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子yeerum
有人说,之所以大清会走向灭亡,是因为当时道光皇帝对于接班人错误的选择。其实对于这样的说法,我是否定的,因为若是从一个较为客观的观点出发,一个王朝的灭亡,不可能是因为一点,或两点的原因,而是因为一系列的情况,一系列的联系。但值得确定的是,咸丰帝的登基,是后期满清皇廷开始走下坡路的导火索,毕竟咸丰皇帝的登基,造就了后期“后权”的膨胀,后权的膨胀也逐渐使得帝权和它相对立,相对立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不会更好且全心全力的发展。正是这样尴尬的局面,使得当时的满清皇廷一直停滞在历史的轨道上,即使当时的英法已经超出了很多,即使当时一直被我们看不起的日本已经快要和已经超过。
道光皇帝的选择
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道光皇帝其实一直是犹豫的,一个是年龄和出生较长的四阿哥,一个是年龄和出生较次的六阿哥。就二人的年龄上来说,虽然四阿哥比六阿哥的年龄稍长了几岁,但是在能力和智勇,或是骑射、读书还是辩才上,是远远不及六阿哥的;据说在当时,整个朝廷的文武百官都认为,六阿哥成为道光帝的继承人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情,可是在后来,道光帝却没有选择这个各方面都是佼佼者的六阿哥,而是选择了资质平庸的四阿哥。
四阿哥的上位,其实和老师的教诲有方有着很大的关系,毕竟在揣摩圣意上,这位杜受田是一点都没有让四阿哥失望过。据说,让道光回心转意的有两个事件,一件是当时道光帝带着四阿哥和六阿哥在春天的时候去打猎,因为四阿哥自小体弱多病,所以在打猎的本领上也远远不及六阿哥,但是为了缓解这样尴尬的情况发生,他的老师对四阿哥说:“去打猎时不要伤及一只动物。”
正是因为如此,在六阿哥带着自己的战利品回到道光帝面前时,两手空空的四阿哥便和他有了鲜明的对比,当道光帝问他为什么一无所获的时候,这位四阿哥跪在草地上说:“春天已经来到,正是生机盎然彰显国力的时候,我不愿在此事上与诸位兄弟一分高下。”也正是这样的话,使得道光帝觉得这位皇子有帝王之风。
而第二件事,便是在道光帝快要驾崩的时候,当时四阿哥和六阿哥都在,去之前四阿哥的老师叮嘱他一定要大哭,所以那时的四阿哥一直在酝酿着自己的情绪,在看到哥哥泪如雨下,并且对着父皇声声低泣的时候,六阿哥显得自己很是手足无措,正是这样又让四阿哥得到了一分,被道光帝夸赞孝顺。
如果传位给六阿哥
后期大清走向下坡路,看似“后权”和“帝权”的相对立,慈禧独揽大权各种“作妖”。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短命的咸丰帝造成的,如果咸丰帝不早逝,后党也不会崛起,也不会在后来一直影响和把持着清国的政权,搅得大清停滞不前。
看似如此,其实不然,要知道慈禧为何上位,为何爱新觉罗氏的天下会掌握在叶赫那拉氏的一位女子手中,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慈禧代表着整个满清贵族的利益,所以慈禧的种种举措也只能先维护满清贵族的利益下才能执行,否则的话他分分钟就会被抛弃,然后再去另立一个新的代言人。
倘若换了鬼子六,结果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满清晚期遭遇的是三千年未见之变局,不是一己之力就能力挽狂澜的,倘若恭亲王有足够的铁血手腕手握实权铁血改革,那可能还会使得清朝统治再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但终究还是会走到末路,殊途同归。但是,在我看来鬼子六的政治天赋远不如慈禧,否则也不会在辛酉政变获得议政王的条件下,又被慈禧发动甲申易枢,逐出了权力中枢。
木剑温不胜
就个人资质而言,道光的四皇子奕詝(咸丰皇帝)不如六儿子奕訢(恭亲王),这应该也没有什么争议了。
如果道光传位恭亲王,大清朝真的会变得更好么?我个人的意见是,会好一些,但远不足以改变大清朝逐步走衰的历史大势。
茅海建先生有本书的名字叫《苦命皇帝》,主角就是咸丰。如书名所暗示的那样,咸丰时代朝政如此不堪,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原因当然不能说和咸丰个人的统治能力无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天下大势吧。
洪秀全是在咸丰即位一年后就发动金田起义的,和咸丰时代的朝政并无直接关系,事实上洪秀全他们在道光末年就已经开始为起义做准备了。即使是恭亲王做了皇帝,太平天国照样会起义,基本也会在短时间内震动天下,这和谁做皇帝没有啥关系,更和咸丰能力如何没有啥关系。
尽管你可以说咸丰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初期清廷的应对不力除了咸丰个人的原因之外,更多和清廷地方政府的无能与清军自身的不堪一击有关,这属于清廷结构性的长期问题,哪里是咸丰短时间可以改变的,恭亲王当皇帝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更别说,咸丰对曾国藩虽然猜忌很多,也不无掣肘,但曾国藩终究是咸丰提拔的,湘军也是在咸丰时期成立的。可以这么说,没有了湘军在,恭亲王当皇帝也无法在短时期内解决太平天国,更别说,太平军还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威胁。
再说英法联军。就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保守的咸丰自然有一些责任,但对外无知和保守是整个大清朝廷的共同特质,换成恭亲王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恭亲王后来自然是以洋务和擅于和外国人打交道闻名天下,但恭亲王的这些能力和眼光部分也是被“逼”出来的,如果不是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清军一败涂地,恭亲王也未必会变得身段如此柔和。简单说就是,恭亲王的洋务能力是在惨败之后才培养出来的,恭亲王固然天资不粗,但你指望他超越时代,一开始就对洋人和洋务有超前的认识,也是不现实的。
更直接的证据是,咸丰驾崩后,除了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以外,大清朝的朝政,特别是日常事务,事实上就是控制在恭亲王手中,恭亲王已经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华。恭亲王固然与一众晚清名臣一起打造出所谓的“同治中兴”,但终究在甲午战争中被雨打风吹去。
也就是说,恭亲王如果做皇帝,我相信他应该仍然可以打造出一次属于他自己年号的中兴,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张明扬不说话
恭亲王有三大特点,如果道光把皇位传给他,这三大特点会改变大清历史走向。
一是有眼光。恭亲王是大清朝睁眼看世界,而且把看世界的结果加一分析,运用到治国理政上的第一个王公贵族,是洋务运动的先驱。他创始了中国近代工业,中国新式教育,中国新式外交。
二是有能力。恭亲王果敢灵活,和慈禧太后一起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了咸丰留下的顾命八大臣的权利。他支持汉族大臣,出谋划策平定太平天国起义。
三是有意志。恭亲王因为光芒盖过慈禧,受到慈禧打压,两次被一撸到底,虽然有过消极情绪,但都能挺过来。他活了66岁。
恭亲王能力强,意志坚定,会带来和咸丰不同的结果。他不会像咸丰皇帝那样轻易被打倒,破罐子破摔,自己找死。他会顶住压力,渡过内外交困的时期。道光驾崩时,恭亲王18岁,到66岁去世,可以在位48年。这48年中,会实现大清朝中兴,可以拉近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距离。
最大的好处是,恭亲王要是能当皇帝,就没有慈禧什么事了。恭亲王奕忻时的大清朝,已经明显落后于西方世界,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大方向是没有错的。慈禧以个人利益为重,以家族利益为重,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她的存在只能阻止历史的进步。恭亲王的道德境界要比慈禧高很多。站在中华民族的利益之上,站在国家民众利益之上,恭亲王的存在要比慈禧的存在强很多。
道光把皇位传给恭亲王,一定比现实历史强很多。但是,大清朝到了恭亲王时期,已经积重难返,王朝的覆灭将是必然,只是时间问题,恭亲王作用有限,恭亲王的儿子个个不争气,恭亲王的中兴,会很快被他的儿子败坏掉,大清朝是不会长久的。
如果恭亲王能实现君主立宪,王室还能存绪。
豫有得
不邀自答。
我的答案很简单:你想多了。
清末的那个局面,并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改变的,而是东方传统文明落后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就是道光选奕訢接班那也是白搭。
奕訢和咸丰一样,接受的都是传统儒家教育,而不是西方近代化教育,所以在文化功底上,他并不比当时人有多少前瞻性。即便是他当皇帝,他能做的得也不过是和他在历史上的作为一样,就是推动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其本质就是引进西方工业文明的技术和产品,并积极融入当时列强制定的游戏规则当中。虽然中国当时已经有了铁路、火车、轮船、电报等工业文明的成果,但是本质上,中国仍然是没有改变旧制度的老大帝国。这就注定了这个老大帝国可能会因为引进工业文明的成果而回光返照,但是绝不会有大国崛起。
中国当时要想要崛起,想要复兴,只有一条道可走,就是换血,建立一套近代化的社会、教育、经济、军事制度,并逐步对政治进行近代化改造,但是清朝没有。
如果奕訢没意识到,那只能说明他的思维仍然是洋务派的思维模式。就算他意识到了,他也不可能一个人去对抗这个庞大的帝国如此厚重的传统文化。
说到底,文化积淀越深厚,就越容易抱守残缺。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我先说说史实,逐步分析一下。请大家指正。清朝的统治者自从1842年8月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南京条约》之后,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从此中国人民开始遭受了100多年的苦难历史。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在火烧圆明园之后又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受了更大、更惨、更严重的破坏。
1884年的中法战争,清朝的马尾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首签卖国条约《中法新约》。出卖了中国的大量权益。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4月,由李鸿章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中国主权被破坏的最严重的一个条约。
说到这里,回到正题。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的国家的主权被侵犯、破坏的一次比一次严重呢!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却在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倒退呢!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清朝这个封建反动的朝廷是阻碍中国发展、进步的最大绊脚石。所以无论是奕詝还是奕䜣,都不可能改变中国的现状,他们只会维护清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大家别忘了,火烧圆明园的《北京条约》正是这个恭亲王奕䜣签订的卖国条约。
这个奕䜣在《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号称对国家开展了洋务运动,美其名曰“同治中兴”,那么这个所谓的洋务运动,这个所谓的中兴如何呢,它的结果就是,卖国条约一次比一次的多,主权被侵犯的一次比一次厉害,赔款一次比一次的翻倍,割地一次比一次的辽阔。由此可见,改变国家的命运不能寄托在某个人能力强不强上面,清朝的洋务运动不但没让国家富强起来,反倒是让国家越来越破碎。
优秀的米老鼠96
与其回答此类无聊的假设,还不如通过恭亲王的政治生涯,来看看“恭亲王能否改变清朝命运”。
如果你把恭亲王与那些比着卖国的皇族成员比那当然是厉害许多了。但如果与同时代李鸿章比,恭亲王的认识反而不如李鸿章。但李鸿章在清朝命运上,说句好听的话顶多属于“缝缝补补型”,由此,就更不要说恭亲王奕䜣了。
(1)恭亲王与慈禧缠斗30载中,奕䜣逐渐落败。落败原因不仅仅是慈禧是同治的母亲、光绪的姨娘这种原因,奕䜣的性格注定和所受到的晚清“儒家化”影响导致其比较软弱:环境使他难以斗过慈禧
恭亲王在“1861年政变”中,因为手中掌握军权且与满贵族大部分人员关系密切,更得到英法方面地“垂青”。在该次政变中应该属于主体,成为“两宫一王”政治框架的核心地位。
奕䜣(中间)及其亲信
奕䜣作为首席军机从1861年到1884年的23年里,不可谓功对清朝天下没有贡献。其在“洋务运动”、平定四方乱局等方面功劳也是有的。虽然,1865年三月初五,慈禧借助编修编修蔡寿祺弹劾奕訢:揽权纳贿,徇私骄盈,两天后就被免去“议政王大臣”。
虽然受到第一重大打击,但其权力仍然巨大。特别是1869年杀安德海,1874年联合九大臣劝解同治帝重修圆明园。同治大怒,将奕䜣父子降爵、废职。最终,两宫太后哭求方才收回成命。对于恭亲王打击最大的其实是1881年三月,慈安暴卒。
因为慈禧并非正宫皇后,虽然慈禧、慈安都是太后,但在深受儒家思想熏染的满汉大臣心理,慈安的地位比慈禧更要尊贵。因此,慈安才是阻止慈禧夺权的最大障碍。
慈安一死,慈禧才真正地失去保护。最终,在1884年因中法战争失利,整个军机处皆被替换,直到1894年重新进入军机处。但再入军机处以后,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反而,成为光绪变法的绊脚石之一。
(2)奕䜣的性格和对外妥协的思想,使其救国思路和李鸿章类似,注定失败:奕䜣在政治上的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在对外问题上比1881年前的慈禧更加妥协,逐渐失去了一些“抵抗派”大臣和满贵族地支持。特别是在陕甘民乱、收复新疆等问题上,慈禧的果敢反而映衬出奕䜣的犹犹豫豫
作为洋务派最大的支持者和领袖,奕䜣尽可能地弥补和清流派、保守派的关系。但是,作为清廷关键人物之一。“扶满抑汉”的主轴是不可能不考虑的,因此,在对待“太平天国后的裁军问题”上,恭亲王完全支持慈禧。在对待列强问题上,恭亲王在那时显得比慈禧要“软弱”得多,由此,让许多人对其失望。
比如之前的铁杆支持者醇亲王奕譞,就当面责问其:平时对外敌不准备、不戒备,他们突然搞事儿了,你却拿“没有办法呀”搪塞。我问问你,从辛酉(1861年)年到现在10年了,你都干啥去了!
最终,怒言“耻于同列”辞去御前大臣等职务。
同样,宝鋆、桂良、曹毓瑛等奕䜣的亲信也与“抵抗派”洋务大臣为敌,向宝鋆就是在军机处排挤左宗棠的关键之一。
奕䜣所主导的军机处,在陕甘问题上、收复新疆和伊犁问题上、中法战争问题上犹犹豫豫,更多的是和“李鸿章系统洋务派”观点相近。相反,陕甘问题、收复新疆时,慈禧为了争夺地位、权力采取了一种危险方式——以战功显示自己比男人强、比奕䜣强,对左宗棠进行非常强有力地支持。
综上所述,奕䜣在“洋务运动”上颇有见识,但问题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和民生同样重要。民生的基础是民存,民众连生存权、温饱权都不存在,洋务运动所带去的“虚假繁荣”又因各入贪腐沦落到皇家、官家、有钱人手中,其“洋务运动”所带去的强大非常虚假。
由此,晚清的“洋务运动”属于失败的改革。那么,奕䜣作为“洋务运动”又能强到哪里去呢?
坐古谈今
问题中的恭亲王即为道光皇帝的第六子爱新觉罗·奕訢,乃系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的异母弟弟。在选择皇四子奕詝还是皇六子奕訢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道光皇帝一度非常犹豫,但奕訢的精明能干和工于骑射到底没拼过嫡子身份、以“孝”夺嫡的皇四子奕詝。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正式将皇四子奕詝的名字秘密写入传位诏书。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驾崩,皇四子奕詝登基为帝,是为咸丰皇帝。
就咸丰皇帝在位期间的具体表现,绝对能够排在清朝诸位帝王的末尾,也就是说道光皇帝在皇位传承中的选择并不明智。那么,如果当初道光皇帝将皇位传给皇六子奕訢,清朝的命运又会如何发展呢?
1、皇位传递不会像咸丰皇帝一脉出现断绝的情况
清朝自咸丰皇帝便开始出现皇嗣严重减少的情况,咸丰皇帝生育两位皇子,其中皇次子不幸早夭;同治皇帝更是没有生育任何皇嗣,只得从皇室近支宗亲中选择皇位继承人;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也没有生育皇嗣。晚清时期皇嗣的减少乃至消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如果奕訢继承皇位,做起码在皇位传承上不会像咸丰皇帝一脉出现“兄终弟及”、“近支承继”的皇位传承办法。奕訢共有四个儿子,虽然第三子和第四子早夭,但长子和次子都健康的活到了成年。而且,在奕訢去世之前,已经有两个孙子降生,最起码向下再传两代没有问题。
奕訢共有4个孙子,而且都是健康的活到了成年,甚至还出现了69岁才去世的长寿记录。
2、第二次鸦片战争或许不会发生,但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在清朝会获得更多利益
咸丰年间,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英法联军继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悍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皇帝仓皇北逃并命令恭亲王奕訢留守京城,同英法两国周旋。
就奕訢同英法两国的和解情况和“戊戌政变”时英法等国对奕訢的支持态度能够看出,奕訢绝对能够和西方殖民主义国家达成一个较为理想的合作状态,虽然会让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进一步扩大甚至发展成为像印度那样的殖民地国家。而且,清朝的“君主立宪制”会提前、真正的到来。
3、洋务运动将会更早、更彻底的开展
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訢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中国的近代工业从此起步。但从这一点看来,奕訢如果成为大清皇帝,会在登基之初就立马开展洋务运动,以图自强。而且,在奕訢的绝对支持下,会将洋务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状态和境地。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清朝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远远落后于西方世界的状态,甚至会跟随着西方世界的脚步走向强大。
但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假设,只有过往。奕訢能力再强,也不能一人独掌国家,也必须依靠朝臣和皇室成员的鼎力支持,而且西方国家对于清朝的利益侵占和疯狂掠夺只会更加强烈、更加贪得无厌。如果真像印度一样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那么清朝会走向何处,就更不能确定了!
我是@正说请代十二朝,专注于清朝历史解说,欢迎关注。个人见解,欢迎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
正说清代十二朝
真正的历史当然没有如果,任何一个小小的事情都可能改变整个历史走向,正所谓蝴蝶效应。
但是,我们权当游戏,假设一下历史,还是可以的。
道光皇帝当然是个昏聩之君。当年选择储君时,他在咸丰和恭亲王之间长期犹豫不决。最终下了决心,选了咸丰。
事实证明,他选错了。做一个好皇帝,是需要基本素质的。好皇帝不一定是一个好人,因为他必须具备很多坏人的素质。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坏人干掉。
严格来说,咸丰和恭亲王都会成为最好的皇帝,但恭亲王至少比咸丰要强。
恭亲王更果断。二十几岁就能联合慈禧干掉肃顺等八大臣,可谓有勇有谋。
恭亲王更有见识。他长期作为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后支持者,为他们的平定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保驾护航。
如果恭亲王当皇帝,首先没有慈禧什么事儿了。恭亲王会大力支持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不会克扣他的军饷,如此一来,甲午就不会战败;然后,恭亲王肯定会放手大搞洋务运动,与洋人的关系就不会那么僵。八国联军进北京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当然也不会有义和团运动了,以及此后的戊戌变法。
最后面对天下大势,恭亲王可能会顺应潮流,顺利完成转型,最终实现君主立宪,走入现代社会。那么,中国近代史会少了很多灾难。
总之,整个历史走向会完全改变。可这仅仅是个游戏。真实的历史没有如果。
趣谈国史
如果奕訢能够成为皇帝,或许会为晚清衰弱的国势注入一股强心针。
恭亲王奕訢第一次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是《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当时他27岁。在外国人眼中,他从容不迫,应对自如。
在晚清众多的官员中,外国人对恭亲王奕訢的评价最高。素来蔑视清王朝的额尔金勋爵对他充满敬意。1879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华,格兰特的私人助理,后驻华公使杨约翰描述恭亲王奕訢与任何一位东方的王子或者政治家都不同。由此可见,恭亲王奕訢在外国人眼中,是最具备西方礼仪的大清官员。
在晚清的改革舞台上,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人都是改革的桨手,而奕訢才是舵手。但他由于位置特殊,又备受排挤,无法大力发展改革。
如果奕訢即位,势必为晚清的衰弱注入一股强心针。但他终究会带领大清驶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唯一可知的是,后来的“女人干政”必然不会出现,因为奕訢子嗣众多,而咸丰仅一儿一女,如此单薄的生育,直接导致日后慈禧的上台。
五味社
先说结果,传给谁都一样,制度上不改变,体制上不变革的话。谁当皇帝都避免不了满清王朝的衰败。满清的落后,首先是制度的落后,而非皇帝个人的英明和昏庸。一个良好的国家体制即便皇帝昏聩国家也不会如何落后。但你如果认为恭亲王会走向君主立宪,简直太可笑了,指望皇帝革自己命,无疑把恭亲王看的太高尚了。
套用一句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逆之则亡。顺之则昌。晚清时代的“洋务运动”与引进欧美技术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合力而为,恭亲王的作用真的不大,那时候最高的权利在慈禧手里,如果恭亲王当家也未必高于慈禧吧。在辛酉政变的时候,他的权力是最高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成为第二个多尔滚,但他依旧败于慈禧之手 。可见在个人的能力上他显然不如慈禧,满清已经历经二百余年。已经是破败不堪了。宗室之内数百年的养猪一样的圈养已经无法产生“雄主”了。这些是不会去学习,更不会去欧美国家去交流。偶尔出现一个出色的人物也仅仅对比那些宗室和八旗子弟好一些,难道恭亲王比李鸿章,袁世凯更好?显然不是。即便是李鸿章,袁世凯这样的当家,也未必会让当时满清走向君主立宪,又何况恭亲王。
恭亲王的立场是永远永远站在满清皇室的利益上的,他不会革自己命。屁股决定脑袋。他的地位决定他的主张,他不可能放弃他的权力。满清的落后是封建制度的落后,而非个人的能力差异,当时即便是换做李世民,汉武帝也是一样。可以说,如果恭亲王开始实施资产阶级革命,首先落下人头就是他自己,重新上台的皇帝也肯定不是他和他的后裔,这是政治法则。他既然抛弃他所在阶层,他所在阶层也必然抛弃他 也必将展开报复。而作为满清宗室和他所代表的阶层,他们只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会去维护国家的利益 。即便是亡国,只要自己的不受损失。那也不是不可以。只要价钱合适。制度的落后,换成谁都一样。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