吖-壤
晁盖是吴用同乡,是从小一起的老朋友,为什么宋江上梁山,他很快背叛晁天王而投入宋江怀抱,其实另有原因。
智多星吴用原本是东溪村一私塾教师,不好好教书,也不踅摸赶考,博得一官半职,三天两头穿梭在江湖人士之间,比晁保正晁盖还提前知道生辰纲的事情,并积极游说晁盖、物色劫取不义之财的人选,最终如愿以偿地当起了山大王,难道这个白面书生的圣贤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吴用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毋容置疑,在东溪村很有威望,连石碣村的三阮也尊称他“学究”、“教授”。为什么他不去科举谋一个一官半职,而要甘愿清贫当一个孩子王呢?非也,吴用考过科举,而且差点中了状元,坏事就坏在他的姓名上。吴用曾经参加科举考试,成功名列第一,因为事先没有跑蔡京的门路,就在皇帝拍板定案要点他头名状元的当口,蔡太师谏言:吴用才学自不必说,但名讳不佳,若是朝廷录用他,人们会说朝廷的状元“无用”,有损皇帝威严。于是,皇帝大笔一挥:永不录用。得,因为一个姓名的谐音,断送了吴用读书取仕之路,连那个倒霉的柳三变都不如!
晁盖是吴用上梁山前崇拜的对象,两人的关系非比寻常,按理吴用应鼎力帮助晁天王才是。宋江上山,吴用立即投入怀抱,无情地加入宋江抢班夺权行列,为什么他要背叛自己的同乡、老朋友晁盖呢?想想吴用钟情江湖的原因、想想晁盖和宋江对待落草为寇截然不同的态度便知端倪。
吴用十年寒窗,满腹经纶,本想一举成名,光耀门楣,但被奸臣蔡京的一句话,将读书取仕的门路堵得死死的了,他对朝廷和奸佞的愤恨可想而知。要出这口恶气,达到一鸣惊人,让朝廷看看吴用是不是无用,必须干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不仅占山为王,而且扯旗造反,弄一个震动朝野的事情出来,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晁天王当了山寨之主,最大的抱负很明确:替天行道,杀贪官污吏。但格局仅限于梁山水泊的一亩三分地,最大也不过山东地面。这种格局,远远达不到吴用的预期目标。因为,仅鲁陕地界,和梁山一样占山为王的太多了,二龙山、清风山、桃花山、对影山、少华山、黄门山、饮马川、登云山、白虎山、芒硝山、枯树山等等,叫上名来的、与梁山能扯上关系的就有12个之多,扯不上关系的,加上南方诸省,可能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但那一个也没有震动朝野的地步,充其量就是府县级两级才当一回事,何况很多山头的草寇和地方官沆瀣一气,官匪原本就是一家。
宋江则不同,起初死活不肯上梁山,后来再也不提上山落草有辱祖宗的事情,而是大手笔实施招安计划。吴用是何等聪明之人,一眼看穿宋江所图不小,甚至敢于闯宋徽宗的书房,为的是将宋江网络天下邪魔,整体招安,为皇帝分忧解愁,一次性解决朝廷后顾之忧的抱负直达天听(九天玄女天书计划),这不正是吴用梦寐以求的事情吗!吴用果决地背叛晁盖投靠宋江,并不惜自污名节,屡屡献出绝户计,帮助宋江一步一步实现目标,就在情理之中了。
宋江身死,吴用相约华荣自绝于宋江墓前,不是害怕自己得罪的梁山兄弟寻仇,这位戎马半生,刀口舔血,双手沾满很多无辜之人鲜血的汉子,此时还怕什么生死!全是因为自己所图的大布局整体倒塌,哀莫过于心死,这才是吴用真正的死因。
醉卧阳关外聊文化
吴用为何很快成为宋江的心腹,因为他们都出自一个大背景下,宋江是县衙里的衙司,而吴用是教书先生,他们从小都受到封建文化思想的熏陶,都或多或少存有愚忠思想,报效朝廷,光宗耀祖已植入心底,在宋江上山后,虽然吴用是晁盖的拜把兄弟,也是生死之交,不过宋江的思想符合吴用的意愿,两人的理想一致,目标一致,可以说志同道合,再加上宋江很会笼络人心,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很快他俩就成为推心置腹的好兄弟,逐渐的与大哥晁盖就离心离德了,比如在晁盖攻打曾头市时,吴用就没有去,或许是因为宋江压根就没想去攻打与皇族有牵连的曾头市,吴用在策应宋江,最终造成晁盖中了史文恭的一只毒箭而身亡。
生活点点观
梁山的军师吴用(无用),他本是个教书先生不甘寂寞,不甘清贫,不甘平庸。投天王,上梁山。本想出人头地,谁想天王志在江湖。是走,是留。却遇宋江志同道合,狼狈为奸。为了自己出人头地,转投宋江出谋化策,为了一官半职,随宋江东征西杀,那管别人生死,为了荣华富贵,陪宋江放弃梁山我只进不退。军师吴用,累死三军,战死弟兄,却难逃一死。可怜,可惜,可叹,可恼。荣华富贵犹如黄梁美梦,高官厚禄犹如羊如狼群,忠臣良将不知伴君伴虎!先生饱读诗书,才学八斗却难逃此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