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弒殺隋文帝是真是假,為什麼?

風正輕搖雨自飄



125878215蜂獾


隋煬帝弒殺隋文帝,如果僅以一句話,是真是假,還真是個無底洞,如果以現存的史料來看,漏洞百出,以後來的發展情形來看,更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不足為信。

隋煬帝楊廣殺父親隋文帝楊堅,最廣傳的是的《隋書·宣華夫人陳氏傳》裡的記載,楊堅重病期間,楊廣乘機猥褻了楊堅的妃子宣華夫人,告到楊堅那兒後,楊廣怕自己被廢黜,一不做二不休就連合朝臣,弄死了病危的楊堅,自己以皇太子身份順利登位,至於是楊素下的毒,還是張衡下的手,反正都是楊廣授意,是主謀,這是楊廣弒父主流的說法。

圖為隋文帝楊堅畫像。

《隋書》有清晰記載楊堅從病重到駕崩的準確時間,4月生病,7月13日死亡,這其間有近百天時間,宣華夫人、容華夫人、太子楊廣,親信朝臣都在身邊服侍,而史料記載的楊廣發生強暴事件發生在7月10日,我就奇怪了,近百天都相安無事,為什麼在最後一刻楊廣挺不住了,如此的迫不及待,導致功虧一簣?

宣華夫人畫像。

另一點,宣華夫人早就與楊廣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了,在廢太子楊勇立楊廣事件上,宣華夫人就是楊廣的內應,參與構陷楊勇,就算楊廣要那啥宣華夫人,用得著強上麼,在胡俗盛行的時代,子承父妾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再者,楊堅一死,另一位容華夫人就主動往楊廣身上蹭,於是兩人行了魚水之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病重的楊堅發現太子楊廣與宣華夫人有私,暴怒,這個是有可能的,但太子楊廣強上宣華夫人,被楊堅發現,這就有點可笑了。

楊廣,12歲冊封為晉王,後即位為皇帝,史稱隋煬帝。

另外,楊堅病重其間,宮裡已完全在楊廣的掌控之下,重臣楊素、張衡是其同黨,宮廷禁衛被換成東宮衛士,仁壽宮已被楊广部下嚴密控制,就算有個柳述還念著楊勇,跟楊廣作對,但楊堅已完全在楊廣控制之下,寢宮裡連句話都傳不出去,楊廣需要做的就是,在床邊耐心的盡孝,等待楊堅歸西即可,不至於蠢到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殺害父親,反之,無論是後來的楊素毒殺,還是張衡下手,都描繪的如此逼真生動,是不是顯得多餘呢。

隋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后合葬於泰陵,圖為航拍泰陵。

再把時間往後面拉,如果楊廣弒父登位坐實,那在如火如荼的隋末農民大起義時期,各種反隋的旗號,揭露隋煬帝罪行的浪聲中,為什麼唯獨沒有隋煬帝弒父這一絕對富有鼓動的一條呢,在後來“以隋為鑑”的唐太宗,也沒有指控隋煬帝弒父的罪行呢,可見,根本沒有楊廣弒父一說,正兒八經的是楊堅留下遺詔後病逝,太子楊廣於仁壽宮靈前即位,就這麼簡單。


圖文繪歷史


關於隋煬帝弒父的說法,其實也是源自官方史料記載。載於《隋書·后妃傳》:

初年,上寢疾於仁壽宮也,夫人與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歸於上鎖上怪其神色有異,問其緣,夫人泫然曰:“太子無禮。”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誠誤我!”意謂獻皇后也。因呼兵部尚書柳述,黃燜侍郎元嚴曰:“召我兒!”述等將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嚴出閣為敕書訖、示左僕射楊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張衡入寢殿,逐令夫人與後宮同侍疾者,並出就別室,俄聞上崩,而未發喪也。

大意就是,光天化日之下,太子楊廣置其父病危於不顧,淫慾交歡之心切,逼陳宣華夫人行好事,結果遭到拒絕。隋文帝得知後十分惱怒,埋怨死掉的獨孤皇后廢太子楊勇而立楊廣之舉,隨即萌生重立太子楊勇而廢楊廣之意。令兵部尚書柳述,黃燜侍郎元嚴修頒詔書,召楊勇上殿,一場更換太子的事變既將發生。

左僕射楊素得知消息後,立即將事態的嚴重性通知了楊廣,楊廣迅速採取對策,讓心腹張衡入楊堅的寢殿,並把宣華夫人及後宮侍疾者遷入別室,離開楊堅左右。

時隔不久,楊堅駕崩,時在仁壽四年七月丁未,但沒有發喪。

《后妃傳》的這段記載,含含糊糊,模稜兩可,到底楊堅怎麼死的,沒有明說,卻充滿暗示,分明就是你楊廣老爹還沒死就打小媽的注意,後來狗急跳牆把病榻上的老爹一個人困在寢殿,實際上也等於是在說,楊堅的死就是楊廣乾的!

而《隋書·楊素傳》裡關於這一段的記載,到了關於楊素的地方,卻是這樣記載的:

上遂發怒,欲召庶人勇,太子謀之於素,素矯詔追東宮兵士貼上臺宿衛,門禁出入,並取宇文述、郭衍節度,又令張衡侍疾。上以此日崩,由是頗有異論。

這段記載與《后妃傳》中不同的地方在於,關於楊廣楊素面對楊堅要廢立太子時的應對,更加詳細,他們倆迅速採取手段,矯詔以東宮兵士控制宮禁,讓宇文述和郭衍節度中外軍事,張衡入宮侍疾,結果張衡進去了,楊堅就駕崩了,並且導致了日後朝內外對這件事的“異論”。

《隋書》編纂者行文十分高密,採取了點金術,明明想說楊廣將其父殺死,但點到為止,弦外之音不言而喻。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大概也採取了《隋書》的說法。

但這裡卻有講不通的地方。

首先,根據《隋書》諸傳及《資治通鑑》所錄的記載,這場事變的起因是楊廣想要“強暴”陳宣華而引起的。但根據史書所載仁壽四年陳宣華二十有八,而楊廣正值風華歲月,況且有“時稱任孝”之名,如果楊廣於陳宣華沒有感情瓜葛,楊廣不太可能“欲行非禮”的。

楊廣繼位後,陳宣華為楊廣所寵愛,但如果說陳宣華當初差點害楊廣丟掉性命,她後來是不可能被楊廣所寵愛的。可事實是楊廣對宣華夫人的感情非同一半呢,宣華夫人病故後,使得楊廣悲痛萬分,一向不秦怡吟詩作賦的楊廣,卻特地對宣華夫人作《神傷賦》。所以在楊堅病重時,楊廣想要強暴陳宣華,以及陳宣華向楊堅告密,差點導致楊廣掛掉這種情況真的存在,那麼楊廣後來到底是有多情聖,能夠依然寵愛這個差點害死自己的女人。

其次,楊廣做事一向以謹慎周密著稱,其性格“沉深嚴重”足以負大任。這在平陳輾轉,出鎮揚州、奪太子位中都得到了證實,對於這樣一位有勇有謀,深思熟慮的政治家來說,值其父皇將死,嗣君當立之際,因小失打,與宣華夫人風流行事,是不能不令人質疑的。

再則,自仁壽初年獨孤皇后去世之後,隋文帝放飛自我,夜夜笙歌,導致身體每況愈下,仁壽四年正月,文帝又將幸仁壽宮,名為“避暑”實則搞妹子,衛士章、仇太翼固諫,規勸楊堅愛惜身體,楊堅聽後大怒直接下長安獄,到了時間一併斬之。

事實上,此刻的隋文帝已經病重,無力處理朝政,朝廷“事無鉅細,並付皇太子。”楊廣已經大權在握。到了仁壽四年七月時,楊堅已經病入膏肓,不久即將離開人世。可能也就是那麼幾天的時間了,楊廣成為皇帝已經指日可待,根本用不著冒天下之大不韙,殺父奪位。換言之,此時的隋文帝已構不成對楊廣繼位的威脅,一切將順理成章。

就好像《楊素傳》中所載,楊廣楊素都能矯詔控制皇宮,讓宇文述、郭衍節度中外軍事了,這已經控制整個朝廷,楊堅的意志連皇宮都出不了,又如何廢太子?一個在床上爬都爬不起來的糟老頭子,對於城府極深的楊廣而言,只需耐心等待他死掉就好,何必急於補刀呢?


讀史君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死在歷史上也是- -樁謎案,正史和野史中關於“仁壽宮變”的記載都很離奇豐富。死亡原因主要集中在兩種說法上, -種是自然死亡即病死的,另-種則是死於謀殺。我們先來看看自然死亡這種說法,這也是現在大多數人持有的一種觀點,即隋文帝是病死的。此說法記載在《隋書》和《資治通鑑》中。604年的正月,隋文帝就決定到仁壽宮去迎接當年的夏天,而將國事都交給了太子楊廣。四月的時候楊堅就病倒了,實際上早在獨孤皇后去世之後,楊堅的身體就已經開始大不如從前了。到了七月,楊堅的病情加重,已經是不可能治好了,因為有一天,楊堅在病床上和文武百官做告別。史載: "秋,月,甲辰,上疾甚,臥與百僚辭訣,並握手欷。”並讓太子楊廣赦免了術士章仇太翼,當初楊堅要求到仁壽宮避暑的時候,章仇太翼極力阻止並說這- -去很可能就回不去了,氣的楊堅將他下獄,準備回去的時候將他處死,沒想到他說的竟應驗了。三天後,楊堅去世。從這裡可以看出,隋文帝的死亡是沒有什麼波瀾的,就是病死的。但是同樣還是在《隋書》和《資治通鑑》中,還記載了另-種死法,和太子楊廣是脫不了干係的。當時楊堅病得很厲害,柳述、元巖和楊素等都被要求到仁壽宮來侍疾,而太子楊廣也被要求住進大寶殿。楊廣考慮到楊堅要是突然病逝的話,要做一些防禦措施,於是和楊素傳了紙條,沒想到楊素的紙條被傳到了楊堅手中,楊堅看到後對楊廣很是不滿。正在這個時候,又有- -件事的發生讓楊堅很是生氣。原來在楊堅病重之際,宣華夫人和容華夫人一直在身邊侍疾,而楊廣早就對宣華夫人覬覦已久,正好這一天,宣華夫人在侍疾的間隙獨自出去更衣,然後就被楊廣輕薄,宣華夫人又氣僅怒,以至於在見到楊堅的時候神態有異, -問之下,宣華夫人就說:“太子無禮”。然後楊堅就怒了,這樣的兒子根本擔不起國家大事,讓柳述和元巖起草詔書召楊勇回來,他要廢太子。這件事被楊素知道後告知了楊廣,楊廣就矯詔逮捕了柳述和元巖,然後將東官的侍衛都換進了仁壽宮,將服侍楊堅的陳蔡二夫人和宮人們趕到了別處,而只讓張衡進到了楊堅的寢殿,一會功夫,楊堅就死了。這個記載還是比較含蓄的,並沒有說明張衡到底在楊堅的寢殿做了什麼。在別的一些地方記載的就精彩多了,比如祖君彥為李密寫的《為李密檄洛州文》中是這麼記載的: "先皇大漸, 侍疾禁中,遂為梟獍,便行鴆毒。”這應該是最早記載楊堅死於謀殺的文章了, 不過很難說不是一種栽贓,畢竟這是討伐楊廣的檄文,祖君彥在隋朝一直得不到重用,對二楊都喜歡起來。同一時期的還有趙毅的野史《大業略記》, 不過裡面記載被楊廣無禮對待的是蔡夫人,即容華人,而楊堅死於張衡帶來的毒藥。再就是唐朝馬總的《通曆》也記載了楊堅的死,不過這個更加的不可思議,“令張衡入拉帝 ,血濺屏風,冤痛之聲聞於外,崩。”所以我們看這種說法,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甚至轟動性極大的檄文,講的都是楊堅死於兒子楊廣之手。只是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裡面有太多的疑點。這個記載還是比較含蓄的,並沒有說明張衡到底在楊堅的寢殿做了什麼。在別的一些地方記載的就精彩多了,比如祖君彥為李密寫的《為李密檄洛州文》中是這麼記載的: "先皇大漸, 侍疾禁中,遂為梟獍,便行鴆毒。”這應該是最早記載楊堅死於謀殺的文章了, 不過很難說不是一種栽贓,畢竟這是討伐楊廣的檄文,祖君彥在隋朝一直得不到重用,對二楊都喜歡不起來。同一時期的還有趙毅的野史《大業略記》, 不過裡面記載被楊廣無禮對待的是蔡夫人,即容華人,而楊堅死於張衡帶來的毒藥。再就是唐朝馬總的《通曆》也記載了楊堅的死,不過這個更加的不可思議,“令張衡入拉帝 ,血濺屏風,冤痛之聲聞於外,崩。”所以我們看這種說法,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甚至轟動性極大的檄文,講的都是楊堅死於兒子楊廣之手。只是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裡面有太多的疑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那些不為人知的


筆者覺得楊廣沒有弒父,因為當時隋文帝楊堅病了,而且病的不輕,楊廣沒有必要那麼著急篡位!

至於史書中關於楊廣在皇宮趁父親病重,調戲皇妃的的事,不可信,為什麼呢?皇帝病重,皇宮裡應該是人來人往,氣氛緊張,皇帝身邊的重臣應該隨時伺候著,御醫們也會在一旁護理著,皇后等人也會在旁邊恭候著,宮女們更是來來往往。

這樣的時候,怎麼會發生楊廣弒父呢?有必要那麼著急嗎?

其實,這都是唐朝的史官們加進去的內容。得天下的王朝都會添油加醋地給前朝摸黑。

殷紂王,秦始皇,隋煬帝……等,他們都有不好的地方,但是後世人寫史書時,有可能誇大了!


漫譚文史


關於隋文帝楊堅之死,正史中有兩種完全相反的說法。

《隋書》記載,楊堅是因病而死

乙丑,詔賞罰支度,事無鉅細,並付皇太子……甲辰,上以疾甚,臥於仁壽宮,與百僚辭訣,並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寶殿,時年六十四。

公元604年4月起,楊堅臥病於仁壽宮,這一病就是三個月。他自知病重時日不多,召見百官會面握手辭別,君臣相對流淚,這一場景頗為傷感。三天後,楊堅駕崩,楊廣即位。

在當時的條件下,64歲已經是高齡;而且根據楊堅自己的表現來看,他因為病重自然而死這個說法還是比較合理。

《資治通鑑》中的記載則比較矛盾

《資治通鑑》中,出現了前後矛盾的兩個記錄。

首先,採用了與《隋書》一樣的記載:

甲辰,上疾甚,臥與百僚辭訣,並握手歔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丁未,崩于大寶殿。

但接下來,卻繪聲繪色地聲稱楊廣調戲陳夫人,引起了病床上楊堅的醒悟,並且當即要召見被廢的前太子楊勇。而楊廣得到楊素的情報後,及時派親信右庶子張衡入內“服侍”父親;不一會兒,楊堅駕崩。所以此事頗令外界有所猜疑。

陳夫人平旦出更衣,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歸於上所;上怪其神色有異,問其故……追東宮兵士帖上臺宿衛,門禁出入,並取宇文述、郭衍節度;令右庶子張衡入寢殿侍疾,盡遣後宮出就別室;俄而上崩。故中外頗有異論。

這段記錄雖然沒有明言,但實際上把楊堅之死的矛頭指向了楊廣。

筆者認為,“楊廣害死父親”的說法,更像是後世人的惡意揣測

《隋書》的編寫者是初唐的魏徵,由於時間相近,他們對隋朝信息的掌握應該比較準確;再加上魏徵的為人,關於楊堅因病而死的記錄比較可信。

而《資治通鑑》在結合《隋書》機載的同時,又額外增加了一些八卦色彩的描繪,應當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後世士大夫認為,楊廣雖然“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即確實立下了不少功勞,在兄弟中脫穎而出;但他“矯情飾貌,肆厥奸回,故得獻後鍾心”,也就是比較善於掩飾內心,矯揉造作,通過騙取父母的信任奪得太子之位。這並不符合儒家道德規範中的好人標準,所以他一定有“謀害父親”的嫌疑;

第二,也許在楊堅死後,陳夫人被楊廣納入了後宮,所以給後世士大夫留下了口實。但我們別忘了,李世民死後,他後宮的武才人也被兒子李治納入了後宮,而且成為了皇后。

因此,筆者認為,後世認為楊廣謀害父親,很大可能是基於隋朝二世而亡的結果,對楊廣為人的反推,這是典型的以成敗論英雄。如果隋朝沒在楊廣手上滅亡,那他做啥都是對的;但現實完全相反,那一定是他“多行不義必自斃”造成的。

實際上,導致隋朝滅亡的幾大工程,比如經營西域、修建運河、修長城、遠征高句麗等,都是利在千秋的壯舉,楊廣錯就錯在太操之過急。可惜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其中的真相可能永遠不得而知。


正史漫談


很想回答這個問題:隋文帝在歷史上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開創隋朝先河,文治武功,政治清明,深得世人好評。他的死因也成為千古之謎,究其原因,有幾點疑惑與大家探討:

其一:史書隋本“病死”說和“不得其死”。史書唐本“被毒死”和“被砍死”說。隋和唐刻本不同說法增加了一層神秘感。但需指出的是隋朝滅亡和李淵有很大關係,李淵建唐之後對前朝歷史抱有很深成見,自唐之後人皆詬病,貶低隋朝。所以後人在書中對隋文帝之死加入個人偏見再所難免,與史實相差較大。隋正史比較接近真實,“病死”之說較為可信。

其二:隋煬帝在位期間是一暴君,實行苛政,賦稅勞役、開鑿大運河加重人民負擔,百姓對此苦不堪言,怨聲載道,甚至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弒文帝”一說也廣在民間流傳,成為煬帝不仁政的最好託辭。

其三:史書記載,文帝病重讓煬帝侍疾,這說明文帝已提前有把皇位讓給煬帝意圖,按常理先皇駕崩之前必有繼任皇帝服侍跟前才合道理。這與民間傳說煬帝為篡權弒文帝一說不符,煬帝既然已知要傳位與他,何必再落下弒文帝的千古罵名呢?再說正史也沒有記載他殺的任何信息。

綜合以上幾點,隋文帝病死一說才較真實可靠。





迎春花笑


要想知道真相我們就只有根據史料來判斷了。

根據這段史料我們就可以得出,楊廣就是謀殺了隋文帝的元兇!

《資治通鑑》:初,文獻皇后既崩,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皆有寵。陳氏,陳高宗之女;蔡氏,丹楊人也。上寢疾於仁壽宮,尚書左僕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皆入侍疾,召皇太子入居大寶殿。太子慮上有不諱,須預防擬,手自為書,封出問素;素條錄事狀以報太子。宮人誤送上所,上覽而大恚。陳夫人平旦出更衣,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歸於上所;上怪其神色有異,問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無禮!”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乃呼柳述、元巖曰:“召我兒!”述等將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巖出為敕書。楊素聞之,以白太子,矯詔執述、巖系大理獄;追東宮兵士帖上臺宿衛,門禁出入,並取宇文述、郭衍節度;令右庶子張衡入寢殿侍疾,盡遣後宮出就別室;俄而上崩。故中外頗有異論。


道盡風流事


無論從歷史文獻分析,還是基於世事倫常,隋煬帝弒父應該都是後世之人基於各種目的(如抹黑,如塑造自己的形象,如教育警示後人等),而進行的栽贓:

首先,在《隋書.文帝本紀》中記載:“乙丑,詔賞賜支度,事無鉅細,並付皇太子。夏,四月,乙卯,帝不豫。六月,庚申,赦天下。秋,七月,甲辰,上疾甚,臥與百僚辭訣,並握手歔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丁未,崩于大寶殿。”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楊堅是自然病逝,病情發展也很正常。

可是到了《后妃列傳》及《楊素列傳》,情況就有了變化,逐步暗示出隋文帝是非正常死亡。其實我們只要綜合分析《為李密檄洛州文》、《大業略記》和《通曆》這幾部書中關於隋煬帝為弒父奪位的記敘,就可以發現其中不是自相矛盾,就是捕風捉影。

如《隋書》中關於張衡死前那一句“我為人作何等事,而望久活!”,就甚是奇怪,隋煬帝如果要殺人滅口,難道還要等到事情過去七八年後?而且史書稱張衡“幼懷志尚,有骨鯁之風”,他死之後,唐高祖李淵“以死非其罪,贈大將軍、南陽郡公,諡曰忠”,這像是對待弒君之罪的人嗎?如果真是隋煬帝指使張衡殺了隋煬帝,李淵怎會替他平反?

其次,在《隋書》中為了說明隋煬帝的無恥淫蕩,就強調他已經和宣華夫人、榮華夫人兩人有過不正當的關係。按理說他們既已暗通款曲,那麼隋煬帝和她們找個機會調調情自是正常的事情。可宣華夫人卻很“忠貞”的把楊廣和她調情的事告訴了病中的隋文帝,性質也變成了調戲。這就實在讓人難以理解了,難道這是一出宮廷版的《無間道》?

即使她們本來就和楊廣沒有不正當關係,那麼在當時的情況下,為求自保,她們會因為這事得罪即將登上大位的楊廣?既然她們那麼守婦道,最後還不是委身楊廣?

第三,楊廣為謀取帝位,已經隱忍了一二十年,可見他是一個耐性很好的人。而且這時他也是三十五歲的中年人了,也早過了毛手毛腳的年紀。現在隋文帝病重,當此非常時刻,他還有心去調戲父親的妃子,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他幾十年都熬過來了,還差這幾天?

第四,隋文帝眼看就不行了,這時處心積慮準備了一二十年,早就等著這一天的楊廣最有可能守在父皇身邊,即使不在身邊也會嚴加防範。

對於整個事情的經過,《資治通鑑》是這麼記錄的:“上寢疾於仁壽宮,尚書左僕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皆入閣侍疾,召皇太子入居大寶殿。太子慮上有不諱,須預防擬,手自為書,封出問素。素條錄事狀以報太子,宮人誤送上所,上覽而大恚。陳夫人平旦出更衣,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歸於上所。上怪其顏色有異,問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無禮!’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乃呼柳述、元巖曰:‘召我兒!’述等將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巖出閣為敕書。楊素聞之,以白太子,矯詔執述、巖,系大理獄;追東官兵士貼上臺宿衛,門禁出入,並取宇文述、郭衍節度;令右庶子張衡入寢殿侍疾,盡遣後宮出就別室。俄而上崩。故中外頗有異論。”

顯然,《資治通鑑》這段記錄舍文帝本紀不用,而取了后妃列傳,不能不說是捨本逐末了。

即便如此,當時隋文帝已經“與百僚辭訣”,按理來說宮中的事情全部是由這個立馬就要當皇帝的楊廣做主了。楊素遇到這麼重要的事情,他非得要象小學生談戀愛一樣寫紙條,當面和楊廣說不更好?而且皇帝要駕崩了,不讓皇太子在身邊也是說不通的。

接著發生的是,隋文帝看到楊素那張紙條,以及聽到宣華夫人的哭訴,那表現何曾象一個“疾甚”的病人,倒象是中氣十足啊。

好,那就考慮到楊素要留在內宮觀察形勢,一時脫不開身。那麼楊素寫給楊廣的紙條,即使真的送錯了地方,也應該被楊廣截獲了,還會送到奄奄一息的老皇帝手裡?

楊堅從四月生病到七月駕崩,有兩三個月的時間,楊廣負責處理朝政,監國已多時。那個送信的人如果不是弱智,會把這樣簡單的事情辦砸?

柳述是楊素的政敵,他難道不知道楊素是楊廣的人,他們會讓楊素知道廢太子楊廣,重立楊勇這麼重要的事情,且不對他採取任何行動?

太子乃國之儲君,隋文帝眼看就不行了,他會因為妃子幾句沒證實的話就廢太子?

廢太子這樣的大事,又豈是一時半會能辦到的?

弒父奪位這等關係國本和自己即位正當的事情,楊廣自然是要將相關人員斬草除根,可他對柳述也只是流放了事,難道就因為他是自己的妹夫?

所以史書關於楊廣弒父奪位的事情實在是屬於子虛烏有,故意栽贓的記錄。




我的乾坤


就隋文帝楊堅死前的情況分析,長子楊勇不會掩飾自己奢靡的慾望,尤其是元氏的死讓楊勇失去了父母的喜愛。而與此同時次子楊廣,不管他是裝的也罷,真的也行,在當時楊堅和獨孤皇后眼中,這個次子懂事聽話,有才能,屢次隨軍建立功勳,完全符合一個優秀的繼承人。於是就廢掉了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而楊廣此時在朝中已經有很大的勢力,再加上太子的身份可謂是鐵板釘釘的繼承人。

因此他完全沒有必要去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風險去弒父,並且當時楊堅已經重病,大限將至,楊廣也不會愚蠢到去非禮能伺候並且得到楊堅寵愛的宣華夫人。他隱忍了這麼久,眼看勝利成果就在眼前,會忍不了那麼一兩日嗎?並且一旦他弒君弒父的事情傳播出去,不是平白泛起波瀾,又為他即位增添了幾分不確定性,因此弒父的利益完全小於所承擔的風險,所以我覺得只要楊廣腦子正常就不會弒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