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点透视与“更大的水花”


在西方历史中,水花四“溅”这个意像,主要来源于基督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墨水四溅的故事,是反传统的象征。20世纪以来,颜料四“溅”也成为西方前卫艺术前卫、反叛的象征。在英国艺术家大卫 .霍克尼的画作《更大的水花》中,游泳池里的一朵大水花,则“溅”出了这位艺术家对西方传统视觉艺术及观看之道的颠覆。

2019年8月底,一场名为“大卫·霍克尼:大水花”的展览在北京木木艺术社区举行,这是该社区的开馆首展,展览将持续到2020年初。展览展出了100多件大卫·霍克尼作品,同时还并置展出了一些中国画,比如八大山人的画作,来帮助观众了解大卫·霍克尼与中国古代书画的关系:中国画在画论、技巧,尤其是散点透视等方面,对大卫·霍克尼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卫·霍克尼,1937年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是当今国际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被称为“最著名的英国在世画家”,也被英国人视作“英国艺术教父”。他早在11岁时就知道自己要当一名艺术家,26岁时已名声大噪,后来曾迁居美国和法国等地,与安迪·沃霍尔齐名,是艺术圈中著名的同性恋艺术大师。图为霍克尼自传长篇电影《大水花》中的片段,左边是霍克尼。


1983年,霍克尼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到清代宫廷画家王翚及其助手完成的《康熙南巡图》,他发现,中国画卷轴图中“散点透视”和“移步换景“的构图和观看方式非常特别,从而意识到在欧洲视觉观看传统之外,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看传统。霍克尼开始借鉴中国画的画论、技巧、视角,在自己画作中进行尝试,探索东方元素在西方艺术中运用的多重可能性。

“如何观看并再现这个世界”是艺术史上所有画家都面对的问题,艺术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历史。从1978年起,自然主义式的再现艺术让霍克尼感到束手束脚,其限制性和诸多缺陷越来越让他不耐烦。霍克尼认为“自然主义”的观看局限还体现在摄影中,因为钥匙孔视角和构图边界的存在,摄影将观众排除在空间之外,只有在观者被固定在某一点的时候,其错觉效应才会成立,霍克尼的创作要对抗的,恰好是存在已久的构图边界。

霍克尼一直在尝试彻底颠覆西方传统透视的视角,致力于完善他对“单点透视”持续的批判和对新的观看方式的追求。在2017年他80岁生日之后的最新一批作品里,以不同几何形状的画布为载体,这些人为的边界在同一幅画作中产生不同的视觉焦点,迫使我们的视线在画面上同时进行不同方向的移动,给人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在“大水花”展览入口处,是霍克尼的大型摄影拼接作品《在工作室中,2017年12月》,与中国传统画作八大山人的画并置展出。作品由多幅照片拼接而成,还原了霍克尼工作室的实景,同时采用中国画中“散点透视”和“移步换景”的方式,巨大的作品没有固定焦点,全靠观众的观看角度和距离带来不同的视觉景观。霍克尼坚信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透视,这种方式描绘的时间和运动才是我们的眼睛所真实看到的。

在霍克尼的艺术生涯中,较长一段时期他都将“波普艺术”的养分融入到画中,创作出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有识别度的生动图像。他曾向美国艺术家汉弥尔顿学习“波普艺术”。“波普艺术”,多以普通人日常为画面表现对象,以设计拼贴的方式制作画面,呈现出通俗、低廉、量产、流行、传播、冷漠的特征,这种艺术特征与“二战”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有密切关系。

霍克尼不希望自己简单地被大众当成一位模式化、类型化的艺术家。他不仅是画家、版画家、舞台设计师,还是一名摄影师。他的作品横跨了各种媒材,从绘画到风格独特的照片拼贴作品,从录像装置到歌剧舞台设计均有涉猎。他甚至到深入研究艺术史上的古典名家如何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创作,并一直使用时代最前沿的科技参与创作,比如相机、电脑,甚至iPad等设备。


霍克尼抵制把艺术分为具象和抽象这种愚蠢的二分法,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抽象艺术”,“再现”从来就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复制,一切再现,尽管风格有差异,都以感知和概念的假设与惯例为基础。他对于将现实风景二维化的图像再现,焦点透视的观察,以及最近对于数字技术媒介的实验,无不体现了他对空间“再现”莫大的好奇心,并对之反复实验,因为空间是一切再现形式的精髓。

回顾大卫 .霍克尼的观看之道,充满探究心,极富创造力,他总是在不断的尝试颠覆传统,试图建立新的观看秩序,希望“溅”出“更大的水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艺术家对“更广阔的视角”,对未知的宇宙,满怀真挚的兴趣和热爱。更多原创图集,请关注凡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