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位為何不以燕為國號?

眞愛壹丗


面對實力日益增強的藩王,建文皇帝上臺之後,在齊泰、黃子澄等大臣的輔佐之下實行削藩。建文帝的削藩令一出,等於將大明的各個藩王逼上了絕路。燕王朱棣是當時實力最強大的藩王,自然也在削藩行列之中。面對建文帝的削藩令,朱棣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奮力一搏,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打破削藩令,甚至是奪取皇位。1399年,朱棣在北平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朱棣經過了數年努力,朱棣以弱勝強,靖難成功。1402年,朱棣率領軍隊攻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隨後,朱棣登基稱帝,年號永樂,史稱之為永樂帝、明太宗或者明成祖。

朱棣以燕王的身份發動靖難之役。靖難成功之後,朱棣並沒有改國號為“燕”,而依然以大明為國號。為什麼朱棣靖難成功後,沒有改國號為“大燕”呢?朱棣就是用腳趾頭選,也會選擇沿用大明這個國號。

面對建文帝的削藩令,朱棣選擇起兵反抗。從天下人和建文帝的視角看的話,朱棣的行為無疑是造反。但是,朱棣以及燕王勢力卻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造反,而認為自己是“靖難”。靖難在漢語中的解釋為:平定變亂、平息戰亂。在朱棣看來,自己的“反抗”是正義的靖難行為。為了讓自己師出有名,朱棣搬出了《皇明祖訓》。《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元璋希望通過這個“祖訓”防止權臣篡權,在祖訓中給予了藩王打擊奸臣,清君側的權力。

朱棣利用這條祖訓,為自己的“反抗”行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朱棣為了迷惑世人,打出了“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朱棣沒有把鬥爭的矛頭指向建文帝,而是把矛頭指向了齊泰、黃子澄等“權臣”。建文帝兵敗失蹤,只是清君側帶來的“附屬效果”,並非朱棣“本意”。既然朱棣自始至終都沒有承認自己造反,只認為自己是“靖難”。靖難成功之後,建文皇帝沒有了,朱棣“順便”登基,又怎麼會改國號呢?

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而且是朱元璋的嫡子,也具有皇位繼承資格,只不過順位比較靠後而已。朱棣登基之後,認為自己是朱元璋嫡子的身份繼承皇位,自己繼承的是朱元璋的帝位。朱棣登基之後,廢黜了朱允炆的建文年號,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也就是說在朱棣眼中,建文皇帝這幾年皇帝生涯根本“不存在”。朱棣認為自己直接繼承的是朱元璋的皇位,自己是合法繼承者,當皇帝之後自然會延續大明這個國號。哪有“合法”繼承人改變國號的道理。

朱棣登基之後,表明上一直說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甚至抹殺建文帝。但是朱棣內心卻非常“虛”,他生怕別人懷疑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更怕別人在法統上攻擊自己。朱棣沿用大明這個國號,最起碼在法統上讓自己的皇位感覺是合法的。如果朱棣將國號改為“燕”的話,皇位在法統上的合法性更會受到質疑。那麼朱棣之前的靖難口號,還有其他行為都將不合法。朱棣將會一輩子背上“燕賊篡逆”的惡名,自己子孫後代皇位的合法性也會受到質疑。所以對於朱棣來說恨不得在自己腦門上刻上大明兩個字,又怎麼會改國號呢?


明朝以前,所有統一王朝中,沒有任何一個朝代以“燕”為國號。以“燕”為國號的政權,基本上都是地方政權或者割據政權。朱元璋分封的諸侯中,朱棣的燕國也只是一個地方封國。也就是說,燕國本來就是明朝的一部分,靖難之役實際上是明軍打明軍。大明是統一國家的國號,則代表著中央政權。朱棣登上皇位之後,自然希望的是全國一統,而不是割據一方。如果朱棣以“燕”為國號的話,等於告訴其他藩王自己只是一個地方政權,其他藩王也有機會當皇帝。這時候如果有一個藩王稱大明皇帝的話,朱棣則又成了一個“藩王”。對於朱棣來說,大明皇帝頭銜的吸引力遠遠大於大燕皇帝。朱棣不會傻到大明皇帝不當,而去當一個大燕皇帝。

此外朱棣靖難成功之後,需要穩定局面,最大限度爭取支持,爭取民心。明朝已經建立了三十多年,擁有了廣泛基礎,朱棣若想減小當皇帝的阻力,舉起大明這根大旗是最好的選擇。

關注依稀說史,依稀帶您一起領略歷史的風采!


依稀說史


1、朱棣改國號才是腦殘。他攻佔南京,第一件乾的事情不是即位,而是拜謁朱元璋的孝陵。正如三楊之一的楊榮指出:“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


其實1399年起兵之前,朱棣是十分猶豫的,道衍和尚(即姚廣孝)百般勸他造反。朱棣最後還是利用了《皇明祖訓》中的一條祖訓給自己打氣、給士兵們打氣:““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親王可以起兵勤王,這可是朱元璋規定的;沒有天子密詔怎麼辦?朱棣打著天子旗號,再偽造一個唄。


所以朱棣全程是以明朝名義篡位的,而且朱元璋、朱允炆都是明君,朱棣自己也是朱元璋四兒子,如果贏了天下,不拜陵、不哭陵,還改國號,那純粹是沒事找事,啪啪抽自己嘴巴子……


最後,朱棣篡位,又不是“南朝齊——南朝梁”的情況。梁武帝“改齊為梁”,是因為南朝齊不得民心,不是為了改國號而改國號。


(朱棣入南京,乾的第一件事是哭陵,而不是即位)




2、其實不同姓、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都有為了正統不改名的。比如後唐明宗李嗣源叫邈佶烈,與唐莊宗不是兄弟父子,鄴都兵變還都用“唐”;更別說五胡十六國的匈奴人劉淵,直接用“漢”做國號。


(匈奴人劉淵 卻建立了漢趙)


3、我們再說說李嗣源。此人是李克用養子,沙陀人,胡名叫做邈佶烈。算是唐莊宗的乾哥哥;從13歲就跟隨李國昌,過了幾年又認李克用當乾爹,再之後又跟了李存勖20年。沙陀人打仗厲害,可畢竟漢化不久,政治能力孱弱,最後唐莊宗削藩失敗、財政混亂,引起貝州叛亂。


李嗣源被派去平叛,與叛軍合軍一處,攻入洛陽,旁邊大臣都勸他:“大唐、晉唐持續300多年,氣數已經盡,建議新選國號”。


(李嗣源決絕了臣下改國號的建議)

李嗣源卻未聽從。在他看來,先帝李克用和自己同為沙陀人,先帝的天下,就是養子我的天下,所以沒訂立新國號,依舊使用唐國號。


濤說亂世史


明成祖朱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皇帝,是為數不多地以藩王身份起兵,獲得成功,並登上皇帝位的,朱棣在登上皇位前的身份是大明帝國的燕王。

劉邦是項羽所分封的漢王,在劉邦成功擊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建立了以封號“漢”為國號的全新朝代,李淵的封號是唐國公,在李淵還沒有統一天下,就建立以他封號“唐”為國號的全新朝代,說明了以封號為新建立國號的傳統。

按照一般的常理來說,朱棣是燕王,以燕王身份,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通過靖難之役成功地打敗了正統皇帝建文帝,但朱棣沒有建立一個全新的,以他封號“燕”為國號的新朝代,而是繼續沿用朱元璋所建立的“明”為國號,有他自己的考慮。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開了歷史倒車重新起用了反人類的分封制,將自己除太子之外的兒子分封到各地為藩王,導致了後來建文帝的削藩,都是因為這個分封制。

同時朱元璋還幹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就是在自己的長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沒有選擇自己的兒子為大明帝國的皇位繼承人,而是直接跳到了孫子,選擇了長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大明帝的第二任皇帝,也為後來的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

一個是分封制,一個是以孫子為繼承人,朱元璋的這兩個行為直接導致了後來的燕王朱棣造反,這一切應該是朱元璋的責任。歷來皇帝位的繼承都有著嚴格的制度,朱元璋所奉行的皇帝繼承製度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按照規則,皇帝繼承人必須是皇帝的嫡長子,這個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去世了,之後的皇位繼承人按道理應該是朱標的兄弟來繼承。

可是朱元璋以個人權威強行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來繼承皇帝位,這等於違反了制度,如果按照制度來說的話,朱標死了,應該是朱標的兄弟來繼承,朱標有幾個嫡系的弟弟,二弟秦王朱樉,三弟晉王朱棡,四弟燕王朱棣,五弟周王朱橚,按制度應該是秦王朱樉,而朱棣也是第三繼承人。

但是朱元璋立了孫子朱允炆為太子,朱元璋去世之後,朱允炆為皇帝,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的這一年,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都已經去世了,也就是說,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成為朱元璋所有嫡子最年長的,按照繼承法制,應該是朱棣當上皇帝。

可是朱元璋生前強行扶上了朱允炆為帝,偏偏這個建文帝朱允炆一上任為皇帝就開始強力削藩,削就削吧,如果溫和一點也問題不大,可偏偏建文帝削藩的手段非常強硬,不是貶為庶人就是逼得自殺,當時的燕王朱棣為了生存,只能被逼得造反。

最終朱棣擊敗了建文帝朱允炆,成功入主皇帝,在打擊建文帝后,朱棣就面臨一系列的合法性問題,如何解決合法性問題,是朱棣成為皇帝的法理,同時也涉及到一系列的國本和國家制度的制定,也就涉及到國號問題。

朱棣採取了不承認建文帝的為皇帝的方式 ,廢除了建文帝頒佈的所有新法令,全部恢復為朱元璋時間的法令,同時連年號都改為朱元璋時期的年號“洪武”,朱棣的意思很明顯,他繼承皇帝位的法理就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嫡子,在朱標去世,同時秦王朱樉、晉王朱棡也去世了的情況下,朱棣其實是第一順位的繼承人,這個理由非常充分,也非常有法理性。

為什麼朱棣不重新建立一個以他封號“燕”為國號的新朝代,而是要繼續沿用明這個國號呢?

道理其實並不複雜,因為朱棣以明為國號,法理最正,最有說服力。

如果朱棣以燕為國號,那等於重新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朝代,等於靖難之役就是謀反篡位的戰役,等於否定朱元璋建立的大明,這在法理上不好解釋。

如果以明為國號,以朱元璋所建立的《皇明祖訓》中的制度為法理,是再好不過的理由,《皇明祖訓》中有這樣的規定: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這個很好理解,凡是朝廷沒有皇子的,一定以兄長去世弟弟來繼承,而且必須是嫡母所生的兒子,庶母所生的兒子雖然年長也不能立為繼承人。所以朱棣以兄終弟及的原則來繼承朱元璋的皇帝位,而抹去建文帝的帝號是最為合理和簡單的方法。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提問,我真是服了!

朱棣篡位倒也說的過去,但關鍵是他也是姓朱的,他老爹建立的王朝叫“明”,有什麼理由改用自己的燕王為國號?如果真被他改了國號,過不了幾天他就下臺了。


紅黑聖西羅


導語:

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後來又把母親改成了馬皇后,也就算是朱元璋的嫡子了。既然是朱元璋的嫡子,這就說明他具有合法的繼承權。既然有合法繼承權,那他為什麼要改國號大明為大燕呢?

朱棣靖難之役,在我們看來是謀反,可是在他自己看來,那是奪回自己的東西。建文帝朱允炆是他的侄兒,皇位是他父親傳下來的。這可以說是他們家庭內部親人之間爭奪家產的事情,完全沒有必要搞得把自家的姓氏都改了的地步。

為了彰顯自己的正統性,朱棣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比如說在南京登基稱帝,這裡是大明朝最初的國都,在這兒登基,就表明過去的皇帝下臺了,新皇帝上任了,這是宣告全國的一個好辦法。

01大明朝是朱元璋定下的國號,不可更改。

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朱元璋是朱棣的父親,如果更改了朱元璋所定下的國號,那麼就是告訴大家,你朱棣是不承認朱元璋的合法性的。

如果連朱元璋的合法性都存在爭議的話,那麼天下又真不知有幾人稱王幾人稱霸了。所以說朱棣再傻,也不會將朱元璋的合法性給推翻了。

太祖崩,皇太孫即位,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王自北平入奔喪,聞詔乃止。時諳王以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帝納齊泰、黃子澄謀,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憚燕王強,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於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王內自危,佯狂稱疾。泰、子澄密勸帝除王,帝未決。---《明史》

他首先必須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告訴大家,朱元璋永遠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永遠都是合法的。這樣一來他才能繼續操作自己的事情,既然朱元璋是合法的,作為朱元璋的嫡子,朱棣自然也具有合法性,而且是非常優秀的嫡子。

我們會注意到一個問題,也就是朱棣只是打下了南京地區,並沒有在全國用兵,為什麼全國各地的官員們就會默認朱棣是皇帝了呢?

  • 這種造反活動未免代價也太小了?其實這裡就不得不說朱棣是一個聰明人。首先他宣告天下,自己不是來推翻大明王朝的,自己是以大明王朝藩王的身份,清理建文帝朱允炆身邊的奸臣的。
  • 這屬於皇室內部的爭鬥問題,你反不反對朱棣,其實都不影響你忠於大明王朝。所以只要是朱元璋的子孫做皇帝,這些大臣們包括封疆大吏們,也都會默認這還是大明王朝的天下。

既然還是大明王朝的天下,他們這些大明的臣子為什麼要舉兵反對朱棣呢?由此可見,保住大明這塊招牌,對朱棣是有天大好處的。

02朱棣改國號的話,壓力實在太大。

朱棣本身的旗號是清君側,也就是說,沒有想要造反的意思。朱允炆被燒死,那也只是不小心而為之的事情,誰也想不到,至少朱棣是想要這麼告訴天下人的。

既然朱允炆都沒了,大明王朝不可一日無君,作為朱元璋的兒子,朱棣手握兵權,又為大明王朝剷除了黃子澄這些奸臣,自然是功勞不小,所以朱棣順理成章就成了大明天子。

所以說朱棣是在被迫無奈之下,才會願意當這個皇帝的。這是朱棣提前設計好,打算以這種方式告訴天下人。

秋七月癸酉,匿壯士端禮門,紿貴,昺入,殺之,遂奪九門。上書天子指泰、子澄為奸臣,並援《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書既發,遂舉兵。自署官屬,稱其師曰“靖難”。拔居庸關,破懷來,執宋忠,取密雲,克遵化,降永平。二旬眾至數萬。---《明史》

由此可見,朱棣打心眼裡是承認大明王朝的,他只是反對建文帝而已。這麼一來的話,朱棣自然沒有理由改國號。

朱棣如果改變了大明王朝的國號,會引發怎樣的麻煩呢?

  1. 首先他必須要讓天下各地的臣子們都要承認改國號的合法性,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很多封疆大吏都手握重兵,他們不承認朱棣,那還要再打仗。
  2. 其次他改變國號以後,就必須要否認朱元璋的合法性。
    朱元璋是自己的父親,又是大明的開國皇帝,想要否認他,很不容易。
  3. 再者他若不是以大明皇子的身份登基,必然會讓天下其他諸侯有稱帝的想法。大明的合法性都不存在了,為什麼這些手握重兵之人不能稱帝呢?到時候天下大亂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由此可見,這是一筆完全划不來的生意,朱棣不是個傻瓜,他改國號面臨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03大燕在歷史上太多了,全都是割據小政權,不吉利。

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在北京地區。很多諸侯王稱帝之後,都會將自己的國號,用曾經的封地來命名。所以按照道理朱棣改國號大明為大燕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丙寅,諸王群臣上表勸進。己巳,王謁孝陵。群臣備法駕,奉寶璽,迎呼萬歲。王升輦,詣奉天殿即皇帝位。復周王橚、齊王榑爵。壬申,葬建文皇帝。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眾。戊寅,遷興宗孝康皇帝主於陵園,仍稱懿文太子。---《明史》

但是我們可以注意一下大燕這個國號的來歷,科普的時候到了,大家注意聽講。其實這裡面滲透著一種不祥的警告。大燕在歷史上,基本上出現過6次。

  1. 第一次,公元前1044年到公元前222年,周王室召公姬奭被分封在燕地,所以有了燕國,姬奭也就是燕召公。傳到戰國時期,燕國是戰國七雄之一,也算是不錯了,可惜最後被秦國給滅了。
  2. 第二次,公元352年到公元370年,鮮卑族首領慕容儁建立前燕。勢力範圍還是比較廣的,包括冀州、兗州、幽州、幷州等等地區。結果被前秦天王苻堅滅國。
  3. 第三次,公元384年到407年,前燕皇室子弟慕容垂建立了後燕國,勢力範圍包括了河北、山東、河南、遼寧等大部分地區,結果由於內亂而土崩瓦解。
  4. 第四次,公元407年到公元436年,慕容雲在手下人的擁護下,趁著後燕內亂的時候,建立了北燕,勢力範圍大大縮小,只佔有遼寧、河北部分地區。慕容雲由於內亂被殺後,大將馮跋自立為天王。結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所滅。
  5. 第五次,公元615年到公元618年,隋朝末年諸侯爭奪天下,王須拔起義後,建立了燕國,人馬多達十多萬,自稱漫天王。勢力範圍在河北、山西部分地區。後被竇建德所滅,逃往突厥。
  6. 第六次,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安祿山造反叛亂,建立了燕國
    。這個就太出名了,後來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給宰了,在唐肅宗的指揮下,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用力,結果叛亂失敗,燕國滅亡。

粗略算了一下,獨立割據的燕國政權,就有這麼6個。可是我們會發現,這6個燕國政權,沒有一個是有好下場的。你說朱棣他該怎麼選?當然是大明王朝聽著得勁兒啊!

總結: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憑什麼不能繼承大明正統?

其實話說回來,朱元璋選擇朱允炆做繼承人,這本身就不對。因為朱元璋生了太多的兒子,二十幾個兒子,哪個不能繼承皇位呢?

非要選擇孫子繼承皇位,導致那麼多兒子眼紅。你要是隻有朱標這一個兒子,那傳給朱允炆也無可厚非。可是事實並不是這樣。

所以說朱棣登基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過就是兒子把爺爺留給孫子的財產,給搶了回來而已。說到底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兒子,繼承大明皇位,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明史》

《史記》


江湖小曉生


假如題主如果當面問一下朱棣這個問題,毫無疑問,朱棣會一個大耳刮子送給你。

下面來還原一下你們對話的情景。

有一天,題主見到了已經卸任皇帝的明成祖朱棣,就興沖沖的跑了上去。然後,就發生了下面一段對話。

題主問道:“朱老爺子,您當初篡位為什麼不以燕為國號,畢竟您曾經是燕王啊?”

朱棣龍顏大怒,“啪”的一聲,一個巴掌給題主留下五個紅色指頭印。

朱棣罵道:“老子啥時候篡位了?江山依然是我朱家的大明江山。用燕作國號?你小子這不是汙衊老子謀反嗎。”

感覺莫名其妙捱了一巴掌,題主心裡特別氣憤不過。就反駁道:“沒有謀反,你唬鬼呢,那你起兵幹啥?”

“嘿”,朱棣輕蔑的一笑,說道:“謀反,老子沒有謀反。起兵,老子那是靖難。靖難懂不懂,就是為了幫助允炆這小子剷除身邊的奸賊。老子一切都是為了大明江山啊。”

題主怒極反笑,大聲質問道:“好一個厚顏無恥的老匹夫,一個偽君子。口口聲聲說為了自己侄子,那你為什麼要當皇帝。”

朱棣滿臉委屈的說道:“沒辦法啊。允炆這小子當初聽信身邊小人的話,不給他幾個叔叔活路,我當初起兵南下就是為了幫助他爺爺教育一下這小子。誰知道進了南京城後,這小子又不知道跑哪野去了,我讓人搜遍全城,都沒有找到。你想啊,我總不能讓我爹打下的江山長期沒有人管理吧,只好勉為其難暫時當了這個皇帝。不信啊,我當了皇帝之後,依然沒有忘記允炆這小子,一直在尋找,甚至我都讓鄭和六次到海外去尋找,都沒有找到。”

題主無語了,無奈的點了一支菸,蹲在路邊抽了起來。朱棣一點都不慚愧的順手搶過題主嘴裡的煙,深深的吸了一口,也順勢坐在題主的身邊,然後意味深長的說道:“你們後人就知道說我篡位、造反,我容易嗎,這不是都是為了允炆這小子嘛,你們翻翻史書記載,看老子說過一句造反的話麼。還有你小子,讓我改國號為燕,那江山是我老爹打下的,我接的是我老爹的班,名正言順的。改國號?划不來嘛。”

題主氣的站了起來,說了一句“厚顏無恥”,就順手攔了一輛出租車走了。

朱棣站起來,看著遠去的出租車,也哈哈大笑而去。


安定郡小書生


朱棣從來不承認自己是篡位,而是“靖難”,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意思是說,皇帝身邊有了奸臣,他不得已才出兵,替皇帝“清君側”。

說白了,這是明朝皇族內部的權力爭奪,在其成功後為何不以“燕”為國號?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朱元璋在位時把幾個兒子分等到全國各地做藩王,而立大兒子朱標為太子,朱標早逝,所以又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這就好比家業大了要分家,長子長孫繼承老爺子的大明總公司,而其他分公司則由其他兒子去打理,朱棣恰恰分到了北平,以“燕”為國號的分公司。

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後,看到了包括朱棣在內的藩王們有把各自的分公司做大的跡象,小皇帝制約他們越發的力不從心。

於是在心腹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朱允炆開始了削藩,其實就是把分公司的權力收回到總公司管理,這些叔叔們,就去做個逍遙王爺,豈不快哉?

朱允炆如意算盤打的叮噹響,卻惹惱了在北平就藩的燕王朱棣,看到自己的親信兵馬被調走,南京的兵馬已經將北平基本包圍開來,朱棣覺得,再不動手,就要成為侄子切菜板上的肉了。

於是在建文元年,朱棣在北平發動了靖難之役,揮師南下,建文帝朱允炆雖有幾次北伐,但終不敵四叔朱棣,最終在三年後,朱棣攻佔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稱帝,是為永樂皇帝。

從這個過程來看,其實是總公司想削了分公司的權,卻沒運作好,反而讓分公司給吞了。


按照這個邏輯,新的總公司老闆朱棣,繼承的是老爹的產業,也就是大明總公司,那個“燕”不過是自己管理過的分公司而已,為了表示自己才是大明王朝皇位的正統繼承者,是萬萬不可能將分公司的名號做國號的。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首先我們要了解朱棣為什麼要造反。

朱元璋滅了蒙元后建立了大明王朝不久後就立了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標。可是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年僅36歲就因病去世了。

這個時候所有人都在揣測太子的任選很多人包括朱棣在內都認為朱元璋會立朱棣為太子,因為朱棣無論是戰功還是資歷都要遠超其他皇子。但讓眾人沒有想到的是朱元璋跳開其他皇子,直接立朱標的兒子皇長孫朱允炆為"太子"。這一點這朱棣大為失望!不過這時的朱棣並沒有想要造反!

朱元璋死後,新登記的皇帝朱允炆在方孝孺等權臣的支持下進行削藩——這是朱棣造反的一個重要原因。

朱允炆先後削了藩五個藩王,這五個藩王要不是被滅門要不就是被貶眼看就要輪到朱棣了。

朱棣心一橫於是決定起兵造反。

但朱棣起兵之名是為了勤王,所謂勤王就是指清除皇帝身邊的佞臣。

不過包括朱允炆在內的所有人都知道,朱棣是借勤王為名來奪取皇位。所以在朱棣攻破都城時就跑的無影無蹤了。

朱棣也順利的登上了皇位,但是由於是以勤王為藉口。所以很多事情和規定都不能輕易的改變!就如同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朱棣都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實現的。(因為朱元璋有海禁的祖訓)

如果他登上皇位就改這改那,甚至改國號那他篡位的事實就板上釘釘了。這樣的話非常不利於他的統治。



小夥伴們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在下面的評論區討論!


板栗說歷史


朱棣當皇帝后,為什麼不以燕為國號?反過來說,朱棣為什麼要繼續用大明為國號呢?

早在朱棣十歲的時候,朱棣就被朱元璋封為燕王。到了洪武十三年,朱棣前往北平,開始了他在北平的藩王生活。

朱棣被封為燕王,奪得皇位後以燕為國號,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很多諸侯王稱帝后會用原來的封號作為國號,比如李淵在稱帝之前被封為唐王,稱帝之後就以唐作為國號。

改國號看似合情合理,實際卻並不是這樣的。事實上,朱棣沒有必要改國號,也不能改國號。

從朱棣起兵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朱棣不能改國號。

朱允炆想要削藩,朱棣不想坐以待斃,朱棣想要搏一搏,想要起兵試一試,雖說失敗後是必死無疑,但如果不起兵同樣沒有好下場。

那麼問題來了,朱棣要以什麼理由起兵呢?清君側!

朱棣想到了老爹朱元璋的《皇明祖訓》,在《皇明祖訓》中有寫到:

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既平之後,收兵於營,王朝天子而還。

如果朝廷裡面出了奸臣,各地的藩王是可以帶兵剷除奸臣的。朱棣憑著這一條,打著“奉天靖難”的口號開始起兵,最終靖難大軍攻進南京城。

為何說從朱棣起兵開始就註定朱棣不能改國號呢?朱棣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的:我要為皇帝剷除身邊的奸臣,我是來幫助皇帝的,只不過,皇帝朱允炆失蹤了,為了大明王朝能夠繁榮下去,皇帝這個重擔我來扛,我願意做新的皇帝。

也就是說,朱棣無論是起兵,還是當皇帝,都是打著天子旗號的。如果朱棣稱帝后改國號,那和之前靖難的口號就完全不一樣了,將會人心盡失。原先保持中立的大臣們也會起來反對他。

一旦失去人心,那就完了。朱棣清楚自己是來位不正的,它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鞏固自己的勢力,如果這時候因為改國號而失去人心,那朱棣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沒必要改國號,也不能改國號。

靖難之役,說白了是朱允炆和朱棣之間的一場戰爭,無論是朱允炆,還是朱棣,他們都姓朱,都是朱元璋的後代,這實際上是皇家之間的一場內鬥。無論是誰做了皇帝,這天下都是朱家的天下,既然如此,這朱家天下的創始人朱元璋所定的國號“大明”,就沒必要更改。

當然,要不要改國號,一個是沒必要,但更多的是因為朱棣不能改。

不能改!為何呢?

第一是前面提到的,如果朱棣改了國號,將會失去人心,人心不可失。
第二是朱棣要體現正統性、合法性。怎麼體現?靠朱元璋。朱棣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的,誰允許藩王能夠帶兵進京剷除奸臣?是朱元璋的《皇明祖訓》。為什麼朱允炆下落不明後,朱棣能夠成為新的皇帝?因為朱元璋。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後代,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後代,還是朱元璋的嫡子,自然,朱棣是可以當新皇帝的。
我們可以發現,朱棣在稱帝后,並沒有去攻打其他地方,但各地的官員都默認朱棣是新的合法的皇帝,這就是朱棣不改國號的好處。這還是大明的天下,你們還是大明的臣子,忠於大明和忠於朱允炆是不一樣的。

吉利不吉利的問題。

既然是國號,那就不得不講究吉利不吉利的問題。

“燕”這個國號好不好呢?不好。

在我國的歷史上,用燕作為國號的國家,都是一些小政權小國家,對於大一統的國家來說是很不吉利的。

用燕作為國號不吉利,那大明呢?好!很好!非常好!

明,代表著光明,把明字分開來看是日和月,象徵著大明朝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壽。哪個皇帝不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夠永垂不朽呢?

綜上,如果朱棣改國號,那將是一件十分錯誤的事情。朱棣人不傻,他不可能給自己惹出沒必要的大麻煩出來。並且大明這個國號非常吉利,為什麼要換呢?

《皇明祖訓》

《明史》


簡單平凡123123


以燕為國號,這是改朝換代的節奏,朱棣不至於愚蠢到這般地步,如果真這麼做,他就坐實了謀朝篡位的罪名了。


從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持續四年的靖難之役,其實不過是一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通俗的講,這是一場內部戰爭。



靖難之役的起因是建文帝懾於藩王叔叔們在藩國權力過大,採納親信近臣齊泰、黃子澄和師傅方孝孺削藩的建議。朱元璋建立明朝,以諸王分封邊塞,九位塞王(分別為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九王)負有守禦邊疆,抵禦北元殘餘勢力的重任,在大行分封的同時,這些塞王逐漸掌握了一定的實力,比如鎮守大寧的皇十七子寧王朱權擁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鎮守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更是擁兵十萬,握有“節制沿邊士馬”的重權。藩王勢力的膨脹,對於剛剛成立的建文朝廷確實是個潛在的威脅。



建文要削藩,是不想明朝重蹈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王”那樣的覆轍。不過,削藩牽扯的藩王很多,齊泰主張擒賊先擒王,先削藩王中實力最強的燕王,黃子澄則建議先從力量較弱的其他藩王削起,以逐漸架空孤立燕王。建文帝接受黃子澄的建議,從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到建文元年(1399年),先後削去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齊王朱縛、岷王朱楩、代王朱桂的封國,一時之間朝廷和藩王之間關係急劇緊張,迫使燕王朱棣不得不有所準備。



燕王朱棣要以一己之力反抗朝廷,必須要出師有名,要打著什麼口號出兵?朱棣想到了“靖難”,因為這是被太祖朱元璋寫入《皇明祖訓》的,朱元璋為了防止大臣篡權,允許藩王可以移文中央索取權臣和起兵傾君徹,《皇明祖訓》載文曰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起兵正是以此為理由,直指齊泰、黃子澄是奸臣,必須要起兵討之,並提出了“傾君側,靖國難”的口號。

不過,《皇明祖訓》還另外規定,藩王要起兵靖難,須得當朝皇帝應允,且要在皇帝召喚藩王核實情況後才能起兵,在剷除奸臣後須在五日內離開京師回到藩國,如此說來燕王朱棣以傾君側的名義發起靖難之役,不過是為自己篡奪皇位找的一個藉口罷了,但是在當時,這卻是一個最合理不過的理由,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



靖難之役以朱棣打入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蹤,齊泰黃子澄被殺,方孝孺誅十族結束,朱棣終於實現了入主南京,奪取皇位的目的。一般來講,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屬於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往小處說,這是朱氏皇族的一場內部戰爭,往大處說,這是大明王朝的一場關於權力更迭的內戰。這和改朝換代是兩碼事,朱棣作為太祖朱元璋皇四子,在建文帝不知所蹤後,他實際上是有資格做皇帝的,以太祖在世最年長兒子(嫡子)的身份,這樣的尊貴身份,足以掩蓋他發動靖難之役的篡逆事實。畢竟天下還是老朱家的,只要是老朱家的子孫,誰當皇帝還不都一樣。



朱棣如果以自己的封國燕國為國號,那性質就不一樣了,那叫改朝換代,是直接把自己和太祖建立的大明王朝撇清關係,屬於另立新朝,這是實打實的謀朝篡位,情節是最為惡劣的。朱棣不敢這麼做,也絕對不能這麼做 ,且不說朝中不知道還有多少像方孝孺這樣激烈反對他的大臣,就說自己這皇位,本來就名不正言不順,再通過更改國號,豈不是要徹底激怒反對派,置自己於絕地,靖難之役無數將士付出的努力也要付諸東流,而朱棣自己,也將在其他皇族的如法炮製下黯然下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