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光阴
根据这个问题里的两个关键词:文学作品,硬伤和缺陷,这里既不需要讨论鲁先生的众多其他作品,也不需要讨论其文学作品的优长,而是只讨论他的文学作品,即他的小说和诗歌;并集中精力讨论其文学作品的缺陷。他还有一些改写或翻译或编译的文学作品,按常规理解,应不属于他个人的文学作品。
鲁迅写作的全部小说,收发在《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中,共142000+84000字。《呐喊》共有小说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 《端午节》《白光》《猫和兔》《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共有小说 11篇,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从小说作品的思想性来看,其文学主题的主要缺陷是,没有正面人物,乃至没有正常人物,至少在其重要小说中是如此。既没有写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没有写兢兢业业建设国家的中华脊梁,没有写善良勤劳的普通民众,也没写外敌对无数善良中国民众的凶残兽行。他笔下的文学人物基本上没有正面人物,而且各有各的丑陋或低贱:阿Q可恶,孔乙己可怜,华老栓愚昧,杨二嫂势利,吕纬甫颓唐,九斤老太愤愤不平,阿长妈妈喜欢说人坏话... ...
几乎所有的作品只写中国的阴暗面,只写中国人的矮穷丑。倒是他最早的“文学作品”,编译的故事《斯巴达之魂》让他深感惭愧的少年之作,还有那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恶魔风骨”。可惜在他“成熟”之后的本人创作中,这种“风骨”已经荡然无存。
从小说作品的艺术性上看,最大缺陷不是没有长篇作品,而是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故事,只有一个还算清晰的画面或素描,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小说作品的根本特点首先在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然后才是通过故事而慢慢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有些短篇小说甚至没有很清晰的人物形象,而主要靠引人入胜或让人意想不到的情节而成为名篇,如莫泊桑、契科夫等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
在鲁先生的46首诗歌中,倒是留下了一些耳熟能详甚至影响深刻的句子,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遗憾的是这些名句之所以成名却大多是因为被误解成远离原意万里。如23岁在日本时写的那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确很有一些气魄。但如果你认真读一读前面的几句,再了解一下当时鲁的实际情况,就会觉得那样解释未必是他的原意。同类的著名诗句又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几十年来多少国人赞叹这两句诗,想象着鲁先生的伟岸形象,但后面紧跟的两句“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又的确无法与“民族脊梁”联系起来。
另一句常为国人引用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则是为日本友人西村真琴养的丧家之鸠死去,应征而作的。大概唯一没有被误读的就是那几首悼诗,如著名的“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确是为悼念友人而作。看来,我们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读懂鲁先生的诗作。
鲁先生的其他多数诗作基本是些即兴而发,而且许多都曾作为礼物抄录送给日本友人。如: 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学生和玉佛》 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二十二年元旦》 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赠日本歌人》
唯一提到战争的诗歌是那首:一.二八战后作 “战云暂敛残春在,重炮清歌两寂然。我亦无诗送归棹,但从心底祝平安。” 而根据《鲁迅日记》1932年7月11日:“午后为山本初枝女士书一笺,即此诗。这是鲁留下的最后一首诗。
公开讨论鲁迅文学作品的硬伤和缺陷,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虽然只是在一个网络平台上,但能够讨论曾经的唯一“先生”文学的硬伤,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拨开迷雾,看到了真实情况,实在是一个值得高兴的巨大进步。
无中生有hz
提问题的人,居心叵测。
回答问题的人,掉进了陷阱。
否定鲁迅的人,不是无脑就是坏。
鲁迅是民族的脊梁,不容置疑。
没有鲁迅,多少中国人会得软骨病!
没有鲁迅,多少中国人会丧失骨气!
没有鲁迅,多少中国人继续醉生梦死!
没有鲁迅,多少中国人会成为牧羊犬!
没有鲁迅,多少人会成为公知!
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对诋毁鲁迅的人群起而攻之。凡是有骨气的中国人,都应该对诋毁民族脊梁的人杀人诛心。
公知们,你们的美国爸爸不要你们了,看你们还能蹦哒几天!
大鹏高考
鲁迅是一面伟大的旗帜。他一生都在呐喊,为了唤醒民族,追求光明与进步,始终坚持不懈的与保守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作斗争。他不只是单枪匹马,而旦还带动了一大批左派文艺战士,这难道是在敌后?不!是在思想前线。可惜他因病英年早逝!据说在他出殡时上海有上万民众自觉地赶去送行,可见他在人民心中的份量和重量。任何人想否定鲁迅都是别有用心的,也是不得人心的。毛主席早就给鲁迅高度评价。正如臧克家诗句定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鲁迅就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一切小人、汉奸敢站鲁迅像前,敢问心无愧地定神望着鲁迅先生那敏锐的眼神吗?
陈子882
……
这是上溯到“五.四”特殊历史大背景深究,还是置顶当下吃穿不愁的环境玩味呢?!
或者其硬伤是有的,却只有从当下“游牧青年”(90后游荡或北漂者)眼里可见“硬伤”很棘手!
……鲁迅当年弃医从文,聊剩以“春秋笔法”方可一泄那时愤青情怀的块垒。也堪见证了——此刻从古文述文转变到白话文写作的过渡及其诸多苦闷。笔法语调,不免“摸着石头过河”了!尤其鲁迅先生主张翻译“硬译”,或许这硬译的手法,不经意间带进了写作里去了!
……即比如,读蒲松龄的《聊斋》,自然较《红楼梦》晦涩拗口七分!两部巨著里,都充斥了美人佳丽多棱角的冷艳,而所留给读者的美感居然迥异不已!森然间,“画皮”是高冷的美,却令书生感知到了无尽的温情;魔幻里,仅体察了“镜中花,水中月”,由热到冷黛玉有如僵尸还魂的凄美!
……从梁实秋款款不问时政,逸夫、宿儒般的闲适美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到“怒向刀丛觅小诗”,以幽愤及慨当以慷而诔《为了忘却的纪念》……!
我们不妨读懂了“五.四”,再根究“硬伤”为何物……
聊表浅陋愚见,谨供茶余饭后一乐矣!
九夏涛声
-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要根据提问者的两个关键词:“文学作品”、“硬伤和缺陷”。
- 针对这两个关键词,就不需要去讨论鲁迅先生的众多其他作品,也不需要讨论其文学作品的优点特长。而是只探索讨论他的文学作品,即他的小说诗歌,讨论其文学作品的缺陷。
- 从鲁迅写作的全部作品看:巜呐喊》、《狂人曰记》、《孔乙己》、《药》、《明天》、《风波》、巜故乡》、巜阿Q正传》、巜仿徨》、《孤独者》等部份作品,从小说作品的思想性来看,其文学主题的主要缺陷是,没有正面人物,乃至没有正常人物,至少在其重要小说中是如此。作品中沒有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没有写兢兢业业建设国家的中华脊梁,没有写善良勤劳的普通民众,也没有写外敌对无数善良中国民众的凶残兽行。
- 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可以看出没有正面人物,而且都是各有各的丑陋和低贱;阿Q可恶,孔乙己可怜,华老栓愚昧,杨二嫂势利,吕纬甫颓唐,九斤老太愤愤不平,阿长妈妈喜欢说人坏话等……。几于作品只写了中国的阴暗面,只写中国人的矮穷丑。
- 从鲁迅先生作品的艺术性上看,最大缺陷不是没有长篇作品,而是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营造故事,只有一个清晰的画面或素描,例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小说作品的根本特点首先要在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然后才通过故事而塑造出人物形象。
- 以上只是回答提问者的提出的硬伤和缺陷,针对题主所提的问题来讨论这也是一个重大进步。每一个人都有优缺点,并不能因为是鲁迅的原因,就要认为他的作品是完美无瑕的。只有存在硬伤、缺陷的鲁迅,才是直实伟大的鲁迅。
- 鲁迅先生是一面伟大的旗帜,为了唤醒民众,追求光明与进步,他一生都在呐喊,始终坚持不懈地与保守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作斗争。他不只是单枪匹马,而且还带动了一大批左派文艺战士,始终站在思想斗争的前沿,是一位伟大的精神斗士!
冷雨似箭
鲁迅文学作品最大的硬伤,最大的缺陷是什么?
答: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中华民族的文化革命先驱,他一生光明磊落,旗帜鲜明,他的作品是投枪,是匕首,对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鲁迅橫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正视惨淡的人生。“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巜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就是对进步学生和共产党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后,深切的怀念,沉痛的悼念。鲁迅先生是面对白色恐怖,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为人民树起的一面不朽的红旗。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揭露对动搖者及两面人的剖析,在那样的特殊时期,是冒着枪林弹雨而书写的篇章。
今天读《阿Q正传》、《孔乙己》等名篇,仍就闪耀着艺术的光华!
鲁迅是最有民族气节的英雄!
依稀57
你想呼吁天下,来揭鲁迅作品的硬伤和缺陷?
在此之前,试问你的文学创作能力,能超越鲁迅几许?你如果自以为是,便可拿出自己的作品,并请全社会有识之士,将其与鲁迅的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比较。
你若得以胜出,方有资格如此说话。
但若事实证明,以你的功底和表现结果,不仅无法向鲁迅的作品挑战,甚至穷尽三生,尚且难以望其项背,你将如何谢天下!
姑且退一万步,不比别的,而单单只比口碑,仅比“民族魂”这三个字,有谁认同你么?
懵懂间,天下已然骤变,以致不畏深浅者多矣。况无知便已无畏,而无耻之流又焉存忌惮。
清心-芳
鲁迅是以编故事进行思想斗争的先锋,他要斗争的对象都设置了故事形式与逻辑,最后都是批判传统文化,直指儒家,儒家思想是教人使坏的么?这种以编故事进行批判的形式轰轰烈烈搞了上百年了,这就是后来普遍的以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宣传与教育的灵魂。文贼怎么玩成民族脊梁的,又有几个意识到呢,他们开创了把文学作品当历史的大潮流!这类文学作品是无法建立理性与思辨体系的,都变成了政治意识形态操控的工具。
所谓的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从编的故事里面来吸取,它只培养大量的脑残!根本就培养不了对社会历史与文明文化更深入了解与进行建设与反思的人!
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传统社会中每一个人在他的家庭,亲友,乡邻,族群中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道义观,善恶观与是非伦理道德评判并与之代代相继与传承的生命伦理道德价值观!
这个善恶观与是非观,伦理道德价值观,不以政治统治的变化而变化,不以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变化而变化,这就是道统!
而建立这个不以政治统治而变化的善恶观与是非观,伦理道德价值观,这就是儒家思想文化所奠定与推广而成的,鲁迅把矛头指向这个关系上面,这才是文化系统最大的汉奸!
一帮蠢猪都发现不了这个关系!
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孔孟之道才是中华文明与道统的根基,所有被鲁迅文章所吸引的,几乎大多数人在对孔孟之道没有了解下就产生了反感,这些人绝大多数都很自然的对儒家思想从心底上产生了排斥与恶弃,他们不那么可能去思考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形成的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意义与成果,一味的变成了因反对而反对的那类人,而这类人,恰恰就是典型的文革遗毒!
这种以编故事的形式进行以点打面的手段真的是太厉害了,在鲁迅眼里,原来许多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华文明,这种根植于绝大多数传统人们心中的道义观,都变成了吃人的东西,这是掘断中华文明的根基啊!
但是,鲁迅本身的道德观并不是来自在日本学习时得来的新学,它恰恰还是传统的道德观!鲁迅本身的思辨逻辑体系,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那套,也不是美国的独立宣言与人权法案的那套,更不是基督教新教的那套善恶观与是非辩证。他所说的好恶与不良,只要是传统中人,都知道这个好恶与辩证关系,他的辩证体系其实还是传统儒家教育所推行的善恶观与是非辩证关系之内,但是,他用这些辩证关系去反传统反儒家!他把社会与历史环境过程产生的不良算到了儒家思想上面!
这是典型的掘祖坟!
杨宇林745
抛开声望、地位、价值不谈,单论鲁迅作品本身,其实还是能找出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的。
第一、成功作品体裁较为单一
近代以来,文学史研究的对象从诗文为主体变为了小说、诗歌、戏曲、散文等等文体并重的局面,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大师级人物。鲁迅是其中之一。
鲁迅虽然也尝试很多体裁的创作,诗歌、散文等等都有涉及,但这一部分作品与同时代作者相比并不是很出色。其散文集子当中也不是每一篇都像《三味书屋》等作品一样成功,大部分还是质量较为普通的。
鲁迅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和杂文上,这与其生活经历有关。
小说从《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这些成名作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鲁迅真正地将小说这一游戏文体抬高到了文坛正统地位。而杂文主的针砭时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与其生活贫寒以赚取稿费谋生有关。
至于像《野草》一样的散文诗,其实质量一般,内涵虽然深刻,但依然不能掩盖其形式上的混乱。
第二、情节较为无趣
鲁迅的小说不以情节取胜,往往是用其内里蕴含的犀利批判而备受瞩目。但小说就是小说,这些优点都不能让人忽视其情节趣味性的缺少。
鲁迅曾经回家探望自己的母亲,问她需不需要他为其带回点什么。有意思的是,他的母亲让他买几本张恨水的小说回来。
鲁迅自己就是写小说的,但是他母亲等人都不喜欢看他的小说。如此考察一下当时的历史,鲁迅的小说传播范围主要就是知识分子之间,对更底层一点的百姓来说,吸引力极低,远不如张恨水等通俗小说大家。
这与其故事情节的无趣有很大关系,并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三、语言表达有失醇和
鲁迅经常在文学作品当中“骂人”,不论是指名道姓还是指桑骂槐,鲁迅的作品因为其揭露国民劣根性,抨击时代弊病,所以戾气很重,言辞较为激烈。这就导致了他的作品如匕首投枪,杀伤力大的同时也往往较为伤人。
喜欢鲁迅的人认为是犀利,不喜欢这种风格的人归之为粗俗。但客观来讲,鲁迅的文字虽然价值极高,但确实没有胡适等人的作品读起来让人感觉舒适。
但不论怎么讲,鲁迅的行文风格就是如此,虽然犀利异常,但也有失醇和。
至于其他一些字词运用上的争论,多半是因为白话文肇始阶段的不成熟导致,并不能算作鲁迅作品的缺陷。
每一个作家都有优缺点,并不能因为是鲁迅的原因,就要认为他的作品是完美无瑕的。只有存在硬伤、缺陷的鲁迅,才是真实的鲁迅,完美的评价是溢美之词而已。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鲁迅文学作品的最大“硬伤”就是没有“最大”的硬伤,鲁迅作品的最大缺陷就是“缺陷”太少。
总有人想贬低鲁迅,岂不知这是螳臂当车。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集•序言》中说:“鲁迅是来谟斯,是野兽的乳汁所喂养大的,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谛克的革命家的诤友!他从他自己的道路回到了狼的怀抱”。瞿秋白的评价是准确的,突出了鲁迅的战斗性和革命性。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铸成了鲁迅的战斗性格。国破家亡之际,有人卖国求荣,有人钻进了故纸堆,有人躲起来喝咖啡,有人在客厅里谈“雅食”,鲁迅把笔当作“投枪”、“匕首”刺向反动文人和他们的主子。当一些人对未来悲观失望的时候,鲁迅说“中国的希望在北方”!
鲁迅是伟大的战士:反帝反封建。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诗歌,小说,散文,杂文,译文,学术论文,著作等身。鲁迅是杰出的思想家:看出来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字:吃人。鲁迅是高明的医生:用自己特有的“手术刀”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是人民的儿子,他甘愿做人民大众的“牛”!
鲁迅在骂声中成长,他是经得起考验的。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两个口号”的论争时期的我“自骂”和“互骂”,到鲁迅去世以后许多人的恶意诋毁,再到从八十年开始到还没有停止的一些别有用心者的“恣意恶搞”,都没有毁掉鲁迅的光辉形象,也没有撼动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把交椅的地位。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用杜甫的这两句诗来形容鲁迅和鲁迅的反对者是再恰当不过了。中国,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出了鲁迅这样伟人实在是个奇迹,就不要再无意或者有意地去伤害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