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心經》中“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的涵義?

小莉²º¹²


心經重在‘心’,需要與金剛經互相印證,既其中一句無所住而生其心,佛經樸素又複雜,普通的語言想解釋清楚會進入無限循環的邏輯使人發狂,可以理解為無理由的煩惱、因果等,如一個圓的無始無終,雞與蛋的先後之爭將自尋煩惱,生生不息如宇宙自然的運行,你只是其中的一粒沙、一粒塵,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260字的心經要整體看,是一個整體修煉的過程,認知宇宙,要‘隨波逐流’,不產生執念與分別心,過多的解釋恰恰是執念與分別心的體現,空不是沒有,是放下無執念,如流動的河水不會停留,你有沒有意識宇宙星辰也在那裡運行,不因你的‘想’而改變,這就是佛經教給我們的,只能用博大精深來形容了


路人過來看看


《心經》是諸佛經中最短的一部。它是觀世音菩薩向舍利弗講述自己入第一義諦大空的文字,經文一開始:觀自在菩薩即是指觀世音。

這部經因為其短,文字空靈莊嚴,被許多人抄寫,其中包括不少年輕人。又因為每人理解力和修持力的差異,對經文的理解便深淺不一。

即使讀到釋義了,其真義卻在文字之外,執著於文字反而是一種束縛。佛陀講經四十九年,卻說自己無有一字可說,就是擔心我們掉入文字的包裹中,反而離本來愈遠了。

換句話說,要想讀懂《心經》,除非自己修證到那個境界,方能與文相契。你今年讀此經,與你明年讀此經比,經過了一年曆練,那對經文的體會,絕對是不一樣的。

不能解釋而勉強硬著頭皮寫,是本人現在所感。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此句接著後句是“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觀世音菩薩入定中的一個妙境界。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這兩句偈子中的“貪嗔痴”就是無明,它是妄想的產物。在空性當中,即永恆的清淨自性裡,無明好比是客人,這種客塵煩惱,它來了就要走了,它是屬於生滅法的東西,如水中月,我們摸不到,看著好像有,卻了不可得。~“無無明”是這個意思。

“亦無無明盡”呢?我們斷成“亦無,無明盡”好懂一些。無明盡:就是修行修到把無明除掉。

那麼整句的意思就是:在空性的境界中,本來就沒有無明這種客塵煩惱,無明都是了不可得的,那麼更談不上把無明除掉了。

還不懂的話,看下句“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會好一些。我們這個軀體有生老病死,但是知道老死的那個空性,它是不生不滅的。這個身體老死了,化成灰了,連灰也沒有了,在空性的境界中,既然沒有老死這個生滅相,更不用說把老死除掉了。


華雨堂堂主


【闡解說明:1、“慈悲容顏現母相,法相歸空便自在”:(1)260字的《心經》是佛陀在世時,觀音菩薩給舍利佛於“定”中所講。所以沒有“如是我聞”。後來佛陀印證的。舍利子整理成文。260字的《心經》是“第一部分:上卷”,此外還有“中、下卷”,共三卷。(2)“觀自在菩薩”,意思並不是“觀音菩薩”,真正的意思是:關閉感覺器官(無眼耳鼻舌身意),觀自在的,就是菩薩。如果你沒有關閉感覺器官(有眼耳鼻舌身意),就“心神向外,迷失自性”,自性(元神、法身)就不在了,就是心意識(識神、報身)用事,抹殺了自性。做到了“觀自在”,就能實現“見性”,就會明白坐在心地上的自性是誰。這就是“明心見性的不二正法”。

       2、“消災解難念真經”:(1)《道德經、金剛經、壇經、心經》開示“明心見性的不二正法”(無為法),讓人實現“明心見性、迴歸無極”的經書,才是“真經”。讓人“燒香磕頭、唸佛號、消災祈福、加持灌頂、超度、放生”等等方法,都是“有為法”,都是讓人“心神向外,迷失自性”的魔法,這樣的經書,就是“謗佛毀法、害人慧命”的偽經與妖魔邪說。(2)中天教編輯的《白陽大藏經》系列書,才是讓人實現“明心見性、迴歸無極”的“真經”。因為傳承真經讓人有“弘揚正法”的功果,所以能讓人“消災解難”。你不知道什麼是“正法與魔法”,也沒有“弘揚正法”的功果,你就不能“消災解難”。

       3、“當來下生是彌勒”:(1)原來的“當來下生彌勒”,已經在2012年12月21日成為了“來到當權彌勒”,也叫:中天教主彌勒佛、收圓老祖,是白陽世的皇極主人。(2)2012年12月21日之後白陽世的“修行人”(不管是道教,還是佛教與其它雜教),只要不皈依中天教主彌勒佛,不踐行中天教的“白陽佛法”,都是沒有智慧、不知法運、認賊為父、誤入魔窟的“殘靈”。

       4、“千佛和萬祖,六萬年末聚中原”:(1)因為青陽世與紅陽世(2012年之前)得道的神聖都要下凡,因他們之前都是“單一的專科”(道士不學佛,僧人不學道,如果互相學習,就是篡教、大逆不道)的天仙狀元,並不圓滿。因此,他們要下凡參加中天教主彌勒佛住持是三期龍華會,踐行“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白陽佛法”,這次得道之後才是真正的圓滿,永不輪迴。(2)“燕南趙北”的“中原”是“紅梅頭”,這裡是開始;也是中天教的“中京”所在處。

       5、“八願中原龍華擺,走馬傳道度迷男”:2015年8月6日,16開480頁的《龍華真經》發行“燕南趙北”。2016年7月1日,16開190頁的《無生老母》發行“燕南趙北”。】


泰山法勇


我摘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這麼幾段文字。我們來看一看《心經》的全貌。要不然,突然摘出來這麼兩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初發心菩薩,有可能摸不著頭腦。理解起來戓生疑惑,不能正解如來真實義。

下面我們來看《心經》的原經文摘錄。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現在,我們再來解讀下經文大義。首先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這就是說,已經明心見性了的大乘菩薩,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也就是說:菩薩明心見性後,行般若波羅蜜多的當下,照見五蘊皆是空幻不實的。然後發出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的感嘆!

換成我們的話就是:“哎呀!舍利子!原來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空無二無別。

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無二無別。即然是這樣的,舍利子,諸法也是空,空即是諸法。……那麼,就沒有“無明,沒有無明,哪來的“無明””生滅呢。

打個比方,張三沒有出生(空),哪來的張三生老病死,愁嘆苦憂惱。

說而無說,因為“張三”沒有出生,虛構出來的,所以自性本空。也就沒有“張三的無明”,也沒有“張三的無明盡不盡。”返回到經文的最開始,再來理解這句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麼來理解,好比菩薩看了一部包羅萬象的電視劇,最後有這麼一句“本故事純屬虛構,諸所有人物故事情節道具皆是作者想象虛構出來的,無一真實存在。唯有能觀能覺能知的這個真如自性才是唯一真實存在。如來常恆,無有變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珍兒如是我聞


這個講的是十二因緣支,從“無明”開始,到“老死”結束,總共十二個環節,包括了三世因果的所有內容,《心經》對這段內容的描述,分為兩個角度,“無無明”是聖者的角度,“無無明盡”是凡夫的角度,因為文字過於精煉,理解起來,可能需要做一些填充。

聖者“無無明”,凡夫“無無明盡”。

“無明”就是煩惱,斷除煩惱是佛教修行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果從小乘的角度講,則是整個內容。普通的凡夫心裡面的煩惱無窮無盡,所以叫“無無明盡”,聖者則通過修行將煩惱斷盡了,所以叫“無無明”,這是兩個角度的不同情況。


十二支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在這二十支裡面,無明、愛、取三個為煩惱支,行和有兩個是業支,由於煩惱的原因,導致我們做出了各種錯事,這個叫做“業”,而這些“業”,又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的痛苦,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簡單概括起來,就是起煩惱、造惡業、感苦果,具體來說,前世在煩惱(無明)的驅使下,開始造作各種業(行),然後得到了今生的果報(識、名色、六處、觸、受),然後在受今生果報的過程中,又起煩惱(愛、取),又驅使造業(有),又導致來生的果報(生、老死)。

聖者(佛、菩薩、聲聞、緣覺)們的煩惱都斷盡了,所以他們造的業不受煩惱影響,這在佛教裡術語叫做“白業”,所以生死自己是可以作主的,可以隨願而往,不象我們,煩惱很重,造的都是“黑業”,或者被染汙的“黑白業”,所以自己的生死自己做不了主,是隨業輪迴。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無明煩惱,本來是沒有的,原本是凡夫認識不到世界真相的產物,這就象是一個人害了眼病,看著天上總是有飛蟲,本來是眼睛的問題,但他自己不知道,就覺得天上的飛蟲是真的,這個就是“無無明”,本來就沒有。

本來是“無無明”,但因為我們的智慧沒有力量,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越看不到越想知道,結果就開始揣測,最後就揣測出了各種結果,然後再想當然的認為這些結果是真實的,並頑固的將這些“真實”執著起來,成了牢不可破的觀念,這就是“無無明盡”的道理。

就象上面的例子,本來天上沒有飛蟲,這就是“無無明”,但眼睛害病了,這個眼病就是“無明”,結果視力受“無明”的影響,就看到了飛蟲,只要不把眼病治好,這些飛蟲永遠都會在眼前飛來飛去,這就是“無無明盡”。

這些“飛蟲”一直在眼前飛,自然就討厭,這樣一來,一個根本就不存在的“飛蟲”,如此這般就讓我們產生了一系列的煩惱,如果我們不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不知道問題的根子在眼睛上,不去治眼病,而是整天在琢磨殺死這些“飛蟲”,那這就是造惡業了,這樣十二支就全來了。

關鍵全在智慧力量強弱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無明”的本身是不真實的,它的產生源自智慧力量的不足,智慧的力量足了,自然就能見到事物的真相,這樣“無明”就沒有了生存的空間,所以智慧力強,則“無無明”,智慧力弱,則“無無明盡”。


順著這個思路往下走,我們就摸到了佛教的總竅門:慧力強則無無明,無無明則無後面的行、識等其它十一支的出現,就得自在解脫,慧力弱則無無明盡,無無明盡則會起惑、造惡業、感苦果,永遠在十二支中輪轉不息。


澡雪堂主談國學


這是打坐心法。

“無名”,妄念也。

“無名盡”無妄念也。

妄念,就是你打坐時的各種念頭。簡單說就是,不要理念頭,也莫求念頭盡。就是讓你不要理他只是“看著”就行了。

看著就是《金剛經》的“善護念”;就是天台宗的“止觀”;《圓覺經》言: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沌沌嬰孩


心經,佛教派一修煉幻化術的心法,其從一觀字開始,(觀即迴光返照(不是臨死那個),自在菩薩即自己),一步一景界,一景一驚心,直至正等正覺,整個修煉程序情景出現,一一如述,心經是最正宗方法,與日月星辰經方法不同,佛教心經與道教道德經的修煉都是殊途同歸,只是無中生有與有中化無的程序不同。注意,在無人在旁扶法或末開悟心性的情況下不可強試。個人體會不代表他人見解,敬請諒解。


古屍1


無明是指我們對一切萬法其真諦法性的無知,我們只是看到事物、萬法的表相並且認為是真理而執著。我們沒有透過事物的表相而看清萬法的自性,故曰無明。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般若的核心,當我們抵達“彼岸”時,當我們安住在萬法清靜的自性時,一切我們的的認知皆是表相,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因果,亦無生死。如波浪起伏,還復大海,翠竹黃花皆佛性,白雲紅樹盡禪機。


道閒


這個只有理解了法華經的一佛乘,才能準確理解。盡虛空遍法界只有一尊佛,只是一個心,一個人,一個念,那裡有別的閒岔,無明是指煩惱,無明盡是指把煩惱消光了,既然盡虛空遍法界只是一個心,那有煩惱,那裡有把煩惱消除乾淨這回事。說白了,就是把分別心變成無分別。


袈裟南臺


無明,四種迷惑之一,見、思二惑是根本煩惱,斷見、思二惑是解脫標誌,而蕩盡塵沙、無明二惑,是圓滿無上莊嚴佛果必由之路,所謂無明因不明白原因、原理而苦惱。無無明,指已經明瞭三界乃至法界一切真相。亦無無明盡,連這個所謂的後得智統統都不可得,因為在究竟大圓滿中已經具足一切福德、智慧之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