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王被杀,翼王出走,晚清为何用了8年才消灭元气大伤的太平天国?

绿叶衣行


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当时,许多清朝官员都对迅速平叛持乐观态度。连老成持重的曾国藩都认为:1858年6、7月间,他们就可以攻克天京,平定叛乱。

可是,这些“速胜论”者却漏算了以下“意外”。

太平军与捻军合作,兵力得到弥补


事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许多部队死于内讧。

韦昌辉屠杀了杨秀清部下3万多人;石达开出走,又带走了数万人。

为此,洪秀全也颇感兵力不足,因此,他们改变了偏激的宗教政策,开始与各地义军联络。

1857年3月,捻军与太平军完成谈判,达成合作。捻军蓄发易帜,“听封不听调”,加入了太平军。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捻军内部矛盾,淮河以北的捻军较少配合太平军作战,但淮南捻军与陈玉成等人的配合十分紧密,后来许多捻军将领都死在了安庆保卫战中!


张乐行率10万捻军南下配合太平军作战!这一合作,极大地缓解了太平军兵员不足的困难。

短暂的团结期,重塑指挥系统

事变的另一个影响,是杨秀清、石达开退出后,太平军统一指挥系统遭到了破坏!

此时,尽管洪秀全任命了陈玉成、李秀成为正副掌率,但一则二将威望不足,二则中央系统满是

洪天王自家亲戚横加干预,三则石达开依然挂着通军主将之职;因此,自上而下的统一协调、管理十分困难。


但是,一个意外是:一些前线将领,此时走上前台,表现出了相当不错的军事能力。

这些前线将领,在陈玉成、李秀成等人的组织下,自发地进行了两次枞阳会议,各部协同作战,配合紧密,取得了三河大捷、破江南大营等胜利,稳住了局面。

太平军“信仰”未崩塌

事变另一个重大影响,发生在宗教关系上。


杨秀清既是天父代言人,其本人也是太平军的“四哥”,他在权力斗争中被杀,一度让太平军出现了信仰危机。许多广西来的“老兄弟”甚至做起打油诗,认为与其出来瞎折腾,真该回家去种地!

这里不得不佩服(或鄙视)洪天王的洗脑能力,他一顿瞎编,还真把道理重新说通了,

直到1864年,天京沦陷后,洋人还惊奇地发现:许多早已投降清军的原太平军将领,依然坚信“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洪秀全曾经在天堂见到了上帝,并得到了若干指示!


洪天王洗脑的功底,令人乍舌!

以上是太平军方面的“意外”,事实上,大清自己也遭遇了许多意外。

各地叛乱四起

由于大清统治的无能,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


这些起义,一方面牵制了清军的力量,另一方面,许多起义失败后,起义者加入了太平军,壮大了太平军的力量。

比如:剿灭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僧格林沁,就长期被捻军牵制在北方。

比如:在最后围攻天京的战役中,大清用于阻止捻军救援天京的部队就接近10万!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围攻天京的湘军!

再比如:大成国起义失败后,余部加入石达开,使得当时“兵不满万”的石达开瞬间兵力恢复到10万,满血复活!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军的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是:八里桥,僧格林沁、胜保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大清为了此战,从全国调集了许多兵力参战,连远在寿州的李昭寿都接到了北上的命令。

毕竟,大清再是惧怕洋人,丢掉首都也是元气大伤的!

1860年,天王甚至想让李秀成再次“扫北”,可见,此次战争对大清国防体系的破坏之重!

大清依然保存强烈地“压制汉人”思想


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朋友在讨论“假如曾国藩造反会不会成功”。

大清皇帝也是要防着这一手。

因此,在1860年以前,大清对湘军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直到江南大营再次被攻破,大清才彻底对绿营失望,开始委曾国藩大权,全力支持湘军!

大清国防建设能力弱


尽管大清早已认识到八旗、绿营“不堪用”,但他们依然没有拿出重建国防能力的办法。

整个太平天国战争后期,除了脱胎于曾国藩湘军的淮军、楚军,以及“洋枪队”这样的外援,大清极少建出靠谱的军事力量!

这也说明:尽管太平天国不配成为改朝换代者,但大清,也已经不是合格的统治王朝了!


由于大清的无能,天京事变后,太平军依然长时间保持着足够的竞争力。

可是,洪天王实在更加不靠谱,他的一系列操作,使各将领之间,各将领与其部将之间关系紧张,原本团结的作战氛围荡然无存;而他本人醉心“宗教”,除了各种胡话,始终拿不出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东西来,最终,难免遭到历史的抛弃!

一句话概括:无论大清,还是太平天国,都不是靠谱的主,他们之间通过长时间的争战分出胜负,有什么好意外的呢?

只是:苦了百姓!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太平天国内部矛盾导致东王被杀、翼王出走后,太平天国的政权固然元气大伤,但有一点是人们忽视的,那就是太平天国所占领的江浙地区是清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如此一来,其实清政府更是元气大伤,没有钱,自然很难打仗,以致不得不依靠湘军的团练来剿太平军。

另外,清政府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太平天国,还有帝国主义列强,比如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后来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压力也是十分的大。

直到后来,洋人才开始帮助曾国藩对付太平军,在洋人和清政府的联合绞杀下,加上太平天国内部的腐败,最终被灭掉。


老罗侃史


回眸近代百年史,知近代中国落后之根源。

太平天国自天京事变之后,虽然元气大伤,但是清王朝也元气大伤。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东南西北王自此全部死亡,太平天国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好在太平天国培养了一批后起之秀,刘秀成、陈玉成、李世贤、杨辅清等等都比较能干,苦苦支撑着太平天国的局面。

而清王朝在太平天国天京事变期间也元气大伤,江南江北大营被攻破,国家最大的税收地——江南失陷,清王朝已经无力剿灭太平天国了,这时候的清王朝只能依靠地方团练起家的湘军集团。

而咸丰帝未死亡前,对汉人地方武装有着深深地忌惮,对整个湘军集团都进行打压。

加上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最后的精锐之师僧格林沁几万蒙古骑兵只能驻守北方京畿之地,无法南下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重担只能压在江南大营和湘军集团身上。

随着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攻破,江南地区已经没有任何成建制的正规清军,清王朝无奈之下才被迫启用湘军,而那时候不仅李秀成、陈玉成等太平天国将领已经成长起来,而且英法联军大败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开始侵占北京,咸丰帝逃亡承德避暑山庄,清王朝之后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等众多因素导致太平天国运动还能继续支撑8年。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其实,如果咸丰六七年之间,江南一带不是发生了一场大旱的话,清廷平定太平天国可能用不了8年那么久的。

然而,当天灾降临,清廷和以前一样,都无法进行有效的赈济。哪怕,清朝官府的粮仓中存有不少粮食。

于是,刁民们不肯呆在家里活活饿死,他们开始背井离乡,出外寻求生路。他们越聚越多,渐渐形成了一支无比浩大的饥民大军。

假如没有太平天国,饥民大军中自会有人振臂一呼,然后产生李自成、洪秀全之类的领袖。他将带领他们揭竿而起,轻则吃大户,重则攻打州府,去抢官府的存粮来吃。

不过,以这种方式诞生的饥民大军,人数虽多,却都是乌合之众。如果清廷派正规军前来剿灭,他们基本都挺不过多长时间。

拿太平天国爆发之前,雷在浩、李沅发在湖南搞的两次饥民起事来说,都被清军轻轻松松平定了。

然而,有太平天国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太平天国虽然在内讧中元气大伤,却是高层间的互砍,基层组织还完善的保留着。此外,太平天国的圣库中,还存有一定余粮。

于是,太平天国会派出官员,用粮食把饥民们招募过来。之后,太平天国将会对他们进行基本的训练,再发给他们武器,组织他们与清军作战。只有这样,才能从清军那里抢来更多的粮食,获得生存下去的权力。

正是因为无数无家可归,嗷嗷待哺的饥民力挺,太平天国才最终支撑了八年之久。

1864年7月23日,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李秀成保护幼天王突围,因让马被俘。 28日,曾国藩自安庆来到金陵,令李秀成书写供词。在之后的9天中,李秀成在木笼中写出了几万字的“供状”,这就是《李秀成自述》。

《自述》中,有这样一句话:“从者具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

此12个字虽然不多,却揭示出杨秀清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之后,清廷平定这个政权,却依旧花费了八年之久的最终原因。

因为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寒苦下层的利益。


雁小驴


1856年至1857年太平天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内耗(也就是著名的天京事变),先是东王杨秀清被杀,之后北王韦昌辉又被处死,1857年翼王石达开率军出走,这给太平天国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但是即便如此清朝消灭太平天国依然用了8年,这也确实令不少人感到奇怪。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之所以在天京事变仍要花8年时间消灭太平天国,绝非后期的太平天国有多强大。天京事变后,清朝方面其实也是抓住了时机的,趁着太平天国内耗的时候连续攻克收复多处重镇(这包括武昌、汉阳、浦口等地),并且在1857年重建了江南大营,再次对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构成了威胁。看上去清朝只需要再补上几个重拳,太平天国就会覆灭。此时让清朝延缓对太平天国灭亡步伐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英国和法国对清朝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持续时间是从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激烈状态是在1858年春夏之际)。有意思的是,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后的东山再起的中兴时间段是从1858年11月持续到1861年9月。而1858年到1860年这段时间,随着英法联军的进攻势头加强,英法联军两次进犯大沽口、进占天津、通州、京师等地。

面对这种形势,清朝把军事重心暂时放在了如何应对英法联军的战略。毕竟这个时候的太平天国已经元气大伤,无论怎么样也不可能像从前那样有取代清朝的可能。为此,清朝也确实被迫把消灭太平天国和其他地方起义的军事力量(这包括僧格林沁、胜保等人)投入在了防范英法联军的战事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就这样牵制了清朝大量精力,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太平天国的压力。

不过谈及外在因素牵制清朝精力进而减轻太平天国的压力,分别有两个重要因素,其中之一也是提问者在标题中就有的,那就是翼王石达开的出走。1857年9月,石达开带着数万人出走意图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此后石达开转战闽、浙、湘、桂等十五个省份。由于石达开带着大量兵力左冲右打,让各地清军着实惊慌失措,一时之间还吸引了清军在南方的许多主力。很大程度上也延缓了清朝灭亡太平天国的步伐。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捻军在山东、淮河一带的起义。捻军起义开启于1852年,虽然他的实力不如太平天国,但由于处于清朝的心脏位置,清朝也把捻军和太平天国作为并列的威胁。1853年后,捻军和太平天国多次配合作战,让清军顾此失彼,疲惫不堪。在天京事变后,太平军更是加强了与捻军的合作。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朝所面临的对手远远不止太平天国一个。

不过以上的这些都只是外部因素,接着我们再看看清朝方面的自身因素。这主要为湘军方面的轻敌。1858年5月,李续宾率湘军精锐攻占太平天国的重镇九江,随后又率部渡江驰援战场态势很不明朗的安徽。在此期间,李续宾打乱了太平军的北上计划并大挫太平军锐气。但是李续宾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也让他产生了轻敌心理,这也使太平天国方面的陈玉成抓住机会把李续宾吸引到三河镇然后再对其合围。而1858年11月的三河战役让湘军中最能征善战的兵卒损失殆尽,和之前的浦口战役中清军重建的江南大营被李秀成摧毁,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清军的兵力出现了不足的情况,这也迫使清朝对太平天国的战略又一次转入防御。而在浦口战役后的两年,即1859年和1860年,与太平天国对阵的清军主要为曾国藩的湘军。

但由于湘军建立时间短,且军饷、装备等方面主要是自己筹备,再加上规模上的有限,这让曾国藩尽管在1859年底仍计划对太平天国进行四路进兵的进攻战略,却因自身实力有限虽有些许胜仗,并束缚了太平天国的野心但进展依然不能快速。

再有一点,虽然我一开始就提到清朝在天京事变后仍用8年时间才消灭太平天国绝非后期太平天国有多强大。但是太平天国自身的因素也仍然不可忽视,那就是太平天国在后期提拔了一批后起之秀,这包括了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等人。并趁清朝的大量精力被英法联军、石达开出走的四处征战、捻军所吸引的战机,在各地展开了一系列反攻,清军只剩招架之力。

其实还有一样因素,太平天国在江南的地势因素可以说是太平天国在后期能够支撑8年的原因之一,虽然这算不上核心因素但却不容忽视。太平天国在占据南京后为了巩固对南京的防御,在长江上游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这包括武昌、九江、安庆等地),这些战略要地又往往难以攻克,例如九江之役,湘军水陆合围,前后历时1年方才拿下。又例如安庆战役,清军从1859年围到1861年方才夺取。他们的存在也使清朝延缓了消灭太平天国的步伐。

而没有以上这些因素的羁绊,太平天国将无力挺过1860年。当时间进入到1860年底,形势再次发生了改观,首先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然结束,清朝把战略重心重新放到太平天国身上。与此同时清朝还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这也让清朝加大了灭亡太平天国的脚步。1861年清军攻克安庆、1862年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支柱——陈玉成被捕杀、1863年清军攻克苏州。在这一连串的重击后,清朝终于在1864年灭掉太平天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