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整個技術和市場環境的變化,用戶對攝影器材的應用需求越來越趨於實用化,廠商在細分市場中正在不斷找準APS-C畫幅系統與用戶需求之間的關係。5G移動互聯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催化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三年內,移動互聯網將需要海量超高清的靜態照片和視頻影像內容,手機、運動相機在滿足了基本內容製作和拍攝需求的同時,其應用也更加特殊化(如在入門之後,手機將更多地作為突發和隨身影像的拍攝器材,運動相機則應為其三防特性和豐富配件支持而成為特殊環境和角度的拍攝器材),大量入門用戶有了更高的影像質量和畫面效果變化需求,此時的APS-C畫幅成像系統就因為其可換鏡頭、輕便、高性能和高畫質等一系列特性,成為了進階用戶的主要選擇之一。
索尼不久前推出的APS-C畫幅微單α6600、α6100以及兩款鏡頭SEL1655G和SEL70350G就是在此潮流下出現的首批應用全畫幅微單旗艦α9技術平臺基礎的高性能、多用途的對應機型。
索尼數碼影像產品及解決方案公司數碼影像事業部總監岸·政典稱,相比全畫幅相機,索尼APS-C畫幅相機擁有更廣的用戶群。例如入門級的α5100、α6000,可以讓初學者輕鬆上手,拍攝高質量作品;同時還包括第一臺可換鏡頭相機用戶,以及很多對視頻及照片創作要求苛刻的高端用戶。這次新發布了α6600、α6100以及兩款鏡頭可以更好地為從入門級到專業級的APS-C畫幅用戶提供更多的選擇。
顯然,索尼提前看到了這股潮流的到來,併為之做出了準備,但此次推出的兩款APS-C畫幅機型,其中一臺的售價高達萬元,幾乎與在售的多款全畫幅微單相同,甚至超出了早年間發佈的部分機型的售價,這又是為何呢?
索尼(中國)有限公司消費電子營業本部數碼影像產品部總監李暾表示,作為索尼APS-C畫幅微單相機的旗艦,α6600定位追求小巧便攜的高端攝影愛好者和專業視頻工作者。該機在性能及配置方面有明顯提升,例如大容量電池、視頻功能的提升,把很多全畫幅的優勢功能凝聚了這款體型相對較小機器裡,還包括鎂合金的機身等。整體改進部分大,成本也有所增加,同時由於外部環境包括匯率變化,對於價格也會有一定影響。
其實,索尼只是說出了現狀下的表面原因,事實上索尼早前就有推出基於同樣技術概念和定位的APS-C畫幅微單機型——α6400,並且從市場上看,包括α5100和α6500等同系列的多款前代機型也依然在售,從性能、功能上就已經滿足了當下絕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對他們來說,α6600和α6100實際上是“性能過剩”的,其最重要的作用是搶佔該市場潮流的制高點,為明年即將出現的5G移動互聯網大潮下的高品質影像內容需求而設的。這是一種鋪墊,也是一種市場和用戶實際需求的試探。如此一來,可以讓有此類需求的消費者看到,索尼不僅在技術上有相應的儲備,更有量產機型提供支撐。這種預先展示未來產品的方式,可說是對市場和用戶的一種保護,為他們的採購計劃提供更加明確的選擇。而且預計索尼還將在未來數個月內有更多新機型推出,甚至很有可能對代表了目前最高性能和技術的全畫幅微單α9進行升級。屆時各款採用α9技術平臺的產品,尤其是APS-C畫幅系統機身,都將在價格和定位上做出調整。而這一切,都將在5G移動互聯網全面鋪開之時得以體現。
不言而喻,單機身而言,新發的α6600和α6100就是對目前索尼在售APS-C畫幅機型的全面補充。就如岸·政典說的那樣,相比全畫幅,APS-C用戶群更加豐富多樣,並不侷限於某一類偏專業的創作者或者專業攝影師。新發布的兩款產品加入後,α6100、α6400、α6600這三款產品分別有著不同的用戶設定,例如α6100定位於不滿足於消費級數碼相機和手機,希望使用可換鏡頭相機開始創作的入門級用戶。α6400則是面向使用過可換鏡頭相機,希望通過升級相機進行嚴肅創作的進階用戶。α6600更多的是把全畫幅中的先進技術搭載到這款小巧的APS-C畫幅產品中,無論是照片或視頻創作,專業攝影師都可以滿足拍攝需求。
岸·政典補充道,目前索尼新推出的多款微單機身都具備了AI(人工智能)的技術特徵,大量應用了相關的功能。AI是非常有潛力,主要應用在影像傳感器的傳感性能方面,確保其處理龐大數據量的能力,實現各種功能的“實時性”,目前雖然已經實現實時眼部對焦和追蹤,但這並不是終點,只是開始。未來索尼肯定會持續挖掘AI的潛能,並應用在產品的各個方面,其目的不止是追逐微單相機的性能高峰,更重要的是為用戶提供更加簡便、高效的拍攝體驗。就如剛發佈的SEL70350G鏡頭,本身就具備了OSS光學防抖,在搭配具備5軸防抖機身(目前新發布的機型幾乎都具備了此功能)使用時,會在防抖的不同維度上進行協同配合。比如上下左右搖擺時使用鏡頭的光學防抖機能,旋轉和水平垂直位移時使用機身5軸防抖進行防抖處理,協同配合實現最佳防抖效果。這就需要影像處理器具備更加強大的“實時海量數據處理能力”,對處理器芯片性能和AI處理程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可見,類似的海量數據處理需求和實時響應能力,會越來越高。人工智能將在攝影器材的技術上給以足夠的支撐,拓展出更寬廣的應用空間。
閱讀更多 漫影一路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