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軒乙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堯舜禹炎最早在山西的臨汾和運城生存,因為運城臨汾氣候適宜生存,運城又有鹽,人生存離不開鹽,臨汾運城晉城很多地名很古老,堯廟,陶寺,夏縣,禹都等,山西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一年二十四節氣就是運城黃河沿岸氣候變化定的。人類發展到一定高度,脫離了部落,有了剩餘價值,產生了國家,華夏族向河南陝西山東河北發展。
華夏族是漢民族的前身,為什麼叫漢?漢朝統治的地方都叫漢族,比華夏族就大的多了。
仼雙貴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題主所說“歷史上講中國古人為華夏族”的說法,在歷史文獻中並無根據。其次,題主的這個問題,涉及的知識量特別大。這個問題至少包括二大問題:第一,歷史上所謂的華夏族究竟是什麼族群?第二,今天漢族的前身是什麼古代族群?現在,我分成三個方面來談:
第一,“歷史上講中國古人為華夏族”的提法不正確。
眾所周知,中國地廣人多,從古至今,其族群都是呈現一種多元共同發展的特徵。今天,我們講的中華民族是一個概括了所有中國人及海外同根同源族群的文化概念,而不是一個種族概念。
具體到歷史語境來境,在當時並沒有一個詞語可以象今天使用的“中華民族”或“中國人”的概念用來概括稱呼當時的所有中國古人,華夏一詞亦不能例外(詳下)。在當時的中國境內,戎、狄、羌、貉、越、蠻、夷等各類族群都是古代中國人的一部分。因此,“中國古人為華夏族”的提法本身就是不正確的。
第二,嚴格地說,先秦時期並無所謂的華夏族,所謂的華夏族只是古代戎狄民族的一種具有自嘉性質的文化概念,其意義相當於文明偉大。
從可靠的先秦文獻來看,“華夏”一詞僅一見,出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文為蔡國的蔡聲子所說:“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晉國採用析公之謀,控制了原來附屬於楚國的蔡國和沈國。先秦文獻往往把姬姓封國稱為諸華或諸夏,因此,這裡的華夏,就是指楚國失去的姬姓的蔡、沈二國。
根據徐中舒、沈長雲等學者的研究,周人為白狄,作為族群稱號,狄是一個更為常用的名字;同時,與周人通婚的則為古代戎族。而所謂的夏,則只是古代戎狄人用來表示文明偉大的一個文化概念,它本身不是族群概念。具體可以參閱童書業《春秋史》的論述。
古代的戎狄民族,後來有相當一部分轉為了今天的漢族,但更多的則轉化了其他的少數民族。比如,歷史上的戎,就與今天的藏緬語族人群有密切關係,而古代狄族則與我國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有更密切的關係。
第三,漢族的前身究竟是古代的什麼族群?漢族的形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固然,歷史上自稱為夏的戎狄民族有一部分轉化為了今天的漢族,但是從古代文獻來看,漢族的主源當為歷史上的夷人。
古代漢語文獻中的“夷”字,甲骨文寫作一個側面的人形。研究者有的讀此字為“人”,有的讀為“屍”,有的讀為“夷”。徐中舒指出,夷字的本義就是人。這從音、形、義上來講,都是可信的。換句話說,古代的“夷”,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人”。只是,隨著華夏觀念的崛起,原來為“人”形的古夷字後來被帶弓形的“夷”字所替代了。
漢族的前身為夷人的證據還有許多。比如,根據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的研究,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與今天的漢字就是一脈相承的,而文獻往往稱殷商民族為夷。
同時,至少在先秦時代,古代夷人的分佈已經極其廣泛,其核心地區包括今天的華東、華中、中原等地區。並且,從東漢之後,先秦文獻中“夷”的概念便不復存在,反而被漢語文獻轉化來用作對周邊民族的稱呼,這種變化與夷夏觀念的形成有關,與實際的民族並無實質關聯。
總結:
綜上所說,歷史上所謂華夏族是古代戎狄民族使用的一種文化概念。無論是古代的戎還是古代的狄,都既有一部分參與了漢族的形成,也有一部分演化了今天的其他少數民族。而今天漢族的正源實為古代的夷人。這說明,漢族與少數民族自古就是血脈相連,唇齒相依的。研究古代史,我們一定要防止大漢族主義的傾向,因為這既不利於還原古史真相,也不利於今天的民族團結。
我是頭條作者古史微,致力於三星堆和先秦史的研究,其中民族和文化是本人研究的特色之一,歡迎大家的關注並點贊,謝謝。
古史微
廣義中國人=南北漢族+少數民族。
廣義漢族=華夏族O3+百越族O1a+百濮族O2a+殷商C3s+其它血統。
華夏族=炎黃族=O3e-M134血統=少典=炎帝和黃帝的祖父。
炎帝=赤龍公=神農=西戎O3α-F5血統;
黃帝=黃龍公=軒轅=北狄O3β-F46血統。
從1萬年前開始,「華北中原」就成了「東勝神洲」,開始了「天朝沃土」的主角年代。因為1萬年前,猛獁象滅絕了,逼迫人類不得不開啟農耕時代。耕地廣闊的中原,終於迎來了好時光。
以伏羲後裔O3血統為主體的華夏族,也迎來了好時光,作為華北中原的土著,東夷O3γ少昊、北狄O3β軒轅、西戎O3α神農、南蠻O3d蚩尤,常常都是中原盟主。
偶爾,高麗族/東王公/帝俊/帝嚳C3s殷商/孔子/司馬晉朝,也往往成為中原盟主。可以說,經過1萬年的深度參與,高麗堂兄弟C3s已經融入了華夏族。
醉哪吒
十多年前我就發貼否認中華文明在中原的說法,肯定良渚文明才是中華文明發源正統,結果被各大網站封了十幾個號。地域利益把民族文明發源作為一個自己符號,一直在歪曲左右我們對自己民族的認知。
中華黃河,北方文明證據在那呢?歷史是要以考古證據說確定的,那些專家們沒證據整天瞎扯,胡吹抬高中原倭化江南諸省,典型的自卑意淫。也怪不了世界學術界會認為;中國華文明是外來西方人傳入的誤解。
石器時代文化與文明起源並不是同一個概念,非洲黑人,澳洲等地方土著人也有自己幾千年的自己文化傳承,但從沒有他們文明發源這說法。就算是中華土著文化最早也不是中原北方,南方浙江,湖南,廣西等地發現的古人種植水稻有一萬二千多年,但這隻能是古人部落文化,能算文明發源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北方產玉,但只是生活用品,裝飾品,玩具類,這與江南良渚同時代把玉作為精神信仰,及身份,祭祀文化高度,這是同一個概念嗎?國內一些專家們連這常識也不懂嗎,一直刻意混淆只能說明是個人情感目的主導嚴肅的文化研究方向。
談文明發源,首先要尊重考古與文明傳承證據,用事實說話。 世界學術界承認的”中華文明發源地”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是”世界二大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其後的”良渚文明”有完整的考古證據鏈證明這種文明的傳承!”
中華文明靈魂核心的代表,絲調,茶葉,文字,磁器,青銅器,玉文化,龍文化等等,那個發源在黃河流域了?全圍繞在江南杭州周邊地區,這絕對不是什麼巧合。谷歌,百度等搜索上找,”大英百科”唯一有記錄的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2013年在浙江平湖發現的”良渚文字”距今5000多年。
7000多年前浙江”馬家浜人”就大規模人工種植水稻了,4500多年前的”炎帝”是如何教比他早3000年的祖先農耕的?先入為主的“北方中原發源說"更多的是主觀先定位,然後再找證據,近代中國找了百年,有的只是否認北方中原這一說法不可信的證據。
我說的這些全是有據可查的,中原文明說的磚家們卻視而不見。中原人炎帝圖騰是牛,黃帝圖騰是熊,蚩尤的圖騰是牛鳥,只有百越的圖騰崇拜的是龍!龍居大海。中原小池塘也是海的概念?連龍的發源也會睜眼說瞎,太可笑了。
有的專家們是為了利益,把一塊普通紅山的玉豬蟲,非要說成是玉豬龍就是有利益關係。紅山人崇拜過龍的證據有嗎?這麼簡單的常識會不知道?用一個孤證歪曲事實就是為了利益,把紅山玉抄成天價才是不良專家們的目的,現在的專家道德缺失太多了!
鶴林雨露3
我是金風,點擊右上角關注,歡迎評論!
華和夏這兩字表述的意義是一樣的,就像我們說我們是炎帝黃帝的後裔,也稱炎黃子孫是一樣的道理,古人說的華夏族,是根據夏禹族體和黃帝部落,共同構成了華夏族的起源。
今天的漢族,是在經歷了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到了漢代,多年的融合後,把居住在中原地區的人叫做漢人,而慢慢形成了漢族這個概念,漢族也是我們國家的主體民族,但是漢族並不是純粹的華夏族,因為剛才已經說了,經過了千年的融合,漢族也融合了好多少數民族的血統在裡邊,比如鮮卑突厥等等,所以,漢族的源頭是華夏族,漢族是華夏族在不同時期的一個稱呼,是在不同時期和別的民族綜合形成的民族!
我是金風,點擊右上角關注,歡迎評論,一一回復!
金風C玉露一相逢
華,源於伏羲、女媧的母親華胥氏,她居住在山東濟寧。夏,源於夏神炎帝,他最早建立的國家稱“夏州之國”,在山東臨沂地區,在炎黃大戰失敗後,部分炎帝族人西遷到晉南芮城清涼寺遺址、陝北延安蘆山峁遺址、晉南陶寺遺址、陝北石峁遺址、湖北石家河遺址、甘肅齊家遺址、洛陽二里頭遺址建西夏國,原住地臨沂變成“夏墟”,幾百年後黃帝族的禹被分封到這裡,因地名而稱“夏伯”,後來他建立的王朝也稱夏朝。
周乙1963
夏商都在河南,周秦只不過是孫子輩。
西安華胥氏,是商丘燧人氏的偏房。
提到漢族,就不得不提到漢中。
漢中講四川話,不講陝西話。
漢中是漢水發源地,屬於長江流域;西安關中屬於渭河黃河流域。
劉邦封漢王,轄地就在巴蜀漢州(包括漢中)。
漢中古屬益州;西安關中自古屬於中原河南司州。
本來就應該陝北劃歸寧夏,漢中劃歸四川,西安關中平原劃歸中原河南,寶雞劃歸西北甘肅隴東。
用戶67724358697
華夏來源夏的族群,夏就是我們說的夏朝,但不被認可的一個朝代。夏建制很不完整鬆散的族長制的聯邦,華夏就從此而來。夏被商族滅後仍然自認為華夏,歷史上夏族曾在藏區建立了一個叫西夏王朝的家國,所以,夏是藏人所創並非漢人所創,秦人自稱華夏也是源於夏朝開宗,到漢代還用夏自稱,唐不稱華夏了轉稱中華一直到現在…………
臘腸越人
華夏為統稱,包括五十六個民族
手機用戶在遠山觀望
華代表精美,繁華高貴,夏代表我們的第一個朝代,合起來就高貴繁華文明的民族。古代我們是一個非常自信的民族!現在我們再慢慢從回以前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