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林裡最聰明的戰犯王耀武,他說的四句話,蘊含著怎樣的哲理?

無論是在真實的歷史中,還是在電視劇《特赦1959》裡,王耀武都堪稱戰犯中第一聰明人,這位山東大漢說話慢條斯理,但是細細想來,大多數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王耀武說的話,耿直的副所長鬍大樹可能聽不出來,但是有著豐富敵工經驗的王英光一定會秒懂:這老漢真不愧被譽為聰明人,他說的這四句話,寓意相當深刻,甚至可以說代表了人生的四個境界。

功德林裡最聰明的戰犯王耀武,他說的四句話,蘊含著怎樣的哲理?

​王耀武最為人們熟知的一句話,還是那副對聯:“早進來晚進來早晚進來,先出去後出去先後出去。”

不要以為這僅僅是為了對仗工整而玩的文字遊戲,這恰恰證明了王耀武對時局已經洞若觀火,知道凱申物流的快遞小哥們,一定都會到功德林集合。

跟其他戰犯提心吊膽整天擔心被拉出去或者槍斃不同,王耀武是最早一個把心放在肚子裡的,他以一個生意人的精明,算出了王英光的上級不會費勁巴力把他們從四面八方聚攏過來,每天好吃好喝供著,就為了最後給他們一槍——如果最後都要上刑場,又何必給杜聿明陳瑞章治病?

其實“早進來晚進來早晚進來,先出去後出去先後出去”,還真是王耀武的原創,但是適用範圍卻不僅僅限於功德林,而是人生在世,莫不如此:儘管來到這個世界的時間有先有後,但是最終都將離去,珍惜每一天,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功德林裡最聰明的戰犯王耀武,他說的四句話,蘊含著怎樣的哲理?

​知道自己早晚能出去,王耀武徹底放心之後,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莫生氣”。

剛一進功德林,蔡守元就跟廖耀湘因為生死未卜而大動肝火地吵了起來,王耀武因為地位最高,所以連聲勸解:“稍安勿躁,既來之則安之。”康澤怒罵老蔣的軍隊是這個世界上最無能的軍隊,王耀武還是一句“莫生氣”。

從那以後,“莫生氣”三個字就成了王耀武口頭禪,凡是有人吵架或發牢騷,王耀武能說的就三個字:“莫生氣”。

“莫生氣”三個字看似簡單,但是這個世界上能做到的人還真不多:能夠在順境逆境都保持平常心不生氣,讀者諸君試著捫心自問,可能也會深有感觸,反正筆者是做不到事事“莫生氣”的。

功德林裡最聰明的戰犯王耀武,他說的四句話,蘊含著怎樣的哲理?

​“莫生氣”的王耀武給人做思想工作,總是勸對方“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跟黃維的硬頂和徐遠舉周養浩的蔫壞不同,王耀武最先認識到自己已經不是擁有十萬雄兵的大將軍,而是一個亟待改造的戰犯。

葉立三對他這位老上級畢恭畢敬,王耀武堅決反對老部下給自己敬禮:“過去的功名利祿恩怨情仇,都煙消雲散了。你不服又有什麼用呢,你咽不下這口氣又有什麼用呢?我在濟南城破前就告訴司令部的同仁,這是內戰,不是抗日,要是實在不行了,那就不用抵抗了……”

知道什麼時候吹衝鋒號,知道什麼時候打退堂鼓,王耀武到什麼山唱什麼歌,一直唱到第一批走出功德林。

功德林裡最聰明的戰犯王耀武,他說的四句話,蘊含著怎樣的哲理?

​知道大家早晚都得進來先後都能出去,王耀武開始勸誡別人和自己莫生氣——只有放平心態,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既然出去的順序也有先後,那麼要想成為先出去者,就得審時度勢到什麼山唱什麼歌,王耀武這三句話其實是代表了人生的三種境界:認清形勢,保全自我,順勢而為。

在功德林裡,王耀武是最受信任的戰犯,連他的鞋子都與別人不一樣——他的有鞋帶。至於為什麼只有他有鞋帶,很多人都知道為什麼:鞋帶既能作為殺人工具,也能用來自殺,只是不知道他們的腰帶有沒有特殊之處。

能夠認清形勢保全自我順勢而為,還不是修煉的最高境界,修煉的最高境界是“知不道”

功德林裡最聰明的戰犯王耀武,他說的四句話,蘊含著怎樣的哲理?

​葉立三和蔡守元打得嘴破血流,胡大樹很信任地點名問王耀武情況,剛才還趴在衛生間窗口的王耀武一臉茫然:“我剛在不在,這屋裡發生了什麼事,我知不道。”

所謂“知不道”,讀者諸君可以理解為方言“不知道”,也可以理解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或者是“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知不道”不是不知道,而是“知而不道”,這才是趨利避害的不二法門: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那得分什麼場合什麼對象。

功德林裡最聰明的戰犯王耀武,他說的四句話,蘊含著怎樣的哲理?

​其實人生本是一場修煉,建牙開府叱吒風雲是修煉,身陷囹圄反躬自省也是一種修煉。王耀武作為功德林第一聰明人,他的四句話,很值得琢磨玩味:知道早晚都得離開容易,放平心態可以莫生氣,到什麼山唱什麼歌也能做到,但是要想達到“知不道”這第四境界,實在是太難了。

筆者在這裡廢話一千多字,屬於“不知而道”,跟“知不道”可是相差太遠了。文章最後照例請問讀者諸君,您已經修煉到了哪個境界?是莫生氣,還是知不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