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茜
历史就是一去不复还的过去!就如同孔子面临川流不息的大江大河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所以后来才有:
"长江没有回头浪,人生没有后悔药"的警句!
该题的假设对后来历史的走向己毫无意义。但做为对历史的经验、教训及总结,也可说上几句。
汉乐府中有:生男无喜,生女无怨,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足显卫子夫在当时的无限荣光和地位。
卫子夫做为汉武帝姐姐一一平阳长公主府中的家生奴婢、歌妓,地位是极其卑微。竟能一跃成为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不仅说明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大帝,也是一位不循规蹈矩、不拘一格的皇帝。
但晚年追求长生不老、修仙炼丹、行为怪异,类同神经病人。加上江充一伙奸人的巫蛊之惑,矛头竟指向了太子刘据,结果太子被逼反,母后卫子夫子儿子也挺而走险,双双被逼自尽。
直到汉武帝醒悟过来,一切都己晚矣。
太子刘据为人忠厚仁义,若能继帝位,可谓西汉历史的一位明君。定不会出现武帝后几朝不稳。
汉武帝对此后悔不已,晚年为此多次向全国下罪已诏,这在历代皇帝中是少有的。还建了思子台,以表达对太子刘据的思念和悔罪之意。
后来太子刘据唯一留下的血脉一一孙子刘病已成了汉宣帝。或许是对后人的一种慰籍。
盛衰之变是客观规律,若历史重写,太子刘据登基,西汉的历史或可延长,但盛衰是早与迟的问题。因为封建王朝逃不脱这个周期率。
晚亭与落霞同晖
雄才大略的帝王,都培养一个仁爱敦厚的太子。要搞明白了为什么他们都把太子培养成这样,就能回答,如果刘据当皇帝,汉朝会是怎样的变化。
开创性的君主,都希望有一个守成的接班人。
秦始皇培养了扶苏,汉武帝培养了刘据,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么?我想肯定不是,扶苏和刘据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儒学熏陶,温润敦厚,反对暴政,“不类”其父等等。但是两人都能顺利继位,而是死于政治斗争。这个遗憾暂不讨论,就先说说为什么秦皇汉武这样的雄主为什么都要用儒学来培养接班人。
儒家讲“仁”术,注重民生,不失进取,更注重“中庸”。儒家思想培养的太子性格敦厚、内敛,能包容和接纳现有的问题,并且始终保持一颗仁爱之心,注重恢复社会秩序,不冒进。
但是又不是纯粹的儒生,而是以儒家为本,辅以王道,霸道。这样的人,能守住雄主开拓的江山基于。
刘据当皇帝,必然纠正汉武帝的政策偏激,平反冤假错案,有利于社会矛盾缓和。
汉武帝晚年沉迷仙道,追求长生,经常四处巡游。但是每次出巡都把国事托付太子,太子则趁机对一些冤假错案和酷法案例予以纠正,因此武帝所犯得一些错误得以及时纠正。虽然太子的做法和汉武帝的做法背道而驰,但是武帝每次都肯定了太子的做法。这就说明,武帝自己也知道太子的做法是正确的,对于社会矛盾有缓和作用。
刘据当皇帝则可能提前实现汉朝中兴,会把汉朝的鼎盛推向新高度。
武帝之后,汉昭帝和汉宣帝都是沿袭霍光的的一系列政策。但是霍光权势较重,废立皇帝,这些都引起了新的国内矛盾,中央政府也是政治斗争不断,消耗国力。
刘据若是能顺利继位,不会出现权臣斗争,必然会整饬吏治,尤其是对于贪官污吏的打击和酷吏制度的整顿。必然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赋税改革在刘据做太子时都已经实施了一些。这些在宣帝时期的做法会提前执行,对于国内政治秩序的恢复有很好的帮助。
结语:
综合来看:刘据当了皇帝则可以对武帝时期的错误纠偏,有助于宣帝中兴的提前到来,以刘据的政治经验,势必不会出现权臣争斗的情况,更不可能有大臣废立皇帝的出现。对整体汉朝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也许经历刘据,刘病已两人的励精图治,汉朝会更加强盛。
幽灵vs浪子
千年依旧,鉴往知今!
正如题主所说,刘据是卫子夫和汉武帝之子,西汉帝国的储君,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的表弟!有这么强大的外戚集团,登基之后,只要资源运用得益,是很有概率在汉武帝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
而历史上真实的西汉世系,汉武帝之后是启昭宣盛世,刘据作为汉武帝的长子,绝对不至于比昭宣二帝差。更何况除开昭帝,期嫡孙是汉宣帝刘洵,按照正常发展,西汉也是在刘洵手上发展到极盛!
因此从刘据的资源和当时环境以他自身的品性来看都是有机会将西汉发扬光大的,至于多么辉煌,我们可以细看。
刘据其人出生于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春,到汉武帝病逝的后元二年(前87)年,没有发生巫蛊之祸的话,刘据已年过四十。
可以说刘据如果之后有幸登基,国有长君乃社稷之幸。虽然卫霍二人在刘据的巫蛊之祸发生前已经去世,但是二人为西汉的帝国双臂,在军中的影响力可以继续为刘据保驾护航,彼时匈奴外患已除,再加上他仁孝的性格,治国开创治世都是非常容易,再加上霍去病异母弟霍光,因为霍去病和刘据的关系,也是坚定不移的太子党,上位之后,行政班子自成。
最重要的一点,汉武帝晚年因为施政太过而轮台罪己,以他的仁孝,可以极大的纠正汉武帝晚年的错误。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兴令主,再加上其子孙的雄才大略,西汉帝国仍然会和之后的昭宣一样,走向极盛,只是或许盛世时间长一点。当然还是汉宣帝即位,之后元帝和成帝,再到西汉灭亡,总体是不怎么改变的!
但也有可能,宣帝的父亲另立太子,因为巫蛊之祸时宣帝还小,无法看出刘进对宣帝多么喜爱,如果更换太子,发生的变数就比较大,也许国祚长点,也许更短。
所以最大的概率,是汉朝仍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发,当然也说不准,也许有变化,主要是史皇孙刘进的当政时间,和接触的事物!
历史如明镜
如果由刘据当上皇帝,会比汉昭帝刘弗陵做的更好一些,并且能够让西汉更加繁荣。
汉朝从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创立至公元220年献帝刘协为止,共经历了423年的时光,可谓是统治时间很长了,而汉朝因为王莽篡位分为西汉和东汉。汉武帝身为汉朝第七位皇帝,属于在汉朝的中期。
但是汉武帝继位之后,励精图治,在位54年,可以说将汉朝的统治水平又推上了一个小高峰,毛主席的诗词中都曾经将汉武帝和秦始皇放在一起,可见汉武帝的功绩有多大。
但是因为晚年的一些错误决定,导致了他人生中产生了一些污点和遗憾。
汉武帝晚年脾气暴戾,经常对一些大臣杀伐不止,并且还沉迷长生不老药这等不会有的“仙药”。
而我们题目中说的刘据,就是汉武帝刘彻的长子。
^图为影视剧中刘据形象
因为刘协在位十多年期间一直没有生下一子,刘据的出现,让刘彻十分开心,还让宫中文采很好的大臣写下《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之赋来庆祝第一位皇子的诞生。
刘据刚刚年满七岁,汉武帝刘彻就将刘据立为太子,并且因为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就找来了当朝最好学士作为刘据的老师,从小进行教导。在其刚刚成年,就为刘据设立别院,一改往日作风,自己不喜欢下面的人拉帮结派,却允许太子成立自己的小团队,在别院里招待宾朋。
后来汉武帝的儿子渐渐多了起来,宫中流言四起,刘据十分害怕自己的太子位置被后来的弟弟们抢走,但是汉武帝知道之后,不仅不生气,还招来了刘据的大舅卫青说:
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朕如不变更制度,后代就将失去准则依据;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但倘若后代也像朕这样去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太子性格稳重好静,肯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朕忧虑。要找一个能够以文治国的君主,还能有谁比太子更强呢!听说皇后和太子有不安的感觉,难道真是如此吗?你可以把朕的意思转告他们。后来每次汉武帝出征之前被刘据阻止的时候,汉武帝都会和刘据说:由我来担当艰苦重任,而将安逸的事情留给你,不也挺好吗。可见汉武帝是完完全全将刘据当做下一任皇帝来培养的。
年少有为,天子风范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多年的付出没有白费,刘据在后期汉武帝出行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时候,经常处理汉武帝留下来的烂摊子,勤政爱民,平反冤狱,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而且汉武帝回朝之后,也都不反对。
可以看出如果刘据作为皇帝的话,一定会改变之前汉武帝遗留下来的暴政等问题,并且因为从小的教育,更能够勤政爱民。同时因为刘据性格温顺正直,所以就像《出师表》中所说,亲贤臣而远小人,更能够让汉室在他的手中发扬光大。
被小人陷害身亡
可惜,正是因为他的正直的性格,而被小人怀恨在心,导致后期的巫蛊之事被冤枉,再加上汉武帝晚年生病,不能够随时知晓外界的事情,只能听别人说,所以刘据惶恐之下起兵杀掉了佞臣,却被诬陷谋反。之后汉武帝下令将其捉回,兵败后刘据遗憾自杀。
其实汉昭帝刘弗陵做的已经很不错了,继位皇帝之后进一步改革武帝时制度,罢免了不是特别需要的官职,减轻赋税,国内外措施得当,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使得"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那既然刘弗陵已经做的很好了,为什么我还说刘据继位称帝的话会更好呢?
原因有三
其一、年龄上来说,刘弗陵称帝的时候只有八岁,年纪太小,身边有辅政大臣,虽然忠心却也互相有权力之争,如果由刘据继位,哪怕汉武帝同样活到了这么大岁数,那么刘据已经40岁左右,心智还是阅历都十分成熟,并不会产生大臣争权的事情,只会一心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其二、刘据生前,竭尽全力的替汉武帝挽回之前的暴政,已经消除了很多不良影响,朝廷内外很多大臣都很佩服刘据。如果刘据不死,接下来的几年,会更加完美的处理问题,也能更好的从汉武帝手中接下江山。
其三、刘据生前痛恨奸佞之臣,如果刘据称帝,那么那些小人佞臣都会被处理掉或者改头换面,那么汉朝必定会欣欣向荣,虽然汉昭帝刘弗陵在位也都是积极处理政务并且除掉一些叛逆的臣子,但是毕竟年纪尚小,对于朝政的理解不到位的,导致这些过程处理的不是很快。
根据以上几点,我才认为,如果由刘据当皇帝的话,会比汉昭帝刘弗陵做的更好。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我认为他是一位软弱无能的帝王,他有可能和他重孙一样汉元帝一样重用儒生冶国。
杰哥208733768
《史记》《汉书》没有记载刘据的性格 《资治通鉴》虽然有记载,但前后矛盾:
先是说刘据“性仁恕温谨”,因此“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最后又说“从其所好,故宾客多以异端进者。”
一方面说刘据性格很符合儒家的贤人形象,一方面又说刘据接受的是异端——非儒家思想。
另外的问题是《资治通鉴》记录刘据“性仁恕温谨”,在东汉的《汉书》中没有记录,不知道几百年后的北宋人从何处得知刘据的性格。因此对《资治通鉴》记录的刘据性格就只能半信半疑了。
在巫蛊之祸的记录中,几百年后的《资治通鉴》比东汉的《汉书》记录更详细,也不知道资料从何而来?是今版《汉书》缺漏,还是司马光等宋人自我发挥,就不得而知。
汉宣帝即位后追刘据谥号为戾
戾,简单理解就是暴戾无亲。这是汉宣帝时西汉人对起兵对抗汉武帝的太子刘据的看法。也是长安人不归附刘据导致刘据兵败逃亡的原因:
“长安中扰乱,言太子反,以故众不附。太子兵败,亡”虽然之后汉武帝后悔,但西汉人对于刘据并无好感,这是也在汉武帝、刘据死了多年后,依然给刘据一个谥号戾的原因。
巫蛊之祸必须要清楚的几点:
1、江充不是奸臣,只是严格执行法律的官员。汉武帝之所以信任江充,就在于江充敢于执法不徇私。这才有汉武帝“以充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的记录。
江充连最被宠爱的馆陶公主、太子刘据都敢查处,何来的奸臣?真正的奸臣只会奉承,不可能得罪权贵。
2、查处巫蛊并非江充挑拨,是丞相公孙贺为了给儿子公孙敬声贪污罪而抓捕朱安世,致使朱安世告发而引起,和江充无关。江充是在公孙贺等被处死后才担任查处后宫巫蛊职责的。
3、江充在太子宫殿挖出巫蛊之物,应当是实情。《资治通鉴》记录了江充公开向刘据通报:
“于太子宫得木人尤多,又有帛书,所言不道;当奏闻。”江充传中并无诬陷他人的事迹,只有严格执法、不畏权贵的记录。
4、巫蛊之祸反应的是西汉儒法兼用下儒家和法家的冲突:
江充严格执法,遵照汉武帝命令办事,因此被杀,最后还被灭族,算是最冤;
丞相刘屈氂奉汉武帝诏书平定太子刘据叛乱,最后却被迫自杀,参与平定刘据叛乱的官员被杀的牵连甚广;
依照法令抓捕刘据的李寿、张富昌先是被封侯,后被灭族。
这些人都是依照西汉法律、汉武帝诏令行事的官员,最后都因为汉武帝后悔而被杀。
是奉法行事重要,还是父亲之情主要呢?
巫蛊之祸体现了西汉儒法兼用的矛盾。
昨天还是奉公守法的忠臣,今天却因为某人的亲情,变成了祸乱的奸臣。
5、至于刘据的治理才能,从巫蛊之祸来看,刘据手段并不高明:
不应该假传汉武帝命令收捕江充,而是主动在江充上奏之前主动将告知汉武帝在太子宫发现木偶,消除汉武帝的疑心。太子本身朝廷也有支持,汉武帝想要废太子或者杀太子,并非易事。尤其是刘据的嫡长子地位。
刘据最好的说辞是:昨天在太子宫发现了木偶,通知江充前来处理,目前正在等待江充查实真相。
刘据假传汉武帝命令,抓捕江充,然后如何回报汉武帝呢?汉武帝只会更疑心刘据要夺位,否则为何秘密处决汉武帝眼中的忠臣?
个人感觉是,刘据,就是偏重儒家的汉元帝。如果刘据成功即位,就不会有昭宣之治,西汉只会更早陷入混乱和灭亡。
历史哨声
推测一,也是最大的可能性,刘据执政能力不足,朝中派系林立,他用儒术治国,搞不定局势,西汉帝国提前崩溃。霍光是百年难出的大才,服侍汉武帝几十年未出一次错,他的权谋和治国策略十分高明,是他挽救了汉武帝留下的烂摊子,延长了西汉的寿命。刘据上位后,霍光的政治轨迹肯定会发生改变,不能向原来历史上那样放开手脚治理国家,刘据的治国手段会超过霍光吗,肯定不如霍光,否则也不会被逼叛乱,造反自杀了。
霍光执政后,一改汉武帝的弊病,恢复生产,国家迅速恢复元气,到汉宣帝时西汉重新经营西域,陈汤发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这是国力强大的变现。刘据能比霍光做的更好吗?
推测二,以目前的史料推测,刘据会用儒术治国,地方列候势力会全面崛起。
推测三,以卫家,霍家等代表的外戚势力会提前上台,东汉的宦官与外戚轮流执政会提前上演到西汉。
历史经济学
皇帝的作为不太好说,最好情况就是一个时间提前的汉宣帝。但是,皇帝的能力在历史看来是非常随机性的,任何向后的预测最多一代而止。
但是另一种情况不得不重视起来,那就是外戚可能会非常严重,这是肯定能预测的。卫子夫一派也就是卫氏一派,肯定在刘据上台后成为一股强大势力。这股势力,肯定还要把霍光为代表的霍氏一派加进去,毕竟都是亲戚。
所以,很大可能就是霍光在真实历史上的所作所为,以更强大的方式在架空历史上演。西汉的外戚势力会达到一种不可想象的高度。
我相信,卫氏和霍氏第一代、第二代在为国尽忠的态度上还是不错的,但再往后发展就难说了。
很可能在二世、三世后会出现巨大政局动荡,要么自己篡权,要么被另一伙外戚夺权。这些都是西汉体制所不可避免的,比如新任皇后的直系亲属一定会被封侯封官,以打击上一任外戚,这必然导致外戚问题恶性循环,永远无法解决。
所以,最后西汉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