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
贾岚升官发财的情节在红楼梦前80回当中是没有的,所以算是续书的内容。所以先谈一下续书的问题。
现存的通行本红楼梦是不是完整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少部分有少部分学者认为现行的红楼梦就是完整版。但是主流观点认为前80回是曹雪芹写的,后40回是后人续作。主要原因在于早期版本只有前80回的内容,没有后40回的内容。后40回最早是出现在程甲本当中。而根据序言,可知这一部分内容是后来寻访获得的。是不是原本就不好说了。
那么关于是何人所做?以前的主流观点是高鹗。他是程甲本的编辑,因此被胡适认定为是作者。这种观点长期流传,一直是主流观点。不过最近主流学界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否定了胡适的观点。现在主流观点认为,程甲本的序言当中的叙述应该是真实的。至于所找到的后40回是不是原作?现在主流观点还是认为由他人代为完成。所以最新出版的红楼梦通行本当中,将后40回的作者标明为无名氏,高鹗只是整理者。
之所以要花这么多功夫,把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问题讲清楚,原因就在于贾兰的真正结局,在前80回当中是没有的。所以现在后40回的叙述,是不是符合作者的本意,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那么通行本当中贾兰的结局是什么呢?在这个通行本当中,作者让贾宝玉和贾兰同时参加科考并同时中举。由此掀开了贾家中兴的格局。之后贾宝玉追随甄士隐,离家出走,此后贾兰作为贾家的长孙,承担起了复兴家族的重任。故事到此结束。
下面谈一下前80回当中对于贾兰未来结局的暗示。贾兰这个人物在红楼梦当中的地位不高。红楼梦的主要角色除了贾宝玉以外都是女性,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以女性为主体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贾兰并非男主角,所以地位就非常低。在小说当中,贾兰作为家族的长孙,不受待见,贾母和王夫人作为太奶奶和奶奶,都没有太过关注于这个重孙和孙子的成长。在前80回当中,对于贾兰的未来确实有一定的暗示,主要体现在他母亲李纨的判词当中。在这个判词当中暗示了贾兰在未来会科举发家,但不久之后李纨就会因病去世。有人认为实际上指的是贾兰在当官之后不久去世,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合理,因为这个判词毕竟是针对李纨而不是针对儿子的。
这个结局的设置在通行本当中有所反应,从这个角度上讲不能说通行本的结局,违背了原作者的本意。
至于贾兰发迹以后,是不是和原有的家族做了切割,在前80回当中没有确切的暗示不好下定论。毕竟现在没有办法看到真正的原小说结尾。
最后再谈一下为什么会有提问当中的这样一种观念。这应该是近代以来红学研究者的一种猜测部分猜测,后来在87版的央视版红楼梦电视剧当中,通过影视的方式呈现出来了,很多人误以为这就是通行本小说的内容,其实并非如此。
那么这种猜想是否合理呢?只能说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依据并不是很充分。从前80回的暗示来看,贾兰最后确实会发迹,但并没有明确暗示会和家族决裂。所以这种说法,实际上还是基于很多研究者的个人设想得来的,其主要的依据就在于,红楼梦要强调一种革命性,也要强调一种对传统家族的批判,所以必须让贾家以一种彻底的方式进行崩溃。从这个角度上看,通行本当中,让贾宝玉和贾兰中举实现中兴的这样一种结局,让很多研究者非常不满。为了让贾家彻底崩溃,就势必要让已经发迹的贾兰和这个家族决裂,否则就没有办法进行解释。因此,这种推断本身并不是为了符合原作者的本意,而是刻意的用当代人的思想来决定小说的结尾。
既然如此,这种设想符合原作者本意的可能性其实就不大了。退回来看通行本的结局可能比后来红学家们设想的结局更接近于原作者的本意。当然让贾宝玉参与科举的情节设计过于突兀,确实有不当之处。但是,于情于理由贾兰中举之后重新中兴贾家,并不否定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可以接受的。贾兰没有必要做这样一种切割。明代著名的世情小说,也是红楼梦启蒙者的金瓶梅,结局当中也没有对西门庆一家赶尽杀绝,反而是给了西门庆家族未来中兴的暗示。无论是金瓶梅还是红楼梦,都有浓厚的宗教思想影响,空并不否认有,两者是一种相互对立单个统一的关系,兴衰也是一体的。红楼梦原作者采用这样一种结局,其实比现在的所谓设想的结局更符合当时人的思维习惯。
因此,这种设想本身就不符合原作的本意,所以也就无需再深入讨论了。
用户4325101516
贾府的嫡孙贾兰,升官发财之后,为何对贾府置之不理?
贾兰在贾府覆灭后,却升官发财,给母亲赢得了一顶诰命的帽子,很了不起,但是对于落难中的贾府诸人,却并没有伸出援手,为什么呢?
我个人觉得,其实是贾兰和李纨也凉薄。
首先,咱们来看看贾府诸人对贾兰母子。
李纨在贾珠去世后,带着儿子贾兰过活,她们成了贾府的孤儿寡妇。那个时代,寡妇是可以再嫁的,书中有不少这样的人物,比如说尤老娘,不但自己改嫁,还把两女儿也给带到新的夫家姓尤了,多姑娘后来也是再嫁之身,社会允许。李纨当然不会再嫁,一来大家子出身的姑娘,没这个说法,二来,她嫁的是国公府里的嫡子,别说别人不会让,就是她自己接受的教育,也不会想着再嫁。好吧,那就当了荣国府的牌坊。
贾府对这个牌坊怎么样?物质上尽可能的优待他们母子,除了和大家一样的日常供奉,李纨的月钱十两,是平辈如凤姐等两倍有余,贾兰月钱十两,是贾宝玉等人的五倍,单独的院落,庄子之类的收入不计算在官中,除此之外,每年的年例,李纨母子都是最上份的。精神方面,可能是要欠缺一些,比如王夫人,就是把所有的宠爱都放在宝玉身上,贾母贾政,似乎对贾兰也不是特别好,尤其让人诟病的是荣国府元宵夜宴,连那不知该放在哪里的什么贾菖贾菱之类都来了,贾兰却没谁想得起来。因此有人说了,这明显就是贾府诸人没把他当回事嘛。
可是我觉得吧,有些事,也还是要公平一点看。贾府诸人,对李纨母子该怎么对待?李纨是道德标兵,只能供着,能象王熙凤对尤氏那样动不动开玩笑,能象王夫人摩挲宝玉那样摸贾兰的头?肯定不行,就是贾兰同意,李纨的教育观念也不会同意。何况贾兰的性格,实在不太合群,他缺少了小孩子该有的那种纯真可爱,比如说大闹学堂那一回,阿狗阿猫全部都动了起来,贾兰却能安坐读书,这叫什么事呢?他很多的时候,都是在读书,温书,习射,唯独没有玩乐。想得到宠爱的人那么多,可是总共就那么一点,分不均匀。有些东西得自己争取,没有谁的爱,必须给你。能给你的,就是经济上最好的帮助。
贾兰和李纨,活得都相当敏感,尤其是贾兰,是天生的牛心拐孤,不叫不来。我们当然理解他是寡妇带大的孩子,比人家心事重,他很早熟,也很警觉。这样的人,人家也未必敢接近,而他也许会觉得大家对他不好,越发不靠近,于是恶性循环,终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我总觉得贾府诸人没给他们很多很多的爱,但至少给了很多很多的钱,相比较其他人而言,如贾环母子,如迎春,已经很好了。你还想人家怎么样呢?不管怎么说,贾府落了难,站在人性的角度看,多少都应该给予些帮助。或许有人说了,他们当年给过他什么,要他拼命去帮?我就想说刘姥姥,刘姥姥得了贾府什么?充其量不过是几车东西,一百多两银子,放在农户那里是多得要命,可是要和抚养贾兰长大及李纨积攒的银钱比,哪一个更多?人家刘姥姥是拼尽了全力,救助落难的巧姐,难道同样姓着贾,就因为没有天天时时刻刻过问,就该无视他们的沦落?也不能吧,至少李纨,是时常被关注并委以重任的,而贾兰,受了更多的恩惠。
世间有善恶,或许也有报应,大神因此奉劝世人:“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从红楼梦这段曲子来看,贾兰后来确实作了高官。而且从曲子里面说他,不积阴鸷来看,后来也确实极有可能对落难后的贾府亲眷置之不理。
那么,贾兰这种行为后面的原因又会是些什么呢?
第一:性格原因。
贾兰的性格“不惹事”,可以说是一种安分守己,也可以理解为冷漠。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固然与天性,所受教育脱不了关系,但更不可忽视的是成长环境,所给予他的熏陶。
贾兰虽是荣国府长孙,地位本应是极其尊贵的。
如果贾珠不死,以贾珠的优秀就会继承家业,继而由贾兰传承祖业。
这就是长房长孙的特权。
如果优秀的贾珠活着,莫说是庶子贾环,就是次子宝玉,荣国府庞大的家业,都与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是,可惜的是贾珠早逝。宝玉年幼,王夫人老迈,家业反而由堂婶王熙凤暂时代理。
而贾兰的母亲,名门之女的李纨,却因为寡妇的身份,不得不携着幼子贾兰,远离权利的中心。被迫去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作为一个失去了依靠的寡妇幼子,纵然享有荣国府上上等年终份例,但是毫无疑问,他们的内心其实忧惧的。
而贾纨给予贾兰的教育里,必定有一点,就是“不惹事。”
在众顽童闹学的一回里,秦钟受了欺负,宝玉受气,与贾兰同辈的贾菌看见后,就十分生气欲参与“斗争”助力宝玉,但是贾兰却拉住了贾菌道:
“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看似不经意的这一笔,其实已经对日后贾兰发达后,不愿意“多惹事”的性格,埋下伏笔。
贾兰之所以冷漠,甚至后来的冷酷,与他的缺爱也有很大的关系。
名为荣国府长孙,贾兰却未曾得到过祖母王夫人的一丝疼爱与关怀。
参照贾母对宝玉的疼爱,王夫人对贾兰的态度,可谓冷若冰霜。
按说长子已逝,留下年幼的孙子贾兰,王夫人本该倍加怜惜,但文本内却只有她摩挲宝玉的千般温馨,毫无一丝与孙子的温暖交流。
家宴时,贾政发现贾兰没参加,问及原因,李纨答:
“他说老爷没叫他”这个细节说明,贾兰心里有诉求:
那就是他希望被贾政所重视。
而荣国府的人,都是一个个长着一双富贵眼,宝玉是贾母的心头肉,所以人人恭敬讨好。不被重视的贾兰,自然是倍感失落的。
生长在这样一个缺爱而又势利的环境里,贾兰性格里的冷酷已然注定。
第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贾府最后凄惨落魄,虽然甚是可怜,但是可怜之人亦必有可恨之处。
先说贾府的奴才们,仗着主子的势力无法无天。看周瑞家的,女婿冷子兴与人打官司时,求求贾府就过去了。从这些细节里,可以看出不仅贾府的奴才们,平日里举止猖狂,就是奴才的亲眷们都仗着贾府的奴才们,一个个狗仗人势。
当然,奴才敢如此,必然还是因为主子们平常就行为不端,气焰嚣张。
例如,贾珍,贾赦,这些人等,虽然都是贾兰的长辈们,但确实恶贯满盈罪有应得,不救也没有什么错处。
真正无辜可怜的,就是年幼的巧姐等孩童和女眷们。包括生性善良温和的宝玉。
而本文内骂贾兰母子,不积阴鸷,应该指的也就是对被卖入烟花巷的巧姐,已经落入官妓的湘云见死不救。
巧姐是贾兰的亲堂妹,且又年幼无辜。湘云自幼常在贾府居住,与李纨日夜相处,总有几分交情在,而且闺中弱女,亦是无辜之人。
宝玉此时尚未理家,且性善,又是贾兰亲叔父,李纨母子皆可置之不理,确实是心狠之人。
而这曲子后来又写到,昏惨惨黄泉路近,似乎是在隐隐说明,贾兰自己寿也不高。
这样看来,贾兰一生其实也悲凉。幼年丧父,青年发达,却又天不假年。何尝不是一个可怜人呢?
读《红楼梦》里别人的故事,掩卷之际,常陷入沉思。
比如:贾兰。如果早知富贵易逝,人生短暂,是否就会肯在巧姐,宝玉,湘云等亲眷落难之时,少一点计较与冷酷,多一点温馨与善良,给予他们一点援助呢?
(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书灯幽见
在八十回中,不止一次预示着贾兰将来会身穿紫色蟒袍、身任高官、仁途得意。于是难免有人会奇怪,贾兰既然有权有势,为什么对败落的贾家视而不见、不肯施以援手?
贾兰的不施援 ,主要有这么三个方面:坐视亲叔叔宝玉“寒冬噎酸荠,雪夜围破毡”;不肯救助被“狠舅奸兄”拐卖的侄女巧姐,(如果他肯援手,就不需要刘姥姥来搭救了);任由贾府“子孙流散”。
先说宝玉这个方面:茗烟闹学,别人误砸了贾兰的砚水壶,溅脏了书,与他同座的贾菌要还手,贾兰“忙按住砚,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有人据此认定贾兰冷血:亲叔叔跟人火拼,他居然“不与咱们相干”!
这判断是断章取义了。在这场斗争中宝玉是矛盾中心,但他本人没有出手打架,动手的是宝玉的小厮茗烟。茗烟“无故就要欺压人的”,很难界定“自卫反击”与“借机生事”的区别。况且除了茗烟,宝玉还有扫红锄药好几个小厮,门外还有李贵等较大的仆人。除了金荣这个不知高低进退的,谁也不敢直接向宝玉动手。即使是金荣,也绝不可能真的伤害宝玉。
而且,这里是贾家私塾,在座的不是亲族就是亲戚,动手的也未必是激于义愤,多半是小男孩打架为乐。所以责备贾兰“冷血”,这时还为时过早。
至于宝玉“寒冬噎酸荠,雪夜围破毡”,显然是贾府败落之后,并且不会是马上立刻,至少也是多年之后了。所以对宝玉不施援手,可以于第三个方面“坐视子孙流散”归结到一起。
再说巧姐这回事。在的“今嫌紫蟒长”之前,还有一句“昨怜破袄寒”,可见贾兰母子也是受过穷的。什么情况下受穷?在贾府势败之前,不管怎么寅吃卯粮,也不可能让这唯一的重孙穿“破袄”受穷,只能是贾府败落之后。
李纨其实是有私蓄的。在贾府的败落中,她肯定会受到损失。但以她秀才寡妇的身份、前“国子监祭酒”之女的家世,又没有直接参与罪恶,也不负责管家事务,所以不会下狱,也不可能净身出户。
带着儿子离开大观园(或者没有离开,只守在破败的大观园中过日子),与从前贾府的“赫赫扬扬”不能相比,但也不至于马上沦落到衣食不周。李纨“有出无进”,只靠几个死钱过日子,还要供儿子读书,生活必定很俭省。巧姐被拐,应该就发生在这期间。李纨母子自己生活俭省,有出无进,所以不舍得花大笔银子去援救被卖到烟花巷的巧姐。这才合理。但仍然是“伤阴骘”的恶劣行为。
刘姥姥救了巧姐,也收留了巧姐,让她转变为“纺绩”的劳动人民。李纨母子则苦守着积蓄度日。既没有父荫,也没有“当官的亲戚,收税的朋友”,贾兰只能通过读书中科举入仕。童试、乡试、贡试、殿试,一步一步地考下去,那需要多少年?
贾兰认真读书,是继早死的贾珠之后又一个“读书种子”,但他的仕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那太形同儿戏。等到他有资格穿“紫蟒”、成为高级官员的时候,贾家旧族早已“子孙流散”多年,援助也无从下手了。
栖鸿看红楼
贾兰自幼就没了父亲,和母亲李纨相依为命,他上进但冷漠,这种性格的养成多半与他的成长经历和母亲的教导有关。
首先,贾府人人都是一双富贵眼,像贾兰母女这样的孤儿寡母,自然人人不会太看在眼里。同样作为嫡子,宝玉就金尊玉贵,这一热一冷的对比,更是会让贾兰冷暖自知。所以就出现了玩童闹学堂时他冷眼旁观,元宵节没人请他他就不去家宴。
其次,贾府骄奢淫逸的气氛,和李纨国子监祭酒的娘家书香门第的氛围高下立判,李纨自然也并不希望贾兰和宝玉、贾蓉、贾蔷这样的纨绔子弟一样,所以估计她也会刻意让贾兰和他们保持距离,以免沾染上他们的骄纵奢侈。
最后,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贾兰要承受比普通孩子更多的压力和期许,因为他不仅要为母亲争口气,更没有父亲可仰仗,一切只能靠自己,所以他必须努力读书上进,必须谨慎自保。
这些,让贾兰对贾府既没有感情上的亲密,也没有价值上的认同,更没有闲心和勇气去冒险帮助大厦倾听的贾府。
伶眉眉
贾兰是否真的对贾府“置之不理”,因《红楼梦》后文遗失,我们都不知道具体的情节是如何。不过各位答主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都是很有道理的。我也想补充两句。
首先,我想分析一下“置之不理”是哪种程度的“置之不理”。是冷眼看贾府众人死的死,散的散,还是只是针对某一个人。大家都提到了,对巧姐见死不救。我认为这才是作者对他批判的最主要的原因。
那么,贾兰和巧姐是堂兄妹,为什么贾兰会对妹妹这么冷酷?我认为原因在于李纨本身以及李纨和王熙凤的关系。
李纨本身荣国府二房嫡长子媳妇,但因为贾珠早逝,所以管事权力才交给了王熙凤。李纨是出身良好,不仅有文采,管事能力也很好。从稻香村管理就可以看出,她这人的管家能力与凤姐也是不相上下的。至于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李纨会直接说按照袭人的例,这就是她的机敏所在了。李纨可能不知道老姨奶奶的例,但是给得少了,得罪了赵姨娘这个小人,与她平日的明哲保身不符合。李纨这样聪明的人,不会揽祸上身的。
此外,李纨对钱财极其看重,这点不再赘述。这两点,也影响了贾兰的贾府、对王熙凤的感官。我看过很多说法,有说是贾兰故意抛弃巧姐。这对贾兰的官声是极其不好的。我猜测应该是,巧姐要被卖了,或者已经流落到烟花巷,平儿去求李纨母子伸出援手,贾兰一口拒绝,说没有钱,眼睁睁看堂妹被卖。
此后巧姐被刘姥姥赎走,但贾兰也早逝。在贾兰去世后,李纨当初会不会后悔,也许多做一件善事,儿子也不会走得那么早。
薇薇嘉
贾兰是贾珠和李纨的儿子,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他年龄极小,比如在元春省亲中,贾兰也是“极幼,未达诸事,只不过随母依叔行礼”。
在续写的后四十回收尾之时,贾兰才和宝玉共同参加了科举考试,中了第一百三十名的举人。书中并未提及贾兰升官发财之后,对贾府的态度,但不少人认为贾兰中举后对贾府及子孙是置之不理的。
这种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相反,作为荣府的嫡重孙,贾兰没有理由对自己的家族“置之不理”,也不可能撒手不管,这是有悖于常理的。
与封建时代主流价值观不一致。封建社会尊崇儒家思想,恪守孔孟之道。而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孝”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孝的人,不仅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居官者还会有丢官的危险,以孝管官也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
贾政杖责宝玉,贾母发怒要回南京去的时候,贾政吓得“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如果贾母被气的回了南京,贾政便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所以他心里很惧怕。贾母仙逝后,贾政辞官“丁忧”,而官员在丁忧期间唯一的任务就是为父母守孝报恩。
清朝官员丁忧期限为“闻丧月日为始,二十七月,服满起复”,丁忧的假期有两年多的时间,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如果升官发财后的贾兰,对家族亲眷置之不理,实属“不孝”,他的官也会做不长久。
与现实需要不一致。续文中,在贾兰中举之时,皇上看到第七名和第一百三十名俱是金陵人士,念起了贾氏祖上功勋和元妃的情分,甚是悯恤,命有司将贾赦犯罪情由查案呈奏。重新调查后,皇上赦免了贾赦和贾珍,贾珍还袭了宁国三等世职。
贾政丁忧服满时,仍袭荣国世职,所抄家产,全行赏还。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府虽不如以前的烈火烹油,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
贾兰要想仕途平顺通达,祖辈们积累的政治资源和关系网络便是他最大的优势,天资聪颖的他如何会置之不理呢?
与所受的教育也不一致。贾兰的母亲李纨是官宦小姐,知书达理,孝敬公婆,善待小姑,对贾兰倾注了满腔心血,悉心教导。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母亲的素质决定孩子的素质,李纨的持重孝顺在无形中已经给贾兰作了良好的示范。
如果李纨同赵姨娘一般愚蠢粗俗,想必贾兰也会成为一个如贾环一般“人物委琐,举止荒疏”的人,作出“置之不理”之事可能是在情理之中。但是,贾兰受到的良好的教育,孝顺的种子从小就被植入他的内心,他也不会做出不孝之事。
与贾兰的性格不一致。贾兰虽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并未养成呆霸骄横的性格,是个心底善良的孩子。续文中,他同二叔宝玉参加科举考试结束之时,宝玉走丢了,急的贾兰“带了人各处号里都找遍了”。四处查找无果的情况下,他急忙回家禀报。
禀明之后,贾兰“也忘却了辛苦,还要自己找去”。王夫人看他辛苦,让他回去休息一下,心急如焚的他“那里肯走,尤氏等苦劝不止”,可见他对家人的关心。
贾兰虽是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但因为母亲李纨出身名门,平时对他的教导自然不会像赵姨娘教贾环一般往沟里带,虽然他们母子平时不爱多管闲事,但作为贾府子孙,贾兰的性格和出身都决定了,他不会对贾府置之不理。
注:本文依据通行本百二十回红楼梦进行解读。
少读红楼
《红楼梦》第五回当中的判词有一句叫做“兰桂齐芳”。
很多大家解读的意思是,贾兰成为最后复兴贾府的关键人物,如果是这样,这个问题就是错误的。
我们来看看,贾兰在红楼梦中的表现。
相对于贾府最为尊长的老太君,贾兰算是重孙子中的第一个,直系,因父亲早逝,在孤母李纨的教导下很是懂事的成长。贾兰第一次出现,就是在宝玉闹学堂的时候,他是一个侄子辈,但是在贾宝玉这样的叔叔辈面前,表现的很节制,不参与任何打斗,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他最终的成功是可预见的,而在后四十回的续写中,高鹗也给他这样的责任和荣耀,一举考取功名,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自己的母亲也跟着沾光了,戴上了凤冠霞帔,所以贾府的荣耀需要这个重孙子辈的来撑起来,而不是说对贾府置之不理,至少对荣国府这一支,从家国天下这样的角度来看,贾兰自己强大了,肯定是会照顾家里的。
大野泽的风
贾府的嫡孙贾兰,升官发财之后,为何对贾府置之不理?
贾宝玉有个哥哥,名叫贾珠,和宝玉都是“玉字辈”的(“珠”为玉字旁)。贾珠娶了李纨以后,生了个孩子叫贾兰,可惜贾珠自己不到二十岁就死了。留下李纨带着贾兰,孤苦伶仃的。贾兰的日子过得很清苦,从五岁开始就进学读书。
贾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亲叔叔被打也说“不关我事”
贾兰这个人,到后来是除了读书,对其他事情一概不关心。譬如众顽童大闹学府的时候,宝玉受了欺负,作为宝玉的亲侄子,贾兰居然对想要替宝玉出头的贾菌(同为草字辈的后生)说:“好兄弟,不干咱的事。”
贾兰在八股圣贤书里呆久了,耳边除了母亲李纨的“你只管读你的书,其他事别管”以外,就没别的思想灌输进来的。以至于他从六七岁开始,就对各种宗族关系、朋友关系不闻不问,性情上一日比一日冷漠,心里头除了仕途经济外,别无所好,大家聊天他也不搭理,只想着读出功名来。他这样的秉性,加上贾府上下更关心衔玉而生的宝玉,自然就有备受冷落之感了,以至于猜灯谜的时候众人都忘了他,只有贾政想起他没来,去请了,他才来。
宝玉夺走了本该属于贾兰的世职
贾环是庶生的,对宝玉这个受宠的心怀怨恨,曾经想要通过推烛台的方式把宝玉的眼睛搞瞎,这种事大家都是知道的。而贾兰对贾家人的态度也是心怀怨愤的,大家一致认为接班的该是宝玉,而他这个嫡长孙,却直接被排除在外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贾兰势必会想到,原本属于自己父亲(贾珠)的世职,很可能会被贾宝玉抢走,这就不得不令他对宝玉相当冷淡,对贾府的人也没有好气。
贾兰后来做了官职很高的武职,可已经被抄家的罪臣的嫡孙,怎么就能再有这么高的官职呢?一个说法是,贾兰是贾家被抄的幕后告密者,他在这场斗争中成为了最终的胜方(贾兰得到了忠顺王的赏识,赢得了政斗的胜利,而后北静王却连累宝玉获罪)。需知,“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从这个角度看来,贾兰的发达,正是踩在贾府的衰败上的,又如何在贾府破落以后,“伸出援手”呢?
豆子人民艺术家
贾兰升官发财后,对贾府置之不理,早有预兆。
第九回,顽童闹学堂,宝玉和秦钟被金荣辱骂,后来茗烟参战,贾兰同桌贾菌忍不住要帮助宝玉,贾兰忙按住贾菌,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
宝玉是贾兰的亲叔叔。亲叔叔被欺负,贾兰竟然说不与咱们相干。俗话说三岁看老,贾兰小时候冷漠没有亲情,长大后也是如此。
许多人都拿第二十二回,大家在贾母房里猜谜语,贾兰没来,谁都没有发现,只有贾政询问贾兰,来证明贾府没有人关注贾兰。
其实贾府猜谜语,贾兰不来,是很失礼的。
首先,贾兰是荣国府二房的嫡长孙,身份尊贵,贾府有聚会,他应该主动前往,而不应该让别人去请。
再次,过年期间,作为晚辈,见老太太高兴,应该主动前来,承欢老太太膝下,让老太太高兴。例如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夕,因为凤姐病了,宁国府的尤氏就连续几天主动来到贾母处伺候老太太,十五当天一直陪着贾母到深夜。
正月里,正是节日期间,贾兰理应陪伺老太太,可是他却借口,没人叫他,拒绝陪着老太太取乐,让老太太高兴。贾兰做法是错的。可是贾府人没有一个责怪贾兰。
李纨说:“他说老爷方才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不叫他,他就不来,证明贾兰没把自己当贾府的主人,对贾府没有归属感和责任感。
王夫人对贾兰是没有疼爱的表示,可是贾母对李纨和贾兰母子还是疼爱的。
凤姐曾经对李纨说过:“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凤姐的话证明了贾母等人对李纨母子还是十分照顾的。贾政见客人时,也总是带着宝玉、贾环和贾兰,对他们没有分别。
回到第二十二回,贾兰被叫来后,“贾母命他在身旁坐了,抓果品与他吃”。 第七十五回,贾母吃完饭特意告诉下人:“把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
虽然贾兰在贾府的关注度不如宝玉,但是也不错了,贾府里除了黛玉真没有其他人能和宝玉比。贾兰的待遇比迎春,贾环好多了。
所以贾兰不救贾府人真的说不过去。就算贾兰没有能力救其他人,但是他绝对有能力,救妹妹巧姐。可以想象,当年巧姐找到哥哥,求他救救自己,贾兰的心肠得有多硬,才能拒绝小妹妹的哀求。贾兰眼睁睁的看着巧姐被卖到烟花柳巷。
大家都知道,将巧姐救出火坑的人是贫苦的老太太刘姥姥。刘姥姥靠着自己出乖卖丑,让贾府人高兴,得到了贾府的帮助,她得到贾府的帮助和贾兰比无异于九牛之一毛。
刘姥姥能砸锅卖铁的去救一个根本没有血缘关系的巧姐。贾兰不愿意舍弃一点钱财去救自己的同宗妹妹。贾兰和刘姥姥两个人的品质高下,从这件事上就能分辨出来。
贾兰升官发财后,对贾府人弃之不理,唯一的原因是他品质低下,极端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