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即位後,對太上皇乾隆會有牴觸嗎?為什麼?

用戶62770535332


要說清朝哪個皇帝最讓我反感,那絕對乾隆帝。像我們這樣的歷史愛好者,涉獵的歷史人物很多,一般都能夠客觀看待,不以人物的好惡來影響自己的主觀情緒,但是乾隆是一個例外,要說不要臉,乾隆的確是祖宗級別的。我很少寫乾隆的事情,一寫就腦袋疼。


話說康熙末年,九子奪嫡最後雍正勝出,有一種說法是康熙十分喜歡幼年的弘曆,為了讓弘曆當皇帝所以才將皇位傳給了雍正,“父以子為貴”這樣的傳統在清朝的確有這樣的習慣,這種說法應該是有一定的根據。

乾隆皇帝一生對康熙皇帝十分尊崇,這一點等到雍正去世的時候,乾隆登基的時候就能看出來,在即位大典上,年紀輕輕的乾隆就焚香禱告上天“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簡單點說就是,我爺爺康熙在位61年,我不敢和他相比,我如果在位60年就把皇位傳給皇子。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流傳很廣的段子,記者問一個老農民,假如你有一百萬你願意把他拿出來捐給需要的人嗎?老農民說自己願意;當記者又問,假如你有一座別墅,你願意把他拿出來給需要的人住嗎?老農民又說自己願意;當記者問道,假如你有一頭牛,你願意把他奉獻出來嗎?老農民說,我不願意!記者問他,你連一百萬和別墅都願意奉獻出來,為何一頭牛你不願意奉獻呢?老牛回答說:因為我真的有頭牛。

我相信類似段子大家都看過,只不過版本不一樣。

乾隆登基的時候,肯定沒有想到,自己能夠在位六十多年,在古代一般四五十歲就掛了,乾隆25歲登基,想要在位60年,那必須活到85歲,在古代活到85歲的皇帝真的真的真的太少了。

所以,乾隆敢這樣焚香禱告,是早就算計好了。

這種思想就像,老子去買張彩票,敢跟任何人說,中五百萬我分你一半。

當然,問題就尷尬在,乾隆TM的活到85歲了,想要反悔是不可能的,一直有說皇帝一言九鼎,當然在乾隆這是不存在的,乾隆活的時間太久,前後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乾隆三年的時候,李衛去世的時候,乾隆還誇讚李衛是一個好官,能幹活。等到乾隆四十五年的時候,認為李衛不是好人,還把他的神像給砸了。

但是乾隆即位時焚香禱告那是寫在史書上的,這個可不能隨便反悔的,乾隆也是一個迷信的人,不敢隨便對神靈撒謊,另一方面乾隆也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主,十分在意自己的人設,我“千古第一全人”的人設不能崩了啊!

儘管思想上有過掙扎,乾隆最後還是按照承諾,在位六十年的時候將皇位傳給了嘉慶,自己擔任太上皇。

中國古代是強烈的君主專制,什麼叫專制,那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出現兩個君主的事情都是不靠譜的,大部分的太上皇結局都十分慘。

最出名的當屬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了,趙武靈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君主,很多人都把趙武靈王和秦始皇、漢武帝相提並論,趙武靈王主政下的趙國從弱小發展成強大,堪稱戰國時期最牛叉的君主也不為過了。

當時趙武靈王為了應對戰國時期複雜的軍事外交環境,決定自己當太上皇,傳位給自己的小兒子趙何主管政治,是為趙惠文王。

這種二元政治可謂是開創了中國歷史一個先河,假如趙武靈王后來不是被趙何活活餓死,這一定是一段佳話。

因為後來趙武靈王后悔了,感覺趙何不如自己的另一個兒子趙章出彩,趙章因此想要殺了趙何取而代之,結果被趙何反殺,趙武靈王下場更慘,被囚禁在自己的建造好的墳墓裡面,不讓他出來,趙武靈王被斷糧三個月之久,最後被活活餓死,趙何還下令厚葬。

乾隆活的那麼大歲數,對歷史感悟也挺好的人,自然不能犯趙武靈王同樣的錯誤。

在退位之前,乾隆著實費了一番周折,為自己的退位精心準備,不但在禮制規格上高於嘉慶,所有的軍國大事都要由他裁定,重大的人事任免也要他來決定,所以即使是退位,依然是大權獨攬。

這就讓嘉慶十分困惱了,好不容易當個皇帝,竟然是這樣的皇帝,乾隆甚至表示,如果嘉慶表現不好,隨時廢了他,由此可見嘉慶在乾隆當太上皇的三年裡日子並不好過,假如要沒當這個皇帝,好歹是個親王,當了這個皇帝要是再被廢那下場就慘了。

乾隆更是培養了和珅政治集團來掣肘嘉慶,害怕嘉慶培植自己的勢力,嘉慶為了不讓乾隆疑心,竟然籠絡和珅,以此曲線獲得乾隆的好感。

嘉慶隱忍到什麼地步呢?即位之後連政事都不過問,遇事就向乾隆請奏,對於當時和珅的飛揚跋扈,嘉慶表示一再忍讓,有一次嘉慶還惺惺作態的沒收了和珅的鼻菸壺,告訴和珅要保重身體,以後大清不能沒有你的輔佐。

對於乾隆,嘉慶更是畢恭畢敬,乾隆為了給自己添壽,善待天下的老人,出臺各種養老政策,嘉慶元年的時候還在皇宮裡舉行了千叟宴,邀請全國歲數大的老人到皇宮裡吃飯。

針對這種翻老頑童,有點像哪吒、三毛的種種行為,嘉慶表現的十分畢恭畢敬,從來沒有二話,就是一個支持,把乾隆這個老小孩哄的是開開心心的走了。

直到真正親政後,嘉慶才舒了一口氣,在乾隆喪期還未過,僅僅閉眼15天,嘉慶就讓和珅自盡去陪乾隆了。

民間有說法是乾隆留和珅是為了給嘉慶攢錢,這純粹是TM的扯淡,乾隆晚年昏庸無道,生活奢靡,吏治敗壞,是將清朝最終毀滅的罪魁禍首。


史論縱橫


嘉慶元年,85歲的乾隆在太和殿舉行盛大的歸政大典,將傳國玉璽捧在手心,端視良久,最後還是在大臣的提醒下,才戀戀不捨地將玉璽交給跪在面前的皇太子永琰。至此,禪讓大典結束了。

乾隆成為清王朝第一位太上皇。36歲的永琰,接替乾隆的皇位,成為清朝入關後第五任皇帝。

(乾隆劇照)

乾隆雖然當了太上皇,但其實一直掌控著權力。那麼,作為皇帝卻手中無權的嘉慶,有沒有不滿的表現呢?

一、身康體健的乾隆為何要做太上皇?

事情要回到乾隆四十三年,68歲的乾隆下了一道諭旨:“朕踐阼之初,曾焚香告天雲,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這話的意思說的是,乾隆早在登基之初,就曾焚香向上天祈禱,他的爺爺康熙在位61年,他不敢和康熙比,所以上天若能保他在位60年,在他85歲時,就退休歸隱,把皇位傳給皇子。

乾隆之所以這樣說,一方面因為康熙也才活了69歲,而他此時也是68歲的年紀,已經是花甲之年,雖說身體硬朗,口齒清楚,但畢竟是垂暮之年,誰也不知道還能活多久。

另一方面,由於乾隆在位已經43年,外界認為他有貪戀權位的議論在坊間流傳。

所以,乾隆才會專門寫下諭旨,向天下人稱,自己在位時間,絕不會超過康熙在位的時候。在位60年後,一定會將帝位禪讓給皇太子。

實際上他這樣說,還就是想一直幹到老。

(嘉慶劇照)

二、退位不退權的太上皇。

早在乾隆三十五年,乾隆就曾大興土木修建了寧壽宮,打算退休後,到那裡頤養天年。

然而乾隆做了太上皇后,壓根就沒打算遷出養心殿。因此,嘉慶只能屈居住在毓慶宮中。

另外,乾隆仍行使皇權,對外自稱為“朕”,諭旨也稱為“敕旨”。總之,他除了名號換成了“太上皇”,所行的依然還是皇帝的權柄。不論是人事任免還是軍政大事,也都由他來做主。

為了不讓大臣們議論,乾隆還下詔,稱軍國大事不能懈怠,也不能不聞不問。畢竟皇帝年輕,沒有經驗,他只有勉為其難做好老司機,多在軍政大事上教導嘉慶,以免將來嘉慶會因沒有做皇帝的經驗出錯。

乾隆在圓明園召見藩國使臣時,就直截了當地說:“朕雖歸政於皇帝,但大事還是我辦。”

當然,嘉慶也在履行皇帝的職責,不過他所做的,也就是些祭祀、謁陵或者日常雜務這樣的事情。至於軍政大事,他是沒權利做主的。別說軍政大事,就連內宮之事,乾隆也要親歷親為。

最過分的,是對外已經改為嘉慶元年,但宮中卻仍以乾隆年號紀年。嘉慶這個皇帝當得有名無實,自然也在大臣中樹立不了威信。

三、孝子忠臣般的嘉慶。

據《朝鮮實錄》記載:“(嘉慶)侍坐太上皇,上皇喜則亦喜,笑則亦笑。於此亦有可知者矣。”

說的是,乾隆晚年把持朝政,仍坐在龍椅上,嘉慶則侍坐在他的一側,一切全看乾隆臉色。乾隆高興他便臉帶喜色,乾隆笑他亦陪笑。

不光如此,乾隆本來就是個喜歡玩樂的皇帝,他一邊繼續把持朝政,一邊又“終日宴戲”。每到宴飲之時,身為皇帝的嘉慶總是“先行恭候”,或者“尾隨其後”。總之極為恭順,對乾隆唯唯諾諾,絲毫不以皇帝自居,反而處處擺出孝子忠臣的形象。

(和珅劇照)

四、不敢得罪的和珅。

嘉慶處處和順,絲毫沒有因乾隆遲遲不歸政,露出半分不悅的態度。

因此,嘉慶得到乾隆的信任。但為了穩固他的帝位,這還做得遠遠不夠。

當時,和珅是乾隆身邊最寵信的大臣。他不光職權很大,還能左右乾隆的決定。比如嘉慶呈給乾隆的奏摺,有可能被打回來好幾次。但是和珅如果呈上去,往往經他一番言語,就達到了目的。

由於和珅位高權重,再加上乾隆年事已高,說話口齒不清,唯有和珅聽得明白他說什麼。所以,和珅侍立在乾隆和嘉慶的身側,朝臣奏事,再由他傳達乾隆所言。有時他亦自行判斷,儼然有攝政之嫌,因此民間調侃他為“二皇帝”。

和珅不光左右乾隆,還在嘉慶身邊安插眼線。比如,嘉慶的侍讀吳省蘭兩兄弟,都是和珅的耳目。但嘉慶對他們不做猜忌,反而與他們“相處融洽”。

對和珅,嘉慶亦是謹慎謙讓,處處倚重,不給和珅留下話柄,以此保全皇位的平安。

五、親政後的爆發。

嘉慶四年,嘉慶在隱忍了3年後,終於熬死了乾隆,得以繼位。

隨即,嘉慶在乾隆去世第5日,便將還沒有準備的和珅拘捕入獄,並查抄家產,10日後便頒佈20條大罪,將他賜死。

由此可見,嘉慶在做傀儡皇帝時,既要面對遲遲不放權的乾隆,又要防範處處對他掣肘的和珅。心裡要是沒有牴觸,那絕對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旦乾隆去世,他大權在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幹掉和珅,解心頭之氣。

(參考史料:《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焦晃演過乾隆,在劇中他親自拜祭自己的爺爺康熙,問他該怎麼辦。結果不知道是誰安排好了,聽見有人說:“扶著點好,把著點好。”乾隆釋然了,決定自己退位幹太上皇,業餘時間扶著點把這點這個不成熟的兒皇帝嘉慶。

當然這是電視劇,不是歷史,也足見乾隆為了權力死不要臉了。當初自己要做好人,說出在位時間不能超過聖祖爺的大話來,那是因為他自己揣摩著自己活不到八十多歲,畢竟那時候平均壽命也就三四十歲,能活六十多歲已經算長壽了。果然多嘴是要付出代價的,他沒想到自己真的活過了八十,眼瞅自己六十年大限到了,說出來的話總不能食言吧。



於是他就搞了個讓位不讓權,自己退位當太上皇,讓位給嘉慶做,但有事還得請示,好歹算是為自己當初這張破嘴找個臺階下。

那有人問了,你都退位了,還請示你幹啥?

乾隆挺會找理由,說嘉慶剛開始幹,沒什麼經驗,我先帶他幾年,避免他以後出錯。

《清高宗實錄》記載:

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聽我訓導,將來知所遵循,不至錯誤,豈非天下之福哉。

問題是,嘉慶這一年也三十六歲了。治國理政什麼的,看都看會了,還要啥實習期啊,乾隆還真會胡說八道。



估計你要拿這話搪塞乾隆,乾隆一準兒得跟你說:你就算是活到八十歲,在我眼裡你也是小孩。

這還不是最逗的,最逗的是,乾隆竟然連玉璽都捨不得交。幸好劉墉說了一句,歷朝歷代哪裡有沒玉璽的天子啊,乾隆這才交了玉璽。

看到老爹如此死不要臉,嘉慶也只好從內心真誠地感謝他——幸好他還交了玉璽。

你說嘉慶對太上皇有沒有牴觸?太子時間幹長了都容易造反,更別提當個沒權的兒皇帝。但沒招啊,老爹大權獨攬,自己雖然是條龍,暫時也得先盤著,否則老爹一聲令下,自己就得死翹翹。畢竟都熬了這麼多年了,不差這幾年了,熬著吧。



就這樣熬了三年,終於把老爹成功熬死了,然後三下五除二就把老爹的寵臣和珅滅了。說白了這就是一種遷怒啊,他把自己對老爹乾隆的恨發洩在了和珅身上。可見,這三年日子他是怎麼熬過來的。


達摩說


嘉慶是清朝歷史上一位比較特殊的皇帝,他在乾隆還活著的時候就登上帝位。父子雖兩共同完成歷史上最平穩的皇位交接,但乾隆退而不休,嘉慶只能繼續“享受”落日餘暉。

作為皇帝,嘉慶心裡肯定頗有微詞;作為兒子,嘉慶再大的委屈也只能盡孝;作為副手,嘉慶只能唯乾隆馬首是瞻。

嘉慶的無奈

皇帝原本是一國之尊,掌握所有軍政大權,但嘉慶是例外。

嘉慶只是繼承了乾隆的皇位,並沒有繼承皇權。乾隆在“禪讓”之前,就已經坐了許多準備,他曾明確宣佈,只將開會、接待等禮儀性的工作轉讓給嘉慶,至於其他:

“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聽我訓導,將來知所遵循,不至錯誤,豈非天下之福哉——《清高宗實錄》”

在當太上皇后,乾隆接見藩屬國使者時,對各國宣佈:

“朕雖然歸政,大事還是我辦。”

乾隆規定,退位之後,他仍然稱“朕”,他的旨意稱“敕旨”,法律效果高於嘉慶的聖旨;文武百官進京述職以及高級大員赴任前都要聽他指示……

乾隆雖然不是皇帝了,但他仍然是大清的最終決策人,既要“禪讓”之名,也要權力之實。也就是說嘉慶只是一個“實習皇帝”,有皇帝之名,無皇帝之實。

嘉慶想提拔幾個自己人,要看乾隆的臉色;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門都沒有;甚至連自己的接班人,都被乾隆給隔代指定了。一眼望去,朝堂上掌權的重臣,如阿桂、和珅等人,那都是乾隆一手提拔的。

換做其他人是嘉慶,心裡肯定也是一肚子苦水,而且心裡的苦還不能流露出來。因為嘉慶沒有任何與乾隆叫板的實力,老爺子一旦不滿意,搞不好還會走馬換將,另立新君。

只能做一個四平八穩且聽話的實習皇帝,熬到撥開雲霧見晴天

嘉慶與乾隆的關係,並不像劉邦與劉太公的關係,也不是李世民與李淵的關係,而是乾隆作君,嘉慶為儲君、臣子。既然是臣子,就要守住君臣之道,明白自己的定位與角色。

嘉慶也很“懂事”,十分恭順地做著“實習皇帝”,每天按時作息,很勤勉地批閱奏摺,認真出席每一個盛大典禮,卻從不做任何決策,不下達任何指示,不判斷任何事情。他十分得體地“韜光養晦”,任何事只遵循一個原則:“聽皇爺處分”,安分得躍然史書:

“賜宴之時,嘉慶侍坐上皇之側,只侍上皇之動靜,而一不轉矚。”

作為乾隆的兒子,嘉慶更加不敢有任何忤逆行為。因為在古代,“孝”是衡量一個人的重要品質,即使李世民搶了李淵的皇位,也要在臺面上盡孝。一旦一個人被評價為不孝,那這個人就難有立足之地。

大清也繼承孝順的傳統,所有的皇帝都要極盡孝道,最好能有一個孝子的標籤。嘉慶也不例外,扮演孝子的角色,既是給天下人看,也是為了讓乾隆安心。

所以,嘉慶會在心裡牴觸,檯面只能當乾隆的“乖孩子”,剩下就是忍耐,等到乾隆駕鶴西去那天,自己才能真正君臨天下。


秋媚讀史


牴觸是有的,但是敢怒不敢言。首先嘉慶很清楚,就是他即位後,乾隆也不是沒能力把他拉下馬來。

乾隆當年有別的選擇,比如說不論才華還是謀略,永瑆都比他強的多,然而最終乾隆卻選擇了資質平平的他克成大統,為什麼?


(嘉慶)

因為乾隆覺得他永琰聽話,孝順,永遠不會做出忤逆他的事,這是嘉慶自己立世的根本所在,如果自己忍不住冒犯乃至和乾隆對著幹,那無異於自毀長城。就是他即位後的前三年,仍舊不過是光桿司令而已,國家實際上所有一應軍政大權還是掌握在乾隆這位太上皇手裡。自己老子軍權在手,還是老子,不論怎麼看,自己都鬥不過他啊。

那麼為何乾隆退位了還死拿著權力不放呢?

一句話:戀權唄!


(乾隆)

乾隆在滿清諸皇裡,是最會享受,最長壽命,同時也是最虛偽的一個。他打著孝順的幌子,不敢越居其皇爺爺康熙在位六十年之後,所以自己在位六十年也退休了。實際上,他並不想退,只不過是為了標榜他假仁假義假孝順的榜子而已。所以,他在退位前,就想著找一個聽話、孝順的兒子來接替自己,讓自己再過幾年皇帝癮。

(永瑆)

看來看去,永瑆那麼標新立異,時時講究革故鼎新的肯定不行啊,且不說永瑆不會任由自己擺佈,搞不好自己還活著就會把自己一生定下的基調推翻不說,永瑆也太摳了,自己養老恐怕不得自在啊。就摳這一點,乾隆可是受不了。

永琰就不一樣了,多孝順,多聽話。乾隆太上皇當了快三年,他自己也當了三年光桿司令,無怨無悔,任勞任怨。就這點,乾隆就很受用。

別忘了,此時乾隆未死,大權在手一日,江山給誰還不一定呢!一旦讓乾隆認為自己看錯了人,那對永琰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不書


以老衲小人之心揣度,嘉慶應該是

臉上笑嘻嘻,心裡mmp。



乾隆當太上皇,跟當皇帝沒什麼區別,而嘉慶除了title換成了皇帝,待遇跟皇太子也同樣沒什麼區別。非要說有區別,左右不過是當爹的更警惕,做兒子的更小心罷了。

隨手舉個例子——

這父子間的門道,官場老鳥心裡自然都跟明鏡似的,但小心加小心,還是有人觸黴頭。嘉慶繼位第十二天,湖廣總督畢沅在奏摺上寫了這樣一句話:

仰副聖主宵旰勤求,上慰太上皇注盼捷音。

按常理說,這不過是一句片兒湯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們做臣子的努力工作,才對得起皇帝陛下廢寢忘食,才不辜負太上皇的殷切期盼。

可就是這片兒湯話,聽在乾隆耳朵裡就不是滋味了。啥意思?先說皇帝,再說太上皇,擺明不把我老頭放在眼裡。太上皇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於是,畢沅被太上皇傳旨申飭,同時交吏部議處。擱今天,大致相當於黨內通報批評,交組織部討論處罰措施。

好在畢沅是跟和大人混飯吃的,吏部打個馬虎眼,加上和大人和稀泥,大事化小,給帶了過去。

不過這事給老頭敲了警鐘,我還沒死,你們就搞不清楚誰當家主事了?老頭立刻敕諭國內國外,各級官員必須一如從前遵崇奉行,不可輕視。按《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老頭的原話是:

朕(乾隆)雖歸政,大事還是我辦。

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好容易當了皇帝,頭上還壓著爹。大事做不了主,小事拍不了板,換誰擱在嘉慶的位置上,都得有牴觸情緒,這是人之常情。

牛逼人是甭管心裡怎麼罵娘,但面上絕不帶出一絲一毫。哪怕你用最嚴苛的標準衡量,嘉慶的表現都無可指摘。

按《李朝實錄》記載,嘉慶對他爹簡直到了同呼吸共悲喜的程度:

侍坐上皇(乾隆)之側,只視上皇之動靜,而一不轉囑……上皇喜則亦喜,笑則亦笑,於此亦有可知者矣。

翻譯成白話文:嘉慶在他爹身邊,目不轉睛的關注他爹的動靜。他爹高興,他就高興,他爹笑,他就跟著笑。

舔狗追女神,差不多也就這樣了……

嘉慶二年二月初七,嘉慶原配妻子,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病逝,時年三十八歲。為了不給老爹帶來晦氣,媳婦的喪禮一切從簡。按《清史稿》的記載:

皇后崩,奉太上皇帝誥,素服七日,不摘纓。廷臣如之,近臣常服不掛珠。

嘉慶到皇后的靈堂祭拜,都是到了靈堂門口才換素服,出了靈堂立即換上常服。而且因為剛死了媳婦,身上帶著晦氣,所以嘉慶也儘量避開他爹經常行走的道路。

事實上,嘉慶跟喜塔臘氏的感情應該說是比較深厚的。畢竟是結髮妻子,倆人做了二十多年的夫妻。喜塔臘氏去世以後,嘉慶光御製悼詩就寫了十幾首。

嘉慶十四年,喜塔臘氏故去十二年,嘉慶還寫了悼念詩《孝淑皇后陵寢臨奠述懷》

十春成永別,嬪御尚懷恩。 何忍先歸室,未能共抱孫。

權力的遊戲,“忍”字當頭!


月下沒有花



沒有牴觸才怪呢!

雖然清仁宗嘉慶帝是一個的仁君,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人,但拋去其本身宅心仁厚的性格不說,他畢竟身在皇位,是一位九五之尊。

大家設身處地的想想,你好不容易當了皇帝,結果你的父親八十好幾了還要掌握大權,讓你當個傀儡皇帝你什麼感受?

肯定是生氣和牴觸啊!

古代可不同於現代,現代來看嘉慶帝屬於實習皇帝,跟今天的實習生差不多。其實以古人思想來說,嘉慶帝在成為皇帝以後,還受老爸乾隆帝的控制,沒什麼權力,跟傀儡皇帝有什麼區別呢?

說不憋屈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沒有權力慾望,可以無視這種情況。

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很早以前宋安之看過一個史料記載,具體出處忘記了,所以就據說一下吧。

據說在乾隆帝禪位於嘉慶帝的時候,可能因為年紀大了有點童心吧,皇位都禪讓給兒子了,竟然不捨得將玉璽交給嘉慶。

氣的嘉慶當時說連玉璽都不給,寧願不做這個天子,旁邊有幾個大臣勸乾隆半天,最後才將玉璽給了嘉慶帝。

這說明嘉慶帝很在乎這些的,至於當不當傀儡皇帝,自然更是在乎了,所以繼位以後,肯定對太上皇乾隆有所牴觸的。


宋安之


嘉慶皇帝,是清朝歷史上的第七位皇帝,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個兒子。他做皇帝有四年的“空檔期”,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四年是乾隆皇帝當太上皇的四年,而且這“太上皇”含金量十足。


乾隆皇帝作為太上皇依舊牢牢控制著清廷,此時的嘉慶皇帝就是乾隆皇帝的傀儡罷了。

而且嘉慶皇帝並不是當時乾隆皇帝最想選的皇帝人選,在他之前,乾隆皇帝曾立過兩位皇太子,分別是富察氏生的永璉和永琮,不過兩位皇太子都分別在九歲和兩歲夭折了,乾隆皇帝這才選了十五子顒琰、也就是現在的嘉慶皇帝。

嘉慶皇帝在乾隆做太上皇的日子裡極度壓抑,所以乾隆駕崩後他把所有壓抑的怨氣都撒在了乾隆生前寵幸的和珅身上。和珅的黨羽也全被剿殺殆盡。

說實話乾隆皇帝對嘉慶皇帝的壓迫很大,雖然他禪讓了皇位,那也是沒有絲毫放權的意思。他無論是對外國使臣還是國內大臣,表達的意思都是我乾隆依舊做主,只是明面上的一些禮節上的活兒是屬於嘉慶皇帝的。

嘉慶皇帝在這四年也是非常低調。其實嘉慶皇帝從小讀書讀得很好,歷史學的也很出色,他早已看透乾隆的內心,所以處處小心翼翼,就算是皇后的葬禮也是辦的極為簡單。

可想而知這四年嘉慶皇帝的內心是很忐忑而且壓抑的。

所以綜上所述,嘉慶皇帝對乾隆這個太上皇內心肯定是有些不忿的,但是忍了四年。

望題主採納,謝謝🙏


有趣的歷史段子


嘉慶對於乾隆皇帝,在其生前是敢怒不敢言。作為乾隆十五子,起初,乾隆皇帝並沒有立永琰為太子。但是先後立的幾個太子都沒能堅持下來,死的死,不爭氣的不爭氣,最後輪到嘉慶了。乾隆曾說,如果永琰幹不好,馬上換人。



在乾隆生前,嘉慶可以說是一個傀儡皇帝,當然這麼說是有些誇張的,因為畢竟皇位是乾隆的,他就是當到死,別人也是拿他一點辦法沒有。


有一年,嘉慶的皇后去世了,因為乾隆不喜歡白色,覺得晦氣。所以嘉慶連葬禮的事都沒敢提,由此可見,他是多麼能忍。朝鮮使者來京進見,據記載,當時,乾隆皇帝笑,嘉慶也象徵性的笑笑,其他時間也不說話,也沒表情,都是乾隆在說話。乾隆說,國家大事皇帝還是要問我的。

乾隆一死,嘉慶可就放開手腳了,壓抑了這麼久,先把和珅辦了。其中,和珅還私自送給嘉慶過一個玉如意,為了祝賀他當上皇上,這也成了彈劾和珅的一條罪證。扳倒和珅,代表著嘉慶終於掌握了實權。所以,嘉慶在乾隆生前十分壓抑,敢怒不敢言,等到乾隆去世,就終於得到了釋放。


歷史密探


嘉慶上位當皇帝的時候,乾隆還能處理朝政。他本應該不讓位的,因為中國的皇帝,一般都是從登基那一天開始,直接幹到死亡為止。

乾隆也可以這樣做,但是,他考慮到自己的爺爺康熙才當了六十一年的皇帝。他覺得他在位期間,做的事是沒法和康熙比。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認為自己做皇帝的時間,也不能超越康熙。

到了乾隆六十年的時候,他就退位了。

那麼問題來了,乾隆當了六十年的皇帝,他真的甘心把自己的皇位,讓給自己的兒子嘉慶嗎?

說實話乾隆肯定是不想讓位的,但是,他又不能違背自己的諾言。

那這時候乾隆要怎麼辦呢?

關鍵時刻,和珅站了出來,和珅告訴乾隆。你只把皇位傳給嘉慶就行了,至於玉璽你就留在身邊就行了。

這樣的話,無論是誰,不管下達什麼命令,還是都需要通過您這邊蓋章的。

乾隆一想這個辦法不錯,所以,他就採納了。

可是,到了嘉慶登基的時候,發現真的沒有大寶(玉璽)交給自己,這時候群臣,尤其是紀曉嵐和劉墉,他們兩個就不幹了。

於是,紀曉嵐和劉墉,就找到了乾隆皇帝,然後給他擺事實,講道理,說天下還沒聽說過,哪個當皇帝人,是沒有大寶的呢?

若是你不願意禪讓皇位,就繼續在當幾年,你既然要讓出皇位來,就要把玉璽也給交出來吧。

否則沒有玉璽的皇帝,怎麼可以稱為真正的皇帝呢?

乾隆想了想,覺得很有道理,自己真的做的是有點過分了,所以,他還是把玉璽給交出來了。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其實乾隆對於嘉慶還是有堤防心的,說白了就是不相信他。

嘉慶對於老爹乾隆,當然也有牴觸了。

但是,嘉慶從來都不敢表現出來。因為他知道,若是得罪了乾隆這個太上皇,不要說皇位了,就是他的性命,都是難保的。

所以,嘉慶對於乾隆一直都是忍讓,即使嘉慶當了皇帝了,他凡事也不敢自己做主,而是聽從乾隆的。

你想呀,嘉慶對於乾隆一直都是存在懼怕心理的。他當然對乾隆有牴觸了,不要說乾隆了,那時候嘉慶對和珅都是禮讓有加。

在那個尷尬的年代,乾隆的無論說什麼,永遠都是排在第一位的,第二位是和珅。真正的皇帝,也就是嘉慶,他也只能排在第三。

對於這樣的一個結果,嘉慶肯定是鬱悶的。

儘管嘉慶不敢找自己老爹乾隆的事,但是,和珅他還是可以辦的。

這不是在乾隆駕崩後的葬禮上,他就直接處理了和珅,不但把和珅給處死了,還把他的家給抄了。

所以,嘉慶無論是對乾隆,還是和珅,都是有抵抗情緒的,他們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只不過嘉慶一直都是懼怕乾隆,在乾隆活著的時候,他根本就不敢露其鋒芒。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嘉慶在乾隆活著的時候,才活的很憋屈。他對乾隆的牴觸才很大,但是,他很聰明知道保全自己,所以最終他繼承了皇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