丟了大臉,再好的脾氣也壓不住了,但他的反應也很搞笑,下令讓人用一口三百斤重的銅缸把朱高煦扣住,想教訓一下這個不著調的叔叔。

但朱高煦不愧是武將出身,他勇武有力,奮力一起,竟把大缸頂了起來,朱瞻基一看嚇壞了,害怕他跑出來對自己不利,直接狠下心來,命人在銅缸周圍堆積柴火,將之點燃,在一對熊熊燃燒的大火中,朱高煦發出嗷嗷的慘叫聲,最後被活活烤死在銅缸內。

把人活活烤死的過程極其慘烈,但整個過程中,朱瞻基毫不憐憫,而且在烤死朱高煦後,朱瞻基又下令把朱高煦的兒子全部誅殺,可見在你死我活的皇權爭奪中,再心軟的人也會變得鐵石心腸,因為誰心慈手軟,死的就會是誰。

明朝史料並未刻意抹煞朱高煦在靖難中的功勞和貢獻,但縱觀朱高煦的一生,他在政治上雖有野心,卻十分幼稚,且志大才疏,優柔寡斷,以致屢屢失敗,他的失敗是必然的。無謀無斷、無深圖遠算的蹩腳野心家,是對朱高煦的準確評價。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 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瓦罐燜雞這個形容特別貼切。

漢王朱高煦這個人別看他作戰很勇敢,其實很怕死,膽子就像個雞那麼大,他是非常怕死的。朱高煦他的一生,就是被老爸的一張空頭支票所耽誤的。朱高煦的老爸就是明成祖朱棣,他還有一個大哥就是明仁宗朱高熾。

其實在朱高煦的內心,他是看不起自己那個哥哥的,一個死肥宅而已,又不帥,又不會衝鋒陷陣,就是比自己早生了那麼幾年而已,憑什麼他就能夠成為人生贏家?對於此,朱高煦是一萬個不服氣。

可是大哥朱高熾真的像他想的那麼不堪嗎?其實不然。朱高熾在靖難之役中也有很大的功勞。

朱棣為了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要去大寧忽悠寧王。他把自己的根據地北京交給了朱高熾。在面對十幾倍於己的攻城兵力時,朱高熾指揮若定。

為了鼓舞士氣,甚至拖著肥胖的身體,在牆頭上不斷的奔跑指揮,在他的努力下,北京城成功擋住敵人瘋狂的攻擊。在整個戰爭中,朱高熾就相當於朱棣的蕭何,一直在負責後勤工作,讓老爸能夠在前線安安心心的攻城略地,可以說他的功勞是大大的。

當然朱高煦也沒閒著,衝鋒陷陣一次沒少,甚至在好幾次老爸朱棣陷入重圍面臨絕境的時候,都是勇武的朱高煦親自帶人衝陣把老爸給救出來的。所以朱棣才有了這句話努力,世子多病。

不得不說朱棣是一個弄權的高手,他這句話一個實質的承諾都沒有,只是在闡述事實,事實確實也是如此他的大兒子朱高熾的身體確實不好。但是對他的二兒子朱高煦的心裡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他看來爸爸的這句話就是叫我努力打仗,將來他就立我做太子。

這句話讓朱高煦產生了主人翁的精神,意識到現在努力打仗就是為了將來自己坐天下,讓他更加死心塌地的跟著老爸衝鋒陷陣砍人。

然而隨著朱棣成功升級成為皇帝,在群臣的反對之下,朱高煦的太子夢碎。不是這個二兒子就開始了他的花式作死之旅。按照明朝的規定,藩王要就蕃,可是人家朱高煦就偏不找出各種理由賴在北京。

可是他的招數在自己的為人精老爸面前簡直都是透明的,他私下招兵買馬這件事情讓自己的老爸忍無可忍,臭小子已經是個王爺了,在招兵買馬是為了什麼?他的動機已經不言而喻。

但是明成祖確實喜歡他,所以就沒有對他下狠手,只是責令他回到自己的封地,並且把他的封地從富庶的青州改為了樂安。

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之後,朱高煦仍然不死心。哪怕就是自己哥哥繼承了皇位,他依然做著皇帝夢。沒想到還真的給他等到了這麼一個機會,他的哥哥不到一年就暴斃,他的侄子,哥哥的兒子,老爸的孫子朱瞻基正在南京。

於是他就在朱瞻基回去奔喪的必經之路上留了伏兵準備幹掉朱瞻基好自己稱帝。用一句封建時期的話說,就是聖天子有百靈護體,朱瞻基竟然沒有中朱高煦的招,全須全尾的來到了北京,繼承了皇位。這可把朱高煦給氣的,可是沒有辦法,名分已定。

但是由於他的一系列過分要求,都被自己的好侄兒滿足了,他又開始萌動了,覺得歷史又在重演,侄子那麼懦弱,就像當年的兄弟建文帝朱允炆,而自己雄才大略,就像當年的老爸朱棣。於是他決定來自拷貝不走樣。

沒想到這個傢伙還在準備謀反的時候,他的好侄子就親自送來了親切的問候。陪同皇帝陛下一起來的還有數萬朝廷精銳。在戰場上殺人如麻,從來不慫的朱高煦見此竟然慫了,造反是不敢再來了,趕緊認錯投降。

他的好侄子倒也放過了他。如果朱高煦叔叔能夠就此安安穩穩的混日子等死,可能還有個善終。可是人家偏偏不這麼幹。

有一次宣宗侄子去看他的叔叔。朱高煦又開始了人生倒數第二次作死。在皇帝侄子經過他身邊的時候,他伸腿絆倒了侄子。

朱瞻基火大極了。他連忙命令人拿來一個300斤的銅缸,扣在自己的叔叔身上,給他一個深刻的教訓。

結果他的好叔叔開始了人生最後一次作死大表演,他竟然舉起了這個大銅缸,讓他的皇帝侄子臉上無光。

明宣宗心中非常恐懼,唯恐這個力大無窮的叔叔對自己不利,就命令人在銅缸的四周點起火堆進行燃燒,於是這個不著調的叔叔就被做成了一道名菜叫做瓦罐燜雞。

其實朱高煦應該感到幸運,因為他已經死晚了。他有一個好爸爸,一個好哥哥,以及一個還不錯的侄子,對他的種種悖逆行為容忍有加,奈何自己作死,聖人也救不了他了。


歷史評說


我說一句良心話,朱高煦最後落的個被鼎“燜”的下場,他老爹朱棣得負主要責任。

朱高煦本就是個比較莽的人,性格生就飛揚跋扈,凡事只講喜歡不喜歡,做事從來是顧頭不顧尾。這樣的人,若有武略,就該讓他踏踏實實地行軍打仗,若要讓他從政,於人於己都將是一場災難。可是他老爹朱棣不。每次在作戰時,為了表彰他的屢次相救,對他瘋狂地暗示,動不動就語重心長地拍著朱高煦後背說:“加油吧!你哥哥病著呢!”

當時,朱高熾是遵太祖訓正兒八經的皇儲,不出意外的話坐江山只是時間問題。這時朱棣動不動給朱高煦說這句話你說是什麼意思?是暗示自己要努力,等哪天哥哥死了就傳位給自己?還是說眼看哥哥身體不好乾脆把皇位給自己?總之憑藉著自己屢次救父親於危難之際,老爹總該不會只是說讓自己努力點替哥哥分憂吧?!



(朱高熾)

說到這兒,大家說朱棣坑不坑。我冒著被萬箭穿心或者被亂刀砍死的危險每次在亂軍中救你出來,結果你難道就只是每次摸摸我的後背和我說“加油,你哥哥還病著呢!”?!就是想讓我多給哥哥分憂?!

這還不算最坑。更加坑的是。從此朱高煦就圍繞那句“你哥哥還病著呢”對聖意展開了瘋狂的揣測與試探。

先是被賜藩雲南,後是到青州,朱高煦都沒有去,就賴在北京城不走了。他的意思很明顯,就是想看看老爹到底是什麼意思。結果沒想到朱棣還真姑且縱容了他。

這也沒什麼。然後朱高煦又更進一步對太子黨成員展開了瘋狂的陷害與誣枉,甚至把謝晉等都弄死了。連朱高煦自己都沒想到的是,朱棣連這也能忍了。

(朱棣)

這下對朱高煦來說,心就放到肚子裡了。他完全可以這樣理解:老爹的本意還是想讓自己繼位的,只是礙於太祖遺訓做做樣子給天下人看。於是向自己暗示哥哥身體不好,讓自己加油在哥哥死後好奪取皇位。只有這樣才能解釋他對自己一系列的縱容與姑且。這就是老爹對自己的鼎力暗中支持啊!

在這種思維下,對朱高煦來說,這問題可就大了。

在這種思維下,朱高煦到死都認為,這大明的江山本該是自己的。因為我們從後來他做的種種愚蠢的不可能的事兒來看,似乎看起來他才是順聖意承大統那個人,其他人都是亂臣賊子。

直到最後造反失敗被朱瞻基囚禁,他都抱住了這個死理。

(影視:朱高煦)

大家想想,自己為階下囚,好端端地伸腳去絆皇帝做什麼?太荒謬,太匪夷所思。一個敢絆?一個還真就敢被絆?是朱高煦有病,還是他朱瞻基有病?自己居然會在一個曾意圖造反殺自己的人面前毫無防備被絆倒?

這故事,這情節設計太蹩腳了。

思來想去就兩個可能。

一、朱高煦還抱著江山本該是自己的,你們都是亂臣賊子的死理。只有不服,才會去絆朱高煦。以朱高煦的莽夫性格來說,解釋得通。至於有沒有絆到,那就看朱瞻基怎麼說了。自己侄子想讓自己死,不倒也得倒。

二、朱高煦絆朱瞻基從頭到尾就是朱瞻基自編自導自演的鬼把戲。就是他想找個藉口殺朱高煦。也不排除朱高煦確實出腳了,但多半沒倒,然後自己順水推舟。

接下來的一幕更搞笑。

朱高煦把朱瞻基絆倒後,朱瞻基惱羞成怒便打算報復惡作劇自己叔叔一下,用一個三百多斤的銅缸把他給蓋住。沒想到自己叔叔天生神力,愣是把大缸頂起四處亂竄,差點把自己頂飛。朱瞻基見這也制服不了他,惱羞成怒乾脆讓人用火把他燜死了。



這說辭,真要信了,恐怕智商都得回爐重鑄了。

三百多斤,我可以理解朱高煦確實天生神力頂得起。但若是真有頂得大缸四處亂竄到朱瞻基害怕傷到自己的那種神力,朱高煦直接把大缸頂飛就好了,輪得到老老實實等你把柴火添好燜自己?就是朱高煦在缸裡察覺不對勁,憑他的神力加著有大缸隔著大火,頂著它跳出火海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兒吧?

怕就怕的是這缸又大又重遠遠不止三百斤。大家想想連朱高煦這種人都能被踏踏實實地在缸內被燜死,恐怕不是三百斤的缸啊!起碼得是唐朝程咬金他們燜李道宗那種過千斤的大鼎才行。

否則難道說朱瞻基還害怕朱高煦跳出缸故意讓一群大漢把缸壓住,然後用一把火一起燒了?

(右上角鼎:朱高煦之死於明一朝榜上有名)

總之不論怎麼說,分析來分析去,都說不通。來來去去就只有兩個可能:

一、缸遠不止三百斤,把朱高煦罩得死死的動彈不得而被活活燜死。

二、即使缸僅三百斤。憑朱高煦神力。朱瞻基也勢必做了其他手段以讓朱高煦踏踏實實待缸裡被活活燜死。

總之,他朱瞻基要殺朱高煦,誰也攔不住,哪有人絆他。

這樣就得出一個結論:朱高煦,莽夫爾!而且傻的可憐。

很多史事,越看越不對勁,越分析越有趣。一句話:成王敗寇,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


不書


朱高煦比竇娥還冤,和父王在前方衝鋒陷陣,瘸腿哥哥守在家裡養得肥肥胖胖,勝利後因為是次子,當不了皇帝;皇兄死了,還是輪不上他,大侄子接了班,擱誰都氣不順。其實是世襲制度惹的禍。

朱高煦是個猛將

說起朱高煦,得朱元璋說起。朱元璋的大兒子死的早,選繼承人時他還是按世襲制的規矩,立了大孫子朱允炆。朱元璋知道他兒子朱棣不滿意這個決定,就把他封為燕王,離京城遠點,省得惹事。

野心和距離無關,1399年(建文元年),朱棣讓他大兒子朱高熾在家看門,自己帶著二兒子朱高煦以“清君側”為名,率軍直奔京城,謀取皇位。朱高煦天生猛將,總是衝在隊伍前面,白溝河之戰,斬殺都督瞿能父子。後來,朱棣在山東交戰時兵敗東昌,朱高煦率軍及時趕到,從亂軍之中救出老爸。靖難之役時,朱棣軍隊多次瀕臨危難,都是經過朱高煦浴血奮戰轉敗為勝。

老爸忽悠他賣命

在奪皇位的戰爭中,朱高煦確實立下汗馬功勞。朱棣常說朱高煦很像自己。為了讓他在戰場上賣力氣,經常給他個糖豆吃,比如在浦子口一戰中,朱棣被擊敗,朱高煦再次神兵天降,棣大差點沒樂死,大聲說:“再晚一步老爸就累死了,兒子,給我使勁打!”又拍拍他的背部說:"努力幹!世子常常生病。"這名話有太多內涵,世子就是指朱高煦的哥哥朱高熾,暗示他常常生病,可能無法勝任繼承人的重任,或不會活多久。朱高煦聽了老爸的話和打雞血一樣,率軍直接衝入敵陣,一鼓作氣將南軍擊退。

立儲時發現被老爸涮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朱棣終於把侄子朱允炆趕跑了,當了明成祖。在考慮立儲之事時,朱棣變卦了,他忘記在戰場上向朱高煦說的話,以朱高熾的世子之位是太祖朱元璋死前就定下來的,且為人仁厚賢德,因此作為儲君。朱高煦性格暴烈,過失太多,封朱高煦為漢王,藩國雲南。朱高煦憋氣啊,出生入死奪得天下,儲君位置還是被坐在家裡,養得肥肥胖胖的哥哥搶了,自己被支到萬里之外當藩王,不肯前往藩國。朱棣也覺得有點過分,也就默許朱高煦留在南京。

心裡不痛快經常搞事

朱高煦覺得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傲氣十足,把自己比作唐太宗。向皇帝索取天策衛為漢王護衛,不久,朱高煦又請求增加兩護衛。就這樣心裡還是不痛快,就經常搞事洩憤,多次挑撥是非,陷害太子,致使解縉冤死、黃淮入獄。

朱棣怕朱高煦搞出大事,就改封地為青州,想從南京支走他,但他仍不願前往,還私自挑選衛士,招募精兵三千人,胡作非為,兵馬使徐野驢去維持秩序時,朱高煦竟然用鐵瓜錘將他打死。

朱棣得知朱高煦違法之事達數十起,怒不可遏,剝奪了他的官職,把他關在西華門內,準備將他廢為庶人。哥哥朱高熾念及兄弟之情,極力求情。朱棣削去朱高煦的兩護衛,殺了和他一起為非作歹的人以示警告。

皇兄以德報怨

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伐回軍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熾繼位明仁宗。朱高煦看到父親死了,便準備搶奪皇位。他哥哥知道後,沒有責備他,卻將他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祿,賞賜數以萬計的寶物,還將他的長子封為世子,其餘兒子都封為郡王,想以些安撫他。

朱高煦卻不領情,依然藐視身體有殘疾的皇兄,原來朱高熾身體肥胖,又是瘸子。有一天,兄弟倆去陵墓祭拜,朱高熾一不小心跌了個跟頭,朱高煦在後面打趣說:"前面那個人栽了跟頭,後面的人警覺了。"剛說完,聽到後面有人說:“還有更靠後的人警覺啊!”朱高煦嚇了一跳,回頭一看,是侄子朱瞻基,這話裡有話啊,於是他又恨上了這個皇位繼承者。

設埋伏刺殺侄子

朱高熾身體確實差勁,剛當了一年皇帝就掛了,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心中不高興啊,哥哥死了,侄子繼位,還是沒自己的份,於是下了黑手,在半路設下埋伏截殺皇位繼承人朱瞻基,但信息不靈通,錯過了時機,刺殺沒有成功。朱瞻基繼位,就是明宣宗。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賊心不死,起兵造反,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散發刀箭、旗幟,掠奪老百姓的馬匹,設立前後左右中五軍,任命王斌、朱恆等為太師、都督、尚書等官職。

明宣宗朱瞻基非常重視,親自帶兵征討。朱高煦生性殘暴,平時飛揚跋扈,不體恤手下的人,動不動就殺人,很多人早就不想跟他幹了。城內叛軍聽說皇帝親自征討,都密謀反水抓住朱高煦獻給宣宗。朱高煦知道後覺軍心散了,大勢已去,造反不會成功,於是出城投降。

玩遊戲被烤成乳豬

朱高煦投降後,群臣紛紛上奏請求殺了這個禍害。宣宗卻不忍心,留下他一條命,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

後來,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沒想到他的這位叔叔卻惡搞他,伸出腿來絆了皇帝一個跟頭。對朱高煦一向寬容的宣宗因為個小舉動,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真是個猛人,孔武有力,竟在缸裡將300斤的大傢伙舉起來,宣宗一時也來了情緒,要玩就玩個刺激的,於是命令手下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大火燒紅了銅缸,這下朱高煦神氣不了了,活活被烤成了乳豬。

朱高煦在萬馬軍中縱橫馳騁,心裡卻容不下一奶同胞的哥哥和血脈相連的侄兒,死盯住皇位不放,最終落得個慘死的結局。


聾王異史


朱高煦有點被朱棣坑了,別人都是坑爹,朱棣坑崽。

朱棣靖難,除了手下大將,軍事上朱高煦是出了大力的。

世子坐在北京城就沒動過,以其獨有的體重優勢,把朱棣的老家壓得穩穩地。

為了鼓勵朱高煦,在靖難過程中,朱棣對他說世子身體很弱,讓他好好幹。

難怪朱元璋在朱標死後不從兒子裡面選太子,這種話哪能隨便說,估計朱棣心裡對靖難也沒底,這才畫大餅,誰知道朱高煦一直記在心上。

朱高煦並無必反之心,也無造反之才

朱棣登基的這些年裡,朱高煦一直安分的很,在他老爹的高壓之下,他是難有作為的。

到了朱高熾登基,朱高煦還是沒有作為。兩個長輩去世之後,他才滿世界嚷嚷造反,都沒幹幾場硬仗就投降了。本次造反的窩囊程度,直逼寧王!

朱瞻基並沒有直接要殺他,但是他非要跟朱瞻基耍性子,這才惹來殺身之禍。

觀其行為,其實造反更像是一次“犯倔”,覺得自己當年被老爹騙了,但是呢又沒有真的長期暗中規劃取江山,就是單純讓自己侄子不爽而已。看起來非常幼稚的舉動,卻讓他在矛盾中送掉了性命。


為she著迷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此人在歷史上名聲很臭,給人留下的映像就是兇殘、暴虐、野心勃勃,還很愚蠢。朱高煦似乎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造反!先跟世界頭號造反派朱棣造他堂哥朱允炆的反,成功了;接著謀劃造他親哥朱高熾的反,因頭號造反派的存在,失敗了;最後造他侄子朱瞻基的反,失敗,並給一生畫了個句號。

擺脫歷史的成見,仔細看一下朱高煦的一生,發現他其實就是活脫脫的第二個朱棣,帝王總喜歡說“子不類父”,朱高熾就是子不類父,相反朱高煦倒像是朱棣的克隆體,只是比朱棣少了一些“隱忍”和“奸詐”。

要說朱高煦一生的悲劇,朱棣其實要負主要責任。早年朱棣造反,被中央軍打得狼狽不堪,幾次命懸一線,都虧得這個神武的二兒子搭救,才有後來的扭轉乾坤。所以,朱高煦後來憤懣地說“人打江山狗坐殿”是有一定道理,儘管矯情了點。

朱高煦心中造反的毒苗,從根子上說,就是朱棣親手栽種的。你可以造侄子的反,堂而皇之的黃袍加身,那麼為什麼我不可以造哥哥和侄子的反?而且朱高煦是全程接受了“造反培訓”,業務熟練得很,不像朱棣摸著石頭過河。

最重要的是一點是,朱棣本人多次暗示朱高煦:“將來太子之位就是你的!”結果人家在夢想裡活了幾十年,你給人家當頭來盆冷水,誰承受得了?

後期朱高煦表現得很出格,蓄兵圖異,當爹的朱棣本該有個明確的了斷,這對朱棣來說並不難。可能是出於愧疚,朱棣一直採取模稜兩可的辦法,邊打壓邊放縱,反而使朱高煦的野心越來越瘋長。朱棣這哪是解決問題,說不好聽這是在“助虐”,是在刻意讓朱高煦這個膿包長大,最後擠出去,這手段分明是用軟刀子殺朱高煦!

後來,朱高煦最尊敬的母親徐皇后也表示出了對他的不滿與擔憂,強烈要求朱高煦就番。朱高煦這時成了一隻臭蟲,誰都煩他,把他甩得越遠越好。“憑什麼啊?”朱高煦內心深處歇斯底里地吶喊。你看看,這就是朱高煦幼稚的地方,不像朱棣,造反當天還在裝瘋賣傻。朱高煦就不,他像一汪清水,隱不下任何雜質,被人一眼望穿,率真得可愛,愚蠢得可笑。

整個事件中,值得讚許的是朱高熾。作為兄長,他給了朱高煦足夠的寬容和博大的愛。從後來對待他的三弟及其他諸王的行為來看,這種愛絕不是虛偽的做作。從情感的角度,朱高煦一生最愧對的就是他殘疾的哥哥。倘若,朱棣的血液裡,少一點帝王的冷酷,多一絲朱高熾的溫情,或許朱高煦不至於那麼淒涼。

宣德元年,造反派朱高煦最後一次造反失敗,他被捕入獄。應該說朱瞻基繼承了朱高熾的仁愛,沒有對叔叔痛下殺手,只是把他貶為庶人,監禁居住。但命運註定,朱高煦不是一隻寡淡的水果,而是一根激情滿懷的辣椒。怎麼可以像螻蟻一樣無聲無息地離開世界呢?朱瞻基一次偶然的探視,讓朱高煦的生命最後“綻放”了一下。

叔侄倆沒發生任何衝突,也沒什麼特別意義上的交流,朱高煦卻做出了令後人打破頭也無法理解的舉動——他突然伸腳把朱瞻基絆了個跟頭!朱瞻基大怒,使出了歷史上罕見的殘忍手段。他把朱高煦扣進三百斤重的銅缸,這個重量對朱高煦來說不是問題,他竟然頂著大缸,搖搖晃晃地四處溜達。朱瞻基更生氣了,命人按住,在大缸周圍堆滿木炭,點上火,把朱高煦做成了“瓦罐燜雞”!現場很慘烈,銅缸都被燒化了,朱高煦屍骨無存!

實在懷疑這段歷史,朱瞻基為何如此發這麼大火,以至於用這種殘忍的手段對待親叔叔!難道僅僅因為被絆了一個跟頭?造反的事都容忍了,還不能容忍這種腦殘的行為?恐怕朱瞻基這次看望叔叔本就是帶著殺氣來的吧!亦或是,叔侄倆的談話惹怒了朱瞻基,以至於憤恨到極點,不惜以被歷史詬病的手段處置叔叔。

那麼他們究竟談了什麼?細節不知道,但我猜想,高傲的朱高煦可能說了如下的話:大明王朝的繼任者應該是我這樣的勇士,能夠繼承父祖開拓進取精神的,英明神武的朱高煦,而不是你們這對文弱不堪,不思進取的酸秀才,你們父子倆靠我朱高煦的功勳上位,我對你們感到羞恥!


尋根拜祖


明成祖朱棣有四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早逝)。

朱高熾長得肥頭大耳、身有殘疾,走路拄拐,待人仁愛,靖難時留守北京。朱高煦人帥藝高,生性強悍,能征慣戰,屢建奇功,幾次關鍵戰役都是他力轉乾坤,深得朱棣寵愛。

朱棣認為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所以更想立與自己性格相似的朱高煦為太子,但明朝的內閣制度和立長不立幼的制約,讓雄才大略的大傷腦筋,大才子解縉詩:“虎為百獸尊,誰敢惹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這讓朱棣當時很動情,最終於公元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這讓朱高煦很受受傷。

朱高煦覺得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傲氣十足,把自己比作唐太宗。向皇帝索取天策衛為漢王護衛,既使這樣朱高煦的太子念頭並沒有消失,依然橫行霸道,無視祖宗法度,隨意殺伐,甚至私用皇帝用品,多次攻訌太子,致使解縉冤死、黃淮入獄,意欲取而代之。

朱高煦最初被封到雲南,他賴著不肯走,埋怨道:“我何罪,斥我萬里”;後改封于山東青州,又稱:“我何罪,置我瘠土”;於是留在了京師(南京),還私自挑選衛士,招募精兵三千人,胡作非為,兵馬使徐野驢去維持秩序時,朱高煦竟然用鐵瓜錘將他打死。

朱棣得知朱高煦違法之事達數十起,怒不可遏,剝奪了他的官職,把他關在西華門內,準備將他廢為庶人。哥哥朱高熾念及兄弟之情,極力求情。朱棣削去朱高煦的兩護衛,殺了和他一起為非作歹的人以示警告。

1424年朱棣駕崩,朱高熾繼位,史稱仁宗,但僅10個月後也駕崩了,此時朱瞻基正在南京,朱高煦曾準備派刺客在路上截擊他,然後由自己篡位,因事起倉猝,沒有得逞。

朱瞻基繼位,是為宣宗,面對叔父屢屢索要財物,宣宗總是有求必應,賜駱駝,賜馬匹,賜袍服,賜金銀,均一一滿足,宣宗的寬宏大量並沒有感化朱高煦。

朱高煦致信宣宗,指責其違背洪武、永樂舊制,斥責其犯有許多過錯,並將夏元吉等人罵作奸佞之臣,他還分別給王公大臣們寫信,以挑撥君臣關係,並大肆造謠汙衊宣宗。

1426年8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散發刀箭、旗幟,掠奪老百姓的馬匹,設立前後左右中五軍,任命王斌、朱恆等為太師、都督、尚書等官職。

宣宗接受楊榮、夏原吉建議御駕親征,朱高煦生性殘暴,平時飛揚跋扈,打、殺下屬無數,早已離心離德,城內守軍聽說皇帝親自征討,都密謀反水抓住朱高煦獻給宣宗,朱高煦眼見事情不妙,開城投降。

大臣力勸處死朱高煦,但朱瞻基只是讓于謙(于謙一罵成名)出面當眾申斥,將朱高煦解押回京,貶為庶人後,並且還免除了城中叛軍的罪名,軟禁在西內。

宣宗一次去探望叔叔時,朱高煦趁他不備,伸出一腳將宣宗勾倒在地。宣宗怒不可遏,立即派人找來一口300多斤的銅缸,把朱高煦壓進去,哪知朱高煦神力,頂著大缸亂轉,宣宗更生氣,於是下令,堆上木柴放火燒銅缸,火燒超過一個時辰,最後銅缸熔化,朱高煦烙死在其中。既殺其父,斬草不除根後患無窮,所以九兒子全部被殺!

朱高煦本來造反就是死罪,明正典刑實屬正常,宣宗朱瞻基僅將其廢為庶人,可謂仁至義盡,奈何朱高煦這個蠢貨淪為了階下囚,還要挑釁自己的侄兒皇帝,真是不作不死!


美麗青春您真痘


朱高煦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個二愣子,或者說就是欠揍!

他不喜歡結交文臣,身邊哪怕是稍微具有一些基本策劃能力的讀書人都沒有,基本上是一群軍伍中的大老粗,以至於爭奪太子之位沒有謀劃,造自己侄子的反沒有謀略,成事不足!

而且在朱高煦的人生軌跡中看不到他自己的思考能力,根本不去考慮每一個問題帶來的後果,大都憑著自己的喜惡和感覺來做事情,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在奪嫡或奪位的路上獲得成功!

最可笑的是,朱高煦本不應死的,或者說朱瞻基原本沒有打算要他的命。

這個二楞貨,造反失敗被囚禁後老老實實不行麼?他偏不,在朱瞻基去看他的時候,竟然伸出腿想把侄子皇帝給絆倒,出一口自己無法坐上皇位的惡氣,結果氣沒出自己被皇帝侄子裝進甕中給活活給烤死了。

朱高煦其實也很可悲的,或者說他被自己的老爹永樂帝給騙了。

靖難時跟著自己的老爹造建文的反,因為朱棣的幾句話就得意忘形,以為儲君是自己的,結果太子是他的哥哥朱高熾。

永樂十五年被趕到山東後急著策劃謀反沒有辦成,洪煕時窺視朝廷舉動伺機叛亂沒有辦成,洪煕駕崩後在半路設伏截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的太子朱瞻基(他的侄子)也沒有辦成,他這一輩子大概就活在皇帝夢中,永樂帝的一句玩笑裡。

實際上他根本就沒有想過,一個王朝的繼承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何況在自己還有哥哥的情況下。

因為朱瞻基念及他是叔叔,對他有求必應,就認為堂堂的帝國主宰軟弱無能,在沒有任何的準備下就起兵造反了。

他也不想想,他的老爹永樂帝在靖難前做的輿論準備、軍事準備等工作。

更可笑的是,朱高煦造反後的響應者寥寥無幾,那些他自認為軍伍中夠鐵、夠哥們的大老粗們根本就不支持他,比如英國公張輔,直接把他造反的事情給舉報了。

沒有一個明確的政治口號,只是簡單地為了紫禁城裡的那把龍椅,誰會把腦袋別在褲腰上賠你玩!

造反可都是拿命換取富貴的!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朱棣能夠成功地發動“靖難之役”並且“篡得”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有三個人居功至偉,排名第一位的是道衍和尚(朱棣稱帝后賜名姚廣孝),而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他的次子朱高煦,第三名才是太子朱高熾。

姚廣孝對於朱棣奪位是居首功的,從始至終他都在為朱棣出謀劃策,雖然他是文臣,但是他同時還做著武將的事情,比如用兵策略,戰術安排等等都是由姚廣孝親自參與制定的,而且在古代配享太廟的榮耀基本上都是武將獲得的,但姚廣孝最終配享太廟,享受著榮譽至極,所以說他排第一名當之無愧(雖然嘉靖年間他從太廟搬了出來,那是因為嘉靖皇帝信仰道教,而他是佛教徒)。朱棣進行“靖難”之時,都說世子朱高熾幫助朱棣鞏固大本營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實主要的運籌帷幄者是姚廣孝,所以說朱高熾是在姚廣孝的幫助下才能守住的北平大本營。

那麼為什麼朱高煦的排名反而在太子朱高熾之上呢?

第一、太子之功有多一半是靠的姚廣孝。

第二、朱高煦作為次子隨朱棣出征,數次在危難之中拯救朱棣性命,可以說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功高蓋世。

朱高煦真的那麼不堪嗎?

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尤其是明史本就有些混亂,先有朱棣篡改前史,那麼他的後代也保不準會修改,畢竟歷史在重演,這次不是叔叔殺侄子,而是朱瞻基(朱高煦的侄子)殺了叔叔朱高煦,但是即便修改和隱晦也會留下些蛛絲馬跡,所以朱高煦在筆者看來並非那麼不堪,反而還略顯英武。

相傳朱高煦長的很帥,而且非常勇猛有膽略,但太子朱高熾身體臃腫肥胖,行動不便,朱棣在最初並不喜歡朱高熾,朱棣認為次子朱高煦更像自己,所以很喜歡他。

“ 漢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兇悍......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臨京師。舅徐輝祖以其無賴......不聽,盜輝祖善馬,徑渡江馳歸。途中輒殺民吏,至涿州,又擊殺驛丞,於是朝臣舉以責燕。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徐輝祖敗燕兵於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成祖以為類己......”——《明史.朱高煦傳》

這是引用自明史的一段話,我們從中可以窺探一二,這段話大概的意思就是,朱高煦被送到朱元璋身邊,他很不討爺爺喜歡,在朱元璋死後諸王的子嗣又都送到了京城當人質,而他的舅舅徐輝祖(徐達的兒子)很討厭他,將他視為無賴一般,朱高煦百無聊賴就把舅舅的馬偷走了,然後北渡,途中還殺了很多官吏和老百姓,朱棣起兵後,朱高煦數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很喜歡他,說他最像自己。

這段話本來就是勝利者書寫的,省略號都是一些不堪的話,但是細細的分析一下,這個說法確實經不起推敲。

第一,朱允炆繼位後,一同進京做人質的還有朱高熾,朱高煦感覺到了堂兄朱允炆要對父王朱棣下手,他偷了舅舅徐輝祖的馬是為了帶哥哥離開京城,不想讓父親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功虧一簣,不想讓自己成為父親的負擔。(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呢?)

因為朱高煦和朱高熾一回到北平,朱棣便起兵了。

第二,這段話也說了朱高煦在戰場上數次解救朱棣於危難之中,這點總沒有假,功勞還是有的,但是朱高煦的人品被貶斥的一文不值了,這完全就是以“勝者王侯敗者寇”的立場來記述歷史,未免有點太小氣了。

朱高煦為什麼一直覬覦太子之位?

這事得賴朱棣,淨瞎許願還不辦事,肯定人家有意見啊!

“成祖稱帝,論佐命功,擢工部右侍郎,贊世子守北京。尋召還,進兵部尚書。帝起兵時,次子高煦從戰有功,許以為太子。”——《明史》

《明史》上白紙黑字寫的很清楚,朱棣跟朱高煦許願讓他做太子,而且在朱棣稱帝后群臣建議立朱高熾為太子時,朱棣還含含糊糊的給他們推辭了,還不止一次。

“顧長子雖有仁厚之資,而智識未充,行業未廣”——《明太宗實錄》

本來朱高煦沒想做太子,是朱棣總許願,當大臣們一再推舉朱高熾做太子時,朱棣自己還屢次三番的推辭,這種做法能不讓朱高煦往自己身上想嗎?朱棣的所作所為真的會讓朱高煦誤解的。

所以說,正是由於朱棣對太子人選說辭的含糊不清,又屢次給朱高煦創造製造幻想的機會,瞎許願真的害死人啊,要論坑兒子誰最牛,朱棣排第二,沒人稱第一。

總結:

朱高煦並非是那般不堪,應該也算是文武雙全,可惜生不逢時,朱棣老了便學起了朱元璋,要搞“嫡長子繼承製”,也算是為自己“正名”的一種做法,朱棣的所作所為無非是為了籠絡朝中士大夫們的心罷了,可是卻寒了為他出生入死萬軍中屢屢救險的次子朱高煦的心。

朱高煦把侄子朱瞻基絆倒,其實也是在發洩不滿,“九五之尊”宣德帝感到恥辱,便命人在他身上扣了一口300多斤重的大銅缸,朱高煦勇武過人,雖年歲已大,但仍然能夠舉起銅缸奔跑,這才惹惱了宣德帝,命人用火燒銅缸,朱高煦遂死。

朱棣稱帝,朱高煦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他自己卻被侄子用火燒死,不得不說“無情最是帝王家”這句話是多麼的貼切了,他是一個悲劇人物,而他的父親是幸運的,自古至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定律永遠也不好改寫,只能有“悲哀”兩個字形容他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