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前,在两江都干了什么?

独行客地图帝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8.22),江宁城中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命案。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张文祥刺杀,第二天身亡。

总督被刺杀,可以说是清朝二百年来未有的奇事。这场刺杀俗称“刺马案”,后来被拍成电影《投名状》。

更离奇的是刺杀的过程,一个走卒跑到总督校场刺杀了总督。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校场检阅军队操练。在马新贻即将回府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清兵快步走到总督面前,向总督请安。突然,这个清兵拔出短刀猛刺总督。然后这个刺客并没有逃走,而是束手就擒。

在当时,这场离奇的刺马案可以说是震动天下。朝廷对此非常重视,派出了魁玉、张之万、曾国藩、郑敦谨四位重臣参与审案。

在他们审问四个月后,最终初审的真相是这样的:

张文祥的老婆改嫁给了吴炳燮,为此张文祥内心不满。于是张文祥便向两江总督马新贻状告吴炳燮霸占自己的妻子。马新贻认为张文祥的老婆是自愿改嫁的,所以张文祥告状失败。张文祥怀恨在心,于是就刺杀了马新贻。

首先来看看马新贻这个人。马新贻是科举出身,二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七岁以第二十三名的好成绩成为进士。之后,他前往安徽做知县,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当时正是太平军崛起的时候,马新贻因为平叛有功,短短的三、四年时间,迅速由知县成为按察使。

不过正当马新贻得意之时,陈玉成进攻庐州,马新贻在慌乱中弄丢了自己的印信,因而受到革职留任的处分。

尽管如此,马新贻还是平步青云,四十七岁成为两江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总督。

马新贻为什么能够成为两江总督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朝廷希望削弱曾国藩的湘军。马新贻和湘军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并非出身湘军,所以这是朝廷削弱地方势力的折中之举。

马新贻上任以后,就开始恢复绿营,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为此,马新贻特地招募了自己的三千旧部,放到南京操练。

对于湘军中那些闹事的人,马新贻是严厉镇压的。甚至他还要求全面清理两江地区军队将领和地方官员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贪污行为。

为此,马新贻还指责曾国藩,“虽有清理之名,总无结算之日”。很明显,马新贻这些举动都是为了针对湘军。

因为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军的势力在地方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朝廷是希望收回自己失去的权力。可以说马新贻这些做法极大的损害了湘军在两江的利益。

这才是马新贻被刺杀的真正原因,张文祥背后肯定是有主使的。马新贻被刺,可以说是晚期一件非常重要的案件。它反映了太平天国之后,清政府和地方势力争斗的情况。

从马新贻被刺后的案件的审理结果可以看出,清政府当时想回收地方权力是失败的。这也是为什么日后军阀林立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是什么


1868年八月,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朝廷一品大员,需要到北京想慈禧述职,马新贻曾先后十余次被召见,最后一次是慈禧太后在养心殿住处召见。当马新贻建面见慈禧之后“大汗淋漓,朝服浸湿,惊恐万状”。这让人很意外,朝廷一品大员见太后,难道会如此紧张。

马新贻面见慈禧之后,整个人都变了,在上任两江总督前他还对他兄长说:“我此去吉凶难料,万一有不测,千万不要到京告状,要忍气吞声,方能自保”。为何一位朝廷的一品大员,会担心自己的遇到不测,结合之前面见慈禧的情况,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慈禧在面见马新贻的时候交代马新贻一些密令,且事关重大,极为凶险。

慈禧会将什么密令交给这位新上任的两江总督呢?那一定是慈禧最关心的事情,而慈禧现在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天平天国的财富去向。

1864年8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但是太平天国的财富却下落不明,清政府令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查报太平天国留下的金银财宝,曾国藩上奏说,破天京时,天王府一场大火烧得片瓦无存,没有留下什么财宝。

对此清廷心存疑虑,很想查清,又不敢得罪湘军集团,处于两难境地,此番马新贻做为两江总督上升,极有可能受了慈禧调查天平天国财富取向的密令,由于此项调查必定会侵犯湘军的利益,而湘军在两江地区又势力庞大,侵犯他们的利益风险太大,所以马新贻才会说吉凶难料。

马新贻担任两江总督有做了什么事情呢?

第一件事是处理匪患。马新贻上任之后觉得治下的兵力太弱了,于是选出的二千五百人编为五营,令总兵刘启发率领搜查捉拿犯法者,犯法者由此而减少,盗贼也减少了很多。

第二件事是安庆教案。法国传教士曾因低价强买民房改建教堂而为安庆民众所痛恨,后来群众和文武考生愤起捣毁了英、法教士住所。最后马新贻查办作案的罪犯,并且承认英法传教士们“有权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严斥安庆、建德的闹事者,事态得意平定。

第三件是是裁撤湘军。马新贻其间大裁军,湘军被迫裁军数万,裁下的湘军官兵并未回湘,原在湘军中“哥老会”大行,裁下后就变成了地方上的黑势力,与湘军、官府勾结,无恶不作,给社会带来不稳。马新贻镇压了一批地方黑势力,打击了湘军的“地方别动队”。

马新贻任两江总督两年,干了许多实事。其中还有盐税改革、河工管理等多项政绩,但是没有相关的记载是说马新贻如何查的案,有无调查太平天国财富去向的活动。但是既让是慈禧的密令,马新贻自然不能明目张胆的调查。

1870年8月22日,马新贻例行阅军,在督府右箭道检阅射箭。阅毕,走侧门步行回督府。刺客张汶祥从旁边突然冲出,直扑马新贻,马新贻右胁中刀,即倒下,被迅速抬入督府,次日伤重不治。

随着马新贻被刺杀,太平天国的财富也就不了了之,刺杀马新贻的凶手张汶祥也是被杀头,但是幕后的黑手却永远是一个迷。不过可以推测大概率是湘军指使,至于马新贻在去世之前查到了多少有关湘军贪墨太平天国财富的事情也就不得而知了,但是马新贻知道的内容一定对湘军有足够大的威胁,这才迫使湘军杀人灭口。


帝国烽火


马新贻在被刺杀前抓捕争风吃醋案的湘军系统出身、江苏巡抚丁日昌儿子丁慧卫

刺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马案之所以是疑案,并非案情复杂,而是因为曾国藩等湘军系统不愿深查,以拖延对抗慈禧太后的严查。

刺马案之所以成为疑案,最关键的原因是刺客张汶祥只肯对曾国藩招供但曾国藩不肯深查。

马新贻和翁同书、袁甲三(袁世凯从叔祖父)关系很深

1、马新贻是山东菏泽县人,回族穆斯林;

2、1847年三甲六名进士出身,分配到安徽做知县;

3、1856年,升任安徽安庆府知府;

4、1857年,改任安徽庐州府知府;

5、1859年升任安徽按察使,后因母亲去世丁忧,被安徽巡抚翁同书要求留任——即夺丁忧;

6、1860年,钦差大臣袁甲三要求复马新贻官职;

7、1861年,以庐州府知府、候补道员身份在袁甲三军营调遣,一直到1863年升任安徽布政使;

8、1864年9月,任浙江巡抚;

9、1868年1月12日,升任闽浙总督,不久改任两江总督——刚升任总督几个月就改任仅次于直隶总督的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对马新贻另用深意。

10、1870年被刺杀。

翁同书、袁甲三二人先后在马新贻丁母忧、丁父忧时两次要求留任马新贻;而袁甲三又因为曾国藩弹劾翁同书而被迫辞去钦差大臣职务。由此可见三人关系非常深厚。马新贻被刺杀后,作为马新贻下属、袁世凯养父袁保庆是力主严查的人。

马新贻治理能力卓越 若不死铁定成为名臣

1、1853年,马新贻跟随湘军系统的胡林翼和天平天国作战;1855年,攻克泸州;1857年,攻克舒城;1862年,攻克泸州;和署理安徽巡抚唐训方防守蒙城时,多次破敌;

2、1864-1868年四年任职浙江巡抚,治理浙江,到任即要求减免浙江赋税;1865年要求减免杭州、嘉兴、湖州、金华等府钱粮,有刻立石碑永远禁止漕运多项收费瞑目,修筑海宁石塘、绍兴东塘,疏浚三江口;要求裁撤宿迁旱关、蒋坝两次税收关口;

3、治理匪患尤其得力:岐海盗贼、南田海盗、嘉湖枪船、山东江苏交界处高归匪盗等都是被马新贻所肃清;

整肃台州民众械斗风气;

亲自在江宁训练2500人亲军作为剿匪主力——这是马新贻改任两江总督时开始做的;

4、马新贻从任职知县开始考核就很优异

“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安徽即用知县,除建平,署合肥,以勤明称。”
“积功累擢知府,赐花翎,补庐州。”

——以战功升任知府

“新贻官安徽、浙江皆得民心,治两江继曾国藩后,长於综覈,镇定不扰。江宁、安庆、杭州、海塘并建专祠。”

——干多几年,两江铁定不是湘军地盘!

“马新贻、李宗羲皆以循吏赞画军事,擢任大藩,治绩卓著。”

刺马案各方反应

1、慈禧太后震惊:

“上震悼,赐恤,赠太子太保,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端愍。命魁玉署总督,严鞫汶祥”

2、刺客张汶祥束手就擒(没想过逃跑),在狱中透露刺杀原因是因为马新贻“不仁不义”,随后就指明均是湖南人的曾国藩、刑部尚书郑敦谨来审理才说出实情;

3、张之万主审时,以“案情重大,不便徒事刑求。偿未正典刑而瘐死,谁负其咎”为由,拒绝袁保庆要求刑讯逼供的要求,只审出一个参与太平天国、海盗的小卒泄愤刺杀的案情

如果张汶祥是泄愤报仇而刺杀,在儿子还活着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试图逃走,而是束手就擒?这不符合复仇刺杀的行为模式!更像是死士行为。

其次,如果是太平天国士卒,为什么要指定湖南人审理(曾国藩、刑部尚书郑敦谨)——太平天国士卒应该对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无好感才对。

第三,刺客是7月26日混进马新贻护卫队伍,装作投书而刺杀马新贻。一个普通的太平天国士卒、海盗如何能够在当天混进护卫队伍并当日刺杀?

没有一个刺客在没有内奸引导下能够在当日混入护卫队当日刺杀的可能性——古今中外绝对没有!

4、慈禧太后派遣曾国藩、郑敦谨严查,但事情是:曾国藩开始称病拖延不去,到了江宁整日看小说,不审案,等郑敦谨;郑敦谨到了,曾国藩才开始审案,但郑敦谨连审14日,案情丝毫没有突破,只得按照张之万所审案情结案。

此案结束后,郑敦谨没有回京复命就立即辞官,时人认为郑敦谨是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无法面对自己铁面无私的官声:

“郑敦谨尤易攵历有名绩。江宁之狱,论者多谓未尽得其情,敦谨未覆命,遽解官以去,其亦有所未慊於衷欤?”

虽然查无实据,但真相绝非张之万所审的案情——这就是主审官郑敦谨以辞官所表达的心声!

慈禧太后和曾国藩曾经有过一次意义深长的对话:

“慈禧曾问曾国藩:“此案岂不甚怪?”曾国藩答:“的确怪。””

似乎是:

慈禧:刺马案是你们湘军干的?

曾国藩:可能是。

刺马案真相

刺客张汶祥刚开始在狱中所说的“不仁不义”才是关键线索。

马新贻和湘军系统有两次交际:1853年时跟随湘军人物胡林翼和太平军作战、1870年抓捕湘军巡抚丁日昌儿子。除此之外,马新贻和湘军系统对手翁同书、袁甲三关系深厚。

和湘军系统有交情,但又和湘军系统对手交情深厚,这才是刺马案中马新贻的角色设定。

1868年,马新贻又浙江巡抚按常规升任闽浙总督,但不久就改任管理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这片湘军长期和太平军作战的地方。突然的改任,显然带着重大任务,并非一般性的改任。慈禧太后让马新贻秘密调查曾国藩等湘军是否贪污太平天国库银的说法,很可能是马新贻被突然改任的原因。

和湘军系统有交情的马新贻秘密查找湘军系统的罪证,这就是刺客张汶祥口中的“不仁不义”,是对昔日兄弟的背叛!

慈禧太后、袁保庆要求严查;刺客刺杀成功后一心求死;曾国藩慢悠悠的查案;郑敦谨直接辞官表示抗议,这些都是刺马案的不同利益方的表态。


综述

马新贻被刺杀的刺马案,是慈禧太后和湘军系统的一次较量。慈禧太后的失败,标志着满清失去了东南地方政权的控制。

马新贻的死,不仅仅是让大清死去了一个良治的能臣,更是让瓮同书弟弟翁同龢在得到光绪帝重用时失去具有军功、治理能力的得力帮手。

一个从基层做起、具有军功、良好治理能力的大臣,对于亲政初期的光绪帝是多么的紧缺。翁同龢等人一无基层经历、二无军功,马新贻是对他们的巨大补充。

或者,马新贻的活着,对于甲午战争的发生和结局有更好的发展。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色字头上一把刀,惊动慈禧,轰动大清的奇案当然离不开女人,但艳情故事背后,又有什么秘密呢?

突然被被刺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检阅完新兵射击,像往常一样步行回官署,突然听到有人喊冤,于是停下脚步,还没来得及问话,喊冤人突然拔出匕首,一刀刺入马新贻的右肋。

刺杀者叫张汶祥,刺杀马新贻成功后,没有逃跑,他高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张文祥一人做事一人当。”1871年10月,张汶祥被剖腹挖心,祭奠马新贻。

慈禧太后听到此事非常震惊,封疆大吏被人轻易杀死,她怕两江出现动乱,就立刻前任曾国藩再任了两江总督。

刺客供认因老婆出轨“刺马”

张汶祥交代,杀人是因为他老婆出轨当官的不管。张汶祥当过4年太平军,太平军失败后,欢欢喜喜回到家乡宁波,迎接他的却是晴天霹雳:老婆带着钱财跟一个叫吴炳燮的跑了!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于是到衙门告状,正好碰到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新贻的轿子,于是拦轿子喊冤,结果被一顿鞭子打跑,没状没造成。

他只好到宁波府击鼓鸣冤,最终要回了老婆,但是钱财没要回来,一口气咽不下,逼老婆吞烟自尽。他觉得钱财要不回事是马新贻不不闻不问的原因。

这个理由很不充分,但却是当年的判决书,现在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马新贻骗奸二哥老婆

如此大的案件,如此简单的理由,大家觉得里面有猫腻,于是有了一个娇妻被辱、兄弟反目、刺杀复仇的精彩故事。

这个故事记录在《清稗类抄》里。

马新贻早年在合肥办团练,曾被捻军头目张汶祥俘虏。张汶祥想借马新贻投清,没有杀他,同好友曹二虎一起和马新贻结为异姓兄弟,认马新贻为大哥。马新贻就把张汶祥的部队收编为山字营。张汶祥、曹二虎作战勇猛,并屡立战功,马新贻很快就升迁到了安徽布政使。

作战间歇,曹二虎把年轻美貌妻子接到军营,马新贻一见倾心,没想到五大三粗的曹二虎竟然有美若天仙的媳妇,真是暴殄天物。便故意支走曹二虎,将他的妻子骗奸,占为己有。事成之后,马新贻知道曹二虎性情暴烈,怕他怕寻仇,就给安了个"通捻"罪砍头示众。

张汶祥知道内情后,逃出军营,觉得对不起他死去的兄弟曹二虎,于是寻找机会为二哥报仇。马新贻当上两江总督后,放松了警惕,于是武艺高强的张汶祥假装百姓喊冤,将马新贻一刀毙命。

这个故事为何如此眼熟?其实大家熟悉的影视作品《投名状》《刺马》都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

艳情故事是为了掩盖真相

艳情故事确实精彩,但却打消不了人们心中的疑问,为何张汶祥刺杀马新贻后不逃跑,却高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张文祥一人做事一人当。”这分明是话里有话,于是大家想到了湘军,想到了曾国藩。

两江总督的位置原来是曾国藩的。曾国藩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浴血奋战,拚下了这个两江总督的宝位。后来曾国藩功高盖主,又是汉人,湘军勇猛善战,慈禧太后怕他权高位重日后谋反,恰在此时,又有人污告曾国藩私藏太平天国的宝藏,于是慈禧太后就把曾国藩调走,让马新贻接替接替两江总督。对于这个事情,曾国藩不敢有太多的想法,但是他的弟弟曾国荃咽不下这口气,很多湘军将士也咽不下这口气。湘军勇士张汶祥找到曾国荃,愿意效仿古人,刺杀马新贻。

刺马成功事,张汶祥就喊出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向曾国藩及湘军表达必死的决心。

虽然张汶祥案审理中只字未提曾国藩,估计慈禧太后也觉察到其中奥妙,为了稳住强大湘军,再次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也不再深查,此案成了大清第一奇案。


聋王异史


马新贻被刺的过程很简单。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校阅士兵操练后,步行回官署。刚刚走到衙门门口,有一个叫张汶祥突然从路边冲出,抽刀刺中马新贻的腋下,次日,马新贻因伤重不治身亡。

事后朝廷怀疑有幕后主使,便命护督将军魁玉严审张汶祥,但张汶祥反复翻供,始终没有合理的说辞。魁玉审不出结果,再加上当时流言四起,对朝廷极为不利。为了尽快平息非议,清廷便只将张汶祥及其儿子凌迟处死,而追查其幕后主使一事,则不了了之。

那么,张汶祥为什么要刺杀马新贻呢?由于马新贻的仇人很多,想杀他的人也很多。因而他在被张汶祥刺杀后,官方或民间起码有六种关于他被刺原因的说辞。

一、马新贻杀友夺妻

此说法源于民间传言。电影《投名状》便是基于此种说法改编的。

民间传言,马新贻镇压太平天国期间,在庐州兵败遭擒。当时张汶祥虽是叛军,但久怀投诚之志,马新贻见张汶祥想改投朝廷,便让他居中牵线,说服了同为叛军将领的曹二虎、石锦标二人放走马新贻。

随后,曹二虎、石锦标、马新贻结拜为同生共死的异姓兄弟,曹二虎和石锦标的捻匪军队也被马新贻收编,改编为“山字营”。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马新贻看上了曹二虎的漂亮媳妇,与之私通。事后马新贻怕曹二虎报复他,就痛下杀手,干掉了曹二虎。


张汶祥事后激愤不已,遂决意为友报仇。就刺杀了马新贻。

此说法不被官方承认,但流传甚广,不仅后来人相信这种说法,把这种说法改编,并搬上大荧幕。就连当时的人也是深信不疑,否则也流传不到现在。

那么,这种说法可信吗?我觉得,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因为马新贻在咸丰八年(1858年)升任按察使后,被太平军陈玉成部重挫,他的军队不仅全军覆没,就连他的官印也丢了。他也因此被朝廷革职留任。所以说,这个民间传说多少还是有一点依据的。


二、丁日昌买凶刺马

此说法源于官方猜测。因为张汶祥刺杀马新贻后,没有逃跑,而是站在当场大喊一声“养军千日,用在一朝”。隐隐透露出他刺马是有人在幕后主使。

因此清廷在得知马新贻被刺后,便认为张汶祥只是个小人物,其幕后必有主使之人,令人严查此事。

那么,谁的嫌疑最大呢?

根据太常寺少卿王家璧的上奏之辞,当时的江苏巡抚丁日昌的嫌疑最大。

因为同治八年(1869年),丁日昌的长子丁惠衡伙同几个狐朋狗友郊游,与一名清军士兵发生了冲突。结果这名士兵后来暴毙,死的很蹊跷。事后马新贻负责查办此事。有不少官员怀疑,当时丁日昌应该是走后门,求马新贻高抬贵手,但被马新贻拒绝。于是丁日昌在一怒之下,就花钱雇佣张汶祥刺杀了马新贻。

不过这个说法的可信度不高。因为马新贻审理此案时,故意给丁惠衡开脱,并没有严惩丁惠衡,等于是卖了个面子给丁日昌。因此在王家璧上奏后,清廷驳回了他彻查丁日昌买凶杀人的建议。等于否认了这种说法的可能性。



三、湘军买凶刺马

此说法就厉害了,

因为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清廷高层,都有很多人认为这就是马新贻被刺杀的原因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朝16个巡抚中,由湘军和淮军出身的巡抚占了11个,湘淮两系的势力不可谓不大。

为了拍死湘军,慈禧太后将湘军老大曾国藩调离两江,北调至直隶,担任直隶总督。然后让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

马新贻上任后,秉承慈禧的密旨,一面裁撤湘军,一面打压湘军的散兵游勇,令湘军上下对他恨之入骨。

于是,湘军便买通张汶祥,让其在马新贻较场阅兵后,刺杀了马新贻。

那么,这种说法有依据吗?我觉得,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因为,湘军势力强大是事实。慈禧密令马新贻整顿湘军也是事实。他实际上就是慈禧特意提拔,派去两江制衡湘军的棋子。马新贻在两江总督任内,对纵恣不法的湘军大加裁抑,激起湘军的怨怒,欲除之而后快也是公开秘密。这些在历史上都是有公论的。

并且,更为吊轨的是。马新贻被刺后,慈禧居然秘授曾国藩,让他尽快结束此案,但不要深究。这也就表明——其实曾国藩和慈禧心里都清楚马新贻之死是怎么一回事,但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你不说,我也不说,这事就这么糊弄过去了。(这也为后来慈禧借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报复湘军埋下了伏笔)

而马新贻死后,曾国藩调回两江,继续担任两江总督一直到死。至于裁撤湘军一事,则就此打住,再也没人敢提了。

事后不管是民间和官员,都认为马新贻就是被湘军买凶刺杀的。而所谓的“杀兄夺妻”的民间传言(前面的第一种说法),则是由官方故意放出,目的是诬蔑马新贻,把这个已死的无用棋子搞臭,取悦于湘军。


四、反洋教者买凶刺马

这个说法也源自民间,但其说辞也有一定的依据。因为马新贻在被刺杀的前一年,曾经因为偏袒洋人,被很多人所唾骂。

同治九月三十日(1869年),安庆民众因为痛恨的英国教士密道生、卫养生以低价强夺老百姓的土地,便一把火烧了英国、法国传教士的教堂。

事后,法国政府调集了六艘军舰在南京江面示威,声称如果清政府不给个说法,就炮轰南京城。马新贻面对军事压力,在清中央政府的授权下,和英法两国政府签署了《南京协定》。

根据这个不平等的协定,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传教士一块土地,并且还答应将会严厉镇压闹事者,声明如有人胆敢重犯,“定即按律严惩不贷”。

基于这个事件背景,于是有人便在事后提出了“反洋教者买凶刺杀马新贻”的说法。这一说法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五、马新贻卖国论

这种说法也是民间传言,可信度不高。

按照这种说法,马新贻是回教徒,当时清朝西北回族乱事不断,先后有马化龙、白彦虎和阿古柏等人称兵作乱。张汶祥听说马新贻里通卖国,打算跟回教一起造反,就义愤填膺的刺杀了马新贻。

事后,张汶祥要求主审官员搜查马府,找出马新贻里通卖国的证据。但是主审担心此事牵连太广会导致兵变,便不敢据实奏闻。于是就编造了马新贻“杀兄夺妻”的故事,希图蒙混过关。

这个说法,可信度极低。

六、张汶祥挟私报复

注意了,这个说法是马新贻被刺杀后,清政府公布的官方说辞

这个官方说辞的来龙去脉,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

第一:马新贻担任浙江巡抚期间,剿灭了不少南田海盗,而张汶祥就是南田海盗。马新贻剿匪,杀了张汶祥不少同党,让张汶祥对他恨之入骨;

第二:张汶祥妻子被歹人所占,他曾向马新贻拦舆喊控,而马新贻未准审理。此事导致张汶祥恨透了马新贻;

第三:张汶祥是个放高利贷的,但马新贻出任总督后,禁止民间放高利贷,这导致张汶祥生活无以为继,欲杀马新贻而后快。

综合以上三点来看,这份官方供词可谓是漏洞百出,前言不搭后语。但是,这个莫名其妙的说辞,却是清朝官方认可的定谳。(文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总的来说,马新贻被刺一案,疑点重重,他被杀的真正原因不确定。官方给出的张汶祥供词内容太扯,前言不搭后语,让人无法相信这就是真相。而在各种猜测中,湘军买凶刺杀马新贻的可能性最大

因为马新贻在接替曾国藩后,确实把湘军整的很惨。一方面,马新贻有朝廷支持,他不怕湘军;另一方面,马新贻自己有兵,他不是湘军系统的人;基于这两点,如果让他继续坐镇两江总督之位,怕是湘军会被马新贻给整垮。因此湘军刺杀马新贻,可能性是非常的大。

并且从事后慈禧不敢追究来看,也只有湘军是慈禧不敢招惹的嫌疑对象。所以慈禧才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


Mer86


两江总督马新贻出名,是因为轰动天下且至今迷雾重重的“刺马”案。但对于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时的成绩,则少有人提及。

马新贻是山东菏泽人,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马新贻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正牌子进士,走的是科甲“正途”。马新贻从安徽的合肥知县做起,因剿灭太平军有功,步步升迁。1868年(同治七年)八月,马新贻的仕途达到顶峰,他从闽浙总督的位置上,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马新贻在两江的前任是谁呢?曾国藩。马新贻在闽浙半年后即调到两江,说明朝廷是在重点培养马新贻。

两江虽然号称天下财赋当国之半,但与太平军多年作战,两江早成了烂摊子。即使是曾国藩治理过两江,但两江,尤其是江苏,依旧千疮百孔。

江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大量土地撂荒,无人耕种。一是战乱所致,二是农民种地赚不到钱,谁还愿做无用功?马新贻到任时,江苏竟然有60%的土地没有开垦。马新贻告诉属下:要恢复江苏元气,必须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马新贻给朝廷上折子,在朝廷批准后,马新贻下令:先确定土地的所有者。之前撂荒的旧田主,必须配合官府确定所有权,否则治罪。而确实没有主的土地,由官府出面,对外招人开垦。规定不管是本省或是外省,只要愿意耕地,官府会给予最大的优惠。为了体现公平,马新贻规定:外省来江苏的军事人员,不允许开垦土地。

一系列举措出台后,很多原来瞻前顾后的老百姓都放了心,旧主回来了,流民也有了种地的积极性。江苏农业逐步恢复元气和发展,客观来说,马新贻是有很大贡献的。

小农经济社会,农业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但在此基础上,人治,准确地说是吏治,是政治稳定的基石。所以,马新贻特别重视基层地方官的人选。有几个官员不是江苏的,比如山东济南知府袁保庆(老袁嗣父)。马新贻对他比较了解,早在他当浙江巡抚时,就想重用袁保庆,但被朝廷拒绝。这次任两江,马新贻又想起袁保庆,上折子称赞袁保庆为人清廉有正气,不傲上凌下。马新贻请调袁保庆来江苏任江宁盐法道,管一省盐政。朝廷本来还不太愿意,马新贻又上疏力保,说若袁保庆有错,臣甘与同罪。马新贻是两江总督,不能不给面子,朝廷同意了。

马新贻没看错人。老袁的嗣父在江苏盐政期间,日夜辛劳,非常廉洁,没有半点把柄可抓。1873年,年仅48岁的袁保庆死在江苏盐法道任上。可以说,袁保庆是累死的,这从侧面证明了马新贻看人之准。

除了保举人才,马新贻还在江苏到处弹劾办事不力的官员,丝毫不留情面。马新贻是两江总督,面子大,一弹一个准,官员们都怕马新贻,也都收敛了很多。

在清末,处在两江总督位置上的大员们,都必须面对洋务问题,毕竟还兼着通商大臣的衔。马新贻是旧派官僚,但他比较诚实,说自己对洋务不太了解,阅历较浅。不懂不装懂,这是官员难为可贵的品格,很多事情就坏在不懂装懂上。

只不过,马新贻的洋务观,严重跟不上时代。简单来说两个字:退、让。洋人在国内只要受到“不公正待遇”,马新贻就会约见外使,道歉加赔银子。马新贻的心思,无非是:我不懂洋务,那就尽可能的息事宁人,任期到了拍屁股走人。

马新贻要求属下对洋人不要节外生枝,忍一口气死不了人。这在客观上助长了洋人在华的嚣张气焰。清末一步步滑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烂泥地里,马新贻是要负上一定责任的。

在清末那种守旧的大环境中,马新贻没多做什么,但也没少做什么。该做的,他都做了。他该做而没做好的,事实上有很多大员也都没做好,不能苛责马新贻一人。

马新贻在官场上的人缘是非常好的。他被张汶祥刺杀后,朝廷惜之,很多官员上疏请严查张汶祥,为马新贻讨还公道。

马新贻被刺时,虚岁也只有50岁,年富力强。他的死,直接影响了清朝在东南的海防建设。马新贻如果不死,继续留在两江。洋务可能办的不是好,至少能稳住两江。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我是子曰读历史,你的问题我来回答。

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前,在两江都干了什么?答案是:马新贻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分化和裁撤湘军,打击散兵游勇,进而惹来杀身之祸。

“刺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首,“刺马”就是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当时的两江总督管辖的可是天下财富中心,地位仅次于京畿重地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管辖地方包括现在的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和上海市等地,是天下钱粮赋税所在,地位重中之重。

慈禧太后为了集中权力,将曾国藩调离江宁,升至直隶总督,方便更好地监视,对曾国藩和湘军来说是明升暗降。与此同时,派马新贻上任两江总督,担任慈禧太后的马前卒,对湘军旧部进行裁撤和分化,以便更好地管理。具体看看马新贻上任后怎么干的呢?

严惩散兵游勇

众所周知,南京原是天平天国的老巢,被曾国藩的湘军攻打下来后,一直成了湘军的聚集地。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来,几万湘军士卒被裁撤,他们不愿返乡务农,而是到处游荡掠夺,逐渐成了地方治安的隐患。

曾国藩在的时候还勉强镇得住,后来马新贻上任两江总督后,大家十分不满,怨气颇多。马新贻坚持加大裁撤湘军,使得一部分散兵游勇加入了哥老会(也称袍哥),与黑势力结合,危害地方安全。

马新贻为了严惩散兵游勇和哥老会,任命袁宝庆为营务处总管,此人杀伐果断,作风彪悍,抓到散兵游勇立即就地正法,因此哥老会黑势力和湘军旧部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果不其然,马新贻在自家门口,被人捅死,此事震惊朝野。慈禧太后亲自派人来调查,回禀的结果却是不了了之:

凶手张汶祥曾经是太平军,后来又暗通海盗,马新贻任浙江巡抚时,捕杀南田海盗,张汶祥的同党大多被杀,妻子为人掳掠。马新贻到宁波阅兵时,张汶祥递呈控拆但没有被受理,因此而怀恨在心,并没有人指使他,请以大逆定罪。

明眼人都知道这里面水很深,慈禧太后也深谙其道,最后速调曾国藩回江宁,做回了两江总督,“刺马案”也成了满清王朝和地方汉人政权的第一次交锋,汉人完胜。

【作者寄语:我是子曰读历史,喜欢我的小伙伴,点赞关注加留言。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子曰读历史


说到两江总督马新贻,就必然想到那件惊天迷案“刺马案”,这个案件还被作为“投名状”的素材拍摄成了电影。这位慈禧太后亲选的心腹大臣两江总督被公然刺杀于大街上,留下了种种疑惑,其中张之万、曾国藩、李鸿章等大咖都牵扯进来,成为清末轰动一时的惊天大案。

晋升之路

马新贻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进士,初踏仕途时历任安徽建平知县、合肥知县,为官勤勤恳恳,政绩和口碑都不错。直到咸丰三年(1853年)时,他迎来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当太平军进攻安徽时,淮河南北民众造反,以及盗贼猖獗,时任合肥知县的马新贻虽是文人出身,但整治地方军也有一套本事,合肥守备力量在其治理下,战斗力颇佳,是抗敌平判的有力支撑。


于是在咸丰五年(1855年)时,马心贻受命跟随钦差大臣袁甲三进攻庐州巢湖的太平军,马新贻所率部队在此战中击溃了支援巢湖的太平军援军,接着打下盛家桥、三河镇、柘皋,最终攻克庐州全境。马新贻因此一战成名,官升庐州知府。咸丰七年(1857年),马新贻又在舒城击败了捻军和太平军的联合侵扰,因而被吏部记名以道员任用,这个道员就是介于知府与巡抚总督之间的官职,说明朝廷开始将马新贻列为省总督级官员的储备干部。


一年之后,马新贻便顺利晋升为安徽按察使,但也就在此期间,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贬官,原因是陈玉成率太平军攻陷庐州,马新贻不仅兵败,还丢了官印。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在曾经的老领导袁甲三的保举下,马新贻才官复原职。次年,马新贻又在翁同书的举荐下再次入列候补道员。后来袁甲三又向朝廷请求派马新贻赴其大营管理军务。并在同治元年(1862年)时,二人合作再次攻克庐州,不久后他又随唐训平定了苗沛霖叛乱,故而升为安徽布政使。

提领两江

同治三年(1864年),马新贻终于步入省级官班行列,受任浙江巡抚,并在浙江调控减免赋税、剿拿海盗、兴建码头、疏通河道、惩治暴力、维护社会治安,获得不错的政绩,因此升任闽浙总督。

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在其任职期间,大力整顿盐业、疏通河工、训练两千五百名精兵强将维护地方治安,在处理安庆教案中顾全大局,替清庭签订《南京协定》,当了一回卖国贼的替罪羊。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去官署西侧箭道校阅士兵操练射箭,结束后步行回官署,途中被伪装告状的张汶祥刺杀,正中要害,第二天不治身亡。

刺马案

由于两江总督为朝廷一品大员,马新贻又是慈禧太后钦点接替曾国藩的心腹大臣,遇刺后引起朝廷震动,慈禧太后先派漕运总督张之万为钦差大臣彻查此事,由于结果疑点重重,又令刑部尚书郑敦谨前往江宁彻查。因涉及政局稳定,故而草草以张之万的说法结案,并留下“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的辞职报告告老还乡,故而这个“刺马案”从此成为一大迷案。

  • 张汶祥为报私仇
“该犯供词,尚属可信”——张之万揍报《清史稿》

按照张之万回报朝廷的说法,张汶祥曾经是太平军余孽,太平军兵败后害怕被朝廷追捕,于是暗通海盗进行抢劫,但马新贻任浙江巡抚时大力捕杀海盗,张汶祥的同党大多落网,又由于其妻子被人掳掠,张汶祥递呈控拆时马新贻并没有受理,因此怀恨在心,动了杀念。而张之万在奏本最后这下了模棱两可的语言,显然有难言之隐。


这个回复显然不是慈禧想要的,因为这个说法很明显的是在维护刺客背后的主谋,张汶祥的身份如果是太平军余孽和海盗的话,即使遭遇妻子被人掳掠的事情也是不敢向衙门告状的,再者就是马新贻只是未受理案件,如果想要报仇,何不直接杀了掠夺其妻子的人呢,这种风险肯定要比刺杀朝廷一品大员更低,并且刺客在刺杀成功后大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朝”的口号,这背后更加扑朔迷离,于是慈禧太后再令刑部尚书再赴江宁重审此案。

  • “投名状”版本

在郑敦谨查案时,听闻马新贻死前喊出一句“找着了”,这个引发了当地流传的马新贻渔色负友的说法,这个刺杀马总督的张汶祥正是其结拜兄弟,他是在咸丰年间,与朋友曹二虎石锦彪加入捻军,有一次马新贻镇压捻军兵败,被张汶祥与曹二虎抓获,正逢张曹二人欲投降清军,于是借机救了马新贻投了清军。后来兄弟三人被编入军营,马新贻以其号“谷山”为名称为“山之营”,张汶祥便成了其营官,由于兄弟合作屡立战功,马新贻便一路扶摇直上做了大官。曹二虎的老婆是个美女,马新贻便起了色心,张汶祥便告知曹二虎商量对策,但马新贻先下手为强,杀了曹二虎,张汶祥随即逃之夭夭,并发誓要为二虎报仇。此说法也成为民间戏曲的素材走向舞台。



而马新贻死后,其小妾郑氏上吊自杀,这也成了这种说法的证据。加之当时市井流传马总督遇刺倒下后还对周边侍卫交代不要难为凶手,这更加成为其认识凶手的证据。但马总督之子马毓桢交代,父亲是山东人,带有山东口音,遇刺前喊的并不是“找着了”,而是“扎着了”,并表明父亲只有两房妻妾,均已年过四十,没有美女小妾,故而此种说法不攻自破。


  • 幕后大佬曾国藩

此处猜测时,也是根据马毓桢的交代,其父亲在临终之际,交代后世时说:“不得进京告状,忍气吞声方能自保”。这就说明了此案的幕后主谋是两江总督都惹不起的人。由于马新贻是接替了曾国藩的两江总督,而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看似升官,但实际上是朝廷的牵制手段,故而曾国藩的可能性比较大。


曾国藩在两江的势力十分巨大,其组织的湘军是剿灭太平天国的绝对中坚力量,但太平天国覆灭之后,湘军的势力就成了清庭统治的最大威胁,虽然曾国藩裁撤湘军番号,但只是遣散部众,但江宁时称“湘半城”,也就是说湘军大部分人还是留在了江南地区,想要重新组织起来轻而易举,故而才有了慈禧的人事调动。

但马新贻到任后,曾国藩的心腹部队长江水师公然在江面掠夺往来客商,故而引起马总督的不满与制裁,他所用手段便是提供大量财政支持给予李鸿章的淮军,削减长江水师的军饷,以形成力量上的制衡,这便引起了湘军体系的强烈不满。


“请飭会国藩速行查明曲直,秉公办理,以释民疑,请飭整顿,以长江水师要紧。”——《清史稿》

当“天津教案”爆发时,英法等国军舰来往大沽威胁清庭,马新贻为时局着想,向慈禧提出调派长江水师防御苏沪沿海,此提议正合慈禧心意,因为这样就能将长江水师的控制权交给自己的心腹大臣马总督。这样一来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利益便收到损失,毕竟长江水师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的航运与走私,是一条巨大“产业链”,且黄翼升又是曾国藩亲信。两人矛盾因此事激化,在慈禧督促马总督整顿长江水师时恰好马总督遇刺,这件事似乎与黄翼升脱不了干系,那么即使此时督办“天津教案”的曾国藩抽不开身主使,那也难逃干系。


“伪宫,伪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贼库者。除二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别无所有。”——曾国藩揍报《清史稿》

后根据马总督之子交代,慈禧令其父到两江接替曾国藩时还有一道秘令,那就是令其查明“天国圣库”,这是太平天国时期集举国之财富于一库的制度,也就是太平天国的国库,据说寸有一千八百万两白银,而当湘军攻战太平天国天京后,曾国藩上报没有国库,只有两个玉玺和一个金印,剩下的被付之一炬。这个是慈禧打死都不会信的,这个财富如果被曾国藩私吞,他将拥有足够推翻清庭的财富,故而秘令马总督彻查此事。


从此看来,刺马案的主谋最大嫌疑就是直隶总督曾国藩。而马总督遇刺时,清廷向安徽巡抚英翰发出指示,整顿地方治安和长江防务,这明显是防范长江水师反叛的动作,这也透漏出慈禧与曾国藩之间的博弈。故而郑敦谨明白其中的真相知也不能言,张之万之所以作了那样的汇报,也是明白其中的厉害,如果道明真相就有可能激发湘军体系的暴动,这样是直接威胁国本的,既然马总督已死,那就没必要在严查下去,于是就有了开端的结案供词。慈禧最后也“默认”了这份供词!


棍哥观史


电影中的马新贻

马新贻,山东人。起于太平天国之乱。自己拉起一伙人,结果被土匪绑架。因为能说会道,说服了土匪,带着土匪投军,从此建立军功。最后做到了两江总督。

真实的马新贻与这个形象相去甚远。

马新贻是个进士,属于文人出身。26岁考中进士,就直接被派到安徽当上了知县。

当时正值太平天国之乱。马新贻练兵备战,追随袁甲三,屡立战功。因功受封为庐州知府,以至于按察使(省级官员)。

之后遇见了陈玉成攻打庐州,兵败,被革职。紧接着又因为母亲、父亲去世,丁忧守孝回到了老家。于是在老家呆了四五年。

可能也是用人之际,又被老上级袁甲三保举启用,官复原职。从此一路官运亨通。

以候补道员到军营中协助袁甲三处理军务,攻克庐州,击败太平军,加封按察使,署理布政使。

从安徽布政使,升任浙江巡抚。

四年后,调任两江总督、通商大臣。在两江总督任上只有两年,马新贻便被刺杀身亡。

在这短短的两年内,马新贻主要做了六件事

训练士兵

--马新贻上任后选出的二千五百人编为五营,令总兵刘启发率领搜查捉拿犯法者,犯法者由此而减少

撤销税关

--宿迁有水陆两处税收关口,淮关也在蒋坝设立分关,使得税收过多,让来往的商人利益受损,马新贻,撤销了上述的蒋坝、宿迁旱关等税关。

抓捕土匪

山东、江苏交界处有土匪骚然村寨,马新贻将其捕捉后处死。

安庆教案

--安庆教案发生后,法国海军司令莫代率军舰从长江进入南京下关。就在法国海军剑拔弩张之际,马新贻主动与莫代协商。

双方签署《南京协定》

在安庆城内拨给一块土地赔偿法国传教士的损失。严惩迫害教徒的凶手,以命抵命。并在辖区内各府县张贴告示,承认英法传教士们租买田地的权利。

盐政改革,确保税收

修筑运河东西两堤、小罗堡西堤工程。及安徽各属堤岸。

曾国藩称其,办事和平精细。

清廷给予的评价“于地方一切事宜,办理均臻妥帖。所在有声”


可见,现实中的马新贻与电影中的完全不同。人们之所以记住马新贻,是因为刺马案。但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马新贻的所作所为,符合当时的正常道德准则,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好官。并非刺马案中所说的那样背叛兄弟而上位的道德沦丧的奸诈之徒。


参习处


我是逐梦,我们一起在史籍中寻找答案。

一、练兵剿匪

奏言:“标兵虚弱,无以壮根本。请选各营兵二千五百人屯江宁,亲加训练。”编为五营,令总兵刘启发督率缉捕,盗为衰止。---《清史稿》

马新贻调为两江总督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书要求练兵,在得到朝廷同意后,在各营之中选择精兵二千五百人屯兵于江宁(今南京),亲自训练。将这些人编为五营,并派去剿匪,从此南京附近的盗匪逐渐消失。

二、上书除关,严禁索取

宿迁设水、旱两关,淮关於蒋坝设分关,并为商民扰累。新贻奏:“蒋坝为安徽凤阳关辖境,淮关远隔洪泽湖,不应设为子口。当令淮关监督申明旧例,严禁需索。宿迁旱关非旧例,徵数微,请裁撤,专收水关。”从之。---《清史稿》

在宿迁有两座关卡,一座在水路,一座在陆路。淮关在蒋坝设立分关,让过往的商民感到很烦扰。因为蒋坝是安徽凤阳关的下辖,淮关远离洪泽湖,相当于收两次过关费,马新贻上书要求废除淮关,并要求淮关监督并按照旧例执行,严禁索取。并废止宿迁的陆上关辖。都得到批准。

三、剿灭幅匪

幅匪高归等在山东、江苏交界占民圩,行劫,新贻捕诛其渠。---《清史稿》

马新贻诛杀了盘踞在山东和江苏交界地带的贼匪。

总结:以上是《清史稿》关于其在两江所做事的记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