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课堂|毛泽东对美国的认知与应对

党史课堂|毛泽东对美国的认知与应对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逝世,毛泽东对美国的定位一直是“帝国主义”。作为一名现实主义政治家,毛泽东没有拘泥于“美国帝国主义”的认知,而是在不同时期,根据世情国情的变化,针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

对抗时期: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0年代中期,可以概括为中美“对抗”时期。毛泽东领导新中国军民,对美国“遏制孤立”的对华政策,进行坚决斗争,打破了“美国帝国主义”苦心经营的“军事威胁、经贸封锁、外交孤立”的包围圈,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并且登上了国际舞台。

尽管建国前夕,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基本外交方针。但是,在建国后,新中国并不排斥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进行和平合作。美国政府却对新中国采取“不承认”政策。毛泽东将美国的“不承认”政策,定位为“美国帝国主义的反动对华政策”,并采取了“挤走”对策,即:征收美国在华兵营、物资,挤走外交人员。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进入“对抗”状态。在美国的操纵下,联合国通过决议,谴责新中国为侵略者,并做出经济制裁。美国对华“遏制孤立”政策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反美情绪,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进行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

毛泽东表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重新打回到“三八线”,最终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既打出了尊严,提高了国际地位,又打出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

隔绝时期:谈而不速,谈而不破

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到1969年代后期,可以概括为中美“隔绝”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由“遏制孤立”向“遏制而不孤立”逐步过渡。在高级领导人层面,两国处于隔绝状态,但是,低层次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尽管时断时续,但在整体上讲,起到了信息沟通、缓解紧张的“减震器”作用。美国在会谈中一再回避解决关键的台湾问题,毛泽东定下“一揽子解决”原则,确定“谈而不速,谈而不破”的对美方针,等待中美接近的真正时机。

1954年9月,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中美之间再次剑拔弩张。为避免信息不畅,彼此误判,中美双方都有意通过谈判的方式,缓解台湾地区的紧张形势。1955年8月中美开始了大使级会谈。在第一次会谈中,双方达成了议程的协议:一是遣返双方侨民问题;二是双方有所争执的其他问题。

9月中旬,会谈进入第二项议程。艾森豪威尔政府坚持“遏制孤立”对华政策,目的是“把中国钉在谈判桌上,以稳定台湾海峡的局势”,导致会议陷入僵局。1958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毛泽东把“炮击”作为套在美国头上的“绞索”,作为对付“美国帝国主义”的一个手段,把美国重新拉回了大使级会谈中。此外,毛泽东判断出美国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于是,从1958年9月起,新中国向美国申明了“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原则,即台湾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都谈不上。因此,在1960年初的政治局常委会议期间,毛泽东确定了处理对美关系的基本方针:“谈而不速,谈而不破”,即继续与美国谈判,既不破裂,也不急于建交。由此,整个1960年代,中国的对美政策也没有变现出多少弹性,对于美国企图集中讨论其他问题的做法,中国一概予以拒绝。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的外交工作重心更多是放在“两个中间地带”的工作上。毛泽东认为,亚非拉是美国帝国主义的后方,“后方造反了,帝国主义就孤立了”。

接近时期:小球推动大球转

从1960年代后期到1976年9月逝世,可以概括为中美“接近”时期。共同对付苏联,成为中美开始接近,并最终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战略基础。在各自向前、半步迈进的过程中,毛泽东抓住推动中美破冰的关键时点,通过“小球推动大球转”,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

到了1960年代后期,中美两国在国际环境中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对于中国来讲,高举“世界革命”旗帜的外交活动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恶化了与一些国家的外交关系。毛泽东感到,中国在世界上被“孤立”了,“两霸”要争取“一霸”,做出了“联美抗苏”的战略规划。对于美国来讲,由于陷入越战泥潭,在与苏联的全球争霸格局中,处于守势。与中国接近的话,可以尽早从越战脱身,也可以取得在冷战格局中对苏联的战略优势。

既然中美双方有了互相接近的战略基础和想法,在隔绝时期一直陷入僵局的几个问题便有了松动空间。美国尼克松政府不再突出对华政策“遏制”的一面,而是主动“接触”;在中国方面,通过第三国领导人的私人渠道表达在不铺设任何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欢迎美国领导人来访的态度。

两国不信任阻碍了彼此的相互交流。直到1971年3月,毛泽东抓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华访问的时机,实现了“小球推动大球转”,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尼克松从“乒乓外交”中受到鼓舞,正式向中国方面转达了亲自访华的口信。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在机场,他大步向前,与周恩来进行了一次“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毛泽东与尼克松的会谈,由预定的15分钟延长到70分钟,在交谈中,毛泽东表示:具体的问题,可同周恩来总理谈,我们谈哲学问题。毛泽东所说的“哲学问题”是战略方向问题,是世界局势的走向和未来中美关系的定位。

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2月28日,中美在上海正式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联合公报》和之后签订的《中美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成为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战略基石。

(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2019年12月23日0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