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圆外
第一,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肃的人流去向。甘肃地图狭小细长,形似越南。两头大,中间细长,中心城市兰州刚好在甘肃地图细腰上。这样一来直接导致甘肃好多县市亲周边其他省大城市,远兰州。举个例子,我是甘肃平凉人,兰州是省会,但我更愿意去西安,因为西安离家近,且西安比兰州更发达。
第二,生态环境,直接限制了甘肃的经济发展!甘肃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劣,干旱缺水!拿兰州,定西为例。坐着客车从兰州到平凉,一路看到的山毫无绿色,没有丝毫生机,夸张的说山上竟然没有一棵看得见的树。沿途看到农民拉着水管在太阳下浇地,倍感难过!
第三,地方官员思想老套,拿死工资,默默无为!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就是最好的实例。这条新闻是:平凉崆峒山将交于陕西旅游局开发!这说明了什么?自己不行,只能让别人来,无奈吧!
总结,第一,二点属于客观存在,地理位置不可改,生态环境的改善也需要过程和努力。第三点,“人”为原因就特别需要我们深思和改正!
我是甘肃人,实话实说,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搞笑中心
甘肃省按当前国家布局,分以下几个大区分析。
- 陇,包括陇南、陇东、陇西地区,陇南、天水、平凉、庆阳、定西。
- 河西走廊,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特殊一点列出来)。
- 接合部兰州、白银、甘南。
庆阳、平凉、天水地区划入以西安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大局受陕西西安影响。
- 在强省会大格局下,陕西全力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
- 交通以西安为中心内放射发散形成,短时间不允许有跨越西安的大交通线路存在。
- 投资,和其他强省会城市建设一样,一切以西安为中心,以西安为重心。
- 人口,西安依靠投资的巨大利好,吸引周边城市人口落户西安,甘肃庆阳、平凉、天水、陇南东部地区劳动人口将流向西安周边。
- 这部分地区,甘肃在大背景下应该配合西安建好交通,便于流通。
- 在城镇化建设时期,人口向大中型城市流动将成为常态,不必大惊小怪。
甘肃中部及西部,近几年固定投资为负增长,经济增长全国垫底。
- 省会兰州固定投资在大幅跌落,其他地区更不敢上图。
- 太难堪了,兰州2017年固定投资增长负33%,总量西北五省会倒数第一。
- 今天的固定投资就是明天经济发展的基础,兰州及整个河西走廊同样如此。
- 统计数据显示,河西人口主要向新疆地区转移。
- 兰州、白银地区人口主要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甘肃人均GDP全国垫底,兰州西北五省会固定投资最少。
- 甘肃省在政策支持上,没有新疆、宁夏、青海的少数民族政策和高原地区优势。
- 没有以西安为中心城市的关中城市群优势。
- 资源开采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自主性和其他四省区相差太远。
- 先看看以煤炭为主的人均开采情况。
- 陕西省有第四桶油的省属”延长油气田”,总部在西安的长庆油田,甘肃庆阳划入关中城市群,油气田属长庆管理。
- 宁夏有区属宁东能源基地,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煤气开采、加工。
- 青海有涩北天然气和盐湖。
- 新疆以全国六分之一的土地开采各类资源,石油、煤炭、天然气丰富。
- 甘肃省没有政策、没有资源,靠什么竞争!
有的朋友说甘肃人奸、懒、馋、滑,那么甘肃汉人来自那里?
- 从汉武帝开始自兰州以西,河西走廊汉人从那里来,不全是全国各地征战、戎边的将士吗!
- 这些征战、戎边的后人,继承了先人的什么传统?
- 汉人到苦寒之地基因突变了吗?
甘肃外流的人口主要就是全国各地征战、戎边、支援地区发展的汉人后代。
- 按照新疆和青海土地面积计算,甘肃人口降到600万左右,就与周边人口相符了。
- 新疆160万平方公里,2400万人口,甘肃40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万合适。
-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西域盆地多板块破碎地带,没有大的地理板块。
- 国务院批复兰西城市群文件中,明确指出,此区域主要就是保护环境,维持民族稳定。
- 因此,甘肃重心不是发展经济,重要的是不要破坏环境,尤其不能乱采乱伐。
综合上述,甘肃重心主要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发展机遇。加大环境保护,而不是加大投资,开办工厂。这方面青海省比甘肃省做的好很多。
- 按照这个方式,甘肃十二个地级市,每个市只需要50多万人口,省会兰州市控制在120万人口以内,仅靠旅游业就基本解决当地资源少,环保压力大问题。
- 甘肃同样是全国贫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抚贫攻艰任务繁重,从国家战略上讲,一方土地不能养育一方人的地区,要加大异地搬迁工作,鼓励人口向中心城市转移。
到这里,按正常就该结束了。写什么,要表述啥?大多数人应该明白主要意思,但总有一群根本看不懂内容,没有思考的人群同样存在!那只能直白的表述,不直接说,根本就通不了。
第一个问题,新疆166万平方公里,2400万人口;青海省 72万平方公里,580万人口;甘肃 45万平方公里,2600万人口。与新疆比较,甘肃以1/4的土地资源养育同样的人口,是甘肃人懒惰吗?那么按照同样比例甘肃只有 600 万人口会怎样。为什么同处西部人口稀少地区的新疆、青海、西藏可以,甘肃人民付出更多,为什么看不见! 出口骂人的人思索了没有,如果没,希望哪怕多一点点耐心,不思索,没耐心,张口就来,首先想到的是啥。
甘肃干旱,甘肃没有水可用吗?黄河自青藏高原流淌在甘肃甘南地区进入甘肃年平均径流量 205 亿立方米,甘肃自白银黑山峡进宁夏 ,黄河年平均径流量 330亿立方米,也就是说仅仅黄河主干线甘肃为下游提供了 125 亿立方米水资源,渭河、岷江的数量不统计,也是主要下游水源地之一,为什么看不见,是带有偏见,还是根本就不做任何资料查看的主观随意,如果是如此随意的评价,说实话农村的看门司晨者用处都要有用的多!
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一个远离中国人口核心区的地区,商品的运输费用成本要高很多,竞争力弱是地理位置决定的。甘肃固定投资这样少,谁能做出无米之炊,甘肃人民的耐力谁看见了?
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不用讲了吧,常识性问题了!甘肃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城市圈的几个市最近几年年没有利好!GDP前几年进入全国前100强的咸阳、宝鸡短短几年已经退出前110名。
点到为止!没有思维,不查看资料,再多说也没用!
天佑中华紫气东来
我的建议:
1、加快河西重镇酒泉市和嘉峪关市的合并工作,让两市统筹发展,借助酒钢集团大量招商引资,例如汽车工业(现在嘉峪关已经有汽车制造业一特汽车,但远远不够),让酒泉的人口优势和嘉峪关的资源优势互补,做大做强,成为一带一路政策上的正真咽喉重镇。
2、天水、陇南、平凉,甘南等甘肃东南部城市,模仿陕西咸阳和宝鸡的发展模式,寻找特色,发展经济。同时借助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3、鼓励敦煌设立地级市,合理从酒泉市划分归属地区,保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敦煌这两年在国际及国内都大有影响,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城市,更像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这样一个地方还是一个县级市,归属酒泉市管辖,但是今年开文博会外省以及国外谁知道酒泉?
4、兰州省会携手白银和定西打造一个京津冀一样的发展模型,当然这个规模可能是人家的百分之一,但这个模式可能会让兰州及周边大为收益。
5、考虑金昌、武威合并。金川公司作为全国前一百强的公司,需要一个大型的城市作为发展基础,同时带动一个地区的发展。
6、河西走廊历来最富有的城市就是张掖市,张掖依托祁连山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和水文资源,发展不会很难,但是张掖没有特点,应该着重找到一个发展特色,
就摸至
谢谢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是十分重视甘肃经济布局和发展的。兰炼,兰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甘肃落户的共和国“长子”;还有国家的十分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产品生产企业如白银公司,金川公司,酒钢公司;还有酒卫基地等;
二、历届甘肃省委省政府,勿庸置疑是做了不懈的努力,为了甘肃的发展和陇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殚精竭虑,奔走呼号,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为了解决陇中陇东的缺水干旱问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上马了的引洮工程。还有引大入秦,黑河疏峻,石羊河治理等。
三、统观甘肃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要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薄弱的经济基础的“缺水”,比甘肃中东部,临夏等地区的缺水更显迫切。国家仍须加大投入,以增强造血功能,提高经济发展的“免疫力”。引进大型企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四、甘肃地理位置特殊,东西南北差异悬殊。省上制定的因地施策,分类指导的思路是十分正确的。如省上有关部门,把陇南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和“淘宝”“联姻”打开了销路;加大了对康县新农村建设,发展旅游业和农家乐的经验和大力宣传,效果非同一般。但是,在各地的具体实施中落实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也有偏差。有的地方不按本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适当的引进和借鉴别的地方的发展模式。致使产业布局不合理,产品开发没市场,资金投入无效益。
五、一是甘肃各地的农产品品种丰富,但是深加工不够,工业化程度低,产业链不长,只卖原产品实际上是给别人做嫁衣裳。因此效益差;二是一些县市只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使得经济没后劲。不是抓根本,夯基础,而是不切实际的大搞房地产开发,致使房价超过兰州的周边地区。三是甘肃历史文化悠久,应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称为无烟工业,是一种“无形贸易”,是投资少、见效快、利润大的新兴经济产业。在甘肃,河西有丝路文明,陇东有红色文化,甘南有藏族、草原特色,陇中有药乡之称和李氏祠堂文脉,陇南有独显于甘肃特色的陇上江南绚丽景色。如陇南市西和县的古仇池国遗址的发掘开发、全国唯一的乞巧文化等,都是响当当硬梆梆的金字招牌。
FangCaoAn
另外建议甘肃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全国人大提议,中图经济地理划分也应与时俱进并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区改革,将比地理居中、经济较发达的陕西划到中部,使西北只剩甘青宁新四省区,也使西北区域中心真正落到西北,这样国际国内企业财团投资中国西北时直接落地西北,设西北总时也直接设在兰州,不再被陕西截流!从汉武大帝打通西域开辟真正丝绸之路开始,历朝历代甘肃地图就基本成型并延续至今,甘肃的在国家军事、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上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这也就是靠前指挥的意义!
用户9488372531460
从甘肃发展历史来讲,天朝的甘肃,以后的发展,就是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跟得上。
历来甘肃版图上,除非中原战乱,才有可能偏安一方,稍显富庶。更多时期,都是作为战略通道,积贫继弱。现在国泰民安,甘肃最大的价值,怕也就是卫星发射基地。
究其详,先说人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不要吐槽甘肃人如何如何。华夏几千年,西北各民族地区,尤其甘肃,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更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一碗面能出名,一本书能流行,而其成本几何盈利几许,足见。再说地理经济,甘肃地广人稀,但物产品类繁多,资源也不见缺乏。有色金属,石油稀土,商品粮基地,还有千年冰川,高山草原,有丹霞地貌,莫高石窟,麦积烟雨,等等可支柱产业不少。 所以说,励精图治,解决温饱没问题,人民生活跟得上。
但要论其发展,还要放大了看。当今世界,全球开放一体化,首要发展综合国力。国家发展战略定位,肯定先易后难,沿海先发展,继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依次推进。而甘肃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出口受限,基本上是个资源输出角色,但最多也就是有劳动力输出回报民生。一带一路上的定位,更多还是通道作用。说要比贵州,甘肃周边没有那么多发展起来的大省可依附,离北上广还是远了些吧!
所以说甘肃,没有什么大的发展。用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甘肃就是一段十二指肠,不得三运炎症就不错了。
DavidC75167874
甘肃落后要追溯到远古,在那个时期,甘肃兴衰取决于朝庭的统治力,甘肃往复不断地处于朝庭统治与部落、强人的割居交替之中,周期性的民族之间战事占了各朝各代的不少时间,朝代兴衰都伴随着征战连绵和人口的减少,文明的进程不时被打断,近代清未的暴乱甘肃人口又一次遭受了重大损失。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社会步入长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但经济从51年有各省排位后,甘肃就处在最后几名,原因很简单,劣势很多,且突出:地处内陆,干旱少雨,工业底子薄,人口基数不大,比较优势弱,有句话描述这个情况,"甘肃人民一直在努力,但从末曾崛起”。甘肃与全国相比,第一论国土,不可利用面积大;第二论资源,甘肃资源除镍(现处开发后期)、铜(现己枯)外,金属非金属矿并不富有,现在铜铁铝矿石还要靠进口。最早石油基地,玉门己枯竭,长庆油田贮备虽不错,但由国家开发。第三地处内陆,陆运比海运成本高2一3倍,改革开放40年,加工贸易都聚集在了沿海,可以说外商外资没有真正意义地踏上甘肃的土地,也就是甘肃从来没有被现代工业洗礼过,从开始就缺了启蒙的重要一课,我们真还没体验到过贸易全球化的好处,对外开放的红利也因距海岸线过远,没分享多少。没有借上力,差距因此拉开了,人口占全国的2%,GDP却只占了全国的1%,后虽有西部大开发,铁路、公路、输油气管建了不少,但还是处在有通道无经济困境之中,劣势反而被放大。说到这里,不能不谈一下国家的发展战略,"九五”以后,国家重点放到打造长三角、珠三角,这个方面甘肃沾不上边,甘肃虽然也重视招商引资,但引来的商人都是挖矿的,走的是掠夺式经营之路,没有给甘肃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顺便在这里再分析一下跨越发展的所具备的条件,不能不说,区位优势是最具决定性的,一般讲经济辐射力同扩散源的距离成反比,大致上不太会超过一千公里,可以看出,沿海发展,主要是享受了经济全球化的红利,不可否认,沿海人确实有善创敢闯的基因,从明朝起就开始走出国门,在外闯世界,清朝有钱有本事的人去海外经商和留学,没钱没本飘洋过海"卖猪仔“做苦力,都经过奋斗获得了不错的结果,因此沿海人具备了接受外面新东西快的优势,搞起市场经济得心应手。从古到今,可以讲,甘肃从未缺少人才,历史上的甘肃出过的伟人也不少,大家都有共识,甘肃人杰地灵,你别不信,二位重要领导人是从甘肃走出来的,玉门中国石油工业摇篮,酒钢、金川、白银公司共和国最大的长子,在被那封锁的时代,为祖国建设起了顶梁柱作用。重心移向沿海,风光己不在。但从历史来看,甘肃人真缺少表演的舞台,如广东省委书记,就是甘肃两当人,广东发展也很不错,将来会更加不错。纵观大势,中国同世界一样,下一步是经济带或城市群之间的组团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弯区、环渤海大湾区、京津冀等,恐怕经济总量会占全国经济70%多,这就是要从单个的行政区域的竞争转变为多个超级城市形成的经济带之间的协同竞争,这就是未来大趋势,经济发展处于大变局之中,发展和竞争方式明显转变了,对科技、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利用方式也不同了,这样看留给经济落后的省份崛起的机会更少了,难度却更大了,表现为低端产业的锁死和固化现象,总之资本永远是稀缺资源,总是配置到最有效益的地方,即生产者剩余最大的地方。长话短说,追逐美好生活,必立足提高当地的生产效率,它决定了今天财富,也决定了创造明天财富的财富,说来说去,甘肃大发展出路在于开放,唯有引入现代资本和技术,发挥追赶效应。再强调一下,甘肃所需的先进生产力必然来源于区外,绝不可能从甘肃内部产生,因此闭门造车是绝对不行的。所以甘肃发展必须顺应当今经济发展的大势,紧密结合省情,脚踏实地,切莫叶公好龙,做形象工程,图形式,走过程。甘肃希望在于贯彻好中央战略意图,科学布局好甘肃产业,一点点做,积小胜于大胜。甘肃人民希望社会也不要太焦虑,多支持和宽容,别一天唱衰甘肃,一点作用不起,只会误导大家。最后我再说几句,西部也分化了,西南四川、重庆依托优势,构建特色产业,如重庆制造业发展很快,超过中部跟在北上广深后面,拉开西安市差距,这些案例都告诉我们,今天播下的种,就是明天结出的果,需要大家对历史、未来和子孙负责,发挥全省人民智慧、胆识,靠挥酒汗水地大干,播下现代化的良种,最终结出幸福美好富裕的丰果。
祁连圆外
要思考甘肃未来的发展,我认为只有八个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要认清甘肃在西北、西部、全国、“一带一路”等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定位,从迷茫中寻求希望,在困难中找到出路。我个人认为,甘肃的发展还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地理区位优势。甘肃地处我国陆域版图的中西部,不具备口岸、水路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础,因此试图在甘肃发展外贸加工等产业必然困难重重。要充分发挥甘肃作为内陆连接青、新、藏的唯一陆路交通节点的优势,着力发展内向型经济。比如对青、新、藏三省的工矿产品或农产品进行精加工,借助西油东送管道和重要的产油基地着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物流业等。二是自然人文优势。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佛教的密宗、禅宗文化共生,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彼此交融,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凭借这些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将极大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三是人力土地成本低廉。相对于中东部发达省市,甘肃的人力土地成本相差极大,只要善加利用,以土地换产业,以产业促人口,以人口拓城市,以省会城市带动其他城市的方式,加快发展速度。四是科教文卫潜力巨大。中航五一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寒旱研究所、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敦煌文化研究院、读者出版社、兰大一院、兰大二院、陆军总院、省妇幼保健院等一大批在国内享有盛誉的科教文卫单位,为甘肃的发展提供了无限潜力,要以这些中坚力量为基础,不断孵化培养拓展具有领域号召力的单位和个人,切实推动甘肃的科教文卫事业走在全国前列。
当然,这里我只罗列了四个方面的优势,还有很多方面的优势未列或有待发掘,比如新能源等。的确,甘肃的发展确实在诸多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但是只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清自身,找准方向,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长足进步,切实改变当前的落后面貌。
(本文系作者本人观点,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莪愛沵1314
谢谢。
"如何全面思考甘肃的未来发展"?我是不想费劲去思考这么壮观而宏大的"难题\
喜205409161
甘肃和山西、东北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相同之处在于若想振兴经济,必先整顿吏治、刷新风气,否则便是事倍功半。不同之处,资源禀赋不好,地理位置尴尬,部分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发展更为艰难。
个人以为,当前甘肃发展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把领导选好。从经济发达省份交流来一些能干事、想干事的人,把任期放长一点,把政策放稳定一点,有个施政方略的长期性。二是找准定位。请高人能人好好谋划一下,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搞清楚甘肃到底该优先发展什么,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老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咔咔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结果等于零。三是尽全力争取各方面支持。利用好对口帮扶省市的资源,别整那些虚的,别老在家里等馅饼,要主动出击,走出去争取支持,不是涎着脸在那里要救济!
把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了,才能谈得上发展,否则就是现在这样,心比天还高,命比纸还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