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皇帝本來要慈禧殉葬,可最後又為何放棄了?

幻紫狐狸


咸豐皇帝臨死之前確實一度想過學漢武帝處死鉤弋夫人一樣處死慈禧,倘若當時咸豐真的狠心處死了慈禧,那麼清朝和中國的命運必然將為之一變。

只可惜,他對於處死慈禧之事一直頗為猶豫,猶豫完了之後,竟然放棄了處死慈禧的想法,從而給清朝和中國留下了禍害。

慈禧從1861年發動“辛酉政變”奪權之後,執掌清政府近半個世紀,將清朝和中國禍害得不輕。

咸豐皇帝當時明明已經意識到了慈禧可能會成為一個禍害,也有了處死慈禧的想法,可是為什麼最後卻又放過了慈禧呢?

咸豐之所以沒對慈禧下手,並不是因為他捨不得慈禧,更不是因為他有多愛慈禧。

實際上,咸豐對於慈禧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寵愛,咸豐年輕時候更沒人們想象中的那麼美,慈禧後來之所以得寵,完全是因為她給咸豐生了個兒子,也即同治皇帝載淳。

咸豐雖然生性風流,但是因為喜好飲酒,又吸食鴉片,所以即便後宮不乏佳麗,可為他生下一兒半女的妃嬪卻寥寥無幾。

載淳並不是咸豐唯一的兒子,可卻是唯一一個活下來的兒子,玫貴人在1858年生下了咸豐的第二個兒子,只可惜生下來的當日還沒來得及哭幾聲便夭折了,也有人說是慈禧暗中下了毒手。

所以,咸豐別無選擇,二兒子夭折之後,他只剩載淳這麼一個兒子了,他也只能選擇讓載淳來當自己的繼承人。

慈禧也因為生下載淳的緣故,從嬪升到了妃,又從妃升到了貴妃,這便是所謂的母憑子貴了。

倘若沒有生下載淳的話,1860年咸豐逃往熱河的時候,慈禧恐怕連個伴駕出行的機會都沒有,更不用說在咸豐病重期間替咸豐批閱奏摺了。

咸豐既然不是因為寵愛慈禧,才沒有對她下手,又是因為什麼呢?他之所以這麼做,應當說是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

咸豐皇帝雖說能力不怎麼樣,比之道光更為平庸,但他也不傻,他能看得出來慈禧的野心,所以才在自己臨死之前留下後手,為的便是保護自己的兒子載淳。

他之所以放過慈禧,也是出於保護載淳的目的。

咸豐死的時候,載淳才5歲,這時候正是主少國疑的時候,如果沒人能夠制約朝臣的話,載淳這個小皇帝很容易被朝臣架空,清朝並不是沒有這樣的先例,當年順治皇帝因年幼而受制於多爾袞,康熙皇帝因年幼而受制於鰲拜。

可是順、康二帝有孝莊這個智慧型女人維護,倘若咸豐處死了慈禧的話,慈安能夠像孝莊維護順、康一樣維護載淳?

慈安的性格過於溫和,不僅不好爭權,更不善於爭權,也沒什麼主見,或者說她在政治上缺乏一定的魄力,真處死了慈禧,讓慈安一人“輔佐”載淳的話,她恐怕還真應付不了朝廷上那群精明雞賊的袞袞諸公。

慈禧則恰好和慈安相反,慈禧不僅爭強好勝,還有很強的權力慾,咸豐最後之所以選擇留下慈禧,為的正是利用慈禧去制衡朝臣,從而避免朝臣將載淳架空。

可是一旦留下了慈禧,卻又可能導致另外一個後患,慈禧在權力慾的支配下,也可能會學漢之呂后、唐之武后一樣臨朝稱制,從而架空小皇帝載淳。

雖然說咸豐經過猶豫和深思熟慮之後,最後還是決定留下慈禧,可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放心慈禧了。

如果說留下慈禧是為了防止朝臣架空載淳的話,那麼接下來咸豐便得留下既能夠防止朝臣擅權,又能夠避免慈禧臨朝稱制的後手了。

咸豐的第一個後手是“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贊襄政務”,他之所以授予這八個輔臣總攬一切軍國事務的權力,既是為了制衡慈禧,也是為了削弱和制約以奕訢為首的帝胤集團。

第二個後手則是將皇權當中的最終決定權一分為二,由慈安掌管“御賞”印章,慈禧代管載淳的“同道堂”印章,凡輔臣所擬決策,必須得同時加蓋“御賞”和“同道堂”這兩枚印章方能生效。

如此一來,各方勢力便可處於相互制衡的狀態。

只可惜咸豐太理想化了,他想著慈禧能夠制衡顧命八大臣,顧命八大臣也能制衡慈禧,慈禧又受到慈安的制約,如此便能讓載淳高枕無憂。

可是顧命八大臣除了制衡慈禧之外,他們還得制衡帝胤集團呀!

這也就是說,顧命八大臣必須得同時制衡慈禧和帝胤集團,這樣會不會導致慈禧和帝胤集團聯起手來對付顧命八大臣呢?

咸豐自己打壓帝胤集團,所以他理所當然地認為慈禧、慈安也會和帝胤集團處於對立面,可實際上並非如此。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當時慈禧、慈安和帝胤集團同時受到了顧命八大臣的打壓,可以說處於同一陣線。

所以,慈禧選擇了和帝胤集團聯手,這樣一來顧命八大臣便落入了下風,迅速地打垮了顧命八大臣,然後將權力拿到了自己手上。

咸豐皇帝臨死之前所留下的自認精明,實則毫無牢固性可言的制衡結構在慈禧和奕訢的聯手之下,一擊即潰!

咸豐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局面會發展成這樣,說到底他還是小瞧了慈禧。

誰又能知道一個沒讀過幾本書的女人手段竟然如此厲害,竟然能夠主宰清王朝47年的命運呢?


寧糊塗




咸豐接手的大清本就是一艘四處漏水的破船,再加上英法聯軍的入侵,導致他一蹶不振,甘做鴕鳥,終日縱情聲色,甚至還染上大煙癮,荒廢朝政,將批閱奏章的政務交由慈禧處理,慈禧因此逐漸開始干涉內政,擁有了權力。

眼看著慈禧一天天坐大,而咸豐的身體又每況愈下,咸豐的心腹大臣肅順看在眼裡,急在心頭。為避免日後出現女主臨朝,外戚干政的隱患,肅順建議咸豐效仿當年漢武帝立子殺母的做法,乘早除掉慈禧,咸豐權衡之下,最終沒有采納肅順的建議。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三點,如下。



第一,咸豐的性格所致。咸豐這個人自幼身體不好,缺乏安全感,性格比較軟弱平庸,缺乏漢武帝那樣殺伐決斷的魄力。立子殺母的做法雖然野蠻粗暴,但是不得不說確實很有效,可惜咸豐婦人之仁,念及舊情,不忍對慈禧痛下殺手。

第二,咸豐沒想到自己如此短命。肅順在提出這條建議的時候,正值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帝西狩承德,此時他30歲,正值壯年。因此咸豐覺得,後面的路還很長,漢武帝當年也是在彌留之際才作出決定的,所以他不急於一時,把這件事給壓了下去。哪知咸豐只活了31歲,此時再處理羽翼漸豐的慈禧,也是有點力不從心了。



第三,咸豐有他的如意算盤。咸豐病重之際,遺命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輔佐幼主,總理一切政務。同時,咸豐又將“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象交給慈安慈禧東西兩宮,一切諭旨必須加蓋兩枚印章方可生效,這樣既避免了八大臣一手遮天,又防範了東西二宮女主臨朝,起到了完美的制衡效果。

咸豐對這個安排是很滿意的,他自認為兩全其美,既不用效仿漢武帝的野蠻行徑,又確保了幼主載淳的帝位穩固,以一種溫和的方式達到了權力過渡的目的,所以他也安心的駕鶴西去了。可是佈局是一回事,操作又是另一回事,就在咸豐屍骨未寒之際,慈禧聯合慈安和恭親王奕訢陰謀發動辛酉政變,將八大臣革職查辦,開啟了她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統治。

西嶽頑石~慈禧死後,有人寫了這樣一副輓聯:垂簾二十年,年年割地;尊號十六字,字字欺天


西嶽頑石


咸豐是清朝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也是一位苦命天子。他在位時,內有太平天國戰爭,外有列強入侵。

繼位之初,咸豐也曾勵精圖治,其革新力度更勝嘉慶、道光。從儒家傳統的價值取向來看,他前期的措施都中規中矩,一招一式都算合格,但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他的努力基本上付之東流,被內外對手“踩”得焦頭爛額。

1860年,英法聯軍兵臨京城,咸豐帶著妃嬪、皇子,在以肅順為首的朝廷大臣的擁護下,從圓明園啟程,前往避暑山莊。這時的咸豐,不是避暑,而是避難,他已經陷入一生中最大的絕望。豈料這一去,就再也沒能回京城。

1861年,咸豐病重,朝廷分化為兩股勢力:一派是以肅順為首的“熱河派”,另一派是以恭親王為首的“京城派”。

兩派剛剛形成,就圍繞咸豐“迴鑾”的問題而針鋒相對,實際上也是權力之爭。

京城派知道,皇帝久駐避暑山莊,必會增加肅順等人的權力,畢竟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堅決要求皇帝回京。他們的理由也很正當:皇帝在京城有利於朝廷穩定。

但咸豐在肅順等人的影響下,已經在避暑山莊“樂不思蜀”,以各種理由推脫。到七月時,咸豐皇帝的身體已經不行了,於是,他召見了肅順等人,開始安排後事。

皇位傳給誰,這不是問題,因為咸豐就一個皇子,即慈禧所生的載淳。但載淳還是小孩子,肯定不能直接管理朝政,因此,令咸豐犯難的是,權力分配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花隨人聖庵摭憶》記載,肅順建議咸豐,效法“鉤弋故事”。

所謂“鉤弋故事”,是西漢年間的典故。漢武帝晚年,太子劉據去世,他想立劉弗陵為儲君,但劉弗陵年幼,其母鉤弋夫人又年輕貌美,將來會“主少子壯”,出現第二個呂后。因此,漢武帝找了個藉口,殺了鉤弋夫人。

肅順的意思是,咸豐英年早逝,載淳繼承皇位,到那時,慈禧母以子貴,成為太后,必會惑亂朝綱,還不如現在就將其殺之,一了百了。

這本《花隨人聖庵摭憶》作者是黃濬,信息源頭是李芍農。李芍農是1859年的探花,後入翰林院,兼著南書房的差事,因此,他可以打聽到許多宮中秘聞,其信息具有比較大的可信度。此外,《崇陵傳信錄》《十葉野聞》都有提到“鉤弋故事”,可見,此事並非空穴來風。

肅順對咸豐提這個建議,肯定是擔心慈禧將來對自己不利,但可惜的是,咸豐並未採納。

一、超越了咸豐的心理承受能力範圍,他下不了手。

對親人痛下殺手,那是有魄力的帝王才會做的事,比如漢武帝、雍正等人,咸豐只能說有魄無力,何況已經氣息奄奄。

不論慈禧如何壞心眼,那都是咸豐的老婆,也是孩子她媽。一日夫妻百日恩,咸豐的心也是肉做的,平時關係好不好不說,起碼兩口子是一家人。有一件事,足見兩人關係不差。1859年,咸豐將慈禧的妹妹許配給自己的弟弟醇親王奕譞。姐妹兩人嫁給兄弟二人,雖說出自聖意,但誰都能看出這背後有慈禧的暗箱操作。

載淳還是兒童,突然失去親孃,不就成孤兒了?萬一被人欺負怎麼辦?當爹的咸豐,總會於心不忍。

二、出於對自己去世後,權力平衡的目的,咸豐不能殺慈禧。

留在京城的恭親王,與咸豐雖是兄弟,但兩人關係不好。咸豐不信任恭親王,在他母去世後,直接將其踢出權力中心。但是,此時的恭親王,已經成了京城派的首領,剛剛還締結合約,算是挽救了大清,威望日隆。同時,京城還不斷傳來恭親王篡位的流言蜚語,更是加重了兄弟的隔閡。因此,恭親王勢必成為被咸豐邊緣化的人,否則,沒準就成第二個“多爾袞”。

排除了恭親王,再看看身邊的幾位親信大臣,肅順、載垣、端華等人。人數不少,但這群人皆以肅順為首。而這個肅順,才能沒話說,只是平時就囂張跋扈,自視甚高。咸豐在時,可以壓制,但咸豐不在時,皇權有可能被其奪走。因此,咸豐可以託孤給肅順,但一定會加以制衡。

要牽制肅順,又不啟用恭親王,就只好用兩宮太后出馬。東宮的慈安,老實敦厚,才能平平,對肅順肯定不能構成實際制約,所以,西宮頗有才幹的慈禧,其制約價值就比較重要了。

因此,咸豐於情於理都不能殺慈禧。最後,咸豐留下八大臣與兩宮太后“聯合執政”的權力格局。

秋媚說:咸豐沒有帶走慈禧,自己輕輕地走了,他沒想到自己安排的權力格局漏洞百出,更沒想到慈禧比他想象中的強。咸豐去世不久,慈禧就聯合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一舉推翻了咸豐的遺詔。


秋媚讀史


咸豐不是放棄了,而是在那種局勢下,他已經無法駕馭整個朝庭政局。

首先說一說慈禧,當時後宮佳麗眾多,她並不出眾,為什麼能受到咸豐的寵愛,主要還是載淳,其實大家都知道古代皇朝裡最講究的就是子嗣這一塊,慈禧也正是憑著咸豐唯一的兒子,母憑子貴,才得到咸豐皇帝的重用。但是靠這一點還是不能確定慈禧的地位的,還要看看當時的政局。

咸豐接手大清之時,正逢大清國本已是一艘四處漏水的破船,外來英法聯軍的入侵,無法敵擋,使得咸豐無力、也無心於朝政,慢慢的將政務交由慈禧處理,這個也給慈禧專政埋下了伏筆。因為此時慈禧已開始新建屬於自己的政團。

清醒的大臣肅順最是清楚當時的朝綱,所以在咸豐的身體越來越不如意之時就密見了咸豐,並把慈禧的種種和歷史上會不會出現女皇帝的事情都說的清清楚楚,此時的咸豐雖然每天大煙為伴,但心裡也是非常清楚女主臨朝、外戚干政的後患,但咸豐並沒有採用此法。

第一,此時的慈禧已羽翼漸豐,朝庭政務已不是咸豐能左右的事了

第二,咸豐的心裡還是有著慈禧的地位,原因有兩,一個是他是載淳他娘,第二政務還是離不開她。

第三,咸豐已知命不長了,而此時的朝綱也只有慈禧才能立挺一面,所以他在遺命裡就有八大輔臣,兩宮皇后,這些大家互相防範,互相制衡,等待載淳長大。

所以說,人算不如天算,咸豐臨走的十全十美的安排,就讓慈禧的手段給毀滅了。首先是聯合慈安和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將八大輔臣幹趴下,然後殺了慈安,也由此開始了她的半個多世紀的統治。


文思物語


你說咸豐你幹嘛放棄了呀,要是把她一起帶走該多好!要是沒有慈禧這個老妖婆,中國或許不會淪落到那麼悲慘的地步。

咸豐死的時候只有31歲,算是英年早逝了。這在大多長壽的清朝皇帝中並不常見,跟他曾祖父乾隆就更沒得比了。原因就是縱慾過度,英法聯軍一來,他就發揮優良傳統跑到承德避暑山莊了,將皇家園林圓明園留給了侵略者。自己則在行宮花天酒地,結果沒多久就嗝屁了。

很可惜他死之前沒有下令將慈禧處死或者要求殉葬,讓慈禧這個老妖婆得以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給中國造成了沉重的災難。

至於放過慈禧的原因讓人唏噓,僅僅是因為心軟!在殘酷的帝王之家,為了皇位是可以父子反目,手足相殘的,他居然會因為心軟放過了慈禧。

古代封建國家最忌諱主少國疑,由於咸豐英年早逝,繼位的同治只有幾歲。這樣一來,國家政權很容易落到同治的生母慈禧手中,造成後宮干政的局面。

歷史早已證明,後宮干政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國家的災難。咸豐皇帝也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他留下了八位顧命大臣,一方面輔佐年幼的皇帝,一方面制衡慈禧。

可惜咸豐選的這幾個大臣都是膿包,在大好的局面下,幾個人都不過一個女人,被人一鍋端了。從此慈溪開始了漫長的“垂簾聽政”生涯,禍國殃民!


歷史小跟班


咸豐病危之際,想效仿漢武帝賜死太子生母鉤弋夫人,除掉太子載淳的生母慈禧,以免發生母后擅權的事情。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何最終沒有這樣做呢?

(咸豐劇照)

咸豐繼位後,清王朝正處於內憂外患的局面,內有太平軍起義,外有列強虎視眈眈。

面對重重棘手的問題,咸豐沒有銳意進取,反而置兵敗於不顧,成天沉湎於風花雪月和酒色之中。

在後宮眾多的嬪妃中,慈禧算得上是最得寵愛的一個。

慈禧是鑲藍旗人,又是罪臣之女,和其他嬪妃相較,她的出身並不太好。但她生得嬌媚漂亮,會唱婉轉的小曲,還能識文斷字。再加上她又極懂得取悅咸豐,有眼色知進退,這讓咸豐對她頗為喜愛。

慈禧的運氣真是很好,雖說後宮佳麗眾多,但都沒能為咸豐生下子嗣,唯有她為咸豐生下了載淳,因此母以子貴,愈發得咸豐專寵。

咸豐縱酒好色,使他本就羸弱的身體每況愈下。再加上太平天國遲遲不能鎮壓,英法聯軍又組團來侵略中國。這一切都使咸豐心力交瘁,所以他乾脆把批閱奏章的事情交給慈禧,允許她對政事發表意見。

慈禧正是在這段時間裡,學會了軍國大事,同時還表現出對政治的濃厚興趣和才幹。比如,就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問題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就是在她的勸說下,得到了清廷重用。

(慈禧復原照)

由於清朝祖制“後宮不得干政”,所以慈禧的行徑,讓滿朝文武不滿。不過,有咸豐在,眾人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隨著咸豐的身體越來越壞,他也察覺出了慈禧對朝政的野心。有一次,他對軍機大臣肅順說,這懿貴妃可不是個省油的燈,他日為了皇兒,我當效法漢武帝才是。

1860年,英法聯軍從天津登陸,順著運河一路往北京城打過來。

咸豐嚇得面如土色,壓根沒想與英法聯軍作戰,更沒想到天子守國門的重任,而是以避暑之名,帶著妃子們倉皇出逃,遠避熱河。

在熱河期間,咸豐依然不忘尋歡作樂,縱情聲色。

不久,咸豐便病倒在床。眼看不久於人世,他才不得不考慮身後之事。

那時,咸豐一共也就兩個皇子。但由於次子夭折,也就只剩下載淳一個皇子,載淳無可爭議地成為下一任皇帝。

可是,載淳才6歲。

縱觀歷史,子少母壯,禍亂朝綱的事例可是不少。

所以咸豐猶豫不定,不知如何處理此事。

早就不滿慈禧干政的肅順,見咸豐猶豫,馬上向他進言,希望他能效仿漢武帝殺母立子的故事,除掉慈禧,以免為國家帶來禍患。

(肅順劇照)

儘管肅順再三勸說,但咸豐還是遲遲下不了決心,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和慈禧感情深厚。對於慈禧,咸豐還是很有感情的。畢竟專寵十幾年,再加上慈禧不光陪伴左右,還替他分憂國政……這種種的好,都使他下不了手。

二是不願載淳年幼無父母。咸豐自幼喪母,儘管後來得到靜貴妃撫養,但他卻一直因失去母親而悲哀,所以他不願意看到年幼的載淳痛失母愛,因此他狠不下心來殺慈禧。

三是對大臣不放心。當時朝中以肅順為核心,集結在他身邊的朝臣眾多。因此,肅順在朝堂上頗為跋扈。試想一下,清朝歷代的權臣如多爾袞、鰲拜等人,皆因權力過大,對皇權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所以他不得不防肅順等人。

可是慈安太后一向柔弱,不喜朝政,她又如何能箝制得了肅順呢?

所以思前想後,咸豐終於想出了對策,那就是把輔政大臣增加到8位,讓他們互相箝制;同時為了平衡權力,他又讓慈安和慈禧各持一枚他的印鑑。所有的諭旨,如果沒有這兩枚印鑑蓋章,就等同於廢紙。

咸豐為了達到慈禧和肅順互相鉗制的效果,還故意將肅順提議要殺慈禧的話,透露給慈禧聽,以達到慈禧憎恨肅順的效果。

待做完這一切,咸豐認為載淳應該能安坐帝位無憂了,所以他安心去世了。

可惜咸豐沒想到,在他去世不久,慈禧便聯合一向不得他重用的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誅殺了輔政8大臣,奪取了政權,開始垂簾聽政,從此成為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參考史料:《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咸豐皇帝本來要慈禧殉葬,可最後又為何放棄?

咸豐皇帝是清朝的第9位皇帝。在位11年,崩於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

他原本要慈禧殉葬,可是最後為什麼放棄?

其實理由也是顯而易見的,咸豐皇帝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出於清朝的統治和未來的考慮,他不能這樣做。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咸豐皇帝為人如何。

咸豐是一位勤於政事的皇帝,在位積極處理政務,他罷免了主和派耆英等人,提拔敢於擔當的肅順,企圖扭轉局勢。而且果斷斬殺科場舞弊官員,掃除腐敗之風。

在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時,咸豐採取了強硬的壓制措施,防止國家陷入混亂。

列強入侵中國後,他也意識到國家工業發展落後問題,因此注重吸取西方文化。

種種事件,說明咸豐皇帝並不是一個無作為的皇帝,而希望清朝江山穩固。

但他的能力有限,無力扭轉清朝頹敗的局勢,因此清朝日漸衰落。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夠解釋咸豐皇帝為什麼原本打算把慈禧太后殉葬,但是後來又放棄了。

假如慈禧太后被殉葬,那就相當於國母不存,而新皇帝過於年幼,大清的皇權將會面臨被瓦解的危險。

當時,清朝的統治面臨內憂外患,內部農民起義,外部列強入侵,如果連自己的“老窩“裡也出現殉葬太后的醜聞,那麼無異於引火自焚。

況且歷史上極少有殉葬太后的,帝王很好面子,所以說殉葬慈禧的想法有點荒誕。

在1861年8月21日,咸豐帝下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

載淳是咸豐帝和慈禧太后唯一的兒子,當時的年齡很小。

如果咸豐殺了慈禧,那麼載淳就被奪去了母愛,而且失去了母親的支持,朝廷可能會出現大亂。

更何況,當時殉葬已是落後的觀念;而且,夫妻一場,焉能無情。


所以說,咸豐帝放棄殉葬慈禧是合理的正常的,並沒有什麼稀奇古怪的。

普通人尚且可以這樣做,帝王更會如此。


東方大史


殉葬?在大清一朝,基本沒有這個說法。就算順治帝給董鄂妃安排殉葬人員,也是太監和宮女。至於,妃子及以上的人物殉葬皇帝,大清是沒有先例的。

慈禧作為貴妃,作為有了兒子的母親,殉葬咸豐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咸豐皇帝曾經有過賜死慈禧的想法,這倒是真的。

一切,還得從第二次鴉片戰爭說起。

咸豐皇帝逃難承德,途中起過殺機,心軟放過了慈禧

二次鴉片戰爭中的英法聯軍直逼京城,倉皇之中,咸豐以“木蘭秋獮”(圍獵)的名義逃離京城,直達熱河承德。

在熱河行宮,當咸豐皇帝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時候,大臣肅順聊起了慈禧,聊起了太子,建議咸豐皇帝學“漢武帝賜死鉤弋夫人 ”,以防止身體不測,出現“母壯子幼”的情況,到頭來外戚專權,禍患朝堂。

一度,咸豐心思動了。但是,作為一個手腕並不硬朗的皇帝,看到慈禧年輕的樣子,再看看年幼的孩子,終於還是忍住了。說來,咸豐還是個心軟的人。

咸豐心思一軟,大清的未來就此出現了一位空前絕後的女子,掌控朝政四十多年,對大清王朝影響深遠。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九泉之下的咸豐肯定會說:“賜懿貴妃三尺白菱。”

咸豐皇帝做了良好的平衡,認為不殺慈禧也沒事

說實話,從人性出發,咸豐所做沒有錯,每個生命都應該尊重,每個母親更應該尊重。

但是,慈禧的存在,導致帝國的風險是存在的。怎麼辦?

咸豐做了兩件事:一是安排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二是讓慈禧、慈安各掌控一個印章。如此一來,皇太后和顧命大臣形成了絕佳的制衡,雙後之間又有互相制約。對於這個安排,只能讓我等點頭不已:完美。

看來,大煙雖然抽得多,美女雖然換得勤,咸豐腦子還是夠用。

就是這個完美的“平衡方案”,讓咸豐覺得,賜不賜死慈禧都沒關係,還是留著她吧!

慈禧沒有被“賜死”的結果

不得不說,慈禧是個天生的政治家,如果按咸豐的設計,雙後實在沒太大的權力。面對此種情況,慈禧做了冷靜分析,然後有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把慈安忽悠住,形成利益共同體。這個好辦,因為她倆的權力同時受到顧命大臣的制約,有著共同的敵人。

仔細想來,兩個女人手頭沒有軍權,無所謂聯合不聯合。估計,慈禧慈安的合作,咸豐也能想得到,那是肯定激不起什麼風浪的。但咸豐絕對沒有想到慈禧的第二步。

第二步,聯合和碩恭親王王奕訢。不得不說,慈禧非常厲害,不知道使了什麼手段,把恭親王搞定了。這個聯合,一下子就讓慈禧有了非常重要的對抗顧命大臣的力量。這太意外了。嫂子輕鬆搞定了小叔子,奧秘到底在哪裡?自行腦補去吧!

第三步,慈禧、慈安和恭親王聯合起來,把八個顧命大臣幹掉。

慈禧成功了,兩個女人加一個小叔子都很開心。真是好手段。

沒過幾年,慈禧和慈安聯合起來,把恭親王又控制得死死的,恭親王就此失勢。從那一刻起,慈禧、慈安兩人權力滔天。

一個政治強人,如何能與他人分享權力?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1881年,慈安莫名暴斃,誰也不知道怎麼死的。從此之後,慈禧一人掌控朝政,時間長達37年。

在這三十七中,發生了很多事,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甲午海戰,八國聯軍進北京等等,這是大清屈辱集中的時代,也是全體華夏民族的悲哀之所在。

1908年的11月15日,慈禧太后終於離開了人世,和光緒僅僅一天之隔。

咸豐皇帝有錯嗎?沒什麼大錯,從人性出發,心軟是正常的,何況咸豐制定瞭如此完美的平衡計劃,實在沒有賜死慈禧的必要。但誰知道,這個懿貴妃會如此猛呢?


藍風破曉


咸豐皇帝在大清的帝王之中,算不是出類拔萃的帝王,但是也絕對不是傻子,咸豐有著方面的動機,但是最終放棄了,這其中的緣由或許自己想想就有了答案。


先說說咸豐皇帝要慈禧殉葬的動機


清代史書中零星的資料記載,咸豐皇帝和肅順都有除掉慈禧的打算,但是到底誰是除掉慈禧的首倡者卻成為了未解之謎,但是無論誰是這場陰謀的首倡者,這件事情應該是真實發生的。咸豐皇帝想要除掉慈禧不過是擔心自己的後代的王權被架空,出現“後宮干政”。


而肅順也不過是希望自己能夠生存下去,畢竟自己是慈禧的頭號大敵人。


所以,效仿“鉤弋故事”的史料也就出現了。


所謂的“鉤弋故事”就是漢武帝為了防止後宮干政,賜死了鉤弋夫人。而咸豐皇帝想要除掉慈禧也正是其中的緣由。作為帝王,除掉自己最愛的女人或許有點殘忍,但是咸豐皇帝是否真的要除掉慈禧呢?


結果,我們都看到了,他並沒有除掉慈禧。


再看看咸豐皇帝為什麼沒有除掉慈禧?


咸豐皇帝不傻,除掉了慈禧是可以防止後宮干政,但是除掉了慈禧,那些權臣又有誰來制衡?


從大清王朝立國之初,多爾袞、鰲拜這樣的權臣幾乎無人能夠制衡其勢力的膨脹,康熙倒是扳倒而來鰲拜,但是歷史上又幾個人能夠有像康熙爺一樣的霹靂手段,所以,權臣的問題才是咸豐皇帝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所以,為了尋求能夠制衡雙方的一種合理辦法便是:求存。


“贊襄八大臣”和“兩宮太后”這種政治格局也就基本確定了下來,咸豐皇帝還特意留了極其毒辣的一手,總覺得他此舉有架空八大臣的嫌疑,那就是咸豐皇帝留下的這兩枚印章。


“同道堂”印:小皇帝同治皇帝專用,代替硃批

“御賞”印:皇后鈕鈷祿氏專用,代替硃批


這贊襄八大臣擬旨,後宮蓋倆印章,其實真正的決策權已經掌握在了後宮兩太后的手中,我們能夠感覺到這咸豐皇帝是傾向於後宮這一端的,但是有一點仍然也很重要,他也提防著這兩種勢力對於皇權的染指,皇帝年幼,留下慈禧只能說是為了尋求相互制衡。


歷史總探長


我理解,提問者是不是想問咸豐皇帝是否考慮過實施肅順提出的“立子殺母”建議,最後又為何放棄了。

確實有史料記載,肅順曾經向咸豐皇帝建議,可以效仿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做法,“立子殺母” ,以防患“主少母壯”、女主亂政。估計咸豐皇帝應該考慮過這個建議,畢竟他是知道慈禧的野心和手段的。但最終,咸豐皇帝沒有采納這個建議,從而導致肅順的憂慮成真。其結果是,慈禧迅速乘勢聯合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貶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從此開始,慈禧以女主幹政,控制清朝政局長達47年,將本來就走向衰弱的大清一步一步帶入深淵。

為什麼咸豐皇帝沒有采納肅順的建議,我考慮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t咸豐皇帝並非英主,很難下定“立子殺母”這樣非常規的決定。

第二,\t咸豐皇帝高估了恭親王奕訢的危險,卻低估了慈禧的野心和手段。咸豐皇帝不無依靠慈禧扶持兒子,防備恭親王奕訢侵害的想法。

第三,\t咸豐皇帝自以為找到了權力制衡的完美方案,期望通過顧命八大臣與慈安、慈禧相互制衡,實現輔佐小皇帝、防備恭親王奕訢的目的。

這最後一點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這個安排過於理想化,關鍵是咸豐皇帝沒有很好評估恭親王奕訢的勢力,把恭親王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外,從而使恭親王倒向了慈禧一方。

作者:花開時節思春秋。堅持原創,獨立思考;反思歷史,啟示未來。喜歡的,請點贊、關注、轉發;有感想、有異議的,請寫下你的評論,參與討論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