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平定天下,二未开疆拓土,汉文帝为何被称为三代以来第一贤君?

过妄所著


我来试着答一下。

汉文帝刘恒绝对没有想到,“皇位”这个天大的馅饼会砸在他的脑袋上。

但是在他即位之后,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副烂到不能再烂的摊子。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来说一下汉文帝的功绩:

  1. 降伏开国功臣集团

  2. 宽松的经济政策和环境

  3. 和平的外交政策

  4. 宽松的法律环境

  5. 举贤良方正与提拔人才


降伏开国功臣集团

汉文帝能够即位,完全是靠周勃等一干开国老臣的共同推举。起初周勃等人完全是因为汉文帝对外的形象比较仁孝宽厚,而且他母亲薄姬也没有什么势力才选的他。


为什么呢?因为好控制,不会妨碍到他们的利益。

汉文帝作为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必须得让自己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然后慢慢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掌握自己的命运之后,心中的宏图大志才有可能实现。

而汉文帝面对的开国功臣就以周勃为首,只要降伏周勃,那其余人就不在话下。陈平?说好听点叫识时务的俊杰,说难听点叫墙头草,哪边有实力就去哪边。

汉文帝就借口说是曾经诏令诸侯,让他们回到封地,既然你周勃是丞相,就做个表率吧。

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

周勃回到封地之后,彻底远离了政治中心,担心自己因为功高震主被诛杀,所以经常穿着铠甲,手持武器面见郡守等人。

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

然后被人控告谋反,汉文帝就下令将周勃交给廷尉审理。在牢中,周勃受尽了狱卒的虐待——估计有汉文帝的授意。在出狱之后忍不住说:

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从此之后就安安稳稳的呆在了自己的封地,到死都没有出来过。

周勃事件,看似简单,但是其中满满都是汉文帝的阴狠手段。这件事情之后,

  1. 汉文帝消除了开国功臣集团对于皇位的潜在威胁;

  2. 标志着开国功臣们开始淡出历史的舞台;

  3. 更标志着汉文帝完全战胜了开国功臣集团,大权独揽,为以后自己的施政创造了有利条件

宽松的经济政策和环境

这一条说白了就是想要发展生产、恢复经济、藏富于民,解决汉朝建立前后连年征战所带来的后遗症。其主要措施有:


农业方面:

  • 开辟籍田(皇家的土地),亲自耕种,向天下显示自己对于农业方面的重视
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 减免一半税收,由十五税一减免为三十税一

  • 合理调配粮食,促进农业的发展。

就是由民众向边区运送粮食,根据粮食的多少来赐给不同的爵位。

其实是来源于晁错《论贵粟疏》中的”入粟拜爵“。

募天下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这条政策功在当代,弊在千秋。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这条对促进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农民有钱,也就促进了粮食在粮多、粮少地区的流转。

  • 将徭役改为每三年一次。

这样就减少了因为徭役制度而对农业造成的不良影响。当时的汉朝有三种徭役制度:戍卒、更卒和正卒,不管是哪一种徭役制度,在当时的交通环境下,一来一回最起码得好几个月。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在经济方面:

  • 弛山泽之禁

意思就是开放属于国家的山间、沼泽、河流、湖泊等地。在这之中的森林、鸟兽、鱼虾、矿藏,甚至还有食盐等等都向私人开放。

  • 交通要道的收税关卡

这一条与”弛山泽之禁“相匹配。而这相配,大大减轻了农民与商贾的负担。

司马迁评价说: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 废除盗铸钱令


在吕后当政时期制定的”盗铸钱令“中规定,私铸钱币,一律死刑。但是各个诸侯国却并不在此列。由于政府掌握的铜矿有限,铸造的铜钱不足,导致钱贵谷贱。

所以就直接导致了大量的资本涌入诸侯国,不利于中央政府。


和平的外交政策

汉文帝即位之后,除了面对开国功臣们的威胁之外,还面临着三大威胁:

  1. 北方的匈奴

  2. 南方的南越国

  3. 分封的同姓诸侯

汉高祖刘邦曾经亲自率领军队被征匈奴,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自己还被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差点弹尽粮绝。

所以在对待匈奴方面,汉文帝充分吸取了刘邦的教训。对待匈奴以防范为主,和亲为辅,能不打就不打。

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武器),原且坚边设候(哨所),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

并不是汉文帝不敢打,而是现在的汉朝真的打不起。

当时的汉文帝只能在和亲和战争之间选一条路,汉文帝处于对整体局势的考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和亲。毕竟和亲带来地那点羞辱比起战败要好上许多。

对待南越国方面,本来刘邦已经派陆贾说服南越王赵佗称臣,但是后来吕后当政时期拒绝给南越国出口铁器,赵佗一怒之下称帝。

所以汉文帝给赵佗修缮了祖坟(赵佗原为秦将,河北人),又让他地兄弟入朝为官,主动向赵佗示好。

赵佗十分感动,答应去除帝号,再次称臣。

对待同姓诸侯王方面。终汉文帝一朝,总共面临过两次诸侯王地反叛,一次是济北王刘兴居,一次是淮南王刘长。

这两次叛乱充分地表明了诸侯王已经从拱卫京师地守护者转变成了有可能伤害朝廷地威胁者。所以贾谊就此上书,建议将那些有实力的大国分成几个小国给他们的子孙。这样一来小国没实力造反,天下也会认为皇上仁厚。一举两得。

但是汉文帝只采用了一部分建议,只讲最强大的齐国一分为七,造反的淮南国一分为三。还有像吴、楚这样的大国没有处理。

这就为日后的七国之乱埋下了伏笔。


宽松的法律环境

  • 废除”肉刑“

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

其实废除肉刑的契机时汉文帝碰到了一个小女孩愿意卖身为婢,来代替自己父亲被判的”肉刑“。汉文帝感慨之下深刻意识到肉刑的不合理,所以就下令废除。将肉刑改为笞刑和杖刑。

  • 废除”相坐法“

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
  • 废除诽谤妖言罪

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
  • 尊重司法,以身作则

当时的廷尉名叫张释之,三番四次因为法律上的问题顶撞汉文帝。在汉文帝不高兴,让张释之照着他意思办的时候,张释之总是说:”我办不到,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

等汉文帝气消了之后回想张释之的一言一行,总是忍不住说:”廷尉当是也。“

颇有些汉朝时代唐太宗与魏征的意思。


举贤良方正和提拔人才

举贤良方正其实是汉代选官取士的科目之一,被举者一般须经皇帝亲自策问,依高下授以官职。首创于汉文帝。之后两汉的皇帝大都按照汉文帝的路子颁布过相关的诏令。

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B04F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意思就是要大家向他提意见,并且推荐贤良、方正并且直言能谏的人来辅佐自己。

而在这种政策下,贾谊和晁错二人脱颖而出。

虽然汉文帝对于二人的意见只是选择性的听取,但是却总是能够认真将他们的意见听完,并且从来没有因为他们提意见而责罚过他们。

还有一个就是重用周勃之子周亚夫。细柳营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汉文帝在周亚夫的细柳营中都不能逾越军规,回去之后非凡没有生气反而还对周亚夫大加赞赏。

在自己去世的时候还告诉自己的儿子,国家有难的时候可以重用周亚夫。

而这也为以后平定七国之乱打下了基础。


有疾的历史空间


史书记载;在公元前180年,汉朝有史以来狠毒残暴的女人吕后去世之后。张苍,周勃和陈平联合刘氏宗室等诛杀吕后叛乱一族,还政于代王刘恒。刘氏宗室一族和大臣们思虑再三一致决定推选代王刘恒继位。选择他的原因就是刘恒母亲薄姬,出身卑微,朝中无人做官,不至于上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局面。

我们现在说说;文帝刘恒即位,文景之治成为了中国历史一位著名的皇帝,文帝刘恒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王朝。文帝刘恒实行轻徭役薄赋税,发展生产安抚百姓无为而治的政策。

文帝刘恒开创的文景之治是古代封建时期很少出现的国富强民的繁荣景象。刘恒即位之初就大力推行解决争议,安抚边疆,减少战祸,勤俭节约,苛政废除,勤俭勤政爱民如子,以身作则为大臣们做出良好的榜样。并修改律法祛除暴刑,体恤百姓仁政待民。

文帝刘恒即位二十三年,汉朝出现了少有的国泰民安地繁荣景象,文帝刘恒和文景之治一起被载入史册。被历史和后世称赞为是一位好帝王……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


汉文帝是自刘邦立国建汉以来,首位掌握大权的圣贤之君。

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刘盈即位,刘盈在位只有短短的七年,由于吕后的原因,刘盈这个皇帝没有太多的权力,政权大多出自吕后,刘盈去世后,吕后相继立了几个小皇帝,仍然还是吕后自已掌握朝政,对于一个正统的王朝来说,太后掌权,皇帝弱势,这无疑对刚刚建立不久的大汉王朝是一种威胁。

吕后死后,朝中的功臣联合刘姓皇族,铲除了诸吕势力,重新扶持了刘姓皇族,立代王刘恒为帝。



在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相继掌权的时期,而作为帝国正统的皇帝,一再弱势的话,这个新生的王朝,就存在改朝换代的危险,而刘恒作为汉文帝出现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剪除了这种危险,稳定了朝政。

想想东汉,外戚与宦官相继掌权,互相争斗,最后就导致了东汉王朝的皇权衰弱,直到最后走向灭亡,而汉文帝作为刘邦正统的子孙,加强了皇权,从某种意义上说,使大汉王朝开启了新的生命。

汉文帝刘恒为何会被称三代以来的第一贤君,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加强皇权,稳定朝政。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如果一个皇帝不能掌握政权,那么这个朝代就是危险的,封建社会加强中央集权,是对整个国家稳定最基本的因素。



汉文帝之前,刘邦之后的汉朝,严格意义上说是外戚掌权,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制止而延续下去的话,遇到一个有野心的外戚掌权,那么改朝换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那么大汉王朝就有灭亡的可能。

在功臣集团铲除诸吕势力后,功臣、皇族又作为新的政治势力崛起,他们选择刘恒当皇帝,不是因为刘恒英明,而不是看中刘恒软弱,当然这软弱是表面的,汉文帝上台后,驾御功臣、打击皇族,把权力集中皇帝手中,并且从汉文帝之后的数代大汉皇帝,都是因为汉文帝加强皇权的动作,而掌握大权,这个政治遗产到汉武帝时达到顶峰,皆出自汉文帝的功劳。

想想要不是汉文帝英明,让功臣集团控制的话,数十年后,当野心家出现,这大汉天下就可能不会姓刘了。



2、维护统一,首开削藩。汉文帝是西汉第一个首次开始削藩的皇帝,自刘邦分封以来,诸候国的势力一天天强大起来,成为汉朝中央政府的巨大威胁,汉文帝在位时期,就有两起诸侯王叛乱事件,汉文帝在贾谊的建议下,认识到诸侯国的危害,采取柔性削藩政策,保证大汉天下稳定,为后面的景、武二帝解决诸侯王问题提供基础。

对外汉文帝面对匈奴,忍辱负重,实力不如人家就和亲,以低姿态维护国家统一,对于南越国,汉文帝采购派遣使者说服,不动用武力,以南越再次臣服。

3、废除酷刑,改革刑法。众所周知,汉承秦制,秦法严苛,汉法同样严苛,汉文帝因为缇萦救父的事件而感动,下令废除肉刑,之后又陆续废除一些刑法,如废除连坐法,让汉朝的刑法逐渐摆脱严酷,汉文帝是西汉历史上第一个改革刑法的皇帝,为汉朝后世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乱世用重典,但和平时期刑法不得过重。



4、减轻徭役,以民为本。汉朝自建立之初饱受战乱,到了汉文帝时期,国力仍然不强,汉文帝继承了汉初的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采取了贾谊的治国方针:牧民之道,务在安之。意思是治理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而采取了一系列的减少徭役、租赋的政策,让百姓安居乐业,汉文帝在位的23年,是百姓安居业的23年,同时也是文景之治打下基础的23年,使西汉国力进一步恢复。

能做到这些的皇帝,就是圣贤之君,而汉文帝无疑是一位,也是西汉开国以来的第一位。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北宋大臣邱濬说:三代以下,称帝王之贤者刘恒也。

明代学者谢肇淛说: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

清代学者汤谐说:孝文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史公在孝武时作《孝文纪》,故尤极无穷慨慕也。

曹丕仰慕汉文帝,李世民自愧不如汉文帝,但是我们去查阅历史,就会发现这位被后世推崇的帝王,既不是开国之君,也没有开疆扩土,那么为什么能收到后世的如此推崇呢?

首先得益于汉文帝的品德,汉文帝是有名的孝子,对自己的母亲非常孝顺,而且中国“以孝治国”的文化就是由汉文帝确立。汉文帝还是非常节俭的皇帝,他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刘恒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刘恒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其次汉文帝时期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过上了比较好的生活,在中国历史啊真正能使农民不愁吃穿的朝代只有汉文帝时期和隋文帝时期。汉文帝通过“无为而治”的原则,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量大大增加,农民的生活也好了,这份功业不是后来帝王可以比拟。

汉文帝是一个非常懂得与臣子处理关系的君王,由于汉文帝是在大臣的支持之下登上帝位,但是汉文帝并没有一次就受到大臣的胁迫,而是建立了一个共治的局面,上下一心,带领大汉朝走向昌盛。相比较后来的历代君王,无不追求中央集权,造就至高无上的 皇权,但是也容易出现决策失误。

汉文帝对外休战、对内安民,虽然没有开疆扩土,但是在他的治理之下,国家进入了一个经济发展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这是后世很少有能达到的生活水平。而汉文帝自身节俭,对待臣子又大度,创造了一个轻松积极的政治氛围,所以成为第一贤君是实至名归。


帝国烽火


平定天下,开疆拓土的帝王不一定会被称为贤君。所谓贤,有两种意思:1.是有德才的人,既要有德,还要有才;2.是受人尊敬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可以结合起来就是,因为有德有才被人尊敬的人。


那么,贤君,就是有德有才被世人尊敬的皇帝。平定天下,开疆拓土,是有才能的人,但不一定有德,所以这样的皇帝不一定称之为贤君。而汉文帝,是一个既有德、又有才的帝王,如果汉文帝是第二贤君,那么,应该没有人敢称第一贤君。

那么,汉文帝的贤,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汉文帝拥有高超的治国理政的才能。

作为一代帝王,治国理政的能力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能力,再多么有德,也不能成为一个好皇帝。

汉文帝刘恒,7岁封王,9岁离京就任代王位。其母薄太后出身低微,因此刘恒的封地,是一个偏远之地。由于刘恒在众多皇子中地位低下,加上他们母子二人行事低调,韬光养晦,迷惑了吕太后,躲过了杀身之祸。同时朝中掌权派也认为刘恒容易被控制,因此被迎立为皇帝,实际上有点把他当傀儡的意思。

但他们低估了刘恒的能力。

公元前180年9月29日,刘恒只带了六个随从,轻车简从,入京就职。在长安渭桥,丞相以下众大臣由太尉周勃带领出京迎接。周勃见到刘恒,向前一步,与刘恒耳语,想单独和他密谈。密谈什么?无非是仗着他们人多势众,多年浸淫朝廷,欺负刘恒年轻,想做些交易,换取更大的权力。

代王刘恒一个眼色,中尉宋昌马上站出来说,“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要谈公事,摆在桌面上谈,要谈私事,对不起,免谈。

宋昌代表刘恒说的这些话,一下子打乱了周勃的计划,方寸大乱。大庭广众之下,只好匆忙跪地,奉上大印,无条件交权。而此时的代王,沉着冷静的说:“到我府上再说。”皇帝的玉玺怎么能在大路边上交接呢?周勃他们又陷入被动,最后乖乖被刘恒牵着鼻子走。刘恒有理、有力、有节的应对,化解了犹如虎狼的大臣们的刁难,同时又树立了权威。

二、汉文帝具有发展经济,强国富民的才能。

汉文帝非常重视农业,鼓励老百姓耕种、打渔,免除了农民的各种税赋,同时他也鼓励商人经商,并促进手工业发展。汉文帝时期,老百姓生活富裕,粮库里的粮食一年一年的吃不完,储存了很多,都要溢出来了。百姓幸福指数很高,六七十岁的老人也像小孩一样高兴的游戏玩耍,无忧无虑。国家经济强盛,国库存放的钱财多到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三、汉文帝以德服人,深得民心爱戴。

汉朝许多法律沿用自秦朝,严刑酷法非常之多,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汉文帝即位之后,很快就废除了一系列残忍的法律和刑罚。比如有名的三除:“除收孥相坐律令”,“除诽谤妖言之罪”,“除肉刑”,废除了连坐、敞开了言论,废除了肉刑。

关于废除肉刑,有一个有名的典故,缇萦救父。文帝十三年,13岁民女缇萦上书请求免除其父的肉刑,给有罪过的父亲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知道后非常震惊,亲自主持,废除了残断人体肢体的肉刑。

另外,文帝也非常重视司法的公平和公正,也很善于听取直言纳谏。张释之作为当时的最高大法官,断案量刑始终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即便是犯人触犯的是皇上,也依法量刑,而不擅自加重刑罚。曾经有一次,一个乡下人在汉文帝经过一座桥时,突然跑出来,惊了皇帝的马。汉文帝很生气,要治这个人重罪,但是张释之只是罚款了事。汉文帝很生气,张释之告诉他,我是依法办事,那个人只是触犯了戒严令,法律规定就是罚款,我不能因为那人触犯对象是皇上,就擅自加重刑罚。如果擅自加重,就不能服众,法律也就没有权威了。

汉文帝事后冷静下来,支持张释之的裁判,使得当时全国上下依法办案的风气蔚然成风。此举也使汉文帝深得民心。

除此之外,汉文帝还广开言路,开明政治,躬行节俭。

作为汉朝当时国家的一家之主,汉文帝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会过日子的人,既能用各种法律和规定处理家中内部事务,又能带领汉王朝这个大家庭发家致富奔小康,难怪被司马迁奉为“仁君”。


初一未来


俗话说,打天下容易,守江山难。历史上诸如秦朝,西晋和隋朝,开国之君打天下时所向披靡,然而由于第二代国君没有选择好,或者经营不善,导致大一统帝国二世而亡,不得不令人深思。

一个王朝寿命的长短其实与他二三四位的君主的关系很大。而汉文帝就是这样一位稳固了天下,是大汉绵延四百余年的柱石级人物。

汉文帝刘恒本被封为代王,在功臣派铲除诸吕的行动中,因没有势力而被他们推上了皇位。然而刘恒的韬光养晦使得他成功瞒过了众人,登基之初就迅速掌控了政权,开始了他一代仁君的帝王生涯。

汉文帝一生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本来想修一座鹿台,在从大臣处得知花费的费用是几十户人家一年的收入的时候就停止了,对于劳民伤财的事情,他始终不肯为之。

面对西汉王朝的百业待兴,汉文帝采取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策略,让百姓们自由发展经济,官府很少参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使得汉朝国力不断上升,开启了“文景之治”,如果没有他,汉武帝不可能有反击匈奴,开疆拓土的经济支持。

汉文帝一生仁慈,废除了残酷的刑法,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是士大夫们最理想的君主模板。而且汉文帝是一个孝子,“亲尝汤药”就被“二十四孝”收录在故事之中而被广泛流传,作为皇帝,他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所以,汉文帝虽无开疆拓土,定鼎中原的功绩,但他作为承上启下者,成功的稳固了汉朝统治的根基,为后世之君留下了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这些都不是一个平凡的君主所能达到的。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中国有句古话,创业难,守业更难。先秦末期,天下大乱各路英豪追逐王权。然高祖刘邦平定四海,逼霸王自刎与乌江,从此建立大汉王朝。

众所周知,战争之后必定带来平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大战之后的平静尤为重要。因为需要战后的平静来划分功臣的势力范围,同时需要增加战争减少的人口,恢复战争导致的粮食减产和农桑恢复,增加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增强国库存储。

那么对于刘邦来说,这种情况下不是需要一个武功盖世的君主,而是需要一个能守诚的帝王,这个人需要发展一切对国家有利的事情,比如农桑、人口、军力、经济、势力。然而刘邦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选择相对于中庸的文帝,所以文帝并不是一个开拓者,而是一个守诚者。他的存在,可以说保护了大汉王朝的平稳,使得国家平稳过渡,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出现其他的战争后遗症。

然而文帝也清楚这一点选择了具有同样能力和思想的景帝,通过这二位帝王的民生治理,财富积累,粮食增产,为后期的武帝开创北击匈奴于千里之外的盖世武功。


长福兔


如果以单纯的好和坏来对古代皇帝/君王进行分类的话,“好皇帝”中也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在当时和后世来说都是好皇帝;一种是当时是好皇帝,在后世是坏皇帝;一种是在当时是坏皇帝,在后世又成了好皇帝。

在第一种来说,典型的就是三代的圣君了,其中周武王在平定天下之后“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即周武王救济天下贫困的百姓、刀枪入库以宣告国家永远不再打仗、牛放桃林以宣告国家永远不再过分地征劳役和赋税。这种帝王当然是受百姓爱戴,并且也足以成为后世典范的。

第二种帝王不太容易找出典型,大家见仁见智,可能会存在较大的争议,比如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国家还是比较安定的,相比于之前的朝代,他也可以说是延续了一个“盛世”,但是在后世看来,他不能说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好皇帝,反而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第三种皇帝就比较多了,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等人,在当时来说他们几乎调动全国的百姓以达成自己的政治追求,所以普遍不受百姓的喜欢,并且引发了国内较大的动荡,甚至亡国。但是对后世来说,他们便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皇帝了。

而汉文帝,在当政时期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在汉朝从战争时期转向和平时期的关键人物。从这一方面来说,他也算是捡了一个大便宜,毕竟“寒者利短褐,饥者甘糟糠”,此前的老百姓已经经历了持续数百年的战争,竟然在汉文帝时期得到了长期的和平,他们当然对汉文帝感恩戴德。但是与后世皇帝做一个纵向对比,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汉文帝的人品、城府和政治能力,应该是可以排在唐宗宋祖之上的。


国史通论


俗话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从秦末时期到西汉建立的这段时间,经历了反秦战争、楚汉争霸战争、平定异姓王叛乱、抵御北方匈奴、诸吕之乱等等事件。无论是刘邦时期,还是汉惠帝、吕后、两位少帝时期,西汉都存在一些战乱。

直到汉文帝时期,天下才趋于稳定,这得益于刘邦称帝以来,一直推行的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虽然在刘邦死后,发生了诸吕之乱,让西汉王朝的国力有所下降。

但后来继位的汉文帝,积极推行黄老之术,对于老百姓们不加干预。并且以身作则,崇尚节俭,不着华丽衣服,不大兴土木,让西汉能够有时间,恢复国力。

汉文帝之所以功绩卓著,是因为他和他的儿子汉景帝,在位期间推行黄老之术,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对内妥善解决藩王问题,对外与匈奴进行和亲,给老百姓们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为后来的汉武帝,施展雄才大略,打下了基础。

所以,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也被称为“文景之治”。


老爹有话说


能发展经济、开创繁荣稳定的社会局面历史评价会更高,因为历朝历代无论是政治家还是人民都希望看到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