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卻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史小二記


專業性的回答我相信已經夠多了,那我還是說點別的。

造反這種事兒,向來都是高風險、高回報,成功了你就是大哥,失敗了,那你就啥也不是。具體到這兩件事情上,李世民在玄武門殺了自己的大哥和三弟,這隻能算是一個局部性的政治陰謀,宮廷之內就把事情解決了,還稱不上是造反,這是逼宮;朱棣就不一樣了,以一個藩王的身份,對抗整個朝廷,軍事上面對的是十倍於自己軍力的強大國家正規軍,這是實打實的發生了戰爭的,這是造反。

回到問題,為什麼李世民敢正面剛李淵,而朱棣卻不敢針對朱元璋?

很顯然啊,李家的唐朝江山至少有一半是靠李世民打下來的,或者說著是接近全部,可以說沒有李世民那也就沒有李淵能做皇帝這件事了,這一點,李淵心裡跟明鏡似的。本來父子兩也說好的等得了天下就封李世民為皇太子,可李淵轉頭立了嫡長子李承乾,這就有問題了。要是皇位全是李淵一個人掙的,那他立嫡立長就沒毛病,可現在不一樣,李世民拼死拼活的南征北戰,西平薛家父子,北敗劉武周、宋金剛,蕩平了河南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又重創徐朗,一路上收附義軍為己所用,這才有了唐朝天下。李淵的這種行為,就跟農民工辛辛苦苦賣了一年的力氣卻沒拿到工資是一個道理,擱誰誰也不願意,況且李世民又是這些農民工的包工頭,他要是得不到利益,怎麼給底下的這一幫子民工發工資呢?形勢就是這麼個形勢,擺在李世民面前的,只有當太子當皇帝這一條路,這樣才能給予背後的這些民工利益最大化,要不然,他背後的這一幫兄弟都不答應。

再一個,李淵這個人性格比較猶豫

8歲的時候就承襲了唐國公,可以說以後即使不革隋朝的命,那也是衣食無憂,啥也不用愁。後來他個看到了隋朝出現的問題,可架不住他跟隋朝皇室的關係好,不好意思造反鬧革命,猶猶豫豫,遲疑不決,還是李世民給他堅定的決心。

後來當上皇帝了,按理說,你立了太子李承乾,就得保證他以後能順利繼位,為他掃清障礙才是,可李淵偏不是。沒有收編拉攏李世民的勢力集團,任其坐大,這對於太子李承乾來說,那不就是養虎為患嗎?這也是李淵性格上的一些原因造成的。

再說朱棣和朱元璋

老朱家趕跑了元順帝,拿下江山的時候,朱棣還是個娃娃,才剛剛年滿8歲,跟大明開國初期的軍事集團沒有半毛錢關係。等到朱棣正式開始進入朱元璋的軍事陣營,是從就藩開始,任燕王,領兵一萬六千人,這一年是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時年,朱棣21歲。

從朱棣21歲手裡有兵開始,到1398年朱元璋去世,這中間是18年的時間,在這18年裡,不管是從軍事實力還是個人威望,抑或是個人的政治能力,朱棣之於朱元璋,那都是猶如螞蟻與大象,不在一個等級上的,他怎麼敢造反?他又能憑什麼造反呢?簡直就是天大的幻想。

等到朱元璋百年之後,皇長孫朱允炆繼位,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一來,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楓先後去世,四子朱棣,在家族的年輪齒序上成為了諸王之首,這種身份和年齡上的優勢是一種隱形的政治資產;二來,朱允炆因為削藩的不得當導致一些左右搖擺的藩王倒向了燕王朱棣,增加了他的軍事實力;第三,與其接受削藩可能帶來的貶為庶人或者是身死,還不如放手一搏,左右都是個死,背水一戰,興許還有轉機,朱棣這時候,要想活命,那也只能造反了。


不知周禮


很簡單,李世民和朱棣水平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如果朱棣敢在朱元璋在世時造反,信不信朱元璋能把朱棣打回他孃胎裡去。

先說李世民和李淵父子,兩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險一搏

歷史上,李淵被塑造成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則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於有些不太懂歷史的會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這很可能當時史官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於598年,少年時就跟著李淵南征北戰,李淵晉陽起兵時,李世民20歲,心智體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幾個一起輔佐父親,並肩奮戰,立下不少戰功。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在李淵的幾個兒子中當屬第一,這是毫無懸念的。

破薛舉薛仁杲,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唐朝後方,虎牢關一戰,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這兩個最大的敵人,後又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這些都是李世民實打實的功績,為唐朝統一華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其時已經是僅次於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的第三號人物。

626年,李世民29歲,秦王府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明著看是長安城內僅次於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權力中心,實際上李世民的實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

由於長期帶兵打仗,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極高,心腹眾多,而李淵、李建成因為親自帶兵打仗少,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而軍隊是政變成功能與否的最關鍵因素。

李淵、李建成還有一處敗著,他們已經覺察到李世民勢力的膨脹,李建成甚至已經想要除掉李世民,卻遲遲沒有動手,也沒有迅速把他趕出京城,就讓他呆在身邊,才給了李世民冒險的機會,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時間內除掉對手,掌控局面。

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佔據優勢,他的威望、能力、權謀比父親和長兄都要強,又掌握著主力部隊,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險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爺倆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

當了皇帝以後的朱棣確實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樂大帝的名號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時,朱棣的能力水平還是差的太遠,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在帶兵打天下,等朱棣長到17歲,可以幫助父親的時候,明朝已經建立好幾年,沒有他發揮空間了,所以朱棣沒能在明朝開國過程中做出貢獻。

朱元璋是個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亂或滅亡(包括玄武門之變)的經驗教訓,早早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並把其他兒子全都分封為王,幹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讓他們徹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後,經常和蒙古打仗鍛鍊身體,成績不錯,在軍隊中積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軍事才能是最強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開國過程中的貢獻,朱棣就太遜了。

李淵在世時,李世民在唐朝堪稱開國功臣之首,名義上的三號人物,實力上的一號人物;朱元璋在世時,朱棣對明朝開國屁毛貢獻都沒有,不用說朱元璋,那些開國將帥個個都能秒殺他,他哪裡來的膽子造反?

李淵跟朱元璋一比,能力上是天壤之別,李淵是養虎為患

朱元璋的江山是一刀一槍拼下來的,他本人就是軍隊最高統帥,親自帶兵打仗,對將領和整個軍隊保有完全控制權,不像李淵那樣靠李世民包打天下,把兒子給養肥了。

朱元璋有一個聰明之處,他不但把其他兒子趕到外地做藩王,還嚴格限制他們的兵力,並且禁止藩王進京,這相當於把藩王給閹割了,基本杜絕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即便朱元璋不停地殺功臣,但後來朱棣造反還是遇到了很大困難,甚至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光是靖難之役和朱允炆就足足打了3年。若是換成朱元璋在世,朱棣連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如果李淵當初學朱元璋這一招,恐怕李世民也不能如此輕鬆奪取皇位。

試想,如果李世民像朱棣那樣早被安排到外地就藩,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得到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機會,即便他公開造反,李淵和李建成也可以從容應對,李世民絕不敢輕易冒險。

歸根結底,李世民和朱棣的水平或許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若把李淵換成朱元璋,李世民絕不可能得到“玄武門之變”的機會。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說造反可能不太合適吧!

直奔主題,概括為一句話:條件不一樣!

1、影響不一樣

(1)功績不一樣

於大唐而言,李世民有半壁江山之功。隋末天下大亂,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開創李唐王朝。在唐朝建立過程中,李世民一直統兵征戰,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率部打下來的。因而,李淵特別給李世民設了一個官職:天策上將。並且給予開府置署的特權。

再看朱棣。大明王朝建立時,他還是個十餘歲的孩子,對大明王朝的開疆拓土功績基本可以說是沒有!

(2)地位、權力不一樣

李世民這個秦王,雖然比太子地位低,但是天策上將加開府置署的權力,基本可以和太子的東宮相抗衡了。特別是李世民又擔任著尚書令,百官之上。

朱棣除了燕王的封號,沒有其他朝廷官職。並且同等地位的還有其他兄弟,例如周王等。

(3)麾下人才不一樣

李世民秦王府麾下的人才,佔據了大唐王朝當時朝廷能人干將的一半以上。而且還個個都是不一般的人物。有政治人才,有謀略人才,更是不乏能征慣戰之將。

朱棣燕王麾下,那就沒法比了。人才少得可憐。要不是當時的南京中央政府當權者不行,否則朱棣絕對不可能從北京打到南京。

2、能力不一樣

李世民是個綜合型的統帥。政治和軍事都同樣出色。

而朱棣,最大的能力是軍事方面的。是一個征戰沙場的戰將型人才。在能力上和李世民不可相提並論。

3、老爹不一樣

朱元璋不是李淵。朱元璋除了對老婆馬氏不狠以外,對自己都狠的人,從一介要飯的,走到九五之尊的地位,那是李淵這個世家之後不能相比的。

所以,朱棣沒有那個條件。


志軍翔宇


簡單來說,是因為這兩對父子的權力結構完全不同。

先來看李淵父子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很少殺功臣,為什麼?因為他就是大唐最大的功臣之一,其他如李靖、李績、尉遲敬德等,不是他的友軍就是他的屬軍,都算是隊友。

論開國戰爭,不存在功勞甩開李世民幾條街的將領,最多隻有跟他差不多的,相對而言,李淵這個皇帝的威信就差多了,畢竟就算是長期坐鎮後方的李建成也打過仗,李淵除了起兵那會直接管過軍事,其餘時候幾乎一直是坐在長安城。

長期的功勳積累,使得李世民在朝堂內外的影響力巨大,我們來看玄武門之變前房玄齡給李世民的建議:“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今日憂危,乃天贊也,願大王勿疑!”

“當承大業”,怎麼承大業,殺了李建成,等李淵立自己為太子?扯談,李世民的終極目標就是李淵,殺李建成是順帶的,如果那天早上李建成不來,李世民也不可能會停止自己的行動,只不過會跳過殺兄這一環節,直接逼父,搞不好還能弒君。

槍桿子裡出政權,李世民敢於發動政變,原因就是他掌握了皇宮的槍桿子,禁軍已為其所用。

按照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李世民進玄武門只帶了十幾個人,就憑這十幾個人他能造反?而且就算是十幾個人,他是怎麼帶武器進去的?

史書給出的答案是收買了守衛,其實李世民不僅收買了守衛,皇宮宿衛也已經成了他的人,在尉遲敬德逼宮李淵那會,東宮和齊王府的衛兵已經聽說政變,向皇城發起進攻,《資治通鑑》的記載是“時宿衛及秦府兵與二宮左右戰猶未已”。

本應保護李淵的宿衛卻跟秦王府的軍隊聯合,在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而李淵正對著全副武裝、一身鮮血的尉遲敬德。

李世民是優秀的政治家,而政治家很少做毫無勝算的事,我們覺得李世民發動政變是危急之下不得已而為之,實際上他在背後做了非常多的動作。玄武門之變第二天,李世民就已經掌控了朝廷,並用最快的速度大換血,同時鎮壓住關東地區可能出現的叛亂。

三個月後,換血完畢,李淵退位。

再看朱元璋父子

朱棣跟李世民的最大差距在於年齡,李淵起兵造反的時候,李世民18歲,參與了其後唐王朝建立和統一過程中的絕大多數大規模軍事行動;而朱元璋造反的時候,朱棣可能還在地府沒投胎,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的時候,朱棣也才9歲而已,開國戰爭跟他毫無關係,即便是之後的北伐北元,朱棣也是在看。

直到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17歲了,才被朱元璋派回老家鳳陽體驗生活。四年後,朱棣朱棣就藩燕京北平,這才開始參與明朝的北方軍事活動。

朱棣的軍事戰果也是很輝煌的,兩次率師北征,招降蒙古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在北方軍隊中頗有影響,但也只是有影響而已,而且只侷限於北方軍隊,從她日後造反的支持度來看,這種影響並不能讓北方軍隊全都為他賣命,不一起來揍他就不錯了。

由於錯過了開國戰爭,朱棣的威信只侷限於北方,確切地說,只能讓他燕王的屬軍為之賣命,其他王爺的軍隊他管不了,寧王的軍隊還是他騙來的。

朱棣對於南方軍隊的影響微乎其微,尤其是南京城中朱元璋的近衛,他是不可能施加影響的,不僅僅是鞭長莫及,還因為朱元璋不是李淵可比。

朱元璋從草莽之中崛起,狠厲殺伐遠比李淵這位貴族皇帝要重,為了廢除丞相制度,一下子拉了一批功臣陪葬;為了給孫子清場,又是一批功臣上天。朱棣那點手段,乖乖在北平抵禦蒙古,那就是他的好兒子,如果敢把手伸到南京,分分鐘剁了,再不濟,也是囚禁,所以朱棣不會去冒這個毫無勝算的風險,畢竟他也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平沙趣說歷史





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是因為他的戰功在李淵之上,當初太原起兵反隋,就是李世民出的主意,父親李淵被鼓動下,才開始反隋的。那時,他還承諾要立李世民為太子,原因是他這個兒子有遠見和膽識。唐王李淵起兵後,率先攻取長安,正式將自己的封號,建為大唐,那時的大唐被隋末軍閥包圍,它算上只有河東和關中。李世民掀開了統一戰爭的序幕,李淵那時是很器重這個兒子的,每每出戰都用他,因為這個兒子會打勝仗,而其他兩個兒子呢,他們三個都是一母所生,他倆都不及李世民的膽識和謀略。這是以後為什麼李世民不服李淵這樣的安排,立李建成為太子,而不立他,玄武門之變和逼宮退位的種種結果都是因它而起。


李建成那時已經是太子了,位居高位,他卻不滿足,生怕有誰搶他的飯碗,那個搶他飯碗的人恰恰確是他的兄弟李世民,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后,在府邸裡招賢納士,培養勢力,手下有杜如晦,房玄齡,武將有秦瓊,敬德,朝中也有他的支持者長孫無忌。李世民打心底就想顯示自己的實力,靠著他們,帶兵南征北戰,現在大唐在帶領下打敗了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等,大唐因他而走向統一,這一點,李世民很自豪,原因大唐是他打下的,而坐在深宮享清福的太子哥哥和父皇卻對他另眼相看。只封了他區區一個大將軍兼秦王,李世民感覺自己被埋沒了,他不希望自己靠實力拼搏的功勞化為烏有,一味的給他們打工,於是有奪皇位之心,太子位才是他真正要的,李淵當初承諾成一張白紙。等李世民還沒主動出擊時,對方已經開始行動了,慢慢鑽進自己的設下陷阱裡。李建成聯合李元吉兄弟倆,處處為難李世民,他們聯合朝中有權位的大臣裴寂,魏徵等,想將李世民勢力排擠出去,兩方因此發生衝突,李淵看在眼裡卻疼在心上,當初立李建成為太子是有他的道理,必須長幼分明,現在他也無能為力,只能任事情發展下去。該到的日子終於來臨了,曾經惡意想毒死李世民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玄武門被李世民部下當初擊斃,走上了隋朝太子楊勇後路,李世民變成隋煬帝,他更果斷,憑藉強大的軍力後盾,逼其父退位,當李淵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死時只能用悲傷擦洗心中的悲憤。他之所以不敢公然指責李世民手足之殘,原因他心裡明白整個唐朝是他給打下的,這個皇位等於是李世民把他捧上來的。李世民後來當上皇帝,成為聞名於世的唐太宗,與他的超人的遠見和才能分不開的,這也是他為什麼敢造反的原因。



而朱棣為什麼不敢造反呢,原因他父親朱元璋是位政治強人,朱元璋是出了名的狠角色,為人專狠,手段惡劣,他白手起家,從一個無業的和尚,經過風風雨雨,帶兵打敗一個個對手,推翻元朝,才建立起了明朝,而那時的朱棣呢,只不過是個普通的皇子,排名老四,他是朱元璋一手培養出來的,早年在開平坐燕王,常年隨藍玉徵大漠,歷練出來的,即便如此,他也還沒有膽量和朱元璋叫板。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也是奠基者,他廢除了丞相制,誅殺胡惟庸,嚴辦藍玉案,大力封王於全國,為老朱家控固了江山,燕王朱棣那時也是隨父願鎮守北方邊陲的。他還算乾的不錯,朱元璋都曾器重他,原因是這位兒子和他有同樣的血性,但抹不去一點就是太殘忍了,這是朱元璋為什麼不立他為太子的原因,其中還有個原因是長幼之分,應當把長子放首位,沒立多久,而他喜歡的朱標恰恰英年早逝。這時候的朱棣已經嶄露頭角,他和李世民一樣,已在諸王子中,戰功卓越,可最終插肩而過。結果讓他沒想到的是洪武帝朱元璋卻將皇位傳給了長孫朱允炆,在他眼裡,朱允炆要比他器重朱棣好的多,而且仁孝,國家該休養生息了,相反朱棣的殘忍會續寫他的罪惡史的,若他坐了皇帝,會與他的政策背道而馳。晚年朱元璋的決斷,沒有讓四子朱棣放下念頭,他和李世民有同樣的觀點,皇位應該屬於有實力的人,而不是靠恩寵得來的,李世民當機立斷逼宮。而朱棣呢,他不敢在強勢的父親面前逼宮,只有等,等到朱允炆時機會來了,趁削藩,靖難之名血腥的奪回了皇位,那時的他就是永樂大帝,朱棣和李世民一樣可以說開創了一個盛世,他之後的政策如朱元璋所料成真,明朝自閉關鎖國後一段時間走向開放,鄭和下西洋帶領大航海時代來臨。


龍文說史


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李世民敢搞玄武門之變,逼宮李淵,一方面是不願為人魚肉等死,另一方面是手裡有料,腰桿子硬,心不虛。他的料就是來自長年累月在唐眾將士中積累的赫赫威望。

當時整個唐的建立,可以說基本上所有奠定乾坤的重要戰役都是李世民率軍打的,唐國建立,其首功之位當之無愧。

實際上當時的形勢是,李世民雖然是唐軍心中精神領袖,但是說到底調動軍隊的兵符還是在李淵手中。


(李世民)

所以,當時李世民實際上除了其門下的死忠門人將領外,唐軍大多數將領也僅僅是對其表示支持,但是礙於無兵符調遣的原因也僅僅是精神上支持他。畢竟對於當時唐軍來說,左右如何爭鬥也是你們李家兄弟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你殺太子,逼宮皇帝的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實在沒有立場厚此薄彼。

可見,李世民當時手下雖人不多,但是卻是有能殺李元吉這樣的萬人敵尉遲敬德的。唐軍雖然礙於立場不便支持,但是到底是軍心所向。李世民最大的問題僅僅是如何殺掉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便好。

陳勝有句話說的好“等死,何不舉大計而死?”

左右是要被他的兩個兄弟弄死,何不博一把?所以李世民藝高人膽大,利用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的自大,買通玄武門卒衛,將兩人殺掉。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一死,天下將領紛紛兌現承諾,無需兵符,向李世民誓忠。

而當時,李淵早就已經讓李建成監國,縱情酒色多年,離大唐正權太遠了,遠得很多人都忘記了有他的存在。

以上便是李世民敢反老子的原因。

而朱棣之於朱元璋嘛!

讓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造他的反,那簡直有點開玩笑了。

朱元璋是什麼人?

瘌痢頭,開局一隻碗,東西全靠搶,創立江山,殺人無數,心眼一萬個。


(朱元璋)

反觀朱棣,他老子南京稱帝時,他甚至還沒有成年,還是滿肚子天真未經戰事的小子。即便到後來他就北京燕王,和北蒙的戰鬥小有成績,就算他的軍事能力頂了天可以和朱元璋相提並論了,但是要創立江山憑藉的又怎麼會僅僅是軍事能力?

當年大漢劉邦統兵比上韓信如何?理政比上蕭何如何?謀略比上張良又如何?都遠不如人,但卻能得天下,把這些人駕馭得服服帖帖的,以其厚黑二字。

老子到底是老子,一個開國皇帝,創立江山,殺人無數朱元璋,要說他兒子比他還厚黑,鬼都不信。再者,朱元璋到底是代表天下最巔峰權勢所在,長年累月的積累,手下精兵強將如雲,區區燕王手下又能有幾個將領能出來和他硬抗?


(朱棣)

朱元璋甚至都不用怎麼上心,只需漫不經心坐在南京和馬皇后聊著天,派個萬人敵藍玉,便能把朱棣治得服服帖帖的。

退一步來說,就算是朱標做皇帝,朱棣也沒膽量與能力造反。在朱元璋為朱標量身打造的常藍系面前,其他一切都是浮雲,一吹即散。


不書


首先做個總結:唐朝皇帝李淵和明朝皇帝朱元璋不在一個檔次。唐朝太子李建成和明朝太子朱標,也不在一個檔次。李世民面對的對手,和朱棣面對的對手不同。一個是哥哥,一個是侄兒,造反的難易程度,顯而易見。

首先我們來看看李世民,其實李世民的功績比哥哥李建成要大得多,最開始發起反隋的人是不少李淵而是李世民,李淵打心裡不敢造反,因為當時李淵在做官掌握兵權,李世民建議老爸造反,李世民給了他勇氣,李淵做皇帝還真是李世民的功勞。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之前,一路過關斬將,軍事成就很大,大唐江山沒有李世民是萬萬不能的。李淵曾經還答應把太子之位讓給李世民,只是李建成是長子,雖功績雖沒有李世民這麼大,但是也沒有犯什麼過錯。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李建成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除非李建成死了,要不然李世民就不可能做皇帝。

所以,兄弟相殘在所難免。李建成也知道自己的影響力不如李世民,所以想除掉他。其實,李世民也想做皇帝,畢竟李建成是嫡長子,無可奈何。當然,也沒有機會殺掉太子,不過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李世民抓住了機會。在玄武門李世民先發制人,先幹掉了太子。太子都掛掉了,李世民順理成章的是皇位繼承人,李淵不同意也得同意,太子都沒有了,李淵別無選擇。

我們再來看看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極具軍事才能的皇帝,也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平民皇帝,在歷史上除了劉邦,他是第二個平民出生的皇帝。大明的江山是他靠實力打下來的,而李淵基本靠兒子李世民。在軍事成就上,李淵根本沒法和朱元璋來比。所以,朱元璋非常有魄力,他說一,兒子都不敢說二。

在朱元璋的幾個兒子當中,朱標是最具才能的,能文能武,又能能服眾。朱棣雖然也具有軍事才能,但是朱棣的功績沒有朱標的功勞大,影響力也不行。另外,朱標是嫡長子,是朱元璋重點培養對象。朱標在眾多兄弟當中,都相處融洽,他做太子幾個兄弟心服口服,沒人反對他。所以,朱棣不具備與朱標較量的資本,更別提跟朱元璋作對了。

朱元璋在太子死後把帝位傳給他的孫子,足見朱元璋是多愛朱標。假如,朱允炆不急於削藩,朱棣估計也不會造反。當然歷史的發展是這樣子的,如果朱標做了皇帝進行削藩,朱棣估計也會造反。這個和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相同。所以,朱棣在朱標還活著的時候造反,簡直就是找死。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就更別說了。


謀士說


這個問題問得好。一方面,李世民和朱棣確實有不少類似的地方,比如作為非第一順位的接班人,他們都非常能幹,都贏得了天下,都開創了盛世。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很多不同點,比如李世民的江山是從父兄那裡搶來的,朱棣是從侄兒那裡奪來的。

那為什麼李世民敢在李淵還在世的時候就動手搶班奪權,可朱棣卻不敢呢?

第一,李世民比朱棣更有本錢和籌碼——開國戰功。李唐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立下的功勞太大,幾乎是李唐的戰神,尤其是虎牢關決戰,以2500騎兵擊破竇建德10萬大軍,一舉奠定勝局。可以說,沒有李世民,就沒有李唐的江山。這一點,朱棣完全無法比。朱元璋驅逐北元和掃平天下群雄的戰爭中,大家記住的是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人,朱棣還真輪不上。從這一點上說,朱棣比李世民差得遠。

第二,李淵在立儲問題上不如朱元璋有智慧,給了李世民機會。可能是出於皇帝維持平衡的考慮,李淵擔心李建成當太子時間過長,形成一套穩定的班底,對自己的皇權形成一定壓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必須抬出一個人來制約太子,維持平衡,這個人就是李世民。李淵不止一次對李世民許願,想立他為太子。李世民也許本來沒和哥哥爭位的想法,但經不住李淵一次次誘惑,最終兄弟反目,手足相殘。反觀朱元璋,早早立下太子朱標,並輔之以名師猛將,更從未流露過換儲的想法。一早就斷絕了其他所有王子的想法。可以說,如果太子朱標不是英年早逝,朱棣也就只能一輩子在北京吃吃涮羊肉。

第三,李世民的身份和血統比朱棣高貴,搶班奪權更有合理性更容易得到支持。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一樣,都是李淵皇后獨孤夫人所生。所以,他們都是嫡子,唯一不同只是建成年長為兄,世民年少為弟。在古代,嫡庶之別大過天,李世民這個嫡子的身份,使他更能得到很多人支持,這也是他奪位的底氣之一。再反觀朱棣,他的生母到底是誰,可能是千古之迷。從明朝中期開始,就有很多人質疑其生母不是馬皇后,大文學家錢謙益也提出過疑問。甚至有人懷疑朱棣故意抹去了自己生母的歷史,只承認馬皇后,這更說明了嫡庶在古代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上說,無可爭議的嫡子李世民,完勝黑幕重重的“假嫡子”朱棣。

綜上所述,李世民在戰功、實力、身份、血緣等幾個方面都完勝朱棣,而朱元璋在對待接班人問題上的堅定也遠超李淵,所以,李世民敢對父兄直接動手,而朱棣根本不敢。

1.歐陽修:《新唐書》

2.張廷玉:《明史》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肯定會認為是老子與老子不同,兒子與兒子不同。

就是說,一方面,朱元璋殺伐果敢,大權在握,而李淵寬厚優柔,大權旁落,朱元璋比李淵厲害。另一方面,李世民手握兵權,心狠手辣,而朱棣穩重謹慎,持正守中,李世民比朱棣厲害。

(朱棣,圖片取其意)

此消彼長,因此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

不過,這樣的分析固然有道理,但是,忽略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朱棣為什麼要造反?李世民又為什麼要造反呢?

在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朱棣想都沒想過要造反。

朱元璋對大臣們很刻薄,利用了“洪武四大案”,處置了不少開國功臣。在所有開國皇帝中,他是殺開國功臣最厲害的一個皇帝。但是,他對他的兒子們非常不錯,把他的兒子們都封為藩王,給予他們很大的特權和優待。

從西漢開始,中央政權一直在打擊藩王的存在,一直在試圖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到了唐宋元的時候,可以說,藩王的問題基本上不存在了。皇帝當然要封自己的兒子、兄弟及親戚為王,但一般都只是讓他們當富貴閒王,不會讓他們管事,也不會讓他們去封國。所以唐宋元這些朝代,都沒有藩王作亂,都沒有削藩這樣的事發生。

朱元璋對他的兒子們很好,把之前廢棄的制度又撿起來(當然和西漢、西晉那時候的藩王概念有區別),目的就是,讓他的兒子們大家都享有坐天下的感覺。

而對於朱棣來說,他更不可能造朱元璋的反。因為他是朱元璋兒子中最能打的那個,朱元璋長期和他浴血奮戰,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朱元璋把他放在邊關,專門讓他對付蒙古人,對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可以說,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他從來就沒想過要造反。甚至後來,如果朱允炆不在大臣的攛掇下削藩,他也沒想過要造反。

(李世民,圖片取其意)

李世民的情況和朱棣不太一樣。

前面說了,唐朝的王都是富貴閒王,沒有明朝那麼大的權力,更不可能有自己的封國。因此,當李淵稱帝后,李世民就將面臨著一個巨大的落差。他在打江山時候擁有的一切,包括軍隊,包括那些擁戴他的集團成員,都會很快失去,他的未來,除了還有一個“王”的稱號外,其它都不再屬於他了。

因此,李世民遲遲不願意放棄手中的這些特權,就是承受不住這樣的落差。

這個道理,太子李建成也是明白的。所以,他對唐朝已經建立後,四海之內已經太平後,李世民還手握重兵,還有那麼一大幫擁泵者非常不滿。他不願意等到李淵去世後,再向李世民動手。那時候,李世民已經坐大,動手也搞不定了。更何況,當李世民手握重兵,身邊又有那麼多人才的時候,太子之位會不會一直在自己屁股底下,自己將來會不會當上皇帝,都無法確定。所以,李建成不得不動手。

而李建成一動手,李世民便先下手為強,率先把李建成幹掉。

(玄武門之變)

幹掉李建成後,就面臨著要受到他爹處罰的問題。(李淵也不可能不處罰李世民,不處罰,完全無法向天下交代)。要想不受李淵的處罰,唯有讓他爹提前退休當太上皇,自己當皇帝。這樣一來,天下都由自己說了算,也不可能承擔啥責任了。

由此可見,朱棣不是不敢造他爹的反,是不會。李世民不是敢造他爹的反,是迫不得已。


張生全精彩歷史


因為李世民的力量比朱棣強太多了。唐朝開創的時候,由於李世民顯赫的戰功,使得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處於一個特殊的地位。畢竟連李淵也覺得李世民對大唐的功勞是史無前例的。李世民是秦王,能夠開府,同時又是天策將軍,並且還是尚書令。當時的天策將軍位在王公之上,而尚書令更是位高權重的。


那個時候的軍隊某種意義上是屬於私人勢力的,李世民作為秦王開府以後,手底下聚集了一大幫文臣武將,是一個獨特的利益集團。當時太子東宮和齊王府軍隊的數量是超過秦王府的,不過從戰鬥力來看秦王府的士兵戰鬥力遠超過東宮兵和齊王府的兵。道理很簡單,李世民長期征戰,軍隊訓練水平高,同時士兵有豐富的戰鬥經驗。手底下謀臣武將不計其數,比如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侯君集等人。所以李淵和太子一度想辦法拆散他們這幫人。這個時候的李世民其實已經是騎虎難下了,他即使不想造反,手底下的那些人為了活命也得以李世民的名義造反。雖然李世民和李淵,李建成是一家人,有親情,可是這和他手底下的那些人沒有關係。因為這些人在沙場拼命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讓他們放棄是斷斷不可能的。


反觀朱棣,其實他並未有過造反的預謀。因為朱棣遠在北京城,並且他手底下那點人又怎麼可能成功?只是由於建文帝過於著急削弱藩王,使得朱棣狗急跳牆造反了。由於建文帝年輕無經驗,並且所用非人。加上運氣好,使得朱棣能夠從北京打到南京,取代了建文帝。說實話,以建文帝的實力,只要不折騰,或者用幾個正常點的人,朱棣是萬萬不可能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