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平取隴右,蠶食雍涼,再圖關中”的戰略構想具體是如何規劃的,可行性如何?

未東說史


諸葛亮“平取隴右,蠶食雍涼,再圖關中”的戰略構想,主要是通過他的北伐規劃實施的。其實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就是實現這個戰略構想的第一步,即平取雍涼。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看一下當時三國的形勢。

諸葛亮北伐時期三國形勢

▲諸葛亮北伐時期的三國形勢

蜀漢在劉備猇亭之戰失敗後,元氣大傷,到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三國中實力最弱的就是蜀國。從人口角度來說,當時蜀國只有不到100萬的人口,能夠動員的兵力最多在10萬人左右。相對來說,吳國人口在230萬人左右,能動員兵力在20萬人左右;魏國人口大約在450萬人左右,能動員的兵力在40-50萬人左右。

從實力上來說,蜀國北伐的對象魏國國力遠勝於蜀國,蜀國要想扭轉局勢,就只能通過不斷地蠶食魏國的領地,逐步壯大自己實現。如果畢其功於一役,發動一場決戰戰勝魏國是不現實的,畢竟實力差距太大。

對於蜀國來說,要北伐魏國就只能通過漢中進攻直接進攻魏國的雍涼地區,那麼從漢中進攻雍涼的情況又如何呢?

漢中進攻雍涼的路線

▲漢中進攻雍涼的路線

從漢中進攻雍涼一共有五條路線,自西向東分別為:第一條是祁山道,這條道路地勢平坦,適合大軍行進,糧草運輸也方便,唯一的缺點就是進攻長安路線最遠,直接通到隴右地區;

第二條是陳倉道,這條道路地勢也比較平坦,但缺點就是陳倉城直接阻隔了前行的道路,只要魏軍守住陳倉,諸葛亮便不能前行。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時候進攻陳倉城,攻了20多天未能拿下便導致了第二次北伐的失敗;

接下來的第三條褒斜道,第四條駱穀道和第五條子午穀道都是地勢崎嶇,不便於大軍行進,且糧草運輸困難,都是屬於冷門道路,優點就是出了這些道路後離長安都很近。

值得一提的是最冷門的子午古道,在最東邊,魏延曾經有過子午谷奇謀,實際上這個計劃並不可行,需要的條件非常多,所以諸葛亮沒有采納。

諸葛亮歷次北伐的情況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完全就是照著“平取隴右,蠶食雍涼,再圖關中”的戰略佈局來的。那麼隴右在哪裡呢?

▲隴右地區

隴右地區在涼州,是連接長安到西域的通道。如果佔據了隴右,那麼對於蜀軍來說有四點好處:

一是可以獲得隴右地區的馬匹,因為此地產馬,蜀國可以組建騎兵部隊,增強戰力;

二是隴右地區產糧,如果佔據隴右,在這裡可以囤集大量的兵力,從此地進攻長安就不需要從漢中運糧過來了;

三是此地進攻長安都是大道,便於對長安地區發動軍事進攻,不像漢中進攻長安的道路,即便都比較崎嶇難走;

四是可以增加蜀國人口,從而增加蜀國的動員能力,大約能夠增加1-2萬的兵力。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他先是來了個“聲東擊西”,派出趙雲、鄧芝為偏師進攻陳倉,讓魏軍誤以為蜀國主力進攻此地。魏軍上當,派出了大將軍曹真帶領魏軍主力來到了陳倉。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的“聲東擊西”

將魏軍主力困在陳倉後,諸葛亮帶領蜀軍主力直撲隴右,當時隴右沒什麼防備,很快隴右地區基本就被諸葛亮拿下了,最後只剩下了隴西城還在魏軍手中,諸葛亮派魏延和吳懿帶領大軍圍困隴西城,當時拿下隴西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聞此大變的魏國朝野震動,魏國皇帝曹睿親自坐鎮長安,從荊州調來了張郃的五萬騎兵精銳,命令張郃迅速馳援隴右。

▲街亭之戰形勢圖

從長安到隴右有兩條道路,第一條是陳倉渭水道,諸葛亮當時帶領蜀軍主力在這裡與魏軍的郭淮部對峙。如果張郃要迅速馳援隴右,就只能走第二條道路隴山道了。而街亭是隴山道的必經之路,諸葛亮只要守住了街亭,拖住了張郃,那麼隴右就能拿下。

只是諸葛亮選擇了派馬謖去防守街亭,馬謖到了街亭後改變了諸葛亮的部署,諸葛亮的目的是要馬謖守住街亭,結果馬謖立功心切,想在街亭擊敗張郃,便把大部隊駐紮在了山上,而沒有按照諸葛亮的部署當道阻擊張郃,導致了街亭失守。

街亭失守後,隴右是拿不下來了,諸葛亮只得全軍撤退,這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經過。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冬,諸葛亮與東吳同時出兵進攻魏國。諸葛亮率軍進攻陳倉,無奈陳倉一直沒有攻破,前後進攻了20多天,最後糧草耗盡不得不撤退。

▲第二次北伐示意圖

在蜀軍撤退的時候魏軍大將王雙追擊蜀軍,被諸葛亮設伏斬殺。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是在公元229年,這一次北伐的目的不在於取下隴右或者雍涼,而是儘可能地多佔領一些地盤。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示意圖

此次諸葛亮派陳式佔領了魏國的武都和陰平兩郡,聞訊的魏軍由郭淮帶兵援救武都和陰平。諸葛亮親自率軍到建威阻擊郭淮,郭淮無法突破諸葛亮的防線,便撤退了。此戰蜀國得到了魏國的兩個郡。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公元231年,蜀軍走祁山大道,幷包圍了祁山,魏國派司馬懿和張郃率領大軍援救祁山,並與諸葛亮在當地對峙。由於李嚴運糧不濟,蜀軍糧草耗盡不得不撤退。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示意圖

在蜀軍撤退途中張郃追擊蜀軍到木門中蜀軍埋伏被射殺。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是他最後一次北伐,時間在公元234年,《演義》中說諸葛亮有六出祁山,但實際上諸葛亮主動出擊進攻魏國只有五次。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示意圖

此次諸葛亮經過三年準備,集結了大量的兵員和糧草,根據記載這次蜀國出兵可能達到了12.5萬人。諸葛亮帶兵出褒斜道後,在這裡與魏軍在五丈原對峙,無奈司馬懿防守極為嚴密,強攻諸葛亮沒有把握。雖然蜀軍不斷挑戰魏軍,甚至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羞辱司馬懿,司馬懿也終不為所動,嚴防死守蜀軍。

雙方在五丈原地區對峙了百餘日,最終諸葛亮因積勞成疾於當年秋天在軍中逝世,蜀軍退回漢中,第五次北伐結束。

綜合以上來說,諸葛亮五次北伐基本都是奉行“平取隴右,蠶食雍涼,再圖關中”的戰略構想。唯獨第五次,因為這個時候諸葛亮感覺自己時日不多,改變了之前的既定戰略,力圖與魏軍展開一場決戰一戰定勝負而拿下整個關中地區。只可惜司馬懿始終嚴防死守,不與諸葛亮決戰,最終拖死了諸葛亮。


老威觀史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他和魏延之間因為北伐的戰術問題發生了衝突。這個衝突也成為了後世多年爭論的話題。魏延要和諸葛亮異道進軍關中,自己奪佔潼關,封死曹魏東西機動的通道,給諸葛亮佔領關中的時間。這樣,就可以一舉解決關中的問題。

而諸葛亮認為魏延的戰術太懸危,他的戰術是平取隴右,蠶食雍涼,再圖關中。他的這個戰術,背後隱藏著極深的戰略意圖。這個意圖是幾千年都很少有人認識到的。他們把諸葛亮的先取隴右,再取關中的戰術當成了戰略,才造成了幾千年對諸葛亮的誤解。

魏延和諸葛亮的戰術後面的戰略分歧,其實實質是一點,那就是對北伐戰爭的戰略方針的分歧。我們如果從客觀的情況來看,兩者都有可取之處。但是,諸葛亮的戰術要更貼合實際,比魏延的要高上一籌。

魏延的戰術,是以取得關中的土地為目標的。他以佔領潼關為關鍵,割裂曹魏的戰略佈勢,使得曹魏東西不得相顧。這樣,諸葛亮率領的大軍趁勢攻取關中。在諸葛亮屢次北伐中,魏延都提出了這種主張。

魏延的這個方案是有成功的可能的。尤其是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完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成功的可能更大。但是,魏延沒有考慮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軍隊的素質問題。不用置疑,蜀漢軍隊的素質是比不上曹魏軍隊的。蜀漢在襄樊之戰和夷陵之戰的慘敗中,損失了大部分的能征慣戰的將士。由諸葛亮訓練的這支新軍沒有經過多少實戰的鍛鍊,戰鬥力很低。

二是蜀漢軍隊的編制問題。蜀漢軍隊兵種強弱不均,強於山地步兵,而騎兵則不是曹魏鐵騎的對手。而且蜀漢軍隊由於要過秦嶺,使得它難以攜帶重型攻城機械,因而攻堅能力低下。這就嚴重製約了蜀漢的軍事行動。

三是當地的自然狀況問題。關中經過長期的戰亂,加上曹操的移民徵調,已是滿目凋零。偌大的關中一片荒蕪。佔領這樣一片荒無人煙的地域,對蜀漢大軍沒有太大的意義,甚至連補給也難以解決。

因此,如果按照魏延的方案,即便是堵住潼關,也難以強攻攻下關中的設防堅固的城池。即便攻下城池,也難以保證蜀漢軍隊的補給。如果在潼關一帶和曹魏決戰,蜀漢的區區幾萬人馬,外有強敵,後無糧草,可謂凶多吉少。穩健持重的諸葛亮當然不會採納魏延的方案。

那麼,作為諸葛亮,他又是怎麼解決北伐的難題呢?首先,他採取的辦法是兵出隴右,尤其是祁山。這是因為祁山一帶人煙稠密,物產豐富。在當時,僅僅祁山一帶,就有人口萬戶,這種繁華程度已經超過了關中。這樣,諸葛亮的蜀軍在這裡能夠在當地解決補給問題,減輕後勤壓力。

第二個方面,在隴右是良馬的產地,而隴右的羌族和漢族人員對曹魏有很強烈的反抗情緒。依靠隴右的馬匹和人員,可以組建蜀漢的騎兵部隊,彌補蜀軍的短板。後來魏延吳懿率領蜀軍入隴東,在很短的時間就組建了上萬人的騎兵,在陽溪之戰大敗郭淮率領的魏軍。

第三個方面,可以發揮蜀漢的山地步兵的威力。蜀漢的山地步兵是它對抗魏吳兩國的優勢兵種,無當飛軍是它的佼佼者。在隴東的丘陵地帶,蜀漢的軍隊可以和曹魏的騎兵抗衡,減殺它的優勢。這也是諸葛亮一直在隴東山地進出的原因之一。在後來的滷城之戰中,諸葛亮給了司馬懿的曹魏軍以打擊,使得後來司馬懿不再與諸葛亮在山地進行較量。

除掉上面雙方的幾個方面的對比,還有最根本的兩者的對比,也是最核心的戰略分歧。那就是魏延的戰略思想是佔地為主,而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是殲滅對方的軍隊為主。諸葛亮是採取了消滅對方有生力量,進而佔領對方的實地的方法。

採取魏延的方法,只能堵住對方的主力,佔領對方的一部分地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諸葛亮的目光則始終放在殲滅對方主力上。

諸葛亮在隴東進出,這個地方靠近漢中,而離曹魏的根據地遠。本身就主客不敵。然後諸葛亮在隴東預設戰場,吸引曹魏軍遠出隴東。在減殺曹魏騎兵的優勢戰場,發揮蜀漢山地步兵的優勢,一舉消滅曹魏的主力。這樣,整個關中唾手可得。

在取得關中後,趁著曹魏主力被殲滅的時機,對關東的作戰會得到東吳的支援。這樣,光復漢室的目標就有可能實現。

諸葛亮就是按照這個戰略實行著他的軍事行動。很可惜的是,他的軍隊素質太差,無法實現他的軍事目標。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兵出祁山,他在祁山一帶預設戰場。故意放開隴道,讓張郃的軍隊長途跋涉幾千裡,來到隴東戰場。

諸葛亮的意圖基本上實現了。他只要對張郃予以圍殲,就可以趁勢席捲關中。可惜魏延不能理解他的戰略,馬謖言過其實,使得他的戰略破產。結果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不但白白錯失了殲滅張郃軍隊的良機,還在街亭打了大敗仗,被迫撤回。

如果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徹底殲滅張郃的幾萬人馬,那麼,蜀漢早就佔據了整個關中了。那樣的局面會比魏延的方案強得多。因此,戰略再好,戰術再佳,也需要人來實現它。蜀漢軍隊實力如此之弱,連諸葛亮精心設計的方案都實現不了,去實現魏延的那個方案就更沒有成功的可能了。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的方案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他鞠躬盡瘁的事蹟是值得後人永遠緬懷的。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諸葛亮“平取隴右,蠶食雍涼,再圖關中”的戰略構想可行性非常強,取得隴右五郡那麼雍涼基本就握在蜀漢手中了,疆土龐大國家慢慢就會富裕起來,那麼再圖關中也不是虛話了。只可惜關羽失了荊州,讓這個計劃成為了泡影。


平取隴右

隴右指的是曹魏手裡的五郡之地,別小看了這無郡之地,他是涼州和關中的連接之地。如果漢中之戰結束後沒有關羽大意失荊州,那麼平取隴右的計劃得以實施。隴右的曹魏五郡靠近漢中,漢中之戰劉備勝利後諸葛亮計劃就是攻取五郡,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至於怎麼平取隴右,那太簡單了。這隴右五郡夾在羌胡和漢中之間,馬超素來與羌胡關係良好,可以接馬超之手聯合羌胡族。如果沒有荊州的意外丟失,那麼隴右這五郡蜀漢是唾手可得。


蠶食雍涼

蜀漢若是取得了隴右五郡,就相當於切斷了曹魏和涼州之間的聯繫。蜀漢只要在隴右阻擋住曹魏的進攻,那麼雍涼之地就是蜀漢的囊中之物。馬超是西涼世家,在雍涼是非常有號召力的。只要馬超、馬岱率領一萬兵馬再配一名謀士,那麼雍涼之地歸屬蜀漢只是早晚的事。

再圖關中

蜀漢蠶食掉雍涼,再安心的發展幾年,和羌胡建立聯盟油耗關係。那麼蜀漢的國力會和曹魏的國力之間會一點點的縮小差距。而且從疆土上來看蜀漢擁有荊州、益州、涼州三洲之地,只要能有幾年時間的修整,那麼北伐曹魏將不再是難事。如果諸葛亮的構架都實現了,那麼統一三國成功的幾率太高了,甚至高過曹魏。

總結:諸葛亮提出的平取隴右,蠶食雍涼,再圖關中這個構想可行性太高了,只是可惜這個計劃沒有得到實施。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隴右攻略指向邊荒,看起來只是小打小鬧不能激動人心,但還是有很多亮點的。因為這樣部署有很多有利因素:

首先,蜀漢兵力有限——常備軍不會超過十五萬人,其中東線李嚴部約三萬人,南線庲降都督數千至一萬人,成都衛戍一萬人,漢中全部兵力不會超過十萬人,實際能參加北伐的最多八萬人,打消耗戰是絕對沒有前途的。隴右地處邊鄙,曹魏防守比較薄弱,攻擊這裡可以形成相對優勢,容易取勝。而且該地遠離中原核心,一旦有變魏國方面難以及時有效支援,有利於鞏固勝利。

其次,涼州歷史上就是不太安分的區域,多次發生叛亂,地方豪族對魏國忠誠度不高,容易被蜀漢爭取,有助於佔領統治並形成可用力量。這一帶還有很多羌族遊牧部落,正是諸葛亮迫切希望引為臂助的。

再次,涼州土地貧瘠物產不豐,人口蕃息有限,相對不受重視。如果蜀漢能夠迅速奪取,魏國可能因為本身損失不大,奪回代價過高,而予以放棄——就像曹操放棄漢中那樣。而蜀漢也可以避免戰事連綿,負擔過重。


真正鱷魚不哭


諸葛亮不可能成功,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神話了,蜀國國力沒法和魏國相抗衡,蜀國人口不足百萬,士兵10萬,魏國人口400多萬,士兵40萬,且北方多有騎兵,要想南滅北必須要有裝備精良的騎兵,蜀國沒有騎兵,諸葛亮北伐真正目的是騷擾陝甘地區快速發展,如果陝甘地區軍糧充足,下一步就會滅掉蜀國,我國有句老話叫做得隴望蜀!


佳林製作


蜀漢諸葛孔明出祁山平取隴右,進而取關中,以關隴為基蠶食曹魏戰略是正確的!

  • 以關隴為基的周秦漢隋唐平取天下,依託的就是西北山川險勝,以弱勝強!
  • 周秦發祥於隴,西北集團在歷史同期,無論是人口、經濟、軍事均屬弱者!
  • 官渡之戰,曹操以5萬對袁紹70萬大軍勝!
  • 兵力不能說明所有問題!
  • 韓信明修賤道暗度陳倉,佔領隴右要塞,平定北方,最終擊潰項羽!
  • 蜀漢
  • 關羽守荊州
  • 趙雲在陳倉道牽引關中兵力
  • 諸葛亮出祁山佔領天水
  • 馬謖駐兵街亭牽引自平涼來魏軍
  • 曹魏隴右主軍在隴西臨洮,定隴西則隴右平
  • 張郃領洛陽5萬軍出平涼,馬謖依託西北關塞步步為營,為隴西爭取時間
  • 街亭以陣地戰不能拖住張郃5萬大軍,隴西未平!
  • 失荊州對蜀戰略影響遠小於失街亭

街亭之戰敗後,曹魏加強關隴防守,類似韓信奇襲沒有再出現!

  • 蜀漢缺大將,後續戰役處外受制
  • 關東出相,關西出將
  • 蜀漢取隴右,以隴戰將猛,涼州戰騎剽悍,開周秦漢之勢可行
  • 曹魏同樣明知關隴之重,祁山奇襲失敗後再難成功!

歷史無法假設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前言

筆者認為這是自《隆中對》的計劃破滅之後,諸葛亮做出最後一份戰略規劃,也是挽救蜀漢政權唯一的一條出路,要想保住蜀漢政權的長治久安,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這套戰略的來源

想當年諸葛亮剛剛出山之時,以《隆中對》為戰略方針,為劉備制定了長遠人生規劃,如果真的按照這套戰略方針執行下去,最終統一天下的一定會是劉備。

根據《隆中對》這套戰略規劃的本身來看是可行的,可以說非常的完美。只是執行它的人出了問題,那麼導致這套戰略破滅的主要責任人是誰了?筆者認為不是別人,就是他劉備。關鍵點就在用人方面,不該把荊州這麼一塊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讓給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關羽來鎮守。



關羽只能算是一位英勇善戰武藝高強的帶兵將領而已,用他衝鋒陷陣攻城略地倒是可以,如果用他來統領一方尤其是荊州這麼重要的地方,早晚是要出事的。有道是百密而一疏,劉備一生算是閱人無數,用人也非常有一套,只是在荊州留守人選上出了差錯,最終將自己的大好前程給葬送了。

劉備用關羽鎮守荊州,無論是關羽的忠誠度,還是能力都考慮進去了,只是他沒考慮到關羽的性格問題給自己惹了大禍。


荊州的丟失也就意味著《隆中對》的戰略規劃隨之破滅,這給蜀漢未來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阻撓。沒有了荊州這塊戰略要地,蜀漢的發展處處受到限制,所以說當諸葛亮從劉備手中接管了蜀漢的大局的時候,不得不另想出路。

諸葛亮的戰略構想

所以說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所實行的的“平取隴右,蠶食雍涼,再圖關中”,是結合了蜀漢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戰略方案。因為的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對象,就是曹魏政權。蜀漢政權偏居西南一隅,交通阻塞民生凋敝,但曹魏政權地域寬廣人口眾多,資源豐富。

二者相比蜀漢政權遠遠的落後於曹魏政權,所以根據這種情況來看,諸葛亮要想北伐成功,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循序漸進打持久戰才有一線希望,如果是速戰速決,第一蜀軍沒這個實力,第二即使蜀軍完全把關中給快速吞併了,短時間內也很難消化。


所以諸葛亮的戰略目的就是徐圖前進,尋找有利的時機,逐步蠶食魏國的領土,為蜀國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等待時機成熟後再一舉殺入關中,擁有更多資源後再與曹魏展開決戰。這才是諸葛亮北伐真正的目的。

那麼用題目中所說的,這可能是諸葛亮的具體規劃,它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就是想繞道祁山,向曹魏政權最薄弱的隴右發起攻擊,佔領街亭,徹底切斷街亭以西的所有城池和州郡,以蜀軍的力量,在第一次北伐中要是完成這一步,是沒有問題的。他們控制了街亭,就等於切斷了街亭以西的魏軍與中原政權的聯繫。


這樣以來整個西部地區都在蜀漢政權的控制範圍之內了,中國的地形自古以來就是西邊高東邊低,蜀軍佔據隴右一代就可以虎視整個關中平原,由此進入關中就可以形成俯衝之勢,如果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沒有丟掉街亭,他完全可以背靠整個雍涼和漢中,對關中地區是進可攻退可守,也就完全可以掌握戰場的主動權,這樣以來諸葛亮才真正有實力與曹魏一決高下。

諸葛亮的遺憾

只可惜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同樣犯了用人不明的錯誤,也才導致他後面的攻伐異常艱難。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劉備,最終都還是犯了錯誤。
但整體來講,諸葛亮無論是先前提出的《隆中對》還是後來執行北伐方略,都是非常可行的方案,諸葛亮的治國理論,也只有他自己才明白,也只有那個時候真正懂他的人才明白。作為後世之人我們只能用心的去分析,才能真正的領會諸葛亮的卓越的智慧。


行如風189


我是起居郎,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諸葛亮的策略是正確的,下面我就規劃過程和可行性進行介紹。

規劃的過程

喜歡三國演義的人,對隆中對都十分了解,對諸葛亮的才智更是欽佩有加,隆中對提出,兩路出兵北伐中原,一路指的是荊州方向,另一路指的就是漢中方向,在隆中對中漢中方向如何具體實施,並沒有詳細說明,諸葛亮的意思應該是以當時的戰略環境來決定具體的方式,這具體的方式是什麼,當時並無定論。

第一、漢中策

蜀漢建立以後,劉備手下人才濟濟,新進加入劉備陣營的英才,最耀眼者當屬法正。發正出生於扶風法氏,屬於關中人士,因為躲避涼州軍叛亂才入蜀,所以對關中、隴西、巴蜀的情況都比較瞭解,劉備跨有荊益二州以後,法證及勸劉備奪取漢中,認為一旦攻取漢中,就有上中下三策可選,可以進退自如。

上策與隆中對的規劃相同,與荊州方面配合,奪取漢朝舊都長安、洛陽、北定中原,中策的意思是奪取雍州,涼州,然後從益州和涼州兩路夾擊奪取關中,下策即是扼守秦嶺,保證巴蜀的安全。具體採用哪個策略 ,視敵我實力對比而定。

第二、現實環境的必然選擇

漢中策將諸葛亮的隆中對更加具體化,諸葛亮對此也大加推崇,並具體實行,隨著關羽北伐失利,荊州丟失,漢中策的現實意義更加重要 ,也成了蜀漢政權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戰略的可行性

1、蜀漢如果直接攻取關中,難免遭到曹魏雍涼、關中、中原兵力的三面夾擊,過於冒險,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否決就是因為這一點。


2、蜀漢的核心區域離涼州其實比曹魏更近,從漢中西部出發有一條祁山道,可以從今陝西南部(漢中)快速進入甘肅南部隴右,祁山道是以前古漢水的河谷,雖是山路但比較平坦,道路上還有西漢水、青泥河、嘉陵江、等河流輔助運輸。要不是西漢初年的武都大地震把漢水和嘉陵江震成了兩條河,蜀軍甚至可以從漢中溯古漢水而上,直達隴西。

3、涼州豪族對東漢政府素來沒有好感,他們與羌族雜居日久,羌族在漢化的同時,漢族也在羌化,這一點上正好蜀漢可以大做文章。涼州的漢湖各族對曹魏政權相當不服,劉備攻打漢中時派馬超入祁山道的氐族居住區,一次就招降了氐族七個部落數萬人,馬超本是出祁山的重要助力,只可惜死的太早,為了能將涼州有效的控制,諸葛亮開始啟用涼州本土士人姜維,以達到迅速佔領涼州,又迅速化為戰鬥力的目的。



可以說,蜀漢在實力不足的前提下,將地利和人和用到了極致,充分的表現了蜀漢君臣高超的戰略眼光,可決定戰爭勝負的,畢竟還是實力,蜀漢政權底子太薄,儘管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最終還是輸給了天時。😀


起居郎雜記


具體來說就是“兵出祁山,繞道隴右,西連諸戎,逐步滅魏”的戰略要點!

出祁山,守街亭,佔天水,即可東逼關中,最後集合優勢兵力,一舉攻破長安、洛陽。此舉為諸葛亮“步步為營,蠶食曹魏”之策略。然而看似完美無缺,實則不利於蜀漢,蜀漢為三國之中最弱國家,全國兵力也不過十萬,穩南蠻,控孫吳之前需要兵力三萬左右,剩餘出祁山兵力不足七萬,反觀魏國之兵力,郭淮不下五萬地方軍,再加上張頜從洛陽帶來的五萬中央軍,總兵力不下十萬。又名將如雲。所以蜀漢是沒有資格和魏國打,因此該國策看似完美無瑕,實則沒有看清敵我雙方實力,必然失敗。


逆水殤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