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现在还有可能决堤么?为什么?

行天山


黄河依然有决堤的可能,但是可能性比较小,因为黄河治理工程比以前要坚固得多。

对于黄河,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我是山东人,我学习和工作、生活的两个城市济南与菏泽都与黄河密切相关。第一次见到黄河的尊荣,是在济南上大学的时候,自己骑着自行车从济南洪家楼地区到了黄河森林公园,见到被称为“母亲河”的黄河,见到浩浩汤汤的黄河水,心中竟有几分激动。记得当时的黄河大堤,就是在济南城的地上。

第二次和黄河的亲密接触,是在大四。这一年,考研成绩还没有出,闲来无事,便骑着自行车,从济南出发,一路沿着黄河大堤骑行至东营黄河入海口,骑了整整三天。这一路上,看到的是黄河冲击形成的肥沃土地,黄河两岸很多农田,很多村庄。但是给我印象更深的是则是黄河沿岸每隔一段距离就有的石块。这些石块都在一个四方形的池子里,我没有具体量过,长宽大约都有十几米的样子,里面堆满了大石块。而且一处石块堆积点到另一块石块堆积点的距离很短。这些,都是用来防汛的,一旦出现险情,这些石头便可以立马投入使用,防止黄河决口。

后来做辅导培训工作的时候,我知道了有黄委会这个机构,专门用来治理黄河的。原来我骑行路上看到的那些工程,都是有专门专业的人才来管理的。国家对于黄河自然十分重视,因为黄河沿岸太多太多的城市和人口了,而且黄河一旦决堤,势必会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城市菏泽,就是一个大平原,据说黄河一旦决口,半个多小时就能到达菏泽,威胁和菏泽百万人口的安全,还有沿岸很多村庄。历史上黄河也曾经淹没过一些村庄,一些老人还曾回忆过以前惊险的情景。所以菏泽这一段也是治理黄河的重中之重,黄河每一处河段都有专门的负责人,一旦出事,负责人要承担责任的,所以没有人敢马虎。

不过黄河有的时候总会给人造成意外,现在的黄河还会改道,虽然有的时候改道的范围不太大,但也足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说,治黄工程任何时候都不敢懈怠,因为关系实在是太重大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在我国有一句古话"有河患,无江患“,但是大家在这几年是不是很少听到说黄河在发洪水了,其实现在的黄河一直都有洪涝的,只不过因为我国基建水平的提升,将黄河洪涝的主要发生地段进行了治理,所以近些年从来没有听过黄河决堤的新闻。

根据河南陕县的观测数据,黄河多年平均洪峰量每秒不超过1546立方米。可能我们没有直观的感觉,对比历史上河南花园口的洪峰,我们就能明白这个时候的洪峰有多小了:1761年,有每秒3.2万立方米的大洪水,1958有每秒2.23万立方米,1982年则是每秒1.53万立方米,数据很明显的往下降。

黄河流域图

还有就是河南三门峡的数据:1843年,有每秒3.6万立方米的特大洪水,1933年,则是每秒2.2万立方米。而且在1949年之前的3000多年时间里,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平均就是2年就有一次水灾。黄河泛滥主要是自然原因,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华北平原,战国晚期黄河就有“浊河”的说法,东汉时期,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说法。

战国时期,黄河主要在河北平原中部这个范围内改道,在这个地区来回摆动,但在当时没有关系,因为河北中部一带有一个非常宽阔的无人区,这个地方还处于原生态的状态。然而到了战国时期,因为人口的的增加,人也需要更多的粮食,触发了更多的土地开垦,于是人们就开始在黄河下游开始大规模的筑提,在人工筑堤后,下游的河床就逐渐抬升,最终变成了“悬河”、“地上河”。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黄河进行了全面治理,黄河流域也基本没有发生大的水灾。然而,从1972年开始,黄河出现了更可怕的现象,那就是断流。1972年至1979年,断流6次,每次断流的平均时间是7天;1980年至1989年,断流7次,平均每次断流7.4天;1990年至1995年,断流8次,平均断流53天;1996年,断流达到136天;1997年,断流达到226天。

正常的河流,应该有洪水,有洪水是正常的,有洪水并不一定会引起水患。特别是像黄河这样的河流,处于季风气候区,在雨季,如果没有洪水,是不正常的。黄河出现洪水,有自然原因,但黄河出现断流,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黄河上游由于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农业用水量大增,大量的河水被抽走,中上游抽走了大量的河水,那么下游自然而然就没水了,于是就出现了断流。

此外,黄河中上游的植被还遭到了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大为降低,而为了生活,和灌溉土地,黄河的水量就进一步的减少了,大家只能抽取地下的水,又进一步把水抽的更少了。所幸的是,1998年我国政府就开始重视黄河断流的问题,通过整治,成效显著,2000年至今,黄河没有发生断流。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黄河来讲,有两个分界点,战国中期是第一个分界点,战国中期以前,黄河有洪水,但没有水患,战国中期以后,黄河开始有水患。1972年是第二个分界点,1972年以前,担心黄河有水患,1972年以后,担心黄河会断流。


学习向上


这个问题是有可能的,我来说一说。

现行黄河下游就是一个分水岭

黄河下游的水面高出两岸平原,干流两岸筑起了共长约1450公里的大提,大提平均高9-10米,堤顶宽7-11米,大部分堤岸为土堤,山东境内一些水流湍急、要险之处则用石堤,有200公里长。在山东与河南交界的高村的河堤间距超过10公里,河南封丘境内的有些河段堤间则达到了20公里。据估算建造大堤所使用的土石方量相当于11条长城,这个工程量也算建筑狂魔一个见证。这也造就了黄河下游一个奇观,大堤蜿蜒在华北、黄淮平原之间,且河道高于地面,两岸基本无支流汇入,流域面积就限于窄窄两岸大堤之间。黄河也成了大平原上一条分水岭,北水汇入海河,南水汇入淮河。下图为黄河的流域图,下游的流域就是细细的一块,这说明黄河下游就是人为控制一条河。

黄河下游洪水决溢的风险在累加

既然黄河下游是被人为控制在有限的河道行水,而黄河又是来沙高、来水少的特点,泥沙容易淤积在河道中。导致了黄河下游河道极易萎缩,河槽大幅度缩窄、水深变小,河床抬升,行洪的能力大大减弱。现在小洪水、大漫滩、高水位已成为黄河汛期一个特点。而在枯水季,又常常只有小水流过,河槽迅速淤积抬升,发育成二级悬河,二级悬河的发展又会造成河势不稳,汛期对黄河大堤工程威胁。河道萎缩现在已成为黄河致灾重要的一个原因。

决溢风险在何处

现行黄河遭遇最大的洪水是1958年发生的,当时的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0m³/s,造成下游普遍漫水,130多处坝岸水漫坝顶,400多公里堤段水位超过了保证水位。那么在1958年如此洪水背景下,又过了几十年河势的发展,花园口-柳园口、夹河滩-高村河段属于容易淤积,游荡型河道、堤岸的稳定性差,过水能力差成了高风险堤岸。从历史的角度看,高村也是一个高风险处,这里建立一座黄河高村抢险纪念碑,为的是纪念1948年当地人民抢险黄河的事迹,当时共修坝12道,护沿堤21段。用柳枝桔料450万公斤,砖200余万块,群众献石料500多方,麻料20万公斤。


昆仑还东国


我从小在黄河下游的滨州长大,家距离黄河大坝也就2公里。现在黄河决堤基本不可能,目前黄河实行的是单侧双坝梯结构,大坝整体宽度超过200米。两侧大坝距离平均超过1.5公里,现在河道实际宽度也就几百米。也就现在流量扩大50倍,大坝都是安全的。当然那需要加强修复,风险会增加。


同财量化


黄河现在还有可能决堤吗?这个问题我们仍有讨论价值,虽然距今近半个世纪没有泛滥,尽管现在的水利设施坝高基宽,支流水库星罗棋布,干流水库调蓄洪水,但一次连续强降水,仍有可能引发溃坝决堤,所以我们在防范黄河洪水灾害上,仍然要防患未然,警钟长鸣,居安思危。黄河整个流域内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而黄河主要是由大气降水补给,所以说黄河的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区,事实上黄河中游地区(图中黄绿色部分)河流支流众多,是流域内降雨量主要集中的地区,同时中游地区又是黄河穿过黄土高原区,泥沙含量最高,河口至潼关段是黄河流域内最容易出现决堤的河段。

从时间上来看,中下游地区受副高北移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雨量占全年的40%,汛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月。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中的89%来自中游地区,其中90%来自汛期。如1977年8月1日陕西、内蒙古交界处的特大暴雨,9小时雨量达1440毫米,特别容易造成决堤。

小浪底水库至入海口,是历史上黄河危害最深重、最容易决堤的地方,(图1的蓝色区域)据历史记载,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年间的2540年中,黄河下游决溢达1590次。明代276年中黄河有143年决溢,清代267年中黄河有161年决溢。这么多次黄河改道几乎在河水出洛阳以后。为什么这里容易改道呢?


1,河道在华北平原展开,落差较小,河流本身容易变曲,最后改道。

2,泥沙含量高,从中游带来的泥沙带到下游沉积,河道高出地平,成为“悬空河“。

3,下游流域内强降水无水库可调控。

2018年山东寿光温比亚台风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8月18日夜间起,台风温比亚仓库风开始进入山东中部,全流域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青州国家气象站24小时雨量达263.1毫米,为2000年以来最大,也是有气象纪录以来历史第二大;临朐、寿光雨量超过100毫米,为大暴雨,虽未达到历史极值水平,粗略推算,温比亚在青州、临朐一天之内泼水超7亿立方米,相当于近600个济南大明湖,临朐、青州、寿光均发生了洪水。

据统计,一次成熟的台风降水量达200亿立方,而山东寿光这一次降水才7亿立方,如果发生在黄河流域内或淮河流域内,会引发黄河决堤。


地理纵横


黄河现在还有可能决堤么?为什么?

感谢提问!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世世代代地滋润着大地、哺育着各族儿女,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

然而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20世纪30年代末以前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共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每一次的泛滥乃至改道都给沿岸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故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叫做“有河患,无江患”,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

实际上黄河多沙善淤的根源在于黄土高原水体流失的加剧。自秦汉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口迅速增长,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据《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使得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不仅造成了本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由于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冲入黄河干流,随着黄河下游(平原地形)地势的放缓而逐渐在河道堆积使河床抬高,最终使得黄河下游成为“悬河”、“地上河”,两岸的河堤则成为了分水岭而独流入海,两岸基本无支流。

黄河自中下游的分界点桃花峪至入海口,流程为768公里,每年约有4亿吨(约合2.35亿立方米)的泥沙在黄河下游河道内淤积,使得河床逐年升高,为了防止水害,两岸大堤随之不断被加高,使得河床滩面高出背河地面一般在3~5米,其中高出新乡市地面20米、开封市地面13米、济南市地面5米,这种“悬”在空中的河流是名副其实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由于黄河下游干流大堤主要为土堤,仅山东一些险要河段有总长为200余公里的石堤,这类大堤并非十分牢固,一旦有破面或管涌等情况,就会迅速被水流侵蚀决口,因此每逢汛期都会对黄河大堤造成巨大的威胁,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加强了黄河全流域的治理,特别是黄河中游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以及黄河下游河堤的加固等,汛期的黄河下游基本上没有出现较大的险情。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而是要居安思危,以对国家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科学调度和决策,防范于未然,才有可能避免黄河决堤。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


地理那些事


历史上黄河的决堤给沿岸城市以及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直到现如今黄河下游仍然存在地上河,未来如果没有人工干预,放任黄河河床抬高,那么黄河仍有决堤的危险,不过人们肯定不会放任不管。历史上黄河的几次决堤,除了有自然原因以外,也有人为破坏的原因。自然决堤基本上就是上游携带的泥沙,将下游的河床抬高 ,在遇到降雨洪峰之时,水位相应抬高就会冲垮堤坝。而人为破坏决堤,最典型的就是当年战争时期炸开黄河大堤,形成千里黄泛区,以此来阻挡侵略脚步,整体上人为破坏决堤的次数很少。
其实虽然黄河当前仍有决堤的危险,但是这种概率已经非常非常的低,因为当前我国的基建水平已经非常强悍,即便上游携带的泥沙淤积下游比较多,但是凭借强大的机械化挖掘,完全可以梳理河道。并且当前人们也已经越来越重视生态的治理,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沙化土地都在进行植树造林,未来沙漠反绿的面积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黄河沿岸的水土将会保持住。其实从近些年来看,黄河非但不会决堤反而长期枯水,除了中上游因为源头水源补充以外,中游以及下游近些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涸见底,尤其是河南、山东地区。按照大多数人的想法,在黄河干枯期间进行大规模的清淤治理是最佳选择,只不过这样的意义不大,上游一天没有完全保持住生态,下游治理的工作就是徒劳。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这些黄河泥沙不能用于华北地区的建筑材料吗?没几年,河床就下去了!一举两得


南俎


黄河几千年来在北至海河,南至淮河的大平原上冲击出巨大的冲击扇,只要所冲刷下来的泥沙不是全部冲入大海,冲击扇上的河床不断增高,河流就会选择比降较大,入海流程较短的位置决堤,主流由原来河道变为决堤处,决堤改道是含沙河流正常的自然现象,总有决堤改道的那一天,这不是危言耸听!



弯曲的河


可能性还是有的,只是发现问题,思危安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