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口常开9046874
姜维,一个引起很大争议的人物。即使在西晋时代,褒贬不同意见者就很多,不过贬大于褒的居多,这主要是从事后成败的角度评价的,不是很公正。《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引用欲正的言语间接的纠正了世人对他的看法,欲正说姜维不治田产,好学不倦,廉洁贫苦,这点继承了诸葛亮的遗风。对姜维作为一个领导者虽然他失败了,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比如不避艰险,勇于进取,显然就这点来说超过了他的前两位蒋碗和费炜。并且他所取得的军事成就是在蜀国人才凋敝,国力远不如魏国的情况下,自诸葛亮逝世后,蜀国与魏国实力差距表现的越发明显了,这是诸葛亮早有预见的。中原拥有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和人口。因此主动出击的战略是有先见之明的,凭国力持久战蜀国终究耗不过魏国,而如果蜀汉能取得渭水上游的有利位置,随着战事的不可预料,天下形势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若是不主动出击,死守则自己永远没有机会。说远了,姜维作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有很多毛病的。陈寿的评价比较客观,姜维军事上的主要毛病是谋划不周全,过分冒险,因此他在姚水大败魏军后,却在金城被魏的王基打败,蜀军精锐损失级多,张疑等优秀指挥官战死。全是因为过高估计自己的智力,或者低估了对手,冒险所致。如果换了诸葛亮,他一定会考虑到保存蜀国可怜的军事实力,这就是为何第一次亮出岐山,不采纳子午谷计策的缘故,即使诸葛亮败也不会败的那么惨。姜维的这个缺点在后来的战斗中多次被证明了,比如兴势之战,王平采取的主动出击政策就比姜维的关门打狗好,后来的魏灭蜀正是由于采用了姜维极为冒险的关门打狗政策,蜀汉才失去了汉中这一重要门户(不要怪姜维离的太远),因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狠狠的批评了这一点。
姜维在政治上的失误,就更多了,当然也不能全怪他。诸葛亮北伐是由于有一个巩固的后方,良臣在中央辅佐,可是姜维屡次出兵却没有管好后方,朝廷出现了小人干政的局面,这点作为一个领导者是不能推卸责任的,当然这也和用人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本人认为:蜀魏在互相争斗的几十年中,魏国人才远多于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我觉得,除去诸葛亮和司马懿外,相比较而言,姜维算是最杰出的一个(吴国不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首先是双方的条件不同,显然蜀汉处于弱的一方,无论从人数,装备和粮草方面。另外从军事成就上看,姜维打败过邓艾,在魏军姚水大败后,邓艾与王基的对话,明显邓艾的战术是错误的,邓艾在其后也多次与姜维交手,但是总的来说不如姜维,失误比姜维多。钟会,就更不如姜维了,钟会的长处在于战略和指挥,但在战术和计谋上就远不如姜维。至于王基,长于算计但冒险意识不足,而且也不是一个勇将。其他的还有司马昭等,在智谋上比姜维要略逊一筹。
三国后期比较厉害的人物有羊沽,陆抗等,从争夺西凌之战看羊沽不如陆抗,陆抗想夺取蜀汉罗宪的蜀口也没能成功,可见,任何名将都不是百战百胜的,但是从姜维这方面看,他面临的对手显然要更多,更困难。
综上,姜维太难了
人类五千年
姜维为什么撑不住蜀汉?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姜维和邓艾两个老对手,互有输赢,虽然姜维不能完全克制邓艾,但有姜维总领蜀汉军马,邓艾打不进蜀汉。
二,姜维时代,蜀汉缺少能打的一流将军。跟随姜维出征一般都是廖化、张嶷、张翼,还有从曹魏投奔过来的夏侯霸,后面姜维有一个他很欣赏的爱将傅佥。张嶷在段谷,因为救援被围困的姜维,中箭身亡。夏侯霸在攻打洮阳时,中了邓艾的埋伏,被乱箭射死。傅佥在钟会攻打阳安关的时候,傅佥被钟会大军包围,副将蒋舒趁傅佥和魏军交战的时候,开门投降,傅佥寡不敌众,自刎而死。张翼在魏军攻破蜀汉的时候战死。刘禅投降后,廖化托病不起,忧郁而死。蜀汉亡国的时候,只剩姜维。其他的,南郑关守将卢逊战死,江油守将马邈投降,并且还献蜀汉地理图给邓艾。涪城军民也不战而降。诸葛瞻前面没有见到他的身影,他一出场,就父子战死,张飞的孙子张遵战死。
蜀汉灭亡的时候,姜维自己也老了,在他顽强坚持跟魏军作最后的斗争的时候,邓艾、钟会都因为他的计谋而死,在他快见到胜利的曙光的时候,他心脏病发,功亏一篑,在魏军的包围中,自刎而死,死的时候59岁。
跟随姜维出生入死的廖化,他的名字,我们太熟悉了。关羽离开曹操寻找刘备,千里走单骑的时候,关羽和廖化相遇。这时候,廖化还是一个少年,廖化是黄巾余党出身,乱世流落江湖,劫掠为生,但他有正义,救了刘备的两位夫人,关羽虽然很感谢廖化,但因为他的黄巾余党出身,所以这时候的廖化没有跟随关羽,直到刘备起身攻打西川的时候,廖化投奔刘备,刘备让廖化辅佐关羽守荆州。荆州告急,廖化离开荆州求救兵,得以活命,大难不死,他活到了蜀汉灭亡的时候。
关羽在世时,廖化是关羽副将,蜀汉的五虎上将都去世以后,廖化是蜀汉主力战将。且不说他有多厉害,到后面,无论如何他也是一个老将了,到姜维的时代,他没有八十岁,至少有七十多岁。如果蜀汉猛将如云,无论如何,这么年龄大的将军,也该休息了吧。在邓艾偷渡阴平之前,廖化一直跟随姜维出征,真不容易。
三,刘禅昏庸,宠信宦官黄皓。姜维和邓艾经常是互有输赢,两人是棋逢对手。邓艾几次吃了姜维的亏之后,也用反间计,派人用金珠宝贝买通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让黄皓在刘禅面前说姜维怨望天子,不久投魏。刘禅听信谗言,召回姜维。因为黄皓的谗言,姜维不得不到沓中屯田避祸。
司马昭、邓艾得知姜维避祸屯田沓中的消息,知道伐蜀的时机到来。所以钟会、邓艾大军一直向蜀汉挺近。前方战报像雪片一样来到刘禅面前,刘禅没有组织任何力量抵抗钟会和邓艾的大军,他听信黄皓,请师婆作法,师婆乱说一通,叫刘禅勿忧,将来魏国会归蜀汉所有。刘禅听了很高兴,所以他在成都坐等。姜维几次上表告急,都被黄皓藏匿,黄皓说姜维只是想自己立功而已。刘禅的不作为,让钟会和邓艾大军,一路高歌猛进,一直到涪城军民投降邓艾大军,刘禅才慌,派诸葛瞻父子、张遵等人上阵守绵竹,诸葛瞻指挥大军杀邓艾人马一万多人。最后寡不敌众,诸葛瞻父子和张遵都战死。
昏庸的刘禅,诸葛亮和姜维忠心耿耿保卫他的蜀汉江山,他却听信谗言。魏军攻打蜀汉,他却不作为,不当一回事,失去了组织力量抗击魏军侵略的最佳时机。蜀汉灭亡,他没心没肺,一点都不难过。如此昏庸,连司马昭都感叹:“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
牡丹梅花鑫森淼
那么我们反问一句,姜维凭什么掌控蜀汉?
诸葛亮能够掌控蜀汉
第一是资历够深
刘备病逝时,一同创业的心腹重臣,关张先后离世,糜氏兄弟原本早已边缘化,加上糜芳叛变投降东吴,更是抬不起头。赵云一直唯诸葛亮马首是瞻。可以说,赵云和诸葛亮是硕果仅存的创业元老。资格够老。
第二是功劳够大
刘备夺荆州取益州占汉中,称王称帝,诸葛亮居功至伟,堪称第一功臣。
第三是君王信任
刘备对诸葛亮绝对信任,将整个国家托付给他。刘禅也对他信任有加。
第四是智计绝伦
诸葛亮的才华智慧,冠绝天下。
第五诸葛亮根基深厚
诸葛亮的身后,站着整个荆州集团。这些人,跟随刘备诸葛亮来到益州,掌控着蜀汉的各个要害关节。
第六是道德高尚
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明如镜,廉如水,忠信爱民。
以上六点,使诸葛亮在当时获得了崇高的威望,也让他能够牢牢掌控蜀汉。
姜维有什么?
他不是蜀汉元勋,他本是魏国的外来户。他在蜀汉没有深厚的根基。他没有什么功劳,姜维九伐中原,败多胜少,劳命伤财却没有夺取尺寸之地。姜维没有君王的信任,刘禅对他并不太信任。姜维也算人才,但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以上种种,导致姜维不能像诸葛亮那样获得至高无上的威望,也不能有效掌控蜀汉。
上将嗳福斯
大家好,我是司马。
很奇怪,似乎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多数人觉得诸葛亮死后蜀汉就靠姜维支撑,这让身为蜀汉大司马、尚书令的蒋琬情何以堪呢?诸葛亮身的接班人实际上是蒋琬和费祎,姜维一直作为主要将领活跃于蜀汉北伐的舞台上。那么我们回到问题,这些人为什么还是没撑住蜀汉呢?
一、面壁十年图破壁
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成为了蜀汉第三代领导核心,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此时汉中都督是吴懿,汉中太守是王平,姜维的军衔是辅汉将军,担任的职务是右监军。也就是说此时蜀汉军政要员皆为诸葛亮时代的班底,姜维只是正在升起的一颗将星,还没有成熟。
延熙元年,蒋琬加封大司马,开府治事,也是在这一年蒋琬进驻汉中,此时姜维任留营司马。蒋琬总结了诸葛亮时代北伐的经验教训,提出“东征计划”,即在东北方向从水路突袭魏国薄弱的魏兴和上庸,使蜀汉北伐的路线变成两条,然后徐图中原,并且上疏刘禅,提出“东西并力”、“涪为本营”、“姜维驻凉”三条良策。这时,姜维出任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经略凉州。
蒋琬的实际年龄比诸葛亮还大,或许是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逐步把政权过度给了费祎,自己退驻涪城,带病谋划东征大计,但是上天并没有给蒋琬太多的时间,延熙九年,面壁十年的蒋琬病逝,“东征计划”最终胎死腹中。
这个时期的姜维主要在西羌活动,收效不大,属于打怪练级的时期。
二、蜀汉双璧
公元237年吴懿病逝,公元246年蒋琬病逝,248年王平去世,姜维开始踏入蜀汉政权的顶端。
公元247年,姜维迁卫将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这时的姜维才成为蜀汉的栋梁,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此时费祎任大将军,拥有一半政权和全部军权,姜维受到了费祎的限制,每次北伐人数都不过万,这使姜维极为不满,
这时影响姜维和费祎命运的人出现了,他叫做郭脩。说起来费祎的命运也是足够讽刺,历史上遇刺身亡的人都不听看相人的建议,除了费祎先生,他听从占卜师的建议,驻扎在成都以北。延熙十六年(253年)春正月,费祎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荣耀——开府治事。这天,蜀汉举行岁首大会,魏降人郭脩亦在坐。其时费祎欢饮沉醉,不及戒备,结果为郭循亲手持刃所害身死。
从这一刻开始,双璧仅剩一璧,姜维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或许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他改变了蒋琬时代的防守反击策略,主导了六次大规模的北伐。
三、党争
我们知道,蜀汉政权成分比较复杂,关羽张飞死后,原从集团与荆州派合流,共同压制东州派和益州土著派,李严被罢免后,荆州派铲除了东州派,继续执政。
蜀汉政权得以维系的前提是必须保证荆州派的主导地位,而费祎的暴毙导致荆州派的土崩瓦解,益州土著派终于获得了政权,而土著派靠不住的根本原因在于关键是时刻家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费祎死后,陈祗成为了侍中,又升任尚书令,镇军将军,权势逐步超过了姜维,虽然陈祗支持姜维北伐,但益州派毕竟开始登上蜀汉的舞台,蜀汉开始出现宦官乱政的苗头。陈祗死后,姜维开始遭到排挤。
四、幼麟
他才华不及诸葛亮,但三国时代也就这么一个卧龙;他不断北伐,有胜有败,其执着至少不必怀疑。
他的一个大争议,是“穷兵黩武”。然而实在话是:很少人意识到,在蒋琬费祎死去前,姜维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后那几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黄皓等人打压。
所以,姜维其实是个夹缝中的男人,落在他手里的,是一个诸葛亮都无法逆转的大局面,以及朝内不断的斗争。但直到最后,他也对得起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和对刘禅的忠诚,他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在沓中,但却神奇地杀出重围,甩开诸葛绪,回到剑阁挡住了钟会,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摧毁了魏国的西征计划,最后败在邓艾的那次神来之笔和益州派的首鼠两端。但直到成都投降,钟会在剑阁还是动不了姜维,他没有输给任何人。
本来,到此为止,哪怕就这样结束,姜维并没有对不起谁。但是纵然在蜀汉灭亡后,姜维还是筹划着那著名的复兴大业——他说服了钟会,干掉了邓艾,而且给刘禅的秘奏里如是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然而一切的努力都抵不过一个没长心的君王,将军的皇帝出卖了将军。
翻过史书,我的内心始终不能平静,一个人要拥有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才能保证自己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不断对命运发起冲击?姜维之杰出,在于他那百折不回、燃烧至死的人格光辉,有缺陷但依然为蜀汉鞠躬尽瘁。
大汉的最后忠臣居然是个“降将”!多讽刺!如此的蜀汉,卧龙尚不能辅,何况幼麟?
于是:“姜维死,汉亡。”
司马武侯
姜维撑不住蜀汉,是必然的结果。而这个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姜维是诸葛亮钦定的接班人,其能力在一群蜀将之中,当为最顶尖的存在。而这样的人才,放在整个三国后期,依旧能位居前列。然而,凭借姜维一人之力,想要撑住蜀汉,却无异于痴人说梦。
蜀汉经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夷陵之败后,失去了荆州的千里沃土,只能困守益州。自古川地易守难攻,但相较于中原和江汉地区,地方却狭小了许多。冷兵器时代,人力是最重要的资源。正所谓兵多将广,兵少自然将才稀缺。
三足鼎立,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最为稳固的一种方式。然而,三足的实力却并不均衡。三国初定后,曹魏实力最强,占据了十几个州之多。无论人口还是疆域面积,均冠绝于三国。东汉政权据守长江天险,拥有三国最厉害的水兵,对其他两国形成了不对称优势。
正所谓欺山不欺水,翻山越岭虽有难度,但时间充足,总是可以人为开辟出一条路来。而水却不同,没有强大的水军,就难以对付水军强大的国家。这在古代现代,多次战争都证明了这个问题。
希特勒陆军和空军的闪击战,在欧洲大陆无往不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面对着窄窄的英吉利海峡,却只能望洋兴叹。一顿狂轰滥炸后,不得不放弃对英国的企图。
所以,综合实力而言,孙吴要强上蜀汉不少。那么,曹魏顺理成章会将蜀汉作为第一个需要打倒的敌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面对强大的曹魏,姜维手中的资源可谓是少的可怜。
首先,后主刘禅宠信奸佞,无心朝政,但却处处掣肘姜维。让他难展抱负,很多时候只得忍辱负重。
其次,蜀汉人烟相对稀少,兵源后继不足。有人说,刘禅也不是一无是处,没有诸葛亮不也独自撑了三十年?但是却没有想明白这三十年,其实却是诸葛亮为其奠定的基础。历数蜀汉后期的将军,几乎都是在数次北伐战争中脱颖而出。如果不是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仅仅是从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将军,如何能撑的起已经破烂不堪的蜀汉?
最后,姜维个人能力尚可,却实在不足以撑的住蜀汉。东汉末年的乱世,英雄辈出,无数人从中脱颖而出,成为叱咤一时的英雄或枭雄。然而,三国时,早已经过了这个黄金时代。敌友关系明确且单一。
曹魏吞蜀乃是历史大势,无人能力挽狂澜。姜维不行,诸葛亮在世也不行。
Crazy历史
诸葛亮去世之后,原本就风雨飘摇的蜀汉国力更是一日不如一日。而那些曾经守卫了蜀汉的人才们也相继去世,到最后几乎只剩下姜维一人。在蒋琬和费祎等人相继去世之后,原本没有多少兵力的姜维,开始成为了蜀汉拥兵十万的存在。十万兵力其实已经算很多了,而且姜维也是骁勇善战的大将。但是,拥兵十万的姜维,为什么没能成功的抵住曹魏的攻势呢?
其一,蜀汉内部出现问题。
当时,蜀汉要面对的不仅是外患,还有内忧。当时,蜀汉的黄皓和姜维,都是蜀汉的朝廷之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若是二人能够一致对外,其实也能形成一股不小的力量。但是,遗憾的是,姜维和黄皓却不和,而且关系非常的不好。
姜维曾经在刘禅面前进言,希望刘禅可以将黄皓给除掉。当然,姜维没有如愿。但是,姜维和黄皓之间也因为这件事情彻底的闹僵,矛盾已经到达了一种无法调和的地步。黄皓一直都记恨这姜维,也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将姜维除掉。所以,在一系列的安排之下,姜维被调到了军队里面。而二人的关系,却对蜀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人时常意见不和,让办事效率变得很低。其实如果当时蜀汉朝廷之中的大臣们,能够将这些恩恩怨怨放下,一起解决外患的问题的话,也不会那么早就走向了衰败。因为内斗真的太耗损国力了,也限制了蜀汉的发展,让蜀汉落后于他国。所以,这也是姜维没能成功的抵住曹魏的攻势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其二,蜀汉的发展速度没有曹魏快。
当时,曹魏其实具有极大的优势。首先从地盘上来说,曹魏的地域宽广,而且还拥有重要的关陇之地。曹魏地处中原,自然要富庶一些。而蜀汉就不同了,当时的蜀汉疆域其实不够辽阔,这限制了蜀汉的发展。即使蜀汉有心发展,其实也很难实现。所以,单从发展的速度上来说,蜀汉是被曹魏远远甩在后面的。
东汉人口分布图
再加上蜀汉的国力本来就要比曹魏要弱一些,这下也就更加追不上了。至此,蜀汉和曹魏之间的距离也彻底的被拉开。实力悬殊如此大的两个国家,蜀汉要怎么去与曹魏抗衡呢?所以,这也是第二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由此可见,以上就是拥兵十万的姜维,最后没能成功抵住曹魏的攻势的原因
通古斯专家
姜维以曹魏降将的身份跻身蜀汉朝堂,得诸葛亮重用并亲自教导。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在蜀汉根基不稳,常受人制肘,每次带兵北伐不过万人。且诸葛亮去世后的19年里面,真正掌握蜀汉大权的并不是姜维,一直到费炜遇刺身亡,姜维才开始辅政,成为蜀汉后期的军事最高首领。但是蜀汉此时早已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姜维也无法救蜀国于危难之中,最终蜀汉成为三国之中最早被灭的一家。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从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方面来说。
客观环境方面:三国中蜀汉只有益州一隅之地;而人口方面蜀汉不到曹魏四分之一,不足东吴的一半;同时经济最落后,综合国力最弱。而古代人口多少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实力,蜀汉实力之弱,由此可见一斑。以一州之地,连年征伐,蜀汉无法长久支持。再加上蜀汉后期人才断档厉害,青黄不接,军政人才缺乏。
主观因素方面:
1、姜维在蜀汉根基不稳,不能服众。前期遭费祎制裁,使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后期受黄皓排挤陷害,只好采取屯田汉中以求自保的措施。姜维在朝堂之上没有有效的建立威信,作为蜀汉后期的最高最高军事统帅,远离中枢,也就不能做到居中调动,策应四方。
2、姜维改变汉中的防御体系,采取“敛兵聚谷”,移汉中之兵向西,致使门户大开。姜维用兵,重攻不重守,重歼灭敌军,而不在意于固守却敌,且蜀汉后期的战略重点是夺取陇西,进而东下关中,故对汉中防务实行敛兵聚谷,移兵向西。但这样却是自弃险要,导致汉中的失败和蜀中门户的大开。所以有史学家说此举是“姜维之亡蜀也”。
3、姜维性格固执,不听良言,人际关系不佳。姜维北伐之时,朝堂上支持的人是寥寥无几,主政者基本是希望休养生息,稳定蜀汉内部。但姜维是执意主动进攻,不但未见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在最后一次北伐进行时,廖化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欲行难为之事”。但是姜维不听,致使大败而归,损失严重,转为被动防御态势。
4、蜀汉后期,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使其专秉朝政,排除异己,弄的朝堂上下阴云密布 。军事上,后主刘禅多次干涉北伐,在重要关头强召北伐大军回国, 给了敌人喘息之机。
综上所述,姜维在蜀国多有羁绊,有志难伸,再加上战略战术上有较大失误,致使其是力不从心,无法救蜀国于危难之中。
巴陵人说历史
姜维本是魏国将领,被诸葛亮设计降伏,诸葛亮深爱其才,隐隐作为衣钵传人,然而,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维并未如他所愿完成北伐大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能力不足。
姜维虽然有幼麟之称,然而并未同诸葛亮一样对曹魏的钟会、邓艾等人形成智商上的碾压。而且他的威望不足以镇压朝政,朝中掣肘颇多。
二、队友不行。
诸葛亮死后,魏延被杀,蜀中将领凋零,五虎上将没有留下继承者,乃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诸葛亮指定的内政继承人接连被暗杀,导致朝中无人能与姜维相策应。纵使姜维有岳飞之才也是难成大事。
三、奸佞横行
刘禅宠信黄皓,荒废朝政。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不应该挥泪斩马谡,而是应该把黄皓斩了,他死后,黄皓无人能制,刘禅也不是什么英明之主,所以内政混乱是必然的事。
四、国力差距
蜀国失去荆州后,蜀国经历夷陵之败,诸葛亮历次北伐,国力逐渐衰落,而魏国雄据北方,国力蒸蒸日上,两国之间差距越来越大。战争的核心其实就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所以蜀国的灭亡是必然的。
大秦书生学历史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认为,古代如果掌握了一个国家的军政大权,就相当于握住了这个国家的命脉一样,的确,军政大权在古代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能够得到,那么可以说就已经把这个国家握在手里了。三国后期,蜀汉的军权就在姜维的手里,姜维也发动了十一次北伐,但是为什么当蜀国被魏国攻克的时候,姜维并没有力量回击,最终也没有守住呢?
三国后期,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蜀国和魏国之间的势力平衡被打破,蜀国再匹敌魏国。而姜维便成为了蜀国唯一可以北击曹魏之人。多数人认为蜀国灭亡是因为姜维好战,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看不然!
第一,姜维是不是应该主动北伐?《通鉴辑览》给出了回答:“虽说统一未能实现,但是先声夺人,但是把战火燃烧在敌国境内,这是积极防御的措施,和坐以待毙相比,实为上策“
第二,姜维北伐胜败如何?其战果辉煌,是有目共睹的,决不亚于诸葛亮。虽说最终不胜而还,但实属正常现象——这就像斗地主,无论你多会记牌、出牌,都抵不过人家手中的一把好牌。说明实力比能力重要!这是当时的鼎足之势所决定的。姜维只要能达到削弱魏国、保存蜀国的目的,就算成功了。
第三,在当时的环境下,想让姜维连连取胜,一统中原确实是强人所难。既然诸葛亮出师未捷能为人谅解,姜维失败而归也不应受到非难。
第四,姜维北伐是否耗尽了国库?回答是否定的。蜀亡之时,国库尚存大量金银和粮食,足够军事开支。可见姜维北伐并没有导致国库空虚,而真正造成民不堪命的,是腐朽的宦官政治!蜀亡的直接责任者是谁?是宦官黄皓而不是姜维。黄皓不但专权而造成政治腐败、国力衰弱,还排挤姜维,欲废姜维。即使如此,姜维亦为保卫蜀国而尽心尽力,出谋划策。
第五,蜀汉后期时统治者们大多能廉洁奉公,故蜀汉后期的政治是较为安定团结的。在蜀汉几乎看不到外戚干预朝政,在黄皓专权以前也没有宦官专权,完全不是东汉后期那种”亲小人,远贤臣”的情况。但直到258年陈抵死后(皇帝近臣、亲信),黄皓才屡屡升迁,以致于操弄权柄,最终导致国家腐朽。
第六,经济上,蜀汉发展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水经注》说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谓之天府”,蜀汉的经济繁荣在后期得以延续,我们来看第一组数字,《晋书·地理志上》曰:“刘备章武元年,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再看第二组数字,《三国志》曰:“蜀亡之时,其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以上对比说明,从蜀初到蜀末,蜀国的人口数量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
第七,军事上,蜀国后期仍然出现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三国志·蜀志·王平传》曰:邓芝在东部,马忠在南,王平在北境,都有显著成绩,此外还有姜维、张嶷还以5000人马与2倍于自己的魏军精锐同归于尽、霍弋的才能连司马昭都感慨、霍峻曾经以一千守军在孤城中守了一年,随后又逐一击破10倍于自己的敌军等,他们在对内平叛、对外御敌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八,但是刘禅宠信黄皓,结果魏军如入无人之境,以致于蜀亡。难怪诸葛尚叹息曰:“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诸葛尚是诸葛瞻之子,诸葛亮之孙,在蜀汉最后一次战役中,父子寡不敌众,为国捐躯,诸葛瞻死时37岁,诸葛尚死时不到20岁。
而且就算是邓艾,钟会攻破蜀国,刘禅举国投降之后。姜维还是用计设计钟会反叛,希翼可以复国。只可惜钟会造反失败,被部下所杀。姜维也被累死,就是如此姜维还是弄了一处一计害三贤,拖死了邓艾和钟会。
所以在我看来,并不是姜维没能守住蜀国,姜维北伐与蜀亡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有,那就是延缓了蜀亡的日期。
老森
姜维接管时的蜀汉军权。因诸葛亮的无限北伐政策,国家财力损失巨大,将士损失严重,多位重要将领陨落,导致蜀汉军队已经无人可领,大大加大了姜维的工作量,不仅大事小事,就连大大小小的军事支出都得亲自过问。加之诸葛亮逝世之后,蜀汉政治平衡体系崩塌,蜀国的内部矛盾增加,管理体系混乱,加之新主刘禅的不善于领导管理,各项经济政治方案无法顺利实施,蜀汉属于外来集团,在川没有政治,民生基础,众多一开始入川老员的逝世,更加剧了区域的不平衡,各个势力开始涌现,为个人己见霍乱蜀汉政治统治。姜维也因是诸葛旧臣,崛起的新势力逐渐反抗,开始摆脱诸葛亮的政治控制体系,姜维深陷军事政治这个泥潭之后,无法抽身,只能苦苦维持现状,防止更坏的情况发生。且姜维个人能力问题,在政治上无法有大的作为,此时姜维已经到无人可用的地步,新人不听,老人不在。所以,这些原因加起来,只能导致蜀国内政,军事越发混乱,加之各大蜀汉高层的决策失误,使蜀国的倒戈成必然之势。别说一个姜维,就是三个姜维,也难已维持,失误是连环的,想着光靠一己之力反转,也是逆天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