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妹川粵生活
該不該讓孩子當留守兒童。這個問題答案很明顯了,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有哪個父母願意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裡,與自己分開。先不說留守兒童的留守問題,就是骨肉分離的那種相思之苦,那種牽掛也是讓人很難受的。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和陪伴。他們的心智,心理很多地方都不成熟,除了在學校老師的教育外。父母的家庭教育更顯得重要。孩子長期缺失家庭的關愛和教育。對他們的成長是不利的。特別是性格,心理的問題會很多。在家雖然有爺爺奶奶的照看,但一般隔輩教育都是非常的溺愛。
真希望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現象能慢慢的減少,農村的農業更快的發展,這樣農村的父母就不會遠離家鄉,去外地求生了。留守兒童問題就解決了。
桂林農家伊伊
如果可以選擇又有誰會願意呢。每個孩子都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誰不想陪在孩子身邊,看著他一天天長大,聽到他第一次喊媽媽。可現實生活裡總有些無奈,逼著我們做出選擇,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前一段時間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這是很多人都面臨的艱難和掙扎。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歷。我是一個6歲男孩的媽媽,孩子今年上一年級了。在孩子3歲上幼兒園之前都是婆婆在老家帶的。除了節假日回去看他,婆婆一年當中也會偶爾來小住一兩次,一般不會超過10天。老家裝了電腦,我們下班回家可以跟孩子視頻。剛好那兩年剛買了房子,除了銀行貸款還欠了一屁股債,加上孩子和家裡的日常開銷,經濟壓力非常大,也是我們發展的上升期。工作很忙,經常加班。孩子太小根本沒法自己帶,公公不願意離開老家,婆婆也不願意一個人在我們家帶孩子。我要承擔我們自己面臨的壓力,也理解婆婆。所以只好分開。說不想那是假的,閒下來的時候想的偷偷的抹眼淚也是有的,也曾N次想辭職,但也只是想想而已。
等孩子3歲可以上幼兒園了,我和老公堅決獨立帶孩子,婆婆說如果工作忙她可以來幫忙,被我們謝絕了。我始終覺得帶孩子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但凡可以就不應該再讓老人背井離鄉來受累。我們兩個人要上班,工作也忙,也加班。孩子從小班開始就上了學校的延遲班,每天去的最早走的最晚,有時候還要跟我們來公司加班。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這絕對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我們一家三口雖然辛苦但快樂更多,而孩子呢反而養成了很多好習慣,獨立自主,喜歡閱讀,熱情開朗。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很親密。
今年上一年級了,先喊婆婆過來幫忙帶一兩個月,讓孩子適應一下。早上還是我們送,婆婆就負責放學接一下做個晚飯。後面就會送他去上託管,讓婆婆回老家。
昨天晚上是孩子每週一次跟我們睡的時間(平時都是分房),我在寫東西,讓他先去和爸爸一起先睡。他說他看會兒書,等我一起。我問你幹嘛非要跟我一起,他說,哪個孩子不喜歡自己的媽媽,不想和媽媽一起的。我就是想和媽媽一起。我立馬關掉電腦和他一起去睡覺了。
是啊,沒有一個孩子不想和自己的媽媽在一起,特別是小的時候。也沒有哪個媽媽想離開自己的孩子吧。我想說的是但凡有辦法,但凡可以克服困難,哪怕辛苦一些。也不要丟下自己的孩子,讓他成為留守兒童。如果在孩子上幼兒園之間如要整天看護陪伴,家庭壓力又大,是在沒辦法丟下工作。那麼記得,在孩子上幼兒園以後一定要想方設法把孩子接到身邊自己帶。這不僅僅是愛的問題更影響到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錯過了,後面再補就難了。
上班又帶娃的80後寶媽,帶的好團隊帶的了娃。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都來自於自己的實踐。歡迎關注,獲取更多的育兒知識,成為更好的媽媽。
小晗晗愛閱讀
我覺得不應該啊!原因有三,第一不管孩子多大放到家裡,都有孤獨感,對孩子成長不利,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及個種的小小進步,孩子最需要父母親自欣賞和鼓勵,記得我兒小學時,學校舉行足球比賽,第一天他爸爸親自到場,孩子進一個球,當時我兒是對長,他們班第一,晚上放學接我兒的跟我比手勢耶,第二打決賽時他爸爸沒去,結果就我兒進一個球,沒排上名次,我兒問他怎麼回事,昨天我爸爸來踢進去求讓我爸看看我,今天我爸不來還踢啥,我兒回來跟我說,心裡挺感慨的,再一個就是學習,孩子從小就知道學習的,少之又少,得家長引上路了!打好基礎最關鍵,最主要的一點是和孩子溝通,父母都有代溝何況別人了,從小心不能說不健康,最起碼孩子有時不順心,家長在忙也要把孩子帶到身邊,那是孩子最好的童年快樂
手機用戶76438850162
題主你好,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先講個故事。
小妞父母離異,跟媽媽過,幼兒園的時候,小妞是個活潑得過分的孩子,跟男孩子一起瘋著玩兒,甚至還翻過牆爬過樹;
小學一年級,媽媽要外出打拼,把小妞放在了姥姥家,從此後她變得沉默膽小,對來自表弟的打罵毫不反抗,哪怕舅舅鼓勵地說“下次他再打你,你就打他”,沒用的。
在姥姥家也就呆了一年多,但這種影響幾乎持續到小學結束甚至更久……
只要有一點選擇,就請不要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因為離開爸媽的日子,每天都像無依無靠的路邊草。
難以置信的喵嗚
理性的說不該讓孩子在家當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不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會受到影響。性格變得內向孤僻,冷漠自卑,這種性格一旦形成會影響孩子一生,踏入社會也不合群,不好融入集體團隊。學習缺少指導督促,很難提高學習成績,這與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背道而馳,孩子也很難考上理想的大學。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部分農村家庭的父母要出去打工掙錢,養家戶口。由於工作地點流動性強,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沒有能力讓自己的子女跟在身邊,這就不得已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這樣以來,做為父母要多關心留守兒童,平時多通通電話,抽空常回家看看,盡力去關愛呵護孩子們。
最後,呼籲有關的部門地方政府也要重視留守兒童,創造條件,關心他們的成長,畢竟兒童是家長的希望,祖國的未來。
平安是福335960
這個問題很沉重,答案很簡單,絕對不應該、也不可以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理由很簡單。
1、3歲以內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媽媽的愛、關懷和陪伴,3歲以內缺少母親陪伴的孩子,情感連接不足,長大以後會存在安全感缺失、尋找母愛替代、感情淡薄等問題。
2、3-6歲的孩子,是性格、品行、習慣、價值觀、行為規範、規則意識養成的重要階段,如果沒有父母在身邊言傳身教、做出及時的指引和糾正,孩子很大概率會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甚至可能影響未來的人生道路。
3、留守兒童基本上都是老人幫忙照料,老人養孩子總是習慣嬌慣、讓步,不捨得立規矩,只要孩子哭鬧,基本上都是對孩子讓步的多,導致孩子養成嬌生慣養的習慣,缺乏挫折教育,沒有規則意識。
4、老人對於育兒大多沒有什麼意識,基本上都是遵循五不原則:不餓著、不凍著、不缺覺、不生病受傷、不鬧事。對孩子各種嬌寵,衍生出很多問題。
5、錯過孩子的幼兒期和童年期,再想和孩子培養緊密的親情,幾乎是不可能的了,能夠用來聯結你和孩子的情感紐帶,可能只剩下血緣、母子關係、撫育責任和生活費來源。
但是,現實往往沒有這麼簡單。
1、地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偏遠落後地區的人,如果不去經濟發達的地區打工,在家靠著一畝三分地,可能很難維持生計,更不用說有經濟能力養育孩子了,離開家鄉,變成了不得已的選擇。
2、外出打工的人,很多是在工廠裡面做工,住集體宿舍,夫妻倆平時都難得見上一面,根本就沒有條件把孩子帶上一起生活,如果租房,生活成本必然飆升。
3、農村打工者的婚育年齡一直有年輕化的情況,自己的心智都沒有成熟,因為家人的要求和安排,過早的結婚、生子,還沒有養育孩子的心理準備,乾脆放下養育的責任,把孩子扔給老人,自己出去打工、自由。
或許還有其他的原因,總之,這個問題將會是一個長期困擾很多人的難題。
但不管什麼原因,受傷害最大的,只有孩子!
我是元寶爸爸,家庭教育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家庭教育知識和經驗!歡迎關注我,留言討論和交流溝通。一起關注孩子成長和家庭環境建設的話題!
元寶爸爸聊育兒
不該!不該!不該!看到這裡,也許你馬上意識到了一句很時髦的話――重要事情說三遍。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孩子,爸爸媽媽要養活你們,給你們創造美好生活,就不得不讓你成為留守兒童。爸爸媽媽也想把你帶在身邊,可是咱們沒有城市戶口,城裡的學校不接受咱們。爸媽求爺爺告奶奶磨破了嘴皮,他們才勉強願意接受,可高昂的借讀費爸媽負擔不起啊!
沒有哪一位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是現實生活卻製造了許許多多留守兒童,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孤僻、抑鬱……大都身心出現各種問題,學習成績也不理想。口號震天響,留守兒童的問題卻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呼籲相關部門,少喊口號少發文件,實實在在為最底層的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期待著,期待著……
江山165940261
父母不能因為多掙錢就放棄對孩子的陪伴,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愛,父母放棄對孩子的陪伴會讓孩子在學習和心理上出現問題。夫妻雙方至少要留下一個有在家裡陪伴孩子,不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如果實在不行,父母要做到這些方面。
一、平時多回家看望孩子,多和孩子通電話,在孩子的假期裡面,把孩子接到身邊,以彌補對孩子的陪伴,同時好好教育一下孩子。
二、多叮囑老人照顧好孩子,多與老師接觸,瞭解孩子的情況。
三、老師要多關照一下留守兒童,多給他們開小灶,學校要針對留守兒童情況開設一些心理類的課程,幫助孩子緩解心理問題。
我是侯媽,多平臺簽約作者,歡迎你能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分享教育內容,培養優秀孩子。
侯媽家庭教育
我為此話題,寫了自己的經歷。
《我是慣養的留守兒童嗎?》
內容如下:
2016年《超級演說家》裡,作家陳嵐講述我們這代人的鄉愁:留守兒童中聽到過“留守兒童”這個詞。
不知道誰的童年“不留守”。而我的童年沒有“留守案例”那麼苦,我的記憶裡還是被慣養的感覺。因為父母不在我身邊吧!
那一年,
園子裡那棵梨樹
長了一些小梨,
我六歲也夠不著梨呀!
別說梨,連葉子都摸不到,真著急,
我喊著“奶奶,摘梨!”
奶奶和老叔都說“打藥了~”
(其實是沒有成熟)
我想:打藥?
先洗一下吧!
於是,
我搬著四條腿木板凳
我勇敢地端著水,站在凳子上,
朝樹上的梨兒們潑出這盆水,
結果,
我被潑成了落湯雞,
溼漉漉的頭髮和衣服。
我“哇~”
奶奶是伴隨著我的哭聲
從屋子裡出來地,
這就是我對吃梨付出的代價,
後來我長大了我也知道了,
“付出代價”和“有回報”
不是一回事。
童年我缺失的東西
既無法替代
又無法彌補
幸好我曾被“慣養”
沒人對我吼叫
沒有責備
如今奶奶耳聾眼花
想寵愛我
已經沒有了能力
ANNA的隨拍
不管有什麼困難,大人的困難比小孩的困難都小些,或者說大人更有能力和辦法去克服困難。建議父母雙方至少有一人陪伴孩子成長。留守孩的問題不止於衣食住行,關乎於他們的心理健康。這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很多留守兒童都是在這裡出了問題,當他們想找個長輩傾訴的時候,因為找不到信任的長輩來傾訴,那種無助感只有他們才能夠體會,這種傷痕是會刻入孩子心靈深處的。還有孩子就像一顆樹苗,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有有彎曲的時候,這個時候急需父母給予扶正,否則就難以成長為一顆筆直的有用之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