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55327
结直肠癌在我国属于男女都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治疗方面也有很多不同方法,早期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很好,临床治愈率(五年内无复发转移问题)较高。而中晚期患者有很多采用化疗,近年国外也批准MSI-H的患者可使用PD-1抑制剂进行治疗,效果也都很不错。另外放疗对于肠道、胃部、食管这样的空腔,治疗时注意事项更多。但仍有些符合放疗指征的患者,总体来说使用放疗的情况相对少一些。
放疗也是有副作用的,出现一些急性反应或者慢性的反应,比如放射性肠炎或者其它的并发症,骨盆骨质、第二肿瘤等。不过这些都比较少见,希望大家多了解各种治疗的可能影响,对任何治疗有全面的认识。
结直肠癌放疗的并发症主要是三种情况:慢性放射性直肠炎、骨盆骨折以及第二恶性肿瘤,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主要由放射线引发的肠上皮细胞萎缩和纤维化的迟发反应。与一些放疗的急性反应不同,慢性放射性直肠炎多出现在放疗结束后1年左右,主要的症状是腹泻、直肠紧迫感并伴有疼痛、梗阻和出血。不同患者的副反应是不同的。
应在肠胃病科进行黏膜组织活检,排除直肠炎的其他病因。确诊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如果症状轻微可能不必治疗。大便软化剂是缓解放射治疗诱发肠道狭窄引起轻度梗阻症状的一线保守疗法。
骨盆骨折是第二种主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放疗会引起骨质丢失、增加骨折风险。此类情况在前列腺癌患者中更为常见,结直肠癌放疗患者中也有不少报道。根据一项直肠癌、肛门癌或者宫颈癌治疗年龄较大妇女的大型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相比于未放疗组,在五年的统计范围内,放疗组患者明显有更多骨盆骨折数量,其中90%的骨折为髋骨骨折。这样研究确认联合治疗可能会增加放疗对骨密度的影响,并且其它药物和雌激素缺乏可能进一步加重这一影响。
骨盆放疗后的结直肠癌生存者应长期监测骨密度、恰当使用药物治疗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若出现提示骨折的症状应接受仔细评估。
由放疗引发的第二恶性肿瘤虽然较为罕见,但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并发症。少数研究通过评估结直肠癌手术前、术后的放疗引起第二癌症的风险,结果并不一致。荷兰一项TME试验显示,接受短疗程放疗(5次以下)后出现第二癌症的风险没有增加。在中位随访14年时,放疗组与未放疗组相比第二癌症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在瑞典的试验则显示标准的常规分割放疗后出现第二癌症的风险增加。与不使用放疗的治疗对比,放疗组照射区内或照射区附近的器官发生第二恶性肿瘤的风险显著增加,但照射区外则没有。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在瑞典直肠癌试验中,放疗组有20%出现了局部复发或第二癌症,而未放疗组该比例为31%。
对比来看这两项研究是结论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这是一组很有意思的对比数据,仔细分析后可以确定放疗后出现第二癌症的风险更高,但局部复发的风险更低。也就是说结直肠癌患者局部放疗后,放疗区域复发比例减少,但放疗区域附近确诊第二原发肿瘤的数量增加。这虽然是一个尚未明确的结果,但对于所有医生和患者在治疗前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结直肠癌放疗并不是一个常用的治疗方式,大部分医生会更多考虑化疗方案,主要是考虑肠道作为一个空腔的器官,治疗时需要非常精确的控制照射精度;有些患者确实需要进行放疗确保治疗效果时,需要对文中提到的结直肠癌放疗并发症给予充分的评估,保证患者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时再予以考虑。
美中嘉和聊肿瘤
直肠癌手术后放疗,出现腹泻,并不一定是放疗的原因,当然也有可能是放疗导致消化道反应,或者放射性肠炎。
直肠癌手术,分为保留肛门的手术和不保肛门的手术。如果是保留肛门的手术还好一些,至少盆腔后部空间仍被直肠填塞,这样小肠就不容易进入盆腔,放疗时小肠受射线照射的机会和面积就会少和小,出现放射性肠炎的可能性小。但是,如果是不保肛门手术,手术完后,盆腔是空的,小肠就会很容易进入盆腔。那么,此时做盆腔手术野的放疗,小肠不可避免的接受放射线,容易导致放射性小肠炎。
治疗腹泻,常用的手段就是口服止泻剂,轻度止泻功能的药物可以用思密达,当效果不好时,可以换用更强的易蒙停。同时,配合口服调整肠道菌群的药物。
至于持续的时间,要看放疗导致小肠炎的严重程度,轻度的可能服用药物后很快就恢复正常,如果比较严重,可能断断续续,反复发作,持续时间可以是数月。因此,一般直肠癌的放疗都是最好在术前放疗,这样,一是直肠癌的整体治疗效果好,另一方面就是尽量降低术后放疗的副反应。
北大肿瘤张成海医生
拉肚子是由于肠道内血管功能出现问题,导致肠道内毛细血管渗出,或肠道吸收功能障碍,使肠道内体液增多,肠道内容物浓度降低,出现稀便。
由此可以考虑你说的问题。至于何时恢复,得看肠道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
用户63338294359
破坏了肠道的内环境
qq715152319
没有人能知道!你问的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