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荣确有其人?

微尘20252781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曲波老师根据自己真实事迹改编的小说《林海雪原》火遍大江南北,京剧《智取威虎山》更是深入人心,剿匪英雄杨子荣从此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偶像,那么杨子荣这个人物真的存在吗?

最熟悉杨子荣的人,那只有他的战友曲波了,曲波在1945年随大部队开赴东北作战,并率领小股部队在牡丹江一带剿匪,他在此期间担任二团副政委,而杨子荣就是他手下的一名普通士兵。

杨子荣参军时已经接近30岁了,这一年刚好抗战结束,因为他年龄大,又没有实战经验,所以将他安排到了炊事班。在战斗中他不怕牺牲,总是敢把饭送到前线,再加上他能说会道,非常机灵聪明,很快就受到曲波的赏识,并当上了侦察员。此后,他以惊人的胆识和智慧完成了多项任务,如孤身一人劝降400土匪,深入虎穴活捉“座山雕”等,但是天妒英才,他在1947年2月下旬追击残匪时因手枪卡壳不幸牺牲。

1969年春,美国派遣了一个艺术团来访中国,周总理接待了他们,并与他们一同观看京剧,美国客人对剧中英雄杨子荣也产生了兴趣,还要求拜访他的家人,可是人海茫茫,杨子荣的家人早就不见踪影,解放军有关部门只知道杨子荣的原籍在山东烟台一带,具体地址也不清楚,毕竟当时乱世参军,有些人怕殃及家人,出去闯荡纷纷改名换姓,而且杨子荣牺牲时全国正处于内战硝烟中,一些牺牲的将士只能简单安葬。周总理为了满足客人的心愿,下令成立调查组寻找杨子荣的家庭住址和亲人。

最后调查组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牟平县人杨宗贵与英雄的情况非常吻合,他们并与杨宗贵的兄长杨宗福取得联系,1974年曲波给调查组的人员寄来了一张二团集团合影,于是调查组的人员将照片拿去给杨宗福辨认,他一眼就看出了自己的弟弟,至此,英雄的身世被证实。


兵说


小说《林海雪原》里的侦察英雄杨子荣,到底是创作的艺术形象,还是确有其人呢?在这里可以肯定地回答,确确实实是有这么个人。空口无凭,听我给你慢慢道来。



先从小说的作者曲波说起:

曲波生于1923年,生于山东黄县,15岁在山东加入八路军,1945年随部队开赴东北,他曾率一支小分队深入牡丹江一带剿匪,1950年转业到地方,1957年出版了根据自己亲身经历而写成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小说曾先后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剧。

1969年某晚,周总理陪美国客人在中南海礼堂观看了由《林海雪原》改编的京剧《智取威虎山》,美国客人为杨子荣的形象所感动,就问周总理,“杨子荣是创作出来的?还是真有这个人?如果有这个人,能否认让我们拜访一下他的家人”,一向严谨的周总理,立即寻问了解放军总参的有关部门,得到的答复是确有其人,但由于杨子荣在1947年2月追剿土匪的战斗中已经牺牲,只知道他的原籍是山东胶东一带,无人知道他的详细地址。



第二天周总理向美国客人作了解释,并表示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于是由秘书向总参、总政下达指示,务必尽早寻找到杨子荣的家庭地址和家中亲人,以告慰英雄的在天之灵。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部队迅速组成了调查组,确定了荣成、牟平、海阳、文登四县为重点,通过宣传、走访,充分发动了群众,这事引起了牟平县城关公社民政助理员马春英的重视,她查阅档案时发现,1945年9月入伍的崳岬河村的杨宗贵,他的身世与杨子荣比较吻合,于是便向调查组进行了反映,调查组立即赴崳岬村进行了调查,他们先后走访了杨宗贵的哥哥杨宗富和熟悉杨宗贵的老人,又召集了牟平境内同杨子荣同时入伍的六位退伍战友座谈,又请示上级领导,找到了杨子荣生前的几位战友了解情况,调查组经过反复对比,发现杨宗贵和杨子荣有惊人的相似。



由于杨子荣生前没有留下照片,调查组只能初步认定杨子荣就是失踪的杨宗贵。1973年,曲波在扬子荣原部队获得一张照片,这是1946年杨子荣被评为团的战斗模范时和一百多号战友的合影,由于人头实在太小,无法辩认,国内当时又没有放大技术,于是曲波就请人到日本将杨子荣的照片单独放大。


当牟平县民政局长,拿着杨子荣和战友的四张照片,请崳岬村的村民们辩认时,只要熟悉杨宗贵的人,都无一例外地指着杨子荣的照片说,这就是我们村的杨宗贵,当四张照片送到杨宗贵的哥哥,已70岁的杨宗富手上时,杨宗富抽出弟弟杨宗贵的照片,此时,他已泪流满脸,百感交集,嘴上不停地说“弟弟,我又看见你了”,至此,英雄的身世之谜终于揭开,杨宗贵就是杨子荣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


雪上长留马行处


杨子荣(1917年——1947年),原名叫杨宗贵,山东省牟平人,他就是《林海雪原》中超级英雄杨子荣的真实原型。实际上,杨子荣“智取威虎山”的故事,虽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也并非完全杜撰,而是确有真实历史事件。

1945年8月时,已经28岁的杨子荣,在胶东地区参军,被编入了牡丹江军区的二团。本来,一心想要冲锋陷阵的杨子荣,却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伙夫。

1945年11月,杨子荣随自己所在的部队开赴牡丹江进行剿匪。

1946年3月,在一次剿匪的战斗中,二团的一名班长英勇牺牲,指导员火线提拔杨子荣为班长,带领该班战士继续完成剿匪任务。刚当上班长,杨子荣就一战成名,干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第二天,杨子荣跟随他的团长,包围了一个叫杏树沟村的匪窝,里面盘踞着500人左右的土匪。他们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全村老百姓作为人质,和我军负隅顽抗。

没办法,我军只得围而不打,一来由于匪徒人数众多,二来担心全村老百姓的性命安危,这是最主要的。正在僵持阶段时,全团上下不知该如何是好,突然战壕里跃出一个身影,大力挥舞着手中的白布,向村子里走了进去。

团长当时火冒三丈,还以为有人投降呢,有战士赶了过来,说那个人是杨子荣班长。他为了避免造成战士和百姓的伤亡,未经请示就自告奋勇地进村劝降去了。

两个小时后,400多个土匪,居然齐刷刷的举手缴械投降了。杨子荣真神了,他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了整个牡丹江地区,成了战斗英雄并提为团里的侦查排长。

经过了一年的剿匪工作,大股的土匪已经基本消灭完了,只剩下了小股的零星土匪。这些土匪更加狡猾,也更隐蔽,其中有个叫“座山雕”的土匪就是其中最难对付的一个。

“座山雕”,本名叫做张乐山,原籍是山东省昌潍人。15岁就在东北进山当了土匪,之后混成了匪首,此人老谋深算,阴险诡计,在众多匪徒中颇有声望,人人尊称他“三爷”。

他的队伍,历经清政府、北洋政府和伪满政府三个时期都没有被剿灭。小日本投降后,他接受了国民党的招安,成了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的司令,当然,就是一个虚衔罢了。

此时,经过解放军的多次围剿,他的大部分人马已经损失殆尽,死的死,逃的逃,只剩下身边几十个亲信了。隐藏在深山老林里还不老实,时常出没抢掠周边的老百姓,杀害群众和干部,影响极为恶劣。

解放军准备剿灭这股土匪,可是,出动大部队围剿行不通,因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于是,团里决定,由杨子荣带领几名侦察员假扮成土匪进山搜集情报。

1947年1月26日,杨子荣等一行侦查员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处进发。他们一连转了好几天,才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了一座木棚,里面有十几个人像是伐木工,杨子荣断定他们是隐藏的土匪,就用土匪的手势和黑话试探他们。果然,其中一个就是“座山雕”的副官,他答应带杨子荣上山去。

“座山雕”的确够狡猾的,一路上设了三道暗哨,如果派大部队清剿,必然会惊动这些哨卡,土匪很快就能逃得无影无踪。

杨子荣他们每经过一道哨卡,都有土匪上前搭话,杨子荣将他们一个个的都绑了,一同押着上山。最后来到了“座山雕”的大本营,就是一个被当地人称做“马架房子”的木棚。

杨子荣让两个战士留在外面看好抓获的土匪,他亲自带领几个战士冲进了棚子,迅速占据有利位置,直接活捉了匪首“座山雕”,彻底端了这个土匪的老窝。

消息传出后,当地的老百姓欢欣鼓舞,欣喜若狂。《东北日报》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团里也专门召开了庆功大会,给杨子荣荣立大功。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胆智勇双全和有胆有谋的侦察英雄杨子荣,在活捉“座山雕”仅仅16天后,就

在继续追剿剩余的土匪丁焕章和郑三炮等人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了,当时年仅30岁。

新中国成立后,杨子荣的英雄事迹,被文艺工作者编成了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很快就风靡了大江南北,杨子荣的英雄形象深入国人心中。一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成了他的标志性语句。

1969年,国家专门成立调查组,对杨子荣的生世进行详细调查。走遍了胶州一带的各个区县,调阅了大量的档案和资料,发送了几百份的协查文件,终于确定了杨子荣的真实准确的资料。

1991年,牟平当地政府,专门为杨子荣修建了纪念碑和纪念馆,以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






文史不假


杨子荣是小说《林海雪原》中塑造的一个英雄人物,他的原型是战斗英雄杨宗贵。

杨宗贵,山东省牟平县人,1945年,报名参加八路军,1947年2月23日,在追歼顽匪时,不幸牺牲,时年31岁。他牺牲后,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其生前所在的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他的英雄事迹,在60、70年代,被编成各种戏曲《智取威虎山》,电影《林海雪原》,杨子荣的名字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教育了一代一代青少年和广大人民群众,是英雄中的典型代表。

2009年9月10日,杨子荣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今天我们怀念杨子荣,主要是缅怀他的功绩,传承他的精神,继承他的遗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篷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zj史海拾贝


比起各个版本的《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影视剧里,那位威风八面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来,真实的杨子荣,乍一看样貌十分普通。

而他的身世,更是那个时代,多少战士入伍前的苦难缩影: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生,山东牟平县嵎峡河村人。他曾从13岁起离家闯关东,做过船工也当过矿工,见惯了三教九流更受尽了欺凌,还曾因为带领劳工反抗日本工头,不得已跑回山东老家避祸。随着1945年,八路军解放了牟平,
刚刚结婚的他也毅然从军,并把名字改为“杨子荣”,随后跟随部队,进入东北战场。

为什么要改名呢?因为当时的解放区并不太平,与国民党部队犬牙加错,八路军战士的家属,有时更处于敌人死亡威胁下。所以“怕报了真名,家属受牵连”。

比起影视剧里,杨子荣“打虎上山”的强大身手来,真实的杨子荣,却在人民军队里从炊事兵做起。那时二十八岁的他,烧得一手好饭,越是枪林弹雨的危急时刻,他越能保证把饭送到。
而且还是个自来熟,部队所过之处,每次遇上陌生村民,他都能乐呵呵跟人聊成一片,没多久就把人家“聊”得参了军,进入东北没多久,就成了团里的“扩军模范”。

老戏骨张涵予主演的《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乐呵呵边唱戏边给战士们烧饭的有趣桥段,应该就是取材于这段历史。

而当时东北剿匪严峻的形势,却让这位“扩军模范”,担起了更重要责任:此时的东北,几乎是遍地土匪的人间地狱,大小匪帮总数有十多万人,单是国民党收编的土匪,就有158个“师长”,33个正副司令,东北境内一百五十多个县,一百个以上都被土匪控制。大小匪帮画地为牢,处处都是陷阱,特别是长白山脉和大小兴安岭地区,土匪们占据险要地形,大部队根本无法进剿,许多在关内打惯了鬼子的部队,进来了就眼睛一抹黑。

如此严峻形势下,杨子荣却显出了英雄本色:性情豁达的他,原本就在东北生活了十多年,
熟悉当地的各个江湖规矩,更熟悉东北山地的一草一木,誓言“打出一个共产主义来”的他,就这样多次担起侦察重任,成了部队剿匪的“眼睛”。

杨子荣的本事有多强?先说几个最简单的,一是黑话说的熟练,东北当时土匪纵横,是个土匪就说“黑话”,听着是中国话,却比英语还难懂,比如“来个草卷儿”是指抽烟,“草干连水”是说喝水。而且一家一种黑话,不留神就说错。可杨子荣却毫无违和,需要说黑话时,全程无缝切换。就凭这本事,他多次在森林里用“黑话”与土匪周旋,帮助部队转危为安,顺便还抓了“舌头”(俘虏)。

而他的个人身手也是了得,最牛的还不是京剧戏台上“一枪打灭两盏灯”,而是爬树。东北深山密林,就算老猎手也容易迷路,可杨子荣每次都能爬上树顶找路,还能“从这棵走到那棵”,一次次给部队探出路来。

至于深入虎穴,化妆侦察敌情,锁定土匪位置等行动,那更是当时身为侦察排长的杨子荣,如家常便饭一般的“常规表现”。比如《林海雪原》里“活捉许大马棒”之战,真实的战斗过程更惊心动魄,当我军准备奇袭盘踞亚布力山的“许大马棒”时,许大马棒的兵力却增加了一倍,幸亏杨子荣冒险进入匪军的村子,才准确捕捉到新情报,最终叫这股顽匪,连同国民党的“特派员”,在猝不及防间被我军“一勺烩”。

而《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等影视作品忽略掉的“林口县之战”,更见证了杨子荣的大智大勇。当时400多匪军残部经过我军打击后,逃窜到杏树村里。这群土匪当时携带着重机枪等武器,还挟持了村子里的妇女儿童做人质顽抗。听着村里孩子们的哭声,杨子荣愤然挥着白毛巾冲进村里,迎着土匪的枪口耐心劝说,硬是凭着强大的口才,说得这股土匪们心悦诚服,乖乖扔下枪械投降。全村老少的命,就这么救下来了。

当然他最传奇的,还是1947年2月6日,那“智取威虎山”的神奇表现。但这一仗的真实过程是,“座山雕”张乐山当时已是强弩之末,化妆成土匪进山“投奔”的杨子荣,先巧妙取得了“座山雕”信任,然后动员“座山雕”离开老窝,去吉林投奔国民党。就这样,“座山雕”匪帮二十五人,就被杨子荣牵着鼻子走,乖乖跑进了海林北面蛤蟆塘附近的我军包围圈,二十五人外加六条枪,全被我军抓个正着。

虽说,比起《智取威虎山》里那拥有“八大金刚”和数千喽啰的“座山雕”,真实的“座山雕”寒酸得多,但看懂这全过程就明白,杨子荣的这整个任务,凶险程度毫不亚于电影,几乎每一秒都在和死神赛跑。而他在接受任务前的原话,更彰显了这位多次出生入死的英雄,豁达淳朴的禀性:“不下水,一辈子也不会游泳,不杨帆,一辈子也不会撑船。党培养我这么长时间,我一定能克服万难,战胜座山雕。”

这样的杨子荣,比起影视剧里的超级英雄,却是真实可爱。

让人痛惜的是,就是在活捉座山雕十七天后,即1947年2月23日,在海林县北部梨树沟追击土匪的战斗里,杨子荣被一个叫孟同春的土匪偷袭打中,倒在了我军牡丹江剿匪的最后一场战役里,年仅三十岁。他的追悼会上,百名牡丹江军分区干部轮流为他抬棺,数千群众自发为他送行……

更让人心酸的是,由于当时杨子荣参军时用的是“化名”,在他牺牲之后,部队竟一度连他的家人都找不到。他牟平老家的亲人们,也一度认为杨子荣“失踪”了。建国后,杨子荣的家属收到了“失踪军人通知书”,从此以“失踪军人家属”的身份享受烈士待遇。当《智取威虎山》传遍全国时,多年以泪洗面的杨子荣母亲宋学芝也念叨过:那孩子不会就是我们家宗贵吧……

直到多年以后,在杨子荣生前战友们的奔走下,杨子荣的家人才终于被找到,杨子荣的身世也得以查清。在杨子荣的家乡牟平县,也建成了“杨子荣广场”,表达对这位英雄的纪念。

他的大智大勇,他的壮烈捐躯,乃至身后亲人们日复一日的怀念等待,又何尝不是那个革命年代里,多少以身许国的战士们的写照。如果说今日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那么白山黑水间,杨子荣坚硬的身躯,就是其中一位。

参考资料:崔永元《寻找英雄》、 李明计《英雄家乡在何方:杨子荣身后记事》、 申永和《寥寥遗物说子荣》、 温野《侦察英雄杨子荣》


历史风云录


杨子荣确有其人他是山东牟城人原名叫杨宗贵,1917年生1945年入伍1947年在东北剿匪时牺牲时任贞查排长。老母亲到死也不知道她儿子是解放军的贞查英雄壮烈牺牲。


何长陆


現在社会就该提起前辈英雄,为新中国而牺牲,为人民自由而解放做功劳而流血,我很遵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