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唐玄宗時代的高力士是忠臣還是奸臣?

清露晨流


縱觀高力士的一生,其伴隨了李唐四代帝王:唐睿宗、玄宗、肅宗和代宗,經歷了許許多多的風雨,平韋后使睿宗登基、玄宗立為太子,平太平公主而使玄宗太子位得以鞏固,鬥李林甫而使肅宗登太子位,鬥李林甫和楊國忠而鞏固肅宗的太子位,保護肅宗,代宗得以出生。

在風雨飄搖的安史之亂中,其有不見風使舵從安祿山之逆,而是從玄宗避難四川,還老當益壯平南營之亂。安史之亂後,他也沒有趨炎附勢,甘於跟隨退居“二線”的玄宗,為保護玄宗而勇鬥李輔國,因此而被流放巫州。流放巫州期間,還《詠薺》表忠心,其忠心和功勞確實沒得說。

高力士一定程度上講,也算是個賢臣,正是其不計私利與姚崇的合作,開元之治才有了和諧的君臣和合理的用人基礎;正是其與齊澣的合作,以往常有的因禁軍而起的宮廷之變,終玄宗朝才沒有發生。

正是其與李禕的合作,以往常有的北方邊患,終玄宗朝才沒有發生;正是其與張九齡的合作,以往常有的爭皇儲引發的動盪,玄宗朝後期才沒有發生;正是其與張說和陳玄禮等賢臣的合作,削弱了奸臣的危害,延續了開元天寶的盛世。

另外,宇文融、韋堅、楊慎矜、李林甫、楊國忠和安祿山等也不是因他而取得高位的。宇文融取得高位是因為括戶興利,也就是為朝廷增加了很多的戶口收稅,所收數百萬而讓玄宗大悅,從而取得高位。其中高力士並沒有成其助力,反而是他的絆腳石,這體現於宇文融兩次與高力士的鬥爭,一次是宇文融陷害張說時,高力士幫張說說情並帶《謝問表》,使宇文融陷害不成反而被貶;第二次是宇文陷害李禕時,高力士幫李禕,先一日揭穿了宇文的陰謀,使宇文融被罷相,結束其政治生涯。

再來說說李林甫,李林甫的仕途初期是因得到到源乾曜、宇 文融提攜的,而起取得高位是因玄宗寵愛武惠妃,而武惠妃相要自己的兒子壽王為太子,需要人幫助,而李林甫正式願意提供幫助的人,故而在武的“內助”下,得以入相。

至於楊國忠,則是因楊貴妃的原因,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但他取得相位鬥到李林甫,是因為楊國忠斂財厲害,以及在立儲鬥爭中,李林甫站壽王而最終失敗。

安祿山的發家史裡,也沒有高力士的影子,安祿山這個人厲害的地方,主要在於善用鑽營,他在短短几年時間裡,能夠一路高升,最後執掌三鎮,是利用各種金銀財寶結交他仕途路上的所有有幫助的官員。用金銀賄賂不算什麼厲害的手段,真正厲害的是賄賂得體面漂亮,讓受賄賂的人心裡很舒服,老安就是這樣的人。

當時朝中府裴寬、李林甫、張利貞等高官都為其說好話,甚至不要臉說安祿山公直無私。而高力士其實與這些人也一直都存在激烈的政治鬥爭。

高力士的一生,其實十分謹慎,一直貫徹一個信念,那就是時刻謹記皇帝的家奴身份,其所參與的政治鬥爭,幾乎都是以維護皇帝的利益為主,即便到了唐玄宗被迫退居二線,怕老婆的肅宗讓張皇后的親信李輔國掌大權的時期,高力士依然對過得悽慘的玄宗不離不棄,最後導致自己被貶巫州,這樣的人,怎麼又會時奸臣呢?

或許只是因為他宦官的身份,所以千百年來,被士大夫們口誅筆伐,而落下了個“奸宦”的標籤。


讀史君


很多人因為高力士向唐玄宗李隆基推薦楊貴妃楊玉環這一件事而覺得高力士是個奸臣,事實上高力士真的是個奸臣嗎?筆者想跟大家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高力士的確是李隆基跟楊玉環之間的媒人,但是他也是為主分憂呀,從這一個角度上來說,不算是壞人。眼看著李隆基因為武惠妃的逝去而悲痛不已,於是乎他便向李隆基力薦楊玉環。想必他也是知道李隆基的喜好的。



再來說說高力士的出身背景吧。他原本是現今的廣東省茂名市高州潘州的人,是馮盎的曾孫(馮盎被李淵封為越國公,掌管嶺南事務。)高力士十歲時候,全家因為犯罪被株連九族,滿門抄斬,剩下了高力士,無奈之下高力士去做了太監,服侍武則天。後來因為協助李隆基上位有功,他被封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成為唐玄宗身前的大紅人。

就當時的權位來說,他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見他那時有多威風凜凜。他的晉升之路尚未結束,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他護送李隆基到成都,因此被稱為護國公,回京後還有各種賞賜,真是羨煞旁人。然而,李隆基死後,他悲慟流淚,痛不欲生,可見他是忠心耿耿,為李隆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



據傳,高力士這一輩子其實還算是可以的,他只是十分貪錢財,是各地官員為了巴結他而自動奉獻出來的,倒不是勒索黎明百姓的錢財。他這人起碼沒有損人利己,也算是好的了。他這一生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情,也沒有做過完成千秋大業的事情,算是無大功也無大過了。

況且,高力士當初也極力勸阻李隆基以下三件事:剋制李林甫、貶謫安祿山和棄用楊國忠,說明他也是為國君真心實意地著想的。如果當初李隆基聽了他的話,可能歷史結局就改變了。

總而言之,高力士這人心不壞的,沒有損人利己之心,也沒有做出過什麼人神共憤、天地不容的事情,他還算是好人的,也算是個忠心耿耿的宦官。


七輩子向善


《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原型,有著“千古賢宦第一人”之稱的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宦官,更是以宦官的身份位列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爵封齊國公。

一個太監能有這樣的官職,可以說是很厲害的了。而一直以來人們對高力士的評價也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一代賢宦名流千古,也有人說他是無恥太監遺臭萬年。

那麼,高力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其實,歷史上真正的高力士是一個富有政治智慧但卻又心胸狹隘的人!

高力士年幼時被處閹刑,送入宮中,本該會是個平淡無奇的小太監,但他卻憑他非凡的政治智慧,一步步走向權利的中心。

當武則天在位時期,李隆基還只是個宗室親王的時候,高力士就憑他過人的政治嗅覺,預感到了眼前的這個年輕人,日後必然會是大唐江山的執掌者,所以對其格外奉承,不敢懈怠,從而也獲得了李隆基的恩寵相待和信任。


景龍中,玄宗在籓,力士傾心奉之,接以恩顧。(《舊唐書》)

特別是唐隆年間,他過人的政治智慧告訴他李隆基這階段在不斷“招兵買馬”,一定是要有大動作了,於是他投誠於李隆基,為其傳遞消息,積極參與了唐隆政變,平定了韋后之亂。

至此,他成為了李隆基這位未來皇帝的心腹,一步步地靠近了權利的中心。據說,朝廷每當有奏本,都要經過高力士的手再到唐玄宗那裡。

而凡有小事,則由力士裁奪,唐玄宗不僅覺得這沒什麼,反倒認為多虧了高力士,他才能更好的休息。


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玄宗常曰:“力士當上,我寢則穩。”(《舊唐書》)

高力士能有這麼大的權利和恩寵都在於當初他站對了隊伍,押對了人。而這些正是他那敏銳的政治嗅覺和智慧的體現。


高力士雖然有著過人的政治智慧,但卻沒有容人的雅量,心胸狹隘。

“高力士脫靴”為人所知,一代文豪李白醉寫國書,伸出腳讓高力士給他脫靴,礙於玄宗在場,高力士不好發作,只得為李白脫靴,從而為人所談笑。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高力士便恨極了李白,處處找機會針對他。

當李白為楊貴妃寫下“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的《清平樂》後,高力士的機會就來了。他在楊貴妃面前進饞言。說李白寫《清平樂》是嘲諷貶低楊貴妃的。

貴妃不解,高力士便進而說道:

“飛燕以瘦得寵於漢帝,後又因作風不正,而被廢為庶人,李白把娘娘比作飛燕,不就是嘲諷貶低的意思嗎?”

楊貴妃聽後,便惱怒起了李白。而後每當唐玄宗欲重用李白,貴妃都進言阻止。唐玄宗也因著貴妃不喜李白的緣故,而漸漸地疏遠李白。

力士曰:以飛燕指妃子,賤之甚矣。太真妃頗深然之。上嘗三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捍而止。(《松窗雜錄》)

而這正稱了高力士的心,報了當年脫靴之仇。高力士為了報復李白,而專找李白詩詞中的錯處,向楊貴妃進言,可見,高力士的心胸狹隘,不能容人

高力士能以一個太監的身份而位居高官,深得寵信,足可見他非凡的政治智慧。而他因李白讓他脫靴一事而耿耿於懷,睚眥必報又顯得他心胸狹隘,不能容人。


白話歷史君


如果要評選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太監,非高力士莫屬。高力士恐怕是歷史上,唯一被稱為“賢宦”的太監,他官至驃騎大將軍,封齊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上有君王寵信,下有百官追捧,即便皇室子弟,都對恭敬有加,連太子都得稱他為“二兄”。最難得的是,高力士風光一輩子,除了受到李輔國陷害,被流放兩年,他可以算得上善始善終了。

正確評價高力士,是一件比較難的事。如果放在古代的歷史環境,高力士無疑是純度很高的忠臣;如果以今天的環境,放在更寬廣的歷史視角里,高力士的“忠”,無疑要打折扣,但無論如何,滑落不到“奸”的行列。

高力士的傳奇一生

高力士有一個很厲害的祖先——冼夫人,南北朝時期,協助南朝鎮撫邊疆的巾幗英雄,高力士是她的第六代孫。高力士自幼捲入當地人的謀反罪,被閹割罰入宮中為奴,那一年他才九歲。

高力士在武則天身邊度過了少年時期,景龍年間,得以侍奉比他小一歲的楚王李隆基。高力士的發跡,就是源於他參與了李隆基的唐隆政變和先天政變,成為李隆基登上皇位,最得力和最忠心的助手。

開元初年,高力士接管內侍省,兼右監門衛將軍。李隆基說:“力士應承於前,我歇息則安穩。”可見高力士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基於李隆基的信任,高力士相當於半個宰相,所有呈報的公文,都先到他手上,小事直接裁決,大事再呈報李隆基。因而,高力士權傾朝野,無論王侯將相,還是皇親國戚,無不拜倒在他的門下。他所推薦的人,在朝中都是權傾一時。

高力士受到的恩寵,福及父母,本是罪犯家屬的高力士父親,被追贈廣州大都督,母親被封越國夫人。高力士還娶了一個官宦人家女兒為妻,岳母去世,各地到京城來送禮的,擠滿長安大道!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一行逃往蜀地,在很多官員紛紛投降安祿山的危局下,高力士不離不棄,一路追隨唐玄宗。返回長安後,唐玄宗被幽居西內,面對李輔國的迫害,高力士正色怒斥李輔國,保護了唐玄宗,也因此得罪了李輔國。

上元元年,76歲的高力士被李輔國矯詔,流放貴州。兩年後,唐代宗即位,大赦天下,高力士迴歸京城,剛剛走到朗州,得知唐玄宗駕崩的消息,他“北望號慟,嘔血而卒”!

高力士的“紅黑歷史榜”

一位太監,獲得如此大的權勢,與其身份極不相符,也與太監的形象相去甚遠。那麼高力士到底是紅是黑,是忠是奸?


高力士的“紅”是基本色調,他作為唐玄宗的政治助手,無論在唐玄宗登基前的兩次政變,還是登基後的朝政協理,都為開元盛世的創造,做出了巨大貢獻。歷史雖然沒有詳細記錄下,高力士在驚心動魄的政治風暴中的表現,也沒有刻畫他處理朝政的苦心經營。但唐玄宗的信任,和開元盛世的局面,已經說明了一切。

另外,作為唐玄宗最信任的人,高力士也對得起這份信任,他跟隨唐玄宗五十餘年,始終不離左右。即便在唐玄宗最落寞的時候,即使在大唐最危急的時刻。可以想象,即便面對安祿山的刀,高力士也不會改變他對唐玄宗的忠誠。

高力士的“黑”大概主要有以下幾件事:

第一件事是幫助唐玄宗納媳,娶了楊貴妃,這件事讓高力士成了一個不光彩的皮條客。其實這很可能是一個誤會,《新唐書》記載:“武惠妃薨,後廷無當帝意者。或言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

請注意,給唐玄宗出主意的那個人,史書記載是“或”,也就是“有人”,至於這個人是誰,不知道,賬算到高力士頭上多少有點冤枉。

第二件事是,高力士舉薦過一些存在爭議的人物,這些人做出了很多玩弄權術、違法亂紀的事,讓高力士跟著吃了不少鍋烙。不過,對政治人物的評價,大多很難一刀切。

比如李林甫,這位半白半黑的宰相,玩弄權術那是家常便飯。比如受到詬病最大的宇文融,這為被人說成惡人的大臣,在知人善任和解決農業問題上,就很有建樹,他解決了讓農民增收讓國家增稅兩頭難的事。這兩人都得到過高力士的保舉或庇護。

高力士無論舉薦誰,都有一個基本原則:不護短,“雖至親愛,臨覆敗皆不之救。”即便最親的人,犯了法堅決不出手相救!這就是高力士即便受到拖累,也沒有被斥為結黨營私的原因。

第三件事是,在馬嵬坡勸唐玄宗接受政變者要求,絞殺楊貴妃。有一件事要先確認,馬嵬坡事變,陳玄禮肯定是政變參與者,高力士應該不是。面對政變者處死楊貴妃的要求,唐玄宗不忍,高力士勸他說:

“貴妃誠無罪,然將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

這件事被人誤以為高力士是陰謀參與者,其實不然,高力士敏銳地觀察到,政變所蘊含的巨大危機,倘若處理不慎,唐玄宗命喪馬嵬坡也不是不可能發生。所以,他建議接受條件,處死楊貴妃,本質上還是為了保護唐玄宗。

第四件事就是著名的“脫靴事件”,說李白酒後發狂,令高力士替他磨墨脫靴,讓他受盡侮辱。高力士為了報復李白,故意曲解李白的詩,挑撥楊貴說,李白將你比作作風不正的趙飛燕。由此楊貴妃很生氣,多次阻撓唐玄宗對李白的啟用。

其實,這個故事是野史,當不得真,為了顯示李白的恃才傲物,拿高力士來襯托而已。

可見,高力士的黑榜,大多都站不住腳。

不同視角下的“忠”與“奸”

關於忠和姦的界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內涵是不同的。放在君主專制時代的背景,“忠”首先是指對帝王的忠誠,其次才是對社稷的忠誠。而我們今天理解的“忠”,是指對國家的忠誠。

這兩個視角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帝王的利益不一定就代表國家利益,在很多時候,這兩種利益是衝突的,至少存在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衝突。

毫無疑問,高力士對唐玄宗個人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唐玄宗的利益與國家利益衝突之時,高力士的選擇,在兩種不同視角下,就有截然相反的結論。

唐玄宗晚年犯了太多的錯誤,如果高力士是一個以社稷為先的忠臣,他的選擇應該是竭力匡正。顯然高力士沒有做到,他眼看著唐玄宗,在昏聵的道路上越滑越遠。

比如楊國忠的奸詐,安祿山的野心,這些人人皆可預知的後果,要說與政治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高力士看不清,那就太小看他了。可自始至終,不見高力士有重磅進諫。以古人的眼光看待,情有可原,以今人的眼光看待,他就是愚忠!

不過,如論如何,高力士與“奸”的距離還是比較遠的。

當時有個叫張少悌的書法家,在高力士的墓碑上寫下了這麼一段話,我覺得是對高力士最到位的概括:

“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故近無閒言,遠無橫議。”

高力士做人做事很公正,不偏激,得寵不驕,順從唐玄宗但又不諂媚,有不同意見又能做到不冒犯主人。這就是高力士能在幾十年的政治生涯中,能始終寵信不衰,周邊的人又對他無可指摘的原因!

迴歸純粹的世界

其實,拋開政治因素和歷史環境,單純回到人性的層面,也許高力士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副更加有血有肉的形象,這個世界也許更加純粹而又溫馨。

高力士九歲進宮,在唐玄宗身邊生活了五十多年,對無兒無女的他說,一生的情感,都投注在唐玄宗身上了。而那個讓他傾盡心血的人,恰恰又是一個身份極其特殊的。

所以,自始至終,高力士作為一個純粹的人,他扮演了兩個角色:親人和奴僕。

我們再來對照張少悌的評價,解析一下高力士的內心。“中立”是親人身份,“不倚”是奴僕身份;“得”是親人身份,“不驕”是奴僕身份;“順”是親人身份,“不諛”奴僕身份;“諫”是親人身份,“不犯”是奴僕身份。

也就是說,高力士一輩子就是在兩個身份之間跳躍,既維護了親人之間的感情,又守護了主僕之間的界限。正是這種恰當的關係處理方式,讓他和唐玄宗結成了牢固的情感紐帶,也成就了一段半是主僕半是親的君臣佳話。

假如高力士打破一下他的“忠”內涵,顯然就破壞主僕關係,或者親人感情,那麼他與唐玄宗的和諧關係將不復存在,剩下的“忠”,又能維持幾日呢?

總而言之,放在封建社會的歷史環境,高力士的忠誠無可置疑,雖然以今人的眼光,這種忠誠要打折扣。迴歸到純粹的人性角度,高力士就是竭盡全力,來扮演好他對於唐玄宗的兩個角色而已,用“忠”或者“奸”來概括,顯得那麼蒼白無情。


尋根拜祖


《舊唐書》: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玄宗常曰:“力士當上,我寢則穩。”故常止於宮中,稀出外宅。若附會者,想望風彩,以冀吹噓,竭肝膽者多矣。宇文融、李林甫、李適之、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鉷、楊國忠、安祿山、安思順、高仙芝因之而取將相高位,其餘職不可勝紀。肅宗在春宮,呼為二兄,諸王公主皆呼“阿翁”,駙馬輩呼為“爺”。力士於寢殿側簾帷中休息,殿側亦有一院,中有修功德處,雕瑩璀璨,窮極精妙。力士謹慎無大過,然自宇文融已下,用權相噬,以紊朝綱,皆力士之由。又與時消息,觀其勢候,雖至親愛,臨覆敗皆不之救。

高力士權力很大是有的,但那是皇帝信任他才託管給他,沒到李輔國那樣有權了還自己要權要當宰相、皇帝想拒絕他還要找理由、想滅他還要大費周章搞暗殺的地步。

李適之、安思順、高仙芝算是忠臣良將,走高力士的後門上升也就算是用不正當的手段達成了良好的目的(戚繼光你坐下)。但是給李林甫、王鉷、楊國忠、安祿山這幾位開後門,那就是災難了。其他一些人我不是很熟就暫且不分類了,道理是一樣的。


另一點,高力士對唐玄宗忠心耿耿是無疑的,竊以為不需要過多闡述。給奸惡小人開後門可能是私德有虧或識人不明(這幾位也不是一點值得重用的長處也沒有),但絕沒有險惡到明知後果還要坑君主坑郭嘉甚至坑自己。

其實弄權和忠奸這兩件事不衝突,權臣也可以是忠臣,譬如周文公、諸葛亮、慕容恪。而始終陪伴君王不離不棄的也未必得好評,如李鳳娘。


燈芯搞笑視頻


幼年入宮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年幼的時候入宮成為太監。當時的皇帝還是武則天,她見到高力士非常聰明,有能力,於是就將高力士留在了自己身邊。但是高力士後來也因為一些小的過錯被鞭打,還被趕出了皇宮。後來武則天又想起了高力士,於是就將他再次喊進皇宮。這一次因為辦事得力,武則天把他封了一個官。武則天退位以後,李家和武家為了權力展開了鬥爭,眼看著李家的江山不保。


效忠李唐

這時的高力士站在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這一邊。 在政變中有大功,李隆基提升他為太子太保,也成為了當時皇宮裡最大的太監。李隆基登上皇位以後,高力士又幫助他除掉了很多威脅,因此高力士也成為了李隆基的心腹,甚至兼任門衛將軍,所以高力士也有人稱為高將軍。

權大而不持

高力士可以說是權傾朝野,就連安祿山都要巴結他。但是為什麼大多數的史書給高力士定性為“賢宦”呢?原因就是雖然高力士是權傾朝野,但從來不把持朝政,而是對唐玄宗忠心耿耿,侍奉一生。




後來在被李輔國陷害之後,遭到流放,聽聞唐玄宗駕崩,更是痛哭流涕。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意,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在很多影視劇中,高力士被塑造成了一個奸臣小人的形象,其實高力士並不是一個壞人,相反他還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好人。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偏遠的播州人,年幼的時候因為嶺南人謀反失敗,被朝廷俘虜做了太監。當時的皇帝還是武則天,她見到高力士聰明伶俐,而且長得還很英俊,於是就將高力士留在了自己身邊,但是伴君如伴虎,高力士後來因為一點小的過錯而被鞭打,還被逐出了皇宮。太監離開了皇宮就什麼也不會做了,幸好他在皇宮的時候結識了很多年老的太監,其中一個叫做高延福的老太監見他可憐,於是就將他收為了養子,讓他在武三思的府上做下人,這才使得他沒有流落街頭。

一年以後,武則天又想起了高力士,於是再一次將他召進了皇宮,這一次因為辦得力,武則天將他封為宮帷丞,大小也是一個宦官了。當時武則天還政以後,李家和武家為了權利展開了一場鬥爭,而韋后聯合了武家將李旦殺死,眼看著李家的江山將要不保,高力士堅決站在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方,幫助兩人除掉了韋后,因為在這一次政變中立有大功,李隆基為他爭取到了太子太保的頭銜,成為了當時皇宮裡首屈一指的太宦官。

李隆基即位以後,高力士又前後幫助李隆基除掉了其他很多威脅,因此成為了李隆基的心腹,官至青光祿大夫,甚至兼任門衛將軍。這也就開啟了高力士的掌權之路,隨後的幾年時間裡,高力士權傾朝野,就連楊國忠安祿山這樣的人也都爭相討好他,甚至他的義父高太監也因此得福,每月還能領取到豐厚的俸祿。高力士索然掌權,但是卻從不把持朝政,但凡大小事務都是自己看過之後在轉交給皇上,雖然很多大臣都不滿他有這樣的權利,可是他從不發佈命令,所有的大權還是掌握在唐玄宗的手上。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被迫逃跑,高力士一路跟隨從不敢懈怠。當時還有另一個太監和高力士一樣得寵,名叫袁思藝,在唐朝岌岌可危的時候,他馬上投靠了安祿山,而高力士則護送李隆基到了四川,這一點可以看出高力士的忠心。

後來李隆基被逼禪位,高力士也因為是李隆基的心腹而遭到新皇帝的猜忌,被下罪關進了大牢,直到碰到了大赦天下才得以出來,但是他已經不是權傾朝野的大官了。在他回到家鄉之後,他才直到李隆基已經死了,他得知這個消息又有,望著北面痛哭不已,直至吐血而死。

當時的皇帝李豫感念他的忠心,特意下令高力士陪葬在李隆基的旁邊,而後人評價高力士也多位正面積極的,後代的唐朝皇帝也大多認同他是忠臣。高力士一生並沒有突出的政治才能,但是卻為李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對皇帝忠心不二,完全可以稱得上一個忠臣。



沂生蒙長


高力士是一位宦官,不能一概而論說他是忠臣還是奸臣,要看他站的什麼隊,對於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唐玄宗來說,高力士無疑是位忠臣,他處處替唐玄宗考慮,在唐玄宗時期,他的最高官職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死後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出身官宦世家的高力士

高力士原本不姓高,原名馮元一,他的曾祖馮盎在武德五年(李淵的國號)被上柱國、高州總管,封吳國公,不久改封越國公、耿國公,後來評定叛亂收到唐太宗嘉獎,最多是奴僕達到一萬多人,死後被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荊州都督。

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高力士幼年時,父親被誣陷牽涉到嶺南流人謀反案中,官職沒有,家產也被沒收,從此高力士從雲端跌入尼沼,充入宮中成為一名小太監,武則天看他機智聰慧,讓他留在身邊伺候,可能是年幼,好多規矩也不懂,不小心得罪了武皇,就被鞭打趕出宮去了。

幸好此時有位好心的宦官高延福收他養子,改名高力士,這次的經歷讓高力士後怕,從此做事格外謹慎細密。到了武皇后期,高力士到了李隆基身邊伺候,此時李隆基還是藩王,高力士傾心侍奉,獲得李隆基的恩寵,李隆基登基時,高力士參與誅殺蕭至忠、岑羲等人有功,破格授官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省同正員。從此走上陽光大道。

權傾朝野的高力士

高力士前期幫唐玄宗平定“韋后之亂”,後期又幫誅殺太平公主黨羽蕭至忠等人,唐玄宗對他很是信任,每每有大臣的奏摺,都要先過高力士這關,小的事情高力士代皇帝就能裁決,大的不能做主的再呈給唐玄宗看,就跟那時武則天在高宗李治身邊幫著處理朝政一樣。

由於小時候的經歷太深刻,高力士非常謹慎,好些事能不粘身儘量不粘身,他也善於揣摩唐玄宗的心思,所以在他身上根本抓不到什麼大的過失,哪怕是自己最親近的人犯了事,面臨傾覆敗亡,他都不會救的。

正是他的細緻謹慎無大錯,玄宗常說“力士應承於前,我歇息則安穩”,只有高力士在他身邊,他睡覺都誰的安穩。史上最出名的公公扒灰就是高力士的傑作,那時武惠妃剛死,唐玄宗整天鬱鬱寡歡,有一次在宮中走廊看到楊玉環,驚為天人,高力士看到後極力促成了此事,由此,唐玄宗更是器重他感激他.

太上皇時期的高力士

玄宗晚年,李亨繼位,玄宗成為太上皇,有一次玄宗來到勤政樓向下看,老百姓都大呼“萬歲”被李林甫聽到,逐私自下令將李隆基趕往西內,護送的人只有二三十個老弱者,到了交叉路口時忽然就上來好多士兵包圍,且都聽李林甫的話,這下李隆基慌了神,好幾次差點掉下馬,高力士挺生而出,喝退眾人,保護李隆基回宮。

這件事被李林甫陷害流放黔中道,後遇大赦迴歸,到達朗州時,聽人議論京中之事,才知李隆基已經駕崩,高力士北望號啕痛哭,吐血而死,肅宗李亨念他是長輩,這麼多年守護玄宗李隆基從無二心,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玄宗於泰陵。


縱觀高力士的一生,從雲端到泥沼,再到雲端,就跟過山車一樣刺激,在他權傾朝野時期也沒太大過錯,沒有干預朝政,只是幫玄宗出出點子,謀劃謀劃,那時的玄宗是比較勵精圖治,也不會任人擺佈, 他所作所為都為唐玄宗好,對於唐玄宗他絕對是位忠誠,對於整個歷史來看,他也沒有太大的過錯,算的上是位好人。

我是【史料未及】,歡迎留言,討論,一起探討歷史人物,事件

史料未及爾


高力士(684年—762年),唐潘州人(今廣東省高州市城區),是馮盎的曾孫,馮盎被李淵封為越國公,掌管嶺南事務。10歲時,其家因株連罪被抄,高力士被閹為奴,後被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送進宮當小太監,服侍武則天,後來協助李隆基上位有功,在開元初(714年),被封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成為唐玄宗最為寵信的臣官。自此,力士權傾朝野,其家產富比王侯,一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力士兵隨玄宗入蜀,至成都後,力士因有功受封齊國公。天寶十五年(756年)肅宗稱帝,後力士隨玄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戶。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誣流放巫州。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力士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代宗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人們對高力士的印象往往是邪惡的,習慣於把他歸於奸臣那類人,不過,當問及他到底做了那些壞事,好像又舉不出什麼例子,只因他是個太監,而在中國歷史上,太監十之八九都是壞人。

歷史上的高力士真的是奸臣嗎?讓我們一同走進歷史,瞭解他的為人。

太監一般都是放置在內宮,負責皇族的生活瑣事,唐太宗時就已有定製,“黃衣廩食,守門傳命而已”,“黃衣廩食”是指有職位的太監,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宦官。

作為皇帝的貼身內侍,高力士的本職工作是很出色的,把玄宗的生活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深得玄宗寵幸,玄宗專門在自己的寢殿旁的帷幕後置一小床,讓高力士睡在那裡,以便隨時差遣,並感慨地說:“力士當上,我寢乃安”。在工作上,高力士無疑是個優秀的太監。

高力士非常聰明,先不說別的,單觀他能服侍皇帝這麼長時間,就知道他很會審時度勢,靈活應變。俗話說:陪君如陪虎。在皇帝身邊的人被貶被謫甚至殺頭都是常事,當時著名的大臣姚崇、宋璟、張說、蘇頲等都因得罪過玄宗而被貶謫。只有高力士穩如泰山,從未被貶過。

他的聰明不但表現在工作上,還表現在能揣摩皇帝的心思,並且還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很強的判斷力。

在廢掉太子李瑛之後,在繼立誰為太子這問題上,唐玄宗猶豫不決,當時玄宗的寵妃武惠妃力薦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宰相李林甫等人也主張立李瑁,而玄宗想立年長的李亨,即後來的肅宗,一時拿不定主意,悶悶不樂,連飯都不想吃了,力士一看就知道怎麼回事,故意在旁邊說:“大家都不吃飯,是不是飯菜做得不好吃呢?”玄宗說:“你是我的老臣了,應該猜到我在想什麼?”力士說:“是立太子之事吧?依照歷代規矩,推長而立,誰還敢爭?”高力士這番話打消了玄宗的疑慮,他下定決心,將李亨立為了太子。

還有一次,玄宗在五鳳樓宴請臣民,許多群眾都擠過來看熱鬧,亂成一團,導致樂隊無法奏樂,侍衛揮棍驅逐都沒有用,玄宗就很不高興。高力士就建議說:“河南丞嚴安之執法嚴厲,民眾很敬畏他,請他來維持現場秩序肯定沒問題。”玄宗就同意了,嚴安之一到,就用以手板繞場畫線為界,說:“犯此者死!”於是在宴會的三日內,人們指著畫線相互提醒,沒有人敢越過這條界線。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高力士是比較善於觀察人的,非常瞭解官員們的能力作風。

對於楊國忠、李林甫、安祿山等人的本質,在這些人發跡之前他就看得比較透徹的。

天寶中期,邊將爭著邀功,誇大戰績,玄宗得意地說:“唉,我年紀大了,朝廷細務交由宰相處理;守衛邊疆交付將領們處理,我都不用操什麼心了!”高力士冷靜地答道:“我聽說我們的軍隊在雲南打了幾次敗仗。北方的兵卒兇悍強大。對於這些邊事,陛下有什麼良策可以制服他們嗎?我真怕生出禍端無法阻止。”高力士在暗示安祿山有反叛的可能。玄宗聽了有點不高興,說:“你別說了,我會認真地考慮這個問題的。”此時的唐玄宗昏聵,聲色犬馬,根本聽不進高力士的忠告。

無德無才的楊國忠是靠著楊貴妃的關係登上了宰相之位,經常做些欺上瞞下之事。天寶十三年(754年)秋,大雨成災,玄宗憂雨傷稼,就詢問災情如何,楊國忠故伎重演,找到一穗飽滿的稻穀欺騙唐玄宗說:“雨雖多,不害稼也”。宰相都不說真話,天下也就無人敢站出來說真話。玄宗退朝回宮後,見左右無人,便問高力士:“淫雨不停,還是你來告訴我真實情況吧。”高力士說道:“自從陛下把朝政大權交給楊宰相後,賞罰無章,陰陽失調,我又能說什麼呢!”玄宗聽後默然無語。可以看出,高力士對楊國忠的為人是很清楚的,只是因為楊貴妃的緣故,沒有說出來罷了。綜上所述高力士作為宦官他對自己的主子是忠心的,並沒有禍亂朝綱。


戶外美食探索者


歷史上的王朝更迭都是註定的,沒有一個王朝能永遠的統治下去。而能影響到一個朝代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宦官亂政。漢朝和明朝都是宦官最為猖狂的朝代,但是還有一個朝代的宦官更是厲害,廢立皇帝都成了平常事,甚至還殺死過好幾個皇帝,這個朝代就是唐朝,那麼唐朝最有名的太監高力士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呢?

在很多影視劇中,高力士被塑造成了一個奸臣小人的形象,其實高力士並不是一個壞人,相反他還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好人。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偏遠的播州人,年幼的時候因為嶺南人謀反失敗,被朝廷俘虜做了太監。當時的皇帝還是武則天,她見到高力士聰明伶俐,而且長得還很英俊,於是就將高力士留在了自己身邊,但是伴君如伴虎,高力士後來因為一點小的過錯而被鞭打,還被逐出了皇宮。太監離開了皇宮就什麼也不會做了,幸好他在皇宮的時候結識了很多年老的太監,其中一個叫做高延福的老太監見他可憐,於是就將他收為了養子,讓他在武三思的府上做下人,這才使得他沒有流落街頭。

一年以後,武則天又想起了高力士,於是再一次將他召進了皇宮,這一次因為辦得力,武則天將他封為宮帷丞,大小也是一個宦官了。當時武則天還政以後,李家和武家為了權利展開了一場鬥爭,而韋后聯合了武家將李旦殺死,眼看著李家的江山將要不保,高力士堅決站在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方,幫助兩人除掉了韋后,因為在這一次政變中立有大功,李隆基為他爭取到了太子太保的頭銜,成為了當時皇宮裡首屈一指的太宦官。

李隆基即位以後,高力士又前後幫助李隆基除掉了其他很多威脅,因此成為了李隆基的心腹,官至青光祿大夫,甚至兼任門衛將軍。這也就開啟了高力士的掌權之路,隨後的幾年時間裡,高力士權傾朝野,就連楊國忠安祿山這樣的人也都爭相討好他,甚至他的義父高太監也因此得福,每月還能領取到豐厚的俸祿。高力士索然掌權,但是卻從不把持朝政,但凡大小事務都是自己看過之後在轉交給皇上,雖然很多大臣都不滿他有這樣的權利,可是他從不發佈命令,所有的大權還是掌握在唐玄宗的手上。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被迫逃跑,高力士一路跟隨從不敢懈怠。當時還有另一個太監和高力士一樣得寵,名叫袁思藝,在唐朝岌岌可危的時候,他馬上投靠了安祿山,而高力士則護送李隆基到了四川,這一點可以看出高力士的忠心。

後來李隆基被逼禪位,高力士也因為是李隆基的心腹而遭到新皇帝的猜忌,被下罪關進了大牢,直到碰到了大赦天下才得以出來,但是他已經不是權傾朝野的大官了。在他回到家鄉之後,他才直到李隆基已經死了,他得知這個消息又有,望著北面痛哭不已,直至吐血而死。

當時的皇帝李豫感念他的忠心,特意下令高力士陪葬在李隆基的旁邊,而後人評價高力士也多位正面積極的,後代的唐朝皇帝也大多認同他是忠臣。高力士一生並沒有突出的政治才能,但是卻為李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對皇帝忠心不二,完全可以稱得上一個忠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