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時,為什麼幾乎所有的股票基金都跟著跌?基金經理難道無能力判斷熊市麼?

西天蝸牛


第一個問題,熊市中為什麼幾乎所有的股票型基金都跟著跌?這就要從國家規定說起。國家規定對於公募基金的倉位是有嚴格限制的,主要是最低倉位。不能低於60%的倉位,限制最低倉位是出於減少股票市場波動考慮的。由於公募基金的體量確實太大,如果集體減倉到0,那將是災難性的。這麼做也是對投資者和整個資本市場的保護。所以如果市場處於熊市當中,大多數股票都在下跌,那麼股票型基金就很難不被動下跌了。

第二個問題,基金經理有沒有判斷股市牛熊的能力?我們可以負責任的說,從過往的歷史經驗和實踐過程看,絕大多數的基金經理都是沒有判斷市場牛熊能力的。能夠看到牛熊的基金經理是極個別的,看到並付出行動的基金經理就更加少之又少。也不是沒有,比如社保基金每一次都能很好的把握市場節奏,及時減倉。絕大多數的基金經理都是做不到的,事實也證明了他們也沒做到。這也符合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格言。同時也符合市場和投資者之間的互動作用,即如果大多數基金經理都預測到熊市,那麼這些賣出的股票誰又能夠接盤?那麼熊市會更早出現,那麼大多數基金經理還是無法脫身。所以說市場本身就決定了,只能允許極少數人脫身,絕大多數不可能脫身。

謝謝各位網友的閱讀,喜歡的關注我,以後會更加詳細的把交易細節介紹給大家。


金融書生


這是一個被動的必然選擇,讓我一步一步的來講:


一、從客觀要求來說

在熊市裡,95%以上的股票都是會下跌的。這個時候,基金經理首先面對兩種選擇,要麼選擇持幣不交易,那起碼在大概率上不會產生虧損,然後通過固定收益來產生少量的穩定收益;但是因為公募基金它是有一個最低的股票持倉要求,就是要達到80%以上,所以客觀條件就要求基金經理是必須要持股進行交易的。


二、從主觀意願來說

站在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角度來說,也是必須要繼續交易,因為這涉及到基金公司的市場份額,股票交易和持倉產生的收入,以及基金經理都會相信自己肯定會是戰勝市場的少數派。


三、從行業現實來說

基金經理選擇了在熊市裡面繼續交易,但是投資市場並不是說,只要具備高學歷和光鮮的行業履歷就能夠在投資中取得成功。因此大部分的基金經理的投資業績,也就是僅僅比普通散戶好一些而已,在熊市裡其實也依然是無法取得正的絕對收益,同樣有90%多的基金在熊市裡是虧損的。


四、從人才流動來說

而且由於公募基金分配製度的一些原因,在公募基金裡做得好的基金經理,最終都會選擇出來單幹,成立屬於自己的私募。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之前華夏基金的王亞偉,也從公募基金行業出來奔私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千合資本。這種情況進一步把公募基金裡最優秀的一部分基金經理給抽了出去,而能補上來的大部分是一些從名牌大學裡剛畢業的高材生,但是他們投資經驗還是比較缺乏,投資理念還沒有完全成熟,因此他們的業績還不能做到相當的突出。


綜合上面四點,基金經理必須在熊市裡進入股市裡投資的同時,大部分基金經理又不具備戰勝市場的能力,而且最優秀的基金經理也在不斷流出,自然公募股票基金大部分都無法在熊市裡面取得良好的業績。


如果你覺得回答有用,請幫忙點個贊!我是“趨勢財子”,和大家分享股票趨勢交易的投資策略與交易技巧。


趨勢財子


這裡涉及到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熊市的時候所有股票基金都在下跌;第二,基金經理為什麼不能判斷熊市的到來?

第一個問題:國內的股票基金有最低的倉位要求,就是說任何時候,股票基金持有股票的倉位都不能低於80%,所以熊市的時候,在市場連續下跌時,股票基金極大概率會跟隨市場同向下跌,只是跌得多和跌的少的區別。一句話,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所以這個問題就不展開討論。

第二個問題:基金經理為什麼不能判斷熊市的到來?從你的提問來看,應該是希望基金經理能夠準確的判斷牛市和熊市的轉換,在熊市來臨之前全身而退,在牛市啟動之初滿倉進入,從而把握市場的風格轉換。

能夠準確判斷市場牛熊轉換的人存在嗎?

準確把握市場多空轉換的這種牛人存在嗎?應該說曾經存在過一個,這個人曾經多次判斷出市場的變化,從而成功的獲得巨大的收益。那就是美國的傑西·利弗莫爾。

但他也曾因為判斷錯誤而破產,一生中經歷了多次爆倉、破產。

1907年,30歲的利弗莫爾在股票奔潰行情中做空,賺到了100萬美元。

1908年,31歲的利弗莫爾股市中的交易連續失敗,再一次破產。

1929年,52歲的利弗莫爾,在股市大崩盤中獲利超過1億美元。

1934年,57歲的利弗莫爾又破產了。

1940年,60歲的利弗莫爾自殺身亡。

這樣的傳奇人物,歷史上只有一個。利弗莫爾的例子正好說明,擇時困難,你根本沒辦法區分這是能力還是運氣,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成功一次也許就會帶來鉅額財富,但也只是失敗一次,就可能一無所有。

如果真的存在能夠準確擇時的人,那這個人肯定是世界首富了,但是世界最富有的投資人是誰?不是利弗莫爾這樣的投機家,而是巴菲特這個投資家。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也就是20%多,肯定比不上擇時高手,但投資比得是誰活得久,不是誰衝得高。

國內存在能夠擇時的投資機構嗎?

國內的投資機構我們可以簡單分為公募和私募。公募受到的約束較大,投研體系完善,以選股為主,擇時為輔。但私募由於其普遍規模較小,制度靈活,往往容易一戰成名。

尤其是在A股還不是很規範的階段,市場上最崇拜的就是各種私募和莊家了,他們能夠操縱股價,點石成金,攫取鉅額財富猶如囊中取物。但他們的成功往往靠的是內幕信息、資金拉動,而不是擇時,但國內真的有這樣能夠擇時的私募和莊家嗎?


網上關於莊家和私募的故事很多,但是莊家和私募從來都不是擇時的高手,他們往往針對的都是一隻或者幾隻股票,而不是判斷整個市場的走勢。

利用以前的監管漏洞,通過信息優勢、資金優勢,利用散戶的心理,配合上市公司的動作,操縱幾隻股票並不是什麼難事。反而是要判斷整個市場,相當於要判斷幾千只股票的漲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們通過歷年私募冠軍的變化來看看牛人輩出的私募行業擇時的能力如何?如果有能夠準備擇時的機構,那他們肯定能持續的登頂。

但在私募陽光化的10多年後的今天,私募冠軍開始越來越趨於平凡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市場也知道,短期的業績不代表未來的業績,過去的私募冠軍並沒有幾個能為投資者帶來長期收益。

這些私募冠軍曾經成功所處的市場環境已經變了,當沒有了其賴以成功的空間和條件以後,他們的成功也就無法複製了。

下表統計了從2008-2016年,9屆私募冠軍的業績情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私下去詳細瞭解。

比如2009和2010年的私募冠軍新價值投資和世通資產就在奪冠次年就迅速跌落神壇,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第二年基金規模快速上升,業績迅速下滑。

當時市場是很追捧私募冠軍的。投資者、各種機構都追著他們發產品,希望他們能延續造富神績,結果卻是大幅虧損。其中世通的業績在後兩年跌幅超過50%。

再比如唯一的兩屆私募冠軍,廣州創世翔。

在2013-2014年,創世翔1號連續兩年奪得私募基金冠軍產品的桂冠,也是唯一一家連續兩年拿到私募冠軍的機構。2013年收益率為125.55%,2014年收益率更是高達300.08%。

但就在2016年,創勢翔“踩雷”欣泰電氣,損失近2億元,隨後又因操縱市場,被證監會開出了鉅額罰單:沒收創勢翔違法所得約2073.8萬元,並處以約6221.5萬元的罰款。自此以後,創世翔開始退出公眾的視野。

還有一位代表人物更加不得不說,那就是徐翔。

他的傳奇一生應該說包含了中國股民畢生的暴富幻想,從身價幾萬到身價百億,其管理的私募產品無論市場好壞,即使是連續的熊市,他管理的產品淨值都能實現每年2-3倍的收益。

這樣一位資本市場的大鱷,最終在2015年11月,因非法手段獲取股市內幕信息,從事內幕交易、操縱股票交易價格等犯罪行為被公安機關拘捕了。

也就說這位大鱷能夠取得這樣輝煌的業績,並不是他能擇時選股,不是他的市場嗅覺有多敏銳,而是因為他有內幕信息,能操縱股票。

所以,第二個問題,從美國200多年的資本市場歷史和中國20多年的發展經驗來看,都沒有任何一位牛人能夠準確的擇時。偶爾一兩次的,那是運氣還是能力,誰都說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人能夠長期保持準確的擇時。如果真有這樣的投資人,那他首先自己就會是鉅富。但翻看世界富豪榜,我找不到這樣的人,只有巴菲特、索羅斯、西蒙斯這些。

因此,作為廣大投資者管理資金的投資人,公募基金沒這個能力和必要去擇時,因為風險實在是太高,難度實在太大了。

以上就是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A亞特斯


01,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

很多人並不是太瞭解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的區別。財說得明白在過去的基金評測當中發現,混合型基金的平均表現比股票型基金的更好,這跟熊市裡面股票型基金下跌原因是一樣的。

首先股票型基金對於股票持倉有最低的要求是80%,不管市場預期怎麼樣最少不能低於80%的股票倉位。這也是前兩年大部分的基金被改製為混合型基金的原因。因為混合型基金的股票持倉彈性大很多,如果基金經理對後市不看好,可以提前減少股票的倉位。

當熊市來臨的時候,大部分股票都下跌,作為持倉達到80%以上的股票型基金,自然沒辦法迴避。

02,不一定是壞事

其實真正水平高的基金經理,會在股市上漲到中後段的時候減低倉位,而在股市不斷下跌的過程當中增加倉位。所以當大熊市來臨,尤其到了熊市的中後期,基金的倉位越高,對於未來的反彈越有利。

有些基金經理的能力體現在擇時上面,有些經理的能力體現在擇股上面。對於後者,他們往往對自己所持有的股票比較有信心,而不在乎股市的漲跌。所以我們看到這一類的基金,所以在熊市的時候下跌的幅度比較大,但是在牛市的時候上漲的幅度也比別人高。

如果能夠找到這些基金,其實也值得珍惜,因為非常簡單,只要我們定投就好了。基金的淨值波動比較大,對於定投來說反而容易獲利。

“財說得明白”,這裡用簡單的語言,把理財的東西說得清楚明白。已經發表的文章,包括房產,基金,銀行理財,黃金等,有些熱文已經收錄在菜單裡,請你關注,在後臺查看菜單。


財說得明白


很多投資者認為基金的管理水平一定會很高,因為他們有團隊、有理念、有策略、有模型、有信息、有高級軟件等等,實際上全世界的基金經理多數都是靠收取基金的申購費、管理費還有其他費用等賺錢,它們給投資者帶來的利潤很有限,甚至很多也會帶來虧損。

國際上,基金行業是一個淘汰率最快的行業之一,兩到三年就會換一大批基金。拿美國來舉例子,美國人對華爾街的基金經理們是羨慕嫉妒恨,羨慕嫉妒是因為他們看到基金經理們賺到了非常多的錢,恨他們是因為看到了這些基金基金經理賺走的都是自己的錢,但是這些基金經理卻沒有給投資者帶來任何好處,甚至是帶來虧損。

基金行業中能夠把超額收益與風險控制結合得非常好的基金並不多,能夠連續十年以上戰勝市場的可以說鳳毛麟角,很多基金的玩法是這次倒閉了,過段時間再重新開一個基金,以不斷翻新來賺取投資者的錢。

所以多數股票基金在行情下跌的過程當中,由於管理能力有限,會對行情產生誤判,就會在熊市當中淨值不斷縮水,甚至出現虧損。

對趨勢的判斷,對股票的選擇,本身就是投資中最大的難題,這個難題從國際國內來說,不論是對基金還是一般的投資者來說,都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所以不要把基金的水平能力看得太高了,大多數基金經理都是不稱職的。


馨月說財經


熊市時,為什麼幾乎所有的股票基金都跟著跌,基金經理難道無能為力判斷熊市嗎。筆者認為,在我國證券市場公募基金是靠天吃飯,公募基金經理的能力不夠是一個方面的,公募基金經理並不需要承擔風險,長期以來能力不能提高,再加上我國公募基金經理為莊家高位接盤,公募基金經理個人拿莊家的好處費成為了行業的規則,在我國大量的公募基金經理都是通過這種方法獲得財富,反正公募基金賠了錢也不用負責任,公募基金經理在什麼價位買股票都是合法的,在這種潛規則下,公募基金經理的能力更是無法提高。

所以,我國的公募基金經理是沒有能力判斷熊市,也沒有能力判斷股市的趨勢,再加上我國證券的投機性讓市場趨勢變得更加難以判斷,公募基金經理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判斷市場的趨勢就乾脆不去判斷市場的趨勢,久而久之公募基金經理已經養成了混日子的習慣,能拿高薪,還能拿莊家的好處費,公募基金經理的日子過得很舒服,根本不需要再去下功夫研究股市。這是我國大部分公募基金的真實做法。而少數有一定能力的公募基金經理則會想辦法大收莊家的好處費,等收到的好處費夠多時,就會選擇自己去幹私募基金,從公募基金出來自己幹私募基金的都是這麼做的。所以,指望公募基金跑贏大盤指數是不現實的,公募基金經理在熊市的條件下賠得比散戶還多。而且熊市公募基金是無法止損的,公募基金資金量大,在熊市的時候想賣股票也賣不出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股市下跌。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大家離市場很近,難免當局者迷。

一般基金遇到熊市而沒有大幅減倉有兩個難點:

第一、一個鍋裡吃飯的,總要相互關照一下。凡事留一線,將來好相見。為什麼每到基金業績排名時,總有集中持股的基金會出現大起大落,背後隱藏的就是這個潛規則。從前王亞偉的基金就被絞殺過。

第二、很多基金有倉位要求。如果倉位過輕,市場一旦好轉,基金排名將大幅下滑而容易導致客戶流失。炒股的朋友都有經驗,被套是最容易持股的,有盈利時持股很難。所以為了維持客戶穩定性,基金需要相對高的倉位。

除了這亮點,還有一些不確定性,比如黑天鵝事件,流動性危機等等。

這個週末,MOM (Manager of Managers) 產品指引下發,未來基金公司抱團取暖,共同進退的同盟可能會被打破。

MOM即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模式,也被稱為精選多元管理人,通過優中選優的方法,篩選基金管理人或資產管理人,讓這些最頂尖的專業人士來管理資產,而自身則通過動態地跟蹤、監督、管理他們,及時調整資產配置方案,來收穫利益。簡而言之,MoM是找最優秀的投顧組成團隊、分配資金、操盤投資,既發揮團隊力量,又不限制個人風格。

其實,不管什麼問題,總會出現“下有對策”的局面。只有真正把投資人利益放在首位,為投資人創造價值的機構,才能走得更長遠。制度紅利只吃得了一時,吃不了一輩子。


丁臻宇


作為行業內從業十幾年的過來,我可以很負責人的說,熊市時,幾乎所有股票基金都跟著跌是比較正常的,只是跌多跌少的問題;基金經理也不是神仙,不可能判斷每次的牛熊折點。

股票型基金有持倉限制

目前,國內的基金按投資對象來看,可以分為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按照問題所問,為什麼幾乎所有的股票型基金在熊市都跟著跌?邏輯很簡單,現在是熊市,熊市多數股票都在跌,而股票型基金有最低持倉限制,原來法律最低最低權益持倉是60%,最新的是80%。公募股票型基金一般只有3個月的建倉期,過了建倉期,產品必須達到最低持倉要求,你自己想想一想,熊市裡面淨值能不跟著跌嗎?

判斷牛熊和市場折點是神仙乾的事,預測多數不靠譜

至於第二個問題,基金經理有沒有能力判斷牛熊?我認為多數猜測和預判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市場唯一的不變就是變化,即便你猜對了一次,兩次的牛熊和轉折點,你也不可能每次都猜對,從大數定律來講,猜多空的概率最終是一半一半。一個成熟的基金經理,一般會把重點放在所持有的公司和產業研究上,而不是在猜指數上。退一萬步來講,即便你是天選之子,每次猜指數牛熊和漲跌都猜對了,但由於前面提到的倉位限制,你也不可能把倉位大幅降下來或者空倉。

股票投資的本質是買股權

很多人喜歡反覆折騰,喜歡猜指數,主要的原因在於缺乏深入研究,對持有的公司沒有信心,對公司的未來缺乏判斷,試圖通過短期的高拋低吸來賺取差價。然現實的問題是,頻繁的差價,往往的結果是做多錯多。投資,最終還是要回到公司本身的質地上,畢竟,買股票就是買股票背後的公司,買的就是公司的未來。

猜指數並不是投資的本質,現實中也不可能每次都猜對,我們做不到,基金經理也做不到。同時,由於股票型基金倉位的限制,實際當中也不可能空倉,所以,當前多數股票基金,都是以研究產業、研究公司和研究估值為主,通過分散投資和動態調整,以期望獲得超越指數的收益率。


胡桐財經


絕大部分回答都聚焦在市場層面,而沒有踩到點子上。桔生南為桔,生北為枳,萬事萬物都是由土壤(機制)來決定的。這批基金經理當然有能力判斷牛熊,但在現行基金行業的考核制度下,誰坐在那個位置上,都不會考慮為了牛熊而去大幅擺動倉位。基金的考核制度就是基金經理的名利場,再說透一點,就是他們的身價和收入。


次要矛盾則是基金(泛指公募基金)有明確的倉位監管要求,股票型基金不低於80%,混合型基金不低於50%,絕大部分公募股票型基金都是混合型,所以原則上它們是可以大幅降低倉位的。當然監管的意圖是希望公募基金成為穩定市場的一股力量,而不是翻江倒海、進進出出的資金。但如果公募基金是以絕對收益來考核排名,甚至決定管理人收入的,既然監管允許倉位下限到50%,基金經理為何不選擇管控倉位呢?


有人會說因為戰勝市場很難,這也是基金季報或者年報中,基金經理用的最多的冠冕堂皇的託詞:因為很難戰勝市場,我們不考慮擇時,通過擇股來創越週期。。。。等等,聽上去很有道理,對嗎!


事實上,主要矛盾是因為當下公募基金考核的相對排名,換言之,如果我今年虧了10%,但其他人更差,虧的更多,我是排行榜上第一名。年底我就有拿200萬年終獎的資格,明年就可以要求打包500萬年收入的要求,如果公司不滿足我,我或跳槽或出走私募,比較出名的就是中郵的任松澤,毫不避諱的說,運氣使然,這一波滿倉小盤股賭贏了,但其能力遠沒有到基金圈子一哥的水準,所以拿了500萬年薪還不滿足,出走私募,其私募戰績慘不忍睹。


試想一下,這兩年重倉茅臺、五糧液,牧原股份,新希望等消費股的基金賺的盆滿缽滿,其兩年業績閃亮的不可一世,典型的如景順的幾支基金,難道基金經理不知道這批消費股已經高高在上,估值偏貴了嗎?


為什麼不減倉?因為畢竟走勢上沒有破位,新高不斷,誰也無法預測市場究竟會把茅臺推到什麼瘋狂的價位上。如果這裡減倉,一定可以幫持有人落袋非常好的收益,但有可能在相對排名的考核上就掉隊了。如果接下去半年,市場風格還是沒有轉換,甚至茅臺最後的出貨是以瘋狂的拉昇出現,基金經理丟掉的不僅是名聲,更多的是他的利益和收入。


如果茅臺這裡就出現暴跌呢,這批基金經理根本不擔心,因為排名靠前的“競爭者”都是持有茅臺,你跌我跌大家跌,都一樣,不會影響相對排名。


綜上,在現行考核相對排名的制度下,無論牛熊,基金經理都會選擇高倉位運行,市況好,搏一個前排,明年就是500萬年薪;市況差,大家都跌,你跌我跌誰都跌,比比誰跌的少也能排名靠前;跌透了,發點軟文上上電視吹吹估值,基民可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


好了,講明白了主要矛盾,您覺得和市場因素有關嗎?換你是基金經理,你也一樣!


掘金界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的常見,為什麼熊市很多基金持有的股票也會跌,而且似乎跌的也不少。

這是因為長期以來,中國的a股市場缺乏做空機制,也就是國外的對沖機制。即使看對了市場,也沒有相關的工具去做對沖。

而且中國的基金很多都是有股票持倉的下限,例如股票類的基金,他的持股下限大約是60%或者65%。即使是一個均衡性的配置型的基金,它的股票下限可能也有30%到35%。也就是說,即使基金經理完全判斷對的市場,並且在第一時間把股票倉位降到最低標準,他還是持有六成多的倉位。

另外一點就是,基金經理購買股票本身的行為,也就說明了他對這個股票有信心。他覺得自己購買的股票可以戰勝市場,獲得絕對收益或相對收益。因此,即使在熊市中,市場下跌時,可能他出於對這個股票的信心,反而會繼續的加倉。但股票並非只有一個參與者,在市場不理性的情況下,他加倉之後反而獲得了相反的效果,最終導致基金淨值的下跌。

(晴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