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灵
杀鸡儆猴的牺牲品
魏灭蜀之战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先后执政,在此期间蜀汉并没有大规模北伐,二人主要致力于休养生息,认为丞相那么厉害北伐都不能成功,更何况我们这些人。蒋琬费祎都等待战机,待中原有变,再大举出师北伐。
姜维可就急了,他是继承诸葛亮遗志的人,虽然说他是天水郡投降蜀国的魏国将领,但是他兴复汉室的理想非常强烈。蒋琬费祎在的时候,严格约束姜维,只给他不到一万人的部队玩玩,胜也小胜,败也小败,于国力几乎无损。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为希冀徼幸,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公元253年,即蜀国延熙十六年,大将军费祎被投降的魏国将领郭脩刺杀。同年,兴奋的姜维率领蜀军主力出石营进攻魏国南安郡,又遇到了和诸葛亮一样粮草不继的问题,被迫撤退。
此后姜维先后多次北伐魏国,三国演义中讲九次,正史上实际是十一次,连年征战,耗损国力巨大,兵困民疲,到最后一次北伐于公元262年,侯和之战中姜维为邓艾所败,加上朝廷内部黄皓乱政,姜维不敢回成都怕被削兵权,于是干脆在蜀国西北部的沓中种麦,休整军队。
魏国方面,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掌权,司马昭考虑蜀国国力比吴国弱,灭蜀后也可顺流而下灭吴。姜维连年北伐,百姓疲惫,财力将尽,司马昭认为伐蜀战机已到。
朝臣们都反对伐蜀,惟有钟会支持司马昭,景元三年冬,司马昭以钟会为伐蜀总指挥。
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
第二年秋季,魏国挥师十多万分兵三路大规模伐蜀,这个进攻战略是司马昭和钟会深思熟虑大半年的成果。
西路:邓艾率军三万多人进攻驻守沓中的姜维。
中路:诸葛绪率军三万多人绕到沓中后方的武街、桥头切断姜维回援的道路。
东路:前两路是偏师,钟会才是主力,十多万魏军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入蜀国汉中。
穿过秦岭的道路,不论是哪条路都不好走,虎侯许褚之子牙门将许仪负责在大军前方修缮道路,钟会率军紧随其后,不过过桥时,因为桥修的不牢,马蹄踏陷桥洞,钟会大怒,下令处决。
许仪,成为激励士气,震慑军纪的牺牲品,钟会杀许仪的后果就是“诸军闻之,莫不震竦。”杀一个没什么能力的官二代许仪,能使军纪严明,为何不杀?况且现在朝野中是司马家当政,又不是曹家,皇帝曹奂不过是个傀儡,许褚是曹家的功臣,和司马家有什么关系。
谱写历史长歌
许褚的儿子许仪确实死的挺憋屈,他是因为钟会想在军中立威,所以拿他当了杀鸡儆猴的那只鸡。
许褚是大家熟知的三国名将,他以勇猛出名,是曹操的贴身保镖,在曹操身边也是屡建奇功,一直做到了武卫将军,牟乡侯。许褚死后,许仪继承了他的爵位。在钟会伐蜀时,此时身为牙门将的许仪作为先锋一路修路搭桥。然而钟会一次过桥时,桥面洞穿,马蹄陷了进去,钟会大怒,认为是许仪办事不利,就将他处死。
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於是斩仪。许仪随军出征,一仗没打就被钟会砍了脑袋,确实挺憋屈。而钟会下此狠手,主要是为了在军中立威。
钟会是个聪明人,早在司马懿和曹爽两人在朝堂上明争暗斗的时候,他就看好司马懿。在司马懿被排挤的时候依然坚定的跟随于他,因此此后迅速成为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心腹。此后钟会多次为司马兄弟出谋划策,成为他们倚重的谋士。
司马昭决心推行伐蜀建立大功,好取魏而代之时,魏国大多数大臣都认为蜀道难行,难以攻打,只有钟会大力赞成。因此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率大军伐蜀。
然而钟会虽然此前在司马师、司马昭历次军事行动中出谋划策,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独自领军这却是第一次,在军中缺乏威望。对于钟会来说,必须尽快在军中树立威信,许仪之事无疑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许仪虽然不过是一个区区的牙门将,但是他是功勋大臣许褚之后,钟会连他都说杀就杀,普通的将士更是不用说了。说白了,钟会就是想杀鸡儆猴,许仪运气不好,被当成了那只鸡。钟会杀死许仪以后,确实效果不错,诸军震竦,都不敢懈怠,乖乖的服从命令。
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应该说钟会此举确实达成了他预期的目标,不过这种靠杀人立威的方式在军中建立威信,有威无恩,并不持久。所以后来钟会试图发动兵变时,也并没有人支持,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吧。
不沉的经远
都说虎父无犬子,许仪作为许褚的儿子却表现平平,最终却因渎职的罪名而被杀。
公元前263年,魏将钟会率领十万大军攻伐蜀国,询问:“吾需任命一元大将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谁愿前往?”,帅帐中的许仪抢先走出,抱拳道:“某愿前往!”,帐中诸将见许仪已出,便附和道:“此乃先锋不二之选!”钟会道:“你父乃虎贲之将,今众将保举你为先锋,你可率领一千步兵,五千骑兵,直取汉中。今你领中路,出斜谷关,左军出骆谷,右军出子午关。此处皆崎岖险要之地,你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必需保证后军畅通无阻,如有不怠,必军法处置。”
许仪率军到达南郑关前,欲立头功,心想攻破此关就可直入汉中,见关上人马稀少,便率公众强攻。蜀军守将卢逊,在知道魏军前来之际,在关前左右摆放木栅栏并埋有伏军,且架设十连弩。就在许仪攻城之际,蜀弩箭如雨下,魏兵大败而回。
钟会率军前来当得知许仪大败,便率军前来查看,欲到关前时,城头箭弩再次箭如雨下,钟会拨马便逃,此时的卢逊见此率五百蜀军杀出关来。就在钟会骑马路过一溪涧小桥时,突然马腿被卡住,钟会欲弃马逃跑时,卢逊率军已追上,抬枪向钟会刺去,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间,魏将荀恺转身射出一箭,将卢逊射落马下。钟会趁此时机,率军反攻,城上蜀军因担心误伤本部兵马而不敢放箭,导致城关被攻破。
战后钟会任荀恺为护军将军,并且把自己的全副铠甲皆赐予他。招许仪到账下时说:“你是先锋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你的职责。我刚到桥上就马陷前蹄,差点坠桥,如若不是荀恺相救,我必命丧至此!今天你既违反军令,我当按军法处置!”随机便命左右将其推出问斩。诸将虽上前言其父有功于朝廷,希望都督能够网开一面,然钟会心意已决,亦无法更改。许仪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父子团聚了。
在已攻克南郑关的情况下,为何钟会一定要杀许仪呢?
第一种原因:政治派系
我们都知道钟会在最后是因为谋反被杀的,谋反这种事不是心血来潮,基本都是个人基因里就有造反的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骨崽。许仪作为保皇派的后裔,对其将来的打算肯定是有一定的威胁,在这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下正可将其斩杀,对其今后的谋划亦可减轻阻碍。
第二中原因:杀人立威
攻伐南郑时的钟会还很年轻,对于很多军中宿将来说,他只是个乳口小儿。此时的许仪作为勋贵之后,正好可以给其杀人立威,以震三军。我个人是不太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当时南郑关已被攻克,钟会挟胜利之师足以威震三军,完全不必要在得罪元老功勋的基础上去杀许仪。
第三种原因:杀人泄愤
历史中对钟会的评价往往是能力强,性格寡恩,好利。在逃跑之余差点摔落马下,对于钟会来说肯定不能容忍,让她丢面子的人,必须死。相传嵇康一日在家打铁,对于前来拜访的钟会全然无知,钟会生气径直拂袖而去,至此对嵇康怀恨在心,最后也死于钟会本人对他的构陷。
许仪的死对于后人而言只能看到表示,真实的原因是什么现今已无从考证,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和野史传说中去臆断。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可以下方留言,谢谢!
谢欢的朋友请关注+点赞哦,小可拜谢啦!
邓坛拜将
许褚这么猛,其中许仪也不简单,也是军中的牙门将。牙门将,这魏延和赵云都曾担任过的岗位,属于那种冲锋陷阵,协助主帅的猛将。
景元四年(263年),魏将钟会、邓艾率军攻蜀。镇西将军钟会统军十万伐蜀,由于汉州地势险要,而且多以窄道为主,故而大军走的很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钟会令牙门将军许仪为先锋,给大军开路,填平道路,修理桥梁,凿山破石,勿使阻碍。许仪领命而去。
但是在钟会经过一座桥梁的时候,桥梁突然破了个洞,马蹄陷入洞中,钟会差点被掀了下来,丧命,故而钟会大怒,不顾及许仪先父许褚的功绩,以违抗军令,将许仪斩首。
历史录益
答:他爸得罪人了。
得罪的人中有没有钟繇我不知道,反正《三国志》说他爸“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跟着就把他爸得罪人的事说了一遍:
曹仁自荆州来朝谒,太祖未出,入与褚相见于殿外。仁呼褚入便坐语,褚曰:“王将出。”便还入殿,仁意恨之。或以责褚曰:“征南宗室重臣,降意呼君,君何故辞?”褚曰:“彼虽亲重,外籓也。褚备内臣,众谈足矣,入室何私乎?”太祖闻,愈爱待之,迁中坚将军。
征南大将军曹仁,打脸了!😄,曹仁一片好意,热脸贴冷屁股,想和许褚说几句话都被拒绝了,不但被拒绝了,还送给曹仁一个称谓“外藩”?能把宗室重臣说成外藩的也只有许褚了,言外之意就是我许褚才是内臣,我和你一个外藩有什么话好说得!哈哈哈……
曹操还真为此升迁他为中坚将军,越发的“内臣”了。曹仁知道这件事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后来曹仁执政(大司马)时,曹丕依然保持对许褚的热情!这个仇算是报不了了,郁郁而终。
莫非曹仁的遭遇也在钟繇身上重现过?否则钟会不会因为一个小漏洞就把许仪给杀了。曹仁若有在天之灵,定当长长的舒了一口恶气………………………………
中行偃1
“虎侯”许褚的儿子竟死得如此窝囊,原因为何?请听小姐姐给您解答。
提起许褚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他是曹操口中的“此吾樊哙也”,更是人们眼中的“虎痴”。多年来跟随在曹操左右,征战四方,名声大噪。俗话说得好:“虎父之下无犬子”,那按理说许褚的儿子也不简单啊,但他最后却死得如此窝囊,这又是为何呢?
历史上的许褚可谓是“硬汉”的形象,他对曹操可谓是忠心耿耿,常年伴随曹操左右,为曹操扫除一切危险,若不是有他在,就算曹操有九条命估计也不够用呢。这其中就有一件事足以证明,在公元211年,曹操率兵去潼关征讨韩遂、马超,他先下令让大军先行一步。而此时许褚则率领一百多位护卫来保卫曹操。在他们正要渡河时,马超率二万骑兵突然袭击,并向他们放箭,想要劫杀曹操。在此危机关头,许褚保护曹操上船,并让余下的部队包围在四周。许褚一边为曹操挡箭,一边还要划船渡河。在他眼中曹操的生命比自己的更重要。
- 但也正因如此,许褚死后让他的儿子许仪处于危险的边缘。生前,在许褚的眼中只有曹操,容不下别人。对于那些权势比他大,战功比他多的人,他也是置之不理,有时更会做出一些得罪别人的事,从而让那些人心中产生了很大的怨恨。所以在许褚死后,他们自然会找机会抓许仪的小辫子,然后大做文章。以此来解心头之恨。
-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江山已改。在三国后期,曹魏的政权早已被司马家族获取。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就起兵攻下京都,掌握了政权。所以许仪当时已身处于司马家族的统治之下。虽然他的父亲许褚当年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那也只是曹魏时期的事了,现如今,司马家族又怎么会念及那些呢?所以,许仪虽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但是官职却很低,且并不被司马家族重用。
- 再加上当时许仪违反了军令,被人揪到了小辫子,又怎会轻易放过他?当时许仪奉命去修路,命令如下“此皆崎岖山险之地,当令军填平道路,修理桥梁,凿山破石,勿使阻碍。如违必按军法。”然而当时的主帅却发现桥上有很多桥坑,一不小心就会深陷其中,这不就表明许仪违抗了军令吗?所以通过这件事,许仪被送上了断头台。没有人为他求情,他就这么窝窝囊囊地死去了。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人们似乎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一朝天子一朝臣,君君臣臣。失去了曹魏政权的庇护,许仪的命根本就不值一提,也难怪死得这么窝囊了。
小姐姐讲史
虎侯许褚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英雄,在三国之中可以说是一流虎将,也是曹操最喜欢的英雄之一,在曹操手底下是混的不错的,曹操对他是非常的信任,就是因为他性格非常的直爽,虽然有时候就像一个老汉子一样,但是曹操还是比较信任他的,从来不会怀疑他能够从自己身边走来走去都没有什么问题。
就是因为曹操对他的信任,所以大家对他是非常的认可,而且他的武功非常高强,所以大家都称他为虎侯,在许褚活着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的荣耀,但州死后他的儿子却过得非常的不好,没有他父亲那种英雄气,最后是被别人欺压而死,实在是太可怜了。
许褚是一个英雄,但是伸出了一个孬儿子。
许褚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曾经和张飞都交过手,并且是和张飞是差不多的,还有和马超交过手,当时打的是惊天地泣鬼神,曹操都开呆了,想不到马超竟然能够和他手底下最厉害的将军许褚相比,而且许诸当时被马超下计谋了,许褚保护着曹操,可以说是躲过了刀枪剑雨最后是活了下来,所以曹操是非常的感激。
许褚而且是浑身是胆,就算是赵云都无法和它相比,就算是让他下刀山火海的话,只要曹操下令的话,绝对是能够完成任务的,像这样的厉害人物,所有人都是非常的敬佩,把它当做神一样来对待。唯一能够压得住的就只有曹操这一个人,只要提了曹操的名号或者是有曹操关系的人,都是能够利用曹操来压制住的,除了曹操他谁也不怕。
但是他的儿子却不行,没有他父亲那么强大的实力,而且性格也是非常懦弱的,最后是被别人欺压着,而这个人就是终会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想要夺魏卫国的权利,就想要杀死那些阻挡的人,尤其是杀鸡儆猴,结果许褚的儿子就被当做了试验品。
钟会杀死了许褚的儿子。
钟会从小就非常聪明,在魏国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神童,而且从小也喜欢读书,长大之后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所以曹丕对他非常的喜欢,最后把他当做一个很好的人才,培养他拥有很大的权利,而他那个时候正在军队里接受历练,越能够培养自己的威信力,所以他必须要杀几个人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而这个时候许褚的儿子就被考虑到了。
因为这个人犯了一点错误,所以总会就想要利用这件事情来做,就算他是许褚的儿子又怎么样呢?只要钟会抓住了他的把柄,就可以去杀掉他,在军中就是这样子的,所以很多人也只能够唉声叹气。可惜了许褚这么厉害的人物,想不到儿子却被别人这么欺负。
你们认为许诸要是知道这件事会怎么样呢?欢迎在下面评论。
史研
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三路大军讨伐蜀国,许褚的儿子许仪跟随钟会大军前进,由于道路险阻,钟会命令许仪率领大军修桥,如果过了日期没有修好桥则处斩许仪。由于天下大雨,道路泥泞,桥梁没有按期修好,钟会盛怒之下攒了许怡。
这里就有问题了,许仪尽到自己职责,只是天下大雨,道路泥泞而误期,按理不该致死。况且中将领一再求情,并且提到其父许褚有功于国。在这种情况下,钟会依然处斩许仪。不仅使我联想到在洛阳司马昭应该对钟会有所交代,反映了司马昭的险恶用心,也就是要除掉对曹魏政权忠心耿耿的人。
谷老师
虎侯许褚确实是三国时期一名勇将,虽说在军事能力上不及张辽、徐晃,但是在武力值上能让马超这样的勇将都畏惧三分。
先来看看许褚功绩。汉末黄巾起义时,许褚在家乡安徽亳州募兵建立武装抵御强贼。公元197年,曹操占据许褚家乡时,许褚率部追随曹操,当即就被曹操拜为都尉,作为自己的贴身保镖。同年,曹操南征张绣,因为强娶张绣婶母,逼反张绣,害死典韦这个猛将,从此,许褚主要负责曹操的安全工作。
从此,许褚从来不离开曹操身边,伴随左右,并在官渡之战时斩杀敌营来的刺客徐他等人,深受曹操的器重。公元204年,攻打邺城时,许褚有战功,赐爵关内侯。
公元211随曹操征剿马超、韩遂于潼关,曹操大军撤退渡过黄河时,马超率军截杀,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许褚左手持马鞍挡住飞箭,右手推着曹操坐船过河,可以说,此战没有许褚,曹操早就命丧九泉。
而后,两军阵前,曹操仅带许褚一人与韩遂、马超阵前谈话,马超想仰仗武力将曹操擒获,奈何旁边是许褚,不敢下手。许褚也因多次护卫有功,官至武卫中郎将,都督中军宿卫禁兵。
曹丕即位后,封许褚万岁亭侯,升为武卫将军,总督中军禁兵。可以说,曹氏家族的警卫工作都是许褚一人负责,可以说深得曹氏家族信任。曹叡即位后,进封许褚为牟乡侯,邑七百户,同时亦赐其子一人为关内侯,不久死去,追谥为壮侯。
可以说,许褚是十分忠心于曹氏家族的一名战将,劳苦功高,但是儿子许仪却没有什么好下场,公元263年,钟会伐蜀,派牙门将许仪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许仪就死在这搭桥上,钟会率大军过桥时,桥梁突然破了个洞,马蹄陷入洞中,钟会大怒,毫不顾及许仪先父的功绩,将许仪斩首。作为许褚的儿子,更是作为一名将军,死于此事,确实窝囊。
那来看看为什么钟会为什么不念及许褚的功绩而坚持杀掉许仪?
许褚是曹魏忠臣,许仪被杀时,司马氏已然掌权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之手,许褚是曹魏忠臣,但是曹魏的天下已然姓司马不姓曹。许仪虽然承袭其父亲牟乡侯的爵位,但是居然还是一个牙门将,所以司马氏对这些曹魏旧臣的后代还是进行一定的打击的,至少没有重用他们。
所以,一朝天子朝臣,曹魏的皇帝的生死都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此时杀一个忠于曹魏旧臣之后还是易如反掌。
许仪违反军令,杀之也合乎情理
要知道,军令如山。当时钟会给许仪下达的命令是“此皆崎岖山险之地,当令军填平道路,修理桥梁,凿山破石,勿使阻碍。如违必按军法。”先锋开路就是探明敌情,填平道路,修理桥梁,而钟会这个三军主帅的坐骑在桥上都深陷桥坑,这肯定是违反了军令。所以说,许仪死得这么窝囊,只能怪其做事不谨慎,被钟会给军法从事了。最后还好,许仪之子还是继承的许仪的爵位。
浮人语
将门无虎子,这句话确实印证在许仪身上,许褚英雄一世,作为许褚儿子的许仪确实太逊色了。其死因一方面是因为司马氏掌权,一朝天子朝臣,更大的原因还是自己能力不足,做事不够谨慎。
参考文献:
《三国志》等
海浮人
关于”虎侯“许褚儿子的传记资料非常少,几乎跟没有一样,能够查阅到的二手资料,也是以《三国演义》为主。
钟会伐蜀的时候,命令许仪为开路先锋。钟会在经过一座桥时,战马陷入坑中,几乎丧命。钟会大怒,不顾及众将拦阻,将许仪斩首。
从有关资料分析,许仪是许褚唯一有史料记载的儿子。之所以说许仪死得窝囊,就因为不是许仪挖的这个坑,却因为这个坑给害死啦。
究其原因,大概是三个方面:
第一,官二代的许仪,不仅继承了其父许褚的官爵,也继承了其父的人脉。许褚刚直、忠诚的性格影响着许仪,为许仪谋得曹魏政权一席之地的同时,也与曹魏大臣关系蒙上了阴影。
汉末时期,许褚跟随曹操大破马超等西凉诸侯,立下大功,曹操迁许褚为武卫中郎将。武卫这个称号就是因许褚而设立。曹丕登基后,许褚被进封为万岁亭侯,迁为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许褚痛哭到吐血的程度。由此看出许褚对于曹操的情感与忠诚。曹操死后,许褚继续负责曹丕的警卫工作,主要负责宫中的安全,深得曹魏家族的信任。许褚下属的警卫部队,很多是剑客,其中有数十人官封将军,数百人封都尉校尉。
由此看出,许褚是坚定地保皇派,而且手下都是他亲自挑选的忠诚于曹魏、武艺高强的武士,代表着极大的势力集团。
曹操称许褚为“吾之樊哙”,曹叡继位后,封许褚为牟乡侯,不久就去世了,谥号曰“壮侯”。其子许仪继承其父牟乡侯爵位,官至牙门将。
许褚对曹魏的忠诚还体现在只对曹魏帝王负责,对同僚的关系相对疏远。
当初,曹操宗族大臣曹仁从荆州回来朝谒,曹操还没有从寝殿出来,曹仁就想拉着许褚到外殿说话。许褚说“魏王一会就出来了“,便转身返回殿内。此举,招致了曹仁的忌恨。
有人就问许褚:“征南将军曹仁是宗室重臣,屈尊找你说话,这是看得起你,你为何推辞?”
许褚回答说:“他是亲族重臣,但却是镇守外藩的将军。而我许褚是负责内部守备的,我们有话在公开场合说就行了,何必私下里说。”
曹操听说后,更加喜欢许褚,升许褚为中坚将军。
此事可以看出许褚的政治智慧,但也说明了他只对帝王忠诚,但在处理同僚关系上缺乏变通。
在帝王具有权威、处于强势的时候不仅会得到重用,而且也是最安全的。但也留下了后患,那就是在帝王势力削弱的时候,对于帝王忠诚的大臣,首先是被权臣清除的目标。
所幸的是,许褚被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信任、赏识、重用,不仅官位稳定,还能够寿终正寝。其子许仪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活在父亲的福荫下,但也成为有野心的权臣打击、攻击的首要对象。
第二,曹魏政权的衰弱,司马氏等权臣的强势,给坚定地保皇派带来了隐患。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驾崩洛阳,年仅三十九岁。其养子曹芳继位,但由于临终托孤不当,导致大将军曹爽与司马懿争权夺利。曹爽被杀,司马氏专权,曹魏政权出现了混乱的局面,曹氏已经无法控制朝政。
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师独揽朝政。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昭继承其兄司马师的职位为大将军,专揽国政。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由此看出,在曹叡死后,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司马氏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这时候所有的群臣都面临着一个重新排队站位的问题。
究竟许仪站在了哪一边,不得而知,但肯定是没有站在钟会一边。
第三,跟随钟会伐蜀,因作战不力被杀。
钟会出身颍川钟氏,是太傅钟繇的幼子,才华横溢,精通玄学,官居要职,深得魏帝曹髦赏识。但却依附司马氏,是地地道道的权臣。先是跟随司马师,典知机密,后献计司马昭,败坏了魏帝曹髦意欲夺回权力的谋划。之后被迁司隶校尉,开始插手朝廷大小事务。
景元元年(260年),力挺司马昭伐蜀计划,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
景元四年(263年),魏开始灭蜀之战。钟会命令许仪为开路先锋,自己率大军在后。在经过一座桥时,钟会的马蹄陷入坑中,差点被蜀军杀死。钟会为此大怒,斩杀了许仪。
这事说起来,许仪是有责任,但罪不至死。钟会也是大将,自己在作战中有坑还要往里跳,怨不得别人。在战场上,谁也不知道你会往哪里逃哦。
官大一级压死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关键还是许仪不是钟会的人,如果许仪死心塌地跟随钟会,绝不会因为这个缘故,就被杀掉。
从后来钟会、邓艾灭掉蜀汉之后,钟会反叛的所作所为来看,钟会谋反的企图在力挺司马昭伐蜀的时候就开始蓄谋。伐蜀的过程,就是钟会清除异己的时候,许仪自然是在被清除之列。
平蜀之后,钟会诬陷邓艾谋反,将其囚禁杀死;又在蜀国朝堂为魏明帝郭皇后发丧为由,声言是司马氏谋害,并假借郭太后遗命,起兵废掉司马昭。
钟会让众将士写下同意为凭证,委派亲信率领各路军队。但手下的将士并不跟从,于是钟会把他们全部关在益州各官府中,派兵严加看守。
后来,钟会部下邱建的旧属胡烈,编造谣言说钟会已经挖好了大坑,要把将官们全部打死,埋入坑中。众位牙门将的亲兵们就发动了兵变,将钟会和姜维全部杀死。
从这次兵变来看,钟会杀死许仪,很大的可能就是为了立威,铲除异己。像许仪这样世受曹魏厚恩,而且是忠臣之后,如果不能明确的站在钟会一边,自然是钟会这些权臣们重点打击的对象。
没有史料记载,就可以大致认为许仪的能力、功劳不会是很突出的。在此情况下,又不能根据利益选择站队,被抓到一些过失,随时被杀掉都是可能的。
尽管许仪死得有些窝囊,但也是不能逃脱的命运,是许仪自己左右不了的,这是一个政权在衰败之际,一个忠臣之后不可避免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