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十八般武藝”之說,初見於宋代戲文《張協狀元》,

泛指各種武藝,並非固指武藝的18種內容。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冷兵器

後世有關其內容的說法有多種:

一、施耐庵在其《水滸全傳》中:“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耙。”

二、明代戚晉叔輯《元曲選·逞風流王煥百花亭》中:

“若論著十八般武藝,弓弩槍牌、戈矛劍戟、鞭鏈撾(zhuā)錘。

三、明萬曆年間謝肇淛(zhào zhè)的《五雜俎(zǔ)》中為:

“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前17種是兵器名稱,第18種是徒手拳術。

四、清代褚人獲的《堅瓠集》,陸鳳藻的《小知錄》兩書中

所描述的十八般武藝,內容與《五雜俎》相同。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冷兵器-槍

由於“十八般武藝”是指使用兵器的技藝,且多是兵器名稱,

久而久之,便演化出“十八般兵器”一說。

具體說法有八九種之多,

較為常見的說法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鏜棍槊棒、鞭鐧錘抓、柺子流星。

後世還出現了“九長九短”、“六短十二長”,

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藝內容說。

歷代各種“十八般武藝”說所指的這些種目,

反映了中國古代武藝的概貌,但並未包括武藝的全部種目,

例如,拋射兵械中還有飛刀、袖箭等;

長兵器中還有抓子棒、三尖兩刃刀等抓棒合體,或由刀、錘等器加長柄杆而改制成的兵械;

短兵器中包含有橛、鞭杆,以及匕首、鴛鴦鐃、陰陽銳、狀元筆、鐵尺等短小兵械;

軟兵器中還有繩鏢、三節棍、飛撾等。

弓、弩、刀、劍,這裡就不介紹了,比較常見,也比較容易區分。簡單寫一下其他的兵器。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用戈的武將

戈被譽為“中華遠古民族原有的自創武器”,

用現代的話說,戈是中華民族的專利武器。

它是一種裝有長柄,可勾、可啄的多功能兵器。

主要用來勾挽、啄刺敵人,所以也叫做“勾兵”、“啄兵”。

戈流行於商至漢代,受石器時代的石鐮、骨鐮或陶鐮的啟發而產生。

原為長柄,平頭,刃在下邊,可橫擊,又可用於勾殺,

後因作戰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為長、中、短3種。

一般長戈用於車戰,短戈用於步兵。

戈的擊法有勾掛、扎挑等。

它的缺點是易掉頭,轉頭。使用不夠靈活。

隨著兵器和戰術的發展,戈被逐漸淘汰,後一度成為儀仗兵器。

最早的發現的青銅鑄的戈頭,出土於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約有3500年了。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矛是一種直刺、扎挑的長柄武器。

由於矛頭鋒利,刺殺效果優於戈、戟,

所以在冷兵器時代,一直是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之一。

矛在我國古代兵器史上使用期最久。

從原始社會的石矛一直到大革命時期的梭鏢、紅纓槍,

經歷了漫長的戰爭風雨,可謂功勳卓著,歷久不衰。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戰國盾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藤盾

古人稱“幹”,與戈同為古代戰爭用具,故有“干戈相見”等詞。

後來還稱作“牌”、“彭排”等。

傳說我國最早的盾,遠在黃帝時代就有了。

《山海經》中有關於“刑天”這位英雄人物的神話,

描寫他一手操幹,一手持斧,揮舞不停的雄姿。

陶淵明為此寫詩讚道:“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盾作為一種“主衛而不主刺”的衛體武器,

早在商代就已經存在。

到唐代時,盾改稱“彭排”。

宋代時正式稱“牌”。

明清兩代沿襲宋習,稱牌而不再稱盾。

  • 斧、鉞(yuè)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斧、鉞通常被聯稱,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來劈砍的長兵器。

區別在於鉞是一種大斧,刃部寬闊,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禮兵器;

斧則是一種用途極廣的實用工具。

根據使用方法的不同,斧和鉞還是有所區別的,

凡在斧背上有鉤或斧上有槍刺者,即為鉞。

據《六韜》記載,周武王軍中有大柄斧,刃寬八寸,重八斤,柄長五尺以上,名曰“天鉞”。

斧鉞在上古代不僅是用於作戰的兵器,而且是軍權和國家統治權的象徵。

斧舞動起來,姿勢優美,風格粗獷,豪放,

可以顯出劈山開嶺的威武雄姿。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方天畫戟

戟最早出現於商代早期(約前16世紀~前13世紀)。

最初以青銅製造,戰國末期才逐漸用鐵代替青銅。

戟是我國古代戰國時期極為重要的兵器,

它多於戰車上使用,最為盛行的時期是西漢魏晉。

晉代以後,戟逐漸被淘汰出戰爭的舞臺,

到了唐代,戟主要被用於儀仗器物。

  • 鞭、鐧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雙鞭

鞭為短兵之一種,其由來與鐧相同,

鐧必定是雙用,鞭則有單、雙、軟、硬之分。

硬鞭多為銅製或鐵製,軟鞭多為皮革編制而成,

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謂之軟鞭。

鞭適用於馬戰與步戰。

硬鞭一般用於馬戰,持鞭之將多持雙鞭。

鋼鞭沉重而無刃,以力傷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

鐧,(鐵)鞭類,長而無刃,有四稜,

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一米二),

多為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對馬戰上有利。

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

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

技法上,與刀法劍法接近。

來自晉和唐,以銅或鐵製成,形似硬鞭,但鐧身無節,鐧端無尖。

鐧體斷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鐧”名稱。

鐧的大小長短,可因人而異(一般在65~80釐米之間)。

  • 撾(zhuā)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撾又稱鎬、骨朵、錘、椎。

古代的兵械之一,有長械、短械、軟械三種之分。

撾的使用方法融有長矛、大斧等長柄重械的技法

  • 殳(shū)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殳實際就是棍棒。

它是古代一種擊打兵器,又叫做杖、柞、格。

在以車戰為主的古戰場上,殳曾作為重要的兵器被列為“五兵”之一。

雖然它起始於原始社會,

但作為一種擊打兵器,在實戰中與戈、戟、矛、刀相比略遜一籌,

尤其之後,它的作戰性能大大衰退。

漢代以後,殳已不再是軍隊制式裝備兵器,

僅作為一種儀仗禮兵保存下來。

據史料記載,漢代的禮殳,通體鋼製,兩頭鎮金。

朝會時,御史大夫、司隸校尉手執金吾叩金棍,

夾侍皇帝,威風凜凜,表明它法權的象徵而存在。

此外,殳在民間流傳極為普遍。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叉是中國武術長器械的一種,

頂端有二股叉的為“牛角叉”,

頂圖片端有三股叉的為“三頭叉”,又名“三角叉”。

柄長7~8尺,重約5斤。

三股叉中鋒挺出3~4寸,叉的尾端有瓜錘。

早在遠古時代就有捕魚的“飛叉”。

在陝西西安半坡村遺址出土的原始“魚叉”,

尾端帶有結節,便於繫縛繩索,

使用時將叉擲出,然後抓著繩索將叉收回。

叉的擊法有攔、橫、扦、捂、挑、掏、貫、拍等,套路有“飛虎叉”、“太保叉”等。

  • 鐺鈀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九齒釘耙

鐺鈀式樣很多,不僅名字特別,樣子也很古怪。

如豬八戒肩扛的大鐵耙,似乎會被人們把它當做農具,

實際上它就是鐺鈀的一種,而且這一類兵器也確實是從農具演變而來的。

一般柄長7尺6寸,重5斤,

前鋒類似矛頭,兩側伸出帶刀的尖刺,彎曲上翹,呈月牙形。

這種兵器兼矛和盾的兩種功用。

古代軍中有專門的鐺耙手,每2名鐺鈀手配備30枝火箭,

遠可用鐺鈀的雙刺作火箭架,發射火箭,近可以兵刃相見,架拿敵械,被稱為“軍中最利者”。

另外長兵器中還有一種長柄鉤, 是從戈鐮演變而來。

柄長可達1丈5尺,多用於步戰、水戰,

割斷敵人的船纜、帆篷或用來搭鉤船隻。

步兵則用長柄鉤對付敵軍騎兵,鉤馬的四肢,使馬不得行進,

這便是長柄鉤的獨到之處。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槊是重型的騎兵武器,

類似於紅纓槍、斧頭的攻擊武器,即長杆矛,同“矟”。

槊由硬木製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

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

槊鋒刃長達50-60CM,遠遠長於普通的槍、矛的長度,

即可用於騎兵持槊衝鋒、又可舞槊橫掃。

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衝、帶、挑等。

主要種類有:馬槊、步槊、雜槊。

  • 索套綿繩

套索,不知始於何時,亦並非兵器,

臨陣時用者絕鮮,蓋一尋常之綿繩,兩端結作錘形,

長約一丈二尺,搆造至為簡單,

用法亦止九勢,為一種暗器,似飛鏢袖箭之一類也;

若用為架格攻擊,則非所宜。

  • 流星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流星錘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流星錘

流星,也叫“流星錘”、“流星鏢”,是古代冷兵器之一。

在古代戰場上常常有人使用這種兵器。

一般由繩索、鐵鏈鏈接,分為有柄的單頭流星和無柄的雙頭流星等種類。

這種兵器在近些年的電視劇中時常出現。

例如周星馳的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就有周星馳飛錘流星把對手打下馬的場景。

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十八般武藝,那麼在究竟是指哪些呢?

拐,是中國武術器械之一,俗稱“柺子”。

拐是由民間老人之柺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器械。

由鐵製或木製,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

短拐可雙柺同使,也可以與刀劍之類兵器同使。


冷兵器時代,兵器樣式多種多樣,

完全是為了適應不同的戰場形勢發展而來。

兵器均有優缺點,

如何最大限度發揮作用,才是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