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八爺黨聯合隆科多以及關外旗主也敵不過病入膏肓的十三爺?

最知之


如題主所問,八爺黨人多勢眾,但終究敵不過病入膏肓的十三爺。究其原因,這裡面既有八爺黨團隊合作的問題,也有法統方面的不足,漲知史就以上兩大方面展開分析:

八爺黨團隊合作

八爺黨此次逼宮雍正可謂是背水一戰。如果失敗,必遭雍正清算。雍正雖早已不滿八爺黨,但念在手足之情及八爺胤禩素以“賢王”為名拉攏朝中重臣,因此為了穩定朝局,雍正只能先忍氣吞聲,待時機成熟,一招制敵。

我們不妨先看一下八爺黨此次逼宮都有哪些“隊友”及“內奸”。

  • 隆科多

如題主所提隆科多,此人乃雍正即位的功臣之一。隆科多為康熙遺詔託管之人,在康熙逝世當晚,宣詔雍正即位。按說此人應該是雍正的堅定支持者,為何反戈八爺黨?

這就不得不從隆科多的家族說起,隆科多為佟國維之侄(正史記載是佟國維的兒子),佟國維為康熙朝重臣,且胞姐為孝康章皇后,女兒為孝懿仁皇后、愨惠皇貴妃,是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佟國維晚年為助隆科多上位,以犧牲自己的政治前途為賭注舉薦八阿哥,令隆科多則支持四阿哥胤禛。而此時的隆科多同樣遇到家族政治前途的問題,隆科多由於“天下第一巡撫”諾敏案及其子肆意妄為得罪雍正及十三爺等一系列作死操作,徹底為雍正所厭棄。

隆科多擔心家族的政治前途毀於一旦,但也忌憚張廷玉手中的康熙“死詔”。因此他鋌而走險,在不違背康熙遺詔且有擁戴之功的前提條件下,繼而以支持皇三子弘時即位為條件,跟隨八爺黨逼宮。因此隆科多與八爺黨的合作,只是因為有共同的敵人,而不是有共同的政治目標,因此他們的同盟並不是牢不可破。

  • 關外旗主

八爺黨聯合關外旗主,以整頓軍務為名,掌握了豐臺大營的兵權,繼而以恢復“八王議政”的祖制聯合逼宮雍正。也就是說,旗主們並不是實際掌握軍權的將軍,而他們也只是妄圖通過恢復祖制獲得一杯羹,只是為利益所導向,因此他們並不關心皇帝是誰,只看誰給的利益高。

滿清的八旗制度,使官兵的指揮作戰權與實際領導權分離,且八旗為各旗主所管轄,而“八旗共主”則是皇帝。因此從兵權來講,即使他們控制了部分兵權,但是雍正依然是實際的最高軍事長官。

  • 內奸

豐臺大營可以說是雍正的嫡系親兵,在雍正即位當晚,十三阿哥胤祥便憑一己之力牢牢掌握豐臺大營,繼而保證雍正的順利繼位。此次八爺黨掌握豐臺大營可以說是得人之利,八爺黨本想借整頓軍務為名,收歸軍權,奈何將領們只認皇上和十三爺,偏偏弘晝鬼迷心竅誤傳聖旨,說是雍正的意思,這才導致豐臺大營被關外旗主的人控制。

這場鬧劇註定會以失敗收場,八爺黨是假借雍正之名才掌管的豐臺大營,因此十三爺只要出現在豐臺大營便會扭轉局勢,而弘晝偏偏又告訴了十三爺。

出師無名,法理不通

八爺黨雖然借“八王議政”的祖制妄圖逼宮雍正,但是卻並不完全清楚祖制的真實含義,因此在學富五車的張廷玉一頓狂懟之後,八爺黨徹底沒了出師之名,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其次,雍正是康熙遺詔指定的法定接班人,八爺黨此番“八王議政”的逼宮是開歷史的倒車,是忤逆列祖的遺制,因此必定得不到廣泛的支持。


綜上所述,八爺黨雖然前期佔據人多勢眾的優勢,但卻是一幫鬆散聯盟的“牆頭草”,而且十三爺胤祥素來領兵,豐臺大營的將領又多為其舊部,因此註定八爺黨在這場不佔據法理的鬧劇中以失敗收場。


漲知史


豐臺大營是供衛國都安全的野戰隊,大多是八旗子弟,是當時北京衛戍非常重要的部隊之一。豐臺大營駐紮了12營軍隊,一共六千多人,多的時候可以達到4萬多人,雖然豐臺大營的駐軍不是特別多,但是戰鬥力非常強大。

豐臺大營的最高統帥為豐臺大營提督,由皇帝親自任命,並且直接效忠聽命於皇帝,沒有皇帝親自統領或者皇帝的聖旨及手諭,任何人都無權調動豐臺大營的士兵。

《雍正王朝》電視劇中充分體現了豐臺大營的作用,誰掌握了豐臺大營,誰就基本掌控了朝局,而雍正能坐上皇位並且坐穩,就很得益於老十三兩次控制豐臺大營。

第一次老十三被圈禁在宗人府,等到康熙去世之後,雍正拿出金牌令箭將老十三放出宗人府,老十三則是立即趕赴豐臺大營。當時的豐臺大營主將對老十三採取敵對態度,而老十三在豐臺大營有很多嫡系人員、生死兄弟,老十三就依靠這些人幫助殺死了豐臺大營的主將,掌握了豐臺大營,幫助雍正坐穩了皇位。

第二次老十三重新掌握豐臺大營,這次是發生在老八他們謀劃“八王議政”的時候,之前八爺黨吃虧在沒有掌握兵權,老八也是吃一塹、長一智,利用八旗進京整頓旗務的時候,將豐臺大營共管了。而所謂共管,就是利用八旗王爺帶來的參將與豐臺提督共同控制了豐臺大營,使豐臺大營不能進行軍隊調度,而在北京城內,由於隆科多投靠八爺黨,所以九門提督的軍隊都在八爺黨一邊,這樣看來八爺黨的確是穩操勝算。

八爺黨千算萬算算漏了弘晝,弘晝雖然沒有政治野心,但是一點也不傻,在上朝前一刻找到了十三爺,告訴十三爺豐臺大營被共管的事情。十三爺敏銳的政治嗅覺立刻發現了不對勁,所以沒有參加上朝,而是轉頭去了豐臺大營。

這次電視劇沒有講述十三爺怎麼在豐臺大營重新奪回軍權,但是我們可以猜出當時的情景。十三爺到達豐臺大營之後,此時豐臺大營雖然被八旗共管,但是豐臺大營的原來將領只是被脅迫不能調動軍隊,並沒有被殺死。十三爺到了之後,他本身掌管全國兵馬調動,所以豐臺大營的提督自然是聽從十三爺的號令,再加上他們大多數是十三爺的死黨,這個時候只要十三爺一句話,就可以將八旗王爺的參將全部捉拿,過程比第一要容易很多。

十三爺雖然有病,但是地位和威望依舊存在,加上握有掌管全國兵馬的權力以及一些死黨,處理八旗旗主留下來的幾個參將綽綽有餘,十三爺也又一次保障了雍正的帝位。


帝國烽火


非常榮幸能夠回答到這個問題

關於《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筆者百看不厭,在這部電視劇中引用了很多正史,對於雍正皇帝的一生的演繹也頗為公允,不過文學作品是不能和正史相依並論的

如題,真實的歷史是八爺黨並未聯合隆科多以及相關旗主逼宮,所以他們沒有和十三爺面對面的交鋒。不過在提問中的兩個雍正朝的重要人物隆科多和十三爺胤祥,的確是值得說一說。

雍正一生最寵愛的臣弟,淺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十三爺

在《雍正王朝》中十三爺忠勇仁孝,辦事一絲不苟,是雍正的得力助手,這點不假,在真實的歷史中也是如此。而縱觀整個清朝歷史,還沒有一位王爺受到皇帝的恩寵能夠超過十三爺胤祥,胤祥唯一一個在康熙朝沒有任何封號光頭王爺,而且還被禁錮了很多年,但是雍正一上位之後,便給他連跳三級,直接變成了親王,並把他的母族由包衣藉遷出,並追封其母章佳氏為敬敏皇貴妃,並下令其從葬景陵。而後又封胤祥為“鐵帽子王”,並且他的後代除了嫡子繼承鐵帽子王爵位外,還有一子被封為郡王,另有一子被封為貝勒,皆為世襲罔替,可謂是滿門榮耀,而且雍正還留下旨意告訴乾隆,自此後任何繼位的皇帝都不允許對胤祥之後的賞賜和封爵有任意削減。

他是清朝歷史上第一個沒有因戰功而被賜世襲罔替的王爺,在雍正朝真正的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1.生母出身卑微,為包衣人之後,而康熙對待其母的做法值得推敲

胤祥在皇子中出身最為卑微,他的生母為章佳氏,祖上是鑲黃旗的包衣人

,也就是皇家奴僕章佳氏在世的時候也並未冊封為妃,可見其地位低下,但是康熙對其寵幸有加,否則也不會為康熙生下了一子兩女,直到其死後,才賜諡號為敏妃

可是對於諡號而言,清朝妃子獲諡號的少之又少,而章佳氏又是死後賜諡,這未免又有些說不通,能夠追諡的都是極其榮耀的可是為什麼在世的時候沒有冊封她為妃呢?而康熙又對其寵幸有加,不然怎能留下一子兩女?

關於這段歷史《清史稿》中並未過多記錄,筆者妄自推測康熙皇帝很喜歡章佳氏,但是因為章佳氏出身包衣之後,祖上是戴罪之人,所以無法進行封賞。但死者為大,康熙顧念他和章佳氏的感情,所以又對其追諡,表達哀思。並且在章佳氏去世期間,三阿哥胤祉因在守喪期內擅自剃頭,康熙大怒,還免了胤祉郡王的稱號,降爵為貝勒。這其中緣故卻有蹊蹺,值得探究。

  • 2.胤祥能文能武,深受康熙喜愛

“聖祖過,尋履跡伏地嗅之,其孺慕誠切如此。”——《清史稿》

胤祥在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看到了父親康熙皇帝路過,便表現出對父親的崇拜,他趴在地上像小狗一樣追聞父親的氣味,令康熙非常感動,康熙就是有名的孝子,他自此便非常寵愛胤祥。

“王精於騎射,發必命中,馳驟如飛,嘗從獵,猛虎突出林間,王神色不動,手利刃刺之,見者服其神勇。詩文翰墨,皆工敏清新”——《清史稿》

在清朝初期,皇子們非常辛苦,既要習文,又要練武,筆者在前一篇問答中寫過,文采和弓馬最嫻熟的皇子是三阿哥胤祉,但是要論最勇敢的皇子應該是胤祥胤祥可手刃猛虎而面不露懼,吟詩做文也是清新流暢,也是文武雙全不可多得的人才。

康熙非常喜愛這個兒子,在胤祥13歲的時候就帶去盛京謁陵,並且在此後的十年之間,每次出巡都帶著胤祥,還曾命胤祥替天子祭拜泰山,可見其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 3.突然失寵可能是代人受過

在康熙“一廢太子”之後,胤祥地位一落千丈,被康熙罰其“終身禁錮”,直到雍正繼位才得以放出來。康熙對其很失望,原因可能是因為對二阿哥胤礽的失望轉嫁到胤祥身上了縱然胤祥少年時得寵,可那時已經立胤礽為太子,康熙是不可能再立胤祥為太子,對他寵愛也許在親情之外更有特意栽培的意思,想讓胤祥將來能夠好好的輔佐胤礽,但是胤礽出事了,而作為自己寵愛的兒子胤祥並沒有像康熙彙報兄長的過錯,反而替他隱瞞,康熙認為胤祥對自己不忠,所以便冷落了胤祥。又或者說胤祥是代人受過,在“一廢太子”期間各皇子都蠢蠢欲動,康熙皆以獲知,而卻唯獨沒有四阿哥胤禛的消息,而胤祥與胤禛平日交好,是不是胤禛也有過錯而胤祥唯獨替他扛了包呢?

雍正繼位後曾說過“怡親王前因二阿哥之事無辜牽連,一時得罪皇考,隨即鑑宥。”這是雍正為十三爺平反,從這句話中也可窺探一二,也許真的是為胤禛受過,

十三爺義氣,贊一下!

  • 4.雍正為什麼對胤祥這麼好?

他們倆關係非常要好,是自幼就好,這個雍正是胤祥的數學老師,因為據《清史稿》記載,雍正曾經受康熙之命教導胤祥學習。而且每次出行,都相依為伴,感情深厚的很。他們哥倆無論實在宮內還是外出,經常有書信來往,時而議論國政,時而關心生活,又志趣相投,而胤祥出身卑微,想必其他皇子都很輕視他,但唯獨雍正對他最好,是真正關心他的人,所以他必然以死相報,終其一生一直在為國效力,並頗有建樹,可以說在雍正一朝,十三爺算是居功至偉了,這也算是回報對雍正的知遇之恩了。

他倆雖未君臣,可又有兄弟之情,雍正一朝滅了他不少親兄弟,連同母的十四弟都沒有放過,可唯獨對胤祥這麼好,筆者認為原因有二:

  • 一、二人自幼真摯的情感使然。

  • 二、給其他皇子和官員證明,忠於我的,真心盡力的,是不會有問題的。


在胤祥死後,雍正悲痛萬分,罷朝三天,並拿出自己的私例銀子為胤祥置辦葬禮,並且還痛哭流涕,這不是演戲,而是真實的情感流露,這種兄弟之情,君臣之情堪稱古今楷模。

關於隆科多,淺談一二

隆科多並非是電視劇中佟國維的侄子,真實地歷史中是他的三兒子,

他的姐姐是康熙皇帝的孝懿仁皇后,是雍正皇帝的養母他的姑姑是康熙的親孃,所以他和康熙是親表兄弟的關係。而他並未如電視劇中所演繹的早年鬱郁不得志,人家隆科多一生下來就是很顯赫的,電視劇中他的“六叔”佟國維給他出招,讓他輔佐雍正,不要跟八王爺接近,一家人分踩兩條船,無論是當政,老佟家都能顯赫門廳。這話不是佟國維說的,真實的歷史是這樣記載的:

他的親表兄康熙找到了隆科多並告訴他,要想好好的活著,就得聽表兄的話,不要參與任何黨爭,不要投靠任何親王,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好好的幹活,保持品行端正,必然會讓你永葆富貴,否則你只有等著提前出局了。

關於隆科多出事並非是因為聯合八爺黨,當然在隆科多41條大罪中也有相關一二的信息,和八爺黨親近是他的子侄所為,並非隆科多。但是這些不是主要原因,隆科多治罪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結黨營私,貪婪腐敗。

雍正是一位好皇帝,他最恨貪官,最恨結黨營私,而隆科多自以為擁護雍正有功,到了雍正朝有點忘乎所以了,便大肆斂財,栽培心腹,結黨營私,並且為年羹堯說話,這就犯了雍正的大忌,而所謂的和八爺黨逼宮一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

小結:

綜上所述,隆科多並未和八爺逼宮,也沒有和十三爺胤祥正面衝突,他的失敗是自己作的,就是一個“貪”字所致,而十三爺胤祥兢兢業業,為人忠孝仁義,做事不偏不倚,清正廉潔,所以才可保後世繁盛。

在本文最後,筆者按照提問回答一下,為何八爺黨聯合隆科多和旗主們也敵不過十三爺?很簡單:“實力不允許啊!”



鴻涵先生


“俠王豈是白叫的”。八爺聯合隆科多以及關外旗主妄圖恢復“八王議政”的祖制,意圖逼宮奪權。

十三爺為何病入膏肓也能再次接管豐臺大營?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人物入手分析。

“風投專家”隆科多

康熙駕崩,諸子明爭,隆科多卻遲遲未公佈先皇遺詔,反而在十三爺控制局勢後,匆匆忙忙“官宣”雍正繼位。而此次八爺逼宮,隆科多雖控制京城步兵統領衙門,但是並未做有效封城,以至於十三爺竟可隨意出入豐臺大營並被抬進大殿,可見隆科多所謂的“控制”只是不讓步兵統領衙門處於觀望狀態,並不明確為任何一方所用,屬於明顯的“牆頭草”行為。

“坑爹大佬”弘晝

京城外豐臺大營本就屬於十三爺轄制,八爺只是借旗主整頓旗務之名接管大營,但是並不為營內主將所信服,因為弘晝不明就裡的跟主將說接管大營是雍正所意才得以順利接管。因此豐臺大營主將見十三爺親臨必反。豐臺大營除本歸十三爺管轄,最重要的還是十三爺戎馬一生,豐臺大營主將都是其舊部將,十三爺一呼必應。

“八爺名不正言不順”

八爺此次逼宮說到底只是以“八王議政”為名架空雍正另立新君,自己攝政,屬於文鬥為主,武鬥為輔。所以《雍正王朝》此節幾乎都是在講述八爺與雍正就恢復祖制唇槍舌戰,最後卻讓張廷玉懟的無言以對。八爺並非發動軍事政變,篡權謀位,因此其對軍隊的部署頂多算是立求中立,不支持雍正。所以軍隊中的軍事主將根本不是鐵桿八爺粉,不然十三爺怎麼可能會毫髮無傷的抬上大殿。

個人所言,還請大家踴躍發言,共同探討。


最知之


《雍正王朝》裡最出彩的一段莫過於“八王議政”,這一段中,八爺黨的陰謀佈局、旗主王爺的步步緊逼、隆科多的反水倒戈、雍正由冷靜到冷汗直出的描寫、張廷玉的歷史滿分、十三爺的力挽狂瀾都是教科書級別的。

很多人覺得:在八爺黨有百官擁護、旗主王爺控制了豐臺大營、隆科多控制了九門的情況下,朝廷的文事武備、人心輿論、裡裡外外都已經被“八爺黨”掌控住,站在雍正一邊的只有一個弱不禁風的王文昭、一個唯唯諾諾的馬齊、一個病入膏肓的老十三胤祥、一個老態龍鍾的張廷玉,充其量也只有四人,連雍正的貼身保鏢圖理琛、親生兒子弘時、弘晝都不敢明確表明態度,保持中立。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八爺黨”最後還是一敗塗地呢?

其實八爺黨的敗局從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老十三的出場只是在加速了這一敗局的進度而已

首先,“八爺黨”、隆科多、旗主王爺這三方面勢力就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各有想法、各有心思,雖然他們的名義都是恢復“八王議政”,但事實上,“八爺黨”要的是架空雍正,扶持弘時登基,胤禩做周公;隆科多也是要扶持弘時,但他要投的也是“成為當朝第一人”的風險投資,他和胤禩之間有權力方面的衝突;旗主王爺們則是要藉口恢復議政,讓雍正不要再損害旗人的利益,他們並不想把雍正趕下臺,甚至於在八旗分佈中,還給十三爺胤祥留了一席之地。

胤禩以“恢復八王議政”的名義把隆科多、四位旗主籠絡起來時,由於三方各懷鬼胎,所以他能矇騙得了一時,可在實際情況中,當張廷玉以“根本發生沒有八王議政的情況”時,胤禩的騙術就再也不起作用了。雍正問旗主還要不要恢復“八王議政”時,四人啞口無言,旗主王爺失去了立足點,於是最先退出“戰場”。

至於隆科多的軍隊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來威脅雍正而已,他不可能直接出兵逼宮,發動“玄武門之變”,這事不是他要做的,他要得到的是穩穩當當成為“新朝第一人”的地位,不是要做“尉遲恭”,做出頭鳥。

所以十三爺一出場,隆科多就急忙退出朝堂,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皇土”,隆科多又能逃到哪去?他不是怕十三爺,是怕八爺黨狗急跳牆,直接命令自己調兵逼宮,就算自己不做,可也得背上“謀逆”的名聲,不滅九族也得抄家。

而“八爺黨”,說是說有“百官支持”,但實際上,經過康熙數次打壓後,支持“八爺黨”的官員到底還有多少,就連胤禩自己都說不準。弘時去抄胤禩家的時候,胤禩拿出的那份所謂“八爺黨名單”,看著人挺多的,其實卻是“一二品的官不多了”,他們在朝堂上的聲音太小了,“八爺黨”空有人員的虛幻,沒實際話語權,就算是“千官”、“萬官”支持又有什麼用呢?

雍正至少還有四個人支持,其中三個是軍機大臣,眾臣之首,胤祥還掌握著兵權,可“八爺黨”除了胤禩、胤禟、胤誐三人外,當時在場的官員就連屁都沒放過一個。在旗主王爺和隆科多接連退出“戰場”後,胤禩三人的末日也就來了,他最後諷刺雍正那幾句,說他只有幾個老弱病殘支持的話,其實也是在說自己,諷刺外強中乾的“八爺黨”。



而且胤禩當時實力看起來大,裡裡外外都是他的人,可他卻不敢和雍正兵戎相見。有清一代自皇太極開始,皇帝的權力不斷得到加強,順治、康熙幼年繼位都沒有發生過逼宮事件,更不用說成年登基,心智、手段、處事都已經成熟的雍正。“八爺黨”要對付雍正,唯一的辦法只能是給他壓力,讓他覺得孤立無援,從而同意分開權力。

對“八爺黨”來說,時間就是決定勝利的一切,拖得越久越對他們不利,所以他們一下上來就連續轟炸雍正,指責他不遵祖制、推行暴政、信任小人、軍事不利等等,而不敢直接出兵把他趕下臺。

可誰能想到,一個引經據典的張廷玉就把他們打敗了,旗主王爺的退出給雍正爭取了時間,也增強了他的抗壓界限。

後面十三爺一來,就等於告訴了眾人:雍正已經重新掌握豐臺大營,“八爺黨”不敢殺雍正,雍正卻可以殺“八爺黨”。所以與其說“八爺黨”、隆科多、旗主王爺三方合力都敵不過一個病入膏肓的老十三,倒不如說他們是敗給了制度、權力和各自的心懷鬼胎上。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其實十三爺允祥(雍正即位後,都要避諱,不能再用胤了,其他兄弟同上。)最終能夠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因素很多,最關鍵的因素在於雍正對他的無條件的信任。也是因為他對十三爺的信任,雍正也挽救了自己。

弘晝在豐臺大營“誤傳聖旨”的時候,豐臺大營和西山大營的兩個提督曾經透露了一個秘密。那就是“除了聖旨和十三爺的手諭,概不奉召。”


聖旨可以理解,清朝軍隊的權力在皇帝,但是十三爺的手諭竟然和聖旨同等重要。這是隻能在劇情中發生的。因為在劇中,十三爺這個角色就是替雍正控制軍隊的,為雍正的新政保駕護航的。在劇中,從康熙駕崩到十三爺病故這段時間裡,十三爺一直實質性地控制著京外兩營,和“御林軍”(應該是親軍營)。

這種信任絕對不是單單出於雍正感激十三爺在康熙駕崩之日,為自己控制京外兩營,保障自己順利即位,而做的舉措。

這種直接把軍權交給別人的舉動完全是因為無條件的信任。十三爺支持雍正絕非出於言語,更多的是身體力行,歷歷在目。

所以在關鍵時刻,十三爺才可以空手奪回京外兩營,以及隆科多全權掌握的步軍統領衙門的兵權。


躺在擔架上把所有的局面全部控制在自己手裡。而康熙駕崩那夜,十三爺還得靠“金牌令箭”以及必要殺掉程文運,才能掌控局面。

八王逼宮的局面對於雍正而言,極為兇險。應該說八爺允禩是掌握了極大勝算,贏面事非常大的,不然以允禩的性格是不會輕易動手的。

因為雍正的新政,攤丁入畝幾乎把天下士紳都給得罪光了;火耗歸公幾乎把大清的官員都給得罪光了;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幾乎把讀書人又得罪光了;整頓旗務,讓八旗子弟去自己種地養活自己 ,又把八旗得罪光了。可以說雍正面臨的是“四面楚歌”。

八爺最大的弱勢就是自己沒有能力掌握軍隊。原本自己集團內部有個在軍中極有威望的天然人選老十四允禵,只可惜,當初康熙一計將兩人打散。八爺卻把他當作自己的奪嫡的頭號敵人,還曾搞出了“斃鷹事件”。


所以對於此次的事情,老十四怎麼都不願參與了。雖然說你們出事,自己不會袖手旁觀,但實際也只是句客套話而已了。

所以八爺控制京外二營只能靠關外旗主王爺;京城中靠隆科多。所以八爺依靠的在賭局中最核心的力量竟然一個是被矇蔽管閒事的,一個是著名的牆頭草。可以說貌似強大的利益聯盟,但本質上卻是各懷鬼胎,漏洞百出。

關外旗主接管京外二營防務,沒有十三爺手諭,更沒聖旨。就得依靠弘時,弘時多會給自己留後路啊,就忽悠弘晝“誤傳聖旨”。弘晝多聰明啊,事後感覺不對,知道要出大事了,但他一眼就看出問題的關鍵,他在宮門外,等著前去上朝的十三爺。

所以在朝堂辯論劍拔弩張,撕掉所有偽裝之後,就看誰抓著槍桿子了。當雍正聽說十三爺病了,京外兩營也落在八爺手裡,隆科多說話陰陽怪氣,屁股坐到了八爺的那裡,也曾一度面如死灰,跌坐在階下。


但是十三爺只要在京外兩營露個臉,就直接收回了軍權,把旗主王爺帶來控制京外兩營的參將都給拿了。

然後大搖大擺地進宮,接管步軍統領衙門的軍權。一路之上,可謂兵不血刃。而這些沒有雍正對十三爺的信任,允祥長期掌握軍隊,他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炒米視角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破產的羅永浩依舊有實力指點江山。《雍正王朝》中,胤祥是天人道的男子,也是大清的忠臣良將,雖病入膏肓,但還是能夠為雍正擎天保駕,這主要是因為他實力並未受損,足夠碾壓八爺等人。胤祥的實力,來自兩個方面:

一、“十三爺”這張名片,是鐵與血鑄造而成,在清朝軍營中有著極強的號召力

《雍正王朝》中,康熙的兒子,有好幾位都是專才,長大後都術業有專攻,比如胤祉走的是學術路線,胤禟走的是商業路線。

胤祥的成長方向是軍事領域,從小就接受各種軍事鍛鍊。在康熙朝,他是一位帶兵打仗的皇子,隆科多就曾與他一起扛過槍。

軍營的合作,很容易結下深情厚誼。十三爺為人仗義,性格豪爽,許多戰友都買他的賬,即使身陷囹圄,也有人為他送酒。當年帶兵的時間越久,結下的友誼越多,十三爺的影響力就越大。

到了康熙晚年,十三爺的手下,很多已經成了軍營的中層管理者,他的話比軍營的主帥還有效。

因此,胤禛在謀劃皇位問題時,重點考慮的就要千方百計地放出胤祥。只要胤祥振臂一呼,胤禛就能順利繼位。這就好比當年的公牛王朝,想要問鼎總冠軍,就必須讓喬丹披掛上陣。

到了雍正朝,胤祥頭頂“鐵帽”,入軍機處,兼管兵部,軍事影響力只會與日俱增。這種情況下,他臨時發號施令根本不需要經過正常程序,甚至於他的話就是軍令。關鍵時刻,十三爺就如同比賽時最後幾分鐘的喬丹,可以相機行事。

所以,步軍統領衙門以及豐臺大營的兵,會優先響應十三爺的號召。十三爺病了,依舊是十三爺,他只要能發出命令,就比隆科多、胤禩的命令更能讓人信服。胤禩等人失去兵權,也就沒了叫板的資本。

關外的幾個旗主王爺,帶來的兵員數量有限,即使暫時性地接管了豐臺大營,但很難一夜之間讓整個豐臺大營都聽他們的指令。當十三爺出現,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站到十三爺那邊,數量上的壓倒性優勢會讓關外王爺帶來的兵繳械投降。

二、身份優勢,增加胤祥的合法性

胤祥的出身並不高貴,小時候還經常受其他皇子欺負,加上康熙的刻意壓制,導致胤祥在康熙朝仕途與地位雙雙受阻。

等到雍正繼位,胤祥時來運轉,由一個落魄皇子一躍成為鐵帽子王,朝廷的許多要害部門都由他執掌。

在身份上,胤祥已經是大清僅次於雍正的第二號人物,這個優勢能夠帶來的好處太多了。

官大一級壓死人,隆科多的兒子聽到怡親王三個字就認慫,隆科多看到胤祥也只能乾瞪眼。

在權力上,胤祥的話約等於皇權的延長線,當著雍正的面就能指揮張廷玉,壓住部分八爺黨和步軍統領衙門的臣工自然不在話下。被壓制的幫手越多,八爺等人的實力打折幅度越大。此消彼長,胤祥的力量相應上升。

在古代,想辦大事就要找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難成。所以,朱棣要喊出“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齊桓公要舉起“尊王攘夷”的旗號。

胤禩打出“恢復祖宗禮法”的口號,口口聲聲“先帝”,其實是想佔據傳統道德制高點,為自己篡位找合法性。

但是,胤祥搞清楚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當著滿朝文武的面戳穿胤禩的陰謀時,胤禩的口號就變得一文不值。失去合法性的依託,所謂“八王義政”就成了圖謀亂政。

胤禩等人的計劃,看似天衣無縫,實際上漏洞百出:

第一、漏掉了弘晝。胤禩沒想到弘晝看破了他搶兵權的圖謀,導致後來弘晝給胤祥通風報信;

第二、低估了胤祥。殊不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何況胤祥還活著;

第三、高估了隊友。關外來的鐵帽子王,並不完全一條心,一旦有人猶豫就會產生離心力。

秋媚說:如果將雍正看做大清王朝的“禪師”傑克遜,那胤祥就是喬丹。喬丹身體不適依舊有能力在總決賽砍瓜切菜,從而挽狂瀾於既倒;胤祥病入膏肓,但實力還在,同樣能夠扶大廈於將傾。


秋媚讀史


十三爺允祥是雍正最信任的兄弟,被雍正稱讚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在允祥死後,雍正為了紀念他的功勞,甚至下旨把允的“允”改回原來的“胤”。允祥也成為了,清朝唯一一個不避皇帝諱的臣子。
在雍正即位之前,允祥就曾手持金牌令箭斬殺了八爺黨豐臺提督成文運,順利的控制了豐臺大營。也正是這樣允祥和當時的九門提督隆科多成了雍正在“九龍奪嫡”中勝出的重要功臣。雍正登基後對兩人也格外重用,特別是允祥。雍正把當時的西山銳健營,豐臺大營以及御林軍都交給允祥管。雍正把自己身家性命都交到允祥手中,可見雍正對允祥是何等的信任。


當八爺黨聯合隆科多用步兵統領衙門的兵替換掉大內侍衛。然後聯合對新政不滿的八旗旗主,以“整頓旗營兵務”為由,接管了京外兩營。八爺此時覺得自己穩操勝券,宮裡宮外都是自己的人了,就開始聯合八大旗主進行逼宮。可惜,八爺太天真了,京外兩營豈是可以這樣隨隨便便就接管的。這兩營除了雍正的聖旨和十三爺的手諭,誰都調不動。
十三爺在軍營中的威望一直很高,加上對軍中的將士一直很不錯,素有“俠王”的美稱。在逼宮的當夜,當京外兩營的將領,看到允祥的到來,紛紛表示願意聽命允祥。因為這些主將都是跟著允祥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的兄弟,他們有過命的交情。這樣的話京外兩營的控制權又重新回到了允祥手中。

此時步兵統領衙門的人雖然有兩萬多人,但是論戰鬥力,人數都是無法和京外兩營抗衡的。加上步兵統領衙門的將領很多以前都是允祥的老部下。等於說槍桿子現在又握在了十三爺的手中,雖然他病入膏肓,但是他依然可以一呼百應。
“牆頭草”隆科多看到允祥的到了,知道了逼宮這事要黃,腳底抹油就開溜。被圖理琛請旨派人緝拿,囚禁在府中。八位旗主見大勢已去,也紛紛叩頭認罪。八爺黨的瘋狂逼宮的陰謀也在允祥的出現被粉碎。可以說允祥再一次不負雍正的信任,替他化險為夷,力挽狂瀾。可惜經過此事一折騰,病入膏肓的允祥很快去去世了。


錢錢他爹


刀把子裡面出政權,十三王爺雖然病入膏肓,但是隻要不死,就穩穩把握著軍權。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三樣東西,刀把子、印把子和錢袋子。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一樣東西,刀把子,只要有了刀把子,就有印把子和錢袋子。
十三爺就替雍正王朝把握著刀把子。


八爺黨勢力龐大,盤根錯節。八爺黨的核心骨幹九爺,把持了錢袋子,他的小金庫比大清國庫的銀子可能都多。八爺黨在東北挖人參,淘金沙,在揚州扶植鹽商,金山銀海。但是八爺黨的勢力主要在官員支持上,特別是京官。

他們從來沒把握過軍權,雖然十四阿哥曾經多年混在八爺黨內,但是一旦得了軍權,當上大將軍王,馬上就和八爺黨決裂,自成一派,準備自己當皇帝了。

所以,八爺黨自始至終都沒有把握軍權。


十三阿哥胤祥,從十幾歲就在軍隊裡混,尤其是栽培了一大批的中下級軍官,他被圈禁十年後,那些當初的下級軍官都混到了中級軍官,所以他依然有餘威帶著天子令箭和一等侍衛張五哥飛馳到豐臺大營,奪取了軍權。


第二次的時候,其實比第一次奪取軍權還要容易。

因為胤祥在擁立四阿哥胤禛繼位後,更加知道軍權的重要,更加珍惜刀把子,所以在軍隊中他的勢力最大,比雍正都大。

雍正必須依靠十三阿哥,才能把握軍隊。

所以,當他一旦知道關外旗主和八爺黨共管了豐臺大營,馬上就去了豐臺大營。這次比上次要簡單的多,他只要去了宣佈皇帝和自己從未下令讓關外旗主和八爺黨共管大營,馬上就能逮捕這些代理人。

至於隆科多,他的九門提督裡的士兵,更類似於守備部隊,甚至類似於警察或者門衛,嚇唬老百姓是沒問題的,真要打仗就不行了。

所以,只要胤祥一息尚存,八爺黨就翻不了天。所以,看起來這次八王議政,來勢洶洶,讓雍正措手不及,險些被推翻,但是胤祥一來,就劇情反轉,反敗為勝。


陳健4396


《雍正王朝》裡最出彩的一段莫過於“八王議政”,這一段中,八爺黨的陰謀佈局、旗主王爺的步步緊逼、隆科多的反水倒戈、雍正由冷靜到冷汗直出的描寫、張廷玉的歷史滿分、十三爺的力挽狂瀾都是教科書級別的。



很多人覺得:在八爺黨有百官擁護、旗主王爺控制了豐臺大營、隆科多控制了九門的情況下,朝廷的文事武備、人心輿論、裡裡外外都已經被“八爺黨”掌控住,站在雍正一邊的只有一個弱不禁風的王文昭、一個唯唯諾諾的馬齊、一個病入膏肓的老十三胤祥、一個老態龍鍾的張廷玉。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八爺黨”最後還是一敗塗地呢?

八王逼宮的局面對於雍正而言,極為兇險。應該說八爺允禩是掌握了極大勝算,贏面是非常大的,不然以允禩的性格是不會輕易動手的。因為雍正的新政,攤丁入畝幾乎把天下士紳都給得罪光了;火耗歸公幾乎把大清的官員都給得罪光了;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幾乎把讀書人又得罪光了;整頓旗務,讓八旗子弟去自己種地養活自己 ,又把八旗得罪光了。可以說雍正面臨的是“四面楚歌”。而八爺最大的弱勢就是自己沒有能力掌握軍隊。京城外豐臺大營本就屬於十三爺轄制,八爺只是借旗主整頓旗務之名接管大營,但是並不為營內主將所信服,因為弘晝不明就裡的跟主將說接管大營是雍正所意才得以順利接管。因此豐臺大營主將見十三爺親臨必反。



而“八爺黨”,說是說有“百官支持”,但實際上,經過康熙數次打壓後,支持“八爺黨”的官員到底還有多少,就連胤禩自己都說不準。弘時去抄胤禩家的時候,胤禩拿出的那份所謂“八爺黨名單”,看著人挺多的,其實卻是“一二品的官不多了”,他們在朝堂上的聲音太小了,“八爺黨”空有人員的虛幻,沒實際話語權,就算是“千官”、“萬官”支持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八哥集團看似盤大,卻無實名、實權,不堪一擊。老十三胤祥病入膏肓,但由於之前雍正對胤祥的格外信任,把京城附近的兩大營以及御林軍全部讓胤祥掌握。在逼宮那一晚,各大營主將看到胤祥來到,自然知道被老八胤祀矇蔽了,所以第一時間還是願意聽命於胤祥的,這樣一來,兩大營又被胤祥掌握。胤祥能夠順利接收部隊,除了之前雍正的交代外,還有就是各大營的主將都是跟隨老十三胤祥一起南征北戰過來的,都有過命的交情,加上胤祥自稱“俠王”,對屬下不薄,自然能一呼百應。這就讓胤祥成為了扭轉乾坤的定海神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