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我們人生旅途的一場修行

疫情,是我們人生旅途的一場修行


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武漢疫情牽繫著每個人,無人可以置身事外。

大家從驚訝到刷屏,從旁觀到深陷,從不信到恐慌,從憤怒到幫助,不過一週的時間。

這一週,全國的醫生冒著生命危險,奔赴武漢;

無數的企業、個人,捐款捐物;

孩子在家裡教父母如何戴口罩;

段子手在網上給大家減壓。

這一週,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無比閃耀。

大年初一,我從深圳衛視的《知識春晚》回到上海,就洗了個熱水澡,像死豬一樣窩在家裡,哪裡也不去了。

我取消了大年初六即將出發的,陪同24位企業家前往印度的,“問道全球”的遊學之旅。雖然我動用了很多的資源,才把我想看的很多領域都安排好。

但是,大家的安全第一。

我取消了印度回來當天,陪同另外24位企業家前往青島的,“問道中國”的參訪之旅。雖然這次海爾特別為我們準備了,不公開接待參訪的無人工廠。

但是,大家的安全第一。

這段時間,哪裡也不去。待在家裡最安全。

對自己安全,也是對別人安全。

中國人終於有這麼一次機會,待在家裡什麼都不做,刷刷新聞,就是為國做貢獻了。

以不參與的方式參與,以沒有存在感的方式存在,這是我們的價值。

但是,不在武漢、不在醫院,不在一線,如何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的,心繫前線的,遠程參與者?

我有幾個小建議分享給大家。

因為我們都是二手、三手甚至七八手信息的接受者,我們需要認真分析幾件事情,才能幫忙不添亂。





1

事實VS.觀點


我們從互聯網上接受的信息,有兩種:事實,和觀點。

什麼是事實?

今天天氣很熱,是事實嗎?不是。今天31℃,這才是事實。

而熱不熱,這是觀點。

小區樓下來了一輛救護車,這是事實。天啊,一定是發現感染者了!這是觀點。但這人可能是心臟病發作了。

如果因此草木皆兵,打電話給政府大吵大鬧,要求給全小區消毒,將會大量浪費本已不夠用的醫療資源。

三個人在醫院過道上躺著,這是事實。天啊,三具屍體無人收走!這是觀點。

最後確認,他們只是在輸液。

這樣造謠傳謠,不但無濟於事,還會造成民眾恐慌,和對政府、醫院的不信任,甚至讓一些患者不敢去醫院,影響救治。

我們都是遠離現場的人。我們都是戴著一副“恐慌”甚至“憤怒”的眼鏡,看新聞的人。

因此,我們常常能從一件普通的事實中,讀出恐慌,傳播憤怒。

但是,這其實是比“肺炎疫情”更嚴重的“輿論疫情”。

蔓延的謠言,會給本已嚴峻的疫情防控,增加更大的難度。

做好一名幫忙不添亂的遠程參與者的第一步,就是運用自己寶貴的判斷力,不要傳播謠言。

謠言止於智者。





2

武漢人VS.傳播者


一些群裡在瀰漫一種情緒,武漢人就是毒人。不在武漢的武漢人,似乎就是行走的殭屍。

有的小區不讓武漢人進入,有的酒店不讓武漢人入住。甚至有人打電話給市長熱線,要求不讓武漢人進城。

武漢人,這個地域標籤,開始受到歧視。

武漢人,和全國人,有什麼區別?

你不是剛在朋友圈發過“加油武漢”嗎?

你不是剛在微博上轉過“武漢人挺住,我們和你們在一起”嗎?

前往過武漢的人,有更大概率是病毒攜帶者。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是“壞人”,這隻代表他們是“不幸的人”。他們需要的是幫助。

讓“無家可歸”的武漢人,“無處可去”,不但不符合人道主義精神,給他們在傷口上再施加傷害,更對疫情防控不利。

一些城市,開始為武漢人設定專門的入住酒店。

這才是“加油武漢”,“武漢人挺住,我們和你們在一起”。

那你不是開酒店的呢?

那你至少可以做的,是在微信群裡聊天時,留些口德,不要把武漢人當做行走的殭屍一樣抨擊。

記著,這個群裡,很可能還有你前幾天稱兄道弟的武漢好朋友。

他們,不等於傳播者。

他們,也沒有原罪。





3

影響圈VS.關注圈


待在家裡,無所事事,然後每天刷新聞。越刷越焦慮。

為什麼?

因為你看到的,容易傳播的,都是負面新聞。

都是那些讓你害怕,但你無能為力的事情。

那怎麼辦?

少關注你改變不了的事情(關注圈),多關注你能影響、你能改變的事情(影響圈)。

比如,少關注那些某某小區又有人被感染了的消息。多關注,他就好了嗎?

這你影響不了、改變不了。

除了在朋友圈罵兩句,“這些人,得了病也不去醫院,害了多少人”,你什麼也影響不了。

那怎麼辦?

不要出門。出門戴口罩,回來洗手。做好這些,其實你什麼都不用怕。

然後,幫助家裡的每一個人,都學會正確戴口罩、洗手的方法。

這才是你能影響、你能改變的。

這就是“影響圈”和“關注圈”。

看到武漢的醫生沒防護服了。你發朋友圈大罵醫院領導。這樣醫院領導就下臺了嗎?

就算下臺了,防護服的問題就解決了嗎?

你的關注,什麼都影響不了。

那怎麼辦?

如果你正好有資源,就寄一些防護服給武漢。

對於大部分普通人,沒有防護服資源呢?

每看到一次這樣的新聞,每一次想罵人,就捐100元給武漢官方賬號。

這100元,就當是買了一件防護服,送給那個需要的醫生。

如果你說100元對你太多了,那就捐10元。

就當買了一盒醫用口罩,保護了一位醫生,或者是一位病人。

把每一個關注,變為實實在在的影響。





4

情緒VS.行動


人們,總是以為自己可以駕馭情緒。但是疫情來的時候,情緒常常在駕馭我們。

那怎麼辦?

《了不起的我》的作者陳海賢說,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就是“課題分離”理論的提出者),在他的心理諮詢室裡有個三稜柱,三個面分別寫著:

我很可憐

別人很可惡

我怎麼辦?

很多人面對問題,心中都是情緒:

春節我計劃帶女朋友回家呢,去不了了,真可憐;

年後的市場活動辦不了了,真倒黴;

都怪那些吃野味的人,這些人太可惡了;

早期那些領導都幹什麼去了,太不負責任了。

但是,這些情緒,並不能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只有第三面稜鏡上的問題:怎麼辦?

只有“怎麼辦”,能把情緒,轉化為行動。

比如,年後問道全球(印度)、問道中國(青島)取消了,怎麼辦?

那就利用著天賜的十幾天,把一直拖欠的新書書稿寫完吧。

我決定,從今天開始,每天早上8:30進書房,22:30離開。寫書。

如果年後無法正常上班,怎麼辦?

如果你是一個老闆,現在是時候把注意力,從情緒裡抽離,放在你的員工身上了。

他們有沒有足夠的資源,去買到防護物資?

你購買口罩、消毒酒精的時候,有沒有幫他們多買一些?

你的員工中,有武漢籍的嗎?

他需要什麼幫助,你問過他嗎?

這就是怎麼辦。

如果你是一個老闆,現在是時候把注意力,從情緒裡抽離,放在計劃年後的在家辦公問題了。

年後如果在家辦公,怎麼操作,才能保證大家的安全的同時,不降低工作效率?

要不要設立一個早、晚彙報制度?

如何把重要文件與大家協同分享?

要不要買一些視頻會議的服務,代替現場開會?

要不要把月度目標,拆解為每天的任務?

這就是怎麼辦。





最後的話


對於創業者來說,除了創業的頭8天,每天都是舉步維艱。

今天的疫情,可能是你創業路上,一個未來想起來,小到不能再小的插曲。

所有偉大的百年企業,都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

你只不過才經歷一次“在家辦公”。

在這次危機中,管理好自己,管理好公司。區分事實與觀點,區分武漢人與傳播者,區分影響圈與關注圈,區分情緒與行動。把這當成是一次修煉。

等到春暖花開,你會發現,當大家剛剛從悲觀中醒來時,你自己和你的公司,早已搶跑了一大段路。

祝福武漢。

祝福你。

祝福每一個積極面對,把危機變成轉機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