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原因吗?

ZSI看庭前花开花落


这个事情项羽已经说了,

第一:8000江东子弟,现在就剩下几十人,已经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第二:项羽的性格不允许他这么做,项羽是一个荣耀感很重的人,当年破秦的时候,有人劝他留在关中,他说打了胜仗不回家,犹如“锦衣夜行”就这种性格的人,肯定是不会回去的

第三:我个人认为项羽已经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一将功成万骨枯。如果他过江,刘邦一定会穷追不舍的猛打,到时候江东也不得安宁,肯定会牵连江东父老的,这也是项羽不愿意看到的,他很清楚,他不死,刘邦是不会罢休的,所有:项羽宁愿自刎,也不会过江


A章北海


项羽在乌江边宁愿自刎也不肯过江东,一般人认为是项羽性格的原因,关键在于一个“傲”字,因为傲,所以会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态,这个大体上也确实符合项羽的个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项羽不服输,如杜牧所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行不行呢?咱们就来细细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项羽的乌江自刎现场,当时项羽带着八百精锐骑兵突围,突围自然是为了求生,而此刻项羽突围求生的方向,应该就是江东。

但因为是夜奔,在渡过淮河之后,项羽发觉自己身后,已然只剩一百多骑兵(是不是有种众叛亲离的感觉),而包围而来的汉军,据说有五千骑兵,以一百对付五千,显然不行。于是项羽继续向东南方向,抵达阴陵(今安徽定远),又被一个不厚道的老农骗入一片沼泽地,好不容易兜转出来,又遇到汉军,等到他们撤退到东城境内的一座山上之际,身边已然只剩二十八名骑兵,而汉军穷追不舍,犹有数千人。

这时候项羽的行为便很有他的个性,在临死关头,他居然还要“现”——向部下证明自己不是不够勇猛,于是将二十八人分成四组,每组七人,冲入汉军,来一场“勇者的游戏”。当然这些细节我们都不啰嗦了,只讲最终项羽杀了近百汉军,本方只损失两人。

但杀几十个汉军有什么用呢?项羽这便来到了乌江边,遇见了乌江亭长。亭长劝他东渡乌江,回江东来一个东山再起。

按理说,这个本来就是项羽的计划,要不然他从垓下重围跑出来做什么?要大杀一场然后玩自刎,在垓下直接玩不是很好,为什么要跑到乌江来呢?

但事实是:到这一刻,项羽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第一他发现:自己的军队原来已经不靠谱,八百人跑出来,没怎么打就成了一百,现如今更只剩二十六个,这个是不是”众叛“?

第二他发现:阴陵(属楚地)的老农居然也不靠谱,故意给他指错路,这是不是意味着楚地的百姓也抛弃了他?这一点,结合之前韩信故意制造的”四面楚歌“,更给他”众叛“的印象。

第三便要提到一个大家不太熟悉、但在这一刻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那便是项羽的大司马周殷,项羽北上之际,其实是将整个后方交付给他,然就是这个家伙,却在此前叛变。另一个南方诸侯衡山王吴芮,也早已见风使舵。当时还愿意为项羽坚守的诸侯,只有江陵的临江王共尉,他一直扛到项羽死后,才城破被杀。

第四要说江东,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民众十万。但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实际上江东的精锐子弟也就是壮力男青年,其实都跟随项梁项羽战死在中原,剩下的战斗力已然不多,纵然能拉起一支队伍,但这样的队伍,如何跟刘邦的天下之师对抗?而且江东当时的经济,也完全不能与后来相提并论,即便是能相持一段时间,最终也难以为继。正因为这些缘故,所以项羽改变了原定计划,不再将战火引入江东,一切就到此为止。他将坐下乌锥马赐予亭长(这个动作,意味着他认为马儿无罪,不该为自己陪葬。马儿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江东百姓,由此可见项羽此时的心迹)。

随后,项羽便转身冲入汉军阵中,一口气又杀了数百汉兵,最终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就在汉军重重包围之中,他又看见一个熟人,那就是在汉军做骑兵司马的吕马童,于是他就跟小吕说:“汉王出千金、一万户的赏赐买我的人头,现在我就帮你吧!”于是挥刀自刎!

(从项羽人生最后阶段的言行举止来看,他已然完全看透生死,在人们印象中粗暴的他,反而在最后一刻为马儿着想、为江东百姓着想、为吕马童着想,这便是大家常说的所谓英雄气概吧。)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生当做人杰 ,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

这是借助名家的很好答案了。



徐克文0


人的一生中,有挫折才能锻炼人,才能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最终达到胜利顶点。但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没有挫折,或很少有挫折,一直都是顺风顺水,那这个人的性格就不健全,真正遇到了挫折,就会心里过不去这道坎,经受不住打击的。

项羽出身原楚国贵族,从小跟叔父项梁练武习文,生得膀大腰圆,膂力过人,力能扛鼎,邻里同乡的年轻后生都很怕他,对他唯唯诺诺。秦始皇出巡东南,项羽看了说:彼可取而代之。以后同项梁起兵反秦,项羽仗着自己的武勇,冲锋陷阵,罕逢敌手。因此在军中他养成了说一不二的习性,没有什么人敢打他的别扭。项梁死后,就更没有人能管得了他,巨鹿一战,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坑杀降卒20万人。战后那些在旁观战的诸侯,到项羽营去拜见项羽,一个个都是跪着哆嗦着进项羽大帐的,甚至不敢抬眼看一下项羽。此仗让秦朝再也无力镇压各地起义军,秦军从此不是起义军的对手。取得如此大功的项羽,杀卿子冠军,弑义帝,完全不把他人放眼里,进一步形成了刚愎自用,听不进良言的特性。进关中,开府库,火烧阿旁宫,大失民望。在与刘邦争天下时,前期刘邦的汉军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幸亏刘邦不灰心,最终垓下一役大败楚军,项羽在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中,仍认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之所以自己这次战败,乃是天意。为了证明自己的不可战胜,他带领28骑闯汉军营。结果顺利突出汉营,斩杀汉军无数,而他的28骑完好无损。最后被汉军围逼至乌江,乌江亭长驾船劝他回江东,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他却拒绝了亭长的请求,觉得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在绝望中大喊“天亡我,非战之过也!”就自刎而死。

楚霸王不过江东,都是因为自己一向以强者胜者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次兵败全军覆没,以失败者的面目去见江东父老,他的面子真的拉不下来。一生高高在上,顺顺利利,从没受过打击,往往不是好事,一旦有了挫折,那将都是致命的。因此我们养育孩子,要以项羽为戒,都应该从小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决不能在家从小把他们当小皇帝小公主一样养活,要让他们多同别的孩子交往,培养他们的宽容忍让性格,学会在集体中平等地生活。这样孩子长大了才能很快适应社会,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做最好的自己。


sunjin72976689


项羽当年率八千江东子弟一起反秦,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之所以不肯过江东:



一是项羽没有颜面再去见江东父老。八千条人命,事关八千口之家,让四千对老人承受丧子之痛,面对这些老人的丧子之悲,他拿什么来安抚?如果他们问起来,他用什么来回答?



二是项羽不想让江东父老再为他受牵连。

江东并不是安全之地,她逃回江东,刘邦汉军肯定也紧随其后杀到,不但他跑不了,说不定还要搭上江东父老的性命,于情于理都不能祸及江东。



三是逃脱不是项羽的个性。英雄自古不成功则成仁,让人打得落慌而逃,苟全性命,这不是为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的性格和作为,与其狼狈而逃被人嘲笑,不如杀身成仁不失英雄气概。



四是项羽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项羽在楚汉争霸中,一直从各方面都处于优势,但是他还被刘邦打败了,何也?不光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还与天理不容人心不向有很大关系,项羽生性嗜杀,作孽多端,多次坑杀秦军和山东军民,已引起天怒人怨,民心向背,早已失去当年反秦民心所向之气势,垓下大败项羽已走到尽头,再也无力回天,并不是有人所讲的只要项羽回到江东如何如何,纯粹是个人英雄主义洗了脑袋,一个人再厉害,没有人支持你,还拿什么东山再起?



总而言之,项羽这次总算认清了形势,看清了自己,所以才不肯过江东。谢谢!


知未是也


关于这个问题,项羽自己已经回答了:当年我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出来打天下,结果到头来八千子弟全军覆没,只剩下我自己活着,我实在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啊。

项羽的这番话,说得很悲壮、很仗义,但也很无用。

他要想慰藉江东父老,真正应该做的不是自杀,而是忍辱含垢,以图东山再起。只有打败刘邦,夺得天下,获得最终的成功,那八千江东子弟才算没有白死。那时候,他可以建一个大大的凌烟阁,把这八千人供奉其中,让他们流芳百世。

这才是真英雄,这才算对得起死去的弟兄们。

但项羽做了一个最懦弱的选择:自杀。

通过这件事,折射出项羽身上一个最大的缺点:无法容忍失败。

刘邦可以从无数次失败中走出来,重整旗鼓,继续与项羽周旋;可项羽连一次失败都容忍不了,在有机会求生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自杀。这就是刘邦能够打败项羽的根本原因。

人生其实就像掷色子,成功就是掷出三个六。除非运气好得邪门,或者出老千,没人能够一把就掷出三个六。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面对的都是失败。

但每一次失败,都是在积累成功。因为从概率上来说,只要不断地尝试,总有一把会掷出三个六。

在成功掷出三个六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一次又一次失败,不要走下牌桌。

长期以来,大家都在向成功者学习,学习他们如何走向成功。其实,真要想成功,就应该向失败者学习,学习他们为何失败,以及如何面对失败。比如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成功是很偶然的,失败才是人生的必然。积极面对一次次失败,并把它当做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从概率上说,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有一句话很值得我们记住: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两个词语中——等待和希望。


趣谈国史


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此人物,曾自封为西楚霸王,为何又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说出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的言辞后自刎乌江边呢?

首先,是他内心已无争霸天下之意,已然认识到国家大一统乃当时人民民心所向。当他兵败至乌江边时,自身兵力仅剩数十骑,虽然江东还有立足之地,或许可以东山再起,但比之刘邦,天时地利人和已无可争之势,其综合实力根本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之希望。虽说项羽刚愎自用,但对当时大方向的把握与判断,肯定非常人所能及,绝非无颜面见江东父老那么简单。与其徒劳争斗,不如还这个世界一片宁静。过了江东,又是战争;不过江东,最起码可以保证江东人民生活安宁。

就像他曾经说的,“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和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甚至想和刘邦谈和。由此可见,无颜面见江东父老只是史学家所描述,绝非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

其次,接连打击使其斗志丧失殆尽。或许他在逃亡之初是打算渡过乌江后再东山再起的,可“垓下之围”“四面楚歌”“痛别虞姬”等一连串的失败、死亡,尤其是至亲至爱之人的去世,在短时间内给他以突然的精神刺激,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极端情绪,而偏偏他又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大英雄,眼看自己末路已至,万念俱灰之下不如自行了断。


第一军情


其实项羽本人对这个问题也很纳闷,我西楚霸王又不是江东人,为啥后人总要问我为什么不去江东呢?



许多人总认为项羽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因为他当年随叔叔项梁创业,就是靠八千江东子弟才打拼出了天下霸主的地位。所以很多人便想当然的认为项羽只要能回江东,霸业复兴指日可待。但问题是,项羽他到底是不愿回江东,还是压根就回不去了呢?


项羽和江东,首先要搞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江东是哪里?

笼统的说,就是现在苏南、浙北一带。

第二、项羽是哪里人?

项羽的老家在江苏宿迁,用现在的话说,他是苏北人。另外,刘邦是徐州丰县人,后来在沛县当亭长;韩信是淮阴人,后来投身于项羽的军中。因此,秦末汉初最有实力的三个人,用现在的话说,他们都是江苏人,并且还都是苏北老乡。

如果再加上项羽旗下大将龙且、钟离眜(都是连云港人)。刘邦阵营的大将萧何、曹参以及樊哙、周勃等(都是徐州丰沛人)。当年所谓的楚汉战争,其实就是一群苏北老乡的争霸战争。压根没有江东人什么事。



第三、项羽和江东有什么关系?

项羽和江东真的没有很深的感情。我们现在之所以说项羽去江东还有翻盘的希望,无非是项羽当年随叔叔项梁在江东待过几年,后来项梁当年杀会稽太守起兵,他的班底中有一些江东人而已。但是项羽混牛气后,西楚的核心区域却是设在徐州的,旗下大将也多是徐淮人。龙且、钟离眛就不说了。另外的几个骨干,范增是安徽巢湖人,英布是安徽六安人,陈婴、吕臣也都是安徽人。

事实上,成就项羽霸业的江东人,在项羽阵营中根本就不受重用。

江东人不受重用也就罢了,江东这个地区项羽也根本不重视。他在分封诸侯后,江东被封给了他。但是项羽派去坐镇江南的大司马周殷的治所不在江南,而是设在江北的九江郡,压根就不过长江。西楚霸王这样对待江东,当地人能支持他就是活见鬼了!

项羽死后,事实也证明了,对他最忠诚,抵抗刘邦最顽强的地方,是他的老家。刘邦击败项羽后,第一反应不是渡江,是马上返回淮北与周勃会合攻击泗水、东海二郡下的各县,消灭项羽残余的顽固势力。而平定江东刘邦只派了灌婴一支部队。汉军主力却几乎留在淮北。后来灌婴平定了江东,立刻北返增援刘邦。因为江东轻轻松松搞定了,而淮北始终不投降。

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下东城﹑历阳。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凡五十二。——《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第四、江东究竟有多少助项羽翻盘的资本?

按照《史记》的说法,项王兵败后,逃到了乌江镇,想要向东渡过乌江。当时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项羽,他对项王说:江东虽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也有好几十万,足够您称王啦。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分封天下,给他自己分了九个郡,退至乌江时,七个郡都已经丢了,仅存吴郡和会稽两郡之地而已。并且吴郡还是从会稽郡中分划出来的,所以实际上,江东也就是一郡之地。全天下都是刘邦的盟友了,靠这一郡之地,区区几十万人,就能翻盘?

并且自古以来就有守江必守淮的说法,项羽他把淮南丢了,导致刘邦大军直扑江北。他自刎的地点,如果史料记载是正确的话,是现在南京和马鞍山交接的和县乌江镇。

这个地方靠着长江,除了一条长江天险之外,无险可守。只靠一条长江,根本不可能挡住刘邦、韩信、彭越的进攻。不要说项羽在长江一线并没有布防了,就算有布防,如果阵容不够强大,刘邦的大军也会很快越过长江继续追杀。如果长江不保,项羽在江东又能过几天安稳日子


因此总结以上四点可以发现,项羽不愿意渡江的原因,是因为江东已经不足以帮助他恢复霸业了,到了江东也只是苟延残喘,最终仍然会失败。或许他的性格和宿命论也是不愿渡江的原因之一,但项羽就算再傻,也不至于傻到有机会翻盘,却不愿意翻盘

当然了,可能有人要说,当年项羽靠江东八千子弟成就的霸业。这一次他渡过乌江,凭什么就不能靠江东再成就一番霸业?

对此我只能说:此一时,彼一时也。

在在秦末那种背景下,以几千人起家,而迅速成为拥兵十几万、几十万的大佬,那是多的数也数也不来。最典型的例子是陈胜和吴广,两人振臂一呼,区区九百人,很快就拉起几万军队,然后天下诸侯纷纷响应,拉开了秦帝国砖崩瓦解的序幕。

后来一个叫周文的人拿着陈胜给的将印,率军一路向西。他一个无名小将,居然一路上聚集了几十万大军,并且还一鼓作气攻入函谷,打到了秦都咸阳城附近。后来只是因为碰到了章邯才被打败。

从这层意义上,项羽率领的八千江东子弟其实也没什么非常神奇的地方。在当时那个大背景下,只要胆子大,许多比项羽起点要低很多的人,也都取得过类似他的成就。所以项羽当年靠八千人打出霸业,除了他自己有本事外。归根到底,还是时势造英雄!

但是在楚汉战争时,这种时势已经没有了!


首先,像秦末那样只靠几百人就能聚集几万人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了。后来英布起兵反刘邦,根本没掀起什么浪花。

其次,项羽分封的地盘是最大的。坐拥九郡之地、拥兵数十万。然而经过四年大战,他身边的小弟却是越来越少。甚至而言,项羽从垓下突围时,身后还跟着八百人,问题是走着走着就剩下了28个人。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项羽耿直,中了刘邦那个奸诈小人的诡计?不要搞笑了!这说明项羽经过四年战争,已经不得人心了,甚至已经是不得楚军的军心了!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就算跑到江东,江东父老又会怎样看项羽?

人的成功,自然与他的能力分不开。但是更多的是时也、势也。如果陈胜、吴广没有赶上秦末的大变局,而是生活在战国时代,以他们的地位,肯定不会有机会振臂一呼,能让千万人响应。因为在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历史中,类似的事从来也没有发生过。



同样的例子也适用于刘邦和项羽。他们正好赶上了秦末的大变局,所以扶摇而上,成为时代最风云的人物。如果没有秦末那种大变局,刘邦估计会终老于沛县,一生只是个亭长。项羽本事稍大一些,但他的成就也是顺着秦末乱世的那把梯子往往上爬而已。当这种大势不复存在了,项羽也就再也没有任何的翻盘机会了。

我们总相信,英雄可以超越时势。其实,大多数的英雄都只是时代的产物。


Mer86


借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雕琢——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