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尊尊
以前就一直很为秦始皇抱不平,感觉他是一个被历史诋毁而又无人为其申冤的人,他的形象,因为后世君王以及儒家弟子的丑化,早已经根深蒂固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所以提起他来,无疑就是暴君、荒淫无道、残害老百姓等,等接触了《大秦帝国》后,整个人陷进去了,五百多万字的书废寝忘食地阅读,当秦帝国要灭亡时,哪里还忍耐得住,热泪不自觉地从眼中滴落,既然见其生,何忍见其死,所以,最后一部《帝国烽烟》读了近四个月,这种儿女心态纠结着,历史,真正的历史,确实需要给秦朝秦帝国和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现在就来粗略地数数那些与历史记载不一样的人。
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商鞅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司马迁是站在对立面来评价商鞅的,鄙视他的兴起是因为宠臣景监的推荐,作为儒家人物,司马迁的评价是及其刻薄和不公正的,他在内心里彻底地否定秦国以及秦国的那些出色的将领,所以一部《史记》关于秦国的记载要么很少,要么就没好话,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不仅使当时积贫积弱的秦国崛起,而且打下了一统六国的基础,尤其是他推行的法治之策,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他的言辞和作为,在战争不断、礼崩乐坏的年代,是很有必要的铁腕政策,而司马迁一个腐儒之人,妄想以儒家的宽仁博大思想指点治理乱世的商鞅,本身就是迂腐的表现,孙皓晖先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同于历史评价的人物,他为了变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最后在权利的斗争中被车裂,但是商鞅虽死,其法不灭,后代君王继续推行商鞅的政策,一步步碾压六国,而六国只能通过割地来图得生存,最后的结果就是养肥了秦国,饿死了自己。
战神白起
白起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被称为战神了,但他还有其他的名号,比如人屠,屠夫,在《东周列国志》里记载,大唐末年,有天雷震死牛一只,牛腹有白起二字,论者为白起杀人太多,故数百年后,尚受畜生雷阵之报,杀业之重如此,为将者可不戒哉。这种观点流传深远,基本奠定了白起的屠夫形象,但真实的情况呢,我们分析历史人物,不应该用现有的思维方式,也不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强行带入,应该结合历史人物的历史环境以及政治因素来分析他的是非对错。
白起作为秦国的大功臣,不仅扩大了秦国的国土面积,而且极大地震慑了山东六国,使闻其名而色变,甚至小孩子不听话都会拿来吓唬孩子,但白起就如此残忍吗?长平之战的确是坑杀了赵国二十万降卒,这也是白起一生抹不去的污点,在孙皓晖笔下,客观公正地分析了白起和昭襄王的内心斗争,在冷兵器时代,二十万人赵国人肯定不会为自己所用,当俘虏养着又怎么自己养得起,如果放回赵国,又是一大批生力军,在这种残酷的纠结下,如果换了你是白起或者昭襄王,你会怎么决定?
昭襄王给了白起一个模糊的指示,把处置赵国俘虏的权利交给了白起,而白起呢,终究还是含泪坑杀了二十万赵国人。现在读来,无论是白起,还是赵国赵括,都是可怜人。
一心传承、振长策而御宇内
孙皓晖先生用细腻坚韧、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笔调刻画了自秦孝公到秦始皇坚定一心为统一六国,结束五百年纷争的壮志雄心,在朝堂上、在府邸里、在战场上,无论是君王、时谋臣还是战将,都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为了秦国的大业前仆后继、至死不悔,他们用自己的见识和才能一步步地扩大着秦国的国土面积和影响力。正是这种君王坚定地信念以及上下同心的合作,才使得秦国从人人鄙视的弱国变为强国,所以,人才兴国的借鉴意义,在今天仍然很实用。
始皇帝的丰功伟绩和心路历程
“暴君”秦始皇的罪证包括“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焚书坑儒;增加徭役;修筑万里长城和驰道、征战岭南、大兴土木等”,其实这是一个矛盾体,换了刘邦、李世民等都会这么做,要同意就必须要打仗,既然打仗哪有不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的,这在历史上任一开国王朝都是存在的,只不过罪过全部让秦始皇承担了,而为了稳定江山社稷,抵御匈奴,获得国内稳定的发展环境,修建万里长城和高速公路是必须的,面对六国后人(并没有全部杀死他们)蠢蠢欲动的复辟,秦始皇巡行天下,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阿房宫,现在有学者考证出根本不存在,至于为何一条虚假的信息被广为流传,其中的政治原因就不论述了。
《大秦帝国》是难得的历史小说,作者历经十六年的辛苦耕耘终究写出了这部煌煌巨著,其中的历史观点并非完全是小说家言,他在为秦国正名,为中华历史起点和文明的根上尤其精彩,这对我们正确评定历史人物,用真实的历史思想分析历史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大家有时间不妨去读一读,深刻领会秦帝国的兴起和灭亡历程。
万卷古今情
孙皓辉先生写的《大秦帝国》确实刷新了我的秦国观,让我对先秦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历名人物与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传统的暴秦观点有了全然不同的认识;对于六国的同情转变成了深深地厌恶;对于项羽的崇拜变成了鄙视,当然对儒家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暴秦一说荒诞不经
人们都说秦国残暴,也正是因为他的残暴才失去了天下。看过大秦帝国后,才明白秦国不是残暴,而是太强大了,强大到以一敌六,六国不敌就以道德谴责秦国,生生给秦国按上一个虎狼秦国的名号。就好比六个混混合起来打一个士兵,打不赢了就到处说这个士兵人品有问题。
秦国与六国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秦国要统一天下,结束纷争;六国要保存自己的社稷,由自己统一天下,要不就裂土分疆保荣华富贵;秦国是全新的法治战国,凡事皆有法式;而六国是半人治半法治之国,新旧制度上有天然的不可调和矛盾。
战场之上以强弱论成败,秦军杀了不少六国将士,同样的六国将士也杀了不少秦军士卒。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白起坑杀二十万赵国降卒,赵国合计战死四十五万军队;但是秦国六十万大军亦死伤三十多万。国人同情失败者而苛责强者,这是我国的强者很难成为世界的强者的一个原因。
二、六国无耻而项羽残暴
昔日秦国穷弱之时,魏国攻占秦国千里河西之地,屠杀无数秦人;又联合其它五国以及戎人、匈奴等外人合谋秦国,意图瓜分秦国。秦孝公忍辱负重割地求和,又提前击败戎人与匈奴,方避免了秦国的灭亡。
秦国变法富强后,六国又多次合纵谋秦,瓜分秦国之心不死。原本秦攻六国与六国攻秦都是华夏内部的争夺战争,世人不说六国贪焚,却说秦国残暴。韩国多次谋秦,其中著名的有移赵攻秦计(长平之战)、联周抗秦计(周天子债台高筑)、水工疲秦计(郑国渠)、兵事疲秦计(韩非要求秦国先灭楚赵魏三国以存韩)。燕国在秦国的帮助下灭齐,齐国在秦国的资助下复国,但此二国皆不感恩秦国,说打就打秦国。
世人都认为项羽是盖世英雄,殊不知这个英雄残暴嗜杀:项羽喜欢屠城,不论是灭秦战争,还是楚汉相争,项羽都喜欢屠城;著名的有新安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屠杀咸阳并火烧咸阳,又发掘秦王历代王陵,在发掘秦始皇陵时天有异像,飞沙走石、天降大冰雹,死伤数千士卒后方止。项羽又是一个开历史倒车的人,不承秦制而恢复周朝的诸侯实封制,导致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儒家在战国时代没有市场,但是他们一直都掌握着舆论权!儒家固然有他的好,但是他的坏也是显而易见的,两宋满清是兵魂销尽国魄空,近代百年国耻儒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又何止儒家一家,所以继承传统文化要继承的是诸子百家的精华,而不是只接受全部的儒家文化。
大秦铁鹰剑士
不请自来的本学弱~~
看到这样的问题,让我想到《秦时明月》火起来的时候群里突然有人问,“有没有刷新你的诸子百家世界观?”
因为当时群里很多人都是考研狗,也有部分已经是硕士狗和博士狗,水平算参差不齐吧。这句话刚说出来的时候大佬们还没出笼,故而扯淡党我等也都能扯淡几百句。当然,有些家伙就是自带逗比属性,喜欢一本正经的拿小说动画来当历史去开玩笑。后来有大佬出来了,大家就正经起来了,所以后面的讨论基本上都比较严谨细致。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动画就是动画,小说就是小说,别看都是教授,当年的学位和后来的专业方向那是很容易看出水准的,所以,前人隔行如隔山的说辞绝不可能是废话和假话。
此外,我绝不会去批评《大秦帝国》的作者专业知识如何如何,这就像当年的《秦时明月》,有些研党和博党非要跟动画党较真,最后只不过是把对方说跑了而已,完全没个卵用。YY强国,它至少是《大秦帝国》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卖点,强秦汉武唐太宗,不树立个YY对象来让这些人喊喊装比的口号,怎么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呢?可以说,这基本上就是《秦时明月》的翻版——动画播出的时候墨子和墨家被推崇得无以复加。《庄子》里有句“波风之民”,有点庄子的圣人与猴的意境——作者圣人读者猴,能把小说写到这种地步,岂不是能跟《哈利波特》一较高下了?不过估计影响力不太可能超得过后者。
所以,我觉得《大秦帝国》的作家很厉害,因为这是一个狙公和众狙的故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本小说很畅销,很有当年《秦时明月》的影子。
另外,有些人一直讲史实问题,我以为大可不必,因为这完全是一部架空历史的小说。古代西方和古代中国以文化、思想保持长盛不衰,今天我们讲硬实力和软实力二者都不可或缺——但《大秦帝国》更厉害,颇有些以《三国演义》强国的敢为天下之先的勇气。为我们当代有这么好的作家和如此聪明的国人而感到精神振奋,恐怕拍死宇宙第一大韩王朝的时间已经指日可待了——但我知道,那些走狗和汉X们,肯定会对我说的话进行批评,因为他们不想通过喊口号来与韩国争霸。
肥嘟嘟的小不理
不算是太刷新吧。
战国时代,大争之世,瓦釜雷鸣;百家争鸣,各种学说都在实践、争雄。
最终秦国崇尚法家,推行实用的耕战国策,最终统一宇内。
山东诸国臣民当然不甘心被灭国,所以留下很多文字、记述来表面虎狼之秦是如果残暴不仁、如何灭绝人性等等。
等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掌握舆论导向;他们当然对于崇尚法家实用之学的秦国多有偏颇甚至污蔑之言论。
三人成虎,几千年下来秦国已经固化为残暴不堪、人民水深火热的印象。
《大秦帝国》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从内容上来说,是对这种固有印象的一次矫枉。
只是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形式,出于广泛传播的需求,都会对人物进行某种脸谱化的处理,即能让读者和观众简单的分辨出所谓好人、坏人;这样就会对秦国相关人等如商鞅等进行某种美化,而对山东诸国等人物进行某种丑化。
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人物万年好;现实中活生生的人,是很难简单的进行好坏的划分的。
这就有个矫枉过正的问题,作为读者观众,看的时候知道这点就可以了。
混沌减压机
《大秦帝国》可以说是一部很火的“历史剧”,但是火不等于水平高。康师傅销量肯定比全聚德大,但你能因此断言康师傅就比全聚德好吃?
超喜欢公子虔的人设,面具超人,帅炸了!!!
作者孙皓晖动笔写《大秦帝国》时就说过:“我说秦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没用。得老百姓都这么说了,才算做到了。那最好的形式,就是电视剧。”所以一开始,孙皓晖写的,就是一个电视剧本。既然是剧本那就属于文艺概念而不是历史学概念,所以孙皓晖笔下的秦国在真实性、可靠性上也就和郑晓龙想象出的清宫差不多。
特别喜欢秦宣太后(就是那个芈月),一个很污的女段子手,只可惜孙皓晖在《大秦帝国》愣说人家自杀谢罪了,老铁,你以为那是网红老祖沉珂么?
真正的秦国或秦朝是什么样?很难用几百字的篇幅做出概括。因为秦从秦孝公到秦二世的历史跨度不算短,统治区域也不断的变化,所以要搞个“纲举目张”的概括显然不科学。
比如秦朝的“法治”一直为一部分人津津乐道,认为超越了之前(三代)和之后(从汉朝到清朝)的“人治”。但事实上我们根据睡虎秦简的记录可以发现很多律都只是说触犯之后要处罚,但如何处罚却没有给予必要的说明。这种可以造成无限徇私枉法机会的典型“人治”在《唐律》中是不可想象的。而秦律中体现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责任上的强烈要求。比如《秦律杂抄●牛马课》中关于国有牲畜的律条写到:
牛大牝十,其六毋子,貲啬夫、佐各一盾。
(成年母牛生育低于百分之六十,饲养员及助手就要各自罚一面盾牌)
注意,这是很高的罚金。在秦律中最高罚款为“二甲”,也就是两套铠甲,次之一甲,次之二盾、一盾,之后才是罚缴钱。至于铠甲有多贵,大家有空去网上搜一搜。
而在秦律之中充斥着各种罚款,这一点也和后世王朝完全不一样,唐朝小杜于《阿房宫赋》中说大秦帝国对黔首进行的是“取之尽锱铢”的掠夺,可以说是毫不夸张。
从现在出土的秦简等文物文献中可以发现在大秦帝国生活的平民每天一睁开眼就要面对法律,而所有的法律都是对付你的 。除非你是个官员或者官员的近亲,能够做到“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吕览》)的程度或者是你家富的流油能够给你出钱买到二十等爵位中大夫以上的爵位,不然你将很难摆脱被送到渔阳当戍卒或直接押骊山去当刑徒的命运。
最后说一下,在孙皓晖笔下的大秦帝国有一批完全是作者虚构“老秦人”——虽然都是些黔首草民,但每天都高喊着口号(纠纠老秦,共赴国难)去为国家干大事。这些人的形象来源与其说是来自于临潼的兵马俑,不如说是来自于三原的生产队。
其实商鞅搞对象那几段是书中最正常的章节。
附:其实《大秦帝国》这部书确实刷新了我对秦国的认识,我实在是想不到秦作为一个自称玄鸟之后、将母系家谱追溯到上古圣帝颛頊氏、国君(秦哀公)在外交时能够熟练准确的使用《无衣》来酬对的古老邦国,竟然在本书沦为了一群高呼口号、毫无气质乌合之众。
陳大舍
从初中开始学习历史,我一直都不认为秦国是个暴虐的国家。但是当时不是很了解,所以不显得对秦国的历史很热情到了高三我看了一部玄色的小说《哑舍零·秦失其鹿》里秦国上卿甘对秦始皇的评价,更让我坚定了我原来的看法。
大二的时候我买了一套孙皓晖老师的《大秦帝国》,并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读完。看完这套书之后了解了秦国以及列国的各个发各个阶段的历史。所以我更加坚信秦国是被后面的朝代所目黑的。并且对那一段铁血、大争之世的历史更加着迷。
秦非暴秦,秦灭六国,乃是先进文明打败落后文明,秦法也非苛政,秦灭并非秦法、秦制的暴虐无道。汉朝为了表示自己是正统,秦就必须暴虐。所以,秦末历史有许多颠倒黑白的历史。所谓三人成虎,后世对秦的评价也就越来越黑。我们欠秦一个公正的说法。
就比如那个自封为西楚霸王,李清照诗中“不肯过江东”英雄形象。后世一直以英雄崇拜他。殊不知他却是一个文明的毁灭者,开历史倒车的人。开屠城之先河,火烧咸阳宫,毁灭的历史资料何止诗书,封建礼制的维护者。《大秦帝国》这一部小说并不是给秦洗白,只是孙皓晖老师以他眼光来还原的秦本来的样子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是我对大秦帝国最深的印象。第一部,秦国积贫积弱,唯有战斗力可以上得了台面,但为了战争,国内经济已经很不稳定。秦献公死了以后,六国就开始商讨怎么瓜分秦国,这个时候秦国很弱,会时刻灭国!而这时候,秦孝公很有作为,与国民共赴国难!老秦人战斗力很强,连卫鞅看了战场都感叹秦人的勇猛!这是变法前的秦国!
变法后,秦帝国面目焕然一新,国力,军力都是顶级的。而这时候,六国还浑然不知秦帝国的崛起!整个军队身穿黑色衣服,这也是秦喜欢的颜色。给人感觉就是肃穆,威武。而战争没开始之前,整个军队整齐划一,气氛极其沉静,给人强大的杀气。战争开打后,每个秦士兵,都很勇猛,用嗜血更恰当。变法后和魏国的第一战,秦士卒以少胜多打败了魏国骑兵。这很震撼六国,因为士兵要想打败骑兵,必须多于六倍的兵力才行。这个时候,六国已经开始重视秦的存在,甚至畏惧这个庞然大物!
张仪连横的社交时代,已经不是秦孝公的时代,是秦惠文王嬴驷的时代。秦国内有湾里疾也就是电视剧里面的赢疾,赢华等猛将,外有张仪。秦给人的感觉更多是潇洒,胆寒。好像戏弄别人一样,但六国畏秦的兵力,只能敢怒不敢言!而这个时候的秦,不尚武,开始邦交,慢慢蚕食六国!这个时候的秦国,给人感觉是可怕!
到了宣太后和秦昭襄王,不仅有白起魏冉等武将,更有范雎这类文臣。而最出名的长平之战,六国开始任秦国摆布,这个时候,六国为鱼肉,而秦为刀俎。可以说六国已经有点奴隶的特征了!秦帝国给人的感觉就是畏惧。
跳过国家,秦国可谓是赏罚分明,法度有序,英雄更能大显身手。是个很好的国度。虽然秦朝才是封建社会的开始,奴隶社会的结束,但我觉得,变法后的秦国已经不是奴隶社会了。欢迎各位发表不同的看法!
杀破狼我必逆天
如题,大秦帝国是彻底刷新了我的秦国观。
我看的是电视剧,三部都看了,不过最让我触动的还是第一部。
首先,我是真正喜欢上了秦孝公和商鞅这对君臣。
商鞅身负旷世奇才和经世治国的抱负,辗转魏国、齐国都不得重用。后秦国颁布求贤令,商鞅决定去秦国一展所学,实现平生之志。在孝公命他主持变法后,商鞅做到了“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二十年如一日,最后为护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没有商鞅,就没有秦国的强大,更不用说后来的一统天下。
秦孝公在秦国风雨飘零的时候继承了君位,面对积贫积弱的秦国,他痛定思痛,强压下国内的世族势力,举国托于商鞅,实行深彻的变法。可以说没有秦孝公的绝对信任和无条件支持,商鞅也不可能在秦国一展所学。商鞅难得,孝公更难得,商鞅遇上孝公更是难得。千百年来,仅此一对。
秦孝公和商鞅君臣携手,硬生生把秦国从贫弱带到了强大。他们把自己的生命都给了秦国。因而,也辜负了他们的红颜知己。为了变法,商鞅娶了他不爱的公主,而真正的内心所爱却一人独居十几年。秦孝公则是深爱着玄奇,却日夜为情煎熬,求之不得。让人在赞叹他们创下的旷世功业的同时,也不得不唏嘘不已。谁的成功是容易的呢,谁能知道为了成功他们放弃了什么。
然后说一下秦国。在此之前,对于秦国的印象就是“强秦”“暴秦”“虎狼之国”。冷冰冰的,好像秦国就是的强大是与生俱来的,理所应当的。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可是在这之前老秦人六世奋斗,挥洒的热血,分明就是一出精彩的屌丝逆袭。秦国在我心里的形象变得如此鲜活,如此动人。
这是一部让我对秦国路转粉的电视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
8分影视
一
让我们回头来看看历史上的商鞅变法的实质是什么?与小说的有什么不同?
商鞅变法时,为了把秦国打造成法西斯战争机器,消灭了知识阶层和商人阶层,只保留了军人和农民,在这方面和德国差不多。军人在前方打仗,农民在后方从事粮食生产,这样做对于战争来说,会更加高效。
商鞅写过一本书叫 《商君书》,他在书中写道:国强则民弱,民强则国弱。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法是为国君之外的人制定的,一切都是方便国君管理臣子和其它老百姓,说白了就是为了方便国君独裁。
在商朝和周朝时代,国家还是比较健康的,推行的是贵族民主制度。天子的权力还会受到诸侯国的制约,不得胡作非为,这和西欧的情况差不多。但自从商鞅变法以来,贵族被严重打压,所有人都变成了国君的奴才,必须听国君的话,遵从国君的法,否则就是死,死也是法的规定内容。
因此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权专制社会,这个社会制度一直维持到清朝灭亡,中国才再次有了民主的气息。
站在这个角度和立场上,我们来看商鞅就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大倒退,把中国拖进了二千年的黑暗之中。
孙皓辉先生写的《大秦帝国》成功的洗白了商鞅,作为大家教授,却说自己的小说还原了历史,这叫那些研究历史的人情何以堪。
二
孙皓辉先生写的《大秦帝国》把秦国的骑兵吹得天花乱坠,动不动就十几万,几十万的出去,这让有历史常识的人会活活笑死。
在中国历史很早就有马,秦人的祖先就在天水附近给周王室养马和防守西部边境。但当时的马个子小,没有力气,根本就很难适应战场需要。
更加致命的还有一点,当时没有马镫。人骑在马上没有办法控制平衡,就更不要说打仗了。也就是说秦国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骑兵,不管是从马匹还是装备来看,就是有也形不成战斗力。
当时最强大的骑兵在赵国,赵国在防守匈奴的正面。赵国长期和匈奴对决才有了几万的骑兵,最多也就一两万而已,秦国并没有大规模和匈奴交战,哪来的大规模骑兵?
只有马匹改良和出现马镫后,中国才出现了大规模的骑兵,但这已到了汉武帝年间了。《大秦帝国》难道是从秦汉之后穿越回来的吗?这难道就是孙皓辉先生说的尊重历史事实吗?
三
《大秦帝国》把秦朝的灭亡归罪到了赵高身上,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只是戏剧化的小说笔法,没有站在历史大背景下去分析。
秦朝灭亡的根源在于没有和六国的贵族达成和解,而是在全国范围内简单粗暴的推行秦国的新制度。
六国的贵族没有帮助各国的君主与秦国对抗,而是冷眼旁观,才导致六国灭亡,秦国统一了天下。但这并不代表六国贵族没有实力和能量,秦国消灭贵族的作法就是要他们的命。
因此秦国把六国的贵族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秦始皇还没有死,六国的贵族就开始到处串连,传播秦始皇要死了、秦国要完了的消息。比如“祖龙死,大秦亡”这样的论调,就出自他们的手笔。甚至在陈胜吴广的起义中也有他们操纵的影子,与六国贵族的支持分不开。
秦国法家治国的路线虽然粗暴,但在秦国推行了上百年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显然不是秦法导致亡国,而是六国贵族的推动和联手行动点燃秦朝灭亡的火种,之后六国纷纷复国,秦国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总之,《大秦帝国》当一本小说看还可以,比较精彩,当历史看,就只能呵呵了。
新知传习阁
由于秦帝国存在的时间短,加之在读书的时候,一说到秦朝,历史老师提得最多的就是“严刑峻法”、“焚书坑儒”,加上语文老师对《阿房宫赋》、《过秦论》、《陈涉世家》等作品解读,再有花鼓戏《孟美女哭长城》的渲染,让我在一片口诛笔伐切齿痛恨声中对秦帝国的印象非常不好,甚至有时在想,这么一个残暴的秦王朝,也难怪短命。毕竟当时学历史,只是为了考分,不会有太多的思考空间。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如果秦帝国的统治真的那么残暴,秦始皇真的是一个变态狂,以秦人的尚武好斗,将士早就叛乱割据,早就内乱亡国了(看五代十国史可知),又怎么可能六国杰出士子纷纷来秦,最终秦国一统天下?这不符合起码的逻辑啊。
《大秦帝国》一书初看时特别亢奋,在周末连看了两天两夜。在第一遍读完后又陆续翻看并作笔记,几年下来,这部书看了7遍。每当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的时候,都会将这本书重读一遍,因为该书中表现出来的“求变图存”“逆势崛起”的精神让我感动与鼓舞。洋洋洒洒几百万字,若要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一个“变”字:国家在寻求践行变法图强之道,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到韩国的申不害改革、到赵国的赵武灵王变革,到楚国的屈原变法,到后期齐国苏秦变法,一个“变”字贯穿始终。士子也在不断探索寻找“国富民安”之道,百家争鸣即是“百变”的写照,诸子研究的角度不一样,提出”国富民安“的思路与方法不一样,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儒、墨、道、法”当时的四大显学,门派传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去影响时政(儒家、法家积极奔走于政治中心,墨家站在庙堂之外,道家超然世外),希望政府能在自己思想的指导下践行治国之策,达到富国强兵止兵安民的目的。其中儒家与法家的政治分歧与斗争最直接也是影响最大,从历史上可以看出,儒法之争在春秋战国期间,法家完胜儒家完败。李俚、吴起、商鞅、韩非、苏秦等,开府领政让国家强盛的权臣,没有一个是因循守旧高喊仁义道德而让国家强大的,而儒家学派之创始人孔子、孟子,奔波一生都没有实现政治目标。
顺时而变,求变图强,逆势而变,求变图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就是《大秦帝国》的主线。商君书第一篇《更法篇》基础观点就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这也是在强调当变则变,“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若死守一道不知变通,不足与之论法的。因此,“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今人大肆批判秦法与商鞅残酷与刻薄,与今人大肆批判孔孟的顽固守旧其实是一样的。从管理学角度看,顶层设计与管理模式并不是越超前越完美最好,恰恰最适合才是最好的。商鞅变法能让秦国富国强兵一统天下止兵息乱国泰民安,其时代的正确性与功绩不言而喻,其他各学派也只能眼红嫉妒了。
《大秦帝国》这部小说将秦国自商鞅变法到灭亡这一段历史梳理得比较清楚,能够让人看到秦国嬗变的脉络,让人浅显易懂地了解“人云亦云”的秦国到底是如何走上统一到最终灭亡的,不仅刷新了我对秦国的印象,也很好地解答了我对秦国的疑惑。诚如作者所言:作为华夏文化的根基,商鞅变法与始皇统一天下,这样的亘古大变与丰功伟绩却一直被歪曲被抹黑被妖魔化,这是不正常也是不公平的。据说孙皓晖先生为写《大秦帝国》资料查找与搜集都花了几年时间,从动笔到定稿,花费了15年。这期间资料的搜集、筛选、考证与加工是一个浩繁的工程,孙皓晖先生原本是法学教授,从某种角度上讲,写《大秦帝国》不亚于一场考古研究,所花的心血比一般人肯定要多得多。作者也在序言中提到:可以把该书当成正史来看。我倒觉得,在没有人花15年时间去书写秦国之时,《大秦帝国》不妨当正史来读,能给读者一种正能量的洗礼,能让人较为清晰逻辑地了解秦国,个人觉得《大秦帝国》有7分真实3分虚构加工,这就够了。尤其是《大秦帝国》书中对六国灭亡的分析,个人觉得非常精彩,值得深思。若说《大秦帝国》是法家人士所写,是站在法家的立场来考究写作的,那么《史记》则是儒家士子所写,也是站在儒家的立场来考究写作的。都是一家之言,都掺有作者的立场观念与感情色彩,又何必锱铢必较厚此薄彼呢。儒家被抬上祭坛后,对法家百般诋毁批判,对其他诸子思想也大加鞑伐,极尽攻击之能,说其他学说都是歪理邪说旁门左道。若儒家指责法家”焚书坑儒“是愚化百姓钳制思想断绝文明,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如何能自圆其说?不管如何抹黑,商鞅变法与始皇所创建的政治体制与文明体系都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也是”外儒内法“的注解。
因此,《大秦帝国》这部小说,是一部催人奋进大开眼界以拓狭隘的书。让我看到了秦国的不易与秦国的伟大,刷新了以前对秦国对始皇对商鞅人云亦云的印象与偏见。因看完了《大秦帝国》觉得不过瘾,又买了《商君书》每天诵读篇,坚持了2年,对商鞅的法制思想、体系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后又买了《能兑现的法律》一书,根据书中秦汉竹简中的法律条文与案卷去应证与梳理《商君书》的内容,得出的结论是:《商君书》与秦法听起来残酷刻薄,但真的很伟大,虽然会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其对今天的”以法治国“还是有相当的启迪意义。不理解”大仁不仁“与”法以爱民“思想与践行的结果,当然会觉得其残暴冷酷。而历史的事实是什么?自商鞅变法后,山东六国变法莫不以秦国为榜样推行变法,连荀子在游秦之后在《强国篇》国对秦大加推崇,以至于后来李斯入秦,很难说没有老师荀子的推荐。
总而言之,读诸子百家,读《大秦帝国》,最重要的部分,是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一味的断章取义与惯性谩骂是没什么意义的。因不是历史学家,也无须刻意过于地去考究其真实性,历史迷雾太多,也没有绝对的正确所在,因为历史就是成功者传记,能留传下来的东西都已经经过层层删减改编过。但能从其中感悟到一种精神,得到一些启迪,厘清一些疑惑,反思一些问题,观今鉴古,古为今用,才是作者的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