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治理就要硬碰硬,没有铁腕治污的勇气和一抓到底的魄力,就难见生态环境的好转。
两水汇流,三面环抱,大批过境候鸟在水面栖息……如今的固原市隆德县城,因为这样的美景被称为“西海固的江南小镇”。可谁能想到,10来年前,隆德还因当地渝河边上的工业污染、污水直排和垃圾堆积等环境问题,而广受诟病。
一切改变,皆从当地打响渝河治理攻坚战开始。
控源截污、河库共治、生态修复,三场硬仗接连打响;万吨以上淀粉加工污染企业关闭13家,水库排干一层层清淤;利用河长制打破行政分治,合力攻坚……一场场硬仗打下来,隆德变了,渝河沿岸也成了一条生态廊道。《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更是如此报道隆德治污:想不到,渝河还能这样清!
一句“想不到”,道出了隆德治污前后的巨大变化,说出了当地群众的难以置信和满怀喜悦,更从侧面映射一个深刻道理:环保治理就要硬碰硬,没有铁腕治污的勇气和一抓到底的魄力,就难见生态环境的好转和环保治理的成效。
毋庸置疑,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对于环保问题要求坚决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的呼声一直不断。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到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把改善生态环境列为必须守好的三条生命线之一,强调“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纵观这些要求,不难发现,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的共识,“严守生态红线、保护生态环境”,也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但有责任无行动不行,有行动不碰硬更不行。相比日益严格的要求,现实中一些地方在环保治理上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懈怠或畏难情绪,认为环保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发展,要么做起事情腰来腿不来、点到为止;要么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欺上瞒下那一套;要么消极应对或抗拒懈怠,不敢也不愿硬碰硬……凡此种种,必然导致一些生态“老大难”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也会使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风险加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收官之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啃的“硬骨头”不会比过去少,要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如果面对问题和痼疾,缺少“伤筋动骨”的动真碰硬,就不可能“药到病除”。反之,也唯有敢于动真碰硬,倒逼环境执法亮出“牙齿”、形成有力威慑,才能真正体现环境治理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实实在在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环境治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用硬碰硬成就环境治理的“想不到”,隆德县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倘若其他地方也像他们一样,执着于硬碰硬,用实际行动“精心呵护母亲河,坚决保护贺兰山,全力守好六盘山”,那么,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宁夏之盛景就一定能早日变为现实。
閱讀更多 寧夏生態環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