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该怎样处理才好?可直接带回家吗?

忽而今秋


丧事总有些霉头,人们想避开。可是丧事上的孝衣孝布,却有人抢着要!

关注【村姑说村事】,了解更多农村见闻。

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老人们故去以后,孝子要到老人的亲戚那里“送号”去,就是拿着白布到亲戚家报丧去,白布的尺寸根据老人的亲戚数量来定,一人够做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女儿家也是外人,儿子也要去“送号”的。


等到出殡的这一天,亲友中的晚辈会带着孝帽,穿着孝裤来奔丧。平辈和长辈就是把送的白布叠成一个白布圈套在胳膊上就可以了。

不少人奔丧的时候,只是借一条白裤穿,那块白布就算是白得的了。孝帽则是要拿到事主家去叠好才戴,等完事了以后,撕开揣在口袋里各自拿回家就可以了。至于平辈和长辈胳膊上的布,那更是拿下来揣回家就可以了。



那块白布从前的时候,是农家人做衬衣用的,亲戚家有丧事,正好儿他还能有一件衣服穿。还有人拿这块布做上衣和裤子的衬布。总之,这是一个白捡的便宜。

记得小时候,农村人在办丧事的时候,买白布是一项大开支,有的人家在棉花丰收的时候,就准备好老人去世后要用的白布了,都是百米以上的准备。

有的亲戚之间还会为争二尺白布闹矛盾。说是送号的时候,落下哪个孩子了!在丧事上大吵大闹,直到主人家把白布弥补上才算完。

总之,一个地方一个习俗,我们这里丧事上孝衣孝布是人们热衷的福利。不过那顶孝帽是一定不能带回家的,要撕开以后泡坏了那个样子才可以。这是老人们千叮咛万叮嘱的。

至于丧事主人家,除了腰间的哪根麻绳要留在坟地,其余那些孝衣孝帽就得带回家,等过世的人过五七,过百止,过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时候还要穿呢。对于主人家,孝衣孝帽是百无禁忌的。

对于丧事上的孝衣孝布,你们的习俗也一样吗?


村姑说村事


从小长这么大,我一共经历过三次农村举办的丧事,每次都去参加了。第一次9岁时姥爷去世,那时候傻乎乎的只想着偷吃桌子上的上供的丧葬麸子馒头。妈妈让我哭姥爷,我不哭,要馒头吃,穿一身孝服的妈妈在我屁股上很拧了一把,这才哭了出来。

第二次是我上班了,奶奶去世,我赶回来,人已经包好预备出发去火葬场火化,天太热了,不能久搁。孝服都没来得及穿,就急匆匆磕了三个头。前年89岁大姨夫去世,我们已经不在穿孝服。只是象征性的每人发了两米白布。用别针在胳膊上带了一圈黑布表示哀悼。丧事办完,白布就由母亲拿回家了。



孝布用途一,做鞋底,缝补被里,做笼布用。

至于孝服和这些白布的处理我是知道一些的。小时候在农村,布票紧张,白布都是纯棉老粗布,哪舍得扔,穷人家也顾不得那莫多忌讳,都是物尽其用,小块的孝帽子,缝补了当了棉被被里,纳了鞋底。稍微大一点的衣服裤子拆开在缝起来,做成盖馒头的笼布。做豆腐的替布。

孝布用途二做面袋子,药袋子。

有次我看到舅妈还根据尺寸大小,把它做成面袋子。农村人都是自己家推磨磨面吃。装白面的面袋子都是纯棉布做的。袋子口用布头缝上两根白绳子。写上当家人的大名。大家在排队去磨坊推磨的时候主家就不会给装错了袋子和面。

结婚后,我有次去给九十八岁的老婆婆抓中药。婆婆拿出十几个一尺多的白布袋子。说上次抓药老中医少要钱了,让我捎给村里老中医答谢。我纳闷这是干啥?去了才知道,老中医是那这些透气性好的白布袋子装一些名贵草药。悬挂在梁顶,通风干燥用。这些白布袋子就是用她以前集赞的零散孝布做的。

还有邻居大婶说大方的本家给的孝布一块两米多。攒多了好几块可以拼成棉被套子,当棉被里用,她闺女出嫁说多做几床棉被当嫁妆,我总觉得别扭,这当娘的心真大,你说闺女出嫁用这种布做棉被里,真的好吗?


你们那里的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服是怎么处理的?有和我说的一样的吗?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艳阳之美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有时候,同一场丧礼,因为亲戚朋友们来自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习惯,他们对于孝子孝布的处理,都是不同的。当然了,这个也是要看过世的人,是如何过世的,是喜丧还是别的。

2014年,我爷爷去世,享年94,在农村里这是高寿,属于喜丧。爷爷的娘家那边的亲戚们,都以来参加丧礼为荣。用他们当地的话说就是,这么高龄的丧礼,能来参加,就是来沾点寿运。

父亲给爷爷的亲戚们通报时,不同的亲戚,会根据他们村子里的习惯,来提出一些要求。

爷爷的娘家,那边的风俗是,去参加90岁以上的丧礼时,会要求东家备好孝衣孝布,不锈钢百岁碗等,他们参加完丧礼回去时,会把这些孝衣孝布,百岁碗等带回去的。


孝衣,会给家里年长的老者穿,希望家里年长的老者也可以活到90以上。百岁碗,也是给家里年长的老者用的,寓意也是用这碗吃到90岁以上。孝布,是用来给小孩做尿布等,如果没有适龄小孩,就会给家里老人做个枕头布啥的。

总之,在爷爷娘家那边的风俗就是,90岁以上的丧礼,是一种喜丧。他们会提前通报东家,丧礼当天来多少人,也会提出东家准备这些寿衣寿布和百岁碗时,尽量质量好点,耐穿耐用的。

爷爷有两个侄女,也就是我姑姑,他们的夫家那边的风俗就是,认为参加丧礼,本身就是一个晦气的东西,不管往生者年龄多大。所以最后来的是姑姑们,而那两个姑父没来。他们对于丧衣和丧布的处理,是按照他们夫家的习俗来做的,就是直接在爷爷下葬入土时,直接把丧衣丧布,草鞋,丧棍等放在坟前了。记得,那两个姑姑,回去时,只带了发的利是和一包鞭炮,像发的糖和其他的东西,他们都没带。


其他的姑姑们,爷爷的女儿女婿们,他们夫家那边的风俗,对于丧礼上的丧衣,丧布等,没有那么忌讳,也没有明确要带走的说法。基本上都是随东家安排。

而我们本家的风俗,对于寿衣寿布的处理是,丧礼当天穿着用,直到丧礼结束,在主持法事的法师的安排下,每个穿着寿衣带着寿布的人,都会垮过一个火堆,这叫跨火河。阴阳相隔,跨过火河后,生者和往生者算是正式告别了。

这时候,如果有人想留下寿衣和寿布的,那么可以自行留下,如果不想留下用的话,会等所有人垮过火河后,连同爷爷生前用的东西,一并烧掉,算是烧给他吧。


由于,爷爷娘家亲戚,侄女等比较多,父亲提前规划,买了一部分质量比较好的寿衣和寿布,还有一部分是质量比较差的寿衣寿布。主要是因为要买的比较多,全部买质量好的,会花不少钱。记得,那些质量比较差的寿衣,丧礼当天就坏了不少。

总得来说,不同的习俗,对于寿衣寿布的处理,会有不同的方式的。有的地方会带回家去,当宝贝一样。有的地方却特别忌讳,要不是风俗要穿,可能他们都不会碰一下。有的地方,会在丧礼后,烧往生者东西时,会一并烧掉。

当然了,不同往生者的丧礼,大家对于丧礼上的寿衣处理也是不同的。


1:特别高龄的往生者,大家都觉得这是喜丧,来参加丧礼就是一种沾寿气。所以,有些人会提出带走寿衣寿布,百岁碗等。

2:一些因重病而走的,或者因车祸等。大家就不会觉得那是喜丧了,那怕往生者也是高龄的。在这样的丧礼里,我们那边的人,是不会提出带走寿衣寿布的。一般都是最后烧给往生者。

大家的风俗习惯,是如何的呢?欢迎留言。


村哥小凡


十里不同俗,且看我们闽西农村是如何处理孝衣孝布的:

我们的村子位于闽赣边区,虽说各地的丧葬习俗不同,但同一个地区的丧葬文化大抵还是差不离的。题主是参加完丧事白席,可以确定的是题主是作为客人的身份参与白事的。根据我们当地的习俗,可以分为以下2种情况:

1、直系亲属披麻戴孝,送殡后孝衣归还主家

举个实例:当年我奶奶去世,姑姑前来吊孝。姑姑是奶奶(逝者)的女儿,自然需要披麻戴孝,扶棺送殡的。当然,孝衣都是由我们家准备的。当丧事结束后,这些孝衣由我们家收回(往往由亡者老婆、儿媳、女儿等女眷洗干净晾干后收起来)。

2、旁系亲属、邻居及朋友只领孝布,送殡后自行处理

作为逝者的普通亲朋好友,是没有必要披麻戴孝的。这种情况一般由主家送一块孝布(以前是白色麻布,现在多数用毛巾代替),送殡的时候系在手臂上就好了。送殡结束后,孝布就归送殡的客人所有,至于怎么处理,自然看自己的心情了。总结前人的几种做法:

(1)送殡后把孝布带回自己家。这种情况多是喜丧,觉得逝者福缘深厚,有托福的意思。当然,带回家后也分两种,一种是带回家就当做普通毛巾用;一种是带回家存起来,以后家里老人仙逝后可以发给客人(以前这种做法很普遍,现在大家都富裕了,这种做法越来越罕见)

(2)送殡后把孝布扔了。我想这种情况我不说大家也想得多,肯定是因为逝者不是高龄自然死亡,例如意外、病故等。不过,扔孝布的时候一定不能当着逝者家人的面,不然会被认为是挑衅、以后不想来往的意思。

综上,如果依据我们当地的丧葬习俗的话,题主是完全可以把孝布带回家的。


以上是一点根据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给出的答案,仅供参考。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期待您的关注。

一点三农


各地风俗不一样,比如亲戚关系一般的,这些孝布会被统一焚烧,关系更进一步的,有的会保留一段时间再焚烧,有的直系关系的,会把孝衣孝布永久保存起来,所以处理方式多样。

统一烧掉

关于白布的处理也有一定的讲究,前段时间我岳父去世,参加丧事的亲人,在头上都会戴一块孝布,一般在守灵的时候才会戴,别的时间都会取下来,因为不懂当地的风俗,在送葬回来的时候被我老婆骂了一顿,那时差不多吃午饭了,午饭是在村里的一个食堂,平时都在那吃,因为跟队伍走散,看到村民都往食堂走,我也跟着去了,当时在路上,我差点就把孝布给直接扔了,谁知到了食堂,我老婆打电话问我到哪里了,喊我立刻赶回家。

然后迅速赶了回去,在屋里所有的亲人都跪拜完后,还要统一把孝布收回去,至于最后怎么处理,我没看到,估计肯定是统一烧掉了,毕竟孝布不吉利,统一收上去统一烧掉,可能是当地的风俗吧。

可以直接扔掉,也可以带回家

其实参加完丧事,如果没有别的事情了,是可以直接将孝布扔掉的,至少我在回去的路上,看到很多村民都将孝布扔在路上。

当然如果不放心,带回家也不是不可以,因为孝布仅仅是一块白布而已,没有太多的讲究,不要担心带快白布回去就相当于把晦气带了回去,如果不懂,可以问下别人,别人怎么做你跟着如何做就行。

不过孝布的质量一般比较差,只有一层线条,而且白布缝隙较宽,除了充当孝布,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参加完丧事后的孝布要就是扔掉,要就是统一烧掉,当然有的地方习俗不一样,有的孝布会保存100天,在参加百日祭的时候统一烧掉,有的孝布会永久保留下来,如果丢了会不吉利,所以孝布的处理方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老梁话三农


我是容姐,河北石家庄晋州人,在我们这里,孝衣孝布都是直接带回家的,只不过带回家后,怎么处理,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了。

以前我们这里的孝衣孝布,都是用的纯棉线的白布,那时人们都会把孝衣孝布带回来。做被里,做衣服时当做口袋,或是做鞋垫的材料。

记得以前我叔叔伯伯去世的时候,我把孝布带回来做被里,做了几个被子。后来被子改做成有内胆的了,所以把被里也都放着没用了。因此再有了孝布也就没有用了。后来我把积攒的孝布,送给了我大姐。因为她翻盖了新房,需要添置很多被子。

现在的孝衣孝布是用纤维做的,扯的时候,都白色粉末满天飞。这种孝衣孝布,我带回来后当做抹布用了。

带孝衣孝布回家,是对逝者及其家属的尊重。如果直接扔掉,会让人觉得对逝者不尊敬,也让逝者的家属面子上不好看,因此建议最好还是带回家。

在我们这里,带孝衣孝布回家,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因为毕竟是自己的亲属去世了,自己的家人不会觉得带孝衣孝布回家晦气。以前做媳妇的娘家人去世了,穿白戴孝了,回到婆家后,还要给公婆磕头。现在这老规矩没有了,因为男方女方的老人都是老人的。你们说是吗?

以上就是我们这里的对于这个事情的观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容姐花语


大家好!我是一株吊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问题问,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该怎样处理才好?可直接带回家吗?我的回答是,可以,而且是必须。首先,孝衣孝布只给家门,外人不给。按照民间风俗,人死了以后,每逢七天都要做一次祭奠。刚死的时候叫头七,然后从死的那天开始,每逢七天做一次祭奠,二七、三七,一直到七七,也就是四十九天。七七祭奠过完就是百天,然后是周年,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哀伤也就逐渐淡去。至于说为什么?这个确实已经说不清了。明人张暄在《疑曜.七七》中记载,俚俗死人,每逢七日,辄设祭。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情况下,人们注重五七祭奠,其他七日,都是由逝者家人自己祭奠。因为传说,五七这天逝者要来家看看。为此,丧家一般在这天邀请亲朋好友来烧纸钱,以作祭奠,不准上账。大家都是带点纸钱、食品前来,一是表示哀思,祭奠逝者;二是安慰逝者健在的一方。

这就回到问题所在。在五七祭奠时,参加祭奠的人仍然要着当时的孝衣孝布,显得隆重。因为不可能再发孝衣孝布,那样的话,等于事主家又办了一回丧事,犯忌讳。

所以,应该带回家,以备五七祭奠时使用。五七祭奠过后,孝衣孝布你想怎样处理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至于有人说,把孝衣孝布带回家晦气,其实大家想想,逝者是自己家的亲人,有何晦气?


一株吊兰


各自带走回家当抹布,以前做布鞋可以做鞋里子,也可以做鞋当填充料,农民都是这样舍不得扔,即使今天大家都会拿家里去,在老百姓眼里这些东西都是吉祥物,农村老人去世儿子们都会分留下的被子,女儿要衣服,老人的被子就是子孙窝,以后人丁兴旺。

我们老人去世,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去吊唁,每人都会给一顶孝帽子,现在是每人发一块白布,代表对逝者的尊敬,走的时候带走,出殡的时候在带来,一般都是装在兜里,上面漏出白布头,必须能让别人看得到,这是一种礼节,更是对逝者的尊重。

农民就是这样,即使有些东西没有用,他们依然舍不得扔掉,我们始终认和逝者沾点边就是一种福气,这是大家的美好向往,在我老家特别忌讳这些,很多人会拿点馒头叫孩子吃,他们说这样可以成人,还有的弄点贡品拿回家,说是沾点福气,农民其实真的不太在意这些,他们始终认为什么都是美好的。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出殡结束都会把孝衣孝布带回家,没有一个人随便丢弃的,这些确实不好,这就是朴实的农民,农民会过日子啊,他们特别在意财务。


大海传媒


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该怎样处理才好?可直接带回家吗?

农村丧事酒席可以说是本村人必须要参加的一类活动,特别是对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主家还会给他们发孝衣孝布,让他们也能够为老人守夜、待礼,敬自己的一份孝。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白事酒席完了以后,对孝衣孝布的处理就是必须要考虑到的事情,这关系到主家的待客之道和对老人的情。

同时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就好比俗话“八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乡”一样。我走过几个农村地区,他们当地对孝衣孝布的处理方式和我们本村都不一样,所以我想结合本村和在这几个村的经历,说一说咱们农民是如何处理孝衣孝布的。

  • 随着老人入葬一起烧掉

这是我们本村的白事习俗,咱们村都是头天晚上打丧鼓(吃白事酒席),第二天早上吉时把老人下葬,此时所以孝子孝女都要跟着送行。等到帮老人把土屋(坟墓)弄好以后,大家会给老人烧纸钱、纸房子等,同时孝子孝女也会把孝衣、孝布取下来,随着这些纸房子一起烧给老人。

这边之所以这么采用烧掉的方式,是因为我们将孝衣孝布也当做属于老人自己的东西,在他们死后自然也得通过烧掉的形式给他们送过去。当然对于老人的衣物、被子等,我们这边的农民又会另外选择日期进行处理。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我认为选择烧掉的方式更有利于后代忘记对老一代的思念,使得他们继续生活。正所谓:逝者已去、生者长存,最为主要的还是咱们活着的人过好自己的生活。

  • 其他地方处理孝衣孝布的习俗

正是因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才造就了农村地区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才使得咱们农民的生活吸引人。

咱们隔壁乡镇处理孝衣孝布的方式就和我们这边农村不一样,他们等到孝子、孝女的仪式完成后,就可以不用戴了。至于以后怎么处理,则完全由孝子们自己决定,或者是带回家当做抹布等使用,或者是直接烧掉。总之相对来说,要比我们这边自由得多。

其次还有些地方是把孝衣孝布分开处理的:孝衣他们会直接烧掉,或者和农村老人的棺材一起掩埋。孝布则直接串在一起,然后挂在棺材旁边。这和我们这边的“挂清”习俗差不多,即清明节在老人坟墓旁挂上饰品,表达对老人的哀思之感。

不过不管这些地方是怎么处理孝衣孝布的,归根结底都是出于方便和对老人寄托哀思两方面来考虑。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管在农村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掉孝衣孝布的,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当地的习俗。不同的人对死亡和白事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是人之常情而已。


爱茶者九号


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该怎么处理才好?可直接带回家吗?在我们农村,参加完丧事,都是将孝布带回家,聚在一起可以二次利用。当然,现在也有参加完就地焚烧了,或者扔掉了。


但是,无论你怎么处理,有一个禁忌不可触犯,那就是不能带着孝布去其他人家,无论是戴在身上,还是装在口袋。因为这样的行为,对于别人来说是大不利,轻则一顿数落,重则需要买鞭炮去晦气。在村里,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人家甚至可以朝你浇大粪,可见对于主家的意义了。除了这个之外,清明上坟不能带着纸钱到别家,去也要把纸钱扔在外面再去;结婚之后,没有别人邀请,也不能随意去别家。

对于拿回家的孝布,农村妇女总能找到它的用途,至今家里的衣柜里还有一大包母亲收纳的孝布。作为农村人而言,孝布都是棉布,可以二次利用,比如:

1.用于蒸笼的屉布。在我们村,过年之前都要蒸包子的,一般家庭都会蒸不低于30斤面粉。而孝布可以用来裁剪成屉布,用来隔绝包子和蒸笼。但是,这种方式比较麻烦,每次包子蒸好,都要洗屉布。后来,家里亲戚想了一个新的方法,用编织袋裁剪成屉布,不仅透气性好,而且不粘包子。

2.用来缝制被套的背面。将多个孝布缝制成一整块布,前面缝上花布,就成了被套面。家里的被套大部分都是母亲缝制的,后来生活条件好了,才买了一些被面。包括我们现在冬天盖的被、垫的被,都是如此。

3.做成布袋、绳子。用孝布做成小的布袋子,可以装一些绿豆、黄豆之类的,这里家里也是蛮常见的。有时候,也把孝布编成绳子,比较结实。这些都发挥了孝布的二次价值。

总之,如无特殊要求,孝布是可以随意处置的,有些近亲可以暂时需要保留,以做后续的三七、五七等法事使用。农村人也会将孝布收纳起来,用来发挥二次价值,缝制一些小东小西的。

这个观点和做法,只代表我们这边的习俗,有些地方可能不同,具体的可以尊重当地习俗。我是指尖三农,每天分享农村人和事,如果你觉得在理,欢迎关注并转发,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