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之遗风
我是七哥
两人的最大区别,有两点:
第一,赵光义不知兵;而赵匡胤,是一位知兵的卓越将领。(赵匡胤剧照)
赵匡胤,本身就是柴荣手下大将,身经百战,并且军功卓著,有勇有谋。在高平之战,攻打南唐、北汉的战争中,赵匡胤跟随柴荣,身先士卒,屡建军功,几乎是百战百胜。
有了这些战争的亲身经历,赵匡胤本身,就已经成长为卓越的军事将领,可谓深知用兵之道。所以,即使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及军队改制之后,军队力量有所削弱,但依然可以荡平南方,相继降服后蜀、南唐、南汉。
可惜赵匡胤突然暴毙,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军队中的问题,不然以赵匡胤军事将领的身份,必定会对宋朝的军制再次调整,从而提升宋朝军力,以便对抗北方外患辽国。
赵光义,在军事的谋略,比起赵匡胤,就差了些。尤其两次北伐,宋朝因为粮草紧缺,将领平庸无能,赵光义督战受伤等原因,最终均已失败告终。
这场是失败的战争,已经暴露了赵光义在军事上的欠缺:将领选用不当,无识人之明;军粮是取胜的关键,但赵光义采用全国各地征粮的方法筹粮,最终因运输艰难,北伐难以继续,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赵光义“无知”的体现。
倘若北伐中,换做赵匡胤,结果必然不同。
这些对外战争的失败,导致宋朝的国策发生重大转变,即赵光义逐渐放弃开疆拓土的军功,转向积极实行内政,再也没有思考过如何调整宋军建制的问题。
第二点,赵匡胤真宽厚,赵光义假仁义。
我觉得,这是两人在性格上的最大区别。
赵匡胤武人出生,自然身上带有军人粗犷的性格,待人接物,更为宽厚。有几个小例子,可以细说一下。
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进入皇宫,恰巧遇到一个宫女抱着周世宗柴荣的儿子。面对故主的遗孤,赵普、范质等谋臣直接建议,杀掉这个遗孤,永除后患,但赵匡胤心怀仁义,坚决不杀他,将这个遗孤给了潘美,取名潘惟吉。而潘惟吉一度升迁,甚至作为大宋使臣,出使辽国,最终为国辛劳致死。
还有一个事情,也很有意思。赵匡胤出门,经过大溪桥的时候,一支冷箭飞了过来,射中黄龙旗。这种做法,无异于挑战天子权威啊,罪当论斩。但出人意料的是,赵匡胤并没有追究此事,而是耐人寻味的说了一句:多谢此人教朕箭法!
这件事情的后续发展,咱没有找到相关记载,但他宽厚的一面,或许得以见到,也许他是知道,这仅仅是别人的无心之过,所以就悄悄放过。
此外,还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善待多位开国大将,相比朱元璋等人的凶狠手辣,也是宽厚不少了。
反观赵光义,他的为人做法,就多少带有文人虚伪、猜忌、奸诈的风格。
广为流传的事情,当属南唐后主李煜被毒杀的事情了。李煜一首绝命词《虞美人》,传达了自己的亡国思国之痛,让赵光义痛下杀心,最终毒杀李煜。因为一首词,一点不满情绪,毒杀一代故主。
其次,还有侄子赵德昭的死。
赵德昭本是赵匡胤的成年长子,按理应该继承赵匡胤的位子,但被叔叔赵光义抢先一步,捷足先登。而赵德昭为人宽厚老实,并没有反抗赵光义的夺位,但赵光义的心绪,可就难说了,虽把他立为皇子,但到底想不想传给他,就是另一回事了。(赵德昭剧照)
雍熙北伐,太宗亲自督战,兵败受伤,许多人都以为赵光义死了。当时在军中的赵德昭,不明真相,在众人的拥护下,准备继位。但赵光义没死,平安回到军中,得知消息的赵光义,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随后,赵德昭为一些功臣请求赏赐,但被赵光义大骂,说了一句直入人心的话:你想要赏赐的话,那还是等你做皇帝了再说吧。听闻这话,赵德昭倍感压力,也深知叔叔赵光义的为人,明白叔侄之情难以挽回了,就自杀了。赵光义听闻侄子死讯,抱着他的尸体,痛哭流涕。(赵光义 剧照)
这件事,我觉得,已经鲜明表现了赵光义虚伪的一面:既然知道侄子的宽厚老实性情,还不断言语刺激侄子,给他施压,最后逼死了侄子;随后,又抱着侄子痛哭,多少也是猫哭耗子假慈悲,逢场作戏而已,假仁义,真夺位。
针对赵光义,毛主席以前有段评论,有两句话很准确:
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赵匡义小人之言。这是对赵光义的真实评价,我也比较认可。比起兄长赵匡胤的宽容、光明磊落,赵光义就阴险太多了。
我是七哥,欢迎大家多多评论、点赞、转发!关注我,每天带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认知!
岁七夸父
干巴巴地吹老大贬老二没意思,通过几则小故事来看兄弟俩有什么区别
一.赵匡胤的故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
赵匡胤接受九岁的柴宗训禅位后派使者到潞州通报后周忠将李筠,李筠勉强受封后宴请使者,席间对着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痛哭流涕。使者回报情况后,赵匡胤很宽厚地说:“李筠是后周忠臣,感怀前朝乃是人之常情,没事,大伙都散了吧”。然后又给李筠的儿子李守节封了官
李守节入朝谢恩,一见面,赵匡胤就亲切地称李守节为太子,尊称李筠为老贼,并且很睿智地告诉李守节:“你爹自己不来见我,却让你面圣,是想借我的手杀掉你呢,你爹这人一直以来都特踏马不是东西”
李筠遂叛
~《长编.卷一》
赵匡胤做皇帝后,心疼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太辛苦,就派人分担了他的主要工作
李重进很感激赵匡胤的关怀,就主动要求入朝面圣谢恩。赵匡胤很禅意地表示:“相见不如怀念,见与不见,俺就在这里”
李重进遂叛
~《长编.卷二》
建隆二年三月皇宫酒坊火灾,很不幸,酒坊挨着掌管钱粮的三司办公室,估计有个别同志为了救火慌不择路跑到了三司衙门内。赵匡胤发现了这个情况,就把酒坊负责人和参与救火的工人砍了四十个,在宰相的劝说下
赵匡胤很宽容地告诉还没来得及被砍头的十二个人:“大伙救火辛苦了,回家去睡个好觉,祝大家晚安,明儿见”
~《长编.卷五》
乾德二年十一月赵匡胤决定征服后蜀,在壮行宴上很仁厚地告诉领军大将王全斌:“俺只要四川那块地盘,四川的钱和东西大伙拿去分了吧,至于人嘛,你们看着办”
从出师到孟昶投降,大宋王师只用了六十六天
然后
~《长编.卷六》
王师一面安慰蜀中女子,一面主动替蜀中父老分担起理财的职责。大伙纷纷表示:“蜀中乐,不思汴”
~《长编.卷六》
王师还主动承担起替四川降兵、未来的战友们储蓄钱财的义务,但是这伙四川人不知好歹,怨愤思乱的蜀兵绑架了全师雄做首领
王全斌一看,全师雄是俺们未来的同事,怎能误入贼窝呢?于是就想到了用灭全师雄全族、纳全师雄的爱女为妾、保管全师雄的钱财的绝妙办法来招抚全师雄
~《长编.卷六》
为预防成都城里三万等待改编的蜀兵叛乱,王师很仁厚地把他们全部送上了西天
~《长编.卷六》
这伙不识好歹的四川人铁了心地跟大宋王师死磕了两年
2.赵光义的故事
~《长编.卷三十二》
淳化二年三月久旱不雨蝗虫成灾,赵光义命人在宫里用柴火搭了个高台,声称:“如果再不下雨,俺就光着屁股站上去,麻烦诸位大臣在下面点个火,把俺烧了吧”
赵光义的行为艺术虽然把吕蒙正等人吓了个半死,却也感天动地,诸路神佛连夜开会研究,作出了重大决定
第二天,甘霖从天而降,蝗虫抱草自杀
当然,赵光义心里也清楚:这次的戏有点过
以后再碰到这种事,赵光义台子不搭了,也不寻死觅活了,跟他哥一样,老老实实地吃吃素、避避殿、做点祷告什么的
谁敢保证这伙大臣里一定没有不懂艺术的耿直人呢?赵光义后怕地想道
~《长编.卷三十五》
赵光义对吕蒙正等大臣说:“现在天下太平,人民富得直冒油,在上天和俺的精心治理下,终于迎来了大宋盛世”
吕蒙正傻乎乎地说:“其实吧,陛下您看到的只是宗室、高官、商贾云集的汴京;可是就在离汴梁城几里之外的地方,每年都会饿死、冻死很多人呢”
赵光义当众下不了台,心里很难受:“你踏马还让不让人好好吹牛了”
3.结论
赵匡胤从五代中厮混出头,在吸取五代的教训的同时也沾染了五代的气息,从本质来说与其他帝王并没有不同,因为屁股下的龙椅来历问题,他所开创的是一个历代最贫弱的王朝
赵光义一辈子都在努力证明自己继位是一个大宋朝最明智的选择,他干的很多事情都带有表演的成分。招士大夫们黑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仍沿用五代乱世“兄终弟及”的办法登上皇位; 2.军中威望有限,不知兵事却热衷于惹事生非; 3.喜欢吹牛皮
所以,大哥别说二哥,脸上麻子差不多
为国钓鱼
赵光义比他的哥哥赵匡胤不是差一点,而是差四点:
1,赵光义经历与人脉弱
赵光义少年时喜欢读书。他的父亲随从周世宗破淮南,却不取财物,只是搜集书籍,送给赵光义读。赵光义于是能写文章,文艺才能高。
赵光义在后周的官职不高,没有军功,凭借老爸和老哥的关系,也只做到供奉官都知。只是一个中级军官罢了。
赵匡胤凭借自己在淮南、北汉的军功,最后在后周做到殿前都点检,是后周职务最高的武官。赵匡胤没有去投靠父亲的军队,反而去了郭威的军队,从基层兵士干起,结义十兄弟,积累了大量的人脉。
2,赵光义军事能力弱
赵匡胤有较强的军事战略思想:先南后北。不打无准备之仗。
赵光义则急功近利,占领北汉后,还想趁着军威收复燕云十六州。北汉的军事实力是十国中最强的,赵光义没有让军队休整,甚至还没有对功臣进行赏赐,就直接跟强大的辽国对抗,是赵光义军事素质差的表现。
赵光义还独具匠心地绘制各种排兵布阵图,进行纸上谈兵,还严令将军必须遵照执行。外行指挥内行,完全把前线指挥官的手脚绑住,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军情。
3,赵光义心胸狭窄
赵光义毒死南唐后主李煜,仅仅是因为一首词,可以说是赵光义的一大污点。据说孟昶也是赵光义毒死的。
高粱河之败,北宋军溃散,一时不知宋太宗在哪里,众人以为已死在乱军之中了。众臣准备立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皇帝。结果宋太宗大腿受伤坐着驴车回来了,听了这事大为不高兴,连收复北汉的赏赐也不发给手下。赵德昭跟宋太宗替众人申请赏赐,宋太宗大怒:“等你当了皇帝再赏吧。”
4,赵光义人品差
赵光义想夺取孟昶的花蕊夫人,最终将其逼死。
“斧声烛影”,赵匡胤与赵光义一席谈话后,赵匡胤暴毙,成为千古悬案。
害死侄子、迫害弟弟、逼疯儿子,这些事也都是赵光义干的。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天天开心历史
赵匡胤和赵光义,其实都很不错。在赵匡胤心里,弟弟赵匡义比自己还优秀,是非常出色的皇位继承人。至于后面随着自己儿子长大但赵匡义权势日重,发生“烛光斧影”就是后话了。否则,赵匡胤的儿子没有一个分王的,赵匡义却爵封晋王、官拜开封府尹。至于赵匡义名声为啥这么不好,主要有两个,“烛光斧影”得位不正,“败于大辽”丧权辱国。从结果推原因,赵匡义作为一代帝王,名声不臭才怪。因为在古代中国,开疆拓土恢复汉唐故地实现大一统是历史主流、民族基因。结果,这一切都让赵匡义给搞糟了,不仅把兄长赵匡胤留下的“精兵猛将”损失殆尽,还造就了两宋三百年积贫积弱的局面。如果要找一个人背锅,必然是赵匡义无疑,绝对不可能是赵匡胤。
一、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赵匡义是文人出身。赵匡胤不仅个人武艺高强,自创“太祖长拳”“盘龙棍法”等武功绝学,而且军事才能出众,追随后周世宗柴荣,收服南唐江北十四州,还在柴荣北伐辽国的战争中以一己之力扭转战局、大败辽国。所以,无数后来人都相信,只要赵匡胤活着,绝对能打败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也绝不会任西夏坐大独立建国,恢复汉唐故地难度应该不大。但是赵匡义在军事上确实不行,攻灭北汉后干了两件蠢事,一件是毁掉了晋阳城,失去了北进基地;另一件是以疲惫之师北伐辽国,结果损兵折将。雍熙北伐时,赵匡义战略部署有误,加上与曹彬、潘美等太祖旧将离心离德,结果大败而归,把哥哥攒上的家底给“败”光了。
二、赵匡胤是德高望重,赵匡义却私德败坏。赵匡胤的政治品德确实远高于赵匡义,对曾经的骄兵悍将“杯酒释兵权”,既解除了武将对皇权的威胁,又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对赵普,也有“雪夜访赵普”的“三顾茅庐”之恩,对普通人也有“千里送京娘”的美传,对前朝旧臣范质等也恭敬有加,身为武将,却很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所以,这个品质高洁的赵匡胤自身的领导魅力和影响力就很大,很多的大臣对他也是心悦诚服、五体投地。但是赵匡义在这方面就很差劲,哥哥有意培养,他却结党营私、上蹿下跳、甚至“烛光斧影”,还罢黜了一批太祖时期的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如果说这个是政治上的,在私德上,搞花蕊夫人、搞小周后,让人诟病。就这么个人,大家都是面和心不和,怎么能凝聚人心呢!
三、赵匡胤政治眼光独到,赵匡义政治能力平平。政治能力无外乎就是对内凝聚力量,对外巧妙外交。从定都来说,赵匡胤觉得开封无险可守,要迁都洛阳,以赵匡义为代表的文官利益集团就是各种反对,结果最后就作罢了。直到“靖康之难”,人们才惊奇的发现赵匡胤独到的战略眼光。而赵匡义在对辽战争失败后,没有“卧薪尝胆”、以图再战,从战略进攻完全转为战略防御,主动谋求和平。或者没有调兵西进,恢复河西走廊,失去屯兵牧马之所,严重的缺乏战略眼光。
笑傲江湖149553812
我是無月,专注历史与文化,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要说赵光义和赵匡胤的差距在哪里?
此处我想套用伟大领袖毛泽东对赵光义的评价:
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不择手段,急于登台;赵匡义(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小人之言。以上三点便是毛主席对赵光义的概括,我也比较认同,在此,借用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军事能力
这一点是赵光义和赵匡胤的最主要差距。
读北宋历史的时候,赵匡胤南征北战那段历史,每每看的我是热血沸腾。
金戈铁马,滚汤泼雪,太祖意气奋发,亲自披挂,上阵杀敌,何其壮哉!
宋太祖赵匡胤不但军事能力出众,还经常身先士卒。
比如高平之战。
公元954年,那一年被称为显德元年,世宗柴荣在那一年即位。同年,北汉刘崇趁后周权力更替,以为立足未稳,联合契丹来袭。柴荣御驾亲征,双方在高平(今山西高平)摆开阵势,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战争初始,因北汉刘崇轻敌,后周军初占上风。但很快,因敌众我寡,统领右军的主将樊爱能、何徽丧失斗志,率领骑兵率先逃走。后周右军顿时崩溃,上千步兵直接就在阵中解甲投降。消息传来,很快产生连锁反应,后周军团随时都有土崩瓦解之危险!
柴荣看到战事危急,仅率左右亲兵便杀入敌阵。
情势何等的危急,眼见的后周军阵行将崩溃,后周统帅困斗敌阵。
此时,禁军中一员年轻将领呼之欲出,先是带领同伴向敌阵中勇猛冲锋,以行动支援主上柴荣。随后又来到禁军统领、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面前。年轻将领说道:将军,你看我军虽然处于下风,但中军尚未混乱。不若请将军从左翼杀出,小将带人从右翼杀出,胜负尚未可知。张永德闻言,定神观察战场,发现此人所言不假。当即各率两千人马,分别从左右两翼杀出,追随柴荣而去。
说话者何人也?正是年轻的赵匡胤!
赵匡胤身先士卒,迎敌血战,主将奋勇,士卒更是拼死力战,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兵抵挡不住。内殿直马仁禹也激励同伴进击,他自己跃马猛射,连毙数十敌军,后周军的士气更加高涨。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义也率领部下几百骑兵向前猛攻。北汉骁将张元徽被阵斩,汉军士气低落,后周军乘着越来越大的南风,猛烈进攻,彻底扭转局势,最终北汉大败而逃。
那么赵光义呢?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率军灭掉北汉,随即不顾大臣们的反对,趁势挥军北伐大辽。在高粱河畔与辽国优势兵力展开激战。赵光义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抛下战场部众,顾自乘驴车仓惶撤离,导致苦战中的宋军崩溃,北伐失败。
赵光义在位期间,两次北伐辽国,均以失败告终。也是在赵光义一朝,宋的战略方针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对之后的宋朝影响深远。
不择手段
这主要说的是“烛光斧影”的传闻。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后世基本认定赵光义的皇帝宝座是弑兄所得,后人对此多有指责,赵光义本人对此也是讳莫如深。
而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可是有“杯酒释兵权”的仁德美名(此处不讨论杯酒释兵权的具体原委)。相比之下,高低立见。
这里岔开去说一段,可能有朋友会说,唐太宗李世民也弑兄,为什么历史上对他美誉有加。
在無月看来,两者虽然都是弑兄,但情势不同。当是时,李世民如果不诛杀他那两位“好兄弟”,两位“好兄弟”就会杀了李世民。因此,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但是为了权力,也是为了自保。
但赵光义不同,赵光义发动夺权纯粹是为了个人的野心和欲望,如果不做这些,赵匡胤也不会杀他。
有史料表明,赵匡胤早已察觉弟弟光义的野心,但仍尽力去避免祸起萧墙。只可惜,弟弟豺狼之心,全不顾哥哥的血肉亲情。
小人之言
这一点無月简单带过了。
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基本上“敢说实话,说到做到”的皇帝,至于赵光美,呵呵。。。
以上便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肤浅理解,朋友们有不同见地的,也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無月会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并回复大家的评论。
再次谢谢朋友们的阅读,不胜荣幸。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这两位,一位宋太祖一位宋太宗,作为亲哥俩,相似的地方也很多,比如都十分重视人才,也重视吏治。对贪官的痛恨,到了见一个杀一个的地步。也都有善于纳谏的美德。对文官文人都十分重视。当然,差距也很大。
宋太祖赵匡胤,属于正儿八经的武将出身,从军之前也是练家子,所以做人做事,经常就是暴烈的武将脾气。但在国防建设上,又是武将的专业水平。虽然北宋的禁军制度是他创立的,在北宋历史上也没少被吐槽。甚至还有人把宋朝“文弱”的责任也扣在他身上。但在赵匡胤在位时,北宋的军事实力恰恰非常强大,他设计的精兵路线,锤炼出了强大军队。给弟弟宋太宗留了好家底。
但宋太宗这一点,就是差远了。尤其差大的是,比起宋太祖的专业指挥,宋太宗赵光义,却发明了阵图制度,前线怎么打,必须是朝廷发的阵图说了算,再好的将领,也就这么给捆上了手脚,空有好兵也打不赢。高粱河与雍熙北伐,都是这么悲催战败的。
这兄弟俩,都属于爱惜人才的类型。但赵匡胤建立了完备的官员审查选拔制度,以至于元朝人编《宋史》时,还羡慕赵匡胤时代,官场的廉洁好风气。
但是赵光义,就属于是好大喜功的类型。尤其是看人方面,眼光比赵匡胤差得远。比如赵光义曾经极力推崇蜀地“清官”齐元振,把他看做青天一样的人物。动辄就表彰嘉奖。不料在齐元振压榨下活不下去的百姓,终于起来造反,酿出了轰轰烈烈的蜀地农民大起义。以这看人眼光说,赵光义比赵匡胤确实有差距。
而且比起赵匡胤的精兵简政来,赵光义时代,北宋的官僚机构就开始膨胀,这个趋势在后面的年代里越演越烈,终于给北宋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以此事来说,赵光义比起哥哥来,确实短视太多。
我们爱历史
由于赵光义的皇位,疑似从他的哥哥赵匡胤那里夺过来的,因此,历史上对赵光义的评价一向不是很高。不过,这种评价,只是从人品上做出的判断。其实,如果纯粹从当皇帝上进行判断,我们也会发现,赵光义比赵匡胤差了不少。为什么这么说呢?
(赵匡胤和赵光义剧照)
第一,赵光义作战能力不如赵匡胤。
赵匡胤是一个出色的战略大师,又是一个出色的战场指挥员。说他是战略大师,是他在实现全国统一上思路非常清晰,策略非常得当。原先后周柴荣在统一中国时,采用了从北向南的策略,先打契丹,啃这块硬骨头。不得不说,柴荣的做法是比较冒险的。赵匡胤改变了策略,采用由南向北的方式,最终结束了五代动乱,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赵匡胤在临敌上,也是水平很高的。柴荣之所以战斗值强悍,其实与柴荣手下有赵匡胤这样一个能打的将领不无关系。赵匡胤作为柴荣的先锋,在攻打南唐的时候,以极少的兵力,打破南唐军,攻克寿州,创造了史上以上胜多的经典战例。后来同样以先锋军随柴荣攻打契丹,三个月拿下燕云十六州中的三州,可以说,创造了攻打契丹的神话。
赵光义打仗则不行。他虽然率军拿下了北汉,让统一大业继续往前延伸。但是,毕竟北汉是强弩之末。拿下北汉后,他过于膨胀,错误地估判了契丹的力量,冒失地带兵与契丹作战,以至于最后惨败,本人的腿也受伤。
后来他为了复仇,又组织了一次北伐。可是在这次北伐中,赵光义猜防武将,不敢放手让他们打仗,在出征之前,就把战术布置好,让他们按照这个战术来操作,不准改变。结果,战场上三军为了照顾这个僵死的战术安排,最后再一次被契丹打败。而契丹对于宋朝的战略形势,也从守转为了攻。
(英勇善战的赵匡胤)
第二,赵光义政治能力不如赵匡胤。
其一,关于夺位。
赵匡胤夺位虽然也用了阴谋,所谓“黄袍加身”,显然也是一场阴谋的结果。但是,阴谋之后,赵匡胤对于后周皇室非常善待,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并且发给他们“丹书铁券”。这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一个非常大胆和冒险的做法。但正是这种做法,让赵宋王朝赢得了文臣武将的认可,此后国家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拥兵作乱的现象。
赵光义也是夺取了他哥哥的皇位。历史上普遍认为,赵匡胤的死,与赵光义不无关系,“斧声烛影”很可能是一场谋杀。不仅如此,在夺位成功以后,赵光义对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以及对自己的弟弟都不好。这三人最终都莫名其妙地去世了,后人怀疑这也是赵光义谋杀造成的。
其二,关于集权。
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对中央有威胁的大将的兵权。这种对待功臣的方式,获得后世高度赞誉。不过,虽然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并没有放松军队建设,他一系列措施都对军队建设有促进。“重文抑武”并非赵匡胤造成的。
但赵光义却非常明显地猜防武将,限制武将的行动。同时,对赵匡胤搞的那些加强军队建设的措施给予了破坏。他才是造成宋朝“重文抑武”的根本原因。
(赵光义夺权)
第三,赵光义外交能力不如赵匡胤。
赵匡胤在外交上,刚柔相济,方法得当。他对待契丹这些地方,从来不轻易和他们对抗。当他在进攻北汉的时候,因为契丹领兵来救,他立刻就撤退,不轻易和契丹作战。但这并不表明赵匡胤害怕契丹,他知道契丹不好打,他是要做好充分准备以后再打。一是他先要实现全国统一,避免后院起火。二是他设置封桩库,积攒打仗的粮食和经费。
赵光义对待契丹的问题上,则是举止错乱。他冒冒失失就和契丹开战,很快就打败。打败以后,却并没有进行防护处理,反而放弃修武,改为实施国内的文治。以至于把矛盾积攒下来,最后在他儿子宋真宗的时候,发生“澶渊之役”,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张生全精彩历史
乾隆帝评赵匡胤:吾于开创之君,独以唐太宗、宋太祖为不可及焉。二君者,皆以不世之才,平一天下,而以仁爱之心、宽平之政保养百姓,治功灿然,昭于千古。
毛主席评赵光义:①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②不择手段,急于登台。③赵匡义小人之言。
通过上述评论,可以看出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差距在哪。
洞庭一苇1188
除了名字、年龄、出身差距不大以外,其他方面的差距还真是不小!
赵大和赵二是亲兄弟,但是差距却不是一星半点,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赵匡胤做到了、但赵匡义并没有
作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太祖开国皇帝,赵匡胤文治武功都属前列;而作为继承者的赵匡义却给哥哥丢尽了人,不但没能将北宋发扬光大、甚至可以说自毁前程的存在
赵匡胤在位时,宋辽对峙中宋朝处于优势状态,经过了赵匡义的一顿乱捶,北宋处于守势,等到了赵二儿子继位后,则彻底处于劣势
你说都是姓赵,差距咋那么大呢?
军事水品层面,兄弟二人的差距和李文忠父子相近
李文忠是明朝开国名将,功勋卓越能征善战,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李景隆是“顾盼伟然”的大帅哥,手握重兵却错失良机,葬送了朱允炆的江山
赵匡胤自不必说,从他陈桥兵变登上皇位开始,无论是对于南蜀的征讨还是对北汉的讨伐、还是说对于南唐的蚕食,都表现出一个卓越军事家该有的战略眼光,用兵如神这个评价给到赵匡胤是实至名归的。五代十国如此混乱的战局,在他的韬光养晦下,得以实现局部的统一,已经是很难得了
再者说,后期在和契丹的对峙中,赵匡胤也丝毫不落下风,甚至说一度压制契丹,大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气势,只可惜还未完成便壮年暴毙,也是可惜
反观赵二,真的是除了二就没有别的了。手中握着哥哥留下的超级强军,却在对契丹的作战中屡屡失利,不仅不能收复失地,还损兵折将、耗费军资,让几十年的军备急需全部损失!
时至今日,我们还能想象赵二因大腿中箭丢下千军万马、骑驴狂奔的狼狈样子!真有种烂泥扶不上墙的意思,缺乏眼光、缺乏魄力、缺乏实力的赵匡义,打烂了手中的一副好牌,甚至说无故损失王牌猛将杨继业跟他也脱不了干系!
个人素养方面,不说赵大是心胸开阔吧,至少赵二心眼是有点小的!
讲道理,宋朝皇帝对于功臣的对待方面还是很够意思的。前有刘邦屠戮功臣、后有变态老朱杀光一切,反观赵大还真的是善良的很!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把兄弟们,几乎毫无例外的都得到了善终
杯酒释兵权后,完成权力集中的赵匡胤并没有卸磨杀驴,而是赏赐给他们良田美宅、娇妻美妾,让他们一起享受胜利的果实。甚至说,对待前朝皇族上,赵匡胤也做到了仁至义尽,不仅优待后周皇室,连南唐后主李煜在他这儿都是好吃好喝;对待大臣方面,就不用多说了,无论是忠是奸,只要不是叛国谋反一律不杀也是他定下的传统
回过头来看看赵二,先是心眼一小,挑了几个机会就给李煜毒死了!倒不说别的,不能让这个天才词人给我们留下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已经足够遗憾了。除了心眼小,赵二的个人品质也有问题,后宫那些事儿就不一一展开了,什么强幸小周后啊之类的,总之一句话,这个赵二不是啥正人君子就是了
最后,来聊聊两个人的其他差距
赵匡胤怎么死的?史书中有斧声烛影的记载,而且根据推测,赵大很有可能是被赵二谋杀的!而在这之前,赵大已经发现赵二的不臣之心,却选择了原谅!结果这个好弟弟,反手就是一刀,结果了自己的哥哥(此事有争议)
再看看赵匡义即位后,是如何对待自己哥哥的!先后多次修改太祖实录的赵二,将哥哥描述成了一个“溜须拍马”之人,为何这么说呢?史书中记载,赵匡胤曾跟身边人说过,自己长得又土,走路还挫,自己的弟弟就不一样了,不仅长得帅,走路还霸气啊!试想一下,作为皇帝,赵匡胤怎能说出这样的话呢?
赵大的一生辉煌,是从陈桥开始的,而这场本该属于他一个人的精彩演出,却也在赵二这里易了主,不仅全程策划是赵二,甚至说那句提醒赵大切勿重蹈郭威覆辙的关键话语,也是赵二所说。你相信吗?反正我是不信,我更相信这是赵二篡改后的版本
赵大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传奇人物,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实力水平,甚至说连他的武功造诣都很高,作为太祖长拳的鼻祖,如果不是皇帝的身份限制了他,或许他会成为一代武林盟主也未可知。反观赵二,腿上中箭就立刻吓破了胆,也是没谁了!
赵匡胤在中国历史帝王中,算是非常有作为的一个,如若不是壮年暴毙,他或许会有更高的成就也未可知,只是伴随着那场疑点重重的酒局结束,他也在斧声烛影的记载中神秘落幕,说来真的可惜!
赵匡义呢,作为宋朝第二任接班人,似乎没有接过帝国的接力棒带领宋朝跑出好成绩,反而是迷恋这个精美的接力棒无法自拔,甚至蹲了下来仔细欣赏起来。等到他想要往前跑的时候,却因为太急躁、加上竞技水平有限,不仅没有跑出好成绩,反而是将接力棒弄的破败不堪
待到赵二传给下一个人的时候,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前面的契丹了!但是接力赛就是这样,无论装备多好,能力多优秀,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就是满盘皆输。
大宋王朝,就输在了宋太宗这一棒!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