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為何白起寧死也不肯率軍進攻趙國,拿下邯鄲?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此戰是決定當時戰國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的國運的戰略決戰,最後,秦國以白起為帥,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長平之戰後,為何白起寧死也不肯率軍進攻趙國,拿下邯鄲?

那麼在趙國損失了45萬人馬,舉國男丁大多數都戰死於長平的情況下,為何白起沒有再率軍繼續進攻趙國邯鄲,一舉拿下趙國呢?

長平之戰後,為何白起寧死也不肯率軍進攻趙國,拿下邯鄲?

首先,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便打算乘勝進攻,攻下邯鄲,一舉滅掉趙國,為此,他還專門上書秦昭襄王。然而,秦昭襄王拒絕了他的建議。因為在長平之戰後,秦王確實想滅掉趙國,為此,他命王齕率一軍攻佔趙國的皮牢,命司馬梗率一軍北上,奪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區),白起親帥大軍準備攻打趙國首都邯鄲,想一舉滅亡趙國。秦國此舉使得韓趙兩國極度恐慌,因為兩個互為唇齒關係,其中一個沒了,另一個日子也不會好過。對此,趙國與韓國合謀,派使者攜帶重金赴秦,遊說范雎。范雎被趙國使者說服,便向秦王建議接受議和,秦王採納了范雎的意見,允許韓國割垣雍,趙國割六城,達成和議,於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一月下令罷兵。

在秦軍退軍後,趙國並未履行當初的諾言,拒絕將和議內的六城割讓給秦國。遭到拒絕的秦王,覺得自己受到了奇恥大辱,盛怒下,下令命白起率軍進攻趙國,拿下邯鄲。然而,白起卻頂著秦王的怒火,冒死拒絕了秦王的任命。這是為何呢?

其實,此時再次攻趙已經失去了最佳的時機了。

原因

首先,是趙國,經過和議的簽訂的時間,趙國已經調整過來,加固了邯鄲的城防,由於是亡國之戰,此時的趙國早已是君臣一心,一致對外。而且由於長平之戰中,白起對已經放下武器投降的趙卒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足足坑殺了20多萬趙卒,加上燕趙之地多感慨悲歌之士,此時守在邯鄲城牆上的守軍都是視死如歸之徒。而且趙國在長平之戰戰死了45萬人,可以說得上是舉國抬棺了,基本上趙國的每戶人家都跟秦國有仇,他們恨不得此刻便跟秦軍交戰,為自己的家人報仇。由此看來,這支軍隊是極度強大和可怕的,戰場上遇到這種軍隊,最聰明的做法是繞開這支軍隊,或者與這支軍隊對峙,消耗這支軍隊的士氣,再伺機進攻取勝,這樣就更別說是率軍直接去進攻這樣強大的一支軍隊所防守的經過舉國臣民齊心加固下的重鎮了。

長平之戰後,為何白起寧死也不肯率軍進攻趙國,拿下邯鄲?

接著,再來看看秦國這方面。此時的秦軍其實也已經到了強弩之末了,因為長平之戰足足打了三年有餘,而且秦國也是投入了差不多全國可以徵調的男丁。此時,秦國的糧倉早已空乏,再加上士卒剛剛經歷一場曠世大戰,早已是身心俱疲,而且對他們來說,打戰是為了獲得爵位,並以此來享樂,然而此時才剛剛獲得戰爭的獎賞,還沒開始享受,便又上戰場,很多人是不願意的,故而秦軍的士氣普遍不高。而且雖說秦國是戰勝國,但損失也很大,畢竟趙國在長平之戰前也是一大強國,趙軍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政策下,實力早已發展到能跟秦兵銳士相抗衡的地步了,此戰秦國便戰死了25萬士兵。用這樣一支士氣不高的疲憊之師(秦國與趙國中間隔著韓國,中途要跋山涉水)去攻打城防堅固,士氣高昂的邯鄲,勝負早已知曉。

長平之戰後,為何白起寧死也不肯率軍進攻趙國,拿下邯鄲?

最後,便是戰國時期的其他五個國家。在秦趙兩國傾全國之力,決戰於長平時,其他五國皆袖手旁觀,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兩個國家都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無論幫哪一個,都會招來另一個的敵視,故而兩個都不幫,兩個都不得罪。其次,他們也想通過這場戰爭去消耗這兩個強國的實力,最好是兩國打得天昏地暗,損失慘重,而自己坐收漁翁之利。然而,現實卻遠遠超出了他們的幻想,他們沒想到趙國會敗得如此悽慘,秦國會贏得如此徹底,徹底到足以滅掉當時跟他實力相差不大的趙國。他們開始恐懼了,因為如果趙國滅亡了,那麼下一個便是自己了,為此,他們紛紛採取行動,離秦國近的國家,則派軍隊去騷擾秦國,阻撓秦國出兵攻打趙國;離秦國遠的國家,則出兵出糧援助趙國。所以此時秦國攻打的,便不再是單單一個趙國了,而是一個山東六國齊心團結在一起的一個強大聯盟。如果把戰國七雄看成一個國家,那秦國此舉便是以一隅敵一國,這可以說得上是一個很不明智的舉動了。

秦國此時攻打趙國,首先便是師出無名,其次便是天時、地利和人和都不佔,而且還是以寡敵眾。白起很聰明,他很清楚得預見到此戰秦國必敗,故此,他才冒死違抗了秦王的命令。

而之後的邯鄲之戰也確實如他的預料一樣,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攻趙都邯鄲。結果在魏楚趙三國聯軍的抵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 秦將王齕不得不率領秦軍撤回河東汾城(今山西省侯馬市北),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餘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屢次突圍不成後,只好降趙,邯鄲之圍遂解。 [16] 魏楚聯軍乘勝進至河東(今山西省西南地區),秦軍覆敗,導致河東郡數座城池失守。此時韓國也加入合縱攻秦,趙、魏、楚、韓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汾城,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可能有人會說,那是因為沒有白起領兵秦國才會遭此慘敗。然而,秦王雖未派出白起,但是此戰的秦將王陵王齕都是歷經百戰所題跋上來的,他們雖說不如白起,但也可以說得上是名將了,但還是遭受了如此慘敗。

秋後算賬

邯鄲之戰後,秦王偷雞不成蝕把米,惱羞成怒,他將慘敗的過錯歸咎於白起,下令削去白起的所有職位,最後怕白起為他國所用,他便下令賜白起自盡,就這樣,威震戰國的殺神白起就這樣結束了他輝煌燦爛卻又充滿的爭議的一生。

長平之戰後,為何白起寧死也不肯率軍進攻趙國,拿下邯鄲?


若是喜歡看有關歷史的科普文,可點擊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