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去世前為何送給朱元璋一筐魚,以致讓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大腳姑娘碎碎念


劉伯溫在死之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當時不明白是何意,直到17年後,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在這17年間,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那群老臣基本都死傷殆盡,要麼被朱元璋罷官免職,要麼就被朱元璋殺害,以至於到了朱元璋晚年,大明王朝已經沒有良將。



朱元璋這時候也後悔,才想起了劉伯溫的那一筐魚。劉伯溫將這一筐魚送到南京的時候,魚都已經被擠死。


這其實就是暗指朱元璋對待臣子嚴厲,就如同這裝魚的筐,筐太緊,就會擠死魚,而如果朱元璋過於嚴苛,那麼臣子就無法生存。劉伯溫此舉其實是在告訴朱元璋,對待臣子要寬容。

朱元璋在晚年可能要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時候,他更加偏向於選擇寬厚待人的皇子。朱元璋最中意的繼承人是太子朱標,然而朱標卻因病去世。四子朱棣和老朱性格很像,對待臣子同樣嚴苛,因此老朱將皇位直接傳給寬厚仁慈的孫子朱允炆,這就是建文帝。


麥地傳奇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這一句講的諸葛亮的能力能夠幫助劉備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則能夠幫助朱元璋一統江山。可見劉伯溫的能力有多強。

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人。人稱劉青田。精通象緯之學,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而這樣一個經天緯地、能知前後事的劉伯溫,最終卻沒能算出來自己會死在小人之手。

公元1375年,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便派丞相胡淮庸帶著御醫前去探望,在服用御醫所開的藥方後,病情加重,之後劉伯溫曾婉轉的向朱元璋表達服用胡淮庸所帶的御醫開的藥方後身體更為不適,朱元璋聽了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安慰話,最終,於當年農曆四月卒於家鄉,享年六十五歲。

劉伯溫在去世前,曾送朱元璋一筐魚,而朱元璋到了17年後才明白。

劉伯溫的死,表面上是丞相胡淮庸在使壞,但實際上,有沒有朱元璋在背後授意呢?沒有朱元璋的授意,一個胡淮庸怎麼敢下毒毒死開國元老呢?

在劉伯溫死後,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遺囑,將兩樣東西送入皇宮,面呈朱元璋。一樣是一本書,叫做《時務十八策》,另一樣就是一缸魚,而缸裡有筐,筐裡密密麻麻的都是魚,這些魚由於空間太小,不停地在掙扎。

朱元璋見到這兩樣東西后,看了書的內容,“涕袍而悲,撫籍而泣”,感嘆痛失劉伯溫這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唯獨對這一缸魚,不得其解,不知道劉伯溫究竟是什麼意思。問周圍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心中就便吐槽:這個劉基,一輩子喜歡故弄玄虛,死了也不消停。隨後便把這筐魚賞賜下去。

而大名鼎鼎的劉伯溫,肯定不會無緣無故送一筐魚給當朝皇上,背後必有深意,而這個深意,一直到十七年後,朱元璋才明白。

17年後,也就是公元1392年,大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皇太子朱標暴斃而亡。一時間,舉國震盪,皇位繼承人沒了。朱元璋老年喪子,悲痛之餘,這再立一個繼承人的事情,便非常緊急。在多方面權衡後,最終立皇長孫,也就是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在宣佈這個消息後,朱元璋突然想起來多年前劉伯溫送的一筐魚,這才明白,劉伯溫的深意。

這筐,代表的就是南京城,而筐外面的缸,就是大明的江山,這裡面的魚,則是朱元璋大大小小的兒子們,一筐魚,困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勢必要你爭我鬥,最終你死我亡,上策就是將這些大魚給放出去,小魚留在框內進行保護,這樣,即便是大魚想對小魚不利,也有筐的保護。

於是老朱為了保護朱允炆這個小魚,將他的兒子們逐個放出就藩,並宣佈藩王無宣不得進京。從根本上來保護筐內的小魚。但是朱元璋卻沒有料到,在他死後,其中一條大魚,衝破了筐的束縛,最終把小魚趕下了臺。這個大魚就是朱元璋的四子,就藩北京的燕王朱棣。


史曉生


劉伯溫之死,少不了朱元璋的功勞。朱元璋對於其他人是刀架脖子直接殺,而對於劉伯溫他是誅心。

而一代忠臣始終不忘天下,臨死前不僅送了朱元璋一筐魚,還送了朱元璋《太公兵法》。只不過朱元璋後來只明白了魚的寓意,卻未發現書的秘訣。

劉伯溫才華橫溢,為朱元璋奪得天下出謀劃策,可以說沒有劉伯溫就沒有明朝。但是劉伯溫幫助朱元璋奪得天下之後,卻逃不過君疑忠臣的宿命,以至於被“毒死”,這是為何呢?

據說1375年劉伯溫不幸感染風寒,朱元璋得知派胡惟庸試探。胡惟庸為人驕縱跋扈,卻深得朱元璋信任,以至於他有機會對劉伯溫下毒手。

前來試探的胡惟庸帶著御醫而來,並且指定劉伯溫必須服用御醫所開的藥,不然就是違反聖旨。自從劉伯溫服用御醫開的藥後,病情更加嚴重,心中總是感覺有什麼東西壓得他喘不過氣。

二月中旬,劉伯溫自知自己壽命將盡,抱病覲見朱元璋,並且向朱元璋傳達了自己自從吃了御醫開的藥之後病情更加嚴重。但是朱元璋卻冷漠回答,並沒有任何反應,只是輕描淡寫地搪塞了過去。


劉伯溫內心十分抑鬱。3月下旬,劉伯溫基本上癱瘓在床,無法自由活動。劉伯溫的長子劉鏈偷偷將自己的父親送回家鄉養病,但是劉伯溫卻拒絕了所有的藥。

拒絕飲藥之後,劉伯溫身體每況愈下,劉伯溫深知自己生命即將到期,於是叫兩個兒子來交代後事。

劉伯溫讓劉鏈從書房中取出一本書,並且告誡他一定要交給皇上,並且不讓劉家子孫學習這本書。

劉伯溫又告誡次子劉璟,從政要寬容,不得欺壓魚肉百姓。以仁厚之心待人,寬厚之心對待百姓,做事明辨是非,休得顛倒黑白,造成冤假錯案。

劉伯溫又囑託自己的兩個兒子,自己本想詳寫一篇遺表以解皇帝后顧之憂。但是奈何胡惟庸尚在,並且深得朱元璋信賴,只好作罷。待胡惟庸陰謀破時,再密告朱元璋自己的遺言,並且將《太公兵法》偽藏於《郁離子》之中與一筐魚一起送給朱元璋。

農曆四月十六,劉伯溫與世長辭,享年64歲,被葬於石圃山中支夏山之麓。劉伯溫死後,朱元璋前來悼念,劉鏈趁機將先前偽藏好的天書已經準備好的魚送給朱元璋。

朱元璋回京之後,直接把魚扔到了御膳房,御膳房有沒有給他做成宴席,我們不得而知。而另外一本書,是叫作《郁離子》。翻了翻也沒看懂,就放在了書房。

朱元璋不僅沒有保護住自己的一代忠臣,待他死後連他的家人也沒有得到保護。1379年,劉鏈被胡惟庸陷害,被迫墮井身亡,直至1830年,胡惟庸才獲罪被殺。

之前朱元璋一心要栽培的朱標,也在1392年死亡,朱元璋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大業。但朱允炆年紀尚小,自己的兒子又對皇位虎視眈眈,朱元璋不知所措。這時才想起了劉伯溫臨死前送給自己的一筐魚。


朱元璋細想,魚與餘是諧音。而魚是一種繁殖能力特別強的生物,如果魚產下的魚仔都擠在一個竹筐裡必定被擠死。

這就暗示著,如果朱元璋的所有兒子都擠在皇宮,必定會鬥得天昏地暗,爭個你死我活。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朱元璋把皇子分封了出去,並且要求沒有皇帝的命令不允許進京城。只可惜,朱元璋生前人哪管得了死後事?最終還是被奪了去。


史之策


洪武四年(1371年),劉伯溫退休回家養老,這一年他六十一歲,四年後劉伯溫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傳說他臨死前,讓兒子把自己一生的著作、遺言和一筐魚送到京城,叮囑務必要交到皇帝朱元璋手上。


劉伯溫為什麼送魚給朱元璋?十七年後朱元璋又發生了什麼事?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劉伯溫對朱元璋有怨氣。為什麼?因為劉伯溫在洪武四年回家後就生了病,本來慢慢調理也不至於會死。可就在這時,左丞相胡惟庸說奉了朱元璋之命來看望軍師劉伯溫,並給他送來了補身養氣的好藥,兩人一陣寒暄之後,胡惟庸特意強調這藥是皇帝讓御醫開的,對軍師大人您的病很有好處,記住一定要吃啊!

劉伯溫一是感恩朱元璋的君臣之情,二是害怕朱元璋那手眼通天的特務機關,所以按照“醫囑”,每天三次,每次三顆地服下了胡惟庸送來的藥。結果呢?病是不好反重,血都咳出好幾斤出來。劉伯溫心知肚明,胡惟庸心胸狹隘,這兩人在同朝為官事就有過矛盾,他這是報仇來了。

問題是胡惟庸千叮萬囑:這藥是皇帝要我拿來給軍師吃的。那到底是胡惟庸自作主張,還是朱元璋卸磨殺驢呢?劉伯溫沒準,只好在洪武八年的元旦早朝中,拖著病體強行入京,去和朝廷報道之餘,委婉地向皇帝表達了“胡惟庸送藥”一事。可朱元璋就冷冷地回了一句:是嗎?可能是先生的心理作用而已吧!

就這一句判了劉伯溫死刑,他明白自己已非死不可,於是下朝後就急忙趕回家辦理後事,將上述的東西(遺囑、著作、一筐魚)準備好,讓兒子在自己死後馬上送入京給朱元璋。劉伯溫在洪武八年正月上旬入朝,正月下旬就去世了,而他的那些東西,也由兒子送入了南京,親自交到朱元璋手上。

朱元璋看到那一筐魚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最後有人說:這可能是劉先生給陛下的一點特產,沒什麼大用意。本來就國事繁忙的朱元璋,就把魚煮了,分給了眾人享用,也就不再去琢磨這位軍師葫蘆裡到底是不是在賣藥了。

直到十七年後,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這一年發生的一件事,才讓已經萬念俱灰的朱元璋察覺到:劉先生的那筐魚,不簡單啊!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帝國第一位、史上權力最大的太子朱標去世,享年三十八歲。

朱標的死是朱元璋一生的痛,自此之後,朱元璋失去了他人生的目標,他為了朱標所做的一切付之東流。那劉伯溫的那筐魚和朱標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想一想就很清楚了。

朱標死後,朱元璋老淚縱橫地問詢百官如何是好,翰林學士劉三吾提到:皇孫還在。於是朱元璋就立了朱標之子,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朱允炆為皇太孫,並大開殺戒,諸盡一切手握兵權、又桀驁不馴的功臣名將,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藍玉案了,這一案牽扯人數達兩萬人。


藍玉案發生後,皇太孫朱允炆勸爺爺不要再殺人了,朱元璋一言不發,隨手拿起棘杖,用手直接磨去杖上的荊棘,朱元璋舉起血淋淋的右手,告誡朱允炆說:我是在幫你拔刺啊!朱允炆明白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但同時他也反問了一句:爺爺您分封諸王守衛邊疆,又殺盡對我有威脅的人,以後武將造反有諸王,那諸王造反又該如何?

朱元璋一聽懵了,他無言以對,因為他想起了劉伯溫在十七年前送給他的那筐魚:現在被殺的武將不就相當於那筐魚,而朱元璋不就相當於釣魚人嗎?朱元璋殺盡武將,就和釣魚人釣盡魚塘裡的魚一樣,水塘無魚,那以釣魚為生的釣魚人不就得餓死,而朱元璋殺盡有能力的武將,到時諸王要真造反的話,那朱允炆該怎麼辦?

朱元璋答不出來了,他只能以沉默來回應朱允炆的問題。這對爺孫彼此心知肚明,諸王在國家危險時是很好的勤王力量,而在國家安全之時,則極有可能演變成國家最大的威脅。朱元璋這時總算知道這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劉先生,葫蘆裡真的是在賣藥,而且賣的還是毒藥。



一貳一橙


因為當時朱元璋在太子去世之後想選繼承人的時候,才明白過來,。

原來劉伯溫是想告訴他,魚筐中的魚在被投餵的時候都互不相讓,這就如同那些皇子面對皇位的時候一定會發生爭執,所以在選好人選以後,就要想辦法把其他皇子調離京城,這樣才能避免皇子之間的相互爭鬥。同時也在暗示他為政要寬柔相濟,不能把人用生硬的規矩框絲了,不讓就像這框裡的魚一樣被擠死了。



說歷史講考古


洪武八年四月,歸隱山林的劉伯溫在家病逝。臨終前他交代兒子給朱元璋送去一本書、一筐魚和一句話。不過這句話要等來日朱元璋親自來問,才能告訴他。

劉伯溫是有名的神算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之所以這麼做肯定是有他的用意。

洪武八年正月,劉伯溫按照慣例到京城,給朱元璋賀新年,不料感染了風寒。朱元璋得知後,安排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給劉伯溫瞧病。

劉伯溫吃了幾副御醫開的藥後,感覺肚子一直疼痛,風寒怎麼會肚子痛呢?劉伯溫一聯想,估計是御醫的藥有問題,而胡惟庸、御醫肯定沒那麼大膽子,這一切肯定是朱元璋的意思。

於是劉伯溫去覲見了朱元璋,表了一下自己的忠心,並隱晦地提到了藥的事。不料朱元璋竟輕描淡寫地安撫他安心吃藥養病,看來朱元璋是鐵了心地要致自己於死地。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按理說自己早已告老還鄉,又無兵無權,皇帝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劉伯溫想了幾日,才終於明白過來,原來朱元璋擔心的是他手裡那本《天甲奇書》。劉伯溫想到此處,不僅背脊發冷,這本書弄不好還得殃及子孫,得趕緊交給皇帝。

朱元璋收到書後,很滿意,並沒有為難劉伯溫的後代,不過他對那筐魚並沒有在意,以為是劉伯溫臨終前表表孝心。

17年後,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大明的皇太子朱標突然離世,年僅古稀的朱元璋悲痛欲絕。

兒子的去世固然難過,但自己為了朱標的繼位鋪了這麼多年的路,如今他卻撒手而去,大明的江山該如何是好?


朱元璋的子孫倒不少,但該如何選擇呢?要是劉伯溫還在世就好了,他博古通今,能提提好的建議。想到這裡,朱元璋突然想起了17年前的那筐魚,劉伯溫肯定是有用意的。

於是朱元璋找來了劉伯溫的兒子劉璟,問他父親臨終前可有什麼遺言。劉璟趕緊把父親的話轉告給了朱元璋,大概的意思是:為政者信和仁,可佑我朝千秋萬代。

這是讓朱元璋從子孫中挑誠信和仁孝的子孫繼位的意思,朱元璋接著問那筐魚是什麼意思。但這個劉璟確實也不知道。

朱元璋按照劉伯溫的建議,選擇了頗有父親仁孝之風的孫子朱允炆繼位。接著他又開始琢磨那筐魚的用意。


有一天朱元璋終於想起了很多年前,劉伯溫跟他講過一件跟魚有關聯的故事。

話說有個商人在渡河時掉到了水裡,看到岸邊有個打魚的漁夫,就高喊來救他,並許諾送給漁夫一百兩銀子。

商人被救上岸後,結果只給了十兩銀子。漁夫很不高興,但又沒辦法,只得走了。

幾年後,商人過河,不料運氣不好又掉到了河裡。但恰好又碰到了那位漁夫,商人又承諾出錢,不過漁夫不再信他,最後商人溺水而死。


當年劉伯溫是規勸朱元璋要講誠信,如今重提,朱元璋心裡知道劉伯溫肯定不是為了來諷刺他,應該是提示他什麼?

想了半天,朱元璋總算弄明白了,原來劉伯溫是擔心他殺光了這些文臣武將,誰來保他的大明江山。未來小孫子繼位,就面臨這個問題。

有了劉伯溫的提示,朱元璋做了一番周密的安排。文臣方面,他為朱允炆挑選了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三個頂樑柱。

至於武將,如今大明的兵權都是掌握在自己的兒子手裡,且相互牽制,因萬無一失。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朱元璋還是靠了一下小孫子:“如果叔叔們有異心,你該怎麼應付?”


朱允炆想了一會回答道:“先以德收人心,再以法約其行,還不行就削藩或該封地,都不行最後一步就是刀兵相向。”

這個答案朱元璋很滿意,無懈可擊,看來自己沒看走眼。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不帶遺憾、安心地離開了人世。

不過這次英明一世的朱元璋,還是看走眼了。他的孫子朱允炆心口不一,繼位僅一個月,就毫無理由地對叔叔們走了第三步到第五步。

最後逼反了四叔朱棣,而其他的叔叔則是坐山觀虎鬥,朱允炆落了個下落不明的悲慘下場。從劉伯溫臨終提到的信和仁來看,或許他真的早已預見了今天這個結局。



花木童說史


劉伯溫去世前為何送給朱元璋一筐魚,以致讓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提起劉伯溫,我們就會聯想到最強智慧化身,在人們印象中,自古最聰明才人有兩位:一位就是諸葛亮,另一位就是劉基。諸葛亮精妙隆中對,三分天下老臣心,而劉基神機妙算,幫朱元璋創建大明王朝,論功績,劉基可能更勝一籌。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陳友諒大舉進攻,企圖吞併朱元璋的地盤,當時陳友諒的勢力最強,而朱元璋不論軍隊人數還是艦船數量都不佔優勢。陳友諒攻克太平後,衝應天襲而來,敵軍大兵壓境,己方勢單力薄,很多人都有逃跑的打算。

有的謀士建議朱元璋投降,有的謀士建議朱元璋逃往鐘山,可見錦上添花相對容易,而雪中送炭就難得多。在大家議論紛紛之時,劉基一句話也不說,朱元璋於是單獨問劉基,劉基說:

“主降及奔者,可斬也。”

投降和逃跑的人,該斬,這就是劉基的態度,事實證明劉基是對的。

史料記載:

“基曰:‘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太祖用其策,誘友諒至,大破之,以克敵賞賞基。”

陳友諒太過驕狂,我們應該誘其深入,用伏兵來擊敗他,這很容易。天道都是支持後來者,只有幹掉陳友諒才能成就王業,成敗在此一舉。朱元璋思考之下,接受了劉基的建議,之後大敗陳友諒。

劉基可謂朱元璋霸業的股肱之臣,他幾乎參加了所有戰事的謀劃,對事情走向預測十分準確。朱元璋能想到的劉基同樣可以想到,朱元璋預料不到的劉基仍能提前想到。要論建國功勳大小,劉基當仁不讓最少位居前三名。

大明建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爵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魏國公鄧愈。除了常遇春早先去世,常茂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其他人都是英勇善戰的開國名將,公爵封號理所應當。

為何朱元璋沒有給劉基封個公爵,而只封了個伯爵?

這就是源自朱元璋的心胸了,朱元璋布衣出身,什麼苦都吃過,其內心有著極度的自卑感,很怕別人提起他的出身,所以他沒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氣度,而是把可能威脅到他的人全部殺掉。

劉基雖然立下大功,但劉基太過聰慧,對帝王心術尤為了解,是搞陰謀的高手。這讓朱元璋十分不安,把一個比自己還聰明的人留在身邊,這是朱元璋無法釋懷的,為此朱元璋只給劉基一個伯爵,俸祿僅有二百十四石。

史料記載: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

劉基跟隨朱元璋戎馬一生,且聰明絕頂,自知如果繼續在朝為官,必定沒有什麼好下場,於是劉基在洪武四年請辭回家。本想安度晚年的劉基,卻因早年得罪過胡惟庸,被胡惟庸陷害,也成了朱元璋的眼中之釘。

史料記載:

“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

為了保護一家老小的安危,劉基主動回到京城謝罪,此時的劉基已經染病在身,就算這樣朱元璋仍想除掉劉基。不久,朱元璋命胡惟庸給劉基送藥,劉基吃完藥後,感覺肚子內有拳頭大的硬物,很快就去世了。

有的說是胡惟庸害死了劉基,也有人說是朱元璋暗示胡惟庸這麼做的,要說朱元璋對此毫不知情,這是無法令人信服的。當時,朱元璋已經開始濫殺功臣,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更一發不可收拾,無數功臣名將慘死在其腳下。

在劉基死前,曾經囑咐兒子送一筐魚給皇帝朱元璋,竹筐裡裝魚,再把魚放到水缸中,另外還有一本書《時務十八策》,就這兩樣東西,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史料記載:

“上知誠意伯薨,涕袍而悲,撫籍而嘆,獨不知魚為何意,喟左右宮人:劉基善弄巧謀,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

皇帝知道劉基去世,也是十分“悲痛”,那本書朱元璋並沒有多看,而對這筐魚不太理解。朱元璋就對旁人說:

“劉基這個人喜歡技巧算計,弓影暗示,死都死了,還不消停。”

其實這些魚原本是活得,但一路運輸,加上筐中地方狹小,等到了朱元璋面前,大多數魚都已經死了。此時是洪武八年,朱元璋不理解劉基要表達的意思,就令人把這些魚儲存起來。

時間匆匆流逝,在十七年後,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發生了一件令朱元璋痛不欲生的事,正是這件事令朱元璋想起來劉基送的魚。

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逝,朱標是馬皇后的兒子,正正經經的嫡長子,如果不是他病逝,根本不會有朱棣的靖難之役。朱標在太子位上,天下安定,朱元璋的其他兒子也不會鬧事,畢竟長子即位天經地義,誰也無權干涉。

一旦朱標去世,太子沒有了,這繼承人就成了不確定因素,很容易引發爭鬥,自古皇權爭奪極其血腥殘忍,根本沒有什麼親情可言。這就是劉基這筐魚的暗示,如果皇室發生內亂,結果不堪設想,要想避免這些,一方面要遠封諸王,對藩王嚴格約束。

另一方面,則是要儘快選定帝國繼承人,來安定局勢。另外,這筐魚還有其他含義,朱元璋的嚴刑酷法是劉基看在眼中的,天下就像這些魚,在狹小的空間內只能一條條死去。想要國家長盛不衰,下一代接班人必須是個溫和的統治者。

朱標去世後,理論上就應該由朱棣繼位,這合理合法,但朱棣和朱元璋類似,是個權謀老道、擅於統兵的強悍之人,如果朱棣掌權,嚴刑峻法仍無法緩解,這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一張一弛才是治國之道。

劉基的想法是對的,由於朱元璋的暴虐,接班人最好是個厚道、寬容的君主,只是朱元璋選定了朱允炆並不是個合適的對象。朱允炆寬容有餘,但能力不足,這讓朱棣鑽了漏洞,在靖難之戰中得到天下。

世事難料,劉基身懷絕世之才,仍難逃被人陷害致死。朱元璋雄才偉略,也無法預測之後的叔侄相殘。冥冥之中,也許有一隻大網在操作著所有人的命運,想要掙脫,那是痴人說夢。

不過目前很多學者都論證,劉伯溫其實是正常死亡,並沒有人暗害他,這或許已經成了一個謎了……


楊角風發作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功勳,劉伯溫的死還是很讓人惋惜的,在劉伯溫離世之前,他居然要求給朱元璋送去一筐魚,這個做法讓人們感到非常的奇怪,很多人都在想是不是劉伯溫老糊塗了,畢竟當時的劉伯溫已經年邁,而且馬上就要病死了,人們有這種猜測也屬於正常,但實際上劉伯溫非但沒有老糊塗,其實他心中非常明白,他之所以送朱元璋一筐魚也是因為之前發生的一件事。

這還要從朱元璋的發跡說起,朱元璋在發跡之前其實生活十分坎坷,他曾經流浪過,也給別人放過牛,後來去了寺廟當和尚,但是因為寺廟無法接濟這麼多的僧人,隨後參加了郭子儀的起義軍。當時朱元璋表現得十分勇猛,張士誠、陳友諒等人都成為了朱元璋的手下敗將,隨後朱元璋就建立了明朝,他成為了大明江山的開闢者。取得了勝利後自然要嘉獎他的功臣們,於是包括劉伯溫在內的功臣被邀請入席,當時在宴席上有一道魚,朱元璋馬上就開始給眾多功臣分魚,有的分到了魚眼睛,有的分到了魚肉,後來這個魚幾乎被分完了,而劉伯溫還沒有得到什麼。

這個時候眾人開始猜測朱元璋的用意,有的人還認為朱元璋已經厭棄了劉伯溫,可是這個時候朱元璋卻將剩下的魚骨頭分給了劉伯溫,這魚骨頭不能吃,豈不是給劉伯溫出難題嗎,可是朱元璋後來說的一句話讓眾人驚醒,朱元璋說這個不是魚骨,是中流砥柱,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朱元璋還是非常看重劉伯溫的。時移世易,在1375年,當時劉伯溫生病了,朱元璋派人給劉伯溫送去了藥,並囑咐劉伯溫一定要按時按量服用,而這副藥裡面其實是加了毒藥的,起初劉伯溫並不知道,但是吃了一段時間後,他的病不見好,反而更加嚴重,他就心知肚明這是朱元璋要將他害死。

後來在劉伯溫病危之際,他命人給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魚,而這筐魚都是奄奄一息的,劉伯溫的用意很簡單,他是希望用這筐魚來提醒功臣們,將來他們的下場都會和劉伯溫一樣,就像當年朱元璋宴請功臣吃飯時,當時吃的就是魚,隨後朱元璋就會將這些功臣當做魚一樣都“吃”掉,一個都不會剩,劉伯溫也通過這一筐魚諷刺了朱元璋,狡兔死走狗烹。


歷史課課代表


出身貧苦的朱元璋,登基上位的過程中,離不開一個人的出謀劃策,鼎力相助。是徐達?是藍玉?是胡惟庸?都不是,而是劉伯溫。


劉伯溫放到當今,也可以稱得上是神童級別的人物。他在剛剛12歲時,就考中秀才。要知道,那個年代,很多人考一輩子才考一個秀才。我們比較熟悉的是範中中舉的故事,范進在中年之後,終於考中了舉人,一激動竟然瘋了。



小娃娃的年紀,劉伯溫就中秀才,可是轟動了相鄰,大家紛紛去他家祝賀。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按照常理,前途一片光明。

中進士後,劉伯溫官職最高的時候做到行省郎中。當時是蒙古人當政,對漢族人很歧視。懷才不遇,鬱鬱寡歡,後來劉伯溫歸隱。


劉伯溫曾看到放牛娃睡姿擺成了“天”和“子”,驚得差點跌下馬來。


後來,劉伯溫的才華漸漸被世人所知,深得朱元璋器重。老朱也經常和他商討國家大家,甚至到無話不談的程度。



《燒餅歌》作為一本預測未來的書籍,在民間流傳下來,署名的是劉伯溫,大家對他都很崇拜。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 ,朱元璋晚年多疑,製造了不少冤案,比如藍玉,胡惟勇等人都是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下。


後來,慰問劉伯溫,馬皇后帶去了果籃,估計就和春晚小品郝建提的那個果籃差不多大,裡面有兩個棗子,一個桃子,一個大大的梨。看來古代也時興送水果籃啊。


“早(棗)早(棗)逃(桃)離(梨)”,好吧,就早早逃離。


告老還鄉後,劉伯溫生病,身體更不如從前了。而老朱讓他安心養病。估計此時,這就叫借刀殺人。



劉伯溫病重期間,讓兒子把自己出版的書籍,還有一筐魚準備好,並且囑咐他說如果皇帝派來使者看他的話,就把這些東西交給他。


後來,收到筐魚,朱元璋雖然自己不解,但也不便去問,於是此時就暫且擱下。


直到17年後, 當時在接班人的選擇上,朱元璋大費腦筋,終於恍然大悟。


原來,魚筐中的魚由於空間小,都被框住了,擠擠挨挨,互不相讓,你打我斗的。

朱元璋明白了,兒子們都覬覦皇位,明爭暗鬥是必然的。所以在選好人選以後,就要想辦法把其他皇子調離京城,避免爭鬥。


歷史漫談君


我們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白手起家,從貧困潦倒到帝王大業,堪稱成功和逆襲的典範。不過朱元璋能夠成就霸業也是離不開眾多人才的助力,比如劉伯溫、李善長、徐達等人。其中要數劉伯溫功績斐然名聲在外,民間就有“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可見劉伯溫在人民的心中是非常聰明睿智善於籌謀之人。 在民間也有很多關於劉伯溫的傳說和故事,再加上一些影視作品的刻畫和塑造,關於他神機妙算的形象也是愈發高大。據說在劉伯溫臨死之前還曾經有一個舉動,那就是給朱元璋留下一筐魚,但是朱元璋一直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一直到17年以後才恍然大悟,究竟這筐魚暗示了什麼道理呢? 據說“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句詩是劉伯溫所寫,那麼從中也可以看出劉伯溫本人也是頗有些自恃才高恃才傲物的感覺,不僅自比孔明,而且還認為自己的才能不輸給孔明。那麼劉伯溫是否真的才智如此過人呢? 小編覺得對於很多歷史人物而言,因為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民間流傳,存在很多誇大的成分,劉伯溫確實非常聰明,從小就是個小神童,學東西快,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而聰慧之人自然就很善於從當前的現象中分析並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而劉伯溫確實也幫助朱元璋做出很多正確的決策,最終成就天下,所以他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不過根據一些史實資料有網友推測朱元璋對其其實沒有那麼信任和器重,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就是劉伯溫並非一開始就跟隨朱元璋的元老親隨,一開始的時候劉伯溫還是元朝的官員,後來跟隨過陳友諒,最後才投靠了朱元璋。雖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多疑的朱元璋對於劉伯溫顯然並沒有那麼信任有加。而且從關係親疏來說,李善長等人和朱元璋是老鄉,和朱元璋更為親密。 朱元璋在打下江山以後一直也是勵精圖治,對各方面都進行改革,勤政廉政,尤其是在打擊貪官方面可謂不遺餘力。據說劉伯溫在臨死之前交給了朱元璋一本史書和一筐魚,對於這一筐魚到底代表什麼意思,朱元璋也是一直費解。一直到17年以後面臨立儲問題的時候,朱元璋才想起了這筐魚,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劉伯溫在暗示為政要寬柔相濟,不可以生硬的把所有的一切都用條條框框給筐住,否則就會像筐中的魚一樣很快被擠死。 所以後來朱元璋就立下朱允炆為繼承人,不過劉伯溫送一筐魚的故事是否真實有待考證,但是朱元璋選擇繼承人的決定究竟是否正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