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童希瑞
我国的大型粒子对撞机,现在仍然是世界顶级实验室,我国科学家,并没有从那个实验室中,获得什么成就,反而,外国科学家利用我们的对撞机,获得了几项诺贝尔奖,我们现在连自己已有的对撞机都利用不好,还要继续搞超大型粒子对撞机,这不是给外国人投资吗?几千个亿美元的投资,不如搞我们现在能做的事情,况且这是一个无底洞,莫忘拖垮苏联的星球大战计划。
我的狗狗加披萨
每个科学家都想探索自己学科的未知,王贻芳也一样想探索,况且他还是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的学生,对丁肇中的提议一万个赞成,丁肇中想验证希格斯的粒子碰撞论,那就是个猜想,需要美国建造对撞机,美国比中国更有钱,20亿挖个大坑就停止建造了,因为不可预见结果,100年都不一定撞出新的粒子,丁肇中就鼓动中国建造,建造的钱国家可以有,如果100年都没有撞出结果,维护运营的费用那是万万亿啊!何况100公里的环形比北京五环的98公里还长,有这些钱先搞应用物理吧,中国需要解决现实的事情太多了,打破C形包围圈需要国防科技大提高,武器研发升级,仓里有粮,库里有枪,袋里有钱,这样才有能力建造巨型设备,,所以杨振宁说的缓建就是这个意思吧
舰长224049488
王院士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私心杂念太重,并有媚上的嫌疑。因为,他的谈话中透露建……政治意途高于科学研究。
紫烟初升151711133
因为王臆芳不知道中国还有二千万贫困人口!
不知道目前有2.5亿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需要支持!不知道到2025年中国进入老年人社会的问题!不知道中国劳动力缺乏的现状需要钱!
不知道农村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有100元的养老费!
妙手文
关于是否要建大型电子对撞机的争论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杨振宁反对建对撞机,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不经济。那我也来蹭个热点,从经济的角度看看建对撞机是否“经济”。
对撞机是用于物理学基础研究的一种高精尖科研设施,使用期限超过五十年,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具有高技术特征的耐用消费品。
总投入为1100亿元,建设周期为10年,建设阶段每年投入50亿。每年的投资额度其实很小,2019年中央一般预算支出为111,294亿元,其中教育科技支出共5378.25亿元,同时,今后的财政支出还会稳定增长,所以每年的投资额完全在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对撞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技术,其中涉及到芯片、高精度探测器、数据的存储加工等,在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精密加工,与其建设、应用相关行业绝大部分都同样具备高技术特征。
18年末在分析我国经济问题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我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终端需求,或者说处在产业链末端的行业或产品需求不足。
而对撞机或者和其相似的消费品恰恰就是处在产业链末端的产品。对这种产品的投资能极大的带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对撞机95%的零部件为国产,也就是说带动的是绝大部分的国内产品需求。
在地下建设几十公里的隧道,订购几台盾构机很正常吧?有大量的精密加工需求订单,那多生产高精度机床是必要的吧?数据的存储传输是不是要设备呢?数据处理要不要超算呢?要不要配套软件呢?建设机械这种就懒得说了
换句话说,对撞机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就会派生出新的终端需求,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远不止1100亿元,具体数字还得跑大型模型,大概跟源央行首席马骏团队测算中美贸易战对GDP总体影响用的是差不多的模型。
同时,这些终端需求绝大部分有高技术特征,完完全全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的大政方针。
所以说单读从需求角度,其对整个经济的产业链的带动及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就已经非常经济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人才,在对撞机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专业的高水准的工程技术和施工人员,设备的安装调试同样需要专业人才来完成。对撞机建成后70%+的科研工作由我国科研人员执行,其中的实验方案设计,设备操作,数据处理等等一系列流程对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也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谁又敢保证在实验过程中哪个科研人员不会灵光一现有新的有价值的重大发现呢?
欧盟的对撞机吸引了6000名相关领域的科研大牛,我们的对撞机具有后发优势,领先的科研设施又会吸引多少科研大牛的加入呢?假如吸引了几千人次科研大牛对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又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呢?
以经济领域为例,吸引60名宏微观加计量领域的大牛,只需要诺奖陪跑的就可以,对科研的贡献和学科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已经难以想象了,所以几千人是什么概念,请自行脑补。
所有这些都会构成能决定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人力资本的积累,通俗点说,这能提升未来经济发展的上限,这可不是1100亿元可以衡量的。
所以从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带来的经济效应及人力资本积累来说,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投入1100亿元是非常非常具有经济效应的决策。而且这1100亿元已经忽略掉了时间价值和未来发展带来的成本降低的好处。
对撞机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产出,投入使用之后对撞机本身可能短时间内很难带来实际的产出。但是科研工作谁又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出成果呢?新材料的研究不也是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才有的成果吗?相较于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产出问题其实是很小的问题,如果有重大发现那更是血赚。
综上,从经济学角度看,对撞机的建设不存在不经济的问题,相反,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至于物理专业的角度,还是专业人士来解读吧,我只说一句,谁敢保证不会有新的发现呢?
伯琼先生
说难听点,是在满足个人的科学研究私欲!知道全世界为什么只有我们国家保留氢弹吗?因为只有于敏创造的于敏构造可以很低的花费就可以储存氢弹,而其他国家的构造都得高昂的花费来储存!只有像于敏这样的爱国科学家才会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角度去考虑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闲人观雨
王贻方为什么要建大型高能粒子对撞机?
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为了他自己的“名和利”
如果不是为了自己名利就是看不清高能物理发展的现状;
如果不是为名利;不是看不清高能物理发展的现状;那就是居心叵测!
为什么说为他自己(王贻方)的名利呢?
要建大型高能粒子对撞机谁最受益?
显然非作为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的王贻方莫属!成功了名利双收!
失败了科学允许失败,损失是国家人民的。
为什么说其看不清高能物理发展的现状?
他(王贻方)认为高能物理不是盛宴已过,而是正当其时!
真实的情况是:
好多物理学家认为把能研究的事情都研究的差不多了。
世界顶级的科学界期刊《科学》曾带着一丝悲观的说:目前物理学家的一切活动,乃至思维框架,仍被限制在100年前物理学革命时期所限定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框架之内。
一些“敢于面对现实”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向现实屈服:如今的物理学基础研究是一潭死水。一个又一个实验反馈的是毫无意义的结果。新的粒子、新的维度、新的对称性,通通都看不到。
另外: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物理学基础课程已经几十年没有更新了——00后在大学物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和他们的爷爷奶奶当年学的内容,几乎没什么区别。
为什么说它要建对撞机居心叵测?
除去上面的原因以外还有美国及欧盟的前车之鉴
其实中国关于对撞机的争论应当借鉴美国学界所经历过的经验和教训。从6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学界、公众和政府,对是否支持建造极其昂贵的高能(加速器)对撞机,有四条普遍认同的标准:科学价值、应用价值、社会价值和(资源-人才)代价。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判断高能对撞机可能为社会提供的价值。最终美国政府放弃了继续建造高能对撞机的计划。
欧洲在各国共同出资建造大型对撞机以来,所出成果屈指可数!投入的是大量的真金白银出来的是烂泥。并且对撞机经常趴窝不能使用深陷债务泥潭,等项目结束不再另建。
在欧美面临散伙的实验物理项目负责人把北京当成了首选公关目标,于是此事件便有了一下怪异发展见下图
在美国32名科学家却一个劲忽悠中国建对撞机之际,王贻方如此的配合?很难不让人怀疑其居心。
zhenyam
世界共享成果的科研项目为什要中国独自出巨资建大型对撞机,王贻芳这是慷国家之概,不珍惜中国纳税人的血汗钱,坚决反对王贻芳的观点!支持扬振宁的观点。
夕阳红155908541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说说什么是大型高能粒子对撞机
根据百度百科的说法,大型强子对撞机是粒子物理科学家为了探索新的粒子,和微观量化粒子的‘新物理’机制设备,是一种将质子加速对撞的高能物理设备,英文名称为LHC,一般耗资需要数百亿美元,用来探索微观粒子的目的
那么我国有需要建立这种机器吗?
王贻芳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研究所的所长,多国院士,是当代研究高能物理研究最权威的那几个人,其所发现的中微子新振荡模式具有获得诺贝尔奖的资格。大型高能粒子对撞机的代价实在太高而且比较危险,所以很多科学家,包括杨振宁教授都主张禁止,至于王怡芳为什么要建大型高能粒子对撞机?有人说他是为了寻找传说中的希格斯粒子,毕竟这也是他的专业嘛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这就是瞎搞,胡闹。如果前期搞得有大收获,有光明前景,才能再投入。前期乱撞也没见撞出个啥,完全是学者忽悠老百姓。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农业现代化,不管科学多么发达,人总是要吃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