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那是朱瞻基继位还是朱高洵?

京东李达康


曾经朱棣询问过大明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一件事,如果要立储,应该将哪位皇子立为皇储,恃才自傲的解缙回答道“好圣孙”。

朱高炽,在明史的记载中,并非如何天资聪慧之人,与此同时,朱高炽长得肥胖,还生有腿疾,可以说选择让朱高炽做皇子本就是一件看似不正确的事情。

奈何,一句“好圣孙”让朱棣彻底的放下心来,朱高炽不靠谱,但是自己的孙子朱瞻基靠谱呀,朱瞻基天资聪慧,出生以来就受到朱棣的宠爱,可以说打从一开始,朱棣就打算让皇孙朱瞻基继承自己的皇位。

与朱元璋时期又不一样,朱元璋时期,太子朱标做皇储做了几十年,十几岁就开始了自己的监国史,朱标是一开始就受到朱棣宠爱的,只是可惜,理所应当继承朱元璋皇位的朱标却是英年早逝,走在了朱元璋前头,若非朱标走的早,朱允炆想要一步到位,坐上皇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朱允炆继承皇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纪念自己的儿子,朱标,纪念归纪念,朱元璋在不得已之下,只好将自己曾经为朱标留下的底牌一一清洗,可以说,朱元璋之所以会屠杀功臣集团,根本原因就是朱标英年早逝。

为了防止功臣集团乱政,朱元璋直接将功臣集团全部清洗,此后,朱允炆登基时,不必再担心功臣集团夺权,朱元璋的确很有政治眼光,但他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藩王,尽管朱元璋下令自己驾崩以后藩王不得回京奔丧,但藩王始终是朱允炆眼中的一根刺。

如果说朱高炽死在了朱棣前面,那么历史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果朱高炽走在了朱棣前面,那么朱瞻基不就像是朱允炆一般?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奈何,朱瞻基从一开始就是朱棣钦定的候选人,与朱允炆不同的是,朱允炆是在朱标去世以后临时被朱元璋选择成为候选人的,而朱瞻基从一开始就是朱棣钦定的继承者,朱棣所设计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朱瞻基能够顺利的继承皇位。

即使是朱高炽继承皇位这件事,也不过是朱棣为了让朱瞻基能够顺利登基而被迫做出的选择,虽然朱高洵也是一个不错的候选,但若是朱高洵登基,朱瞻基便失去了机会。

朱棣为了让朱瞻基能够顺利登基,从朱瞻基年幼的时候就开始锻炼朱瞻基,让朱瞻基学习骑射,学习兵法,学习掌权之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朱瞻基来日能够顺利登基。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朱瞻基是朱棣的选择,而朱允炆却并非朱元璋眼中的最佳选择,朱棣可以为朱瞻基做好一切准备,为其准备辅佐之人,而朱元璋明显准备不足。

因此,即使是朱高炽英年早逝,也不影响朱瞻基继位。


魏青衣


朱高炽一旦走在朱棣前面,历史其实就已经走向朱棣、朱瞻基、朱高煦这样一个组合;而这个组合又和朱元璋、朱允炆、朱棣这个组合何其相似?这也就意味着历史让大明再做一次选择。

朱高炽虽然健在,但是身体一直不好,朱棣应该是考虑过这种可能性的。所以朱瞻基在永乐9年(1411年)被朱棣立为皇太孙,这是典型的隔代立储。

在朱瞻基的教育方面,朱棣真是可谓亲力亲为。非常重视朱瞻基的全面的教育,不但亲自挑选翰林学士的指导朱瞻基学习儒家学术;而且重视其武功,手把手教他如何打仗,15岁的时候就随朱棣出征漠北了;朱棣让朱瞻基下到农家,到农田体验农民艰辛。这其实就是朱棣有意识地培养守成之君。

而这一切和当初朱元璋所做的一切又极为相似,但不同的是,朱元璋比朱棣更没有准备。

因为朱元璋原本最大的希望是朱标。而朱标原本还在替自己去西安考察都城选址问题,结果回来后生病,就很快去世了。朱标的去世使得朱元璋很多计划全部被打乱了。而由于过重的沉没成本,导致朱元璋实际上根本没法重新考虑新的布局。

所以他只能采取成本最低的措施,那就是在为立朱允炆为皇太孙铺路的时候,把原来给朱标打造的所有班底,全部清洗掉。直到最后一刻,朱允炆提出的最大担忧,如果叔叔们反怎么办的时候,朱元璋彻底愣住了,而此刻朱元璋也只能在自己一旦驾鹤西去的时候,禁止他们回京奔丧。朱元璋应该是有遗憾的。但是已经木已成舟了,他也无力再管了。

朱棣靠“靖难之役”,夺取了自己侄子的宝座,所以他的内心有深刻的忌讳的。他希望历史重演么?显然不希望。

所幸的是,他比朱元璋又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避免这种可能想的发生。所以即便他再喜欢朱高煦,再讨厌朱高炽。朱瞻基隔代继位的前提是在永乐9年就已经确定了的。朱棣并没有对朱高煦痛下杀手,毕竟自己的儿子,长得又那么像自己。他只是不断打压朱高煦,希望朱高煦能够安分守己。最终被迫就藩乐安州实际上也是朱棣眼中朱高煦的妥协,但是朱棣并没有对其采取最终的措施。也就是说知道他是个麻烦,但自己还没有下定决心替朱瞻基收拾掉这个麻烦。

朱棣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驾崩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所以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在他活着的时候顺利交权。

在朱棣的身后,朱高炽和朱高煦实际上还是凭借各自力量角逐。历史是留给朱高煦机会的,但是很显然在搞政治方面,他的班底不行。杨荣、金幼孜等文臣决定秘不发丧,然后杨荣单身连夜潜入京城,让朱高炽做好的即位的准备。朱高煦慢了一拍,就失去了这次最宝贵的机会,这次机会实际上没有道德成本。因为谁抢先即位,谁就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天子。

但是朱高炽很快也驾崩了,上天还是给了朱高煦第二次机会,只不过第二次机会比第一次相对被动一些,他必须学自己的父亲朱棣从自己的侄子手里抢过宝座。

但是这一次他又错过了这个宝贵的机会。朱瞻基在南京监国,必须回北京奔丧即位,路上乐安州是必经之地。可是他等来的却是朱瞻基已经在北京即位的消息。

一步错步步错,朱高煦决定起兵学父亲。结果朱棣多年的亲力亲为的培养起到了作用,朱瞻基决定亲征,朱高煦的人马就立刻鸟兽散了。

因此朱高炽无论是死在朱棣前面还还是后面,都不会影响到朱瞻基即位的。朱高煦硬是把一个英雄活成了一个笑话,所以还是要多读书。




炒米视角


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答案;朱瞻基继位

理由如下:

1.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朱棣是死于1424年8月12日,朱瞻基出生于1398年,这个时候朱瞻基已经26岁了,已经成年了,并且也接受了多年的储君教育。他的父亲朱高炽在永乐二年(1403年)被指定为皇太子,朱瞻基也在永乐九年(1411年)被朱棣正式立为皇太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隔代立储的储君。也就是说明在永乐九年的时候朱瞻基就已经确定了储君的位置。

2.朱棣在朱高炽和朱高洵当中确实是有犹豫的,后来朱棣向解缙征询太子人选的问题,解缙推荐了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朱棣其实心里想让汉王朱高煦继承皇帝,因为朱高煦和他很像,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煦多次救过朱棣的性命。但是,解缙给了朱棣一个选朱高炽不选朱高煦的理由,让他不可抗拒,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高炽很仁义,把江山传给他不会太差,而他儿子朱瞻基更好,选择朱高炽是买一送一的好买卖,您看朱高煦的儿子都是歪瓜裂枣,要预防富贵不过三代,必选朱高炽。解缙一句“好圣孙”就确定了朱高炽的地位,所以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源于他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的!

3.朱棣在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太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当时朝廷的三杨和重要部门的官员其实都是太子党,都是支持朱瞻基的!

5.汉王自身原因,汉王虽然带兵有方,也会拉拢人!但是却做事情过于张扬,使得当时朝臣还是相当不满的。明朝的文人本身比较注重气节的,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会不汉王拉拢的。

综上所述,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肯定是朱瞻基继位的!


在下一个路口



如果朱棣再多活一年,朱高炽就要死在他前面了,他就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也就要面对和他爹一样的问题,究竟是立他喜欢的二儿子朱高煦,还是他的嫡长孙,也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恐怕也是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毕竟他自己就是从侄儿手里抢来的皇位。

不过,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毫无疑义朱棣会传位给孙子朱瞻基。他并不喜欢长子朱高炽,但是却很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喜欢朱瞻基是他没有废长立幼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她在世的时候就将朱瞻基确立为皇太孙,也就是第二顺位的皇位继承人,在其他人之前。

甚至可以说,朱棣恨不得直接越过朱高炽,将皇位传给朱瞻基。如果他不是喜欢朱瞻基,那么以他的脾气,他很可能早就改立朱高煦为太子了,毕竟他一直觉得朱高煦勇武,性格则更像他。而且,这样就可以避免在他身后再发生靖难之役这种事情了。


不过,即使他直接传位给朱瞻基,其实也没什么问题,朱瞻基也能稳住盘子,朱瞻基不是朱允炆,朱高煦也不是朱棣。朱瞻基上马能武,下马能文,性格果决,遇事冷静,和生长深宫之中的朱允炆不是一个类型。朱高煦跟着朱棣四处征战的时候,朱瞻基也跟着去了,也是刀头舔血过来的人,不怕朱高煦造反。

朱高煦的能力也远不如朱棣本人。朱棣是在朱元璋生前就多次督军出征过的,所以对朝廷将领的能力和任期内都有所了解,而朱高煦实际上并没有自己单独带过兵,更没有独当一面的经历,都是在朱棣的指挥下行动。所以,朱高煦一造反,英国公张辅就直接对朱棣说,高煦素懦,就很小看他,这和朱棣造反时朝廷众将对朱棣的评价完全不同。


此外,朱棣的封地在元朝故都北平,所以再战略上回旋余地是比较大的,不容易被包围,而且缓急之际还可以向蒙古求援,实际上朱棣也确实向蒙古借了兵,也就是明史里含糊其辞的所谓贵人。北平又是大城,王府就是以前的元朝皇宫,所以地方是比较大的,朱棣控制了北平,胜算就已经比较大了。

而朱高煦的封地在乐安,是个小地方,囤积不了多少兵马,也就没有机会积累造反的本钱。所以,他如果造反,如果要成事,也就是后来宣宗分析的那样,要么趁人不备长途奔袭攻占南京,或者是集结兵力袭占济南,最差的就是在乐安就地死守,结果高煦选择了下下策,说明高煦的战略眼光不仅远不如朱棣,而且也不如宣宗。


萧武


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个皇帝,和明成祖朱棣是叔侄关系,他的一生也算是顺风顺水了。在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时候,朱元璋就很喜欢他,在位期间,也是实施仁政,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在他死后,关于谁能继承他的皇位,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争执,有人说是朱瞻基,有人说是朱高煦,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人们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是呼声最高的,还是朱瞻基,具体原因如下:


一、朱瞻基弑父的说法无凭无据,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品质

在朱高炽还不是皇帝、还没有继位的时候,他的儿子朱瞻基就成为了朱高炽的左膀右臂,成为了扶持朱高炽成为皇帝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力量,可以说,朱瞻基继承了朱高炽的优良品质。也是一个可造之材。他作为一个帮助父亲上位的中流砥柱,让父亲在成为皇帝的道路上少了不少的阻碍。因为父子两的性格、为人、处事都相似,所以,如果朱高炽在朱棣之前驾崩,那么皇位有很大的可能是由朱瞻基继承。


二、朱元璋更喜欢朱瞻基,据说,朱高炽也是因为这层原因才登上皇位

明朝开国以来一共有16位皇帝,朱高炽虽然身材肥胖,又有点跛脚,但是仍然可以在名单中占有一席之地。朱棣当时在选朱高炽为太子的时候,是听取了身边心腹的意见,心腹说“看皇孙”,意思是说,当时的朱瞻基实力不俗,能够入得明成祖的法眼,也是因为他,所以朱棣才让朱高炽做了太子。当时的朱瞻基有一种作仁君的气场,所以如果能够选朱高炽作为皇帝的话,那么大明朝至少可以在此基础上,保三代江山。所以,按照朱棣对朱瞻基的喜欢和器重程度来看,即便是当时的朱高炽还在太子的阶段就驾崩了,那么继位皇帝的不二人选也是朱瞻基,因为当时他的品行深得人心,由他做皇帝名正言顺,是正确的远择。


以史正衣冠


最近历史剧《大明风华》正在热播,剧中憨厚且睿智的太子病了,北方战事陷入焦灼,一时难以回撤,一旦太子病危,掌握军权的汉王朱高煦很有可能会率军回朝争皇位,天下将立时大乱。这是电视剧的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



朱棣第五次亲征途中病逝,当时朱高煦并不在军中,当时的随军最高将领是英国公张辅,阁臣是杨荣。这两个人都是英才,他们知道军中朱高煦的暗桩肯定不少,为避免朱棣病逝的消息外传,引起朝廷动荡,他们二人商议后采取秘不发丧。一边有张辅率军回撤,一边由杨荣秘密回京向朱高赤汇报。朱高炽迅速做好准备,顺利登基,避免的朱高煦捣乱。



不过朱高炽登基仅10个月就驾崩了。试想如果朱高炽早死10个月那皇位确实会产生很大的变数,但是我认为最终登基的还是朱瞻基。一是朱棣非常认可朱瞻基,甚至立朱高炽为太子都是因为朱瞻基。二是朱高炽的太子位已非常稳固,朱高煦为夺嫡位可谓昏招频出,朝廷内外包括朱棣对他都非常厌恶,所以当时朱棣已经把他给撵到封地了,而且朱棣死后对他封锁消息的除了太子党杨荣,甚至作为朱高煦曾经的战友兼好友张辅都刻意瞒着他,可见朱高煦是多么的不得人心。


沧海一粟7528


翻版,绝对的翻版。朱元璋,朱标,朱允文的历史再现,想想真玄啊 ,如果朱棣晚死十个月历史完全有可能改写,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基本上还应该是朱瞻基,朱高煦可能性不大(不是朱高洵)。但毕竟有前车之鉴。朱棣再喜欢朱瞻基,在帝位继承上敢不敢弄险呢?

朱高炽之所以在历史上名声不堪,是因为朱高炽因谋反而死。历史上自然不会留下什么好词,写的很不堪。关于他的“光辉历史”自然都给泯灭了。事实上朱高炽绝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能够陪同朱棣打江山,历时四年推翻推翻建文。“靖难之役”朱高煦可谓功劳第一位的,朱高煦自比李世民。还是有点谱的,把父亲朱棣推上帝位。朱棣对这个二儿子应该是十分钟爱。几次想把朱高炽废掉改立朱高煦、只不过是朱高炽是嫡长子,又受文官集团的支持,又加上大孙子朱瞻基会来事才算勉强保住太子之位。

朱棣真心喜欢自己的大孙子朱瞻基,而且很看好朱瞻基,觉得类己。朱棣派很多鸿儒之士培养朱瞻基,在永乐九年,刚刚十二岁的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可谓进一步确立了朱瞻基的地位。也就是说,如果朱高炽死了,第一顺位继承人是朱瞻基。而不是朱高煦,自此以后,朱瞻基被朱棣带着各地巡边,打仗,精心培养。不只一次对朱瞻基说过,爷爷现在累点,就是为了你以后当太平天子。朱棣这么急,这么早立太孙,而且给太孙配备政治班底。应该是看出朱高炽身体不好,怕万一朱高炽不虞。有“备胎”可用。是在为将来做打算。从大概率,从国家政局考虑都应该是朱瞻基。也就是说,皇位早晚只能是朱瞻基的。

关于朱高煦是否抢班夺权。就看看朱棣有多大魄力,敢不敢直接把皇位传给皇太孙了,朱元璋事情他是最大获利者。一旦朱瞻基登基,朱棣应该想到朱高煦会造反。朱棣对此也有所准备。朱棣把朱高煦就藩到乐安,也是便于一旦造反,便于朱瞻基擒拿。而且朱棣晚年时候。地方藩王和朱允炆时代已经是不可同日耳语,没有任何权力而言。朱瞻基背后有文官政治集团和勋贵集团(张辅)的拥护,朱高煦几乎没有。

对比二人的优势和背后的政治实力,朱瞻基的牌面还是大一些的。朱棣还是会传位给朱瞻基的,朱高煦依旧没戏。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朱棣通过四年靖难登上皇位后,对于立储之事,朱棣曾在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左右摇摆,朱高炽虽然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奈何朱棣更喜欢次子朱高煦,而最终让他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储君的,则是内阁首辅解缙的一句“好圣孙(朱瞻基)”。那么,如果朱高炽早死,朱棣又该在朱高煦和朱瞻基之间如何抉择呢?

朱高煦和朱瞻基各有优势,朝中大臣壁垒分明

对于朱高炽和朱高煦两个儿子,朱棣虽然更喜欢朱高煦一些,然而朱高炽虽然不得喜爱,朱棣对于皇孙朱瞻基却是极为满意。

相较于因肥胖而行动不便的朱高炽,朱高煦却是孔武有力,不仅在四年靖难中经常随朱棣出征,甚至在白沟河之战和东昌之战的危难关头救了朱棣性命,尤其是在建文四年(1402年)的浦子口,朱棣战败之后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抚其背道,“勉之!世子多疾”,这等于已经在暗示将来会立其为储君。

相较于不得宠的父亲,皇孙朱瞻基却是自小便极受朱棣喜爱,出生不久便被朱棣给了“此乃大明朝之福也”的高度评价。于此同时,朱棣对于朱瞻基的培养可谓倾心尽力,不仅亲自挑选著名文臣担任其老师,并且经常亲自教导。当朱棣在朱高炽和朱高煦之间摇摆不定时,解缙只说了一句“好圣孙(朱瞻基)!”便让朱棣下定了决心,可见朱瞻基在其心中的地位。

除了朱瞻基和朱高煦两人各有优势之外,朝中大臣也堪称壁垒分明。朱高煦由于常年随朱棣征战的原因,以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为首的军方对其极为拥戴;而朱高炽由于嫡长子身份、靖难期间监国和性格等原因,却是深受文臣的广泛支持,如果朱高炽早逝,那么这些文臣则将会成为朱瞻基的助力。

朱瞻基继位乃是名正言顺,朱高煦想要夺位困难重重

即使是朱高炽早逝,朱瞻基同样也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朱高煦想要击败朱瞻基其实并不容易,他至少要迈过以下几道难关。

1、朱瞻基的顺位和地位。关于皇位的传承顺序,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做了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毋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也就是说,兄终弟及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便是“朝廷无皇子”,因此朱瞻基的顺位要远高于朱高煦。此外,朱瞻基早在永乐九年(1411年)便被立为了皇太孙,乃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2、徐皇后等人的态度。虽说明朝严禁后宫干政,但在立储这种事情上却又不同,这种事情外臣中除了天子近臣外其他人很难左右皇帝想法,反倒是皇后等亲人更容易发挥作用。朱棣对待徐皇后的态度,其实与朱元璋对待马皇后差不了多少,她虽不太干政,但提出的意见往往能够得到朱棣的重视和采纳,乃是当之无愧的贤内助,而她对于朱高煦却很是不满,不仅极力阻止朱棣废长立幼,甚至曾经直接点明朱高煦“性不顺”。此外,朱高炽的妻子张氏更是极为擅长走后宫路线,朱棣不满意朱高炽这个儿子,却对张氏这个儿媳极为满意,有徐皇后和张氏在,朱棣也很难废掉朱瞻基,再去立朱高煦。

△朱高煦性格缺陷太严重

3、朱高煦的性格原因。《明史·朱高煦传》明确记载,“(朱高煦)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可见朱高煦的性格很不讨喜。而在靖难成功之后,由于朱棣对其极为喜爱,朱高煦又“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辄以唐太宗自比”。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将朱高煦改封青州,并催促其就藩,他不仅不肯动身,甚至“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之。高煦怒,手铁瓜挝杀野驴,众莫敢言。遂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得知他的这些不法之事后,一怒之下将其“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即使朱高炽为其求情,朱棣还是“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诸人”,朱高煦最终因为自己的性格丧失了争储资格。

有了以上这三点原因,即使没有了大哥朱高炽,我认为朱高煦仍然很难击败朱瞻基夺取储君之位,朱棣仍然极可能以朱瞻基继承皇位。


香茗史馆


大明王朝差一点就要重新上演一幕靖难之役!毕竟当时的皇太子朱高炽只比明成祖朱棣多活了数月有余。倘若朱高炽身体再差一点,或者明成祖朱棣的身体再好一点。大明王朝很可能会出现第二位中道夭折的储君。



倘若历史真的将这种不幸再次降临到大明王朝的身上,永乐皇帝朱棣在自己晚年也经历了如同自己父亲当年那般丧子之痛。那么永乐皇帝是会选择从汉王朱高煦或者赵王朱高燧两个儿子中选择一个作为皇太子还是会选择册立朱高炽之子为皇太孙呢?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想要的答案,永乐皇帝朱棣也会像自己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立朱允炆为皇太孙那样,从太子朱高炽的儿子们中选择一位贤明之人立为皇太孙。



永乐二年(公元1403年),永乐皇帝朱棣将长子朱高炽立为皇太子。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永乐皇帝朱棣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从此时便奠定了朱瞻基会成为继爷爷朱棣和父亲朱高炽之后的皇位继承人地位。因此纵使体胖多病的朱高炽在自己的父亲朱棣之前去世,那么朱瞻基的皇太孙地位也不会受到任何动摇,他会接替父亲朱高炽的皇储地位,进一步成为大明王朝的储君。


尽管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已经将皇位继承人的人选指定好。而且已经为大明王朝选择了两任的皇帝继承人。结果在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后,已经因为多年劳累和深受肥胖病困扰的朱高炽继承皇位。结果由于丧父之痛,再加上国事操劳,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不久之后便病入膏肓。

明成祖朱棣去世的第二年,明仁宗朱高炽便撒手人寰。而此时的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考察迁都回南京的事宜。听闻京城之中遭遇如此巨大变故。放弃走官道,抄近路赶回北京顺利继承了皇位。而朱瞻基的叔叔朱高煦原本打算派人在半道截杀朱瞻基。结果因计划不周密而失败。


结果在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不久之后,汉王朱高煦还是按耐不住心中的野心发动了叛乱。结果很快便被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才避免了大明王朝再次重蹈靖难之役的覆辙!

后来汉王朱高煦及其子嗣被明宣宗朱瞻基接到了北京城内居住。结果汉王朱高煦还是不懂得收敛和痛改前非。在一次场合中得罪了明宣宗朱瞻基。最终明宣宗朱瞻基不得不将汉王刘高朱高煦及其子嗣悉数杀死。永绝了大明王朝的后患!


珞珈山的猫


必然还是朱瞻基继位。

一、朱瞻基出生神异,为朱棣带来吉兆

朱瞻基从出生起,就深受爷爷朱棣的喜爱,又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孙,在家族的地位几乎是不可动摇的。

  • 《明史》记载:"生之前夕,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既弥月,成祖见之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当然,网上有传闻,说朱棣是因为生了这个吉祥的宝贝孙子,才决心造反的。

这个说法,还真可能有一定依据。

靖难之役开始于1399年8月,而朱瞻基大约是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出生,也就是1398年2月,这一年的6月,也是朱元璋驾崩的时间。所以,朱棣在父亲身体不大好的时候,胡思乱想做了父亲传大圭给自己孙子的怪梦,是大有可能的。而在接下来建文帝的一系列"迫害"中,朱棣受怪梦影响,奋而反击,这也是符合逻辑的。

朱棣当然不会因为一个孙子就决心造反,但新生儿的出生,让他坚定了孤注一掷的信念,这却有可能。而反过来说,一旦他造反成功,当初在造反天平上为他加了一把力的孙子,当然也就成为他最疼爱的对象。

二、讨好爷爷的道具,巩固太子位的杀器

朱瞻基在朱家地位特殊,可以说是稳固太子地位的大杀器,与清代的乾隆皇帝类似,因为好圣孙得了爷爷欢心,使得父亲在夺位道路上前进一大步。

同样是皇太孙,朱瞻基与朱允文最大的不同,在于朱瞻基被封为太孙进而为太子的地位加持,而朱允文是因为太子的地位加持才被封为太孙。

朱元璋时代,长子朱标并非嫡子,仅是因长而得太子位。朱允文也并非太子的嫡子,而且也非长子,可以说嫡、长两头不占,只是出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偏爱,才在朱标过世后,另立朱允文为皇太孙。

朱棣时代,情况却恰好有点相反,朱高炽是沾了儿子朱瞻基的光,才有惊无险地被立为太子。

朱瞻基的童年,可以说是与朱棣的创业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婴幼儿时期,朱棣正在跟建文争天下,朱瞻基的胖爹朱高炽留守北京(燕京),几次差点让人给城破了。

当时的朱瞻基虽然年幼,但战火纷飞的经历,多少会给孩童留下印象,至少在某段时间里,这孩子一定敏感地发现,奶奶和爸爸、妈妈都愁眉苦脸,甚至身上经常带着硝烟和血腥味儿。

朱棣登上皇位后,跟在他身边的却是老二朱高熙,朱高炽当时还远在燕京,稳定大后方,以及伺候老妈徐皇后。

老二朱高熙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功劳,军中也颇有声望,自身更是野心勃勃。

而且,更要命的是,攻入南京城的时候,老二在朱棣身边,老大却没在,而是隔了两年,才从燕京缓慢赶来。

这期间,朱棣要是改变主意,老大哭都来不及。

嫡长子继承,并非绝对不可更改,尤其当乱世之时,朱棣还需大力仰仗二儿子的武力,而朱高炽因为身体肥胖,并不讨父亲喜欢,这种对比之下,太子位就岌岌可危。

所幸,有人提醒朱棣:好圣孙。

朱棣确实喜欢这孙子,越大越喜欢,越大越觉得跟自己的性格、脾气各方面都对口。

从明成祖、明宣宗的画像来看,两人相貌也比其他明朝皇帝更相似啊,都是一般的黑胖,所以,朱棣觉得孙子肖似他,极可能是客观真实,而不是心理作用。

三、朱瞻基早立为皇太孙,并且履行监国职责

朱棣喜欢这孙子,也就格外注重对他的培养,很早的时候,就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熟悉帝王政事。

  • 《明史》记载:"永乐七年,从幸北京,令观农具及田家衣食,作备本训授之。八年,成祖征沙漠,命留守北京。九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孙,始冠。自是,巡幸征讨皆从。尝命学士胡广等即军中为太孙讲论经史。每语仁宗曰:'此他日太平天子也。'仁宗即位,立为皇太子。"

永乐七年,也就是1409年,当时的朱瞻基不过11岁,还是个标准的少年郎,朱棣到北京巡游,就带着孙子一起,下基层,参观农事

在古代,桑农之事非同小可,是有一定政治意义的,皇帝、皇后亲自劝课农桑,几时听过不入流的皇子、世子去参加农桑政治秀?朱棣带着朱瞻基做这些事,当然不是闲得无聊,而是有栽培的意思。

此后,朱棣北征沙漠,竟让十几岁的少年朱瞻基留守北京。而太子朱高炽则留守南京,父子二人各自处理政务,大事由朱高炽拿主意,小事、日常事务,则是朱瞻基自行处理

当然,朱棣还是给孙子留下了智囊团,但即使如此,这也意味着,朱瞻基已经开始参与政事,并且有一定决策权。

13岁时,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更是经常被朱棣带在身边培养,到各处巡幸皆有他的身影,还专门安排了老师在军中为皇太孙讲论经史。这就是将朱瞻基作为接班人培养。

而反观汉王朱高熙,他虽然也跟朱棣南征北战,但更多是履行将领职责,而不是未来皇帝的职责,朱棣当时也没有刻意培养他成为继承人。

朱棣驾崩时,朱瞻基已经25岁,而且是跟着走南闯北、有过多年处理政务经验的老手,而不是朱允文那种养在深宫里、不知外界险恶的小皇帝。

朱棣留给朱瞻基父子的,也是完善、成熟的官员体系,而不是黄子澄、方孝孺等缺少从政经验的太孙宫讲师班底。

这种情况下,即使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朱瞻基也能独挡一面,不至于被汉王打个措手不及。

说到底,朱棣从自己造反成功的经验中,同样摸清了建文失败的教训,针对皇位传承中可能出现的漏洞,认真补救。

藩王造反,本来就是难于登天的事情,朱棣能成功已是侥幸,而朱高熙想要效仿先人,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平白送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