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用在海底建造导弹发射井的方式,代替战略核潜艇?

雏菊西瓜Peterpan


事实上前苏联还曾经真的计划在水底建设一座固定式潜射弹道导弹发射系统,只不过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而取消了。而如今俄罗斯前两年还曾经公开发布过自家最新的“赛艇”潜射弹道导弹发射系统,该发射系统不同于目前更为常见的陆基、空基和海基“三位一体核打击平台”,其创新的将弹道导弹发射装置布置在了水底,从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战略打击平台,所以也被俄罗斯称为新的“四位一体核打击平台”。

首先从现有的三位一体核打击平台的优缺点来说,现有的空基核武器平台存在很多缺点,比如需要一种更加先进且能够突破敌方防空火力打击的先进隐身战机来执行战略核打击任务,而且其平时需要的基础设施比如机场跑道很容易在首轮核打击中损坏,所以空基核武器发射平台并不是最好的;

其次是陆基核武器发射平台虽然根据发射位置分为固定的地下发射井发射和机动的轮式、铁路发射两种,但是这三种发射方式优缺点互存,比如陆基弹道导弹地下发射井因为位置固定,所以其同样会在第一轮的核打击中成为敌首要攻击目标,而铁路机动发射中的铁路线路较为固定,同时铁路作为很多国家战争时期的重要运输线,所以其同样会成为首轮攻击中的目标而损坏。轮式发射作为一种新的发射方式,其避免了陆基固定发射易被发现、易被摧毁的缺点,同时有有着更加低廉的研发、维护成本,所以轮式机动发射已经成为中俄最主要的战略打击平台之一。

当然在现有的三位一体中海基核武器发射平台是被公认最好的,因为这个星球上超过70%的面积是海洋,所以对于搭载有潜射弹道导弹的战略核潜艇而言,其生存空间大大增加,而且其可以潜航到距离目标更近的位置发射,从而为成功突防增加更大的机会。但是海基核武器发射平台也存在不少缺点,除了因为研制难度大、研制成本高等因素外,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受限于发射平台战略核潜艇的耐压壳直径限制,潜射导弹的长度、直径、重量在设计时会有严格的限制,导致潜射弹道导弹的总体性能往往不如同时代的陆基弹道导弹。而且因为战略核潜艇的沉没还会使得丧失重要的战略反击平台。

所以前苏联时期就有计划在苏联国内上百个湖泊水下发展一种新的潜射发射方式,这种发射方式相比陆基地下发射井和机动发射平台而言,位置更为隐蔽不易被敌方的卫星等侦察系统发现,其次相比海基核武器发射平台更为安全、可靠。同时其因为无需装进潜艇内部,所以对导弹的尺寸、重量限制没那么多,因而可以使用性能更强的导弹。其次研制好的弹道导弹与发射装置可以直接在出厂前,就和防空导弹一样封存在可以储藏、运输、发射一体化的发射装置中,整个系统在岸上检测完毕后可以直接由小型潜艇拖拽至预定发射地点,并固定在水下的某个发射地点。这样在接到发射指令后,导弹可以选择和常规潜射导弹一样直接出筒发射,或者导弹发射筒上浮至水面后打开发射舱盖发射导弹。

而且其生存能力极高,因为这种水下布置的发射装置对于敌方的任何卫星和空中、陆地侦察系统来说,都无法实现精准定位,而且就算通过追踪拖拽潜艇继而发现预定发射位置,也很难对其进行打击,因为在导弹发射系统上方有十几米、几十米的水作为天然屏障,就算敌方的导弹落在发射系统正上方也是白搭。

所以总结一点来说,这种将弹道导弹发射装置布置在水下的发射方式可以说是独具一格,毕竟其有着传统三位一体核打击平台所不具备的综合优势,那就是其没有陆基地下发射井的固定目标容易被摧毁的缺点,但是却有着其不受体积和重量限制下的性能更强大的实力表现;其没有陆基轮式车辆对于体积和重量的限制;其没有空基核武器发射平台生存能力差的缺点;其没有海基核武平台造价、运营成本高昂、对体积和重量有很大限制的缺点。但是这种发射系统也不是没有缺点,就是其在水下控制系统的可靠新问题值得商榷,毕竟在水中只有声波才是最佳的传输介质,但是水声波很容易被水中的其他杂波干扰,所以这些技术被攻关后,或许这种全新的战略核武器发射平台将会重新认识大家。


魑魅涅槃


根本不可行啊。很简单,海底是多底?深度多少?

抛开海底建设导弹发射井的施工难度不谈,现在人类的能力只能做到让导弹从水下50米左右的深度发射。而且要为此付出很高的代价,那就是要把导弹头部做成圆形,来减少摩擦阻力和形状阻力,这样的代价就是在大气中飞行时,圆头会带来额外的空气阻力。如果再深一些,那就要在导弹的设计上付出更高昂的代价。你说在海底建发射井,那深多少呢?几百米还是几千米?几千米下建发射井,导弹连打都打不出来。核潜艇能下潜的深度也只有几百米,潜射导弹不可能超过这个深度。而且为了能够应付水中的压力,导弹的壳体要做的更厚更重,增加了很多死重。而现役的潜射导弹都是用薄壁金属板甚至碳纤维来制造的。如果用厚厚的耐压壳体包裹,导弹的射程就没法看了,战略导弹变家里蹲导弹。


正常的潜射导弹

海底发射井发射的导弹,被厚厚的耐压壳体包裹


此外,这样的发射井摧毁起来你以为比陆地上难很多吗?水下的发射井比陆地上的发射井还好摧毁。因为空气是可压缩流体,冲击波强度是距离的3次方的反比,或者说以正比于距离三次方的速度衰减;而水是不可压缩流体,因此威力更大,冲击波强度于距离的1.13次方成反比,衰减速度要低得多。因此摧毁海底的发射井,哪怕丢的不是那么准,也可以轻易摧毁。

敌人:什么你的发射井在水底啊?那我随便丢丢好了

目前最接近这种海底发射井想法的一种方案,是俄罗斯搞出来的,就是随机往海底丢导弹发射筒,打仗的时候靠传输指令来控制发射。但是一个薄薄的发射筒,注定了只能放在浅水区。这种方式主要是利用水的隐蔽性让战略导弹藏的更好。但这样玩为啥不直接把战略核潜艇保护的好一点啊?打仗的时候你还得一个个靠近了才能发送指令,麻不麻烦?


纸上的宣仔


核潜艇是目前最可靠的二次核反击力量,因为海洋占据地球71%的面积,潜艇的潜深平均能够达到300米左右,这就让潜艇具备了无可比拟的隐身优势。因为无论是声呐探测、磁异探测、红外温感探测都无法在上千万平方千米的水域快速探测出核潜艇的存在,即使反潜机能够一时进行目标定位,核潜艇也能够进行水下机动或者是直接坐底,逃避攻击。 局势紧张之时,核潜艇就会从本国基地出发,前出至预定作战海域进行蛰伏,一旦战争爆发,核潜艇就能够利用自身的隐蔽性,出其不意的发动先发制人核打击或者是二次核反击,让对方防不胜防!


联合国五常国家中,即使不布防陆基核导弹,也必定会拥有可靠的水下核长城,例如目前的英国,狭小的国土不适合布防陆基导弹,空中战略轰炸机也退役了,但是那四艘前卫级核潜艇依旧能够勉强维持自己日不落帝国的最后颜面。 核潜艇作为人类制造过的最复杂的工业机器之一,高集成度的小型大功率核反应堆、超高屈服强度的的耐压壳、超隔音减震技术、多单元水下垂发系统等多种黑科技集于一身,其价格自然也不会便宜。

英国下一代的无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总共计划投入410亿英镑,单价约102亿英镑(130亿美元)。而美国下一代的哥伦比亚级核潜艇,如果平坦上前期研发设计费用,单价更是达到140亿美元的天价,这价格比最新的福特级航母都要贵了将近三分之一!


▲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

既然核潜艇这么贵?那么我们能不能使用另一种更高性价比的方法进行替代?在海底建造导弹发射井难道不香吗?别说,还真行不通!主流的潜射垂发导弹,一般分为冷发射和热发射两种,但是无论哪种方式,其在发射之时,潜艇都必须上浮至水面通气管深度(不超过50米水深),以确保成功发射,主要出于两点原因:


第一、由于水的密度是空气的约800倍,因此水下压力巨大,潜射导弹弹体很难长时间保持稳定,无论是热发射还是冷发射,一旦导弹在水下行进的距离过远,就很可能导致弹体姿态紊乱,最后无法出水甚至直接在水下发生爆炸。

第二、热发射潜射导弹,发动机在水下直接点火,在水下行进距离过远,会极大的消耗燃料,甚至让发动机在水下停机。而冷发射是由高压气体将导弹挤出来的,其作用力本身就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在大潜深将导弹成功顶出水面。 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约3750米,即使是大陆架区域的深度也多在50米以上。如果在深海挖设导弹发射井,导弹根本就不可能发射的出去,并且发射井还要面临巨大水压导致的密封问题、长期海水浸泡的锈蚀问题、海底工程建造施工等多项几乎无法克服的难题。即使投入巨资克服了这些问题,其投入肯定也不会比目前的核潜艇要便宜,因此价格上并不会占据优势。



而如果要在近海建设,水深太浅,由于人员活动太过于密集,不仅影响渔民正常工作生活,一旦发生核泄漏,那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其次,即使建成了海底导弹发射井,实战意义也不大,这种工程本身就规模庞大,而且海上作业无遮无掩,很容易被敌人的侦查飞机和卫星探测出意图,进而将其锁定为战时第一波摧毁目标。

海底导弹发射井的安全性也会很差,一旦发生海底地震或者是大规模海啸,布置在水底的发射井就容易被破坏,这玩意儿维护起来还得派遣水下机器人或者潜水进行作业,出现一点故障就可能导致整个发射井失效,甚至潜射导弹直接报废!就这样的玩意儿,论价格比不上陆基发射井,论功能比不上核潜艇,纯属鸡肋!


军武吐槽君


之所以人们使用战略核潜艇在水下发射导弹,并不仅仅因为它是个水下平台而已,关键在于潜艇是个“隐藏”的机动平台,它理论上可以携带导弹跑到海洋的任意一个位置。

冷战时人们发展出了庞大的战略导弹投送体系,各种中程、远程核弹被安置其上,但是以当时的导航技术来说,即便是洲际弹道导弹,也存在着无法攻击到的死角(其实今天也一样,只是关键国家都能做到覆盖),因此,人们开发了核潜艇。

核潜艇隐藏在茫茫大海中,它们一旦进入了大洋深处便很难再被发现了,如此,它们便可以充当陆基战略导弹的补充部分。因为潜艇是活动的,它们可以从大洋中心一直无限抵近对方的海岸线(实际上潜艇的弹道导弹不需要抵近到这个地步),只要埋伏的足够隐蔽,谁都不会想到自己眼皮底下拥有着一艘满载核弹的大黑鱼。

正因为这种灵活的机动能力,潜艇的布局可以相当的变化多端,它们的战略值班位置不是恒定的,敌方无迹可寻,己方按需排兵,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无解的一环。所以潜艇成为大国全球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光负担着弹道导弹空档补充,还是重要的核威慑和报复力量。即便核战争爆发,双方核设施炸成焦土,潜艇也能活到最后,对敌方剩余的部分发动最后的攻击。

发射井显然做不到这一点,人们既无法安然的在深海中建造发射井,也无法将如此重要的核设施无人照看的扔在海底。万一让别人给发现了,把核弹头给拆走了怎么办?即便不发生这样的问题,那么导弹的维护、发射井的调试测试、系统的可靠性保障怎么办?哪天一个海底火山爆发,发射管里的导弹自己喷了怎么办?

最麻烦的是,它是固定死的,这就注定了海底发射井的能效大打折扣,一个不能移动的死物,做的事情与潜艇还差不多,这无论如何也彰显不出其价值。

成本优势?建造这样一个自动化的海底发射井,还需要秘密安装、秘密维护、秘密的拿潜艇输送人员过去,说到底还是要用潜艇,这不是多此一举么?

战术优势?一个不会动的死物谈什么战术?发射井被固定后,那便再也不能移动了,倘若被敌人发现,当心登报给你变成旅游胜地。

你看,战略导弹核潜艇本身就是个水下发射井,它们拥有超强的弹道导弹发射能力,以及隐秘的战术能力,人们何必还要去搞个固定的发射井呢?


王司徒军武百科


核潜艇的出现就是要解决隐藏、隐蔽,灵活机动、出奇不意的战术要求,建设导弹发射井无异于失去了这些核潜艇的优势,转而退回到一个更加复杂,更加不确定性的武器平台上去,其隐蔽性、生存性,还有经济性都不高,价值远不如核潜艇。

从战略投送平台上追溯,为了解决洲际导弹的隐藏、发射、保养维护等一系列问题,在世界主要大国间都相继建立了导弹发射井。导弹发射井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对于体型庞大的战略导弹,最大限度解决了燃料贮存、液体加注、战备值勤、地点隐蔽,标称固定等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是各主要大国最主要的战略打击力量。

然而,随着太空技术和现代侦察技术的不断演进,导弹井位置固定,易侦察、易打击、液体加注慢,准备周期长等劣势被不断放大,这也就慢慢衍生出固体导弹,移动式发射车,苏联还开发了在火车轨道上的发射车,这都极大的提高了战略投送武器的生存性机动性。而核潜艇也正是这个思路下不断被开发出来的,核潜艇可以长期潜伏在大海深处,如大海的幽灵一般,神出鬼没,这给了别国以极大的威慑。

如果在水下建设核武器发射井,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才可能具备实战性。

一是位置的选择。选择在近海还是远海,近海水位较低,经济活动太多,隐蔽性不好,很容易暴露,那样就失去了藏于大海的初衷。选在远海的公海里,保护难度大,不易控制,还容易引起外交。

二要考虑经济性。在海下施工难度比陆上要大很多,恐怕成本要比陆上多出几倍甚至几十倍,除了建设成本外,还要有长时间的维护与战备,成本也同样比陆上高很多,综合来说性价性不高。

三是防护难度大。即便建设了水下发射井,由于需要对设施设备进行防护,而大海设防难度比陆地更要高很多,潜艇、蛙人,深潜器来无影去无踪,随着可能被打击、被破坏。

四是技术难度大。水下发射要考虑到水下通信、水压、平台助推等一系列问题,其技术难度是比较大的。

很多时候,科学家或军迷们脑洞大开,一些奇思妙想的武器就登上了舞台,如二战中的德国的超级巨炮,飞碟计划等等,但大都没有派上用场,主要是实用性太差。而水下发射井建设的技术上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在卫星侦察无孔不入的今天,再利用海洋来掩护一个固定的武器平台已是越来越难了,最终综合考虑它的成本、防护及实用性自然就会得出一个不能建设、没有必要建设的结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