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開國六公爵沒有劉伯溫,而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只能排第二?

菩薩我想對你說


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分封在一定基礎上有朱元璋為了平衡淮西,浙東勢力的原因,劉伯溫不屬於淮西集團,但是在建立明朝時,即擔任御史中丞時嚴厲打擊當時淮西一黨,因此有可能是朱元璋為了平復淮西一黨而未封劉伯溫。

劉伯溫也有被後世的人們所神話的原因,其實劉伯溫在覆滅元朝,建立明朝的過程中,所立下的功勞是相對李善長來說少的了。

李善長不僅是朱元璋的老鄉,而且很早就跟隨朱元璋征戰沙場,保護朱元璋覆滅元朝提供了穩定的後方,所以李善長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

而徐達為什麼排第二,主要原因可能是李善長貪戀權位,徐達則是保持明哲保身的態度,因此徐達得以善終,而李善長最終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劉基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

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

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

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

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

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勝

衛國公鄧愈

鄭國公常茂(常遇春的兒子) 就是做給人看的,當皇帝的小心眼,怕被別人篡了江山,又不想失了天下人才投靠之心,耍的一些小手段而已,其實,朱元彰卸磨殺驢的事,實在是沒少幹。朱棣就更狠!

童鞋,這就是“政治”。金字塔尖的老鼠們玩的把戲。功、爵... ...都只是出乎於老鼠們的需要。




一西蘭


我可以斷言,徐達和劉伯溫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忌憚的兩個人。徐達的領軍能力,堪稱天下第一,沒有他打不贏的勝仗。劉伯溫號稱諸葛在世,智謀天下無雙,就連聰明絕頂的朱元璋,都會自嘆不如。<strong>

建立大明以後,朱元璋是如何對待徐達的呢?

徐達無疑是大明王朝建國的第一功臣,不管是平定陳友諒、張士誠,還是北伐蒙元,徐達都是軍事上的第一統帥。可以說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王朝,一多半都是徐達打下來的。

達言簡慮精。在軍,令出不二。諸將奉持凜凜,而帝前恭謹如不能言。善拊循,與下同甘苦,士無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嚴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會三,郡邑百數,閭井宴然,民不苦兵。---《明史》

所以他被評為開國六公中的第一位應該是穩的,可是結果出來以後,所有人都懵了。李善長居然排名第一,而戰功卓著的徐達卻屈居第二。倒不是說徐達心裡會有怨言,只是所有人都看得十分明白,李善長哪一點能夠跟徐達相提並論呢?

其實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處。李善長是文職,是負責大軍後勤的重要人員,自然是功勞不小,可是跟徐達比起來其實還差了很多。朱元璋之所以將李善長提拔為第一,就是為了打壓徐達。

太平的宰相比太平的將軍要重要的多。

在朱元璋的概念當中,現在已經建立了大明王朝,基本上也沒有仗要打了。治理國家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當年那些帶兵打仗的武將,都可以退役回家享福了。徐達排名第二就是給這些人一個警醒,李善長這樣的文官,在這個時候要比武將重要的多。

而且武將在太平時期,極有可能是不安定因素,所以朱元璋必須要打壓這些武將。至於李善長這樣的文臣,在朱元璋看來並沒有多少威脅,提拔起來便可以為己所用。

當年漢高帝劉邦在建立大漢朝後,也將管理後勤的蕭何封為功勞第一,那戰功卓著的韓信自然也是不服氣,其實劉邦和朱元璋這麼做是一樣的目的,就是為了提拔善於治理國家的文臣,轉移集團重心。

劉伯溫在朱元璋集團充當運籌帷幄的作用,相當於曹操的荀彧。

劉伯溫是真的不簡單,他加入朱元璋集團以後,幫助朱元璋分析天下形勢,使得朱元璋終於認清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他告訴朱元璋,張士誠不過是守成之君,不足為慮。可是陳友諒卻是心腹大患,必須要先解決陳友諒回過頭來再對付張士誠就方便得多了。

而且在很多人都奉勸朱元璋投降陳友諒的時候,劉伯溫站了出來充當了魯肅的作用,他告訴朱元璋,但凡說要投降的人,都可以殺掉,陳友諒雖然兵勢浩大,可是已經是驕兵,只要朱元璋這邊沉住氣,一定可以戰勝陳友諒。

正是憑藉劉伯溫的分析,朱元璋才堅定了跟陳友諒決戰的信心。所以沒有劉伯溫的話,朱元璋是不可能一統天下的。

那麼朱元璋是怎麼對待劉伯溫的呢?

既然朱元璋要提拔文臣,劉伯溫當是文臣中最聰明的一個,自然應該受到重用。可是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態度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他給劉伯溫的爵位居然是伯爵,封伯爵的都是次一等將官包括朱元璋侄子輩分的人該有的封賞,而老朱偏偏給了劉伯溫這麼一個爵位。

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明史》

而且李善長成為了宰相以後,劉伯溫不過是一個御史中丞。為什麼朱元璋要給劉伯溫這麼大的羞辱呢?其實朱元璋雖然愛惜劉伯溫的才華,骨子裡卻十分反感劉伯溫這種人。

劉伯溫是元朝的進士,是非常有學問的人。因為厭倦了元朝腐敗的官場,所以才辭官回家,由此可以看得出,劉伯溫的性格是比較耿直的,他不喜歡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朱元璋是非常霸道的人,他才不管你願不願意,而且朱元璋沒讀過書,跟劉伯溫比起來就是文盲級別,所以朱元璋認為,劉伯溫打心眼裡是瞧不起他的,他自然也不會讓劉伯溫多好過。



劉伯溫的爵位看似是打壓,其實也是一種保護措施。

在老朱眼裡,劉伯溫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他不希望劉伯溫摻和到李善長那一幫人的事情當中去。淮西黨羽眾多,朱元璋本人就是淮西一黨的人,所以他更加知道,剿滅淮西黨才能讓大明江山太平下來。

然而這幫人都是開國元勳,不能立刻就動刀子,只能讓劉伯溫遠離這幫人,打壓劉伯溫,其實是為了讓淮西集團更加猖狂。劉伯溫完全可以跟他們較量,但這不是朱元璋的目的,朱元璋想要徹底剿滅淮西集團,所以必須要讓劉伯溫失去跟他們較量的實力。

可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劉伯溫居然會被淮西集團給害死。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說朱元璋害死了劉伯溫,不過我更傾向於是李善長集團害死了劉伯溫。正是因為劉伯溫被害死這件事,徹底觸怒了朱元璋,最終朱元璋出手,將淮西集團徹底顛覆。

總結:徐達功高蓋主,劉伯溫聰慧絕倫,這都是朱元璋所忌憚的。

劉伯溫和徐達一文一武,是朱元璋最重要的文臣武將,可是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會被朱元璋所忌憚。他們兩個都有匡扶天下的才能,一旦脫離了朱元璋的控制,將來會不會對大明王朝有所影響,這是老朱心裡沒底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老朱自私地打壓了這兩位開國元勳,就是為了保證朱明王朝能夠平安長久。甚至到後來劉伯溫被胡惟庸所害、徐達吃燒鵝病發,據說跟朱元璋都脫不了干係,這是朱元璋的自保之道。


江湖小曉生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按照功勞大小,朱元璋封了開國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別如下(排名分先後):

六公——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湯和,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淮安侯華雲龍,濟寧侯顧時,長興侯耿炳文,臨江侯陳德,鞏昌侯郭興,六安侯王志,滎陽侯鄭遇春,平涼侯費聚,江陰侯吳良,靖海侯吳楨,南雄侯趙席,德慶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廣德侯華高,營陽侯楊璟,蘄春侯康鐸,永嘉侯朱亮祖,潁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東平侯韓政,宜春侯黃彬,宣寧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陸聚; 十一伯爵——誠意伯劉基(劉伯溫),東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廣洋,天水郡伯趙天麟,隴西郡伯牛海龍,安定郡伯程國勝,太原郡伯王咬住,縉雲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孫虎,譙郡伯戴德。




關於劉伯溫

印象中神機妙算、呼風喚雨的劉伯溫僅僅排在第三十五位,既不是公爵也不是侯爵,只是相對低級的伯爵。為什麼傳說中半人半神的劉伯溫排位那麼低呢?原因無非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劉伯溫跟隨朱元璋時間短資歷淺。

朱元璋於大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參加紅巾軍;劉伯溫是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徵召的。此時朱元璋已征戰了六年之久,手下謀士將領有了穩固班底,也有了穩固根據地,手握十萬精兵,足以爭霸天下。

劉伯溫加入朱元璋隊伍只是錦上添花,洪武三年(1370年)的論功行賞,劉伯溫實在排不到前面。劉伯溫之前的公侯都是朱元璋前六年的班底。

其次,劉伯溫的文官身份限制了他的地位。

從洪武三年的分封名單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公侯還是伯爵,絕大部分都是武將,劉伯溫之前的受封文官只有李善長。

朱元璋心裡,天下是武將打下來的,封賞當然要多留給出生入死的人,在大後方出謀劃策的謀士賞賜當然要低一些。

即使同是文官的李善長是劉伯溫不能比的。李善長不僅為朱元璋謀劃了奪取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一直管理著朱元璋大軍的後勤保障工作。朱元璋勢單力薄之時受到各方面包括郭子興的排擠,李善長從未產生過離開的想法。不僅如此,李善長考察頭像將領,為朱元璋籠絡人心,可以說李善長就是朱元璋的管仲、諸葛亮、王猛。那些傳說野史將劉伯溫和諸葛亮相提並論實在是抬高了劉伯溫。

最後,劉伯溫的經歷降低了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劉伯溫是元朝進士,在跟隨朱元璋之前,曾三次被排擠罷免,又三次出仕。在最後閒賦的這段時間,朱元璋找上了門來,劉伯溫隨即投靠朱元璋。

也就是說,劉伯溫不是主動效勞朱元璋的,因此在朱元璋的心中,像劉伯溫這類人地位都不是很高。

與劉伯溫類似的還有被朱元璋稱讚為“文官之首”的宋濂。在分封功臣的時候,宋濂僅僅是翰林編修,別說爵位了,職位都很低。相對來說,朱元璋對於劉伯溫已經屬於恩賜隆重了。



後來劉伯溫更沒有特殊貢獻了,因為分封第二年,劉伯溫就告老還鄉了,四年之後因病去世。

關於徐達

要說明初第一武將,非徐達莫屬。徐達是朱元璋發小,滅元統帥,明朝開國六王(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東甌王湯和、祁陽王李文忠、黔寧王沐英、寧河王鄧愈,皆是死後追封)之首。

洪武三年的分封中,李善長和徐達誰排第一都是可以的。李善長負責後勤內政,徐達負責軍事,二人是朱元璋真正的左膀右臂。

徐達是朱元璋真正的起家班底人員。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回鄉募兵,發小徐達欣然前往。在後來的鬥爭過程中,朱元璋發現徐達才能超乎常人,因此軍事方面全部委以徐達。徐達也不負朱元璋之望,滅陳友諒、滅張士誠、北伐滅元、數次出擊北元,是明朝真正的開國第一功臣。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享受明朝第一殊榮。


前面說了,李善長就是朱元璋的管仲、諸葛亮,李善長之於朱元璋就是漢初蕭何之於劉邦。徐達之所以在洪武三年的分封中位列李善長之後,主要還是因為將領身份。

中國歷史上,皇帝對於領兵的開國將領,無論身份親疏,都是有芥蒂的,正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所想:我能領兵黃袍加身,手下大將同樣有能力坐擁天下,必須限制其權力。

朱元璋仍然脫離不了這個怪圈,因此將徐達排在李善長之後,既是對於以李善長為首的後方人員的褒獎,也是對軍事將領的告誡。

可以說徐達對此看的十分清楚。在所有開國將領當中,徐達是對朱元璋最為恭敬的一個。關於朱元璋和徐達的典故傳說極多,像“勝棋樓”的典故。

因此,朱元璋平價徐達: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至於坊間傳說的朱元璋賜燒鵝毒死徐達的故事,則純屬胡扯。


別酒流年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大封功臣,朱元璋任命劉伯溫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爵為誠意伯。參照明朝爵位制度,劉伯溫的爵位位列公、侯之後,是級別最低得伯爵。

同時期受封的韓國公李善長則是六公爵之首(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常茂),而且是裡面唯一的文人。論智力、謀略和功勞,劉伯溫並不比李善長差,為什麼不能入圍公爵之列?




我們從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態度來分析,用四個字概括:又愛又怕。

劉伯溫在謀略方面非常出眾,早在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諒攻破太平,雙方態勢交惡,是劉伯溫率先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圖張士誠”的戰略方針,緊接著鄱陽湖水戰逆襲陳友諒。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劉伯溫在軍事上判斷沒有一次失誤,穩坐明朝第一智囊的交椅。此後大明所有戰事都有劉伯溫參與,他提出的治國《時務十八策》更是給明朝建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可以說有了劉伯溫的助力,朱元璋的天下來的更容易。

按照正常思維,有這樣的下屬朱元璋應該很高興,可除了高興朱元璋心裡更多的是畏懼。自己沒有想到的事劉伯溫能想到,自己想到的事劉伯溫也能想到。面對一個比領導還聰明的下屬,朱元璋怎麼放的下心?更可怕的是劉伯溫有點腹黑,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張士誠突然進攻安豐,紅巾軍得領袖韓林兒和劉福通被圍困向朱元璋求救,劉伯溫堅持讓朱元璋撒手不管,雖然這個意見是最好的選擇,可出於人道主義朱元璋還是選救人擇。通過這件事劉伯溫給朱元璋留下一個映像,這個人不太厚道。


劉伯溫給朱元璋的提議只是性格使然,一會給大家解釋。還有一個原因是朱元璋有嚴重的鄉土情節,他對自己的淮西老鄉非常信任,畢竟一起扛過槍,一起趟過雷。劉伯溫畢竟是個外人,而且是能力特別強的外人。況且劉伯溫是元朝舊臣,一個地主階級出生的讀書人,怎麼能和朱元璋這類型的泥腿子徹底尿到一個壺裡?結合身份、地位、觀念、能力四個重要的元素,朱元璋主觀思想裡就排斥劉伯溫,那麼分封的時候自然會有所偏袒,心存打壓。按道理不給公爵,侯爵總可以吧?可是偏偏封的是伯爵,而且伯爵裡待遇最低的一個,那麼只能說明老朱是故意的。

下面我給大家解釋李善長的爵位為啥在徐達之上?

徐達在明朝開國元勳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明朝的天下有一多半是他打下來的,朱元璋都說過徐達是他的:萬里長城!論出身、能力、資歷、影響力、軍功,徐達完全和李善長有的一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為啥朱元璋卻把六公之首封給李善長?官方的解釋是,李善長一直默默的處理政務,調度後勤井井有條,任勞任怨,勞苦功高。俗話說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李善長的作用很明顯,保證了每一場戰鬥沒有後顧之憂,這樣解釋李善長被封為六公之首,也能說的過去。


其實,深層次的原因是,朱元璋需要李善長平衡文武官員體系。李善長是六公爵裡唯一的文人出生,論資排輩也算元老。現在國家大定,朱元璋首先考慮的問題是治國,而不是打仗。如果分封徐達為六公爵之首,武將系統會一家獨大,會影響到朱元璋統治,那麼李善長的存在成了平衡文武系統的關鍵籌碼,用李善長而鉗制眾武將,我們讀《明史》不難發現,徐達雖然貴為右丞相,但是很少有機會使用丞相權利,基本上都在外征戰,他最主要的身份還是大將軍。朝廷內基本上是李善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也是引發後來淮西、浙東黨爭的苗頭。

說明下劉伯溫給朱元璋的提議為啥是性格使然?因為劉伯溫很耿直,聰明歸聰明,做事方面缺乏政治頭腦,直來直去。譬如:遷都事件、擅自誅殺李彬、論相位之談等,他的想法是實現自己救國救民的抱負,卻忽略了皇帝感受。最後再提一下劉伯溫雖然為誠意伯,可官位卻是御史中丞,誰都可以懟的言官頭子,可見朱元璋的權術能力應用到隨心所欲。


我不是易中天


明朝開國六公爵沒有劉伯溫,是因為他不要。雖然劉基投效朱元璋時間比較晚,但那段時間對朱元璋來說是非常關鍵的。至於講朱元璋打壓劉基更不靠譜。朱元璋把劉基的父親、爺爺都封為郡公。豈會不願給劉基一國公。朱元璋每次給劉基封爵,數次推辭不受。追贈基祖、父皆永嘉郡公。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劉基是謀主跟漢朝張良是一樣的,兩人推辭封。

開國第一功臣非徐達而是李善長。這在漢朝就已經有定論。劉邦當皇帝后論功臣排位,很多人都認為曹參攻下城池七十餘座應為首功。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曹參攻城略地是一時之功,而蕭何鎮守關中足兵足食是萬世之功。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待陛下,此萬世功也。而朱元璋征戰在外也是讓李善長鎮守後方和足兵足食。前後自將征討,皆命居守,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轉調兵餉無乏。朱元璋當吳王時就已經封李善長為宣國公。朱元璋也是把李善長當做漢朝蕭何。當皇帝后把李善長定為首功也是這個原因。而善長位第一,制詞比之蕭何,褒稱甚至。


小鴻哥


要說為何明朝的開國六公爵中沒有劉伯溫,而徐達卻只能排第二,其實主要與他們立下的功勞有關。

先說一下劉伯溫立下的功勞。

劉伯溫

劉伯溫曾是元朝時期的進士,後來因為不想和那些貪汙腐敗之輩同流合汙,因此選擇辭官回鄉。朱元璋起兵後,聽聞劉伯溫很有才學,於是將他請來做自己的謀士。

劉伯溫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謀略家,他曾經多次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參與制定剿滅元朝的計劃。

制定王霸之業

在郭子興死後,劉伯溫建議朱元璋脫離小明王而自立,這可以說是朱元璋霸業的開始。

朱元璋自立門戶之後,此時的朱元璋實力並不是很強,他的地盤東邊是張士誠,西邊是陳友諒,這兩人都對他虎視眈眈。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伯溫對朱元璋說到:

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協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劉伯溫的計策可以說為朱元璋的霸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出謀劃策,大破陳友諒

雖然劉伯溫建議朱元璋先攻陳友諒,但陳友諒實力雄厚,在之後兩人的爭鬥中,陳友諒曾率領三十萬大軍進攻朱元璋,結果嚇得朱元璋手下的一些謀士紛紛勸說他投降。

而朱元璋此時心中也感到有些惶恐,就在這樣萬分危急的時刻,劉伯溫看出了朱元璋內心中的恐懼。

於是劉伯溫說到:說要投降的,都可以直接處斬,現在陳友諒率領大軍來襲,表面上連戰連勝,實際上他已經自大自滿,只需要將他引誘到我軍腹地,一戰就可以擊潰陳友諒。

之後劉伯溫制定好計策,先派人假裝投降,將陳友諒的大軍引入埋伏圈,一舉擊潰了陳友諒的主力,最後陳友諒倉皇逃竄。

後來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而劉伯溫被封伯爵,他的功勞相比李善長和徐達還差一些,自然無法獲得國公的爵位,不過這也與他懂得明哲保身有關,畢竟他知道明朝已經建立,以後的朱元璋肯定會對自己十分忌憚,他擔心自己無法善終,因此儘量免除朱元璋對自己的猜忌。



為何開國公爵徐達只能排第二

徐達一生為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他曾統帥大軍攻滅張士誠,攻佔元朝都城,後來又掃蕩元朝的殘餘勢力,擊潰駐守太原,擁兵十萬的元朝名將王保保。

如果只論軍功,徐達肯定能排第一,朱元璋也曾將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但實際上開國第一公爵是李善長。

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徐達是個武將,而李善長是個文官,在明朝建立之後,國家更需要的是文官,一個王朝離不開一群有能力的文官,朱元璋不會將武將的地位排在文官之上。

李善長就如同蕭何,他的功勳不是體現在征戰上,而是主要為大軍提供後勤保障,以及治理國家等方面。

朱元璋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

明朝的建立離不開徐達,同樣也離不開李善長,讓李善長排在開國公爵第一位,徐達也比較服氣,這也能看出朱元璋的平衡之策。


東方大史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群臣。封了6個公爵,分別是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李善長排名第一,他也是幾人裡唯一的文臣,剩下的幾人都是戰功赫赫的武將。

有人就會問劉伯溫去哪了?因為他的功勞不可謂不大。在大明的建立過程中,說劉伯溫是總設計師一點也不為過,當年郭子興死後,就是劉伯溫建議讓朱元璋脫離小民王單幹。

可是當時朱元璋的實力並不強大。他的東邊兒有張士誠,西邊有陳友諒,兩人都對他是虎視眈眈。估計這時候的朱元璋心裡也沒底兒。

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協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這時候劉伯溫卻建議朱元璋先攻打實力較強的陳友諒。陳友諒率30萬大軍來進攻朱元璋,結果嚇得朱元璋手下的謀士紛紛勸朱元璋投降。

還是劉伯溫獻計,讓朱元璋假意投降,有的深入,然後一舉擊潰了陳友諒的主力部隊。

這才形勢明朗,有了朱元璋在南方稱帝的基礎。所以沒有劉伯溫,形勢難料。

既然有如此之功勞,那麼給劉伯溫封什麼爵位應當都沒人不服。可是我們都知道,最終給劉伯溫只封了個伯爵。明朝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這是鬧哪樣?不封個公爵都讓人難以信服,居然連侯爵都沒沾上邊兒。

其實帝王都是在下一盤大棋,雖然上面的這些人個個都是實力派,但說到底他們都是朱元璋的棋子。帝王術講究的就是一個平衡,這棋子可不能亂擺,否則就會全盤皆輸。既然能給劉伯溫封一個伯爵,那自然有它的道理。

下面我給大家分析一下,朱元璋為什麼會這樣做?

沒有身份認同感。

朱元璋是淮西布衣,他經歷過苦難,被逼的沒路走了,才從亂世中崛起。而他身邊的這些戰將幾乎都是他的淮西老鄉和發小,這在心理上就能極大地獲得朱元璋的認同感。

劉伯溫是他們這些人裡的另類。他曾是元朝的官員,在出身上就存在著差異。再說劉伯溫又不是主動來投靠朱元璋的,朱元璋請他幾次不來,最後幾乎是脅迫著綁來的。

朱元璋是泥腿子出身,而劉伯溫是知識分子。他有意無意的透露著一些迂腐,甚至是嘲諷。朱元璋祭拜他的老上級韓林兒,劉伯溫非常看不起這種做法,甚至嘲諷道:“牧豎耳,奉之何為”,這話聽在老朱耳朵裡肯定很不是味。

直白地說朱元璋忌憚劉伯溫。

因為劉伯溫確實太聰明瞭。他智謀深遠,料敵與先機。有時候他的想法和朱元璋不謀而合,甚至比朱元璋想的還高明。

劉伯溫的問題就在於處事不夠圓滑機警,不懂變通藏拙,他在投奔朱元璋之前,曾擔任元朝的小官職,也是因為太過於剛正迂直,而三度罷官。劉伯溫敢於違抗朱元璋,性格剛烈嫉惡如仇。

他太過自信。自詡為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有點功高蓋主的意思,哪個上司願意放一個比自己還高明的人在身邊?

劉伯溫在權謀方面,讓朱元璋不得不防。他在假意投降陳友諒,誘敵深入,打敗了陳友諒,結果是好的,但在朱元璋看來還是有點厚黑學的意思。朱元璋曾想救自己的老上級韓林兒,但劉伯溫勸他放棄,老朱怎能不防一手?萬一以後劉伯溫把這些都用在他身上怎麼辦?

劉伯溫的作用逐漸減小。

劉伯溫的謀略用在戰爭之時,在治國方面朱元璋不希望他插手。在淮西集團勢力越發膨脹的時候,朱元璋把他當重要棋子用了一下,此後基本就沒他啥事兒了。

朱元璋本是淮西集團的首領 ,但他當皇帝了,淮西的勢力必須有人來抗衡一下,而最佳人選就是劉伯溫,因為他是空降兵。在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抗衡中,朱元璋雖然想看坐山觀虎鬥,可他這個人地域觀念很強。

在引起以左丞相李善長為首的淮西一黨的強烈不滿,人人皆欲殺之而後快。這種情況下老朱還是以安撫淮西諸將為已任。當然這對老朱後來辦胡惟庸案以及藍玉案等創造了條件。

劉伯溫推脫授爵。

如果這種情況下,劉伯溫還看不清楚形勢,那就枉為劉伯溫此名了。所以他想明哲保身,激流勇退,故多次推脫不要爵位。

朱元璋雖然想敲打他,但也不能做的太過,以免讓人詬病。所以他把劉伯溫的父親和爺爺都封為郡公,讓別人看我老朱也不是小氣的人。

所以態度還是會有,朱元璋每次給劉基封爵,數次推辭不受。追贈基祖、父皆永嘉郡公。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

所以老朱正瞌睡,劉伯溫便遞過來一個枕頭。在劉伯溫的表態下,就坡下驢。那就封個伯爵吧,一來就是為了敲打他,讓他心裡明白我對你有戒心,行事不要太高調。二來不是我不給你封爵位,而是你不要。

雖然兩人都很高明,但劉伯溫怎麼可能玩得過老朱呢?

至於論戰功,那徐達肯定能扛半壁江山。他曾統帥大軍攻滅張士誠,攻佔元朝都城,後來又掃蕩元朝的殘餘勢力,擊潰駐守太原,擁兵十萬的元朝名將王保保。為何排名卻在李善長之後?

老朱的意思非常明顯。文治武功嘛,打江山的過程需要戰將,而治理江山就需要文臣,如果建立江山之後還好戰的話,那隻能整得百姓民不聊生,不給他們休養生息的機會,哪來的江山穩固的根基?


再說武將排第一,會讓他們自視功高很難控制,這也有給他們敲警鐘的意思。

朱元璋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

這就是均衡之道,這麼做別人也很難挑出毛病。


說史聽濤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明朝開國六公爵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這六個人裡常茂是繼承他爹常遇春的爵位。


而李善長作為六公爵裡面唯一的一個文官,他是名符其實的。首先李善長在朱元璋攻下滁州時就主動投奔了朱元璋,基本是朱氏集團的創始人之。而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他既是蕭何又是張良,不僅為朱元璋行軍打仗出謀劃策,更是把朱元璋打下的地盤治理得井井有條,被元朝摧殘得寸草不生的地方經李善長一過手,短短數月就能顯現出勃勃生機,他提出專賣兩淮之鹽,設立茶法。恢復制錢法,開礦冶鐵,制定魚稅,使老朱的財富日益增長,為朱元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和錢糧,軍機進退、賞罰章程,也多由李善長決定。

漢高祖曾經因為蕭何提出了著名的“功人功狗”一說,而李善長妥妥的功人,排第一當之無愧。


再說劉伯溫,劉伯溫確實有大功,自從他夥之後李善長“張良”的擔子基本就交給了劉伯溫。滅陳友諒、平張士誠、北伐中原等戰略基本都是劉伯溫給朱元璋謀劃,至於說為什麼他只被封了個誠意伯,守仁君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他沒有創業之功

劉伯溫加入朱元璋集團時朱元璋已經在南京站穩腳跟,而且還是朱元璋多次派人請他才把他平過來,這和在朱元璋早期主動向朱元璋示好的李善長等人相比,這份從龍之功就少了。

二劉伯溫和朱元璋的淮西集團格格不入。


守仁讀仁


無論是劉伯溫還是徐達,他們的老闆都是朱元璋,這個出身低微的草根天子,是中國歷史上特別的存在,他們倆的際遇,全看朱元璋。

我們先來看劉伯溫:

在民間的流傳中,劉伯溫是和諸葛亮一樣的半仙之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但在歷史上的境遇,劉伯溫可沒有達到諸葛亮的水平,蜀漢雖然偏居一隅,但諸葛亮可是託孤之臣,在蜀漢前期可謂是乾綱獨斷。

而劉伯溫呢?在開國封賞中,只得到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連侯爵都沒得到,更別提公爵了,為何?我個人覺得有三點:

1、資歷較淺。劉伯溫大約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這時的朱元璋已經有了根據地,且有一定勢力,大約8年後就登基稱帝了,也就是劉伯溫沒趕上朱元璋事業的草創時期,畢竟革命嘛,也講究個先來後到吧。

2、帝王心術。劉伯溫自從進入朱元璋的政府後,確實立了不少功勞,但還達不到諸葛亮那種力挽狂瀾的功績,而且劉伯溫是元朝進士出身,比較驕傲,遇到朱元璋這種領導,他展現了才華,但也得到了朱元璋的壓制。誠意伯中“誠意”二字就是對朱元璋第一次請其出山而未應的一種表態,有點挖苦的意味。

3、黨派爭鬥。朱元璋的原始班底都是他的老鄉,他封賞的公侯多數來自這些人,這就是歷史上說的“淮西派”,而劉伯溫確是另一派——“浙東派”的領袖,這就是明初黨爭的由來,劉伯溫雖然爵位不高,但官至御史中丞,是言官的老大,掌握話語權。朱元璋當然是比較偏向淮西派的,但對於黨爭他是樂見其成:你們都斗的你死我活了,我就來收拾殘局。打壓浙東派,他們才能更有鬥志。

再看徐達:

徐達為大明江山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是武將的第一。但在封賞的時候,只列第二,官位上也是右丞相,都被李善長壓了一頭,這是為何?

1、沽名釣譽。說的是朱元璋的沽名釣譽。朱元璋的偶像是同為草根出身的劉邦,劉邦的第一功臣是誰?漢初三傑第一的蕭何,而蕭何所做的工作基本和李善長差不多,都是負責後勤保障和管理,都是文職並以武功封爵的,所以朱元璋把第一給了李善長。

2、重文輕武。打江山靠武將,坐江山要靠文官。朱元璋很明白這個道理,開國的封爵中多數都是武將,這幾個文官就顯得很重要了,畢竟有能力出將入相的人在歷史上也是鳳毛麟角,徐達就委屈一下吧,不過可惜的是李善長沒有躲過朱元璋的屠刀。

令人惋惜的是,劉伯溫被胡惟庸毒死(《明史》說法),這其中朱元璋是要負責任的,當時的劉伯溫已無威脅。而徐達的死因野史中也各有說法,但都說是朱元璋害的,這一點我是不信的,以朱元璋的狠辣,殺人不需要這麼麻煩。


黑水布衣


大明開國公第一位是李善長,是朱元璋從跟郭子興的紅巾軍帥府,當的為親兵九夫長開始,因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身先士卒,得戰利品,全都上交郭子興,他又得元帥賞賜分給大家,威信高著。成為郭子興心腹知已,重要事情必和他商量,大事辦事必交給他辦的紅巾軍左副元帥。把自己養女馬大腳給朱元璋為妻。

的早期創業時的人物。當時是郭子興佔據濠州,朱元璋是兒時夥伴湯和邀請而來,年輕二十五歲,以戰功顯赫連續升遷,1356年成為郭子興代替者小明王韓林兒左副元帥,後吳國公。

當時紅巾軍為五部,五個元帥。郭子興自成一派,有孫德崖與他三個元帥組成一派。兩派之間矛盾深刻,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後其部下彭大和趙均用到濠州與郭子興交好。孫德崖則拉擾趙均用,挑撥他綁架了郭子興想殺害,而取而代之。

朱元璋在彭大支持下,率兵救回郭子興。從此二派結怨更深。朱元璋見在濠州城內諸將爭權奪利,勾心鬥角。決心自已創業,回鄉募兵找來少年時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回到濠州被郭子興封為鎮撫。當時紅巾軍大首領都以封王了,朱元璋仍是元帥。朱元璋帶領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位兄弟。帶軍隊離開濠州南下定遠,一路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義兵三幹人,又得潞州踏鼻子秦把頭八百人。統率隊伍攻破元軍定遠橫澗山營。使元軍元帥繆大考投降。朱元璋又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戰士二萬多編成自己的隊伍,成為強大勢力。又南下滁州。請來當地名人李善長。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他直接以漢高祖劉邦為榜樣,勸說朱元璋打自己的天下,要自己創業。知人善任,不亂殺人,以有堅毅果敢的性格,不要婆婆媽媽。

朱元璋有流浪多年,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有廣闊眼界,一聽正合心意,立志成為豪強。從此朱元璋有了自己軍師幕府書記李善長,讓他以協調各將領間關係,共創大業。

朱元璋很快快攻下了滁州。郭子興受到其它紅巾軍首領的排擠,在朱元璋攻下滁州城後也來到,交出兵權。從此朱元璋成為一面的霸主,他稱李善長在世蕭何,一直讓負責軍隊的糧餉供應,成為協調將士,風掃殘雲的發動機。

朱元璋為吳王,他為在相國,”嫻於辭令,明習故事,處理政務,裁決如流,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調兵轉餉無乏 恢復制錢,榷淮鹽,立茶法,開鐵冶,定魚稅 ,國用益饒而民不困。自成百官之首,定官制禮儀,監修《元史》編《想訓錄》《大明集禮》,事無鉅細全由他擔綱謀議而行,但朱元璋為了牢固自己統治 消滅異姓共同起義的領袖,以胡惟庸在占城國來賓進貢,胡惟庸沒有報告給朱元璋為由,朱元璋大怒。又因胡惟庸兒子坐在奔馳馬車過市喧富,卻驚馬掉下軋死車下,胡惟康將駕車馬伕殺死,朱元璋又是大怒,要胡惟庸賠命車伕,胡惟庸想金錢賠償馬伕之命,朱元璋還是不行。在胡惟庸將事講到朝上擴大到朝臣官僚評理講情時,朱元璋更加惱羞成怒,大憤以謀反治罪,誅殺胡惟庸陳寧和塗節,牽連李存義,林賢。更拉上軍帥蘭玉,扯出蘭玉還討沙漠抓獲的封績。李善長知道不奏告朱元璋,事情敗露,封漬逮捕。反告發李善長和胡惟庸往來密切,不管有情無事如何,陸仲享與唐勝 ,宗費聚,趙康三侯都以胡惟庸共謀不軌誅殺。還是朱元璋大發雷遏之怒,擴大肅清逆黨為由。被誅殺者達三萬餘人。開國功臣李善長,南雄侯翅康,滎陽侯鄭遇春,永喜候朱亮 ,祖靖寧等一公二十一候被滅族抄斬。取除丞相位,革除中書省,讓人不得敢有奏請,說者處以重刑。其處事以六部分理,從此朱元璋以皇帝之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更把牢牢地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從朱元璋要創業打天下李善長就是在世蕭何干工作,為朱元璋制定戰略方針計劃,是直接推動朱元璋成為皇帝的推手。他是第一公合情合理。

徐達是朱元璋發小,成為朱元璋取滁州智勇兼備的首功,戰功卓著高顯,居諸將之上大將隨朱元璋渡長江,克南京,下太平抓元萬戶長納哈出。克漂陽,漂水,打下應天府。再下常州,得常熟,江陰等。阻止張土誠西進。九華山下設埋伏俘斬陳友諒萬敵,應天城下設伏大敗陳友諒軍俘虜7幹。在翻陽湖大戰,衝鋒陷陣殺敵幹伍,使軍心大振,再戰消滅陳友諒,克廬州,江陵,辰州。再率軍克高郵,淮安,興化。平淮東進太湖,圍湖州數敗張土誠軍。使敵將李伯升,張天騏投降。合圍平江,申明軍紀,禁掠民財,擒獲張士誠。

北伐元軍,連戰常捷,得濟南佔山東,進河南收汴梁。克潼關得華州。乘勢直搗大都,又移北上,連克衛輝磁州會師臨清。克河北大敗元軍於河西務,進破通州,迫元順帝棄大都逃走,克北京推翻元朝.。繼續進軍收河北,佔太原,入陝西定西北,但在哈爾和林,遭元朝北軍伏擊,喪帥十萬餘,隨後復率諸將出徵 血恥元軍答刺海(達來諾爾湖)還軍北平。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但頭和手腳無法比擬,排名第二實致名歸。

劉基,劉伯溫是人們遠離真實想象中神仙。似諸葛亮一樣的奇人,有很多偉奇故事。掩蓋他真實一生他也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江山而馳名天下著名人物。在朱元璋給他爵位是誠意伯,。在正德九年追贈為太師外,並無真幹實位有高官厚祿是閒人。

年輕時,反元起義風起雲湧 劉伯溫寫詩極力奉承歌頌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皇帝與大臣太師脫脫 ,吹噓元朝帝業,根深蒂固不可動搖,而各地的反元隊伍,則是斧錢下蟐螂擋車轉眼煙消雲散。把對待漢人極為殘忍,在鎮壓起義中脫脫當英雄,用詩歌頌他用血腥辦法攻下徐州,還用先人老辦法血腥屠殺人民 白骨蔭地慘景,因為出身右族,把低下人民生命死活根本不當回事,他以為算不了什麼。

他寫,風驅急雨灑高城,雲壓輕雷殷地聲。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

從考中進士出身他,投身仕途,官場腐敗,民不聊生。他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作著兢兢兢業業的縣丞,卻長期是七品小官,最後不得不棄官在家鄉著書。

朱元璋仰慕劉伯基的名聲,邀請他出山已是50歲了。朱元璋的大業基礎穩定,隊伍強大。他給朱元璋進獻十八策,使之成為朱元璋主要謀士。也在打天下中應該有汗馬功勞。因為博通經史,精於象緯之學,卻被朱元璋為太史令,是記載史事,編寫史書,收藏國家典籍,天文,歷算,祭祀的朝廷大臣。似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朱元璋成皇帝后,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封了個誠意伯,歲祿240石。就被胡惟庸丞相所害,奪祿被迫回家。一月後而死。從1367年到1375年只有八年時間在朱元璋身邊,也只管文書記錄。沒有座張良之位,難幹張良之事。更不能享貴爵厚祿。劉基不能如民間所傳神機妙算,智慧大神一生不得意,最後說是被毒死的,更不要說平常得罪很多人,沒有機會獨擔重任,更難有發揮大仙能力機會。是文學中摶出萬能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