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包裹严实的医务工作者坐在120急救车里,在镜头前留下一张合影。这是一张工作照,也是港口医院院感科干事38岁的石松与丈夫宋玉刚的合影。
照片拍摄于1月30日,夫妻俩一同去市疾控中心送检标本,一名同事随手拍下了这张照片。
拍照时,石松还有些不好意思,让同事别拍了,她和宋玉刚甚至都没看镜头。同事手快,按下快门,将画面定格在镜头里。
在同一家医院工作多年,石松和宋玉刚分属于不同部门。她在院感科,丈夫开120救护车运送病人,平时各自在岗位上忙碌,在一起工作的机会并不多。
这张两人都戴着口罩,连脸都没露的合影是两人为数不多的工作照,如今被石松小心地保存在手机相册里。
那天,知道丈夫当班,开车带她去送标本,石松有点儿小激动。记者问她:“既是夫妻又是战友,啥感觉?”石松笑了:“说不上来,就是一想到我们俩在做同样的事儿,心里挺踏实的。”
夫妻俩同在抗疫一线
2月2日下午3点半,石松和宋玉刚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自打1月26日起,这对夫妻便一直坚守在抗击疫情一线。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作为市卫健委确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疗后备医院,港口医院医护人员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发热病房,全力做好防控救治工作。
石松夫妻都被列为发热病房工作组成员。作为监管着院内各科室各项感染数据、督导职业防护、管控感染环节的重要职能科室,石松所在的院感科仅有两名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这些天,她基本上都泡在发热门诊和发热病房,对院内医护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指导消杀,监督医疗废弃物的管理,进行数据监测等,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
疫情发生后,来医院就诊的病人比平时多了一些。“很多病人症状很轻,就是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但大家心里多少有些恐慌。”石松说,医护人员忙着接诊病人,这种情况下,自身的防护措施更是重要。
发热门诊和病房年轻的大夫和护士多,很多人比石松年龄还小,石松管他们叫“孩子”。别看这个大姐姐平时说说笑笑很温柔,但遇到防护不规范的情况,她都会“不客气”地指出来。
“昨天看到有俩‘孩子’口罩戴反了,防护这事儿容不得马虎和随便。”石松说,医护人员做好防护措施,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病人负责。
进入发热病房的人需要全副武装从头到脚包裹严实,厚厚的防护服穿在身上闷热不透气,戴两层口罩呼吸都不畅。石松不总在发热病房,一旦需要去,全身防护让她感到很不舒服,更别说长时间驻守在病房里的医护人员了,她很心疼这些“孩子”。
作为专门运送发热病人的120救护车司机,宋玉刚24小时待命。他和同事们也承受着比平时更大的风险,“不知道车上的病人是啥情况,最后诊断结果怎样。”宋玉刚说,担心多少会有一些,但当急救车警笛拉响,开车行驶在路上,心里更多的是一份坦然,“病人在咱车上呢,咱在治病救人,是多光荣的一件事!”
舍小家为大家
石松说,发热病房组建后,院领导协调了医院附近的一家酒店作为发热门诊、发热病房医护人员休息的地点,她和宋玉刚都住了进去。两人没时间照顾孩子,提前一天便把孩子送到了父母家。
在医院安置的休息点内,每人一间房,夫妻俩的“临时宿舍”一个在四层一个在六层,休息时也经常碰不到面,有事儿便打电话发微信。
“在一块儿吃个早饭都难。”石松说,前一天早上,她想等丈夫一起吃饭,打电话才知道他已经吃过到单位了。
晚上待在空落落的宾馆里,石松有些想念儿子。儿子上小学五年级,“从小到大,孩子很少离开我。”想儿子了,石松就和儿子视频,“昨晚上唠了1个小时,孩子也懂事,知道关心我们,让我和他爸照顾好自己。”
提起儿子,宋玉刚觉得庆幸,寒假前,他答应带儿子去爬山,“好在正月初一带他去了,正月初二我们就都上班了,陪不了他了。”
夫妻俩在防疫一线的事儿,至今瞒着宋玉刚70多岁的母亲,“老人年纪大了,怕她担心。”2月1日,医院的公众号推送了夫妻俩的事迹,家里的亲戚在网上看到了,给宋玉刚打来电话:“大刚啊,你可一定小心啊。”宋玉刚没控制住情绪,眼泪当时就下来了。他说,流泪不是委屈和畏惧,而是觉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心里骄傲而光荣。
同样也是得知消息,2月2日,石松的一位朋友顶着大雪来到医院,给她送来了200个一次性鞋套,千叮咛万嘱咐:“你留好了,用得上。照顾好自己,等这事儿过去了咱们再聚。”朋友的情谊,石松特别感动。
“作为一名党员,在最关键的时刻和大家守在一线,并肩奋战,我觉得是件特别光荣的事儿。”石松说,她和宋玉刚都有信心,一定能打赢这场抗疫之战。
记者:周磊
终审:马力 张晓阳
閱讀更多 秦皇島新聞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