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有何意义?

_鄯魇


《永乐大典》收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以及百科文献,共22877卷,目录60卷,装订11095册,全书3亿7千万字。


这本书比法国狄德罗编簒的百科全书、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早300年,堪称世界文化的瑰宝。据保守估计,《永乐大典》采收古代典籍八千卷左右。前代所著《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是非常著名的鸿篇巨制,但和它比起来,在体量上相形见绌,《永乐大典》是它们的六倍左右。清朝的《四库全书》收录古籍在3000册左右,也只能望其项背,自叹不如。这本书汇聚2 000多顶尖文士

的心血,历时五年方告完成。内阁首辅解缙、太子少师姚广孝担纲编纂,初名《文献大成》,朱棣亲自作序,并更名《永乐大典》。内阁首辅解缙画像

巜永乐大典》采用成本很高的树皮纸
,这种纸又白又厚实,打开后木香四溢。此书高50.3厘米,宽30厘米,这种大尺度的书为群书之冠,书面用多层宣纸硬裱,再用黄绢包皮,皇家风格体现无遗。
曾担任靖难军师的姚广姚画像

巜永乐大典》成书后,因当时排版技术落后,只能采用雕版技术印刷,而一名熟练雕工一年才雕一万字,照此速度,刻版少说也要250年。基于这一工程难度,该书一直未能印刷面世,只能束之高阁。




原书只有一部,现在存世的都是嘉靖年间的抄本。惟恐如此珍
贵的图书有闪失,嘉靖41年8月下令抄写一部,直到嘉靖驾崩,书还没抄完,到隆庆初年才刚刚完成。原书置于南京保管,正本藏于文渊阁,副本安放皇史宬。这套书乾隆年间仅存8000册,因此有人怀疑并未抄完。对于原书的去向一直是个不解之谜,有人怀疑,嘉靖将它带入了坟墓。根据考古人员对嘉靖的永陵进行遥感探测,报告显示墓内积水严重,如果有书则凶多吉少。后来又历经战火,包括八国联军、义和团,又遭遇监守自盗,该书损失贻尽。1912年,翰林院所存《永乐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存64册。经过征集,目前中国家博物馆珍藏161册。聚焦国外,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40册,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各大图书馆共藏有51册,德国两所大学图书馆,以及柏林人种博物馆共藏5册,台湾国立博物馆有62册,日本各大图书馆也有收集。《永乐大典》的损毁和佚失,是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

当初,朱棣为什么要修巜永乐大典》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朱棣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既然在打江山方面没有机会比肩其父,那么在立德立言方面要超过其父。众所周知,朱元璋在皇帝堆中,属于文化不高的人。为了弥补自身形象的不足,他在位期间,令大臣修撰了很多书籍,如《太祖实录》等等,朱棣“不厌其繁”的《永乐大典》,浩繁博广,堪称巨无霸百科全书,无疑挣足了面子。

第二,朱棣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上位的,按照封建礼制属于来路不正,叔夺侄位让人不齿、不服,虽然在肉体上打击了建文帝的保守派,包括灭方孝孺十族,但是要想让保守派思想上臣服,必须有所建树,特别是要拉拢知识分子,告诉他们我不是莾夫,我尊儒,我和你们一样,都有知识分子的追求;你们今后都会有用武之地、都有好的前途。

抛开个人的功利心,实事求是讲,《永乐大典》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春秋风云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诏谕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明永乐元年即公元1403年,历时六年编修完毕。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七、八千种,当时辑录的图书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工技、农艺、医学等;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

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皆为明嘉靖年间的抄本,穿越五百年的历史尘沙,历经多次宫廷变故和外敌劫掠,该书早已大量毁弃和流失,1900年大部分被八国联军梵烧,残卷被劫掠瓜分 ,现分别存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国外的一些官方及民间图书管理机构。

近现代以来,戏曲、地方志、科技书籍和医学著作开始被人们重视和辑录。大典中的佛教、道教资料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成孰的类书,其价值远远不止上面提到的几点。即便现存的残卷,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医学、语言、地理等方面也堪称宝藏。《永乐大典》是古代大型工程,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心中的莲花XZdlh


《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先后命内阁首辅解缙和太子少师姚广孝主持修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后由永乐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共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和博大精深。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它因为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是十分可惜的。

历史上的《永乐大典》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赞叹,它的毁灭也带来了同样强烈的悲伤和遗憾,留给后世许多有待探寻的谜。

《永乐大典》所载之书以宋元时期的著作为多,所以历代学者都把《永乐大典》看作辑佚之渊薮,他们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汇总起来,使许多佚书得以重现人世。

清代学者辑录宋、元文人的诗歌文集和宋、元两朝的史料最为丰富。近现代以来,戏曲、地方志、科技书籍和医学著作开始被人们重视和辑录。大典中的佛教、道教资料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各地。它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玫宝,是当今世界最早、最全和最大的百科全书,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左行自媒体


谢谢题主的提问。无论从历史价值角度分析,还是从文化价值角度考量,《永乐大典》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姚广孝以及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由两千多名学者在1403年至1408年编成(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近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也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现在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各地。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正如《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所说,《永乐大典》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我们要感谢这部书,因为如果没有它的诞生,很多古代书籍,今天的我们将永远也看不到了。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文化领域,探究传统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图。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漫步世界遗产


《永乐大典》不单是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文化科技等之集大成,亦是人类几千年来文明文化科技等之集大成,其意义对中华并人类怎么说都不为过。

为什么欧洲中世纪千年黑暗,而“文艺复兴”猛然间就成就近代世界霸主到今天,类似于地球生命史上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西方一下子就奠定了近代几乎所有人文类与自然类学科的基础,并且是打着古希腊、罗马的旗号……在这里,必然有惊人的历史内幕……以前的不说了,我曾经断定,世界也即地球上凡是超过距今两前年以上的文明史,几乎都是中国人直接或间接的创建,是中华文明奠定了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但近代西方突然的超车是怎么来的呢?我想,除了以前沿袭以来的中华输出到欧洲的文明外,在西方文艺复兴前夕,必然有大量的惊人的规模的文明由中华输入,才会有可以在汲取后不久的产生这样的近代西方效应……而当时能够总结几千年上万年来的人文、自然科学门类的知识总结有没有呢?什么样的国家力量能有这个 能力呢?这让我想起李约琴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总结的话,大意是人类近代以前几乎所有的创造发明都可追溯到中华。而孟席斯正是在辛勤的做这项工作。能有能量做这件事的当然是中国啰,也唯有中华有这样自古至今(当时)的人类全面的知识积累和组织力量与印刷条件。

我们来看看这本书:《永乐大典》。该大典编撰成册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姚广孝以及内阁首辅解缙为总编,近三千多学者历经数年劳作,收集从古到明朝当时所有资料而成的的一部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书,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然《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全球——近代灾难被抢掠到世界各地。《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可以这么说,直到今天,这部百科全书之规模之涵盖的学科领域在历史上独一无二、空前绝后,无所不包:如数理化、地理学、农学、民用工程、军事工程、医药、建筑、城市规划、钢铁、钢材、制陶、生化甚至包括异体受精、船舶建造、火药制造、缫丝、丝织业、酿酒……甚至于包括编码、译码、密码学……举个例子,就说数学,书中提及到宋朝就达95部数学论著,其中有些是关于余数定理和密码学即用数学方式解析密码的专著。还有不少是关于计算圆形、球体、圆锥体、棱锥体、立方体和圆柱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数学方法……高等数学。

关于军事方面,大典里记述了如何制造迫击炮、火箭炮、大炮、火箭驱动装置、喷火器以及各种火药炸弹的制造方法……这些,都成了后来西方侵略中华的先进武器。

想必大家都知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 ,如果不知道,再提起一副著名的画——《蒙娜丽莎》,你就会感觉——哦原来是他。看看他获得的名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军事工程师、建筑师、生物学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嗬嗬。如果你得到了当时中国人的文明成果——尤其是永乐大典里的知识——你当然不想成为天才科学家、发明家……这个家那个家都难。可不是,如被誉为文艺复兴早期“通才”的列奥·巴蒂斯塔·阿尔贝蒂也是。孟席斯分析,阿尔贝蒂1434年前的著作都是关于国内事务,而此后也即郑和船队到访佛罗伦萨与教皇见面后,开始爆发大量撰写天文、数学、密码学、制图等方面的专著了……恰巧阿尔贝蒂是当时教皇尤金四世的公证人,可能还参加了中国代表团与教皇之会面。孟席斯惊叹原来佛罗伦萨的数学家抄袭了中国人的著作——塔科拉、弗朗西斯科·迪·乔尔乔、阿尔贝蒂从《数学九章》中抄袭了数学、测量、透视法、和密码学知识;雷吉奥塔斯从郭守敬著作中抄袭了球面三角形的内容,托斯卡内里和库萨的尼古拉抄袭了郭守敬著作中的天文知识……

另外,文艺复兴时,被中华文明文化培植出来的西方这些所谓的大家抄袭得厉害的就是《农书》了,许多图片直接被这些大家“复制”。 这本专著是中国古代记述农﹑副业生产技术的科学著作。作者王祯﹐元代农学家和活字印刷术的改革家。书中汇编了许多古农业著作﹐包括西汉《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北宋秦观《蚕书》﹑曾安止《禾谱》和历代史书中《食货志》的有关资料等。他还按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编绘了“农器图谱”。《农书》共22卷﹕农桑通诀6卷﹐谷谱4卷﹐农器图谱12卷。书中还包括有活字印刷术的内容。《农书》的“农器图谱”中﹐有蚕缫门﹑织纴门﹑纩絮门(附木棉﹐即棉花)﹑麻苎门等各篇﹐绘图介绍当时中国南北各地缫丝﹑织绸﹑绢纺﹑棉纺﹑织布﹑拈麻等工具和手工机械﹐并作了评价。还在“利用门”中绘图介绍了8锭手工摇纱机(軠床)和使用各种动力的32锭木制麻﹑丝拈线机(大纺车)……

孟席斯说,就我所了解,塔科拉和弗朗西斯科发明和绘制的各种各样的机械轴、轮状物和曲柄,都来自《农书》;塔科拉、迪乔尔乔书中抽描写的能量传输来自《农书》;达芬奇发展了弗朗西斯科的成果,其绘制的机器草图原形来自《农书》……


昆仑源


说起《永乐大典》,我们不免常常会与《四库全书》做比较,而这两本古代典籍都是我国古代两部大型综合类的典籍汇编,两者没有优劣之分,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与珍品。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说看,只能说是各有千秋。只是由于《四库全书》在编撰过程中由于编撰之人根据个人喜好改动历史,造成对传统文化的巨大破坏使其完整度不如《永乐大典》,给后人留下难以弥补的巨大遗憾。

《永乐大典》,编撰时也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编撰工作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即公元1403年,历史六年编撰完成。

《永乐大典》,全书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共11095册,约3·7亿字,由姚广孝及内阁首辅解缙带领朝野上下共2169名文人志士进行大典的编写。初名《文献大成》,由于编撰完后明成祖阅后甚为满意并亲自作序,改名为《永乐大典》,其内容涉及广泛,汇集了古今图书达七八千种,总共收录了明朝也就是14世纪以前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方面的书籍。

《永乐大典》可供后人根据记载的资料进行参阅和借鉴,书中所有内容历史还原度极高,虽然在编撰时不免缺漏,编排时定韵标准不一致等一些人为客观因素会对后人的查阅工作带来一些麻烦,但这丝毫不影响《永乐大典》它成为我国古代典籍前所未有的文典巨作以及它对于后人有极高的学术研究和史料价值的重要作用。





博阅轩爱读书屋


《永乐大典》是明朝明成祖时期编著的一部书,内容浩大,如果流传到现在,光是其中保存的古代文献就已经是无价之宝了。因为其中保留了很多古代的书,现在都已经没有了。

而且这部书有一个特点,它不是公开发行的。

开始的时候只有一部,是完全手工抄写的。而且它的读者也只能是一个人,那就是皇帝。

因为明成祖下令编写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后代子孙教怎么做皇帝用的。所以这部书一直被珍藏在皇宫。

万历当皇帝的时候非常喜欢这部书,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万历下令重新抄写了一部,这才有了第二部。

现在的人都十分看重《资治通鉴》,认为它是一部权谋书。然而《永乐大典》一出,《资治通鉴》就是小儿科了。


故纸汇


《永乐大典》是中国第一步完整的百科全书,全书22937卷(目录60卷),11095册,大概3.7亿字,保留了明朝之前绝大部分的文献古籍,从永乐二年开始编制,直到永乐五年才定下初稿,参与编书的多达两万多人,由于内容浩大,所以只有一套正本,在嘉靖年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抄录了一套副本,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是这套副本。

众所周知,朱元璋死前,其实是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的,燕王朱棣由于不满侄子的削藩政策,所以率军发动靖难之役,最终获得了胜利,但是南京皇宫却被一把大火烧了,朱允炆生死未卜,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于是朱棣就自封皇帝,登上皇位,但是合法性却饱受质疑,于是为了给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皇位提供法理依据,开始主持编制《永乐大典》,却也意外成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趣味小说屋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全书22937卷,由姚广孝以及内阁首辅解缙为首总编的约2000名学者在1403年至1408年编成:目录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和历史意义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文献资料。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它由于人为或自然的破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古代典籍是承载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郑和宝船”,它的形态、语言和内容是一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永乐大典》就是这样的“宝船”,它把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船仓。道教在元朝曾经历一次毁灭性打击,道教书籍几乎尽毁,至明代,流传于世的道家经典不足宋、元时期的三分之一,而《永乐大典》则最大限度地记载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经典。《永乐大典》所载之书以宋、元时期的著作为多,到明代编辑《文渊阁书目》时,这些著述已经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还在流传。加上《永乐大典》收录的典籍除比较正规的儒家典籍、史传百家、历代文集等,还收录了大量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历代学者都把《永乐大典》看作辑佚之渊薮,他们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汇总起来,使许多佚书得以重现人世。清代学者辑录宋、元文人的诗歌文集和宋、元两朝的史料最为丰富。近、现代以来,戏曲、地方志、科技书籍和医学书籍开始被人们重视和辑录。大典中的佛教、道教资料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凝超


那相当于百科全书,记录了很多宝贵的信息。对研究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