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師說
本題要分開來細說:
一、明世宗嘉靖帝立不立太子,立誰為太子,不是嚴嵩能夠左右、鼓動的。嘉靖帝以外藩入繼大統,孤身少年,十六歲就開始對抗諸文官集團,絲毫不落下風。
先以“大禮議”逼退楊廷和;然後操控張璁、桂萼打擊和自己不對付的文臣;再用夏言攻擊張、桂,使之致仕,而後用嚴嵩,殺夏言,宣示皇權;最後用徐階消滅嚴氏集團。駕馭群臣之術、操控朝政能力,在整個大明皇帝內能排前三。
嚴嵩之所以受寵,是嘉靖帝故意縱容,利用嚴嵩一黨,打擊其他文臣,控制朝局。利用完了之後,扶持徐階等,順應民意,罷黜嚴氏,以示聖君皇威。也就是嘉靖帝先去世,如果多活幾年,徐階又是下一個被他打擊倒臺的首輔。
二、嚴嵩一黨並沒有與裕王不和,至多是飛揚跋扈了些。藝術作品中(如:大明王朝1566)為了突出矛盾、增強喜劇性,誇大了實際情況。真實歷史上,嘉靖帝的兩位皇子,地位超然,不是一個文臣,即使他是首輔,能夠正面對抗的。
嘉靖帝表面上對於兒子們冷漠、不關心,那是有原因的(後面將說到),如果嚴嵩不知好歹,挑起對皇子的事端,那麼嘉靖帝絕對會翻臉,嚴懲不貸。
嘉靖帝朱厚熜,於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接過因病駕崩的堂兄正德帝朱厚照遺留下的皇位,成為大明第十一代皇帝。之後因統嗣問題,與朝臣們進行了曠日持久地鬥爭,這在我以往發表的頭天問答文章中已經詳細敘述了,這裡不再重複。
嘉靖帝繼位後,遲遲沒有生出皇子,這自小讓崇信道教的他十分不安,所以求教於平日裡尊奉的道士陶仲文。陶仲文也不知是真有本事,或者是誤打誤撞,在給嘉靖帝修煉丹藥、齋醮求仙中為皇帝舉行求子法事,並配製“生子靈藥”獻於嘉靖帝。
就這樣,或是天意、或是人為,嘉靖十二年(1533年),二十八歲的嘉靖帝終於喜得皇長子。
對於古人來說,二十八歲才得子,已經是屬於較晚了,尤其對於皇帝,更加如此。所以喜不自禁的嘉靖帝對於這個長子那是相當重視,自其出生起,天天探視襁褓中的幼兒,並親自為其取名“朱載基”,世序傳承的含義十分明顯。
但是讓嘉靖帝沒有想到的是,不過兩個月後,這個承載著自己巨大希望的長子,居然夭折了。嘉靖帝悲痛不已,追贈長子為哀衝太子,按禮制治喪。然後就此事詢問深得信任的陶仲文,希望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陶仲文煞有介事地回覆:“皇帝為真龍、太子為潛龍;身上都帶有天命之氣,兩者相遇,即會產生相剋,而潛龍才臨人間,真氣較弱,一旦遇見真龍,相剋之氣抵擋不過,就會有重歸天庭之禍”,也就是“二龍不相見”理論。
現代人自然不會相信這麼荒謬的說法,古時衛生醫療條件落後,幼兒養不大,也不是什麼稀奇事。但是嘉靖帝本來就是痴迷於道教,十分迷信的人,對於這種說法,那是深信不疑,牢記於心。
嘉靖十五年(1536年),皇次子朱載壡出生,嘉靖十六年(1537年),三子朱載垕、四子朱載圳出生。對於連續有皇子出生,嘉靖帝自然是很高興,自己後繼有人。但是之前長子去世的事情,還記在心裡,“二龍不相見”的論斷,嘉靖帝時一時也不敢忘。
為了兒子們的安全,嘉靖帝一反常態,從不去看望皇子,也漠不關心他們的成長,平時儘量避免提到或者看見諸皇子。而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也選擇遺忘。
嘉靖帝不是不關心兒子,而是太關心了,他生怕自己的熱心、關愛,又會帶動“真龍之氣”,傷害到兒子們,從而導致長子的悲劇再次上演。所以故意不聞不問,使得相互之間減少接觸,已保平安。
而諸臣們怎麼會知道皇帝的內心,所以在皇次子朱載壡稍稍大些後,就上書建議嘉靖帝儘快立儲,以穩定國本。皇帝有苦說不出,又不能明說(那樣就會驅動龍氣,克害兒子),以免兒子出意外。
但是架不住諸臣的上疏,自己多少也有僥倖心理,於是勉強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帝立四歲的次子朱載壡為太子,以安撫天下,但平時還是儘量避免與太子見面。
之後十年,太子倒是平平安安、無病無災地長大,嘉靖帝似乎也覺得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個讖言是不是終於失效了。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太子年滿十四(虛歲),按照大明祖制,到了出閣讀書的時候了。而太子出閣儀式,作為皇帝的嘉靖帝是必須要到場,並作為主角,舉行一系列繁瑣的流程,與太子要有非常近距離的接觸及交談。
按本意來說,嘉靖帝非常不願意出席,以免“龍氣相剋”,但是作為祖制,又不能不遵守。兩難之下的嘉靖帝,在僥倖心理下,及遵祖制的自我安慰下,最後還是出席了太子的出閣儀式,並幾乎第一次與自己的兒子近距離接觸,交談。
詭異的是,就在出閣儀式結束的第二天,太子朱載壡突發急病,第三天,不治而亡,追諡莊敬太子。這下嘉靖帝是悲傷萬分,並悔恨不已,恨自己萬萬不該有僥倖之心,去和太子見面,從而導致違反“二龍不相見”的忌諱,最終使得太子早夭。
在付出兩個兒子的性命代價下,嘉靖帝再也不敢掉以輕心,輕易與兒子們見面了。之後,對於其他諸子,嘉靖帝嚴格遵守規矩,絕不接見,也不操心他們的成長和學習,即使出閣、冊封、大婚這樣的大事,也是能躲就躲,躲不掉也絕不接近,遠遠地看一看就算了。
外人都以為皇帝脾氣怪異、冷漠,不關心兒子,誰知道嘉靖帝其實是為了保護兒子不再受“龍氣克害”呢。雖然這是個迷信,但是當時的嘉靖帝,也無法辨識,只得就這麼應對了。
而且此後,嘉靖帝再也不提立太子之事,也不準朝臣提及。如果有人不開眼,妄言立太子之事,皇帝絕對會大發雷霆,重重懲處。作為嘉靖帝心腹的嚴嵩,平日裡揣摩上意,小心應對,怎麼會不開眼,去提什麼更立太子的事情呢。
同時,嘉靖帝個性古怪,既多疑、又好面子、還護短。自己因為讖言而不得不與兒子們不見面,表面上漠視。但是私底下,對於百官有接近裕王、景王(
嘉靖帝八子,長子、次子前面已交代過,都亡故了。而嘉靖帝五、六、七、八子均年幼早夭,成年皇子只有三子朱載垕,封裕王、四子朱載圳,封景王)的,他會以為朝臣們又依附皇子結黨的嫌疑,多給予重罰。而那些揣摩聖意,自以為皇帝不關心二王,所以上書時有捎帶、或者攻擊二王的蠢貨,嘉靖帝更是大怒,常常下旨重責。搞得諸臣不知該如何與二王相處。所以,整個嘉靖一朝,除了皇帝親自任命的王府屬官外,其他官員,既不敢接近裕王、景王,也不敢針對二王。保持與皇帝一樣的態度:木然、無視、儘量少接觸。而侍候嘉靖帝數十年的首輔嚴嵩,自然更是明白。無論是擁立裕王,還是針對裕王、鼓動皇帝更立景王,都不是好權謀。哪一個皇子嚴嵩也不敢接近。性格高深莫測的嘉靖帝,絕對會因為嚴嵩的主動選邊,而產生對他的猜忌,並很大概率上採取措施處置他。
所以,嚴嵩絕對不會主動去挑事,自認為能夠左右皇帝的意志,去挑唆、鼓動嘉靖帝,更立本來就沒影的、還是嘉靖帝心裡忌諱的“太子”之位。
嘉靖四十年(1562年),景王朱載圳就藩德安,這樣,朝中就只剩裕王一位皇子了,而這也表明,嘉靖帝是將裕王按照皇儲來對待的。
但是,從始至終,嘉靖帝也沒有冊封裕王為“太子”,以此來躲避“皇帝為真龍,太子為潛龍。二龍不相見”的預言。不立為太子,不算潛龍,這總沒有事了吧。
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嚴嵩倒臺,嚴氏一黨被徹底清算。而新任首輔徐階,則是表面疏遠,實際上親近裕王的朝臣。同年,裕王第三子,也是實際上的長子朱翊鈞(即日後的明神宗萬曆帝)出生,這也是嘉靖帝生前唯一成活的孫子。而這一些內外的助力,更加穩固了裕王的儲君之位。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二十八歲的景王朱載圳在藩地德安薨逝。嘉靖帝得知這個消息後,和首輔徐階說:““此子素謀奪嫡,今死矣。”言語中透露著一絲鄙視。至此,嘉靖帝活著的兒子,就只剩裕王一人,皇儲之位,再也沒有別人可以考慮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六十一歲的嘉靖帝朱厚熜駕崩,唯一活著的兒子朱載垕理所當然地繼承皇位,成為大明第十二代皇帝,即明穆宗隆慶帝。
直到繼位前一刻,隆慶帝的身份還是裕王,而不是太子。這也完美地避開了“皇帝真龍,太子潛龍”的讖言,嘉靖帝數十年不敢稍忘的“二龍不相見”,終於得以圓滿的結束。
伯虎42
嚴嵩一黨也沒有和裕王不和,這個題主估計是看多了《大明王朝1566》。裕王朱載垕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第三子。嘉靖皇帝年輕的時候不能生育,直到28歲,在龍虎山道士的幫助下,才生出孩子,一生生了八子五女,一開始立了長子為太子,太子死了,二子死了,嘉靖皇帝嚇怕了,不敢再立太子,所以裕王從來沒有當過太子,當皇帝之前,一直是裕王。
明朝朱棣以後的王爺,是不能干預政務的,所以這個裕王在當裕王的時候,也是沒有正事可做的,沒有正事可做,那就是閉門王爺,閉門王爺無所事事,不能參與任何政務決策,所以不可能和內閣首輔有什麼衝突。這是正真事。
再說了,嘉靖皇帝八個兒子,活到成年的只有老三裕王朱載垕和老四景王朱載圳,景王比裕王只小1個多月,景王到是很想搶皇位,這一點嘉靖皇帝看得明白,於是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安排景王去封地湖北德安(安陸)就藩,景王當時已經24歲,四年後,景王死在封地,沒有兒子。按照歷史學家朱東潤的說法,裕王和景王都是平庸到不懂爭權奪利的角色。
此後,嘉靖皇帝就只有裕王這麼一個兒子朱載垕了,景王死後的第二年,嘉靖皇帝去世後,只有裕王可以繼位。
正史當中,裕王和嚴嵩父子極少有瓜葛,據說有一年,裕王三年沒有領到工資,不得已給嚴嵩家送了1000兩銀子,這才把工資補發下來。
坐看東南了
先說下哈,裕王不是太子,太子早就死了,裕王是當時的長子,可以說他是“儲君”,不過也跟“太子”地位差不多啦。
其實大家都高估嚴嵩的權利了,他只是代表了嘉靖帝的一部分意志,所以只要嘉靖帝不願意,嚴嵩是怎麼也不可能這麼做的。
當時嘉靖帝雖然幾十年不上朝,但是國家重要的經濟、建設都牢牢的把控在他的掌握中。
作為一個人普通人來看,嘉靖帝的確是一個妙人,他聰明絕頂卻又很小氣,酷愛逞面子卻又不願擔責任。而嚴嵩就是嘉靖的一個“背鍋俠”。
有很多事情嘉靖想要去做的事情,嘉靖帝預料到這些事情一旦做了,肯定會引起朝綱、社會的不滿,比如說給自己大修宮殿,還有增加稅負讓自己多掙錢等等。
那麼怎麼辦呢?
嘉靖就找一個人來替自己做,這個人就是嚴嵩。說來嚴嵩確實是嘉靖肚子裡的蛔蟲,嘉靖帝面子思想重,有些話不願意明面說,就用打字迷等方式來說,但嚴嵩總能琢磨透嘉靖帝的心思,然後完美的交差。
所以說嚴嵩能做到那麼高的位置,一來他確實有能力,無論是明面上的還是背地裡的,只要是嘉靖帝想要去做的,他就想方設法去做。
二來他這條路也是一條不歸路。他幫嘉靖帝背了一生的鍋,早就引起全國的不滿,上面嘉靖帝也不可能反對整個國家來保全他。
所以看看嚴嵩的兒子嚴世藩,他總是有很多不滿,對朝廷的官員不滿,對皇帝不滿,對下面的手下不滿,對百姓不滿,為什麼?因為他難啊,事情又難做,但還是要想辦法去做,做了又要被天下人罵,完了你幫他做事的那個人還要假裝不知道。。。
扯遠了。
總之,嚴嵩一家就是徹底為嘉靖帝服務的,專門做那些見不得人的事,你說要是嘉靖帝不撤裕王,嚴嵩是萬萬不敢的。
全球腦洞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嘉靖皇帝深通權謀之道,他對於嚴嵩一黨很器重,將朝廷許多事務都交託給嚴嵩父子,不過,嘉靖皇帝又大力扶持裕王為後臺的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以此在朝中形成一個制衡之勢。
這一點,就如乾隆皇帝一方面重用和珅,一方面又扶持嘉慶皇帝一般。
嚴嵩肯定想扳倒裕王,可是,嘉靖皇帝扶持裕王的本意就是制衡嚴嵩。因此,嚴嵩絕對不能明目張膽的鼓動嘉靖另立繼承人。嚴嵩自然會想盡辦法去黑裕王,彼此之間肯定有許多鬥爭。
只是,裕王也不是傻子,他身邊的徐階、高拱、張居正等更是一個個都是人中龍鳳。在他們的扶持之下,嚴嵩要想扳倒裕王,也絕不容易。
兩黨之間暗中交鋒多次,不過,最終還是嚴嵩失敗。嚴嵩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嚴嵩鬥不贏裕王,而是因為他年紀太大。
嚴嵩都八十多了,漸漸對於黨派的控制力大不如前。許多事情上讓嘉靖皇帝很不滿意。加上嘉靖皇帝也老了。在寵臣和兒子之間自然選擇兒子。
最終,嘉靖皇帝將嚴世藩斬首,將嚴嵩一腳踹開。
葉之秋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因果顛倒。嚴嵩是看皇帝臉色行事的,裕王一天太子都沒做過,“另立”也無從談起。我來簡單聊聊這件事。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第一個孩子朱載基生於嘉靖十二年(1533)八月十九日,母麗嬪閻氏。嘉靖皇帝十分高興,為此大赦天下,然而這個皇子命運不濟,只活了50天就夭折了,諡為“哀衝太子”。
上圖明世宗嘉靖皇帝
嘉靖十五年(1536)十月六日,世宗第二個兒子降生,為了慶祝皇子降生,嘉靖帝祭告郊廟,為皇子取名“載壑”。嘉靖十六年(1537)正月,康妃杜氏生皇三子,取名“載垕”;二月,靖嬪盧氏生皇四子,取名“載圳”。隨後兩年內,江肅妃生皇五子,趙懿妃生皇六子,陳雍妃生皇七子,趙榮妃生皇八子,但第五、六、七、八皇子都是夭折。也就是說,嘉靖帝雖生八子,但只有次子、第三子、第四子活了下來。
上圖電視劇中的嘉靖皇帝
嘉靖十八年(1539),世宗對三位皇子進行了冊封:次子封為太子,第三子封為裕王,第四子封為景王。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皇太子十四歲,世宗為太子舉行冠禮。三月十五日,冠禮如期舉行,誰料到三月十七日太子忽然得了急病。世宗派御醫診治,御醫正把脈時,太子忽然爬起身向北拜著說:“兒去矣!”說完就盤腿端坐床上,竟然去世了。世宗十分痛心,甚至潸然淚下,心中滿是痛苦。太子被諡為“莊敬”。
此前,陶仲文曾密疏勸世宗不要為太子加冠,理由是“二龍不相見”。徐學謨《世廟識餘錄》中記載:
莊敬初冠而薨,上批陶仲文奏慰疏有“早從卿勸,豈便有此”語,不知所勸者竟作何語也。後來上處二王於外府,人傳仲文有“二龍不相見”之說,宜本於此。
上圖嚴嵩
由於嘉靖帝篤信“二龍不相見”之說,堅持不再立太子。嚴嵩、徐階都曾上奏,然皇帝本人一直堅決不立太子。裕、景二王出宮,在各自的王府生活。景王聰明伶俐,能言善辯,其母盧氏又受寵,而裕王之母杜氏因病早逝,裕王本人又內向、性格遲緩,造成嘉靖帝喜歡乖巧的景王。嚴嵩及一些權貴大臣為了自己的前途著想,紛紛對景王進行政治投資。
上圖明穆宗隆慶皇帝
嘉靖四十一年(1561),嚴嵩倒臺,景王的朝廷靠山垮掉了。嘉靖四十四年(1565),二十九歲的景王朱載圳薨於自己的就藩之國。朱載圳死後,嘉靖帝似乎有所醒悟,曾對徐階說:“此子素謀奪嫡,今死矣。”至此,嘉靖帝只剩下裕王朱載垕這唯一的兒子了。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十四日,嘉靖帝駕崩。十二月二十六日,裕王即位,是為明穆宗,改次年為隆慶元年。
陵西散人
大家或許並沒有太在意這個問題,在《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既然是太子,為何又叫裕王?
所以按照正史邏輯可以非常合理解釋這個問題,那就是裕王根本沒有當過太子。嘉靖沒有嫡子,一共有8個庶出的兒子,但是有5個早夭,活到成年的分別為庶次子朱載壡(太子)、庶三子朱載垕(裕王)、庶四子朱載圳(景王)。
真正的太子朱載壡在嘉靖31年去世了,嚴嵩當權期間,嘉靖並非只剩裕王這一個兒子,還有一個景王。當時裕王並不太受嘉靖待見;嘉靖最喜歡的是景王朱載圳。嘉靖雖然喜歡景王,但是也未曾將其立儲。所以他也不是太子。
對於嚴嵩而言,他當然是緊跟嘉靖的步伐,站隊景王。只是沒曾想自己在景王死前自己兒子被徐階搞倒,自己先失寵了。嚴嵩失勢後,景王竟然又死在了嘉靖前面。所以嚴嵩就更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所以正史中,裕王根本不是《大明王朝1566》中正義總後臺。徐階、高拱、張居正這個清流團隊其實也是不存在的。
嘉靖的膏方不是亂補的,修道也不是白修的。他活到了60歲,是明朝除朱元璋和朱棣以外第3個長命的皇帝。而在嘉靖駕崩前,也只剩下裕王朱載垕活著了,皇位繼承人是他也是他,不是他也是他了。
所以在此之前,裕王根本沒有劇中那麼重要。他既不是徐階的後臺,那會他的老師高拱也沒有入閣,張居正更是在打醬油。一直到嘉靖臨終前一年,徐階才賣人情把高拱列進內閣,高拱才不買徐階的賬,等朱載垕上臺後,直接就開整徐階。徐階鬥完嚴嵩,沒幾年自己就被人搞下臺,高拱只不過又步徐階後塵罷了。
當然按照劇情邏輯其實也解釋得通,嚴嵩沒得選擇,因為他只是替呼風喚雨的嘉靖遮風避雨的那把傘而已。
劇情中,只有嚴世蕃看不清狀況,認為自己最大的敵人就是裕王為總後臺的徐階、高拱、張居正這幫清流。認為鬥倒了他們,自己就可以高枕無憂去貪墨去縱情享受了。
只有嚴嵩看得懂嚴世蕃等人的結局。當嚴世蕃發飆對嚴嵩說,我才是你兒子,才是你的後路。嚴嵩反問嚴世蕃,那嘉靖的後路又是誰呢?
所以嚴黨沒有退路了,因為嘉靖給他們留的是絕路。用人把人的價值榨得這麼幹的,嘉靖也是歷代帝王中比較罕見的,說明其權謀水平之高,世所罕見。
炒米視角
嚴嵩號稱明朝嘉靖年間繼徐階之後二號閣老人物,在朝廷中地位很高,內閣首輔,在嘉靖二十年不上朝的日子裡,嚴嵩可謂一手遮天,但是他不傻,善於阿諛逢迎的嚴嵩,深深的知道嘉靖政治昏庸而不無能。
首先裕王只是一個王爺,不是太子,且裕王與第一內閣首輔徐階交好。
自從第一任太子夭折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嘉靖是不立太子的,再說看嘉靖帝整天仙裡霧裡的,比較迷信,認為立了太子等於一個國家同時存在兩條真龍天子,不吉利有“二龍不相見”之說,有前車之鑑,再立太子活不長咋辦呢?
而嘉靖皇帝由於裕王母親不得寵,對裕王也不太好,早期在嘉靖的內心太子人選可能在第四子朱載圳景王身上。
但是景王作派不好,奢靡風化,相反裕王比較謹慎從事,所以朝廷也分為嚴嵩為首的擁景派和徐階為首的擁裕派。
所以嚴嵩雖然不是直白的反對裕王,但是擁立了景王。但是景王1565年就死了,按照順序就該裕王了,再說有內閣首輔徐階等人的支持,嘉靖是一個明白人,嚴嵩即使在耳邊吹風也無濟於事。
東嶽歷史
嘉靖帝這個皇帝,個性奇特,一方面多疑,另一方面護短,愛面子。因為多疑,又相信“二龍不得相見”的傳言,所以嘉靖皇帝不許百官跟跟裕王和景王走得太近;因為護短,嘉靖帝愛護自己的面子的同時,也不允許別人過於攻擊,甚至話語中捎帶上裕王和景王。
所以,終嘉靖朝,裕王也好,景王也罷,除非嘉靖帝親自的任命,否則一般大臣跟這兩個藩王是不敢走得太近的。嚴嵩自然很明白這個道理。
嘉靖帝共有八個兒子,其中五個早夭,活下來的有三個,也就是次子朱載壑、三子朱載垕、四子朱載圳。
朱載壑因為齒序最長,嘉靖十八年封為太子,然而,嘉靖二十八年,這位莊敬太子就死了。因為他的死,讓嘉靖帝產生了忌諱,聽信道士的言語,相信二龍不得相見,嘉靖帝是大龍,莊敬太子是小龍,二龍想見,必有一死,嘉靖帝從此以後不願再立太子,也不願意見活下來的兩個兒子。
朱載壑就是裕王,太子死後,按照齒序,他應該被立為太子,然而,由於嘉靖帝相信“二龍不得相見”的說法,他也就沒有當上太子,即便如此,文武百官知道,裕王就是未來的儲君。
朱載圳就是景王,雖然大家都認為裕王是儲君,然而既然嘉靖帝沒有立太子,景王仍舊抱著奪嫡的希望。
裕王和景王二人都很平庸,再加上文武百官礙於嘉靖帝的奇怪個性,不敢主動投靠,所以這場奪嫡之爭很是平靜,不要說跟康熙帝時期的九子奪嫡相比了,就是跟萬曆皇帝時期的“國本之爭”比,這場奪嫡之爭都顯得像小兒過家家。
嘉靖四十年,景王就藩,離開了京城,接著,四年後,景王病死,裕王的皇位總算是穩固了。
嘉靖二十七年,嚴嵩鬥死前任首輔夏言,然後,次一年,莊敬太子死。一直到嚴嵩死,這二十年間,正好是嚴嵩柄政,裕王和景王奪嫡的二十年。可是,嚴嵩卻不敢站在任何一方。
由於嘉靖帝的個性被嚴嵩父子吃得很透徹,所以嚴嵩對裕王和景王都是很冷漠,甚至刻意地製造一些小的矛盾和衝突,以讓深宮中的嘉靖帝對他放心,內閣首輔沒有跟皇儲勾結在一起。
嚴嵩既然不能跟藩王走得太近,以打消嘉靖帝的疑心,當然也不能跟藩王制造太大的矛盾,否則就會觸及嘉靖帝另一個護短的個性。
嘉靖帝的護短個性,有多強呢?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嘉靖朝有個名臣,叫楊繼盛,當時做了兵部員外郎,看到嚴嵩父子把持朝政,陷害忠良,胡作非為,於是上《請誅賊臣疏》劾嚴嵩,歷數嚴嵩“五奸十大罪”。
對於這類參劾嚴嵩的奏疏,本來已經很常見了,一般人也只是被嚴嵩父子打壓,或向嘉靖帝進讒言,要麼貶官,要麼去職,至少能留下一條性命。然而,楊繼盛此人千不該,萬不該,他在奏疏裡提到了裕王和景王。
“陛下聽臣之言,察嵩之奸。或召問二王,令其面陳嵩惡。或詢諸閣臣,諭以勿畏嵩威。重則置之憲典,以正國法;輕則論令致仕,以全國體。內賊去,而後外賊可除也。”嘉靖帝看到他的奏疏裡竟然牽扯裕王和景王,小宇宙爆發了:
帝怒其引用二王,命系錦衣獄,詰訊主使者,繼盛曰:「盡忠在已,豈必人主使乎!」又問引用二王故,繼盛大言曰:「奸臣誤國,非二王誰不畏嵩者。」獄具,杖百,送刑部。在明朝,錦衣衛的詔獄是出了名的有去無回,酷刑慘烈,有很多人,寧願去刑部,去都察院,甚至去軍牢,也不願意去詔獄。
楊繼盛先被嘉靖帝打到詔獄受了一番折磨,從詔獄出來,又被送到刑部審核,刑部尚書何鰲得到嚴嵩的授意,給楊繼盛安上了一個“詐傳親王令旨”的罪名。意思是,楊繼盛參劾嚴嵩是假借裕王和景王二人的旨意。
嚴嵩以此向嘉靖帝進讒言,嘉靖帝更加憤怒,詰問他為什麼要牽引二王。楊繼盛辯解說:“不是二王誰不懾怕嚴嵩呢?”他在詔獄被廷杖一百,後來受盡各種酷刑。
在嚴嵩父子及其黨羽的一再讒言下,嘉靖帝最終下令殺死楊繼盛,棄屍於市。
在嘉靖那裡,誰敢攀扯或者跟裕王景王走得太近,就會遭到打擊。
嚴嵩當然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鼓動嘉靖另立太子?”這絕對是一個自尋死路的選擇。不說嘉靖帝相信“二龍不得相見”這種傳言,單單是提出太子這個話題,恐怕就會被嘉靖帝懷疑居心不良。
嚴嵩為了打消嘉靖帝的疑慮,甚至有時候刻意製造跟裕王這個皇儲的小矛盾。
比如,嚴嵩讓嚴世蕃拖欠裕王應得的歲賜,而且一拖就是三年,由於嘉靖帝相信“二龍不得相見”,所以裕王見不到嘉靖,自然無處訴說,只好派家丁攜帶者一千兩銀子賄賂嚴世蕃,嚴世蕃才給補發了。
有一次,嚴世蕃還對裕王府的兩個講官高拱和陳以勤說:
“聽說裕王殿下對於家大人有些不願意,是怎樣一回事呀?”
明顯是向裕王發難,靠著高拱陳以勤的三寸不爛之舌,這件事才不了了之。
嚴嵩面對嘉靖這麼一個雄猜護短的君主,怎麼會傻到主動捅馬蜂窩呢?
西堤君
這個問題如果將“另”一字去掉,是沒有毛病的。
因為什麼呢?
準確地說從嘉靖二十八年三月十七日也就是太子朱載壑死後,整個嘉靖朝都沒有再立過太子。
載壑是太子,卻是皇次子,不到十八歲就嗚呼哀哉了。他的上一任既皇長子朱載基更憋屈,打出孃胎算起,還不到兩個月就夭折了。
顯然,兩個太子都早夭,這讓整天求仙問道的嘉靖帝不禁開始疑神疑鬼,以為太子位是魔咒,是自己福報修得不夠的緣故。
恰逢有神棍子陶仲文悄悄地以道家的清風筆調奏陳上書嘉靖帝稱“二龍不相見則兩相適宜!”
此後,嘉靖帝就一直都在自己西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天天打坐問道吞丹長達十數年之久。當然,用世宗的話說就是多修福報。
(嘉靖)
世宗在立儲上的態度與後清乾隆可謂是如出一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當然,也不能全怪世宗。他除了是一個皇帝外,他更是一個父親,為了能夠讓自己的江山相傳有人,有點父親的拳拳之情也在所難免。
嘉靖一生生有13個子女,女兒咱們且不說,兒子倒是有8個,可到長大成人的僅不過二子載壑(虛歲18),三子既裕王和四子景王。
其中很可憐的是,即使三個兒子嘉靖看著他們到了續齒年齡,可終究還是上演了一番又一番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慘劇接連送走二子與四子。
因此,準確來說,等到嚴嵩約摸在嘉靖二十二年開始把持朝政的時候,一直到嘉靖四十三年。嘉靖帝膝下也僅只有三子裕王和四子景王而已了。
當時嘉靖最心心念唸的事是,如何保住自己這兩個兒子的命。
所以他將“二龍不相見”之道一以貫之,每天在自己的西苑為天下蒼生也為自己父子修道祈福。父親的拳拳之情盡地一絲不苟。
很邪乎的是,嘉靖在對裕王與景王上,早期明顯更偏袒景王一點。這好似又和“二龍不相見”擦了點兒邊,嘉靖四十三年的時候,潘多拉魔盒再次打開,取走了景王的性命。
當然,後來的景王早已不再受嘉靖青睞,因此嘉靖對他的死倒也沒有那麼傷心了。
原因有兩個。
一、景王和嚴黨扯得太深了,在自己不再待見嚴嵩之後,嘉靖對自己這個從嚴嵩模子裡燻出來的四兒子早已心生厭惡,但也不至於棄如敝履,只求他好生活著就好。原因很簡單我們下一條就可解釋。
(隆慶)
二、嘉靖四十一年,嘉靖朝皇長孫誕在裕王膝下。萬曆的出生,無異於給一直擔心自己江山失傳的嘉靖帝加了雙重保險。嘉靖帝心想,自己總不會那麼背,左右自己兒子死了還有孫子不是?!於是為了迎賀自己孫子的到來,嘉靖破天荒地打破了“二龍不相見”的鐵則,嘉靖與隆慶父子時隔13年,再次相見。父子13年未見一面,凡人能信?
綜以上,嘉靖於朝局,還是於長幼有序,更於皇長孫而言,顯然都更願意把江山傳給裕王的。
誰讓老四自己不爭氣生個一兒半女還佔了嚴嵩的一身腥臊呢?
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嚴嵩是沒有理由觸嘉靖黴頭慫恿他立太子的。
於嘉靖而言,這不是立誰為太子的立場問題,而是底線問題。
立儲之事,龍之逆鱗,觸之必傷。
那時候,人人心裡都明白,嘉靖把這兩個兒子看得比啥都重要。老頭子為了“二龍不相見”甘心蟄伏西苑祈福十數年,情何其深,用心不可謂不良苦。立了太子就得監國,免不了父子相見。
誰要是說立太子無異於向嘉靖嚷嚷說:“陛下,我想殺掉您一個兒子可以麼?!”
嘉靖聽了,這恐怕不是一句“微臣知罪”便可善後的。
嚴嵩沒有那麼傻。再說,這當初贊成不立太子,就屬他嚴嵩在旁邊響馬拍得最亮了,怎可能自毀其說?!
但是,雖然說嚴嵩明著不敢說立太子,可是他會拍馬屁,看得出來嘉靖早期更喜歡精明活跳的景王的,所以早期他是頂景王的。
所以也不要以為徐階、高供、張居正他們多麼正直,左右皇子就兩位,好點的景王被挑走了,那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傍裕王了唄。政敵死對頭嘛,左右不能保持中立吧,打狗還要靠著牆不是?!
但即使早期嚴嵩與景王那邊形勢一片大好,嚴嵩也萬死不敢提半個立儲之字。
(嚴嵩)
嚴嵩很明白,自己能夠一路把持朝政十數載,憑藉的就是他拍得一手好馬屁,事事順著嘉靖心意來,捧得一手好青詞,讓嘉靖誤迎為知音。這種立儲傷感情的事他是不會提的。
但是他做夢沒想到自己的路子走著走著就歪了。
不書
文史頻道第116期之別無選擇
嘉靖皇帝原名朱厚熜,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在位45年,於1566年在北京去世,享年60歲。
朱厚熜死後,由三子裕王登基,史稱明穆宗。
早在朱厚熜在位時,嚴嵩父子和裕王因政見不同,經常發生爭執,但嚴嵩一直都沒能撼動裕王的地位,導致嚴氏父子最終垮臺。
那麼,如日中天的嚴嵩為什麼不勸朱厚熜選擇其他的皇子繼位呢?
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這8位皇子的情況,謎底就會揭曉。
長子朱載基出生兩個月,夭折而死
二子朱載壡在20歲時去世
三子朱載垕就是裕王,也就是後來的明穆宗
四子朱載圳在嘉靖四十五年去世
五子朱載,六子朱載,七子朱載㙺,八子朱載均死亡。
三子朱載垕成為嘉靖的獨子,嘉靖選擇他繼承皇位也是萬不得已。
嚴嵩父子雖然深受嘉靖重用,但在皇位繼承上,他們是左右不了嘉靖的選擇的。
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也有所體現。
嚴嵩父子作為嘉靖皇帝的寵臣,在朝廷內外廣結黨羽,朝廷內外的官員,有一半都是他的門生。
作為皇子的朱載垕,只能選擇和徐階,高拱,張居正一起,對抗嚴嵩。他們被世人稱為裕王黨。
朱載垕也深知胳膊拗不過大腿,在嘉靖皇帝在位時,處處提防,做事非常小心,根本不給嚴嵩父子機會。
雖然嚴嵩明裡暗裡沒少暗算朱載垕,但嘉靖皇帝隱晦的態度,讓他們沒有繼續和裕王作對。
在嘉靖四十五年,沉默道家煉丹之術的朱厚熜去世,嚴嵩父子也徹底垮臺,也正應了那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俗語。
嚴嵩父子其實就是嘉靖用來制衡各方勢力的棋子,嘉靖皇帝已死,嚴嵩父子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