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晴天
现在的古装剧几乎都是一个腔调在说话,而且根本不是在对话,而是自言自语,台词烂,念台词的功底也烂,烂到忍无可忍地步,我已经好多年没看电视了,网络上也很久没看了,只是偶然家人看的时候瞟几眼,给我感觉很沉闷无趣,别说看一集,半集都很难坚持,一直很奇怪这样的东西居然有人追剧,台词说上句能猜出下句来,真侮辱智商,另外演员的脸也快分不谁是谁了,看起来男演员和女演员都一个样子,我不会骂导演和演员,因为这是人家的工作,各种原因身不由己,而看的人就不可原谅,就是因为有了无脑追剧人,才导致资本不断投资烂剧,如果人人都不看,电视台就不会购买播放,网络点播是零的话,电影网站自然关闭,老实说,中国有没有影视根本无所谓
用户3678542918742
确实,现在的内地电视剧,多数存在听不清人物对白的情况,需要依赖字幕。但是八九十年代,还有本世纪初的绝大多数电视剧,没有字幕,却能听得清清楚楚。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很多,但不得不说的是,正是因为字幕的大量引入,才导致了演员发音清晰度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这里引入一个例子来类比。古时候,唱歌主要是民歌、戏曲和美声,特点就是字正腔圆,声音高亢。每个字都要求咬字清晰,绝不含糊。比方说唱“我”、“说”这些字时,嘴要张很大,圆形。而在近几十年,才出现了通俗唱法,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流行歌。发音不再必须清晰,声音不再必须高亢,不再禁止假声。为什么?很简单,因为麦克风的发明。没有麦克风就必然不会有流行歌。比方说如果周杰伦生活在古代(没有麦克风和音响),他唱歌时连十米之外都听不清楚。而唱戏或美声,一百米外都能穿透。
老一辈喜欢听字正腔圆,高亢有力。但是现代多数人更接受流行唱法。流行唱法更加自然,更加简单,更加个性(不像美声或民族几乎都是一个腔调)。
不是因为古时候就不想唱“自然的”通俗唱法,实在是没有麦克风和扩音设备。好了,电视剧的演员发音也是类似的道理。字幕的出现,使得发音清晰度不再那么重要。要说到最清晰的,当要数播音员,特别是新闻播音员,还有就是相声和小品演员。但是大家仔细想想,相声和小品清晰,是为什么?有没有觉得他们说话和我们平常说话不太一样!你能明显感觉到相声小品中的对白是故意把声音抬高了的,比日常说话声音“尖”一些,“响”一些。就给人一种“害怕别人听不见”,扯着嗓门说话的感觉。朗诵,话剧,这些场景也有这种感觉。就是都略带夸张。都是字正腔圆,有时感觉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的,不能拖泥带水。
早期的电视剧,也或多或少是这种感觉。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以港台剧为主,内地播放的全部用的配音,当时叫“国语”,现在叫普通话。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配音功底很深,而且说话字正腔圆,略带夸张。所谓夸张,就是说和平常说话不太一样。换个角度看,就是说你一听就知道是电视剧或电影里的声音,不是现实中的录音。现实中不会用这种腔调说话。相反,当你看新闻里的记者采访时,那种普通民众的声音你就分不清是普通人的录音还是电视新闻采访的声音。也就是采访中的声音是自然的,“不夸张”的腔调。
要练就这种高级配音的水平,是有一点难度的。这就好比美声,民歌,话剧,朗诵一样,需要专业训练。我们在八九十年代,已经非常习惯于那种声音。甚至认为电视剧就应该用那种声音说话,用自然说话的腔调反而不正常。
而近年来内地的电视剧,说话声音越来越接近正常说话,相对说来,不再刻意要求字正腔圆。特别是都市剧,有的完全就是不加任何修饰。
但是,这种“正常”的腔调,反而不容易听清楚了。这就好比,流行歌不用专业发声方式,用的“自然”发音,就没有美声听得清楚歌词。
导致这种情况,字幕的作用很大。因为有了字幕,才让(配音)演员说话更倾向于使用自然发声。正如同有了麦克风,才有了不刻意高亢发声的流行唱法一样。以前不是不想用自然发声,而是没有字幕(针对影视剧),没有麦克风(针对歌唱)。
国外很多地区的影视剧是没有字幕的,比如美国、日本、韩国。我国以前也没有。后来才规定必须有字幕。或许是为了照顾特殊人群。没有字幕有没有字幕的好处,就是更加专心地看人物表情,动作等。但是既然国内已经养成看字幕的习惯,那么发声清晰度就退居其次了。
除了上面说的配音方式发生改变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代的很多电视剧背景音乐过于嘈杂。八九十年代的背景音乐以我国古典乐器为主,而且往往比较单一。比如赵雅芝的新白娘子传奇,背景基本就是以笛子为主,不会干扰演员说话。而现代电视剧,加入了太多的西洋乐器,以钢琴和多个小提琴为主,多声部,和弦。感觉就是嗡嗡嗡的,很吵。我在不看字幕时有的电视剧只要背景音乐没有播放,基本能听懂大部分,但是一旦嗡嗡嗡的背景音乐一响起,能听懂90%的字就不错了。我在看一些军旅题材的电视剧时,专门留意过,背景音乐甚至超过80%的时间。有时候一集看下来,就没有安静过,交响乐一直在响。可能美其名曰烘托紧张气氛吧。
这种区别在于,以前的电视剧,背景音乐较少,而且多数是单声部单一乐器,有主旋律。而现代电视剧背景音乐较多,多声部,多种乐器,无主旋律。也可以简单地说,以前是独奏,现在是合奏。哪个更吵想必就很清楚了。以前背景音乐我们能记住,琅琅上口(代表有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黄日华天龙八部等),现代背景音乐简直就是噪声,难听还记不住主旋律。
犍为真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吧!
英国某心理学家有一次在准备一段影片的时候,主人公发出了ba的声,但却做出了ga的口型,但令人惊讶的一点使,大家都认为自己听到的不是ba,也不是ga,而是da,随后这位心理学家就对此进行了研究。
该为心理学家准备了一段影片,并安排了四组声音与口型不一样的方案,分别是ba的口型,ga的声音;ga的口型,ba的声音;ka的口型,pa的声音;pa的口型,ka的声音。而测试者被分成两组,分别以看影片+听声音和只听声音两种方式进行测试。
结果发现,只听声音时,90%以上的人能够准确的辨别,但是在看影片的时候,错误率极高,成人的错误率高达92%,这也意味着口型作为一种视觉信息,影响了人对听觉信息的认知,随后,人们将这种效应称为“麦格克效应”。
所以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只要没字幕就觉得听不清楚,就是“麦克格效应”在作怪,因为不管剧中人物的发言是什么样的,字幕是拥有“最终解释权”的。
当然了,这是客观解释。个人觉得,这还与部分演员的台词水平有关,像《我爱我家》中,也是没有字幕的,但是大家却能够听的清除,在86《西游记》中,李扬先生学猴说话,大家都能够听得清除,所以部分年轻演员台词功底不行,也只能让人看字幕了,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呢?
娱乐新连线
80后一定记得,小时候看的那些电视剧,基本上都没有字幕,最多就是片头片尾曲会出现歌词字幕。
比如87版的《红楼梦》。
剧集中也会出现字幕,但是仅仅只限于出现诗词的时候。比如著名的《好了歌》、《葬花吟》等等。
并且这些字幕还都是手写体,相当有艺术感。
至于平常的剧情,我们是看不到字幕的,却从未有过听不清的情况。
剧中人说话,都是字正腔圆,清清楚楚。哪怕有一些生僻字,也不会影响整句话的理解。 尤其是《红楼梦》这种对语言艺术非常考究的剧,
每句话平平仄仄皆有节奏。不看屏幕,光是听着都觉得是享受。《红楼梦》在开拍之前,演员就已经集训了几年,学习台词举止,甚至唱戏,力求每一个人全方位都融入到戏中。
其实演员们的台词全都练得非常熟练了,但演员可以用两三年学习到古人的举止仪态,唯独口音却最是难改。
比如说,要符合林黛玉的声音,必得有一种柔弱娇嗔的味道在里边。但陈晓旭本身的声音却不太符合要求,于是就由专业配音演员张海玲来给林黛玉配音。
毕竟是专业配音,改变声线效果比演员要容易得多。 很多人说,林黛玉这个角色的成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配音演员。我觉得并未夸大。
有些人可能陷入了误区,觉得演员用原声才是最棒的,显得专业 。
原声如果符合人设,当然用原声最好。若不符合人设,比如杨幂演的白浅,你若让她用那把嗲嗲的声音来说台词,白浅哪里还会有上神的气势!
现在让人听不清楚台词的国产剧,有很多都是由演员自己配音的。
本身台词功底就很差的情况下,硬要凹个敬业人设强行用原声,最后就会导致观众不看着字幕压根不知道你在嘟哝啥。
《青春斗》上线时,很多粉丝疯狂吹捧郑爽用原音特别棒,但是不看字幕你能知道她说什么吗?
剧中她演的本是一个四川姑娘,说话又非得往北京话上面靠,一句“真牛儿”懵得我倒回去又听了好几遍,确定儿字音可以这样滥用?
如果你说现代剧对台词不需要那么讲究,那么我们可以拿现在的一些古装剧和以前的现代剧比较一下,在80年代直至90年代初期,即便是现代剧也是吐词清晰字正腔圆的。
当然也不是现在所有国产剧都存在吐词不清的问题
近年来比较正面的代表是《父母爱情》,这部剧你不看屏幕也能清清楚楚听得清每个演员的台词。即便德华那带点儿方言特色的普通话,听起来也完全不费劲。
说到底,观众的听力从来都没有问题,出问题的是演员的配音。用专业配音很正常,演员自己也是要背熟台词的,否则在演戏的时候,配音容易和嘴型对不上,更关键的是,不背熟台词,也无法入戏。
如果嘴里说着12345,或者表情空洞or夸张,再好的专业配音演员也救不了你啊!
一个好的配音演员,能将角色赋予灵魂,和演员的配合是相辅相成的,演员哭,配音也会哭,但不能哭到影响发音。
给白浅配音的季冠霖曾透露过,自己说到有些台词时会入戏哭到无法正常发声,这样就得重新来过,在抽泣和吐词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配出完美的声音。
甚至配音演员为了声音充分入戏,会不自觉的配合到眼神等细微变化,比起很多明星的演技还要精湛。
由于他们都居于幕后,甚少被观众得知。你若仔细听一听,近年来大部分古装剧的女主,音色都很熟悉。男主亦是。
所以有那么一句玩笑话:古装剧看来看去其实就是这几个配音演员在谈恋爱啊……
目前正在热播的《陈情令》就是边江和路知行两位资深配音演员给蓝忘机、魏无羡配的音。
并且也是首次将配音演员的名字和主角名字放在一起登上海报。
演员的台词功底是基本功,配音是角色需要,并不能因为这个演员用了配音就认为TA在糊弄观众。
反而基本功不扎实还非要用原音的,才是真正在糊弄观众。
而今糊弄观众的确实有点多,所以我们才会有不看字幕就听不清台词的感觉。
至于那些连台词都懒得背,全靠配音撑着的明星……就纯属玩弄观众了。
墨娱
答:现在一些国产剧不看字幕,都听不清楚演员在说什么,并不是观众的听力下降,而是演员们说话快,发音不准的问题。
就拿前一段时间播放的《流淌的美好时光》来说,这部根据郭敬明小说《悲伤逆流成河》改编的电视剧,由郑爽饰演女主易遥。郑爽在里边好像是没用配音,声音就有点飘,总感觉咬字不清楚。还有之前因剧情节奏太快而备受争议的 《青春斗》,由郑爽饰演的女主向真,说话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本人挺喜欢郑爽的,但是当时看剧,总感觉需要认真看着字幕,对着演员的口型,不然就听不清。
其实想想现在国产剧中,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比较常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觉得主要得从演员和拍摄要求两方面来说。
原来拍摄电视剧,选拔演员的要求比较高,选中的演员无论从演技还会形态、说话方面,都无可挑剔,说话肯定也是字正腔圆。而现在演员大部分都是后期配音,导致很多不敬业的演员有了懈怠心理,对自己的发音、吐字之类额不重视,长此以往,说话越来越不清晰。
现在社会的人整体比较浮躁,娱乐圈更是如此,很多人削尖脑袋,只想着各种方法混进娱乐圈,让自己火起来,挣很多钱,但是却从没有静下心来打磨演技,也没有敬业态度。
还是希望演员们可以,对自己的职业有敬畏之心,踏踏实实地拍戏,字正腔圆地说话,不要以应付的心态拍戏。毕竟你可以糊弄观众一时,不可能糊弄观众一世。
浮光书影
因为现在的演员说话太快?不会断句?一句话包含的信息量太大?现在回忆起来86版的《西游记》唐僧一句“悟空”,在记忆力就这两个字,回音就是2、3秒,一句话说这么长时间,观众怎么会听不清楚呢?
台词、配音还原人物生命力
以前的电视剧都是没有字幕的,老演员腔调足,吐字清楚、绝不咬字,普通话也很标准,跟霍建华不一样,霍建华说话时,有些字仿佛就是含在嘴里出不来。那个时候还不留行跨区域拍戏,因此也不存在港台腔的问题。
除了吐字清楚之外,老演员说话也是有停顿的,感情不光表现在戏里,也表现在文字上,比如孙悟空说:妖精,还我师傅!看到这几个字,朋友你不仅把声音还原了,就连孙悟空的表情,你也能想到。
林黛玉使小性子:呸!我打谅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看到这句话,朋友你还是想到了黛玉的声音和表情。其实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那些老演员之于角色的塑造,不单单是塑造形象,就人物的声音都成了人物生命力的一部分。
其实只要是专业的演员都知道,演员演戏是第一创作阶段,后期剪辑是第二次的创作生命,配音决定了多大程度还原本有的生命力,角色的生命力固然是演员创造的,但是声音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还原角色。
剧组乱象太多、太浮躁
现在拍摄情况是什么?演员剧组轧戏、做剧组夫妻、想着怎么从群演身上克扣工资,现在很多制片都成了这样,怎么能好好钻研人物?
剧组把大量的经费都给了演员,高片酬请他们演戏,可他们是怎么回报观众的呢?数字小姐、绿布先生、抠图娘子,这都是什么演员啊,拿着超高的片酬,只是走过场,拍戏全都是捞钱,这叫什么演员?有这样的演员,能有好作品才怪。
以上那都是不专业的,就先不说了,说说现在的专业演员吧,娱乐圈太浮躁,他们也跟着浮躁起来,仗着自己是普通话,不需要矫正港台腔,就不把嚼台词放在眼里了,有些影视剧的确是用他们自己的声音不假,但也只是声音,没什么情感在里面,不走心。
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后期很多剧组都找了专业的配音演员,这样一来更是形成循环,明星觉得自己不用配音了,更加肆无忌惮。
而那些配音演员,有时候是根据演员的个人特点来配音的,比如说季冠霖就给孙俪、陈乔恩、杨幂、唐嫣等女明星配过音,真的有时候可以以假乱真,但是有时候,加了演员特点的声音,着实让人听不清。
但是现在不全是这样,有些电视剧配音还是挺好的,比如正午阳光出品的电视剧《父母爱情》《知否》等,剧的质量是过关的,演技、配音都是过关的,假如是《父母爱情》都是戏骨,《知否》是有年轻流量演员的,一数冯绍峰的口音最重,但是不至于不看字幕就听不懂,总比《青春斗》里郑爽的台词好吧。
其实可见,是制片方的要求,要求了就会有质量,不要求,一落千丈。
入行娱乐
此问题的提出不但揭示了現在电影、电視剧的乱象,也是在为弱势群众维权和呐喊。
我用几个典型的小事例证实影、剧侵犯了那些人的利益。有一个老者78岁了,耳聪目明,只是听不懂方言和外语,而眼睛又跟不上快速消失的字幕,所以,每次看新电影和电視剧都要让年过半百的儿子相伴提词。还有一对盲人夫妻,开了一家按摩店,可店里总是播放着老电影的录影带,客人问他们为什么不看听新的影視剧,他们的回答也真是雷同,听不懂方言、吐字不清的对白,特别是听不懂大段的日子鬼子话。还有一个老奶奶,年轻时也曾上过扫盲班,可岁月的流逝学的字早已忘的差不多了,而老人又是比较新潮爰看新的影視剧,这可就苦了上初二的小孙女,成了奶奶的提词器。为了能看好听清影视剧的对话和歌词,老人们频繁的更换不同度数的老花镜;孩子们不断询问这是那个省的方言。
有们影視剧还创新性的引入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所谓特邀演員,装腔作势的满口噴着不知出处的语言,如不看字幕一定会被搞的一头雾水。就连热播剧《亮剑》我对门的邻居家还有一个小序曲呢。邻居的儿子今年6岁上幼儿院大班,这不放假了吗,特爱看打仗的影視,《亮剑》就是其中之一且连看几天,这就害了照頋他的奶奶,每当出現日夲鬼子对话,就抻着脖子喊奶奶来当翻译,多亏奶奶背熟了这段台词。
人们的听力水平如常,影视剧服务大众的初宗变了。
车车好棒
这类情况较普遍,尤其是在演艺圈里有些人,好像得了吐音不准的语痴之顽疾。自己就是国人,却没有把汉语学好,却不能把汉字的读音读准。老一代的艺术家以德养艺,字正腔圆,刚劲有力。之所以现在看影视剧必须要看字幕,就是因为说话唱歌读音发音不准,咦呀学语时家长没引导好,上小学学汉语拼音的时候没有认真学好,没啥准确读音的基础。再加上走上演艺道路上老师没有纠正好,自己还要卖萌,把读音不准做为一种时尚去追求。梦音硬要唱成目音,好像多么的好听似的!难道没有准确的读音就唱不了歌说不了话了吗?
用户62848073919
反驳两点,不是“现在很多国产剧不看字幕,都听不清楚演员在说什么”
以前很多国产剧,不看字幕也不知道演员说什么,和“以前现在”时间点没什么关系。
外国人看外国剧不看字幕,有时候也蒙圈了,跟国产和进口合资剧也没关系,
电视剧不看字幕就觉得听不清,不是观众听力下降了,而是观众注意力下降了。
电视剧作为一个单向信息传播载体,比广播多了画面,比直播少了互动。
一、比广播多了画面
广播没字幕能听清,电视就不行,除了广播都是标准普通话,而电视人物不好好说话之外,就是,多了画面
多了画面,就意味着眼睛和耳朵要同是集中精力工作去接受信息
以前觉得看电视没字幕听的清楚一些,是因为以前娱乐项目少,大家吃完饭没事干的时候,大都聚精会神守着电视看
再看看现在,娱乐项目五花八门,新闻八卦此起彼伏,你多久没踏下心专门看电视了?不是打开电视边吃饭边看,就是做家务看孩子时候听个声音吧?更不用提在平板和手机上追剧开着2倍速和看弹幕的了。
你越不专心,听得就越不清楚,心不静,则不定。
二、比直播少了互动
还是回到单向传播这来,看电视看电视,你只能看电视,而不能和剧中人物聊天,你没办法参与进去,所以导致有时候跟不上思维。
直播之所以不需要字幕,是因为你一言我一语的在交流,跟平时聊天一语,而看电视就是他说,你必须听。
就好比,平时有人聊天,大家都同一个话题,听得清楚,而在不聊天情况下跟你说话,突然跟你说一句:“你就是个愚蠢的土拨鼠”,你听清了也心里嘀咕是不是没听清,对吧。
电视剧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句要说什么。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是咱们观众的原因,而是演员的关系导致听不清。
就好比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里边长安崔器,兔唇还爱咀嚼薄荷,说话咬着后槽牙还带方言口语,说的不都是普通话还掺杂文言文,这不看字幕换成神仙也听不清,对吧。
四斤
听力下降是不会的,因为你换一个年轻人,听力状况检查良好的,给他放无字幕的电视剧,看完之后让他回忆演员说了些什么,十有八九也说不清楚的。
所以不是听力下降的原因,是长时间注意力集中能力和信息储存记忆能力下降了。(当然这是排除掉演员台词功底差劲和收音配音效果差等客观原因)
长时间注意力集中能力
现在这个时代是充斥着碎片化信息的时代,想想看现在的短视频,几分钟一个视频就涵盖这大量信息。人们的注意力不断的被转移、被吸引,以致于现在普遍长时间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大大下降。
而没有了字幕,只有声音接收这一个途径来理解演员说了些什么,一部剧好歹也有个四十分钟,这么长时间的专注力,现在根本很少能有人做到, 因此,当然会听不清演员在说什么,因为你注意力已经被分散了。
现在也有很多专门培训提高专注力的项目,来抗衡注意力不断下降的趋势。
信息储存记忆能力
听清,这里面是有两道程序的,首先你要听,然后你要清,就是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理解,这里面就有涉及到一个记忆力的问题了,试想你根本没记住演员说了些啥,怎么可能听“清楚”。
而信息储存记忆能力的下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爆炸,有太多的信息需要被处理,另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搜索能力的强大,很多人丧失了记忆的动力,而不经使用和训练,能力是最容易退化的。
字幕的补充功能
正因为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下降,现在国产剧基本都标明了字幕,就是为了让大家在注意力和记忆力开小差的时候,还能通过第二种方式进行强化。
你没听见的概率大,你没听见又没看见的概率就能小很多。
当然,有时候剧作的品质好坏,也影响一个人看剧能不能“听清”,你说有些雷人狗血剧,听清了能有啥,根本不用管那么多,但有些比较优质烧脑的,你听不清还会倒回去再看一遍。比如我看《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
这也是差别啊,你不是听不清,是觉得不值得费那个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