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和王维都写了《山中》,你更喜欢哪首?

国学日知


问题:王勃和王维都写了《山中》,你更喜欢哪首?


前言

这两首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境写成,作为读者来说,喜欢那一首其实很反应自己目前的所处的环境。我们先看看这两首诗

第一首羁旅诗

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第二首是山水诗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一、王勃《山中》

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前两句写空间,路途遥远,后两句是时间,时令将晚。 诗人为滞留而悲伤,思念远隔万里的归属之地。又逢秋冬之季节,满山黄叶纷飞,更加心情郁结。

王勃除了这首伤秋的诗,还有一首伤春的诗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题目是《羁春》 ,也是情景交织、羁旅伤时。

假如您没有这首经历而喜欢这首诗,多少有一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意思。

二、王维《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勃的诗情景交融,王维的这首诗通篇写景。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王维诗中有颜色:白、红、翠。有景物:溪、石、叶、路、雨、衣。如果是苏轼的版本则更加五彩斑斓:蓝溪、白石、玉川、红叶、空翠 。

王维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呼之欲出的画面。如果说喜欢的话,我更喜欢王维的这种闲雅疏淡的生活。

结束语

读王勃诗,感受到的是一位为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年轻人,读王维诗,是一位喜欢享受生活的中年人。

当然,像王维这种人人羡慕的山水之间的恬淡生活,多是经过王勃这种努力工作才能换来的结果。

可惜,大多数人仅仅是偶尔享受一下或者梦想一下王维的《山中》,大部分时间还是要经历王勃《山中》的那种痛苦。

您喜欢哪一首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两首诗我更喜欢王维写的《山中》,先来简单说说两首诗表达的主题思想。

王勃写的《山中》所表达的主题是思乡遣愁,以秋天的清冷荒凉暗喻内心的孤苦凄清,又以高风、黄叶点缀羁旅他乡的飘零,整首诗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王维写的《山中》所表达的是赞颂秋天景色的安闲心情。在这首诗里你会发现全篇毫无悲凉萧瑟的秋季,有的是叮叮歌唱的溪水与红叶,还有充满诗意的空山,让人完全忘记世俗的烦恼,记住的只有宛如画卷一般的美丽秋景。

所以,我喜欢王维写的《山中》,毕竟我也比较喜欢王维写的山水田园是。“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是王维写的《山中》全诗,诗中提到的荆溪在蓝田,这首诗应该是作者居住辋川期间写下的。在这首诗里没有清丽的辞藻与繁艳的点缀,只有轻描淡写的笔墨去描写秋天的美好,透露出作者自由自在闲适的心态。

本来秋季就带有荒凉清寂的调调,这时候更应该多读一些或温暖美好,或闲情雅致的诗歌来打败心中的淡淡哀愁。我喜欢王维的诗,并不是因为他属于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而是他的诗里有禅意,有佛家的智慧,比如《鹿柴》、《竹里馆》、《鸟鸣涧》都是我喜欢的诗。更主要的一点,我还能在王维的诗里能够发现生活的雅趣与美好。

王维的诗比较淡雅恬静,没有纷繁复杂的情绪,只有对幽静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读他的诗,能够暂时忘却尘俗的烦恼,当一回吃茶读书吟哦风月的闲人。总之,我在王维的诗里能够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每当累了或者对工作疲倦时,都会翻翻王维写的山水田园诗,去感受一回他笔下的山水美景。


沈善书


好诗不必唯一,这两首诗描写不同的情思,具有不同的诗意,都能给予读者美好的艺术享受。

王勃《山中》

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维《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勃的《山中》,写的是久居他地,渴望早日回归家乡的情思。

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长江滚滚东流,触动诗人久居他乡愁思,故乡万里,只能时时思念,却不能回去。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何况正是秋风劲吹时,山中处处黄叶飞舞。

王勃的这首《山中》,开门见山,起句直抒异乡思归之情,结句融情于景,以山中黄叶飞舞作结,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山山黄叶飞,黄叶飞舞,蕴含着诗人情思飘荡不定,山山,则诗人的情思溢满天地。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寄兴高远,情景俱足。

王维的《山中》则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诗以独特的笔调,写出山中独特的艺术感受。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荆溪清澈,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稀疏。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路上本来没有雨,但那空明的翠色,仿佛要浸湿人的衣服。

王维的这首《山中》,意境空濛,如梦如幻,写出了山中给诗人独特的艺术感受。

诗的最后一句“空翠湿人衣”历来为人称道,山中本来没有雨,但山中的空翠之色,却给人一种湿人衣的感受。翠自然不会真的湿人衣,但翠是冷色,所以会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一个“湿”字,准确地传达了这种美妙的艺术感受。

所以,王勃与王维的《山中》,主题不同,给人的艺术感受也不同,没法比较哪首好,哪首不好,也就没有所谓的喜欢哪首,不喜欢哪首。

何况,欣赏艺术作品要贪心,好的诗歌都值得我们多读,这样才能体会到不同的艺术美感。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王勃的《山中》是这样写的: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开篇首句就点名了主旨,“悲”,就连长江都悲伤的停滞不前了。此诗通篇讲的就是只身在外的王勃,仕途屡遭不顺的无奈,面对着滚滚的长江和漫山遍野的黄色落叶而抒发的对家乡的思念,所以这首诗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个概念的,属于借景抒情。

再来看王维的《山中》: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因为王维写诗的自带特效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上边这首诗通过荆溪、白石、红叶、山路、雨、人、衣不难看出,这显然就是一一幅泼墨山水画啊!

所以王维的《山中》更侧重于写景,一场秋雨过后,溪水潺潺、白石先出、红叶也被打落的希希散散、山路也显得滑了一些,松柏上的雨露让人们的衣服也有些湿漉漉的。看看,这是多强的画面感。

那对于伯虎君而言,也是喜欢写景的,因为平时没什么情可以抒,所以自然就这两首诗相比,还是更喜欢王维的《山中》!


当代伯虎


两首诗同名,都是五言绝句,立足点都在山中,都是触景生情之作。区别在于:一、王勃居初唐四杰之首,诗文皆杰出。

王维是盛唐诗人,被称“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被称为盛唐三大诗人。在唐代,王勃和王维,都是第一流的诗人!二、两个人都是山西人,王勃是河津,王维是太原。山西王氏家族乃名门望族,人才辈出。三、王勃才高气傲,仕途坎坷,不幸早夭,享年二十七。王维仕途较为平坦,信奉佛教,性格平和,官至尚书右丞,享年六十余。四、王勃此诗写于羁旅西蜀之时,时在秋末。面对浩荡东流的长江水,想到长期滞留不得归乡归京的自己,仿佛长江也为我悲伤停滞不动了!更何况秋风怒号,黄叶乱飞,此时此景,怎不令人思绪如麻感慨万千呢!表面上是抒写羁旅之愁思乡之情,骨子里是发泄怀才不遇的满腔悲愤!寥寥二十字,藴含如此深沉如此丰富的情感内容。非大手笔谁能至此?而且,此诗境界开阔,情感豪壮,完全超越了悲秋伤別的陈年老套!与他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样传诵古今!五、王维此诗,写于京都长安为官之时。荆溪在蓝田西南秦岭山中,又名长水、浐水。北流经长安入灞水。时令也是深秋。诗人独立山中,眼前一片秋色:荆溪水落石出,几乎快要断流了。漫山遍野的枫树叶子被风吹落一地,如今枝头已所剩无几了。山中雾气蒙蒙,虽然无雨,那青翠欲滴的野草不知不觉中已沾湿了行人的衣服!此诗语调平和,纯粹写景,抒发的不过是一种闲情逸致而已。很显然,这两首诗的风格大不相同:王勃显示的是壮美、阳刚之美。王维显示的是柔美、阴柔之美!所谓“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展示出两种审美风格——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王勃属前者,王维属后者!


老王2281151521932



山中

唐 ·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首诗诗主要是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王维有“诗佛”之称,由此可见他的诗词偏向于一些所见所感,诗词可以升华到达一定高度。

山中

唐 ·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人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

就个人而言小编还是喜欢王维的率性洒脱,不拘泥于世俗的牵绊。

结合小编现在的处境如果和王勃一样多愁善感,觉得会累死,所以还是洒脱点好。


浆糊小书生


我是张念一,我来回答。

首先说说王勃的《山中》,全诗如下: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却在外滞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况且秋风已经劲吹,山中飘零枯黄秋叶。


这是一首思念家乡的小诗,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位置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再说说王维的《山中》,全诗如下: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荆溪的水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地少了。弯弯曲曲的山路原本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密蒙,水汽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相对于王勃的《山中》,我更喜欢王维的《山中》。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清新、凉爽、宁静,就好像自己在这个冬天的山中,在荆溪边看露出石头的河水,仿佛轻轻松松就能趟过这条小溪,往远处看去满山的树上挂着稀疏的红叶,明明没有下过雨,却沾湿了自己的衣裳,哦!原来是满路的寒霜。


十月安生


●看到“王勃和王维都写了《山中》,你更喜欢哪首?”这个题目,感觉好难回答啊。赶紧又多看了几遍两个《山中》,还是感觉无法取舍。王勃和王维两人的《山中》,真是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我们先看看王勃的《山中》:

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的《山中》创作于672年,这是他因曹达一事第二次废斥被贬后,在巴蜀旅居而作的抒发思乡之情的一首诗。

这首诗的前两句“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气势宏大,景象开阔,以长江在为我的悲伤已经不再流动开篇,感觉诗人的悲伤积聚甚多。之后,诗人又讲到,万里之外的我,期盼着早日归乡,思乡释怀之情更加浓烈。后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诗人从情入景,但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对景的描写,而是融入了诗人因被贬后的苦楚与无助之情。眼见正是秋风萧瑟的傍晚时分,山峦叠嶂,漫山黄叶飘飞。

王勃的《山中》把内心的愁绪悲凉都融入到浩瀚的长江之中,把浓郁的思乡之情衬于秋叶飘零的萧瑟里,借景抒情,相互交融,全诗意蕴博大,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实乃上乘之作。

●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山中》:

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701-761)的这首《山中》作于何年已无从查证,但写于秋季。王维的诗历来被人美誉为“诗中有画”,他善于将无形的语言传递给读者为有形的画面。

这首《山中》便宛如一幅白描之作,小溪从白色的石头缝隙流出,天已凉红叶已稀稀落落。山间的小路原本没有下雨,但山中飘浮的雾气,把人的衣服都打湿了。20个字的诗,短小精炼,似神来之笔,又似妙手偶得,尽显诗人精湛的功力。

●综上,王勃与王维的《山中》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若仅选一首为最佳,都会有遗憾,不如平分秋色吧。


诗词与文学


王勃《山中》

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拆诗抓重点:悲滞、念归、况晚、叶飞。

集中全部精力,去体会长长的江水,在那如岁月迁变的奔流中,有那么一瞬间,突然凝滞住了;

放散在方圆万里空间中的,我意识的触角,在这一刹那,全部收回,这时我惊见眼前的世界:

现在是高风狂做的傍晚时分,

而我竟然能感受到周围一座座山头上,那片片飞舞的黄叶。

所以,王勃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神棍,写得诗狗屁不通,坚持唯物主义的我们,应该狠狠的批判他。

而古代的诗人,尤其经过魏晋玄学和南北朝佛学洗礼之后的初唐人,他们的诗几乎都在描绘境界,玩的很烂了。好像那个时代的人,写不出这种诗,都不好意思见人。

我们如果感兴趣,可以多品读诗词,多去田园山水中去感受这种意境,它没什么用,只有个无用之用:就是让我们思路更开阔、触感更敏锐、心境更自然。

王维《山中》

荆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如果初唐王勃大开大合,写得直截了当,那么盛唐王维的诗就含蓄多了。

含蓄意味着的是精微,当然也可能被前人写尽了,所以明朝以后,人写诗词只是自娱自乐玩玩的。

蜿蜒曲折的清清溪流,被突兀的白石挡了一下;

依稀可见的几片红叶,点缀在葱茏的山川中;

走在本来没有下过雨的山间小径上;

山中美景那份空灵的翠绿,竟然把我的衣服都沾湿了。

如果我不放弃唯物主义思想,可能会尽量用天气冷一点,树叶结露了,王维不懂科学,等等合理化因素去弥补这首诗里的不足。

只有我们暂时放弃唯物主义思想,认真去读诗,甚至相信王维所写就是他当时的体会,不断品味,把存疑放在那些物景的微妙处:

溪流、小石;

玉川、稀叶;

无雨路、湿衣空。

这些元素中不断去体悟,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也能如诗佛一样,从细微处品出禅味,点缀我们略显苍白的人生。


n是名n


同为《山中》,王勃是悲秋,王维是乐秋。

记得刘禹锡有两句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喜爱乐秋的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